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9 22: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篇1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篇2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说道:“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由此可见,古时诗人创作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事件,诗中所描写的内容集中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思想意义。在日常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

一、相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一批相似的诗人

唐朝是诗歌产生的繁盛时期。由于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推行开放的政策,因此当时唐朝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南北文化交流。在这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交流达到鼎盛,唐朝文化也从国外很多国家中吸取艺术营养,不断丰富自身文化,这样,唐朝称为出产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很多唐朝诗人也正是因为在当时创造出大量的诗词作品而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

国家实现了统一,社会环境由此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人们的生活也相对比较富足,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具有远大抱负的文人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他们远离亲友,走上了追求仕途的道路。这些离别的场景激发了使人的创作灵感,于是大量的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被创作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谓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朝生活的景象,而且简单的几句诗词,却充分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观。再比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通过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客观反映出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孟浩然在诗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寥寥数句生动地描写出淳朴的农家生活和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景象只有生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够描写出来。如学生认识到诗人如果处于相似的社会背景之下或者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那么会很容易发现这些诗人所创作的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惊人的相似。

二、社会境遇的不同造就诗人不同的文风

如果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那么诗人创作的文风也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景象。诗人杜甫最能够说明这一点,唐朝处于最繁盛时期的时候,杜甫正处于读书漫游的期间,由此他才写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诗句,也写下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壮志情怀,这时候所创作的诗歌特点与李白诗句有一定的相似,充满了浪漫、豪放的情怀;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国家也迅速由兴盛转为衰败,杜甫也开始过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时候的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一改往日的文风,转向反映人们的生活疾苦,如他创作的著名的“三吏”和“三别”。很明显,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杜甫由从前的最自己的表达转为了对社会的反映,创作方向因为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们再以《春夜喜雨》和《春望》两首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这两首诗尽管都是对春天的描写,可是却为读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它们的文风也存在强烈的反差。《春夜喜雨》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一种由衷的喜爱,试图通过诗句将自己的喜悦之情传达给读者,文风自然、清新;可是《春望》这首诗却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睹物伤神、暗自垂泪的场景,充分体现出他的后期作品具有“沉郁顿挫”的文风。这两种文风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会找到原因。《春夜喜雨》创作于作者生活在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时期,这是作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生活初步稳定下来,因此诗中能够反映出作者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拥有稳定生活的喜悦。可是《春望》这首诗创作背景是作者被困在长安时期,诗人曾经被叛军单独监控起来,时间长达几个月,当时他与自己的亲友在战乱中已经失散,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生是死。诗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当他看见春天到来时,忍不住要产生悲苦的情怀了。

所以很明显,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都会对诗歌的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创作出来,大都是由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诗词创作当然也符合这一点,恰如“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所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才会激发创作的欲望。所以,学习诗词,正确理解诗词。一定要对作者的经历、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和诗歌的文风,假如对这些内容丝毫不了解就胡乱评判,肯定得不到正确的认识。

三、结语

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受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借助于对社会、对环境的了解来提高对古典诗歌的认识,进而独立解决诗词欣赏中的问题。因此,在诗歌阅读的教学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背景、个人的遭遇等方面总结古诗词的学习技巧,并引导他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古诗词的枯燥性。

参考文献

[1]杨章凌.浅谈古诗词的教学[J].文学教育(上),2009(07).

[2]唐晓凤.浅谈如何引导高中生学好古诗词[J].才智,2010(23).

[3]王良田.古诗词赏析之我见[J].知识经济,2010(01).

篇3

一、视诵读为诗词教学的生命线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我们不可能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走遍千山万水,阅尽悲欢离合,把人生体验浓缩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名句所饱含的人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篇4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篇5

【关键词】 诗词 教学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27-01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经典的诗词不仅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一些诗词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表现了极高的意境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意境美。

1 借助优美的画面呈现意境美

众所周知,视觉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感官所无法比拟的。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一些古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所要呈现的人文景观缺乏一定的想象。这时,教师不妨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诗词中的意境美。

如在学习古诗《江雪》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它美妙和谐,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其意境美之所在。为此,笔者通过互联网专门搜集并加工了符合该诗意境的图片,千山之境无飞鸟,万径之上无足迹,在广阔无垠、寂寥无人的冰雪世界,一个老翁独立在江边垂钓,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想象……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老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可见一般。

2 利用淡雅的音乐表现意境美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同时也是表现意境的绝佳方式。借助于音乐,教师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情感与诗词所要表现的意境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内涵的把握。

如在学习古诗《春晓》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先向学生播放一些大自然中的柔风细雨以及鸟鸣声声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情境中大胆想象……如此一来,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3 透过生动的历史感悟意境美

任何古诗的创作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情境,都是作者情感抒发的真实写照。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古诗词熟读背诵,还要适当的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透过生动的历史让学生感悟意境美。

篇6

一、多些朗读,少些讲解

一诗到手,要想明白其意,第一步就是读,老师如此,学生也应该这样。可是在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声音太少,老师讲解的力度太大。常常是蜻蜓点水地朗读之后,老师就开始大段大段地分析讲解,偶尔拎几个学生起来回答几个问题以示对学生的重视或表示课堂的“互动”。学生没有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对内容还不甚了了,就是老师讲得再精彩,他们恐怕也多会无动于衷,更不要说起来和你对话了。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先朗读,其间最好加上一些默读和静思。一般而言,短一点的可要求当堂背诵,长一点的则要求熟读。之后,老师可范读一遍或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使学生对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领会。

此外,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怎样使老师的“讲”成为引导呢?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少讲,精讲,即讲必须讲的内容,讲的内容要“精”,避免空泛。到底哪些内容该讲?笔者认为,学生能理解古诗词或喜欢上古诗词,主要是他们能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或有时能与诗词产生一些共鸣,或能有一些自己的体悟。老师就应该讲这些能帮助学生达到此目的的相关内容,可以是诗词的写作背景,可以是一些重要的典故,也可以是对一些关键字词的鉴赏等等。少讲但要讲到点子上,单单凭借教科书照本宣科是远远不能达到此目的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先充分阅读,翻阅相关资料,自己能进入审美情境,有自己的一些共鸣和体悟。

二、多些感受,少些翻译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句很难翻译,有时勉强译出,则会觉得诗味顿失。对于这种勉为其难,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笔者认为,索性在课堂教学中就少些翻译或不要翻译,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诗句的感受上。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入诗境,一起感受其中的诗景、诗情、诗意。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也就是强调学生要能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这样才会亲近之喜欢之。

例如学习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时,其中一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我们多会将之翻译为:云霞在黎明时分从海上升起,灿烂无比;梅柳在春天渡江而来,开花变绿。但细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翻译并不恰当。因为从“云霞出海”到“曙”,一个“曙”字,兼含状态和时间过程;从“梅柳渡江”到“春”,一个“春”字,兼含状态和空间距离的比较。它们都有很强的视觉感受。而若简单地将“曙”和“春”理解为“黎明”和“春天”,明显与诗人传达的意思和读者的感受过程不相符合,也破坏了诗中所描写的“新奇”之景。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全用名词,如果将其译为“山区水边一个小村子里一家酒店的酒旗在风中飘扬”,字面意思是没错,可诗意何在?实际上要领会此句,就需要读者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诗人大胆地选取了一面迎风飘扬的酒旗这个视觉感很强的典型意象,而透过这面酒旗,我们可以想象到主人的音容笑貌,街上人来人往的场面,以及整个江南热闹的景象。可以说一面酒旗,是活力的体现,也是春意的体现。但如果将之翻译为白话文,其想象的空间明显逼仄,表现力也大大降低。又如杜甫的《独立》诗中“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一句,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把同一空间内的两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跟着作者的描述思绪翻飞。如果将之翻译出来,哪怕是加上一个字,都会使诗意顿失。

人们形容一些好的语言时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对一些诗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准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少翻译或不要翻译,带领学生多感受诗句,进入诗境之中,从而领会其意,应该说是一件更难也更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三、多些体悟,少些技巧

老师基于多年教学的心得,常会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词的技巧,如进行比较,颠倒语序,注意修辞、照应等。某些时候,这些技巧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尤其是提高应试能力。但这并不是诗词学习的根本,根本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多体会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领悟文字背后所含的意韵,从而体会中国传统文学带给人的美感。

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李书慧老师认为要想读懂此句,需将语序调整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语文教学之友》2007.3,第30页)。诚然,这样调整之后是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读懂诗句,但同时也把诗句中的诗意消解殆尽。因为此句是写作者在拜访香积寺的路上,先是听到了泉水之声,再细听,感觉到泉水的声音不是很响亮,而是有些低徊呜咽,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泉水被“危石”所阻,这写的是听觉和视觉;而下一句则写的是作者的感觉,日色还好,可作者走着走着竟觉得身上有些发冷,抬头一看才明白原来是青松遮蔽了日光。这样的诗句,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静寂、幽深,另一方面则把作者细腻的感受以及由感到思的过程完全表现出来。而调整语序后,读之则如同白开水一般毫无滋味。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赞同将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语序调整为“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

学生在进入中学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淀,而这正是他们学习古诗词时能够达到“体悟”的基础,调动这样的“基础”,使之更丰富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时,教学生注意要照应题目,学生也很难领会诗中的理趣,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生活阅历,深入思考,仔细领悟,才能明白朱熹在诗中所表达的读书心得,也使自己的读书心得迈上一个台阶。

篇7

一、故事激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加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我常常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自编或引导学生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古诗词的学习融进有趣的故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进行导入: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诗的背景,他们对诗歌自然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

二、作画赏析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何止是王维的诗?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画画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时我和学生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完之后,还让学生说说诗描写的画面,再用画笔把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学生画了“日出”“江花”“江水”等栩栩如生的江南风景画。这样,学生不仅在画中欣赏江南春天的美景,还感悟到白居易作词时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吟唱体味

吟唱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古诗学习方法。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通过吟唱,进一步入诗径,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在古诗教学中,这种将古诗学习转化为富有韵律的活动,深受爱说爱唱的孩子的喜爱,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进一步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可选用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指导学生吟唱……

四、生活实践

篇8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3、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出示练习,提出《招生考试说明》要求和评价建议。

(一)让学生自主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出示)。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二)语文《招生考试说明》中提出《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近年来,古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以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古诗词赏析题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就是①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②理解、鉴赏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效果;③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命题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理解和领悟为主,并将逐步加大鉴赏和运用的分量,并逐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客观性试题的分量逐渐减少,主观性试题将会不断增加。

三、指出考查要点(讲练结合)

(一)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二)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词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的语言的特点。

(三)分析技巧:分析诗中的意境、意象和主旨,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四)发表见解。

整体阅读诗歌,全面、具体、公正的发表个人的看法。

三、古诗词曲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综合分析几年来各地考卷,古诗词阅读鉴赏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考点是作品的内容和语言,一般比较浅显,只要掌握课内古诗的相关知识,一般都能回答。也有一些拓展表述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小处着手,切中题旨,简明扼要,语言流畅。

1、客观题解题方法,做这类型题目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或者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等等;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混淆视听,增加判断难度;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有时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或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往往以简答、品析表述题为主,做好这类题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关键词语人手,如抓住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人手,分析概括,作答;

(3)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词句的原意;

(4)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人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四、练习题(考查知识和练习相结合)

(一)练习一《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2.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早春时生气勃勃的景象。

练(学生合作完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总结(略)

篇9

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题目意思

每一首古诗词都具有其独特的创作历史背景,都不会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它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作者处于一种特定的感情状态之下,情之所至才形成的作品,因此想要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入鉴赏,就必须首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目的,才能充分把握题意、诗意。如《江雪》中,“老翁”为什么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节独自在寒江之上垂钓呢?学生在理解时坡度很大,但只要了解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当时他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样,这一教学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了。另外还要通过解诗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知道这首诗要写什么,如《春晚》中的诗题“春晚”是写春天的早晨;《山行》中的诗题“山行”是诗人描绘在山上行走时看到的壮美秋色。

二、把握字音,把握节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很多汉字的发音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字音,通过教师泛读、学生自读、齐读、指定学生诵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字音的把握。古诗词都是具有一定的韵律性的,讲求平仄变化,讲求停顿,讲求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尾音的拖长。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单数行最后尾音拖长与下一句基本上连起来;双数行最后一字读得短而且重些;五言诗的第三个字重读;七言诗第五个字重读。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学生易抓规律。

三、强化形象教学,促进整体把握

古诗词都是使用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述说事实、描绘场景、表达情感的,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而又不乏生动形象和趣味,意蕴丰富。在学习鉴赏过程中,假如仅凭借学生的感知去凭空理解,往往效果不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强化形象的教学方式,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实各不相同。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从而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

四、妙用情境教学,加强鉴赏感受

篇10

【关键词】意象图式;古诗词;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68-01

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用身体具体的体验来解释内心的抽象思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中国古诗词擅长以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诗词中常出现大量的意象图式。传统的古诗词分析通常是关注它们的修辞手法,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古诗词的欣赏和翻译开辟了新的视角。文章以北宋诗人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一诗为例,尝试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写作的意境。

一、意象图式定义

意象图式是以人类的认识经验为基础,形成与我们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并形成具有联系的抽象关系和高度概括的意象的结构。意象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的。Lakoff把意象图定义为“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他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常见的意象图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和前后图式等。

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中国古典诗词中一般存在着大量的意象,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古诗词的欣赏解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将以宋词《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为例,尝试用意象图式的角度解析古典诗词。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的作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是一首伤春之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原文如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首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意为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主人公从下往上登上小楼,属于“上一下”意象图式。词的起调轻而淡,在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敏锐的内心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上小楼的轻寒,给春天寒冷而萧索的清晨带来寒冷萧索的气氛。词的首句便为整首词烘托出了一个凄凉、清寒的氛围。

“晓阴无赖似穷秋”,意为早上的天气阴着好像是在深秋。此句在凄清的氛围上再添一分暗淡。此情此景不得不使人抑郁苦闷。然而词人却不说自己的心情,而是怨晓阴之无赖,进一步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淡烟流水画屏幽”句中把屋内画屏看作一个容器,“淡烟”与“流水”在容器内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可看作是“容器”意象图式。主人刚刚从梦中醒来,眼前一片朦胧,而室内画屏: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则运用了隐喻和容器图式: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不知不觉中,主人公的视线转向了窗外(房间为容器,视线为射体)见花儿之飘缈,不禁想起残留的梦,心中顿时生气愁忧的情绪。作者在这里把“飞花”之“轻”比“梦”、“丝雨”之“细”比“愁”。透过窗户观远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有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以及不即不离之美。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之愁。轻淡地执笔,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环境氛围,从而把那抽象的悲凉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实写物态,虚写心境,虚实相生,令人回味无穷。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意象是古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意蕴帮助古诗词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体对空间关系的感知体验,是对具体空间关系的抽象认知,而古诗词中的意象通常体现于空间描述中,所以利用意象图式来解读古诗词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此外,意象图式在诗词分析的实践及应用也表明意象图式对于古诗词中的意象具有一定阐释力。

参考文献:

[1]Llngerer,F;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nistic[M].2001.

[2]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