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7 00:2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田家
聂夷中(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宋)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3、水夫谣
王建(唐)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4、猿
杜甫(唐)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
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
篇2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篇3
在微小说、闪小说时代,小说诗是介于叙事诗与抒情诗之间的一种新概念。更多的把小说的元素引进到诗歌之中,不仅仅是叙事或者抒情那么简单。它更重要的在于探索人的灵魂。小说诗这种日记体似的懒散写法,以剥大白菜的方式,一匹叶子一匹叶子的递进,直抵它的核心。在大白菜的内心打坐、思维,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你打开所有的叶子后,会发现这个世界如此苍白,佛在那里。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苏童来信
谷未黄兄:
很喜欢你诗歌里父亲的形象,这个父亲背靠乡土。而乡土在你的诗句里是憨厚的,也是沉重的,带着苦楚,也带着欢乐,你很好地传达了这股乡土精神和乡土气味。
苏童
2011年11月19日10:11(星期六)
厦门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陈仲义来信
继续你原来骨子里的东西,在诙谐、风趣中,不失批判性质疑与思考。比从前有力道。
陈仲义
2011年11月15日周二下午4:06
著名作家邓一光从深圳来信
未黄:
信和大作收到。读了两道,非常喜欢。你是好诗人,也是特别的人,这个无须多说。我正在写长篇,停不下来,一停就很难进去,暂时不能为你效劳。等长篇写完了吧。
邓一光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上午06:28
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大学博导涂怀章:
未黄:
近好!我通读了一遍,几天来思绪一直流连在你创造的诗境里。
你让我看到了当代乡土甚至扩大了范围的某种“现实”。你是用诗的语言表达的,因而让人意会却难以言说。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人人都看到、感受到却有点无奈和无法明言、很少写出的典型现状。
你传达了一种思想。没有众人耳熟的讲坛、舞台和荧屏的豪言壮语、大话套话,也没有体面场合奢华场所常闻的鹦鹉八哥之声。有的只是触动善良心灵的低调却不乏昂扬与坚韧的真情宣泄。我以为,多数正直勤谨却步履维艰的人,都会认同你的遭际和氛围、人格与坚守。你说得好,“至少可以依靠一棵白菜的力量,遮风避雨做一场清梦”。关于虚空和成熟,自由与家国,缝隙与智慧、眼泪与波浪、明白天下与明白一国、受辱与荣耀,谦卑与深沉、石头与倒下,对峙与崩溃,旗帜与尊严,强力与把持,松手与权力……等等等等,你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思索和启示,因而表达了现实中的某种典型心思。
我自以为,诗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庄严召唤、顶礼,激情劲爆地赞颂、呵斥、示爱或嚎哭、饮泣,无所顾忌;一类似风雨如晦、丛林阡陌中的溪流奔涌,读之如行走雾中若有所感、若有所思;一类像不知哪来的奇特旋律,无歌词,捉不住准确涵义,却有令人倾心神往的某种意味。你这些诗属于第二类或介于后两类之间,诗意是浓郁的。
篇4
选文一
剪得秋光入卷来
文/王清铭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画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婉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相对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中,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双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
⑨“诗情也似剪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作者为什么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你的生命体验,说说对“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二
春天里种植自己
文/王清铭
3岁的时候,他在小煤窑打工的父
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会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他问母亲:“把爸爸种植①进土里,什么时候会长出来呢?”
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连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13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母亲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13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给一捆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13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23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只母鸡卖了,为他凑足了学费。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3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43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的心种植②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① 时期② 时期③回乡报恩时期④ 时期⑤进城发展时期
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词“种植”的不同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
1.按要求填写诗句。(8分)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3) ,小桥流水人家, 。
(4)《十则》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_____ ______,_____ ____。
(5) ,思而不学则殆。
2.下面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息(qī) 猝然长逝(cù) 酝酿(liàng) 昂然挺立
B.枯涸(hé) 心旷神怡(yí) 盘虬卧龙(qiú) 峰围蝶阵
C.扒窃(pī) 玲珑剔透(tī) 贮藏(chǔ) 擎天撼地
D.奢望(shē…) 抖擞精神(sǒu) 仙露琼浆(qióng) 明查秋毫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B.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C.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怅然若失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D.我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4.我们走进四季,感受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写一句话,(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2分)
我喜欢 ,因为
5.综合实践活动。(4分)
(1)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分)
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甲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乙在牌子上写道:“甜的舍不得卖。”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是甲的生意非常好,而乙的西瓜却少有人问津。请问,就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甲的生意那么好,而乙的西瓜却没什么人买呢?请你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原因是:
二.古诗文阅读。(12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
字更好,为什么?(2分)
7.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2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以丛草为林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作青云白鹤观( ) (2)观之正浓( )
10.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1.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3分)
景物描写的句子有:
作用是:
篇6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500字篇【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绕绕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重阳节。我跟随伯父父亲一起去拜山。
经过十分钟的攀山越岭,终于来到山中。我惊呆了!天哪!长了这么多草在祖先的坟前,我不由想起:“祖先可真坚强日晒雨淋却始终坚定不移我们要学先这种好精神让自己也像祖先这样坚强!”
爸爸.伯父们在吃力地铲杂草累得大汗淋漓。我呢?却在郁郁葱葱的荔枝树下乘凉。一边哼这动听的小曲,一边做“树叶小喇叭”,做好“树叶小喇叭”后,我像一只快活的小夜莺,快活的吹起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嘀嘀嘀……嘀嘀嘀……”我又像一名出色的笛手,正为大家表演。
看见妹妹在太阳底下“烘烤”,心疼啊!毕竟她是我的妹妹,我可不忍心,便摘了几条树藤子编织草帽,先用藤子绕着卷起来,然后,灵巧的双手用树叶绑在藤子上,哈哈!一顶精致的草帽就这样做好了。我呼唤妹妹过来,把草帽放在她头顶,她竟然撅着嘴说:“这帽子戴起来很痒,我不要.我不要。”真愤怒,辛辛苦苦为她做的草帽,她竟然不戴!
太阳的光芒十分强烈,午时已,该回家了。
一路上,微风牵着我们的手,伴随我们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500字篇【2】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500字篇【3】“重阳节?今天是重阳节?哈哈!早忘记了哦!”说到重阳节我便想起王维的那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来。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第112个老人节。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敬老祭祖,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诗意又温馨的节日。但在浮躁,匆忙的经济市场生活工作中,重阳节的正随着金秋的过去而慢慢的退去。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语言点训练;挖掘;运用;指向表达
一、探求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进入小学,学习成了主要任务。对于他们来说,变枯燥无趣的学习内容为有趣的内容,培养其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据调查发现,小学生一般对古诗不太感兴趣,因为面对过于精简的诗句,孩子理解起来较困难。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孩子们很难想到那种辽阔的意境与诗人所追求的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对诗人吕岩的诗作也是陌生的。孩子们对于古诗的关注度往往没有关注古诗背后或是作者的生平兴趣来得高。吕岩,字洞宾,神话传说里的“八仙过海”的神仙之一。笔者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一俗语入手,让孩子们课前搜集关于典故及作者背后的故事,课上让孩子们参与到该诗是在怎样的情景下被创作的讨论中,孩子们兴致很高,搜集整理资料到课堂交流和学习古诗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巧妙安排程序,促使目标推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内涵便是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因此,要保证语言训练的优化,须将语言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交织在一起,通过思维训练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以情感熏陶保证语言训练的趣度。
《跳水》一文中,在孩子遇险千钧一发之际,船长要孩子跳水,使其得救,这是重要的语言训练点。笔者是这样引导的:一是了解行动,寻找应对之策。小孩遇险时船长、水手们表现如何?让学生画出有关的句子。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圈画,找出重点,进行比较分析,从同一场景人物的不同表现中,认识船长的沉着冷静,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在紧急情况下要镇定,不能慌乱。二是引导判断,陈述原因。你认为船长救小孩的方法好吗?为什么?如果你在场怎样救小孩?为什么?语言训练是引导学生由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内心来理解船长的机智;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散思维和比较思维以深刻理解船长的做法;情感目标在于让学生懂得在关键时刻要沉着,才能化险为夷。三是深入探究,升华拓展。这一步的语言训练是引导学生抓住“本来”“立刻”“同时”三个词语体会人物特点,以便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以优美华丽为标准,而是以“准确”“真实”为要素;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联系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机智果断来自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紧急情况的深入分析和现场条件的妥善运用。
三、利用补白续写“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续写也叫补写、补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创造性表达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有敏锐洞察力,善于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利用这些“点”激发起学生表达的兴趣。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学生抓住课文片段,父亲经历38小时的挖掘后欣喜若狂: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我让学生思考,这是从父亲的角度,用地震发生后地面上的人们的表现和父亲不顾一切挖掘废墟寻找儿子下落的情景展现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儿子的角度,用地下儿子和13个小伙伴被压在废墟下的情景来展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行,并模仿借鉴课文的描述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孩子们想象合理,行文表达流畅,情节设置巧妙,还进行了细节描写,达到了读写训练的目的,孩子们也获得了一些有关地震救援和自救的常识。
参考文献:
篇8
《青春2007》是何多苓2007年所画的最重要的、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它由三连画构成。在我的印象中,何多苓画三连画好像这还是第一次。画面背景是无际无涯的大草原。以及镜子似的小海子。以及平地而起的云之草书,之泼墨,以及海一样的天空(21年前我写过一行诗:整个天空都是海水)。希腊诗人卡瓦菲斯一首短诗《早晨的大海》里的诗句在我脑际倏地浮现:
让我在此停步。让我也看一看大自然。
……让我也假装亲眼看到这一切
(在我刚刚停步的那一瞬间我确实看到了)
然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画面正中,两女两男,四个年轻的屁股,就那么撅着。将眼前这幅《青春2007》与他80年代初创作的《青春》并置在一起加以观看和深问,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之痕迹能从中得以确认呢?我承认,现在让我追忆80年代初期我自己初次看到《青春》原作时所受到的感动和震惊,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这份追忆本身已成为骨灰级的文化遗迹。我们属于在刚刚过去的30年时间里足足活了100年的一代人,生命已染上了幽灵般的目光和语气。除非是用那种知识考古学的过来人眼光追忆往事,否则硬要我们掉过头来回看这份珍贵追忆里的我们自己,会不会有些不堪呢?会不会我们已经认不出出现在这份追忆里的白画像呢?以为那不是自我的真身,那是别的一个什么人呆在我的青春里替代我。现在,只需要10秒钟的时间,我就能从《青春2007》与《青春》的两相对比,确认我们这一代人的老去。
从《青春》到《青春2007》的转换
当我们说起青春的消失时,我们是在谈论一个观念,而不是在界定一个档案的或生物学的事实。换句话说,不要试图将画《青春2007》的何多苓与25年前那个画《青春》的何多苓押在同一个韵脚里,也不要拿1982年的青春来与2007年的青春对仗,或对质。两幅画,两种质地的青春,两份彼此错开的诗意,其问的大跨度将我们对存在、对时间、对所谓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诘问极大地拓展开来――
这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被抵押出去了。足青春吗?是老年吗?是内心吗?是技艺吗?是中国、中国性、中国意象吗?如今当代艺术是那么火,但何多苓本人在骨子里是个无可救药的现代丰义者,而且似乎注定是个逆潮流而行的独行者。比如现在,当大家都在画序列画的时候,他开始回头去画单幅作品。当大家画符合潮流和时尚的观念绘画时,他画人物肖像,画风景。当大家热衷于用各种手法画人脸,而且脸的比例越画越大、视野越画越广角、风格越画越卡通越符号的时候,他在《青春2007》这幅重要作品中,索性让画中人转过身去,用屁股取代了脸。在我看来,这幅作品中的“转过身去”很可能是一个重大的、也许决定性的美学时刻,它事关诗意(或反诗意),对抗(或妥协),高蹈(或屈从),深度叙事(或浅叙事)。“转过身去”,何多苓在这里所作的决定,类似于贝多芬晚年在创作那首著名的弦乐四重奏时作出的重大决定:非如此不可吗?非如此不可。
“转过身去”,如果深究潜藏在这个动作后面的仪式性词根的话,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希腊哲人伊拉斯谟1516年出版的名著《箴言》和稍后出版的《论男孩子的礼仪》一书,伊拉斯谟认为男孩子在做吐痰之类的不雅动作时,必须转过身去,“假如有更尊贵的人物在场”。如果说1516年的伊拉斯谟式“转过身去”意味着礼仪和恭敬的话,那么,2007年何多苓所画的“转过身去”则主要是出于反讽与冒犯的考虑。“转过身去”,四个年轻人脱下裤子,露出年轻的屁股,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转过身去”的美学叙事
它对“转过身去”的处理,暗含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叙事转换。此前,与“转过身去”这个借喻性质的动作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父亲远去的背影”之类的陈腐叙事,而且通常这个背影要么最终消逝在晨雾里,要么融入夕光。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关于父亲、关于他的背影的叙事,为什么这个唠叨而又矫情的后革命叙事会一再重复,以至作为母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子题的伪叙体中?是因为革命需要交接班,民族需要龙的传人吗?还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父亲作为中介,以使我们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热烈孤儿呢?
篇9
我国古代的“饼”是各种面食的总称。上古时期,人们以稷、黍、麦、菽、稻等为主食。当时,由于磨还未发明,人们可能很少吃面食。在先秦的典籍中很少见到“饼”字,但到了汉代,有关面食的记载就相当多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京城住,刘太公不习惯过宫廷生活,刘邦按照家乡格局为父亲修了一个新丰邑,其街道房屋鸡犬一似其旧。就连当地酒肆饼铺也照原样迁来。由此可见,当时吃饼之风已十分盛行了。
西安名点“太后饼”就是源于西汉时的宫廷食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有个不受宠的妃子薄氏,其子刘恒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氏专权,诸吕之乱被平息后,大臣们认为先帝后妃中薄氏为人忠厚仁慈,便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薄氏被封为太后。薄太后最喜欢食用一种用白面、猪油精制而成的饼,薄太后每去栎阳省亲,其厨师必随行,制饼技术便从宫廷传至民间,世人称为“太后饼”,一直流传至今,西安几家大餐馆都专营这种“太后饼”。魏晋以后,饼的花样日众,大致有“蒸饼”、“烤饼”、“煮饼”几类。
蒸饼开始是死面的,称“牢丸”。后来人们发明了发面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发面饼”。以后蒸饼形状不断改进,由扁而圆就成了馒头。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武侯征伐孟获,人日蛮俗多邪术,必祈于神,然蛮俗祈神必杀人以人头祭之……武侯认为不妥,故以羊豕之肉包之,以面做成人头状祭之,由此,一些书籍中都把馒头说成是诸葛亮发明的。蒸饼名称沿用很久。宋代仁宗名赵祯,“蒸”字与“祯”字读音相近,为避讳,朝廷下令把“蒸饼”改为“烧饼”。《水浒》中武大郎卖炊饼也就是蒸饼,也可能就是今天的馒头。有的馒头里加了馅就是包子。宋代时,包子铺已很普遍,《水浒传》中就有“母夜叉”孙二娘卖人肉包子的描写。到了唐代,出现了在火上烧烤的饼,称为“炉饼”,撒上些胡麻(芝麻)叫“胡饼”、“麻饼”,唐朝时,京城长安中的胡麻饼已很出名。白居易《寄胡饼与杨成州》中关于“胡麻饼样学京教,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可以为证,胡麻饼大概就是今天人们食用的“烧饼”,后来经过变化出现了馅饼。面食带汤古代统称“汤饼”,后演化成今天的面条、饺子、汤圆等。面条又称索饼,古籍中说“食以索饼”就是指的面条。面条因长而细瘦,故谐音长寿,所以历来有生日食面条之风俗。另外有些地方有接风饼子、送行面之说。
另一种汤饼即馄饨,它与无馅的面条不同,隋初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目,天下通食也。”这种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前些年,北京故宫展出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品中发现的饺子,其形状正如颜氏所云,和今天饺子形状已无大的差别了。由此可见,唐代人们已广泛食用饺子,并传播到了边远地区。此外,由来已久的油饼、油条、薄脆及春卷、月饼、桂花饼等都是传统面食。近年来,经过烹饪者的不断努力,在挖掘整理、继承发扬传统面食技术的特色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经过不断创新,使新品种不断涌现。面食技术不但在国内发展,也逐步传播到国外。如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空心面和风靡世界的方便面,传说都是在中国面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的。正如方便面发明人日籍华人安滕百福所言,中国是面条的故乡。安滕百福曾先后三次率团到中国访问,走访了大江南北,收集了100多种面食资料,回东京后以“面路之行”为题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由此可见,我国古老的面食不但在国内发展,而且也为世界食品的发展增添了光彩。
篇10
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马启代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一首诗:
一个半途而废的教书匠
无所作为的士绅
败走麦城的商人,奋发自强的囚徒
思想者,天生的反对派
――这首《墓志铭》,被马启代放到博客首页,是他的自况――辛波斯卡有一首同名诗,关于自身命运的总结,诗人总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审判自己的人。
马启代,名字寓意“启发一代”,1966年出生,东平人,少时聪慧,曾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中便写出数十万字长篇小说,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泰安师专,后赴莱芜教书,之后担任过多家企业董事长,某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履历饱满,而诗,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为什么写诗?马启代说:“在某一个状态下,没有别的东西表达内心,就像什么是诗,有无数种答案。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肯定有个最契合自己的方式,而诗,是命运对我的选择,是我不得已使用的方式。”
1985年11月,马启表第一首诗,也是在那一年,父亲不幸去世。作为农民的后代,生命和艺术的底色都是浓重的,后来人们叫他“忧患诗人”,“其实悲剧意识和喜剧意识本质上是相通的”。
进入泰安师专后,视野慢慢打开,他开始拥抱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潮流,尤其是1986年深圳诗歌大展以后,他接触到现代主义。1988年,他与诗友岩峰、谭践合出了第一本诗集《太阳泪》,成为泰安历史上第一本新诗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1993年出版的《桑恒昌论》,32万字,融入了他许多独立的诗学思考,两代诗人在此交汇。当时,文学评论家宋遂良对他的印象是“因为心里有爱、有希望而觉幸福;热气腾腾的脸上容光焕发”,任孚先说他是“皱着眉头观察思考世界的年轻人”。
而他在2000年出版的思想随笔集《受难者之思》和刘桂传主编的《马启代诗歌精品鉴赏》,构成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思想和艺术的两个高度。
“我来坐监,是上帝发的福利”
今年4月,马启代出版诗集《黑如白昼》,这本诗集的渊源,要从2009年说起。
诗人桑恒昌说他一生有三个愿望:“上大学、当兵、坐监,坐监不是体验,而是磨砺。”当时,在场的马启代顺口说:“看来,第三个愿望我来替先生圆了。”一语成谶,2009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民事纠纷最终导致他以“抽逃注册资金罪”锒铛入狱。
那个失去自由的雪夜,一阵惊恐之后,一束灵光闪至他眼前:“我来坐监,是上帝发的福利。”他想起了阿多尼斯的诗句:“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冷静下来后,他决心用诗记录下这一段非凡的心路历程,于是,628首诗伴随在一千多个日夜之中,寂寞而又决绝地从笔端流出。
在监狱,他写道:“有的人进来,是因为太卑劣;有的人进来,是因为太高尚;卑劣也罢,高尚也罢;进来,都不是最后的结论!”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他悲哀于犬儒遍地的现实,为从镣铐里重获精神的自由而感慨。
监狱,成为一个诗人通往心灵自由的伊甸园。
他找到了自己作为诗人新的方向,在监狱中形成了宣言《为良心写作》,积极倡导“大墙诗教”,还参与了全国司法系统首部“大墙诗教”理论和实验教材两书的编写。好像命中注定一样,他迎来了诗歌写作的第二个。
2012年11月30日,马启代获释出狱,第二天,他写出了《一个人的独立宣言》,自由的不仅是他的肉体,这是一个诗人的涅重生:“――但今天,作为一个‘人’,我要宣告独立:/‘一个人的独立!’/今天,就是我的国庆日……”
628首狱中诗作经过删减,形成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黑如白昼》。”“被监禁的人那/给他监室,他就获得天空/给他枷锁,他仍生长翅膀……”――这首《诗者说》成为他生命的某一处精神源泉,为自由而奔波的诗人,在心灵自由和肉身自由之间找到了平衡。
一位名人说,他“失去的是短暂和有价的,获得的却是长久和无价的”,马启代在自己命运的伤口上长出的是诗歌。
为良心写作:
指证阳光下的阴影
多少年前,评论家袁忠岳对青年诗人马启代的评价是:“一位给诗友们办了不少好事的青年诗歌活动家。”而今,马启代依然是一位低调的活动家。主持民刊《山东诗人》,担任《山东文学》下半月编辑部主任的同时,他还主持丛书“长河文丛”。他说:“作为主编,最大的责任是把作者推到前台,自己向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