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范文
时间:2023-04-11 02: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从下往上,还是从前往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只有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刻洞察和体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和儿童的学习相互契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从儿童非常熟悉的小动物排队做操的场景人手,启发学生发现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的方法。场景的呈现是一幅平面的教学挂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我设计了如下片段:
首先出示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挂图,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在第3排第2个,让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由于数的方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要准确表示图中小动物的位置,数的方法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通过听小猴和小熊的对话(小猴:我在第l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让学生推断出小动物们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几排的。
照我的设想,此处学生应该能水到渠成地说出“是从前往后数出第几排的”。可试教时,连续叫了几个小朋友,都回答说“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纠正了几次,到最后总结时。还有小朋友这么说,怪了,怎么会这样?课后,通过认真反思,我认识到,问题就出在那一幅教学挂图上――小动物们排队做操,第一排画在最下面,第二排画在第一排的上面……在二年级小朋友看来,明明就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怎么是从前往后数的呢?我恍然大悟:缺乏真实场景的体验,低年级儿童怎能把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的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呢?至少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所有孩子都会。
于是。我对这一片段作了修改,创设了让小朋友排队拍照片的情境。先请四个小朋友横着站成一排,再依次排出第2排、第3排和第4排,使小朋友们在排队的过程中观察、体验到第一排在最前面,第2排在第1排的后面,感受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把即时拍的照片传到投影上。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出来。觉得特别亲切。也看得特别认真。这时,再让他们看着图片说“确定第几排,是从哪儿往哪儿数的”,就都知道是从前往后数的了。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儿童自己观察、感受,体验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让学生观察自己活动的照片,他们就能顺利地把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平面上的位置关系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学生的反应差别竟是如此之大。我深刻体会到,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对教学设计能否成功实施。影响是多么巨大!
2.老师,我坐过火车
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还要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一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置的方法后,教材还结合“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确定物置的方法。其中,“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这几个教学活动,对城市孩子来说,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再现。而对于“没有住过楼房,家里没有书架,也极少看电影”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已,因为他们很少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在他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确定位置呢?看到电视里的春运报道,我想到这些农民工过年时都要回家,他们中很多人一定坐过火车。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先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需要确定位置的?果然。很多学生提到坐火车。我又问是不是自己找座位的?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坐过火车但不会找位置,这怎么行呢?――强烈的思维内驱力促使孩子们把确定物置的方法和找座位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时,我拿出自己国庆节从南通坐火车到北京的火车票,让学生猜猜我是怎么找座位的。根据车票上写着的“17车35号”,联系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置的方法,学生很快猜出是先找第17节车厢,再找第35号座位。
“火车上找座位”这一段因为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以上教学活动,不仅完善了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实践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以学定教”,才能使儿童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你有不同的说法吗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通过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经历后,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积极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确定位置”一课在例题后安排了一个观察小书架的活动。教材先告诉小朋友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说出什么?”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在学生说出其他几本书各是在书架的第几层第几本后就结束了。我注意到,《少年百科全书》在书架上的第3层,从左往右数是第12本,数起来很麻烦。如果从右往左数,那就是第3本,数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于是,当小朋友说《少年百利全书》在第3层第12本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能小能想出不同的说法,也能告诉别人这本书的位置?当有孩子说出在第3层第3本时,我又追问:你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3本的?学生说是从右往左数的。于是我顺势点拨道:一般情况下,我们那是从左往右数第几本的。如果你数的方向相反,应该加个什么同表示区别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倒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种情况下,哪一利,方法数起来更简便?
篇2
一、情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所以情趣化策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准则。
比如《好学的爸爸》,笔者在教学前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平时不肯学习,奶奶教育他说:“你应该向爸爸学习,他当年学习可是很认真的。”“奶奶,爸爸学习是怎样认真的呀?”“他呀,光一年级就读了整整三年!”小学生刚开始还没有明白过来,稍一会儿就哄堂大笑起来:什么认真呀?就是一个大笨蛋!“既然大家都这样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位爸爸的学习是不是真的很认真……”情趣化的课前导入能够有效激发课堂的活跃气氛,达到引人入胜、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世界,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而且两者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从中获取“1+1>2”的双赢效果。比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对“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的诗句进行生活式体验和感悟;接着进一步理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内涵寓意――充分体现并烘托出冰心奶奶对儿童一代的赏识、关爱与希望;最后理解“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含义,整个过程显得简单而自然。
三、自主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力与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元素,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关键词。理论和实践表明,以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良好平台。比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前,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先熟知与之相关的两个历史故事――“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课堂教学中,首先让任意两个学生代表讲述这两个故事,进一步强化“将相不和”的历史背景;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在自行阅读基础上演绎“负荆请罪”的过程;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开展组际评比活动;最后全班范围内进行总结、梳理和提炼。如此而为,从中赢得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效果。
四、多元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篇3
一、把握课本资源,生成精彩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常说“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我们教师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应该把握课本资源的重难点,做好充分的预设。
请看《荷花》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 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
(学生认真反复地读句子。)
生1:我认为还可以换成“钻”字,白荷花好像很机灵地从大圆盘中间钻出来。
生2:还可以换成“长”字,白荷花好像一夜之间从大圆盘中间长出来了。
生3:我觉得可以换成“挤”字,白荷花从大圆盘中间挤出来。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会动脑筋,那这些白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呢?
生1:高兴地冒出来。
生2:使劲地冒出来。
生3:乐呵呵地冒出来。
师:是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它们这么急切地想出来干什么呢?
生1:它们想呼吸新鲜的空气。
生2:它们想和小蜻蜓做游戏。
生3:它们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冒”字,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想象白荷花怎样“冒”、“冒”出来干什么。学生的回答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体会到这个“冒”字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正因为有了充分的预设做前提,才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捕捉课堂细节,生成精彩
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精彩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教师要依靠敏锐的捕捉能力,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有价值的突发问题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寻求教学新的平衡。
请看《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这些兵马俑是谁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生1:是秦始皇。
生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是古代劳动人民。
师:既然大家的看法不统一,那我们就结合课文来辩一辩,看看谁的观点比较有根据。
生1:我认为是秦始皇留给我们的,如果没有秦始皇,也就不会有这兵马俑了。
生2:我认为是劳动人民。你想,这么多兵马俑,是谁制造出来的,还不是劳动人民?
生1:如果秦始皇不让他们做,他们会做吗?
生2:(理直气壮地)他们可以反抗,可以不做呀。
生1:秦始皇那么厉害,他们也不敢反抗,只有照秦始皇的命令去做了,还不是秦始皇的功劳?
生2:我们学过《埃及的金字塔》,文中说“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秦兵马俑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生3:我认为他们俩说的都有道理,秦始皇与劳动人民缺一不可。因为这秦兵马俑是秦始皇下令让劳动人民制造的,没有秦始皇,劳动人民就不会去制造;没有劳动人民,秦始皇也做不出这举世无双的兵马俑。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在理解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秦兵马俑到底是谁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教师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加以引导。知识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敏锐地捕捉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
三、直面课堂意外,生成精彩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必然使课堂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会使教师的预设和实际教学产生差异甚至不同。我们要直面真实的课堂意外,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具体进程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再次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请看《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段。
(品读完海棠花的句子)
生:冰心奶奶应该把题目改成“只拣花儿旺处行”才对啊,可为什么她却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师:从文中看,很多时候冰心奶奶都在看儿童,那冰心奶奶眼里的儿童是怎样的呢?她为什么要告诉朋友“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请默读课文,到文中找出答案,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在黑板上写下: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 )
生1: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一群活泼的小天使,文中写道:“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关不住的小天使。”
生2: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太阳。文中写道‘个个鼻尖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人们把自己喜爱的人比作是太阳,说明冰心奶奶是非常喜爱儿童的。
生3: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最美的春光。文章的三四自然段说到冰心奶奶来到了知春亭畔,站了一会。我想她是在看做游戏的孩子,所以她觉得儿童本身就是最美的春光。
……
篇4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文本价值 梳理序列 实施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千年古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所准备;有准备的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它所蕴含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得到多次的验证,继而被人们默认、接受,并融于思想行为当中。作为承载文化发展的教育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实践。那么,我们的教学到底要“预”什么?怎么“预”?我想,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剖析,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梳理文本的结构序列,建构文本实施方案,从而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把握文本价值的取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富含大量的人文读本,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精神塑造。”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文本,同样一个价值取向,不同的教者有不同的解读视角,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众多的解读文本中,有的是偏离文本实际意图,更有的为迎合学生、迎合观众、迎合某种理论而肆意曲解文本,扭曲文本中的价值取向,从而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失去发展的正确轨道。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应抓准文本中的价值取向,提炼文本中的价值元素,寻找文本价值与学生成长过程共通的契合点,从而让文本的价值得以彰显。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价值定位:这首小诗描写了诗人叶绍翁在春天里到友人那里游玩的所见、所感,写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学意蕴。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诗人拜访友人因主人不在家而无法进入园子观赏园内景色的事由,但诗人在这里写得非常含蓄婉转――“猜想”主人恐因怕鞋印弄坏了青苔,才不开“柴扉”。由于有了“应怜”青苔的猜想,才引出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乍一看,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游玩春景的诗,但我们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诗人是想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来再现春景无限、春光盎然、春色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命题。这样这首诗的价值取向就豁然出现: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当我们确定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文本的真正价值得以彰显。
二、梳理文本“类”的序列
长期以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常常因“教教材”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无形之中形成了“点状思维”和“割裂式思维”的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会将思维的触角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点”,试图通过这个“点”将文本中的所有的知识都给挖掘出来,试图通过这个“点”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然而,当我们对这个“点”进行“深耕细作”时,打破了这个“点”所固有的平衡,从而让学生深陷其中,而不辨方向。因此当教师对具体文本进行剖析后,还要对文本进行“结构化”的梳理,理清文本在教材体系中的序列,摸清文本在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从而让这个“个”与这一“类”有机统一起来。
《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价值梳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儿童和富有生命力的花儿,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仅从此课文的角度来分析,就会从“儿童”“花儿”两个方面来再现作者的心境,就会出现文本的价值与教材编排价值的出入。当我们跳出这个文本,从这一单元来分析,就会发现编者在编排这一单元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春光无限”。因为这一单元共有5篇文章,分别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它们的主题分别是:植树后所呈现的春意、伟人看望的暖意、像花一样的儿童、做事如腊梅一样的早和富有生命力的红杏。当我们从单元“类”的角度再来分析文本时,我们的文本剖析就会因主题明确而淡定自若,就会出现张庆老师所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
三、建构文本实施方案
记得一位CEO在一次商讨公司新的突破点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只想到突破点,而没想如何实现这个突破点的话,那么这样的会议是无效的。”同样,无论我们如何剖析文本,无论我们从什么视角来整合教材,如果不能建构起文本实施的具体方案,那么这样的剖析也是无效的。因此,当教师通过剖析、梳理掌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后,还要建构起文本价值实施的具体方案。
篇5
我痴痴地注视着这一切:漫天花瓣落,漫天黄叶舞。隐隐约约中,我看到一个身影,她捧着瓣瓣香残,在风中轻舞。一段段关于她的回忆,敲击着我的心;一股股关于她的思念,倾泻着向外涌。她再次让我着迷,让我们敬爱,她的双眸再次牵引我回到那个时候……
一袭清风拂过,她的长发随风飞舞,骑上一匹骏马,自由在海边驰骋,大声嚷着:“祖国万岁”。爽朗的笑声如山泉入谷,久久地在海浪上回荡。骑累了,就下马来,拾起地上的贝壳,打算回去给瑞士军刀镶上。也许在她幼小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女孩子的事,实在过于琐碎烦腻,不如策马奔腾。
一缕阳光投下,她正在伏案写作。优美的句式如风舞蝶飞,婉转生动;字里行间,既有文人气质,又充满孩童的稚嫩。一发生什么事,她就给我们写信,《寄小读者》就是给我们的。她爱写作,也爱读书。在名着古文,诗歌小说的陶冶下,她变得文雅了。她开始爱花了,因为花美丽,花可爱,她喜欢把名字写上花瓣,随湖水漂去,越漂越远,带着她的祝福来到我们的身边。也许在她逐渐长大的心里,是这样想的:把自己的事情倾诉给小朋友们,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呀!
一圈涟漪漾起,她正在游园观景。成片的海棠开得分外美丽,她《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就是春,花儿如儿童。她让花儿开得更美,她让儿童笑得更甜。也许在她早已成熟的心里这样想:儿童是春,多么令人神往,好久以前,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美好。
一朵花落了,她显得很淡定,没有一丝不舍,因为她知道,她即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化作一朵花,让蜜蜂采蜜,让蝴蝶纷飞,让人们欣赏,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同时,她也很幸福,她带走了我们对她的祝福,带走了我们对她的敬爱。也许在她永远年轻的心里这样想:人生如花,落了也要化作春泥,保护其他花朵,只要把美留给人间,那么就没有什么遗憾。
……
篇6
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说:“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说得多么好呀!其实儿童不也和花儿一样?如果能走进儿童的世界,把课上到他们的心里,那么每一个儿童不都将像每一朵花那样自由幸福地开放吗?
2007年,我成为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一员,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几年中,我获得了全国、省、市赛课的一等奖,还在“七彩语文杯”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不变的依旧是我当初对理想的追求——走进儿童世界,让每一朵花都自由幸福地绽放。
“知情交融”——让儿童世界更为精彩。小学语文充满情趣,容易与孩子的世界产生共振。当语文课患上“知情失衡症”时,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当然不喜欢。这样的课堂或因过于注重认知发展而忽视情感的支撑,或因为过于重视所谓的人文情感而忽视认知发展,变得“学而无乐”,很难让儿童内心产生共鸣,在课堂上也就听不到儿童世界里的拔节之声。“知情交融”是走进儿童世界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在教师情感的影响下,认知和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将变得更加精彩。要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语文老师,就必须走进儿童的世界,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同时挖掘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和能力之间架起多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与人物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共呼吸,让认知线和情感线双线融合,协调发展,每一朵花儿当然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幸福自由地绽放。
“言意同构”——让儿童世界更为敞亮。精彩的儿童世界需要丰富的言语去表达,生动准确的表达需要儿童言语世界的敞亮,“言意同构”是其敞亮的必由之路。儿童的世界“言意”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了“言”,孩子对“意”的感知与理解就缺少了必要的载体,对“意”的表达也就缺少了亮丽的外壳。当然,儿童的世界如果缺了“意”的强大支持,那么“言”将不能化入其生命一部分,仅仅是儿童世界里的匆匆过客,这样的“言”就不能积极有效地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灵活地被提取,更不能生成新的言语作品。“知情交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据言得意”,再实现“由言表意”的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同构——生成——再同构——再生成的螺旋上升过程中,精神世界变得更为敞亮,每一朵花儿也就能更为自由和幸福地绽放。
如今,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依旧是我的目标。“知情交融,言意同构”,依旧是我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心若在,梦就在”,相信坚持走下去,我会听到一路花开的声音,闻到一路的花香!
篇7
一、 从教材中挖掘“空白”
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阅读的对象,在师生共同的阅读感悟中汲取知识的精华,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提升自己的内涵。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留下引人深思的道理,等待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由此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孔子游春》时,在感悟孔子论水的智慧时,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在文章的结尾处设置一定的空白,为什么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孔子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这时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思维还能再继续,达到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这样精心挖掘课文补充点,进行课内外的结合,丰富了课文内容,使孔子的形象更饱满。
二、 从情感中寻求 “空白”
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可是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却不能为语言所直抒尽传。在一些文章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故意设置悬念,巧妙地留下空白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材中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诗人写自己读书感受的诗,然而诗中却没有一个“感”字,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学生很容易将其作为一首写景的诗,很难体会到诗人的读书感受。在教学此诗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的学习与这方塘里的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同学们,请大家从学习生活中想象,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是什么吧。”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跳跃性大,为读者留下了很多“艺术空白”,教师有必要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去联想、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想象能力的目的。
三、 从思考中设置“空白”
“学而不思则罔”, 想要达到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学习的目的,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适当在思考上留下“空白”,在完成教授学生语文的主干知识之后,通过制造的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完成其余枝干部分。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在探讨这篇课文的扫路人时,我设置空白:“三十年后老人会请我喝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论不休。此时,我不做判断,也不回答,有意识地形成“空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然后我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并结合本文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思考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做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全面性。
四、 从故事中填补“空白”
新课标一直注重开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念,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这种留下的“空白”,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空白里的答案的勇气和兴趣。如在《半截蜡烛》中,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德国军官看见了,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中,40年后美穗子和家人一起来看望聂将军,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等等。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适得其反,使学生思维过于僵化,久而久之放弃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时,有经验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空白”,直接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燃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不是教者教学的遗漏,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当然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太多太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空白”,不能为了留白而刻意为之。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让学生无所适从,反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有画蛇添足之嫌。唯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只拣“空白”多处行,使得一路充满了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叶长文.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6(5).
篇8
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是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观,真诚地尊重学生,以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二上《小鹰学飞》一课时,大部分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形成了共识:这是一只好胜的小鹰,听了老鹰的话,一定会继续学飞。不料,有一位女孩站起来提出了异议――小鹰“不会”向上飞!教师心里猛一惊,略微沉思微笑着问:“说说你的理由?”“因为小鹰……很难过,它飞到大树上面,又……飞到大山上空,老鹰都……不表扬它,还说它……不算会飞。”女孩刚回答完,旁边几个学生便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正当女孩惴惴不安地望着教师时,教师却肯定了她的“异议”。接着,教师以分角色朗读去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抓住“大树、大山”及老鹰为什么“摇摇头”,去品读评议,使学生了解了文中这位“严中有爱”的老鹰。当教师再问扮“小鹰”的女孩:“听了妈妈的话,你还会难受吗?还想学飞吗?”女孩很自信的回答:“不难受了。我想飞得更高!”“好个有志气的小鹰,让我们鼓起劲一起展翅飞翔!” 课堂就要营造这种敢想、敢问、敢说的气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 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转变
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学习强项等都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个人的认知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并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 变“一元导入”为“多元导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苏教版二上《云房子》一课,教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与课文描述相应的童话情境:首先,教师向学生发出疑问:“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许多种房子,可是有谁见过‘云房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童话王国去找一找‘云房子’吧!”课件出示动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 变“一元体验”为“多元体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由单一的读书体验转为表演体验、想象体验、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如苏教版二上《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对丹顶鹤的样子,“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头顶像镶嵌着一颗红宝石”,以及它飞行的姿态,“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的描述是比较形象的。我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请擅长用肢体语言表达的学生表演“引吭高歌”的丹顶鹤;请擅长绘画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美丽的丹顶鹤;请善于语言描述的同学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丹顶鹤悠闲自得的图画。表演、绘画、描述、想象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同学们的多种智能得到了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表象被激活了。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词语的意思,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等多角度的训练,使情感得到了熏陶。
三、 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
1.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发展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组员,选举组长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发展人际交往智能,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如在预习课文阶段,请小组合作学习,记记生字、读读课文,效果比教师讲要好得多。关键性问题请小组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再推举组内代表发言,如果一个人汇报有疏漏,其他组员还可以补充。因此,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2. 课堂教学互动对话式。互动对话式是推动个性化阅读环节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善于针对课文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话。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在学生接触文本后,先让学生看看文章的题目,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用笔画一画。孙老师用“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再找出来就比较难了,你还能找到吗?”等真诚的赞赏和热情的鼓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3. 分层教学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差异,利用分层阅读教学来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常采用以下环节进行教学:一是分层设计预案,让阅读要求、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都与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二是灵活实施教学,在分层阅读实施的课堂中,既有面向全
随笔
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个体的“分”环节。另一方面,把握阅读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并就不同环节对不同类学生有所侧重。如我们经常在创设情境中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时与总结拓展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迁移运用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体验。三是自主选择作业。作业追求软性设计,不统一标准,这样使各类学生在阅读教学交互过程中,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获,在各自的“最近阅读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
四、 由单一的评价转向多元的评价
1. 评价内容――广角多元。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验,采用引评的办法去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一上《大海睡了》一课时,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对于学生的带动作朗读给予的评价是:“你多像一位抱着宝宝睡觉的妈妈呀。”对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给予的评价是:“啊,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大海睡得可真香呀。”
2. 评价主体――多元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
篇9
多一份反思,多一些进取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 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我就谨以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谈谈我的认识吧!我觉得我的反思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于技巧的运用。
一、情感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态度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滲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这就使我想起了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的情景了。那是开学初,我满怀欣喜与信心,拿起课本走进教室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孩子们见我开心,自然就放松了不少。上课时,孩子们情绪激昂,不时有精彩的回答博得阵阵掌声。而我,也把自己当成了孩子,我们这群孩子和书中那群孩子已经混在起了,我们这里的春光和书中那春光也已经连成一片了。我们因那美丽春光而越发欢唱活泼,那美丽春光也因我们才更加生机勃勃!我沉醉在此景此情之中,随即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迫不及待。突然,我发现调皮大王小勇正在和他后面的同学兴奋地窃窃私语,我顿时火冒三丈,脸色晴转多云,冲他霹雳一声吼:“闭嘴!”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只见小勇像扎破了的气球一样,整个人都泄气了,他双眼发呆,眼里尽是受伤的神情。而其他孩子呢,也都不吱声了,他们同情地看看小勇,又怯怯地看看我,高举的小手都偷偷蜷了起来。我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感到悲哀。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教师的情感不仅仅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溶情于文,更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呀!
二、技巧
教学技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练成的一种高超的本领,是教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教学机智的组成部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技巧,他认为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来说话时,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声音上做出20种风格韵调时,才是一个有技巧的教师,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课堂上学生秀出真我、畅所欲言、自主探究,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效”日渐成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我们教师只有从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出发,努力寻找并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才能避免以往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篇10
一、“互动”的实质及其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上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一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课堂教学波澜不惊,即使有波澜,也只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样的状态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课堂不能呈现其涌动的生命活力。而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主动性的发展应该在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课堂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使课堂“鲜活”起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就是这样师生互动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冰心奶奶拣的是哪些地方?都见到些什么?春光美吗?有多少语句在描写她赏春?你阅读后有什么疑问?”学生在自由读文后思考,并与同桌讨论交流,很快找到疑点,作者写春光语句不多,很多地方,她都在看儿童,这些儿童甚至影响了她的赏春、休息。教师也幽默地甩出这样一句话:“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以后春游,千万别到有儿童的地方去。”同学们笑了,纷纷说,冰心奶奶喜欢儿童,觉得儿童好玩,有朝气、有活力,乐意看儿童。这时,教师让他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来,思考作者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对儿童的喜爱,从而明白冰心老奶奶的“春何在?”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自然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二、“互动”的策略
1.质疑问难的策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探究。
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炸暗堡,一定要手托炸药包炸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在反复读课文与讨论后,学生认识到:首先“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客观环境如此,没有其它办法。其次“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再去采取其它办法。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带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毅然决然地点燃了导火索。通过学习,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深植在学生心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2.联想想象的策略
在教材中,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时描写的情景不能清晰再现。此时,想象犹如给人的思维添上了美丽的翅膀,畅游在彼时彼地间。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搜寻与之相契合的场景,自然而然就能透过简要的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跳脱出一幕幕生动的“电影”来。
如学习《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时,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中国队入场时,人们用异样的目光,指着一个长方脸、高额头、眉宇间透露出智慧和毅力的队员,呼叫着‘中国,容国团!’原来,中国队的容国团取得了决赛权。”
当教师请大家尝试该用怎样的语气呼叫时,有位学生站起来,冷不丁地模仿外国人的语调,并且用极其惊讶、怀疑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他解释说这就是观众席中的法国人说的,因为法国人最看不起咱们中国,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曾出现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用极其激动的语调说出了这句话,并补充说,我是在国外的老华侨,我在国外受尽了欺凌,容国团为我们争了气,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还有一位学生则用了非常喜悦的语调读了这句话,他说:“我是观众席上的一位朝鲜人,中国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拿冠军,我们也开心!”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