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范文
时间:2023-03-30 05: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站 长 陈老师
池宇豪
自从台湾青年给了小钱骨髓以后,小钱的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已经能在一家公司上班了。但是,小钱始终忘不了台湾青年的救命之恩,多想当面谢谢这位青年啊!因为是他救了我,我一定要找到他。
后来小钱在
篇2
一、教学过程
1.理解词语
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于是我就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确定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地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们的心情也能用“静静地”来形容吗?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4.重视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重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然后改为写感谢信。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融入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有些时候语言还颠三倒四,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篇3
他拿着花莲普济医院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附近的居民询问。当居民们得知事情的缘由后,他们都热心地帮忙四处寻找。当得知恩人已经搬走了的时候,小钱失望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去。这时,居民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到警察局,请警察帮忙。
小钱来到警察局,经过仔细的电脑查询,得知楚行云已搬到台北,但具体的地址不知道。不过,他们查到了楚行云一个朋友在台北的地址。小钱的心里又燃起了一丝的希望,他决定明天就去台北。
第二天,小钱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风尘仆仆来到台北,找到了那个朋友居住的小区。在保安的帮助下,找到了那个朋友。当小钱说明来意后,朋友却大呼起来:“太巧了,楚行云出差刚回来!”说完,便打电话把楚行云叫了出来。
“啊!”见到楚行云,小钱激动地大叫起来。楚行云见到眼前的这个青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当年他救过的那个人。他急忙把小钱领到家里,谈了许多许多话……
第二天,小钱就要走了。在走之前,小钱问楚行云:“为什么在危险情况下还要救我呢?”“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楚行云答道。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一、情境导入,以境激情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情境导入法容易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我播放名曲《送别》,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不但使学生进入“送别”的氛围中,很快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感悟文中诗句的意思。
三、故事导入,激感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导入课文,相信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因为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四、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是联系旧知,提示新课的导入方法,是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我引导他们看一幅幅春天的图说一首首古诗,学生情绪高涨,不但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而且此时再导入新诗的学习,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那么明显,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抓住课题,质疑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并交流想知道什么内容。当我话音刚落,学生就异口异声地围绕课题说道:“生命桥是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篇5
一、“教学目标”陈述应具体、可操作
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崔允郝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能体现教学内容,又能准确叙述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效果。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用具体、可操作的词语表述,像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做到一目了然,目标表述越清晰,教师课堂教学就越容易把握,教学效率就越高。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买木雕的少年》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细化的:(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运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四个字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少年的语言、动作描写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的内心活动。这样教学目标就更明确,教学设计就更有针对性,教学活动就更容易操作。
二、“教学目标”细化应融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三维目标既不是三种目标,又不是三种目标简单叠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理清三维目标,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只有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红润、移植、幸运、袭击、平安无事、突如其来、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通过质疑和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心理感受;(4)借助课外资料,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通过对目标的细化分解,使三维目标设计融为一体,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增删要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
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重难点,领会文章的中心,揣摩编者的意图,抓住文本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遵循孩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大胆对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增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篇6
一、利用课件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动画、图像、声音或图片整合而成,它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五彩斑斓、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例如我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若无法感受地震袭来时人们惊慌失措逃难的情境,也无法想象地震过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财产的损失。所以在上这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当年台湾发生了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7.3级强烈地震的图片、死伤数据和资料,再配上伤感的音乐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惊恐万分,感动万分。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播放和伤感音乐的渲染,孩子们个个都进入到这一地震的情境中,不但方便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运用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小变大,由慢变快,由静变动。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获得入情入境的感受。图、声、文的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因为科普之类的文章比较枯燥无味。于是在课堂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简要介绍了蝙蝠和雷达。于是顺势抛出问题: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对于接下来的探究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在课堂中,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借助动画演示三次试验过程让学生说说二者关系,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特别是在播放三次试验的动画过程中,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哪一个镜头。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
1. 训练听话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其中最有利的就是训练了学生的听话能力。这里所说的“听话能力”,简称“听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威尼斯”因为学生从未去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跟随作者来到威尼斯。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动听的讲解,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威尼斯那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时而为小艇的繁多而惊叹,时而为威尼斯的风俗而震撼。然后,老师趁机问学生,“看了威尼斯的风情图片,听了播音员的讲解,你们对威尼斯有什么印象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感受良多。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美丽的威尼斯,不但让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篇7
关键词: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大跨径桥梁;桥梁减灾和养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桥梁工程界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建造大跨度桥梁的,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为五纵七横的国家高等级公路网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拱桥和梁式桥,以跨越大江大河、海湾和深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交通面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大跨径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
1.1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跨径桥梁的建设在20世纪末进入了一个时期。苏通大桥位于长江下游,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跨越长江口的咽喉工程,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首个重大公路交通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世界首座突破千米跨径的斜拉桥。苏通大桥主孔跨径1088米,水文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差、气象环境恶劣、航运密度大,千米级斜拉桥其技术要求超越了国内外现行标准、规范规定,工程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2通过长达18年的研究与实践,建设者自主创新,开展了100多项科研专题攻关,研究了结构抗风、抗震、防船撞、防冲刷等技术,攻克了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深水急流中施工平台搭设及群桩基础施工、基础冲刷防护和高塔、长索、大跨结构施工控制等十余项世界级关键技术难题,发展了基于寿命周期和性能设计的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了静力限位和动力阻尼组合的桥梁结构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编制了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指南,形成了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核心技术,创造了1088米的最大跨径、300.4米的最高桥塔、131根直径2.8米120米深的最大群桩基础、577米的最长拉索等四项世界纪录。
1.3从世界桥梁的发展来看,桥梁在向跨度更长、规模更大,向跨越海峡工程、外海海洋工程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规划或在建或建成的大型跨海通道有意大利墨西拿海峡通道工程、日本津轻海峡通道工程、土耳其伊兹米特海湾通道工程、印尼苏门答腊海湾通道工程、直布罗陀海峡通道工程、白令海峡通道工程等;国内目前规划或在建或建成的大型跨海通道有港珠澳大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渤海湾跨海通道工程、台湾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等。随着桥梁建设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非常多,为了保证桥梁的可靠性、耐久性、行车舒适性和施工简易性,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研究者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共同攻克这些技术难题。
1.4总的来说,现代桥梁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超深水基础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研究;二、超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和特殊力学问题;三、轻质、高强、耐腐蚀、高性能材料的研究,材料的进步决定了桥梁技术发展的水平;四、超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如们保证建成后的设计线形、受力状态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五、超大跨径桥梁的经济性问题。
二、中小跨径桥梁的技术发展
中小桥梁的数量非常巨大,今后的技术趋势上要体现在集成设计方面,集成设计就是充分考虑桥位处建设条件的要求,把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转变设计理念。进行标准化设计,采用工厂加工制作和现场大型机械施工,在施工过程或者建成以后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检测,从而形成运营过程中一种系统化的管养技术,在我国对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研究应用始于60年代。
在国内,60年代就开始研究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并且投入使用,比如19 6 6 年的成昆铁路旧庄河一号桥、孙水河4号桥等,都是采用的预制节段逐跨拼装施工法;19 9 7年建成通车的石长线湘江铁路大桥,也是应用的节段悬臂拼装施工法。之后再闽江大桥、夷 陵长江大桥等都是采用此方法,以及体内束和单键胶接缝。在2001年建成通车的嘉浏高 速公路新浏河大桥也是采用的移动支架预制节段逐跨拼装法进行施 工。
三、桥梁防灾减灾技术和风险决策
3.1现代桥梁防灾减灾技术的热点问题主要有桥梁抗风设计数值化和精细化、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跨海桥梁抗台风浪耦合、桥梁防船撞等4个方面。
3.1.1桥梁抗风设计数值化和精细化,主要通过理论分析、CFD数值模拟手段,对桥梁风振机理及流体-同体耦合作用进行更深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CFD技术,建立“数值风洞”和“桥梁抗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全物理、全系统、三维、高分辨率、高逼真”的桥梁结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
3.1.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并采用“投资-效益”分析的多级抗震设防思想,体现结构目标性能的“个性化”,即要求在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作用下,所设计结构满足各种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从而在最经济条件下,确保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均在预期可接受的范围内。
3.1.3跨海桥梁跨径大,桥位处水深浪高,气候、水文、地质、地震等海洋环境因素异常复杂。在传统设计中,将瞬态的强风和波浪激励看作等效静力作用。但对于跨海桥梁,台风以及台风掀起的巨浪动态特性显著,具有强烈的耦合效应。因此,考虑台风以及巨浪这种破坏性环境荷载的实际动力特征、随机性和耦合性,将显著提高跨海桥梁的设计水平,而与之相应的结构抵抗台风浪耦合作用的结构构造措施及振动控制技术将成为跨海桥梁建设面临的一项关键技术挑战。
3.1.4目前我国桥梁的防船撞研究和设计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及标准化。为了满足我国桥梁设计和建造的需要,开展桥梁船舶撞击理论和设计规范的研究是项迫切的工作,对于指导我国桥梁的防船撞设计以及对旧桥、危桥进行防船撞加固都具有重要意义。
3.2公路桥梁建设及运营阶段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任一环节的错误或疏忽,都会大大降低结构的安全性,以至于导致各类工程事故的发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桥梁事故和趋于增长的生命财产损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桥梁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同时制定应对桥梁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以达到提高桥梁安全性的目的。针对我国国内实际情况,应通过分析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流程、方法、工程应用情况等,深入研究和讨论基础理论和评估方法中若干关键问题,优化补充评估体系,从而形成新的可操作性强的工程应用方法,对桥隧工程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评估流程,完善基本的评估模型,以提高具体问题的风险评估的效率和水平。安全风险评估是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工程安全建设和运营目标至关重要。。
四、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及养护
桥梁是一种有寿命期的工程结构物,由于先天的缺陷、外部环境的影响、荷载的长期作用、自身材料的老化以及不恰当的养护维修,其健康安全不可避免地发生衰退。这种衰退会直接威胁到结构的安全和正常营运,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经济、高效的方法来管理结构衰退带来的危险,必然会影响结构物的正常服务水平和结构的长期安全性,造成巨大的经济开销,并可能造成巨大的负而社会影响。
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并不是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的简单改进,而是运用现代传感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数据管理方法、计算机软件、系统模式识别、预测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和决策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极大地延拓了桥梁检测领域,实时地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条件下的结构响应,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并由此分析结构的健康状况、评估结构的运营情况。
五、结语
桥梁是生命线工程,桥梁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耐久性一直是桥梁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交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惟有充分发掘现代桥梁技术理念和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加强技术储备,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篇8
一、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抓住课文题目提问,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引导学生首先针对课题用“看到这个题目,我想知道……”“……怎样……”“……为什么……”这样的句式进行质疑。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她是我的朋友》为题?又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什么是生命桥?”“为什么会有生命桥?”“生命桥怎么能跨越茫茫的海峡呢?”再如:学习《女娲补天》一文,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女娲补天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最后补好天了吗?”“女娲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抓住了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了,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借助“对比”,进行质疑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强调对比对象意义上的相对,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鲜明的对比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章内容,挖掘文本的主题,品味文本蕴含的深沉意蕴。
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大屏幕欣赏小村庄昔日的美丽,到最后的消失。再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甜润”“湛蓝深远”“清澈见底”……等词语来体会它的美丽,到文末的“什么都没有了”。读到此时,学生心头一种难过、愤恨、疑惑之情油然而生。看着他们写在脸上的表情,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提问,通过对比,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要问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说“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也有的说“什么都没有了?指哪些没有呢?”孩子们的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一下子抓住了文章重点。又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学生通过了解黄河今昔对比后,头脑中出现了许多问题:①黄河为什么会从“摇篮”变成“祸河”呢?②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③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呢?一连串的问题,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愿望,开启了他们智慧的大门,很快明白: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母亲河,势在必行。
三、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教学时,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如:学习《七月的天山》一文,在学习雪峰这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天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①作者为什么用“飞泻”而不用“流”呢?②面对从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你想说点什么呢?③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雪水写具体的?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正是体现了学生已深入理解了课文。又如:学习《珍珠鸟》时,我强调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个学生读完后说:“我知道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了?从中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使小鸟如此接近他。”这些问题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寻找疑难,进行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如果能在文本的疑难处提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一旦问题被解决了,他们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满足,同时对文本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
如:教学《自然之道》中,其中一句“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孩子们对向导的冷淡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向导为什么会这样冷淡呢?他真的见死不救吗?在这些疑点处学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同桌或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经历对课本的体验和感悟,对生成的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事与愿违。
五、针对拓展,进行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篇9
关键词:海峡两岸;合作办学;平潭大学;SWOT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56—04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闽台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提升福建高等教育水平,显得很有必要。
一、平潭大学的概况
平潭大学由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九所省重点建设高校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筹建,大学校区建设由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建成后交由平潭大学董事会办学。它位于福建省平潭平洋组团内,占地面积大约五千亩,建筑面积约一百六十万平方米,配套资金三十八亿元,一期建设三个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海峡学院、健康学院)。其中,福建海峡学院已经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由福建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东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创办。学科专业设置将先以传播、新闻、旅游相关专业为主,再逐步扩大到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专业。其他两个学院建设目前正和台湾高校商谈中。一期建设中的三个学院计划2012年秋季招收首批学生。建成后的平潭大学或将采用“3+1”、“2+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平潭大学学习3年或2年,剩余时间前往台湾高校交流学习,学生毕业后颁发平潭大学文凭。
二、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的缩写,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分清其利弊的方法。SWOT分析法要求我们准确地识别出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个方面的要素,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最终目标。
(一)优势(strength)
优势一:政府支持。福建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科教事业,出台了科技创新和高教跨越式发展战略,提出科教兴闽主体战略。《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中,福建提出要推动建立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区,吸引台湾高水平大学与内地大学在闽联合办学;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试点;探索建立闽台高校之间专业认证、课程衔接、教学质量认定和学分互认标准,促进闽台高校学分、学历的衔接与互认;支持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合作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引进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合作。
近年来,闽台教育交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福建省为在闽台商子女就读中小学开辟绿色通道,福建省还是全国唯一享受对台单独招生的省份。2008年推出“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2009年选派学生赴台学习。随着两岸的开放,两岸高等教育学府的互动愈来愈密切,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问题也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优势二:经济增长。福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GDP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速度逐年提升,为两岸创办高等学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均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
优势三: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潭位于福建东部沿海,由大小126个岛屿组成,是除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和舟山群岛之外的我国第五大岛,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其最东端与台湾新竹港仅相距126公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行政县。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利于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合建高校、共同发展。
(二)劣势(Weakness)
劣势指的是某种缺少或做得不好的东西,或指某种会使组织处于劣势的条件。海峡两岸合作办学的劣势主要有主导教育理念问题、生源问题、体制机制问题。
劣势一:教育理念差异。大陆与台湾制度不同,教育理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两岸合作办学,新建大学的教育理念由谁主导,这是摆在两岸合作办学中的一个大问题,处理不好将成为阻碍两岸合作办学的一块石头。
劣势二:生源不足。两岸合作办学生源问题也是其发展的劣势。采用什么样的招生方式,生源来自何方,目前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另一方面,两岸合建的高校,作为新生事物不可能一下子被人们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合建高校生源的数量及其质量,进而不利于两岸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劣势三:体制机制缺失。两岸的合作办学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潘懋元先生指出“制度化缺失,是阻碍两岸稳定、持恒、深度交流合作的因素。两岸互动关系,虽然民间热情很高,频率也高,但大多具有自发、松散、暂时性等特点,缺乏统整性和长效性”,“至今两岸尚未对高等教育互动的相关规范签署共同协议,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学历、学位互认,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课程、学分的转换等等,也未签署相关文件,多半只是单边政策”。
(三)机遇(Opportunity)
机遇一:合作办学热潮。目前两岸合作办学的呼声比较高,各方呼吁海峡两岸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高校优质的学科、专业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和科研,与台港澳及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两岸高水平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建立科学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育成)中心,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联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争取在合作形式、内容和层次上取得新突破”;“开展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深化闽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联合培养师资、联合编写教材。”合作办学的热潮,是海峡两岸合作办学的重要机遇。
机遇二:人才短缺,市场扩大。总体上,福建人才的供给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海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逐渐显现。加强两岸合作办学,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必将较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教需求。
机遇三:经济圈兴起。环台湾海峡经济圈兴起,有利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与台湾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海峡两岸这种良好的互动合作,给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
外部环境中,存在某些对组织构成威胁的因素。威胁指的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给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的大学林立,不乏规划卓越及软硬件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学府。海峡两岸合作办学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加剧的威胁与挑战。两岸合作办学面临着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的激烈竞争及来自国际院校的挑战。三、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对策
两岸经济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浪潮势不可挡,而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是我国两岸教育合作的有益补充,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应该抓住大好机遇,消除不利因素,积极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推进人才培养,满足其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
(一)出台两岸合作办学规定,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两岸合作办学的劣势之一是缺乏完善的合作办学规定,体制机制不完善。比如,大陆已经认可台湾高校的学历,但是台湾还不认可大陆高校的学历。为了促进两岸合作办学的长足发展,我们应当尽快出台两岸合作办学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细化和规范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对两岸合作办学的学历、招生、收费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建立大陆与台湾学历互认制度、教师制度、课程学分互认制度、建立研究交流平台。推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抓住发展机遇,树立竞争理念
海峡两岸互动进入“海峡时代”的新阶段。海峡两岸合作办学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树立竞争观念,加快发展步伐,推进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创新两岸合作办学新机制,实现互利多赢紧密型合作。
(三)树立特色品牌,营建舆论号召力
两岸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是品牌,而品牌依靠办学质量而构筑。构建海峡两岸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营建舆论的号召力,提升两岸合作办学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支持,扩大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公关等手段,把新建学校推出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新建院校应该以科学的管理、先进的理念、优质的办学成效赢得社会声誉,增强招生舆论号召力。
(四)资源优化组合,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运行效率
海峡两岸在教育体系构建、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办学模式,产学结合等方面应该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共同合作,整合、优化、提升教育资源,推进两岸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培养与海峡西岸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要坚持将融合、引进、创新、提高作为两岸合作办学理念。高等教育开放式发展与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提升海峡两岸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过程中,应针对两岸文化的特征,探索一条有特色的合作办学道路。把两岸高校合办高校当成是两岸人才培养基地、两岸师生交流的平台与合作的桥梁、沟通的窗口。
师资上,应当高度重视师资队伍这一两岸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借助两岸优秀的师资力量,发挥台湾高等教育的优势来培养优秀人才。除了大陆的师资以外,更多的是引进并融合台湾的教学资源,保障师资队伍多元化,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科、专业上,坚持多元化合作、多学科专业、多培养层次,结合市场需求,保证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
篇10
在教学中,很多文章有意留下空白与悬念,教师如能启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留白”进行再加工,不仅能引导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美,更能激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三上《风筝》一课以省略号结尾,这一开放性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中,我以此扩展语文训练,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给足思考时间后,学生们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学生这样说道:“到了水磨坊,我们看见了‘幸福鸟’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去找木棒,可是还是没把‘幸福鸟’捞上来。最后,还是水磨坊里的叔叔给了我们一根又细又长的竹条,大家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我们的‘幸福鸟’挑了上来。回到家,大家忙得不可开交,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虽然‘幸福鸟’上多了几个补丁,可我们依然快活。”这样善用课文“留白”,学生在想象中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在思考中升华情感,在表达中得到语言的训练。
二、 角色扮演,以情促说
在语文课堂中,当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再根据文章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角色扮演、以情促说的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模拟文中的情境,创设一种积极活跃的的语言表达环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想说、敢说、会说。
例如,教学四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情感,引发共鸣,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生生对话的拓展延伸的环节:“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扮演小钱,另一个则是台湾青年,向对方说说心里话吧!”同桌两位同学合作交流后,其中一组学生这样对话――小钱: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你让我的生命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你无私地捐献骨髓给我,我真不知道用什么来感谢你!虽然台湾和大陆有一海之隔,但我们大陆的人和台湾同胞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在这里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声:‘谢谢你,亲人!’台湾青年:“不用谢,我为你做的是我应该做的。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因为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 巧用插图,以看促说
教材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人教版三下《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文中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清晰地反映在两幅插图中。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第二幅插图,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我的启发引导,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个学生说:“我原来只在尽情享受父母给我的爱,觉得他们爱我是应该的,所以从没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更没有给他们祝贺过生日。我真是惭愧啊!”另一个学生说:“爸爸妈妈这么爱我,我却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我连他们的生日都不知道,我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今后,我要做个心细的孩子,也要从生活的小事中让父母感受儿子对他们的爱。”
四、 续编故事 以思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