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6:5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靠谱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靠谱论文

篇1

1.一定要寻找淘宝上的机构。有过淘宝购物经验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淘宝购物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自己的损失,一旦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可以通过给卖家差评、申请售后、到淘宝投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能直接把的费用打到对方银行卡或通过支付宝直接转账。

2.一定要亲自打电话到杂志社询问,中介给的查稿电话一定要亲自验证。验证的方式是自已到邮局定一本杂志,打开杂志的扉页,上面会在编辑部的电话,只要中介给的查稿电话和这个不一样,一定要核实好原因,否则一定不能发。当然了,通过邮局订阅杂志时间会较长,可操作性较差。

3.付款给中介后5天之内一定要打杂志社电话询问自己文章的版面费付了没有,若没付,及时和中介沟通,直到中介付给杂志社之后。

此外,需要大家明白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两种途径的优缺点对比

篇2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全面素质 传承音乐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西方经济大国对我国技术、资本的输入,西方的观念、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涌来。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既不能拒绝一切外来文化,搞闭关锁国,也不能否定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搞全盘西化。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普通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责任,也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的莘莘学子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推进民族音乐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也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代热爱祖国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一专多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促进心理的健康,促进德智体各“育”任务的实现,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二、传承文化的需要

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民族音乐由于地域性与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色彩。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其具有的浓郁地域性,使人民群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品种繁多的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它们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在当前传统文化遭受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现实条件下,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瑰宝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普通高校就应积极开展传统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方法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应积极利用现有的校内与本地区资源,寻求有效方法。笔者通过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程设置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通过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种类繁多,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音乐历史理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就清晰了。而民族音乐技巧基础理论课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写作技巧,了解民族器乐的相关知识。

二、授课形式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课程多、课时少,学生要想在四年时间内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保证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授课形式:

讲座式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 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大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课程有《中国民乐》《中国戏曲》等课。此类课程主要侧重于民族音乐的讲解,需要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概况的了解。教学内容应使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融,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感到轻松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境界。

鉴赏式 鉴赏式课程主要通过听觉系统,使学生在音响上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扩大民族音乐在大学校园的影响。此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器乐、民歌两大类音乐的作品,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名曲欣赏》等课程。授课时,教师先讲解与作品有关的知识,学生近距离欣赏音乐,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会起到积极作用,情感也易于回归民族,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爱国情怀,逐渐培养起民族音乐艺术的欣赏群体,逐渐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进而为更好地传承中国音乐做准备。

此类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授课采取讲授大课的形式,考试方法采取听乐段笔答形式,考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名称、作品分类、作品创作时代、作品主要特点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式 讲授课程主要是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采取大课的形式讲授,考试为笔答形式。如《中国音乐简史》《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此类课程着重音乐发展历史会有较系统的认识,也会对我国悠久、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篇3

如果有人告诉你摄影师比喜剧演员更具吸引力,但不如乐手,你认为靠谱吗?近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斯科特·巴里·卡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主持了一项心理调查,想用科学的方法测试什么行为对他人更具吸引力。调查中,815名受测者

(大部分是女士)被问到43个与创造力有关的问题。卡夫曼在自己的博客(位于《科学美国人》杂志网站)上这样写道:“平均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与装饰艺术和审美有关的创造力比应用技术上的创造力更加具有吸引力。”

卡夫曼的调查结果中,排名前十的富有吸引力的行为分别是:1.体育运动,2.随性公路旅行,3.录制音乐,4.做一个精彩的评论,5.作曲,6.在乐队中演奏,7.拍摄艺术照片,8.表演喜剧,9.穿着独特的服装,10.写诗。而最不富有吸引力的行为包括装修、编写计算机程序、制作网站、撰写科学论文和园艺工作等。当然,这个调查并不严谨,受测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过“摄影非常具有吸引力”这个论断很靠谱!

作者: 来源:摄影世界 2015年3期

篇4

于是,大下午阳光正好,学校咖啡厅里出现了我和师姐的身影。一番倒豆子似的倾诉结束,回宿舍的路上,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多大事儿啊妹子,放宽心,姐在你身后!

记得报到第一天,我刚在宿舍楼下刚喊了声“学姐”,就遭遇当头棒喝。“在广院(中传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得叫师哥师姐,这是规矩,一定要记好了!”师哥师姐?学哥学姐?这还有规矩,不都一样嘛!我在心里叨叨。

要当一个好师妹,核心素质就是两个字:靠谱。而这两个字能用一长串的语言解释描述:干活守时得力不拖沓,最好掌握一到两门核心技术,有时还要有那么一点儿聪明劲。当然,以上是官方的解释,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上课不上课最好都有空,贴得了海报剪得了片子,搬得动机器做得了PS,刷得了夜忍得住饿,时刻准备着为某一活动或是节目的圆满成功鞠躬尽瘁。于是,每个组织选人的面试,都必须有这两个问不厌的问题:你觉得你靠谱么?如果我们这儿的……和你的……时间上冲突,你会怎么选?

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几乎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我当年自然也不例外。好不容易历经重重面试过关斩将,第一次例会就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严肃气氛包围,一下打退了高涨到嗓子眼的热情。师哥师姐们围坐在一张长桌边,我们“小辈儿”站成一圈毕恭毕敬。“见面一定要叫哥姐!收到短信必须回复!三次以上短信不回没有打电话说明原因的自动退部!”听完这席话全身打了个激灵。服从?!从小就最讨厌没来由的制度,你不就大我一两岁嘛!内心还在嘀嘀咕咕,该干的活儿就如期而至:校内摆台宣传――搬一张小桌子,贴上海报,拉开架势就开始吆喝。第一次干活,我自然不敢怠慢,中午没来得及吃饭就急急跑去搬桌子,却被刘师姐厉声喝住:“嘿,别动!”我心里一惊,“搬桌子这事儿怎么能让你一个小姑娘干!”正说着刘师姐就搬起桌子往前走,“愣着干嘛,赶紧的呀!”我心里默念着,嗯,你也就大我一两岁。总是耳闻师哥善待妹纸的段子,其实对妹子好的,还有师姐。

其实,靠谱这两个字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一点儿也不容易。

“周五之前一定要把活动策划给我!”“但姐,我已经为了作业刷了两天的夜……”“明天的会全体都必须要到,不能请假。”“可是,我有一个亲戚来北京了……”

几次三番,就容易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记得有一周,周五我要交两篇结课论文,可与此同时,作为中传电视台新闻部的责任编辑,每周一期二十分钟的新闻又不得不准时上线。我焦虑得茶饭不思,只得忐忑不已打地电话向陈师姐求助。陈师姐出了名的严厉,镜头没拍好,稿子写得差,都可能遭遇一番狂风暴雨。“时间安排不当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这是陈师姐的名言。可当我在电话里近乎绝望地陈述完我的尴尬处境,陈师姐竟毫不犹豫地说,“你赶快去忙论文,这期新闻我来顶。”后来我才慢慢发现,陈师姐的严厉只是让我们成长的表象,而靠谱两个字,最重要的其实是态度。

大一结束的暑假我留在北京实习。第一天上班,就遇上了直系师姐。

“你是广院的?”“你是电新学院的?”“你是广电新的?”“直系啊!”

职场遇上直系师姐就像是遇上亲人一般激动。带我从写稿系统、媒体资源系统开始一点一滴学起的人,就是这位师姐。在我去实习以后,师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还不会啊,我带你去!”七点早起挤最高峰的地铁,时间长了师姐竟然总结出了“地铁心经”供我参考:要在传媒大学站下楼梯的第二个口上地铁,这样四惠站可以飞速狂奔转一号线不用排队;高峰期一号线车次很多,没座儿一定要再等一班,不然站一个小时到单位再忙一天你一定会累死;八通线半点的那一班地铁是相对来说人最少的,前后都不行,只有那一班!

“妹子,中午我在台里剪片子,记得帮我带一份饭!要肉!”“我这儿来不及了,帮我上个素材先?”“推片子的大计就交给你,呵呵。”师姐总是勤勤恳恳保持身材,我却一直乐于当个吃货,常常爱笑并坚信二货青年欢乐多。“减个肥吧”、“啧啧,你是不是最近又长胖了”、“你说你就不能打扮一下”、“你要不要笑点这么低”……我就这么成了师姐损人的最佳对象。记得有一次,我帮老师做片子的时候出了差错,上班一天闷闷不乐。一向不损我不快乐的师姐竟然安慰说,人生总有挫折,早遇到未必不好,妹子你还这么年轻!当时我的眼泪差点没掉下来。

两个月的暑假一晃而过,恢复学生身份之后,我总没忘找师姐吃饭叙个旧要参考资料求PPT,师姐也总没忘让我帮忙拿个快递给我广东特产尤其是猪肉脯。

篇5

绩效不仅涉及数量,更重要的还有质量。对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观点。他曾经在著名的“十四点”质量管理要义中发出过振聋发聩的警告:不要迷信质量检验。他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发现了产品缺陷时,损失就已经产生,检验永远是“马后炮”。他把质量检验称为“抓罪犯”的管理方式。由此推论,那种拿着放大镜找员工毛病的人需要问问自己:你对你的员工发出的潜台词是什么?戴明还发现,员工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往往同他们的焦虑有关,焦虑会造成员工的自保心理,失去创造力和进取心。那么,挥舞绩效大棒的管理者还需要扪心自问:你是在消除员工的焦虑,还是在制造焦虑?由此推论,戴明给出了一个直截了当的建议:废除员工的定额标准,废除管理人员的量化指标。

如果真的接受戴明这一建议,没有任务定额,没有量化指标,所谓绩效管理,还能剩下什么?所以,现实中的管理者很难完全接受戴明的建议。你信任员工,他没有责任心怎么办?你不给员工一点压力,他吊儿郎当不好好干活有什么对策?放弃了各种指标,不下达定额,这还是管理吗?即便戴明说的道理再正确,还有个环境和情境问题,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按照戴明的建议来操作,企业恐怕死得更快。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球,我们还可以发现,不仅在中国,即便在欧美,也存在同样的疑问。例如,提出双因素理论的赫茨伯格曾经在贝尔公司的文秘人员中采用过工作丰富化的改革,由过去采用的规定详细数量指标、核查每位秘书撰写的信件等严密控制的方法,变为扩大和丰富秘书的工作内容,鼓励秘书自控自管,不再下达任务指标。结果,实验开始后整整三个月,实验组的工作情况明显下滑,称之为一团糟也不为过,到六个月以后才大为好转。当然,赫茨伯格可以用半年后的好转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然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这种实验的对象是筛选出来的,而且有实验组织者的预期在支持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实验的赫茨伯格不是实际经营者;如果换一类实验对象(假设实验对象不是秘书,而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人员),换一下主持者(让实务经理而非学者来主持实验),结果会如何?我们能相信公司的“摇钱树”业绩大幅下滑后,经理们还能坚定不移地支持实验吗?对此,赫茨伯格没有回答。更要命的是,赫茨伯格是学者,他需要的是用实验数据支持自己的设想,而实验引发的利润、客户、财务报表以及股东反应等变化统统与他无关,所以他可以冷眼旁观实验前期的绩效滑坡,但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做到冷眼旁观而不动心吗?

种种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绩效管理。尽管我们知道绩效管理不尽如人意,但是,哪怕再高明的经营者,也不会容忍绩效明显滑坡,更不会容忍这种下滑持续较长时间。防止绩效下滑恰是绩效管理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失衡的考核

在中国,绩效管理是90年代开始流行的,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始终都涉及到绩效管理。从广义来看,当年的承包责任制、“砸三铁”、减员增效,一直到现在的精益管理、六西格玛、360°考核、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等,无一不同绩效管理有关。平心而论,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有的短期成效明显,有的效果相对稳定,有的容易被员工接受,各有所长。然而,作为经营者,有必要弄清楚,绩效考核的不同方法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在推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什么偏差;作为研究者,更应该弄清楚,绩效考核遵循何种管理逻辑,隐含何种人性假设。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只能在企业经营中碰运气,而中国靠碰运气跌跌撞撞前进的企业实在太多。

篇6

―― 彝族诗人 吉狄马加

BOOK

新疆雪豹

作者: 马鸣 程芸 徐峰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这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生活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雪域高原,雄踞在冰峰雪岭之上。它是整个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也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新疆雪豹》是国内首部介绍雪豹的著作,全面讲述了雪豹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和数量等相关知识。此外,作者还分享了野外考察日记,可以说,《新疆雪豹》是一本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彩著作。

雪豹:心灵朝圣之旅

作者: 彼得・马修森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一部真实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一段远离世俗探寻意义的生命旅程。1973年,彼得・马修森和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前往尼泊尔研究喜马拉雅蓝羊,还想一窥稀有美丽的雪豹。书中除了描述他们艰辛困顿的跋涉,以及细致的动物观察外,也充满作者在灵性上的深刻感悟。

《Snow Leopards: The Ghosts of the Mountain 》

作者:T. J. Rob

雪豹简直就是雪山的鬼魂,因为极少有人看到它那飘逸身影。雪豹看起来像什么?雪豹的寿命有多长?雪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雪豹吃什么?雪豹的生存威胁有哪些……来,就让本书带你走进这些神秘大型猫科动物的奇妙世界吧。全彩色的插图,有趣的事实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让你秒懂雪豹的方方面面,可惜的是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

我……雪豹

作者: 吉狄马加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这是诗人吉狄马加献给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乔治・夏勒的一组汉语长诗,以赞颂乔治・夏勒在中国青海为研究和保护珍稀物种雪豹所做的杰出贡献。长诗共400余行,以人文主义的态度、雪豹的视角、纯净充沛和激情饱满的文字,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保护生态文明的呼吁。

MOVIE

BBC地球脉动 第二季

主演:大卫・爱登堡

类型:纪录片

第二季依然采用了超高清4K摄影机拍摄,同时使用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很多画面拍摄来自于动物本身的视角,比如金雕视角就是将一个微型摄像机绑在鸟背上,并让滑翔伞运动员用特殊的降落伞从山上滑下来拍摄。更可贵的是,第二季里还拍到了神出鬼没的雪豹,无比接近摄像机,坐在电视机前,你仿佛不在观影,而是在和雪豹面对面。

我们诞生在中国

导演:陆川

类型:自然/动物/纪录片

该片讲述了大熊猫、雪豹、金丝猴3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暖心成长与生命轮回的故事。栖息于四川竹林的大熊猫、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攀缘于神农架的金丝猴就是影片的三组主角。呆萌可爱的大熊猫不用多说,雪豹由于常年活跃在雪域高原,且昼伏夜出,故而自带神秘感。穿梭于林间的金丝猴更是以其活泼可爱的天性抓人眼球。

雪豹

导演: 周兵

类型: 纪录片

影片讲述科学家、当地牧民、一个喇嘛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环保人士在青海三江源寻求生态公平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挑战与困惑、逃离与坚守。全方位、多角度折射出雪豹保护与牧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环境保护上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重要问题。

雪豹:超越神话

导演: 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Alastair Fothergill

类型: 纪录片

故事发生在雄伟多山的国家巴基斯坦。在这里,在一个僻静的山洞里,隐藏着一种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每年,雪豹将返回到洞穴,并带着它们的孩子。在这,你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狩猎,从而了解到它们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公众号推荐

雪豹保护计划

在万科“雪豹保护计划”支持下,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万科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5月联合成立“珠峰雪豹保护中心”。这个公众号就像一本精彩的可视化的雪豹词典,你想了解的、一切有关于雪豹的话题,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吕植教授创办,力求推动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众号里,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容,相信各种野生动植物会让你应接不暇。

猫盟CFCA

盟是国内最早使用红外相机做调查的队伍之一,积累了10年的华北豹影像数据。由几个可爱的中年大叔联合创立,他们的“结合”顺其自然,都因由衷喜欢美丽优雅的猫科动物。结盟之后,几个中年大叔从此在追寻、记录和保护这个物种的路上越走越远。

篇7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于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有人说“批量培养孝子”很荒谬,是炒作;但也有人认为“孝子工程”的正面意义不容抹杀。

观点 碰撞

1.不要轻易否定“孝子工程”的意义

“孝子工程”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苑广阔《新华网》)

2.孝子为何不可以培训?

“孝子培养”至少比“技能早教”靠谱。既然可以容忍形形的早教,对于道德与人格培养的注重与强化,其实也不妨给予包容。从“博士儿子逼父母买房”、“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到官员对于作为衣食父母的不敬,当现实社会中的“不孝”仍然在显示着强大的效应,“孝子培训工程”其实很难置身事外,并独善其身。(武洁《西安晚报》)

1.百万孝子批量造是“看对了病开错方”

“孝子工程”找准了当下“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但“看对了病开错方”,徒具观赏价值。第一,仁孝之心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速成。第二,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思维,“孝子工程”就只能是应试教育的翻版。第三,如果整个社会冷漠并充满戾气,要求孩子们普遍有平和宽厚与爱的美德,是不切实际的。除了捧红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组织,我们的精神沙漠还是雨过地皮干的贫瘠土壤。(张遇哲《人民网》)

2.培养孝子先要培养公民

公民教育是前提。对儿子胡祖望说,希望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孝顺儿子。所谓堂堂正正的人,是指那种拥有独立人格与完全思考能力的社会公民,而这种公民,既有社会担当,又具对家庭父母子女的责任感。缺少了公民教育做基础,“百万孝子工程”难免沦为我们一厢情愿的道德幻想。(陈守湖《贵州都市报》)

篇8

麦考瑞留学党的生活口诀是这样的:“一个presentation(演讲)”“一个essay(论文)”“一个midterm(期中)”等于 “要不起”,“三个presentation(演讲)带一个quiz(考试)”等于不要,“三个essay(论文)带一个presentation(演讲)”也比不上 “四个final(期末)的王炸!Final临头,理科生和文科生的表现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每节课都有练习要完成,理科生就过得很着急,经常在图书馆泡到晚上10点了,结果发现论文有90%还没写完。然而他们考试的时候,就算平时再怎么偷工减料,多少也是学了点的,翻翻书惊喜发现好歹不是太费劲。而文科生平时作业大多是自主阅读文章,不读的话似乎一时死不了,相比理科生的苦逼,文科生日常还算美好。可是到了考试周,一切就不一样了,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竟然可以堆了这么多要读的文字,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不是不睡觉能解决的了。每逢期末,朋友圈会涌现一大波段子手,比如“是时候给教授露一手了,不然他还以为自己教得很好呢”。再比如“我们终究敌不过时间,就是复习不完了”。

到澳洲读书,虽然已经有了些心理准备,可有时仍然难以抵挡压力十足的学习节奏,每门课有各种东西要写,有些科还要double pass。对了,还有“隐藏版”挂科率,很多留学生是满肚子苦水没处倾诉啊!据说澳洲挂科率前三甲分别是――麦考瑞大学、悉尼大学和莫纳什大学。很幸运,中奖了,挂科率排名之首我的大学――麦考瑞大学。前段时间同学之间一直在传:Fairfax Media,一个澳洲本土媒体爆出悉尼各校招生分数的调查结果,麦考瑞招收的新生中有63.5%的学生,分数未满足录取标准。其中2508名学生低于录取分数线10分,899名学生低于录取分数线10-20分,还有部分学生低于录取分数线超过20分。这样收来的新生在学期末的时候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就是苦逼吧。每学期末朋友圈就被各种考试神仙所刷屏,期末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MQ的挂科率。

麦考瑞大学会计专业的挂科率在40%以上!直到前几天,我和小伙伴才明白这40%的挂科率该怎么理解,就是不要以为有时候学生考得普遍好,挂科率就会降下来,那都是骗我们书读得少的。据金融课爱和我们扯淡的加纳老师解释,挂科率正解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分数是52分,但你的排名排在后40%,那么真的恭喜,学生的网上成绩单那栏可能显示的是47分。当然还有些同学看到52分时,感觉自己不应该是这么低的分,于是向学校申请appeal重新查分之后,他的分数竟直接从及格变成不及格,52分变成47分,还不如不查。所以,得过且过千万别手贱是在麦考瑞生存的一大准则。当然,每学期40%的挂科生里还有些更绝望的,同一门课挂两次,或者挂科超过50%以上。一入麦考瑞深似海,期末永远都不好过。其实很多时候,考完才发现熬夜复习并没有什么卵用,毕竟调皮的教授最喜欢干授人以鱼这种事。

教授不靠谱没关系,只要有个靠谱的助教,也还有救。大学里有一种助教――又发笔记又发学习计划,改起作业来给分给得还很美好,但这一般都是别人家的助教。我上的几门课,开学见过助教后,再也没在学校碰到过。或者没有助教还可以找学霸抱大腿呀,每个人身边多少都有那么几个学霸,考起试来方寸不乱。就算半学期不怎么上课,只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在考试前全班扫视一圈,找个最有学霸脸的火速卖笑卖萌加微信,约好复习的时间,就可以把心放肚子里了。当然这就是个传说,毕竟可能到了一起的时候,才发现请的学霸还没自己靠谱。现在知道真正的学霸不是这样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你以为一场考试大家都只会写20分,平一下全班一起稳拿HD,可就是有人会在这种时候不讲游戏规则,给你考个99分出来,拉低了整班的成绩,这才是学霸存在的意义。如果有那么一门课,不赶在这周考试,尽管老师还在勤劳地讲课,这样的课的存在一般你就要警惕。出现在教室的人或者是平日一半,或者到场的人不是在复习预习其他课,就是在补觉。战战兢兢好不容易考完了一门吧,冷静一想,这一周还连着两三门,瞬间全世界都不好了。期末前一周向来都是最难熬的,留学的小伙伴一定都经历过,奋战了几天几宿,考完好几科后一下子瘫倒的,就是不完整的人生。考试前说着完了吃大餐啊,各种嗨出门浪啊,事实是刚一考完大脑就会因为缺觉,智商受到挑战,处于懵逼等待回血状态,不睡个一整天是不可能满血复活。

最后要说这时候的一大宝地“图书馆”,不得不说,考试前的一礼拜不泡图书馆,或者不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简直就是对期末的不尊重。尤其是学渣,一定要远离家这个地方,床就是万恶之源,因为碰上冬天悉尼偶尔再下个雨,床就变得很有诱惑力了。记得看过微博上有个小电影《普通邂逅》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睡觉也给我到图书馆去睡!”因为实在困了在图书馆睡醒也好歹会看两眼书的,图书馆变成了所有同学的窝,每天出入这里的人不计其数,争分夺秒。或者说期末到了,便开始习惯把这里当成一个培育自己的暖房,每天见着的人都是熟悉的面孔,可又毫无表情,都是在准备最后的冲刺。学校的图书馆不管有几层,哪怕平常是空空荡荡的,现在一定满满的都是人,不赶着图书馆开门进去就没座位。像我和我的学渣小伙伴,睡到太阳照屁股时才匆匆准备去图书馆复习的,连桌子缝都找不到了。只能去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最常去的是在悉尼环境条件数一数二的社区图书馆――Chatswood图书馆。

篇9

【关键词】乐感;声部;识谱

【abstract】piano is known as “the king of musical instrument”. a good master of piano starts from the learning of basic skil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usical sensibility.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are the crucial way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iano teaching.

【key words】musical sensibility, voice parts, reading music

论文 联盟网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钢琴以美妙的声音赢得了大批器乐爱好者的喜爱,然而由于家长和教师本身的教育意识、教学方法等问题导致钢琴基础教学的种种弊病:如不抓好基本功,盲目对待考级,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对音乐感悟力的培养。这样不但不能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反而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更好地对待钢琴的基础教学,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了阐述。

1 要遵循器乐教学的原则,尊重器乐教学的特性

钢琴教学要遵循器乐教学的普遍原则,具体体现在科学性、严密性、规律性等方面。基础练习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苦的、练习项目。不和学琴三。四年的孩子演奏钢琴指尖疲软,弹奏不均匀,大指不会转弯,声音虚浮,猛调皮猛打,这样的演奏使学生对学琴产生了抵触。没有基本技术,就不能表达音乐。所以教师在学生接受第一课,弹奏第一个音开始时就要掌好“舵”,带领学生走上正确的航线。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成年人在未学琴之前,每个手指都非常软弱,要根据学生年龄大小,生理条件不同,制定科学的基本技术训练计划。

音阶与琶音是钢琴基本技术最基础的两种技术,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阶与琶音。西方钢琴音乐中的大部分古典音乐是由音阶与琶音,或某种音阶与琶音的形态构成的。集中的、大运动量的手指技术训练,在一定阶段上能使学生的手指功能实现质的飞跃。能够完善地掌握基本技巧,首先就能保证在弹奏乐曲时没有技术上的负担。

当然,由于有的学生年龄较小,让他们做大量的枯燥的基本训练,似乎过于勉强,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富有情趣,又包含了技术要点的儿歌,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创作歌曲,用特定的技术法来演奏,这样既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技术练习。

2 要渗透情感教育,重现乐感的培养

乐感是对音乐灵魂的捕捉和再现,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意让孩子喜欢钢琴,喜欢音乐,引导他们欣赏音乐,感到自己弹得好听,逐步感受到音乐的美。

2.1 乐感的培养中,耳朵倾听为钢琴演奏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介环节,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与双手在键盘上操作之间,是否能吻合,强弱的对比是否适中,都靠耳朵来倾听、来鉴别、来协调。特别是弹奏复调作品时,其复调训练,不只是训练手指,重要是训练耳朵、心灵和大脑,它要求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心灵能很积极主动地歌唱,而大脑对手指有严密性的控制。

2.2 读谱准确是正确表达音乐的基础,首先准确奏乐谱上所记载的音符,再要了解乐谱上的一切标记、符号、术语,这一点许多业余琴童都不太重视,以致于到最后养成了只弹音高,对于一些速度、表情术语的提示却完全不理会。更不要说作品总体风格特征的把握了。

演奏者属于音乐创作全过程中的二度创作范畴,是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演奏者要忠实的表达作者音乐思维的本来意图,了解人作曲家的生平、思想、风格、创作背景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现象等等,在此基础上注入本人的理解、情感和思想。

2.3 从音乐的角度讲,即使最初级的乐曲也是不容易弹好的,要有完美触键、音乐、分句、对比等,决非把音符砸出来了事。随着程度的提高,对音乐的风格、表现有更规范的要求,那种手指在琴键上来回飞跑,但耳朵不听声音,眼睛不看乐谱,心中不唱线条,脑子不想音乐的“练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弹琴的时候表情应在音乐里,不应当在脸或身体上傅聪”正如作品的检测不能靠耳朵一样,乐器演奏的鉴赏不能靠眼睛,音乐归根结底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乐感是由心灵发出,经过整个身体的传递,通过敏感的指尖传递到听众的心灵深处,并激发起他们的共鸣,每一个音都充满生命力。那种摇头晃脑、摆花架子,为动作而动作决不是良好乐感的表现,这只能算是粗俗浅薄哗众取宠的表演。

教师和家长应合理的引导,树立技术为音乐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学习在充满感受的氛围里,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表现力以及演奏技术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对钢琴兴趣的增强。

3 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

在教和学两方面,教师起主导作用,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逼着你动脑筋,想办法。有一个男孩习琴二年后,转来学习,教了一段时间觉得特费劲,他的演奏从来不带色彩,只是空洞的运动手指,基本功应付了事,我千方百计的帮人体会乐曲中的强弱起伏,但见效不大,但是他对于调性、调号、音高和节奏掌握得很好,后来我了解到男孩学习成绩相当好,爱动脑筋,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是什么磨灭了对钢琴的兴趣呢?他的视谱很快,每一条视完谱就不练了,加上基本功练习得少之又少,所以,每一条练得很粗糙,总是匆匆识谱之后,就开始下一条的练习,使他觉得弹琴不就是识谱吗?音弹对了,节奏对了,就行了。长期的坐在琴凳上认音,当然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以至于对练琴极度厌烦。我觉得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宝藏,而男孩子每次只是把宝藏表层的土挖掉后就匆匆走开去挖下一个宝藏,到头来付出了时间精力,却从没有体会到音乐的美。时间一长在弹奏时的这种状态就很难改了。

我觉得首先是激发起他的兴趣,选一些爱弹的曲目,用对比的手法让他听同一首乐曲,引导他发现弹对音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每首乐曲中都需要精心处理的音乐,每完成一首曲目,就给打上技术分和音乐分,每一条都要弹得比较精致再放过去。经过大半年的引导,小家伙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速度、风格,细弱对比,在弹奏时比较投入,他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不再视钢琴为“敌人”了。

4 要使钢琴练习更有成效

钢琴的练习成效与学习的进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练琴效率呢?

4.1 分手练习:一首新曲目首先是单手弹奏都过不了关,双手弹奏一定不会好,分手练习的目的是可以减轻大脑的一部分负担。对每只手可以进行细心检查,从而保证练琴的质量。如果贪图省事,一开始就合手练琴,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但往往出现错指法、节奏不稳、错音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整首曲子虽然练了很长时间,但是从整体的练习效果上看,它可以保证每只手的弹奏质量,为双手的弹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当进入双手合练时,更要仔细小心,认真检查,并要不断分手练习,直到完全熟练。

4.2 难点练习:每首乐曲都会有不易演奏的地方,难点必须作为单独的练习部分,不需要每次都将乐曲从头至尾地一遍遍弹奏。如果乐曲长、难点多,就要将难点编号练习,各个击破。练习时遇到中途有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时,要查找原因,停下来后又继续往下弹,或者从头再来这种练习方法不可能收到很好练习效果。

4.3 分声练习:有许多钢琴曲中,声部较多、织体复杂,一只手时可能要弹奏两个或者更多的声部,这时分手练习的方法就显得粗糙了,那么就需要分声部练习,所谓分声部练习,就是按照乐曲的不同织体层次,对各个声部进行逐一的有先有后的练习。每个声部都要做到准确无误,再进入各个声部的合练。特别是复调乐曲,由于每个声部的独立性较强,如只是一般性的分手练习,会导致曲中某个声部不能充分练习,势必会影响到声部的表达。

4.4 慢速练习:慢速练习是一种重要的练习方法,当整首乐曲用慢速弹奏时,演奏者的状态更加放松,注意力也更集中,能够把每一个细节都做的清楚完善,对乐曲的整体把握更有会寸。在难点部分,更要用慢速来练习,一味的快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手臂僵硬,声音模糊,到头来花费的时间不少,却不能达到应有的练习效果。只有认真的去发现问题,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才会使演奏的水平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钢琴在基础教学是充满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极大耐心的教学,如何使钢琴基础教学更富有成效,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享受成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仅凭几块古生物化石,他就能让已灭绝了几千万年的地球古生物重新站立起来。他把自己的工作比作一个“时空旅行者”。

2015年初,“80后”赵闯和袁隆平等11位专家一起,被评选为了“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在纸上组装古生物化石

走进赵闯的工作室,的确会有种“穿越”的感觉。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油画,箱子里装着素描,地板上堆放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主题都是“恐龙”。

赵闯指着颜色不同的两只南美洲恐龙雕塑,调侃说有一只颜色调坏了,像六块钱的地摊货,随后他又拿起一只“沧龙”,指着它眼睛和鼻孔之间的小凹槽说:“这是‘颊窝’。很多远古的爬行动物都有颊窝,它们能以此来感觉温度的细微变化,判断天敌和猎物的方位。我必须做这个凹槽。小时候没玩过特别像样的恐龙类玩具,现在自己做自己玩儿。”

书桌绕了半面墙,立着好些大部头的书,基本跟化石、考古有关。两台大电脑,一台正用来绘制“长羽毛的恐龙”,一台好像正在放着一部科幻电影。赵闯随机打开了一个页面,是一张电脑绘图,此物似鸟非鸟,头羽亮红高耸,翅膀黑白相间,尾羽蓬松,两条腿强壮如兽,做站立长啸状――这也是一只恐龙,源于几年前辽宁出土的带毛恐龙化石。赵闯是在分析了这些化石的骨骼尺寸,又参考了大量科学的数据后,用艺术的手段让这只“赫氏近鸟龙”穿越了1.6亿年的时光,向我们走来的。

“这也是科学复原最吸引我的一个兴趣点,从骨骼构架到肌肉纹理,再到毛发颜色等细节,这有点像法医的破案工作。”赵闯的第一个复原古生物作品是在他21岁时,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远古翔兽”,这个“远古翔兽”还登上了世界知名科技杂志《Nature》的封面――有的科学家穷尽一生之力也未必能与之结缘。

目前,世界已发现1500多种恐龙,而赵闯逼真复原过500多种。他和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著名科学家都有过合作。他画过的“恐龙”素描、油画等,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多张。

赵闯的合作者之一,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博士称他“是世界一流的科学艺术家”。“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复杂的数学公式,难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化学无法让研究成果显得有趣。但恐龙是大众科普教育的一个绝佳题材。赵闯基于最新的古生物科学报告以及论文进行创作,他用绘画、雕塑、素描以及电影表现恐龙,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马克还说。

一堆古生物化石,一个80后青年的另类创作――这两者,是如何打通的?

从远古翔兽到宇宙黑洞

赵闯出生在沈阳市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童年,他迷恋火车头,7岁有了套《十万个为什么》,翻到“霸王龙”那章:“身长15米,体重6吨,最凶猛的动物之一。”他对此念念不忘,就开始自己摸索着画恐龙了。他在图书馆里翻找了资料,小学毕业时,他手绘了一本《中国的恐龙》。有人笑他是恐龙附身。考上东北大学平面设计系后,赵闯也想停下来,画恐龙都是小孩子的游戏,自己是不是也该像别人一样,画画“美少女战士”吧。那时,他自学了电脑绘图,画一张游戏场景就能收入几百元,一天能画几张,可是他觉得没意思,“恐龙”如同魔兽一般在召唤他往深了探索。这个好奇男生在大学又修了心理学、生命进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闲暇时,他最喜欢济览国内外的古生物专业和博物馆网站,一边翻英文字典,一边看科学论文。别人觉得艰涩难懂,而却他沉溺其中:“过去,你能在书上看到三角龙一个正脸已经很不错了,但一连互联网,你能看见三角龙各种角度的照片,还有研究所的论文,各种科学推理。那么多资料,把我的这个心劲一下子燃烧起来了。”

边看边画,赵闯也会上传一些恐龙的彩铅素描到各种网站。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是注意到了这些素描,才发邮件给赵闯,希望他参与最新发现的古生物物种“远古翔兽”的复原工作。赵闯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赵闯必须学会分析一堆骨头化石,依据科学家提供的古生物肩胛骨、腿骨、头骨等数据,想象古生物的形态。他备了一本厚厚的英文书籍,内容全是关于动物骨骼研究的。另外,像《中国化石》、《周明镇科学文集》等,也都被他放在了案头。一个月后,汪筱林研究员打来电话,约他“喝酒庆祝”,因为他复原的那只“远古翔兽”上了《Nature》封面!当时,赵闯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登上《Nature》的封面后,赵闯成了名人,一位中科院院士找到他,说:“听说你给汪老师画得很好,我这儿有个鸟,你愿不愿意画?”

2008年,赵闯从吉林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两年后离职,与好友兼科普作家杨杨创建了“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合作“达尔文计划――生命美术工程”,复原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他们出版过多种图书杂志,如《恐龙秘史:剑龙卷》、《史前帝国:恐龙大演化》和属于《少儿成长大百科》的《超级恐龙全书》、《超级翼龙全书》、《超级海龙全书》及《跟赵闯学画恐龙》等,尤其是大型画册《它们:恐龙时代》,厚、重、大,一打开,狂野逼真的恐龙时代,就会扑面而来。

赵闯边用电脑绘画,为2016年3月在纽约举办的“长羽毛的恐龙”主题展做准备,边和我们聊天,说话挺逗:“有一种恐龙,手也是翅膀,脚也是翅膀,反正进化也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我想飞,听说需要翅膀,长几个不知道,多来几个试试。”“霸王龙是终极王者,但幼年时也是毛茸茸的,挺可爱的。”赵闯不仅画各种古生物,也画复杂的机械运动,画癌细胞入侵身体的瞬间,他还想画能吞噬一切的黑洞,他对天体宇宙也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一切,都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同事们说,他每天平均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