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伤范文
时间:2023-03-26 02: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听力损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伤眼
科学家发现,噪声能使人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经实验表明,当噪声强度在90分贝时,有2/5的人瞳孔扩大,视物模糊;当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几乎所有的眼球对光亮的适应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衰减。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损伤现象。
伤心
近年来研究发现,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人体心肌衰老,增加心肌梗死发病率。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血压上升。科研人员还发现,工作场所接触噪声和夜间接触交通噪声,均可使人体总胆固醇上升20%。强烈噪声还可使甘油三酯上升,对心脏极为不利。
致癌
最近研究发现,噪声会使机体免疫系统处于麻痹状态,日久便会导致癌症。美国西雅图肿瘤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有关噪声致癌的动物试验,把试验用大白鼠分成两组:一组在无噪声干扰环境中饲养,另一组于噪声环境中饲养。3个月后发现,不受噪声干扰的白鼠患癌率仅占7%,而受噪声干扰的白鼠患癌率高达60%。专家又对白鼠的癌细胞接种试验,3个月后发现,不受噪声影响的白鼠癌细胞转移比例为30%,而受噪声影响的白鼠癌细胞转移比例高达100%。
影响儿童智力
篇2
1.1对象
对某飞机制造厂试飞、铆工2个工种在岗接触噪声作业工人792名进行调查,其中试飞269名,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89±10.10)岁,接噪工龄1~40年,平均工龄(18.58±11.32)年;铆工523(男性466名,女性57名),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6.86±9.46)岁,接噪工龄1~41年,平均工龄(15.37±10.09)年。排除标准:除噪声以外同时接触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的工人;有耳病史、药物致聋史、鼓膜穿孔等既往病史及入该公司前有噪声接触者。并且要求受检者检查前脱离噪声环境至少12h。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
以调查表的形式调查以下项目:姓名、性别、年龄、接噪工龄、婚姻状况、既往史、家族史、现病史及工人的自觉症状。
1.2.2听力测定
根据GBZ/T188-2007《噪声作业体检规范》,采用丹麦产IteraⅡ听力计,在本底值噪声小于30dB(A)的隔音室,经专业技术人员测定,分别作左、右耳500~6000Hz六频段听阈测试。
1.2.3作业环境监测
依据GBZ/T189.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使用HS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HS6020型声校准器经专业技术人员对作业环境的噪声进行测定。
1.2.4评定标准
根据我国GBZ49-2007《职业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要求,对纯音听力检查结果进行年龄、性别修正后,按照公式分别计算左右耳平均听阈:以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大于25dB为语频听力损伤(500Hz、1000Hz、2000Hz为语频段);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大于40dB为高频听力受损(3000Hz、4000Hz、6000Hz为高频段)。听力受损指语频听力或(和)高频听力受损。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率比较用χ2检验,多组率比较用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作业环境监测
依据GBZ1-200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的作业场所中工人工作地点噪声的卫生限值为85dB(A),结果显示:监测车间的噪声强度均已超过职业接触限值。频谱分析结果显示:监测车间噪声属高频噪声。
2.2听力测定结果
2.2.1不同工种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试飞、铆工2个车间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检出率分别为24.5%、34.2%,经卡方检验不同工种间听力损伤有统计学意义(χ2=7.8,P<0.05),试飞车间语频听力损伤检出率为10.4%,高频为21.6%,而铆工车间检出率分别为18.2%、40.0%,检出率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P<0.05,χ2=7.9,P<0.05);试飞车间和铆工车间高频损伤检出率均高于语频损伤检出率,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试飞=12.5,P<0.05;χ2铆工=23.2,P<0.05)。
2.2.2性别与听力损伤关系
试飞车间无女性,因此仅对铆工的性别与听力损伤的关系进行分析,语频听力、高频听力及听力受损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但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3不同工种同一工龄段听力损伤检出率比较
工龄1~10年组试飞、铆工听力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3.6%、14.3%,铆工组高于试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P>0.05),工龄11~20年组和工龄>20年组铆工组听力损伤检出率均高于试飞组,且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P<0.05;χ2=13.3,P<0.05)。
2.2.4同一工种不同工龄的听力损伤检出
率比较试飞、铆工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检出率均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飞组:χ2趋势=8.1,P<0.05;铆工组:χ2趋势=66.0,P<0.05)。1~10年组与11~20年组间听力损伤检出率变化幅度较11~20年组与>20年组间大,铆工组更为明显。
2.2.5同一工种不同年龄段听力损伤检出率比较
试飞、铆工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飞组:χ2趋势=9.4,P<0.05;铆工组:χ2趋势=93.0,P<0.05)。除(20~)岁年龄组外,各年龄段听力损伤检出率铆工组均高于试飞组,且在(50~)岁组听力损伤检出率相差较大。
3讨论
篇3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儿童;动作技能;姿势平衡;运动干预
儿童的听力损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慢性病,听力损伤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健康影响,学业困难和社交难题。虽然很多儿童听力损伤程度不同,但听力损伤对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于听力损伤儿童的语言和言语技能损伤,而忽视了听力损伤儿童神经发育,行为发展,动作技能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重点综述国外关于听力损伤儿童动作技能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希冀对我国相关研究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听力损伤的分类
美国口语听力协会给出了听力损伤程度的分类,在临床上分为三种听力损伤的基本类型,一是传导性听力损失,主要是由于外耳或中耳阻塞性病变或结构破坏,机械性阻断声音所致,通常也包括缺乏辨认微弱声音的能力。二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是永久性听力损伤最常见的类型,是由内耳受到损伤或者内耳到大脑的神经通路受到损伤导致的。三是混合型听力损伤,这是由传导性和感音性混合形成的听力损伤。此外,听力损伤还可分为单耳听力损伤和双耳听力损伤,语前听力损伤和语后听力损伤。在早期诊断中,中度到极重度的听力损伤儿童中,其中8%是在出生时患病,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包括语言技能的终身性损伤,社会性发展的可能性迟滞及对学业成绩的影响[1]。
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的原因
Davidson等人提出了听力损伤的病因学分类,大多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先天性的,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频率很高,原因主要有遗传,产前获得,围产期获得,产后获得,颅面畸形等及其他原因[2-3]。
(1)遗传:大约有50%的儿童永久性听力损伤是由遗传和血缘关系导致的,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和偶然性遗传。
(2)产前因素:风疹、弓形体病都被认为是产前获得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母亲接触酒精,链霉素,奎宁和磷酸氯都可能损害内耳神经元导致先天性听力损失。
(3)围产期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等。
(4)产后因素: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感染,中耳炎并发症,免疫,遗传因素等。这些不同种类的产后因素有可能引起感音性耳聋或传导性耳聋或两者兼有。
三、姿势控制,动作技能和前庭功能的关系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听觉的输入和交流对于语言的获得,认知,行为和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的,动作发展对于儿童与外界世界交流,感知觉,学业能力,运动技能等其他技能的获得也是必不可少的。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儿童除了语言发展的迟滞外,很可能伴有非语言的其他重要方面发展的延迟,比如姿势控制,动作技能,注意力等方面。姿势控制的发展是技能性动作表现的先决条件。保持一个静态或动态姿势的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分别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和动态的姿势控制对于执行动作十分重要。姿势控制的发育是一个多系统协调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感觉系统,中枢神经加工系统,前庭系统的参与。前庭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前庭-眼系统,有利于保持视觉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前庭-脊髓系统,用来保持躯干的空间定位和躯体运动时的姿势状态。发育完善的前庭系统能够维持眼球位置,稳定头部和躯体的空间感并使人体保持直立。
目前的早期筛查显示,前庭缺陷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据报道,前庭缺陷的婴幼儿大约占各种原因所致听力损失婴幼儿的20%-70%。有研究者发现,较大比率的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的儿童有较弱的前庭功能反应,以及较差的静态平衡能力。Crowe等人探究了听力障碍儿童前庭功能和动作熟练性及平衡能力的关系,发现听力损伤儿童的动作熟练性取决于前庭功能,因此,对于听力损伤儿童的运动缺陷进行干预时,还应考虑其前庭功能[4]。Rine等人的研究认为在不管前庭测试结果的时候,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的儿童表现出不成熟的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反应,他们也发现患有明显的前庭功能损伤的儿童,在粗大动作测验上的得分要低于那些只患有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而没有前庭功能缺陷的儿童[5]。这些证据表明,前庭功能一旦受到损伤就会影响平衡能力,干扰正常动作的发展。
四、动作技能发展的评估及干预
前庭损伤引起的听力损伤及对这类听力损伤儿童的治疗干预的有效性研究最近几年才有记录,在现有的记录中,对于听力损失儿童的姿势控制和动作技能评估还不是例行程序。在小儿科的早期鉴定和发展性评估中,平衡能力和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调查和测验是一个被忽视的单元,当然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除非听力损伤儿童已被诊断出有明显的神经或骨科疾病。
Dummer等人使用TGMD-2(粗大动作发展测验),通过测量运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研究了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以及动作表现的一致性[6]。Engel-Yeger等人使用ChAS-T(儿童活动教师量表)评估了儿童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以及时间和空间感官能力[7]。Rine等人的研究使用了LAP-D中的粗大动作量表,包括两个子测验:身体运动(G-BM)和客体运动(G-OM),使用测量静态平衡依据的标准是BOT-2(动作熟练性测验)中的单腿站姿[5]。Potter和Silverman用SCSIT(感觉统合测验)的平衡能力分测验测试了平衡能力[8]。Suarez等人使用姿势控制测验测试两种条件下的姿势感官组织,评估了姿势控制策略[9]。Cushing等人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研究中使用了BOT-2(动作熟练性测验)的平衡能力测验[10]。Gheysen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M-ABC(儿童运动评估组),这个测验包括手的技能,平衡技能和球类技能三类动作技能[11]。
Rine等人在报告中指出,感音性神经性听力损伤儿童不同于传导性听力损伤儿童,表现出渐进性动作技能发展滞后,这些动作发展缺陷和前庭结构的伴随性损伤有关。针对这类儿童的运动干预中,焦点放在增强感觉统合和姿势控制能力的训练是有效的。诸多报告指出,姿势控制发展的关键期是4-6岁,这就说明针对这一人群的动作技能缺陷的干预应该在这个年龄之前被提供[5]。Lewis等人发现伴随着参与平衡和身体意识项目,6-8岁儿童的平衡技能有所改善[12]。Braswell和Rine发现听力损伤儿童的动态视觉敏锐度,达到最大阅读速度的最小字体大小和阅读敏锐度,伴随着视觉前庭训练有所改善[13]。Rine等人报告了伴随着运动干预,听力损伤儿童姿势控制的感官组织的改善和渐进性动作技能发展滞后的停止,这种干预的目的在于加强感官一体化的姿势控制能力[5]。Hartman等人的研究重点在于测验聋校中儿童的动作技能表现及其与体育运动参与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和正常儿童相比,听力损伤儿童在以下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技能问题:62%的儿童在手的灵巧度测验上表现偏差,52%的儿童在球类技能上表现偏差,45%的儿童在平衡技能上表现较差,43%的参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儿童在球类技能和静态平衡上表现更好。这项研究证实了改善聋童动作技能表现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参与体育运动也有积极的影响[14]。
然而,有研究者发现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在平衡和动作技能表现上并没有比没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表现的更好,因此,对于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也应该进行运动干预,以此来改善平衡和动作技能表现[11]。Cushing等人发现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相对于他的正常同伴在动态平衡测试上表现较差,在这个研究中,儿童是进行耳蜗移植手术后进行测试,因此,听力损伤和移植人工耳蜗在动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并没有被研究[15]。Suare等人研究发现单耳人工耳蜗移植的听力康复对于听力损伤儿童的感官组织策略并没有影响,因此运动训练干预计划应当根据儿童的康复情况及动作技能发展水平而定[16]。Schlumberger等人通过探索听力在感觉统合和非言语认知的临床作用时发现,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听觉补偿有助于空间整合能力,动作控制及注意力的发展,较早植入人工耳蜗在改善言语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非言语能力的发展[17]。
五、讨论及建议
儿童的听力损伤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耳聋阻碍了儿童的最佳发展。虽然儿童在运动系统,语言认知等多方面都表现出发育迟缓,但其父母或监护人对其语言-言语方面的缺陷表现得更为重视,对这类儿童评估和治疗的重点首先在于语言发展。动作的笨拙和平衡能力缺陷使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较低水平,为了减小这种对听力障碍者的不利影响,实行对平衡和动作技能缺陷的筛查测试和适当及时的干预,对于改善其发展状况是非常关键的。
早期诊断能够使通常被忽视或低估的机能障碍较早地发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诊断,除了听力学的评估,还应包括运动功能的评估,其中,对于前庭功能的测试应在学龄前进行且越早越好。运动发育评估在智力障碍儿童,脑瘫患儿,多动症儿童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根据已有的成熟经验,在听力损伤儿童的筛查测试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发育情况的评估。一些量表的使用和引进为更好地进行评估提供了便利。以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为例,它是目前国内外康复界和儿童早期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的一个专门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不仅可以用于运动发育迟缓的评价,也可用于儿童运动康复的评定。应用评估工具可以对每一个个体的运动技能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被测儿童的运动技能缺陷能够被识别出来并且转化到个体的训练目标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动训练方案的目标性和有效性。针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训练,家庭环境,训练人员,训练计划的实施等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在保证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动作技能的训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做好早期干预的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重新评估动作技能发展也是必要的。
感觉统合训练和体育训练都是改善特殊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学龄前幼儿的感统训练,是一种在儿童身体游戏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活动方式,儿童通过专门的器械,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感统训练有助于改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儿童的前庭平衡感,手脚及身体协调能力。学龄期听力损伤儿童通过在学校接受体育训练,参加体育活动,姿势控制能力和动作技能发展也有明显的提高。只有将详细的评估和教育干预计划逐步完善和结合,才能有效地改善听力损伤儿童的动作技能发展。正如Dummer等人所说,如果给这些儿童提供合适的机会加以训练,他们也许能够获得基本的动作技能,并且达到和跟他们的正常同伴几乎相同的水平。
参考文献:
[1]Angeles Espeso, David Owens, Gareth Williams: The diagnosis of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Common present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Current pediatrics2006, 16: 484-488
[2]Razi MS, Das VK: Effects of adverse perinatal events on hearing. Int JPediatr Otorhinolaryngol1994, 30: 29-40.
[3]Potter CN, Silverman LN: Characteristics of vestibular function and static balance skills in deaf children.Phys Ther1984,64(7):1071-5.
[4]Crowe TK, Horak FB:Motor pro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vestibular deficits in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Phys Ther1988, 68(10):1493-9
[5]R.M. Rine, G. Cornwall, K. Gan, C. LoCascio, T. O'Hare, E.Robinson, M. Rice, Evidence of progressive delay of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concurrent vestibular dysfunction, Percept. Mot. Skills 90 (2000): 1101-1112.
[6]Dummer GM, Haubenstricker JL, Stewart DA (1996) Motor skill performances of children who are deaf. Adapt Phys Act Q 13:400-414
[7]Engel-Yeger B, Weissman D (2009) A comparison of motor abilities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between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and normal hearing children. Disabil Rehabil 31:352-358
[8]Potter CN, Silverman LynNewman (1984) Characteristics of vestibular function and static balance skills in deaf children. PhysTher 64:1071-1075
[9]Suarez H, Angeli S, Suarez A, Rosales B, Carrera X, Alonso R (2007) Balance sensory organ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profound hearing loss and cochlear implants.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ogy 71(4):629-637
[10]Cushing SL, Chia R, James AL, Papsin BC, Gordon KA (2008) A test of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the vestibular Olympics.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34(1):34-38
[11]Gheysen F, Loots G, Van Waelvelde H (2008) Motor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cochlear implant. J Deaf Stud Deaf Educ 13(2):215-224
[12]Lewis S, Higham L, Cherry DB: Development of an exercise program to improve the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of profoundly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Am An Deaf 1985,130:278-283
[13]Braswell J, Rine RM: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improved gaze stability following exercise in two children with vestibular hypofunction. Int PediatrOtorhinolaryngol2006,70 (11):1967-73.
[14]Hartman E, Houwen S, Visscher C (2011)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dea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dapt Phys Act Q 28:132-145
[15]Cushing SL, Papsin BC, Rutka JA, James AL, Gordon KA (2008) Evidence of vestibular and balanc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profou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using cochlear implants. Laryngoscope 118:1814-1823
[16]Suarez H, Angeli S, Suarez A, Rosales B, Carrera X, Alonso R(2007) Balance sensory organ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profound hearing loss and cochlear implants.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71 (4):629-637
篇4
方法 将79例带着残疾出院回家康复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40例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家庭随访给予康复指导干预。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半年、出院后1年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评定两组的ADL。结果 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年、1年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随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及规范的康复知识与技能指导,是帮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增强其ADL、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家庭随访;日常生活能力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737-02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21
重型颅脑损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创伤之一,虽然部分患者的生命得以成功挽救,但其残疾率高达50%~7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需要医护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长期支持和关怀[1]。但由于经济及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稳定后带着残疾回家康复。而目前我国社区康复护理相对滞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主要靠自主锻炼和家属协助,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我们对住院治疗伤情稳定后带着残疾出院康复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并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病区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9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7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排除入院前有精神病病史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33例,女7例;年龄19~70(52.36±13.65)岁;伤情:脑挫裂伤17例,颅内血肿15例,脑干伤3例,脑挫裂伤伴有颅内血肿5例,行手术治疗23例;GCS评分5~7(6.82±0.98)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0~36(13.75±10.32)分。对照组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18~71(51.67±12.73)岁;伤情:脑挫裂伤16例,颅内血肿16例,脑干伤3例,脑挫裂伤伴有颅内血肿4例,行手术治疗22例;GCS评分5~7(6.77±1.06)分;ADL评分 0~38(14.63±10.32)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按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常规护理,并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有:饮食指导、活动与休息指导、心理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等。于出院前2 d由责任护士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出院后由其责任护士定期电话访问、上门家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干预。患者出院后2周内进行第1次上门家访,以后上门家访1次/3个月,1 h/次,电话访问1次/1个月,10~20 min/次,持续随访1年时间。随访内容:①心理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耐心倾听诉说,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给予疏导,增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的信心。②饮食指导:注意加强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鼓励多吃水果、新鲜蔬菜,预防便秘的发生。③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指导正确的喂食方法;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口腔、头发、皮肤、会清洁。④康复训练指导:a.注意肢体保持功能位;b.肢体的被动运动:按摩、被动运动各个关节,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c.主动运动训练:训练床上翻身、桥式运动、十指交叉握手运动,下肢肌力恢复达三级以上时给予站立平衡、行走训练;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行刷牙、拧毛巾、进餐、穿脱衣服、入厕训练。⑤强化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争取患者家属最大的支持与配合,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环境。
3.评价标准 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半年、出院后1年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3]评定两组患者ADL,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依赖性越少,独立性越好。
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1.5统计软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年、1年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讨 论
1.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家庭随访的意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医护工作者的长期支持和照护,但由于社会经济及其他原因,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或在专业康复机构内完成康复,而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服务网尚未健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问题关注还远远不够,这些在家中康复的患者,如果能得到护士的指导和照护,不仅可以得到恰当的照护,还可以节省费用,这对患者非常有益。赵冬娥等[4]的调查发现,10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属希望得到护士上门提供服务。因此家庭随访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的一种连续性护理方式,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ADL,减少残疾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2.家庭随访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有利于提高ADL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经历意外事故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如焦虑、恐惧等[5],不良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6]。同时患者出院后由于康复信息中断而处于盲目无助状态。我们通过家访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干预调整,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出院后的盲目无助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激发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增加患者ADL。
3.家庭随访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ADL的影响 家庭随访是健康教育的延伸,通过家庭随访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取得家庭的支持,通过家庭成员的督促、指导和关心,使患者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到康复训练不仅是患者个人的事情,而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从而提高患者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康复训练中强调的是个体化康复方案,家庭随访可帮助我们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地调节康复训练的时间、强度,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对确保正确的康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ADL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果显示,出院后半年、1年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家庭随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及规范的康复知识与技能指导,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强其ADL,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Jumisko E,Lexell J,Sǒderberg S.The Meaning of living with traumatic brain in jury in people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sci Nurs,2005,37(1):42-50.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3.
[3]南登.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
[4]赵东娥,朱贤春.居家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家属对家访的需求及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64-65.
[5]李 艳,杨凤霞,赵学静.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4):35-36.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听力筛查 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79
听力损伤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干预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言语、认知及情感发育。2007年开展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听力筛查,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月出生活产新生儿3520例。其中NICU中HIE患儿168例,其中轻、中、重度各56例,胎龄37~42周,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2005年制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与分度标准》[1]。随机抽取正常足月新生儿200名作为对照组,均无窒息及其他高危因素,且母孕期体健,否认耳毒性药物接触史,无家族性耳聋史,孕期与出生时无缺氧病史,Apgar评分正常。对186例HIE患儿及200名健康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测试时间:正常新生儿在生后3~7天,HIE患儿在生后42天之内。睡眠状态下,在安静房间内,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人负责测试。应用AccuScreen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仪进行TEOAE听力筛查。测试标准根据设备提供的测试参量和反应量,显示“通过”和“不通过”。若第1次检查未通过,1个月后复查,仍不通过者3个月复查,如仍不通过则需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检查,以便作出听力损伤的最终诊断。
统计学处理:以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听力筛查结果:HIE组有30例(48耳)听力筛查未通过(14.29%),见表1。
TEOAE复查及ABR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初筛异常30例48耳(14.29%,48/336);复筛异常24例34耳(10.12%,34/336);第3次复查异常15例22耳(6.22%,22/336)。患儿3个月时行ABR检查,确诊听力损伤12例18耳,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听力损伤发生率5.35%(18/336)。对照组选择同期分娩的正常新生儿200例,初筛异常2例2耳(0.5%,2/336);2例复筛全部通过。ABR检查听力损伤结果与第2次TEOAE未通过耳数的符合率52.94%,与第3次TEOAE未通过耳数的符合率81.81%。
经ABR确诊的12例(18耳)听力损伤的患儿中,其中轻度HIE 1例1耳,占总耳数的0.3%,中度HIE 3例4耳,占总耳数的1.2%,重度HIE 8例13耳,占总耳数的3.9%。可见听力损伤异常率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密切相关,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越重,听力异常率越高。
讨 论
正常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国内有报道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0.1%~0.3%,在NICU抢救过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2.6%[2]。耳蜗及听觉中枢对缺氧极为敏感,当缺氧缺血时首先累及耳蜗组织,使耳蜗产生类似于脑缺氧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过度激动而引起的神经中毒。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可造成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树突末梢肿胀、变性、空泡样变。此外听觉中枢因缺氧引起损伤可压迫血管,从而影响耳蜗的供血,造成耳蜗功能异常[3]。使TEOAE检出率降低。本研究中,HIE患儿168例未通过48耳(14.29%),而对照组200例中未通过2耳(0.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经BAEP检查确诊的听力损伤的12例患儿中,重度HIE患儿8例,说明听力损伤的发生率与缺氧程度有关。由于本研究样本例数偏少,此结论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TEOAE能反映耳蜗外毛细胞或其周围结构的功能状态可以发现明显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其具有快速、灵敏、客观、无创等特点,是听力筛查的优选方法。TEOAE测试也存在缺点,如假阳性率高;不能对听力做精确评估;对低频不敏感等。TEOAE测试未通过,不一定有听力损伤,需进行BAEP测试及听力评估,确认是否有听力损失。
在本研究中,ABR检查听力损害结果与第2次TEOAE未通过耳数的符合率52.94%,与第3次TEOAE未通过耳数的符合率81.81%。因此,TEOAE技术只能作为一种筛查方法,它并非一种听力诊断手段。TEOAE和BAEP联合筛查,可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综上所述,加强母孕期保健,降低新生儿HIE的发生率,出生后早期进行听力筛查,6个月前发现听力障碍并进行医学干预,通过声放大等技术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对婴幼儿语言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584.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障碍;听力筛查;耳声发射;康复治疗
为获得本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信息, 旨在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 做到早期干预, 使其能够回归主流社会, 本市与全省同步, 于2008~2012年开展了全市性新生儿听力筛查新技术, 期间共筛查新生儿129306例,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2008~2012年全市7个县(市)区5年期间, 在乡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全部新生儿为筛查对象, 共筛查新生儿129306例。
1. 2 方法
1. 2. 1 全市以市、县(区)级妇幼保健等部门为依托, 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网络, 具备资质的医疗保健助产机构负责听筛。市级听力诊断单位由省卫生厅考核指定。
1. 2. 2 采用耳声发射筛查法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诊断仪, 按照卫生部(现卫计委)《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要求及诊断程序(初筛、复筛、诊断、干预), 婴儿出生3~5 d或6~30 d内完成初筛。出生后满3个月首次诊断, 6个月第2次确诊, 以后进入康复治疗阶段。
1. 2. 3 听力损失诊断标准[1] 按照WHO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1997年), 听力损失程度分为5级, 即轻度(26~40 dB)、中度(41~55 dB)、中重度(56~70 dB)、重度(71~90 dB)、极重度(>90 dB)。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全市2008~2012年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
2. 1. 1 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基本情况见表1。
2. 1. 2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的选择 随机抽取两县(市)听筛基础登记资料共计386例新生儿, 对出生3~5 d(199例)和6~30 d(187例)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出生3~5 d初筛未通过率为3.5%, 出生6~30 d初筛未通过率为4.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 P>0.05)。
2. 2 儿童听力障碍确诊情况
2. 2. 1 本市5年间共筛查新生儿129306例, 其中确诊听力障碍儿童155例, 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20‰, 其中城区筛查数为27154例, 农村102152例, 城、乡确诊听力损失儿童分别为12、143例, 二者听力损伤率分别为0.44‰和1.40‰, 农村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1, P0.05)。在确诊的儿童中, 双耳损伤者121例, 占78.1%, 单耳听损34例, 占21.9%。
2. 2. 2 儿童听力损失程度分级 本资料依据WHO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对155例听力障碍儿童进行统计, 其中轻度耳聋37例, 中度40例, 中重度25例, 重度27例, 极重度26例, 其构成比分别为23.9%、25.8%、16.1%、17.4%、16.8%;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伤检出率为0.4‰。
2. 2. 3 跟踪随访情况 将确诊为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伤的53例儿童作为重点对象家庭电话随访, 有51例获得信息, 2例失访, 失访率为 3.8%;47例聋儿进行过医学干预, 康复治疗率为 92.2 %, 系统治疗率74.5%, 其中有9例已实施例工耳蜗植入术。
3 讨论
3. 1 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新生儿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也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报道, 其发病率为1‰~3‰。本组新生儿听力损伤检出率为1.20‰, 与其相一致。本资料统计显示, 新生儿新性别听力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其发病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是否与城乡样本量差别较大, 还是农村母孕期营养缺乏、保健意识差或滥用耳毒性药物及不良习惯(人群吸烟普遍)等因素相关, 尚待进一步揭示。儿童听力损伤早期干预。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患有听力损失的婴幼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使之最大可能地以接近正常的方式接受言语刺激, 最后能够融入到正常的言语交流社会中。本组针对5年确诊的听力障碍儿童, 尤其是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伤儿童采取了积极康复治疗措施, 通过随访得知效果较好[2]。但仍有20%以上的重度耳聋患儿,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又没能获得国家救助项目款, 故尚未得到及时救治。
3. 2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推广。从本市听力筛查总体看, 初筛率和复筛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5年平均筛查率已接近90%, 此得益于全市建立健全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国家近年又出台了“新农合”新生儿疾病筛查免费政策、各级医疗保健相关机构加大了听筛的宣传力度等。
综上所述, 应用自动耳声发射仪对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 其方法简便、快捷、无损伤, 易于婴儿及家长接受, 对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听力损伤儿童意义重大, 具有推广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新生儿听力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出生缺陷,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听力残疾人口共2 004万,中国每年新生儿约2~3千万名,按先天性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病率1 ‰~3 ‰计算,每年将新增先天性新生儿听力损伤患儿3万左右[1,2],沈阳市皇姑区已连续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5年,现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03年11月~2008年11月,筛查范围为沈阳市皇姑区8所助产医院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7 d实施听力筛查,5年来共筛查19 281例新生儿。
2.筛查方法:统一采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AUDX I(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美国GrasonStadler公司生产的GSI 70手持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2~7 d进行初筛,生后30~42 d左右进行复筛。每名婴儿均查双耳,测试时婴儿处于安静或自然睡眠状态,测试前常规用小棉签清洁耳道。由经过培训熟练的专门医生操作,刺激强度为L1=65 dB SPL、L2=55 dB SPL,两纯音刺激点频率之比为 F2/F1=1.22,取样频率分别为2 000、3 000、4 000 Hz 3个频率畸变产物。各项测试均在环境噪声≤40~50 dB的室内进行。由本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医生承担全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每周筛查6 d,每周三在所内复查,筛查医生为执业医师并经过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具备听力筛查资格和能力。同时使用统一调查表,对每位病例的父母进行回顾性询问。
3.初筛诊断标准:筛查4个频率点的测试中有3个频率点通过为通过;4个频率点的测试中至少有2个频率点未通过显示未通过。有1耳不通过即为该婴儿未通过。初筛未通过者,于1个月后复查,连续2次未通过者转至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复筛。
4.复筛诊断标准:复筛测试采用由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 IV听觉脑干反应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机为插入式,以V波反应阈值>30 dB nHL作为2~4 k HZ范围听力损失的指标,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为轻度(V波反应阈值为36~50 dB nHL),中~重度(V波反应阈值为51~90 dB nHL,极重度(V波反应阈值为91 dB nHL或以上)。
结果
1.听力损失筛查情况:初筛率90.7 %(19 281/21 259),初筛未通过率13.2 %(2 547/19 281),复筛率87.6 %(2 231/2 547),复筛未通过者占6.1 %(136/2 231)。
2.听力损失发病率:3月龄时ABR诊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4例(96只耳),发病率3.3 %(64/19 281),双侧听力损失32例,发病率1.7 ‰(32/19 281);2年随访后,其中4例通过ABR测试和小儿行为测听(视觉强化定向测听,VRA),证实听力正常,总计新生儿听力损失60例,在筛查儿中新生儿听力损失(单和双侧)的发病率为3.1 ‰(60/19 281),双侧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5 ‰(28/19 281)。
3.听力损伤确诊年龄:筛查确诊婴幼儿听力损伤年龄为(3.6±1.6)月,最早诊断3个月,最晚诊断1岁。同期门诊非筛查确诊婴幼儿听力损失30例,平均确诊年龄为(18±9.0)月,最早确诊为3个月,最晚确诊为3岁,二者确诊时间相差14个月,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年龄提前10个月,与非筛查确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7,P
4.听力损失程度:轻度、中~重度、极重度发生率分别为2.1 ‰(40 /19 281)、0.8 ‰(15/19 281)、0.3 ‰(5/ 19 281),单耳、双耳、左耳和右耳听力损失的构成,见表1。表1新生儿听力损失类型 [例(%)]
程度单耳左耳右耳双耳合计轻度18(30.3)7(11.7)15(25.0)40(66.7)中~重度4(6.7)1(1.7)10(16.7)15(25.0)极重度1(1.7)1(1.7)3(5.0)5(8.3)合计23(38.3)9(15.0)28(46.7)60(100.0)
5.听力损失的病因:60例病例中,足月儿55例、早产儿5例(34周早产1例,出生体重1 900 g,伴尿道下裂为双胎长子,单左耳轻度听力损失,次子正常;32周早产2例,1例出生体重1 500 g,应用呼吸机正压给养,单左耳轻度听力损失;另1例出生体重1 600 g,双耳中度听力损失;33周早产2例,1例出生体重1 350 g,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另一例出生体重1 000 g,单左耳轻度听力损伤伴耳廓畸形)。5例早产儿中3例合并颅面畸形。临床原因不明者占76.7 %(46/60),孕期和围生因素占15.0 %(9/60),有听力损失家族史占8.3 %(5/60)。28例双耳侧听力损失病例中,9例有明显临床病因(听力损失家族5例,腭裂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1例)。听力损失家族史5例中3例双亲之一有不同程度先天性耳聋;1例患儿的曾祖父、患儿父亲的姑姑、奶奶全聋;1例患儿外祖父、外祖母全聋,其父母正常。5例遗传性病例中3例为双耳听力损失。围生期因素中早产并窒息3例、早产伴极低体重1例、窒息2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
6.听力损伤康复情况:双侧听力损失28例中,23例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蜗,总的干预率为82.1 %(23/28),其中1岁以内验配20例,1岁以内干预率71.4 %。10例双耳听力损失中~重度病例中,9例验配了助听器,1例经济拮据未验配,1例家长不相信孩子有听力损失,直到2岁出现语言问题才进行助听器验配。3例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儿中,2例于1岁半行电子耳蜗手术,1例失访;15例双耳轻度听力损伤儿童,13例验配了助听器。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窝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2岁,平均年龄(6.0±1.5)个月。
转贴于 讨论
1.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率:美国科罗拉多州22所医院[1,4]1993~1995年对21 0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中147例确定有感音神经性或传导性听力损失,新生儿听力损失(单耳和双耳)的发病率为4.0 ‰。美国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EHDI)所得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 ‰~3 ‰,其内地城市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9 ‰[5]。本组研究,新生儿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3.11 ‰,双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5 ‰,与国外有关报道相近。
2.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原因:有报道,虽始终有30 %~40 %的新生儿听力损失其病因学尚不肯定,但是,大多数重度以上先天性听力损失与遗传有关。本研究病例中,通过临床调查,原因不明者占多数(76.7 %),其次是孕期和围生期因素(15.0 %),虽然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者只占8.3 %,但在5例病例中,有3例为双侧听力损失,可见遗传因素对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害还是比较大。孕期和围生期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
3.听力损失康复状况:不管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病因是什么,一般认为,先天性双侧听力损失将被推荐使用助听器,尤其是双侧中~重度听力损失。对婴幼儿听力损失应在6个月以前进行干预。本研究显示,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使确诊年龄提前10个月,总的干预率90 %,1岁以内干预率80 %。在需配带助听器的病儿父母中,有近50 %的家长精神压力太大。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要强化患儿家长对新生儿筛查和干预的意识,提高自觉性。让婴幼儿听力损失得到及早的治疗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耳聋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黄丽辉,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需要各方面关注[J],医师报2007,17(18):5.
2沈小明.我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1,2:67.
3Hayes D,Northern Jl(eds).Infants and hearing.San Diego[J].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1998,6667.
篇8
近年来,与噪声直接相关的听力损伤甚至耳聋的病人持续增多,尤其多见于年轻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关系密切。专家认为,长时间不科学使用耳机,已经使年轻人的听力发生早衰。
耳机声强可达130分贝噪音
声音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1分贝是人类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 20~40分贝大约相当于在耳边喃喃细语;40~60分贝属于正常的交谈声音。一般环境声音在30~50分贝左右时,不会影响正常起居;声音超过60分贝就达到了噪声分贝,人们便会有较大的感觉;若是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交流就会感到困难;80~90分贝时则会觉得异常吵闹。
医学研究发现,长时间处在60分贝以上或短时间声音超过85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就会给听觉细胞带来损伤;若在噪声级85~90分贝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工作,50%的人会出现永久性听力损伤,耳聋的几率达26%;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听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超过175分贝,就可能引发心脏共振,导致死亡。而高频率的立体声耳机最大音量已达到130分贝。
MP3脉冲式噪声最影响听力
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30分贝。而在所有的噪声中,脉冲式噪声就像MP3里传出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最大。声音传进耳朵,首先引起耳膜震动;中耳内连接着耳膜的三块骨头(三根听小骨)再把震动传给内耳的耳蜗;耳蜗充满液体,与感受声音频率的发(毛)细胞相连,发细胞把震动转化为电子信号,传给大脑。感受高频信号的细胞在外耳蜗,感受低频的紧随其后。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数量在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定了,损伤一个就少一个,是不可逆转的。当高能量声波震荡耳蜗内的液体时,会过度刺激并引发细胞死亡。长期接触高分贝的声音,不管是音乐还是噪音,都会造成听力损伤,这种损伤是无声无息、逐步推进的过程。目前,突发性耳聋在都市白领中发病率很高,多数就是耳机使用过频造成的。
年轻人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听音乐,避免在地铁、公交车中使用耳机。因为音量大小不是由听力而是由噪音决定的,尤其是地铁里,其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对人的耳朵产生一定的压力,再戴着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里,带强度的声音不断地撞击耳膜,毛细胞极易受损。
专家建议,运动时最好也别用耳机听音乐,因为有氧运动使得血液流向四肢,内耳此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瑞典人做过一项研究证明,进行有氧运动时听随身听对听力的伤害比平时要大一倍。
耳机控掌握“60-60”保护原则
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其他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头戴式耳机有通气孔者更好,可以把噪声能量集中的低频信号部分排放到耳外。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而把低频音放得很大,这样对耳蜗内的毛细胞损伤会非常大;且不要两只耳朵一起听,可左右轮换,耳塞不要塞得太紧。在室内听音乐,可采用功放音响,减少耳机的使用。
篇9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90-01
听力损害在临床新生儿异常中较为常见,相关报道指出,我国每年出生新生儿约有2000万,其中新生儿听力损害高达6万,严重威胁着患儿生命健康,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可对婴幼儿的听力障碍早期发现,并制定相关措施及时治疗,以使听力损伤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中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筛查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围生期高危因素包括:低出生体重8例,早产16例,新生儿窒息7例,感染12例,高胆红素血症38例,其它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高危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①制定筛查程序:在两组新生儿病情稳定后行AABR初筛,未通过初筛的患儿发放复筛通知,用AABR在出院1月左右复筛。若仍未通过复筛,需在3个月内回院做全面整体的听力学诊断。②测试方法:为短声刺激声,应用自动听性快速脑干反应测试系统,扫描速率37次/s,35dBnHL强度。依据二项式算法对仪器进行内置,分析处理提取的听性脑干V波,可自动生成re-fer或pass两种结果。③护理:对照组50例在筛查全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护理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50例新生儿均顺利完成筛查,未通过初筛者12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6例;出院1个月行复筛10例,4例未通过,3个月后行DPOAE测试,其中有不同程度听力损伤患儿1例。优于对照组50例43例完成筛查,3个月后测试确诊有不同程度听力损伤患儿4例。两组完成筛查率及听力损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研究对观察组50例在筛查过程中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检测前准备:在新生儿为安睡状态于,于安静的房间内进行测试,控制噪音在40-45分贝;就筛查的目的和意义向家属说明,保持耳道通畅,确定测试患儿名单,并行详细的记录观察。②测试时间:因新生儿外耳道受压后腔隙易狭窄,耳内出生后1-2d有残脂堵塞和羊水残留,对耳声发射的记录均造成影响,通常出生后24h至出院前行筛查测试,可使初筛的假阳性降低[1,2]。③探头放置:依据耳道外口大小对探头进行选择并调整角度正确放置。探头不可松动或脱落,避免探头移位,以对记录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同时注意探头的导线与身体摩擦有噪音产生。④及操作护理:为避免溢乳发生呛咳,新生儿测试时需取侧卧位,对其呼吸、面色进行密切观察,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操作动作需轻柔,并和家属有效沟通消除其思想顾虑,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留下详细的联式方式以便进行复查。
综上,AABR法为无创伤的、可靠的检测方法,是对外耳、中外及脏干听神经功能的反映,对感音刘经性听力损失具有转诊率低和高检出率的特点[2-5],需依据婴幼儿状态,测试场所、皮肤阻抗和电极位置、脑干发育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让家属明白测试客观性、无创性、快速灵敏的特点,消除思想顾虑,复筛仍未通过的患儿及时对听力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进行确定,以为早期治疗打下基础,使患儿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KoK M,Van Zanten C A,Brocaar,M P,et al.Click-evoked Otoaeoustic Emissions in 1 306 Ears of Healthy Newborns[J].Audiology,2005,(32):213
[2]温瑞金,李琰,罗仁忠,等. 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听力评估结果转归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19)
[3]唐向荣,黄丽辉,李红辉,等. 听力筛查通过后听力障碍婴儿的听力学特点及病因[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27): 3888-3890
篇10
关键词:职业噪声;纯音听阈测定
噪声无所不在,是紊乱断续或统计上随机的声振荡,当声强值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人体的听觉器官造成伤害。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上移(NITTS)和永久性听阈上移(NIPTS),前者是可逆的,后者在长期强噪声下工作日积月累,造成内耳听觉器官发生病变、功能障碍,即为噪声性耳聋。而职业所导致的噪音性耳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职业性疾病,对于职业噪音性耳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对其预防、保护及相关的治疗。但噪音并不是引起职业噪音性耳聋的唯一因素,某些疾病及高危因素,与噪音的联合作用则促使耳聋的发生更早,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正确评定职业性噪音耳聋和预防职业行听力损害,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标准对2011~2012年西南铝业集团公司噪音工作环境下≥85dB,平均每天接触噪音持续时间在8h,294例人员行相关的全面体检及纯音电测听检查,其中男性194例,占66%,女性100例,占34%,年龄在20~59岁。其中包括有高压泵、钳工、水泵工、空压工、坯料机加工、机加工、锯工等。
1.2方法 ①调查噪音暴露年限、既往史、防护史、年龄等。②听力测试的环境噪声引起的最大误差在±5 dB内,测试人员在安静状态下,采用耳罩式耳机发音,包括纯音气导听阈测定和纯音骨导听阈测定,频率在125~8000HZ中8段测试。③同时行内科检查、五官科、口腔、皮肤科、尿常规、血脂、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等。
1.3诊断依据 我国GB/T16180-1996《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将500-6000HZ各频率的听阈级≤25dBHL定为正常, GJB-2121-94《军事噪声听力损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将语频(500、1000、2000和3000HZ)的平均听阈级≤25dBHL定为听力正常。根据WHO推荐的听力损伤分级标准,其中语言频率(0.5KHZ 、1KHZ、2 KHZ)平均听阈(dB),3-6KHZ的平均听阈, 6KHZ以上的平均听阈,轻度听力损伤26~41dB,中度听力损伤41~55dB,中重度听力损伤56~70,重度听力损伤71~90,极重度听力损伤大于90dB。
2结果
2.1 294例噪声环境下,员工累计噪音接触时间工龄段在1~41年,平均工龄13年。
2.2 294例噪声环境工作人员检测异常为45例,占总人数的15.31%,其中男性42例,占14.29%,女性3例,占1.02%。
2.3听力检测正常的249例中,同时伴随心血管及其他疾患异常有52例,占正常者中的比例为25%,其中同时出现高血压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占大多数。
2.4听力检测异常的45例中,同时伴随心血管及其他疾患异常有16例,占异常者中的比例为35.56%,见表4。
3讨论
接受本次职业性健康体检的员工的工龄段是在1~41年,平均工龄13年,所以本次职业性健康体检的重点检测对象,工龄段在10年以上的男性为主,从检出职业性疾患者员来看,异常人员的接害工龄大都在10年以上,平均接害工龄为19.8年,说明接害工龄与职业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从检出职业性损害人员来看,听力损害的主要以中度及以下程度损害,其中又主要以语言500HZ~4000HZ之间损害为主。从检出职业性损害人员来看,异常人员45例中,同时伴随有其他疾患的比例(在异常听力中)达到44.44%,其中以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相对较高,分别达11%、8.89%、13%,其次耳部疾患仅占2.22%,说明由于耳源性疾患致听力障碍的员工基本可忽略不计。主要系心血管及代谢类疾患所致,在长期噪音环境下易出现听力损害。而其从事的工作多为高压泵、水泵工、空压工、坯料机加工、机加工等,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相关:工作面设备多,机械化程度不高,装机功率较大,工作空间相对不大,且需持续现场工作,加之部分工人吸烟、饮酒特别严重,在以上这些因素下,在长期高强度的噪音暴露后,导致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增加,从而使小动脉及内耳毛细血管收缩,血粘度增加,降低内耳血供、氧供,使内耳对噪声的敏感性和易损性增加。降低受噪音损害的毛细胞自身的修复能力,长期噪声刺激也直接损伤内耳毛细胞引起听力损害。在本次调查中,尚未对8KHz以上的10-20KHz的听力情况了解,未能完全区分老年性耳聋的情况,另需进一步检查。
综上所述,噪音是致职业性听力损害的主要因素,但是一些高危疾病的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也与噪音联合作用加重损害,同时纯音测听,也不能完全反映听力损害的程度及听力损害的性质。目前职业噪声的危害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我国也相继制定出《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等法规,听力保护的目的,就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噪声环境下,职工的听力损失和听力致残的发生率,以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减少因听力致残所支付的赔偿,有关的企业应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采取措施,如:职工在上岗前应做基础听力测试,与以后的听力复查做比较,以提示早期听力损害或避免以后出现职业性工伤损害的纠纷、鉴定等,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从根本控制职业危害,做到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改进生产工艺,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对于工作时间大于8h/d,环境噪声大于85dB,应要求;佩戴护听器,并加强日常使用习惯监督,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员工,会以"佩戴不方便工作","易造成安全事故"等借故推托,目前检查和保护听力所产生的费用是制约的主要因素,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员工也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如何确定易于接受的宣教内容,及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内容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主编.临床听力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5,39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