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04:1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夏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篇2
苏怡老师走了,这对七(一)班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他们一直想给苏怡老师一个礼物。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同学们在一张大贺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随着河流消失了。
最后,王校长说出了实情。她说“苏怡是我的女儿,我要她来学校只是要她让全校的同学都很快乐。本来她可以很早就走了的,但是她想看着七(一)班的同学们被重点高中录取,所以现在她就可以走了。”王校长说完话,全体学生都哭了。特别是七(一)班的同学。
七(一)班的同学们回到教室,去寻找苏怡老师的影子。啊!找到了!找到了!那就是在黑板报上有着苏怡老师那漂亮的字体。七(一)班的同学们继续寻找着。他们又找到了。那就是苏怡老师留下来的一些书籍。是这些书籍,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些知识。他们决定:去寻找苏怡老师,跟她说最后一句话。
其实,苏怡并没有走,她就在教室外面,看着同学们。苏怡这一生根本就没有哭过,但是这时,她却被七(一)班的真情所感动了。她还想再看看七(一)班的同学们,但是这是不可能了。因为她原先找的工作已经来应聘她了。所以她要走了。
苏怡老师是一位艺术家。她来到学馆。为这里的人们画着画。七(一)班的同学还是在找寻着苏怡老师。
通讯大王林烁高兴地对同学说“同学们,我找到苏怡老师了!”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可真是高兴。连忙要林烁带着他们去找寻苏怡老师。
篇3
1、“剪,理还乱,是离愁”下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出自南唐李煜的《相见无言独上西楼》,这首词的全文如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该词大意: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联理论的发展是对Grice合作原则的创新性、批判性修正。其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合作原则”中的“质”、“量”、“相关”、“方式”准则及次则的性质和来源,Grice没有加以详细阐明,显得模糊不清;二是语境在真实场景话语交际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合作原则却忽略了语境的重要作用;三是合作原则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整个理论框架也缺乏论证所需的严密性。反观关联理论,其将关联定义为“命题P和一个语境假设C1…Cn集合之间的关系”,是“语境效果和处理明示刺激所需努力的函数”。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关联理论对语境的重视。而且,关联理论将“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纳入交际双方的语境来源,并认为话语含义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这些论述,也进一步体现了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创新性修正,进一步简化了合作原则的准则及次则,提升了关联理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此外,关联原则将真实场景中的语境纳入到理论中,更适用于日常交际语言。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翻译单指口笔译;广义的翻译除了包括口笔译外,还涵盖摘译、节译、转译、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及对白翻译等。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原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这三者之间存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因而翻译活动也就必然具有了跨文化性、跨语言性。基于翻译活动的这一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实质,Gutt提出可以将翻译融合进关联理论的研究视角,并认为统制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关联原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出发点为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为译语接受者提供最佳关联性,活动的终点为译者所传递的语境效果到达译语接受者。我们认为,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搭建起基于认知视角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在翻译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认同。孟建钢指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赵彦春也谈到,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证伪翻译界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并以此“佐证关联翻译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语言、文化、心理差异,译文要达到“信”、“达”、“雅”,就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全面考虑,仅仅体现原作者或译者单方面文化或心理的翻译,很难产生好的翻译作品。以关联作为基本原则的关联翻译观,将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在一起,着力于探寻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的相似程度,开创性地凸显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描写-分类法”的翻译行为,提升到一种旨在建立一门翻译学的理论高度。近年来,“关联理论”已经在翻译研究中展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蒋超男和刘祥清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英汉姓名翻译,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时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导致文化缺省的因素;何三宁提出“关联理论盘活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和对等等静态概念”,并建构起“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张俊强运用“关联理论”,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揭示了小品中言语幽默的潜在机制。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影视剧字幕翻译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影视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语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影视剧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时代特性、民族精神,以及其特有的广泛传播性、紧密的时代性,有利于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助于增强观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影视剧欣赏,观众能够简单、便利、高效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其中,字幕翻译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不同于传统的书面翻译,影视剧字幕翻译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性,必须做到“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在正确理解影视剧原语的基础之上,翻译者还需要全面掌握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认知、文化差异,“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影视剧字幕翻译者需要把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尽可能地让观众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黑客帝国》是一部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美国科幻影片,影片中对于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超前的科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探索,使得该片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之一。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字幕翻译者。译者将TheMatix译为《黑客帝国》,中国观众结合自己的百科信息语境知识,就可以很好地接受到明示刺激,顺利地将语境与影片结合起来,达到最大关联。反之,如果译者把片名TheMatix翻译为影片英文名的字面意义,即母体或者矩阵,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所能纳入自己认知范畴的语境知识就会被大大削弱,处理影片内容所需付出的努力必定会成倍增加。而《黑客帝国》这一翻译,则成功地将影片名和内容最佳地关联起来,让没看过或听说过该片的观众,仅通过片名译文带来的语境效果,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它的题材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正确掌握欧美科幻影视文化。
四、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需要在各种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交际。影视作品本身具有的全球化性、众多性、广泛性、再生性,使得其在传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关联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原语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这一理论模式,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平台。
2.语境在翻译中不仅体现为原文语境,更体现为译语接受者的语言文化、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等百科语境知识。
关联理论为译者搭建的理论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
3.关联理论是一门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也就具有了认知基础。
篇5
前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各行各?I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档案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促进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大数据时代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优势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高效化以及高质化的发展趋势,具体的优势可以变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还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档案管理的形式也发生一定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采用电子档案管理的形式不仅使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简化,还能通过数据库的构建对所有的信息数据进行统筹管理,极大的减少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当前阶段,很多行业已经逐步转变了档案管理的形式,使用电子档案代替了传统的纸质档案,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档案的保存,还能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较多,外界因素以及人为因素都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此档案管理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充足的储存空间能够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管理。此外,这种更加高端的管理方式还能有效的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与此同时,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形式的转变,其对管理人员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这种形势却缺乏有效的认识,管理方式仍旧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这就导致这部分管理人员根本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很多工作人员已经无法较好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2.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也在不断提升,虽然有效的提升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风险。首先,当前阶段,社会人才的流动性较强的,提升了档案管理的风险。其次,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违法乱纪行为,这就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遭到黑客的袭击或是病毒的入侵,就可能会导致信息数据遭到破坏,使企业承受经济损失。
三、提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探究
1.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具备专业素质以及良好工作能力的人才是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理念以及技术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工作人员已经无法胜任当前阶段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培养措施如下:首先,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鼓励管理人员对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出专业素质优秀、创新意识强的管理人才。其次,对档案管理团队的人才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年轻人的比例。因为年轻人的接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活力,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2.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必须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化管理。对此,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一个覆盖某一区域或是全国的档案管理中心,负责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备份,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其次,要加档案管理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工作,充分发挥出的自身的资源以及技术优势,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此外,一些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较弱,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可以和一些大数据技术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更加专业化的技术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3.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建设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为档案管理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安全风险,为了保障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性建设。首先,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其次,要提升企业的防火墙技术水平,避免因病毒入侵以及黑客袭击造成的数据信息损坏。同时,还要对档案进行备份处理。
篇6
教学设计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原理来备课,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体育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旨在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创设教与学的过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新课改前,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执行的是全国学大纲,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已经确定,教师只能被动地执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标准》只是从宏观上对体育课程的各种目标有一定的规定并提出了教学建议,却把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权交给了学校和体育教师,并且改变了以往按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模式,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学习领域,关注促进学生的三维健康,发挥体育健身与育人的功能和价值。由于中学生年龄的不同,在身体发育、心智水平、运动兴趣、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使相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性别、体育兴趣、种族、地区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别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具备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创新能力、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抛弃过去以运动项目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依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关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体能状态、技术掌握程度等个别差异,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原有的体育知识、能力,采取不同的学习理论,优选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做到在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运动负荷、教学策略等方面之间的恰当安排,使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从而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化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使每位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产生对体育的兴趣,享受体育课程的乐趣,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体能和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提高,确保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是体育教师满足新课程需要应具备的一个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具有从事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研究、实验等方面的能力。当前我国的课程设置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仅仅是从宏观上规范了体育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制订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在掌握体育课程理念和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了解和掌握体育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具有理解课程标准及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具有分析各级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及设计课程目标、各学段水平目标的能力;具有依据体育教学现有条件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和创新教材的能力;具有根据学生的体育现状和需求设定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方案的能力;具有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具有构建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符合本地、本校特点的校本体育课程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程序和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思考,具有探究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从更高的视角上审视和讲解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确定体育练习方法和练习负荷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新课改使体育教师从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决策者。
三、学练法指导能力
学练法是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和练习方法的简称。体育新课程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运动动作技术,增进身体健康,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练习的习惯,能自主、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练习。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趣味性的身体活动,在热烈、民主的课堂氛围下,为学生营造一个身心愉悦、奋力进取的练习环境。通过学生与同伴的配合使其感到团结、友爱、集体的力量和温暖;通过与对手的竞争,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的精神;在战胜对手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克服了某些困难时,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抗挫能力。这些正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优良品质,也是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体育这个功能也是体育教师应具有的能力。学练法的指导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运动技术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规律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有利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练习质量,增强学生的体适能和运动能力。在学练法指导中,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直接控制,取而代之的是运用诱导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自我练习,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安排运动内容、运动负荷和制订练习计划,为今后终身体育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体育教学反思能力
体育教学反思能力是体育教师以自身的体育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适时地进行自我审视、分析、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体育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在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存在哪些差距;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体现了体育教材的本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如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找得是否恰当;对体育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和现状;教学过程和场地器材等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对自己体育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等。常见的体育教学反思方法主要是通过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总结、教师互评、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反馈、课堂体育教学观摩、观看体育教学录音录像、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课后再次备课等方法。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能促使教师发现并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提升与发展。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寻找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自身专业能力现状,并依此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对不适宜理念的更新、对不良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不断加强理性自主意识,进而能够适应体育教学要求的变化和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体育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体育教师应该敢于挑战自己,直面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超越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否定的起点,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起点。
五、体育教学评价能力
狭义上的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它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的工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了解学生的体育需要,评价还要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适时评价应该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所完成的体育动作情况,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动作,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努力练习的意愿和行为,增加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完成体育练习的信心,使体育教学达到既定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的能力,将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生的个人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结合。学生参与体育课堂评价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性评价,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反馈、诊断和改进作用,形成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提高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体现了教学评议民主化,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适时评价不但能够起到甄别学生成绩的作用,更能起到促进学生个体在体育技能、体能、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的功能。
六、设疑(提问)能力
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能够巧妙地提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身体活动,只要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各种身体练习的动作,并且通过这种练习来掌握动作技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所以,许多体育教师不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对课堂设疑(提问)更不重视。事实上,体育教师从教学设计开始,就应该有计划地制订具有一定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和难易适度的设疑(提问),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等。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设疑(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热情。
七、收集处理体育教学反馈信息能力
篇7
[关键词]镜像化戏剧;舞台剧;戏剧
一、大戏剧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指出,在20世纪后半叶戏剧(舞台剧)仅仅是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比较次要的一种形式。而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艾思林的这种戏剧观念与我国著名学者周华斌所倡导的“大戏剧”观念其实是相通的。周华斌先生认为,以银幕、荧屏为载体,以胶片、电子声像为手段的电影故事片、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也可以纳入戏剧范畴。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戏剧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媒体,同时带来新的视听语言和表现技巧。然而,在电影故事片、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中,情节的编排(编剧)依然不可缺少,导演依然不可缺少,美术、音乐、音响等场面制作手段依然不可缺少。换句话说,作为戏剧要素的演员(含表导演) 、观众、剧场(含银幕、屏幕等载体) 等其实一个也没有少。戏剧是个博大的母体, 各种戏剧形态自具特色,却不曾离开过戏剧的总体规律, 不能完全摆脱母体赋予的营养和遗传因子。电影、电视剧、戏剧光盘、网络戏剧等镜像化戏剧是戏剧的不同形式,尽管在技术上和美学上与广播剧、活戏剧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戏剧。戏剧是人类的一种动态文明,是人类所有民族的一种共生的现象,尽管载体不同,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内在灵魂没变,即都以最直观的表演形式呈现了人类生存的状况,表现人对生存境遇的理解和思考,表现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大戏剧”观念体现了对多形态戏剧、戏剧新型形式、人的个性以及艺术的自由精神的包容。大戏剧理念下的影视等镜像化戏剧虽然有着影视的独特风格与特点,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弃戏剧这根拐杖,而是呈现出了与“活戏剧”(舞台戏剧)相似的特点。
二、镜像化戏剧
1.传统镜像戏剧与传统舞台戏剧
传统的镜像化戏剧将“活戏剧”的舞台,转换成了银幕和屏幕,有限的舞台空间转化成被蒙太奇切割的无限场景,将观演之间的直接的、互动的双向交流变为了单向的间接交流,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脱离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即叙事性表演。可以说,传统的镜像化戏剧是传统舞台戏剧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是银幕和屏幕上的戏剧。
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是传统叙事学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亚里斯多德认为,情节是戏剧的核心。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即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叙事是安排情节使它们讲述一个故事的过程。叙事是满足观众内在的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是通过观看情景建立的。传统的镜像化戏剧像传统戏剧那样不仅注重演员的表演,而且注重叙事情节的戏剧化、叙事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叙事结构的精巧性和紧凑性。以电影为例。众多经典电影的导演、制作人等都努力利用隐性的剪辑策略,力图使电影显得透明、连贯、一致,使故事完整,将情节事件精巧地编织、连缀在因果链中。
改编自一出独幕剧的电影《卡萨布兰卡》(1943年)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不仅归功于影片的反纳粹题材、富于异国情调的北非城市景观和风土人情、荡气回肠的音乐以及汉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的精湛表演,影片的构思精巧也是该片成功的关键。影片不仅通过男主人公之语口头上承认它依赖巧合(“世界一切城市的一切酒店她都不去,偏偏要到我的店里来”),还悬置情节的时间顺序来使它对巧合的依赖合理化,通过插入补充性的信息(相遇时的情景及巴黎的闪回镜头)来使之真实可信。另外,影片一开始,就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悬念。两个德国信使被暗杀。被谁杀害?通行证下落不明,究竟在谁的手中?这一切与主人公有何关系?影片由此展开一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拉斯罗夫妇要逃离纳粹的魔掌,必须从夜总会老板里克手里买到那两张通行证,而里克又是艾尔莎当年背弃的恋人。在帮与不帮的关键时刻,里克战胜了个人的爱恨和恩怨,冒死帮助他们夫妇二人逃离了纳粹的魔掌。影片以跌宕多姿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了整部作品的主题。另一部经典影片《魂断蓝桥》(1940年)中男女主人公罗伊和玛拉从一见钟情到相爱、离别、重逢到诀别,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他们潇洒浪漫、情意绵绵、悲惨凄美的爱情故事,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电影中为了达到感人的目的也多次运用了巧合的情节:男女主人公罗伊和玛拉正要结婚时,罗伊出发了;玛拉到车站送行,刚到车站车就开动了,刚好打了个照面;就在玛拉和罗伊的母亲见面之前,恰好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玛拉沦落后到车站拉客,恰好在车站见到刚从战场归来的罗伊。
传统的镜像化戏剧与传统的舞台剧一样,多借着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性格、缜密的小说式的情节布局、线性叙事结构,将社会现实的困境缝合于人物的特定命运,结局给予一个让观众或甜蜜或酸楚的“想象性的解决”,实现亚里斯多德式的戏剧的“净化”作用,并借助真实幻觉诱导观众认同它。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剧作家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提供了典型环境即“福斯泰夫式的背景”,并从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中提炼情节、组织情节,使情节生动而丰富。《哈姆雷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但有主有从、有隐有现,相互衬托、突出主题。以哈姆雷特为主线,以雷欧提斯为副线,福丁拉布斯穿插其中时隐时现。在复仇这个主要情节下,还配有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次要情节。通过这些生动而丰富的情节,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了。剧中,哈姆雷特有崇高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斗争的决心,但是理想脱离现实,行动脱离群众,思考多于行动,忧郁延宕,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剧作家充分利用人物的“独白”以及对比的手法,使得哈姆雷特这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物的性格深刻而丰富。
2.后现代镜像化戏剧与后现代舞台戏剧
篇8
由于信息的传承,我们有了经验,有了智慧,往往能够从信息中获取最直观的经验,这样保证了人类以及群居社会避免了诸多的危险。商避夏桀而至五百余年,唐取隋训而开太平盛世。
工业革命之后,我们逐步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社会出现了更多行业更多属性的分工,人与人的沟通逐渐增多,社会各个领域的交互也在逐渐增多。
而在计算机引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我们的数据迎来了第一次爆发性增长。企业希望管理好自己内部的数据提升经营效率,于是众多IT厂商推出了传统的数据库、数据仓库。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许多企业依靠这些工具,实现了对企业内部数据的整合以及利用,企业运转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成本在不断减少,企业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逐渐地扩大。可以说,传统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完成了企业规模逐渐变大时候的信息支撑。
但是这种支撑是否还是那么的有效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呢?
SNS革命引发的数据革命
十年前,下班途中的公交车上,陪伴你的可能是一本书,而现在是什么,你可能会心一笑。对,是手机,甚至是平板电脑。
10年前,你跟客户沟通要么打电话要么发短信要么发传真,要想见见客户还要花费一天半天时间在路上。而且见到客户还会毕恭毕敬,正正经经。而现在,你跟客户沟通的方式是什么,视频会议、IM软件、SNS,你们在微博上打趣,你们在人人网互相顶贴。他们既是你的客户也是你的朋友,他们出行、抱怨、分享的信息既是你们交流的好主题,也是你潜在的商机。
视频、音频、图像、数字的等多种交互方式的丰富,让我们已经进入了数据信息爆炸的阶段。一些国外的调研机构认为:未来10年之内,全球的数据和内容将增加44倍,大数据的时代来了。
大数据之“大”
看似无章无序的数据似乎一方面跟我们企业没什么关系,另外一方面企业也似乎无从获取。而事实上大数据跟我们企业息息相关。
要想弄清楚大数据如何影响企业,那么就需要先弄清楚大数据的概念。各个厂商对于大数据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我认为IBM的理解相对比较完善。IBM认为大数据有三个特点,被其称之为“3V”――首先是种类(Variety)多,其次是速度(Velocity)快,第三是容量(Volume)大。
不难看出,大数据的最主要的新特点,就是来自互联网的,看似与企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逐渐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这一部分信息中,非结构化信息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到底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影响的?
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之变
首先,企业产品的渠道正在改变。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提精准营销。把产品跟服务推送到有需求的人身上。但是传统的做法,还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在现代社会需求变化很快,很可能你的分析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当时非常需要但是现在就不需要了?
想想看,假如说你是一家旅游服务公司,如果一个人想在这个月去旅游,他在微博上说出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企业来说,以前是根本没有机会获取这些信息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能够抓取到这些信息,并且立即给这个消费者进行信息推送,那么企业的渠道是否就明显拓展了,而且准确性也是以前不可比拟的。
调查机构埃森哲在2012年的技术展望当中把“基于情景的服务”列为6大技术趋势之首,以上的例子就是“基于情景的服务”,而这个的基础支撑就是“大数据”。
其次,决策模式和决策准确度的变化。有一句听起来非常诡异的话――你只知道你所知道的信息,但是你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信息。这背后有一个隐含的信息就是,也许真正对你有用的信息你并没有获取到。
利用大数据的分析能力,IT能够提供给企业决策层的将会是一个从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筛选的信息,这能够让企业的领导层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客户、以及自己的产品。而不止于此的是,大数据还能够给与的,将会是更加深远的比如说行业趋势这样的信息。
另外,由于大数据分析决策是实时进行的,这也提升决策的效率,缩短了企业从创新到产品服务产生到推出市场的过程,在创新的市场里面,快就意味着一切。
第三,企业IT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企业80%以上的信息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就意味着企业传统的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够适应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需求。许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基于hadoop的开源工具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需求。
篇9
关键词:慢设计理念;特征;居室空间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S664;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260(2016)02-0096-02 DOI:10.16771/43-1247/ts.2016.02.036
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阿尔卑斯山谷里,有一条风景很好的汽车路,路边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1]!阿尔卑斯山的管理者希望赶路的人们能够驻足流连一会儿,慢下来,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在当今高效、高频的都市生活的节奏下,物质富足的人们对内心及精神享受的需求愈加强烈,人们开始关注心灵的平静、环境的舒适及对传统文化的玩味,“慢”变成了一种风尚。当慢食、慢写成为一种生活的新姿态,随之而来的“慢设计”也给行业带来了一场全新革命。
1慢设计理念的产生与内涵
“慢设计”的概念是由瑞士建筑设计师AtelierPeterZumthor提出的,其源于二十世纪末期欧洲兴起的“慢运动”。这场运动以意大利提出的“慢食运动”为主要代表,其抵制快餐文化,引导人们精心挑选天然的食物,用传统的方式制作食物,以欣赏的态度品尝食物。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对于“吃”更专注,从选择、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交流与沟通的乐趣。于是,人们更加怀念天然的、未被工业化抹去的生活中的乐趣。功能化的高科技产品能帮助人们高效地完成各种活动,但却遗失了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同时对环境、社会、文化及个人身心发展带来了危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慢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慢设计,并不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慢”不是速度的快慢,也不是设计周期的长短,其强调的是设计作品在设计与使用的过程中都处于自然、平和、随性的感知状态,即寻找人类内心最纯真的状态[2]。慢设计理念的本质是通过设计减轻现代设备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的现状,以艺术的形式来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个人的欲求;借助设计使人们放慢工作、生活的节奏,从而去感受超越世俗的纯净心灵。其主张减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设计造成的影响,淡化对浮华与物质的欲望,静享生活的美好[3]。慢设计理念要求设计作品能以人的情感交流为出发点,促进使用者与设计作品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2慢设计理念的特征
2.1慢设计理念的本真性
慢设计理念的本真性是指:设计产品应注重人们内心、精神、文化上的需求,通过设计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在现有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寻求一种适宜的、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状态[4]。没有浮华、喧嚣,有的只是适中、平衡、和谐的意境,用那份质朴与本真触动人们的心灵。
2.2慢设计理念的整体性
慢设计理念的整体性是指设计应该注重人与物、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人的需求,通过设计达到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5]。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程度,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设计不能单一地强调“以人为本”,也应注重“以和为本”,此处的“和”指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注入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拥有“灵魂”,才不会被轻易淘汰,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使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和平发展,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2.3慢设计理念的平衡性
慢设计理念的平衡性是指:设计作品能够调和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适度的平衡[6]。慢设计理念的平衡性强调的是设计作品对“度”的把握,达到一种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状态,不带有过多的流行元素而显得突兀高调,也不太过朴素无华而显得低调。希望通过精心设计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与平衡。
2.4慢设计理念的时代性
慢设计理念的时代性是指设计作品要符合时代的特征与需求,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①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需注意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不符合时代需求的部分进行“改良”,使设计作品更符合现在人们的需求。②慢设计理念的时代性注重开放的设计氛围,是指设计师能积极引导使用者参与设计的过程,改变传统的设计师设计模式[7]。③慢设计理念并不排斥新技术与高科技,而是希望在利用高科技的基础上,加入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避免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冷漠感。其强调因时变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拘常规。
3居室空间设计引入慢设计理念的原因
居室空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居室空间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仍是一个充满感情交流的地方,是人们休憩的场所及心灵的避风港。好的居室空间设计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完善的功能及舒适的体验,还应让人们在情感上获得良好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因此居室空间的设计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8]。而将慢设计理念引入到居室空间设计,会使居室空间具有良好的物质属性、情感属性及精神属性,可以引导人们回归生活,品味生活,从而获得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慢设计理念下居室空间设计的原则
4.1注重室内装饰材料的自然属性
居室空间的很多特性可以通过材料来体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如在卧室设计中,则需要更多的柔性材料,给人柔软、舒适、放松、温暖的感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居室空间设计时,应对室内装饰材料的自然属性进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属性传达不同的情感[9],结合功能及使用的场所选择,这样才能符合慢设计理念。
4.2注重居室空间的绿色设计
居室空间的绿色设计也可称为生态设计,其注重在居室空间的设计中尽量选取自然界里可再生、可循环且能自然降解的材料,营造一个低能耗、低污染的居室空间及生存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与慢设计理念的整体性特征不谋而合。
4.3注重居室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
居室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而展开的一种设计模式,通过控制“需要”来限制人类的过度消耗,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居室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要求设计师从全球生态平衡的角度来审视设计,使其与人类的需求及自然环境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1]。
4.4注重人文精神
居室空间的慢设计应注重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的生理及精神尺度为出发点。居室空间的设计并非是艺术创造,也不是技术的实践,而是对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关注与满足,这正是慢设计理念的核心。通过注入人文精神的居室空间设计,增加居住者与室内空间的互动性,使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人们在居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居室环境带来的精神享受,并产生深厚的情谊,引导人们选择“慢生活”,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12]。
4.5注重文化的传承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加快,手工艺生产逐渐被淘汰,设计更多地强调功能性与标准化,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及地域差异。注重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复制传统的设计,而是通过对其进行“改良”,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如陕西的窑洞有着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等优点,但通风和采光不是很好,利用棱镜和平面镜来解决采光及通风的问题[13]。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及精神引入到居室空间的设计中,增加了居室空间的亲和力以及居住者的归属感,弥补了人们对民族性及的精神需求。
5结语
慢设计理念是对当今设计状态进行分析反思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其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健康的设计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及观点[14]。慢设计理念下的居室空间设计,使居室空间富于情感和人文关怀,给人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回归本质的生活,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达到健康平衡、和谐相处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杜军虎.论慢设计[J].装饰,2008,(11):106-107.
[3]庞爱民.慢设计理念下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探讨[J].艺术科技,2014,(4):177.
[4]子思.中庸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崔璐,杨君顺.基于生态设计及心理学的“慢产品”方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175-177.
[6]陈蕾颖.论慢与慢设计之理念[D].无锡:江南大学,2008.
[7]孙昕,潘祖平.论“慢设计”理念下的家居产品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186-188.
[8]周腾飞,刘文金.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自然风尚刍议[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16-17.
[9]查瑜琦.浅谈慢设计原则[J].大众文艺,2012,(8):91.
[10]孙昕.基于慢设计理念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
[11]王小雪,陈星.家具设计与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8):84-85.
[12]黄星源.快速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慢设计思考[J].艺术.生活,2011,(4):31-33.
[13]谢瑞乐.家居空间的“慢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0):167-169.
篇10
关键词:教师素质;道德素质;教育观念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学科是注重对学生教化,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净化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作为一名品德课的教师,首先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感兴趣,乐于去奉献,才会对教育事业有贡献。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并不能树立良师的形象,反而加大了沟通的难度。一名好的教师脸上要有笑容,心中要有关怀,口中要有文明,眼里要有创新,工作定会十分投入,这样的教师才能更新社会,推动国家的发展。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
现代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都揭示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调配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紧跟课改的节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不但要有现代的人才观,还要有新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处理好新旧教学形式,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构建动态实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
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不断地学习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有的素养,一名好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所以,教师应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要学会生活,进而教会学生生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更要学会生活,这样才能在品德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通过品德课的学习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会生活的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育人要育心,要贯彻品德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会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品德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