古诗赠刘景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6:2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赠刘景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赠刘景文

篇1

赠刘景文描写的是秋末冬初的季节。《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全诗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根据“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可以看出,荷花已经凋谢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枯萎,只有那开败了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据此推断,是在秋末冬初的季节。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趣味式欣赏

趣味,就是让学生为美而陶醉,为美而震撼。

1.引领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去欣赏

抓住了“诗眼”,即抓住了“纲”,“纲”举了,“目”便张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讲、句句讲。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指导学生去感悟“闹”“绿”的妙处,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后人的评价,这样整首诗的意韵、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引领学生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具体情境,实现情感迁移,意念迁移,进而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3.引领学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处

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感悟比喻的生动形象。

二、应用式欣赏

学生感悟到古诗词浓浓的美后,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显

身手。

1.举办古诗词诵读沙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演绎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让学生诗画互配

(1)让学生为名画配名诗

画配诗,既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如:宋代名画家郑南的《》图,让学生配上咏的诗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配上柳宗元的诗《江雪》。

(2)让学生自己为诗词配画

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后,为诗附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或许涂一抹云霞,或许勾一泓清溪,或许描三两青峰,那都是学生欣赏的收获,是一种美的放大与提升。

(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配诗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四季景色、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的诗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吟诵相关的诗词。如:见时吟诵《咏菊》《赠刘景文》;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学生见识多了,积累厚实了,则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们“诗兴大发”,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4)作文中主动运用诗句

鼓励学生作文时引用相关诗句,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唱爱跳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唱古诗、随音乐舞蹈,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学校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古诗韵氛围:走进校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古诗词“雕塑”――花园里、橱窗中、教室内都呈现着斑斓的古诗词;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悦耳的童声古诗词歌曲演唱――学校的铃声就是童声古诗歌曲演唱。其次,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古诗词朗读比赛,师生古诗词绘画比赛等等。再者,让古诗词欣赏切切实实走进教材,音乐课唱古诗词歌曲;美术课给古诗词配画;各科课堂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词。

篇3

wú tóng shù cán yáng shuāng jiàng tán qín hā qiàn wěi yuán qiān guà nào zhōng zǐ xì gē qǔ 二、给下面的字组词。(10分)

{蓝( )篮( ) {娃( )洼( ) {炸( )作( ) {祥( )样( ) {闻( )闹( )三、给下面带点的字加拼音。(6分)

1、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 )作伞。

2、我想请妈妈猜一猜:三个小朋友当( )中,哪一个是我?

3、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 )家。

4、小刚今天迟到了,因为( )他生病了。

5、元元背( )着书包上学去了。

6、天气很热,他的后背( )都湿透了。

四、给字加偏旁变新字再组词。(12分)

弯 ( ) 白 ( ) 工 ( ) 甬 ( ) 尺 ( ) 申 ( )  五、照样子写一写。(9分)

黄澄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许多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二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照样子做题。(6分)

例: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___________。

例: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会填。(16分)

1、我会写有关秋天的词语( )( )( )。

2、“陆”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箭”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

3、蓝天下是( )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 )。

4、草坪边上的枫叶开始飘下几片( )的落叶,他们像( )。啊!原来是秋风让( )。

5、蒲公英妈妈准备了( ),把她送给自己的娃娃。

6、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 )。

八、将古诗补充完整。(8分)

山行 赠刘景文

__________石径斜, ________ 擎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傲霜枝。

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橘绿时。

九、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23分)

(一)葡萄园里葡萄架一个接一个,架上覆(fù)盖着绿茵(yīn )茵的叶片,就像长长的凉棚。架下挂着各种颜色的葡萄,青的、绿的、红的、深紫的、玫瑰色的、墨色的、白色的……好像走进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里盛产国际市场欢迎的中国绿珍珠、 马、玫瑰 、喀(kā )什(shí)喀尔以及琐(suǒ)琐等葡萄。

1、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写在横线上。(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架一个接一个”是指园里葡萄架的数量( ),“五彩缤纷”是说葡萄的( )各种各样。(2分)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3分)

(二)蚂蚁整天辛勤的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它们很团结,见了面就相互摇着触角打招呼。我很喜欢它们,有时候捉虫子给它们吃。

1、这段话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_ 。(3分)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小学语文

曾经,我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的“创新”,将声、光、电统统搬进课堂,使课堂成了眩目震耳的“声像视听室”。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优美的语段、精彩的表达未指导,却使用电教手段造势,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多彩的景物展览;首先欣赏秋天田野的美丽景色图片,接着用幻灯片一张张出示图片及介绍“葡萄、橘子、苹果等等各种水果,然后欣赏“仙子”动人的舞姿。一节课下来,学生全部的时间都付诸应接不暇的听与看,根本没有精力去感受文章中的字、词的精确使用,句子、段落的独特表达。如此广用媒体“满堂灌”的课堂,学生收获的到底是什么?

曾经,我们为了贪求课堂“精彩”,为了刻意体现学科整合,只要学的内容能与思品、社会、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想关联,就毫无选择地将其内容搬进语文课堂,是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听过一位教师上一年级下册《画家乡》,还没有接触课文,就让学生动手画自己的家乡;一位教师教二年级上册《回声》,整节课给学生做回声实验,讲回声原理;二年级上册《活化石》从化石的概念讲到环境的保护。语文课堂是“丰富”了,学科间似乎实现了融合,可语文的东西没了,语文味道没来,这样的语文灌输意义何在?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恰逢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标》的确立让我欣喜不已。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与同事的研讨交流,平时的自我学习中,我都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今年,我有幸参加了11月18日、19日在博乐市第三小学举办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听了两位专家的课,给我阳春白雪,春风化雨之感。在课后的讲座研讨过程中,两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课标》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特别是两位老师着重提到的“语用点”给我深深地启发。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其中第一学段阅读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古诗词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二年级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时,为达成“熟读成诵”这一目标,我就特意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以课本上的这两首古诗为起点,以故事为引线,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当中,让学生在背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情趣。

以下是我的课堂教学片断:“同学们,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两幅秋景图,写得真美。你们知道吗?古人们大多是用诗来表达他们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关于古人写诗,还有很多故事呢?我给大家讲两个,好不好?”“好──”于是,我尽量用儿童语言给学生们讲了两个关于古诗的佳话,一是《骑驴推敲》,一是《王安石炼字》。学生们虽然听得一知半解,但却个个兴趣盎然,都嚷着、喊着再讲一个。我把话题一转,“老师还有好多关于古人写诗的故事呢,以后,慢慢给大家讲。现在我有个想法,先和大家说说。”“快说啊,老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说,你要读熟了很多诗,要是看到很美的景色,你就是不会写诗,也能通过背诵别人写的诗把那景色描绘出来了。咱们试一试吧?”“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田野里玩,王俊龙呀,就看到树上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高兴地说:‘真美啊,这个时节出来玩真是好时候,我要做首诗。嗯……嗯……’他嗯了半天也做不出来,谁来帮他?”“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孩子们高声的齐声背诵。我立刻赞扬:“孩子们,你们太棒了!看,你们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了吧。从刚才我们讲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古人为了写诗,费尽了心思,写出的诗句才流传千古的。我们一是为了不会写诗也会吟,二是为了古人写诗那么不容易,我们多背些诗好不好?”“好──”“那我们就约定好了,咱们一起每周背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到时候啊互相检查。”“好!”同学们信心百倍地喊。

二、熟悉范文语言形式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文本理解词语的意义,而且能够依据例子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丰富自己的词汇。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和掌握各类常用句式和修辞手法。要注意文章怎样前后照应,怎样开头结尾......

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体会作者是怎么表达出蒙汉情深这一情感?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字来体会。这段中连续运用几个“飞”字,“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欢呼着,飞驰着”“车跟着马飞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开始我们的车是“走”的,现在是“飞”了,由此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急切心情,进一步体会到蒙汉民族的情谊。透过三个“飞”字,学生就能触摸到文章的情脉,引领学生结合文章的意脉和作者的情脉,通过着力理解感悟“飞”多次重复使用的动词,从而领悟作者巧妙运用动词传情达意的方法和奥妙,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学习运用范文语言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起点。

篇5

【关 键 词】 古诗;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小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强调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尝试“以诗解诗”来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

一、在学习古诗的同类型引入相关诗句――互相生发

在古诗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们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再让学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比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诗的意境时引入相关诗句――降低难度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是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古诗的意境在很多时候只可意会,这时,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让学生来想象“泗水河边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

三、在体会情感的独特处引入相关诗句――显而易见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的某一处有关系,是触发。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宏图。这样学诗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

实践证明,“以诗解诗”的古诗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句。这种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仁济. 古诗赏析及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懂得因个体差异的不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心理需求,教师应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新时期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最终战略目标。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等手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的求知者,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提高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我国传统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是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创造型的社会,故步自封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这种教师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

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教学中,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反复机械化的告诉学生,坐在井底的青蛙眼界狭窄,看到的天也只有井口那么大,同学们不要将自己关在有限的空间的,要多与外界接触,开阔思维。但这样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让学生自行体会的过程,学生既无法真切理解小鸟和青蛙由于视野上的差距导致认知上出现偏差,也无法深刻认识这则寓言故事的哲理。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导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时,并未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在提出问题后就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将答案给出,或是在学生回答以后轻易否定学生思考的成果。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师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要认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对其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的行为给予语言上的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在探究、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通过鼓励教育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既令人感到好奇又令人感到畏惧的地方。低年级的小学生结束学前教育,第一次接触到系统的语文学习,第一次走入正式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好奇且畏惧的情绪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畏惧将有可能转变为恐惧,更甚者会转变的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为此,教师可借助眼神、语言和行为进行鼓励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二年级上册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的学习中,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不久的学生来说,想要领会文中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直面诗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图文、动画等方式展示诗中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在主动探究中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大海里鱼儿的美景”这一课题,在多媒体上展示大海中鱼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课程,以此导入新课《浅水洼的小鱼》。然后根据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挖掘学生对鱼儿的认知和感情,“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很多大海里的小鱼,你们喜欢吗?如果现在有一条鱼不小心掉进浅水洼里你怎么办呢?如果浅水洼中的小鱼有一百条、一千条甚至更多,你喜欢吗?”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探究来学习这篇课文,将最真挚的感情自然引入到课文内容中,与文中小男孩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通过一步步思考与探究,结合自己情感上的共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渐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小柳树和小枣树,并从外形和性格方面进行自我描述。学生在描述时,既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也可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柳树和枣树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小柳树骄傲得意和小枣树不懂礼貌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大家面前,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轻松有趣,进一步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不教”的唯一途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自主动手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长期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堂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