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朱自清范文

时间:2023-04-02 00: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天朱自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庆长假期间,新疆、黑龙江等地陆续出现本土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导致部分游客滞留在当地,而假期返程后,又有何要求?

 

多地已发文建议,省外旅游、出差返回当地后,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并自我观察 14 天。

 

比如广东广州、河南郑州、河北保定、辽宁大连、海南三亚、吉林朝阳等,都已经类似的从通知。

 

另外,多地要求,9 月 19 日以来,有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伊宁市旅居史的返程人员,须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或住宿宾馆进行健康申报,按要求配合落实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隔离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

篇2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为通过对季节描写来传递情感的作品,它们类似的结构及抒发出的迥异的情感值得我们玩味揣摩。

我们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分析它的结构。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着又对春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细致的临摹;最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画春-赞春”这样三段式的结构。

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开头用“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也是对秋进行细致描绘;最后表达自己对秋的眷恋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三段式的结构。

对比如下:

盼春-画春-赞春

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

在写法上,两位散文大师为了更好地抒怀,在对季节的临摹中都选用了最具季节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体描绘了5种最能体现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分别形成了五幅优美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也具体临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图画: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对比如下: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春》和《故都的秋》在结构和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却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这也许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关。

古人早抒发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叹与惆怅。作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达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着,盼望着……”为开头,这就决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明快而喜悦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的词,如:“朗润、红、粉、繁花嫩叶、呼朋引伴、热闹……”这些词语的运用,给人以热烈和欢愉的感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却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开头,奠定的基调是深沉、悲凉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词也都是冷色调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闲、落寞、衰弱……”这些词的运用足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篇3

游仙岩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 景山小学四(2)班 罗怡然

今天,我们一家一起前往著名的仙岩风景区游玩。

到了仙岩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的一边,那绿油油的茂密的树林,想不到冬天的仙岩还有这么诱人的绿色,这真让我惊讶!山的另一边,是红色与黄色相间的枫叶,美丽极了。

我们一直往上走,走过了通玄洞,又经过了观音洞,终于到了闻名已久的梅雨潭。在我的印象中,梅雨潭的水是最有名的,清澈、甘甜、碧绿、透凉,那可是朱自清爷爷笔下流出来的汩汩清泉啊!梅雨潭的水是梅雨瀑布流下来的水形成的,其实,它是一个瀑布潭。如果你再往上走,就会经过龙须潭和雷响潭,它们就是梅雨瀑布的源头。我想,梅雨潭的名气这么大,以前的龙须潭和雷响潭的名气是否在梅雨潭之上呢?

到了梅雨潭,就必须看看梅雨亭。梅雨亭就在梅雨潭的旁边,亭中最大的看点是朱自清爷爷的《绿》,一个“绿”把梅雨潭的水“洒”向全国,滋润了多少游人的心。“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醉人的绿呀!……”看着梅雨潭的水,读着朱自清爷爷的《绿》,突然让我想起了我们温州那又臭又脏的河水,如果我们的母亲河也有象梅雨潭那样的水,那我们的温州该有多么的美丽。

篇4

《初中语文“积累、模仿、感悟、创新”四段式作文模式研究》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7年,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经过近5年的努力,可以说,我的作文教学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积累、模仿、感悟、创新”作文》的基本理念和习作要求以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师生互动为宗旨,“观察与积累”“模仿与思考”“感悟与创新”四个版块的设计,构成积累——模仿——创新三个梯度,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会写作,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为此,每个版块设计的目的如下。

一、观察与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注重积累,学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将周围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特开设了口头作文课,作文题目根据近几天学校、班级的大事或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进行开展。例如,初一入学初,我会要求他们说说身边的同学和教师,题目就设定为《宿舍里的那些人》《最特别的教师》等,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教师和同学。同时通过学生的口头作文,也会增进我对学生的侧面了解,一举多得。再比如,我们班值周后,我就设定题目为《值周的那几天》,学生会通过说“值周”这件事说到同组劳动的同学,说到破坏他们劳动成果的同学,还会说到他们值周的感受。这样,通过学生的反思加强了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有一次,我们学校要来检查团,因为我校搞校园工程建设,需要打扫的地方太多,为此,全校师生忙活了好几天,学生对此感触很深,于是我设定的作文题目为《检查团来了》。那堂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有的倒苦水,有的邀功劳,有的表扬人,有的抨击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从积累的角度看,主要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识字积累,学生以认读识字为基础,以课本识字、阅读识字为主。二是阅读语言积累。由于识字任务的提前完成,学生的阅读积累要求相对提高。在严格执行新课标课外阅读的同时,规定每年级的阅读总量是20万字。教师在抓好阅读的同时,要求每一个学生搞好经典古诗文、现代诗词的背诵与抄写。三是生活积累。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将自己成长的足迹及对生活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

二、模仿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从学生习作的实际出发,由范文引路,指导学生模仿范文练习写作,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引领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

要学生模仿,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仿”,还要教会学生“仿什么”“如何仿”,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两篇典型的写景范文: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习完这个单元,教师会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写景文。但在写作之前,我先上了一堂题为“描写生动景景美,热爱自然季季情”的作文技巧传授课,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写作技巧归纳总结出来。

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例如,济南的冬天——温晴(通过与伦敦、与热带、与北平的对比)。

南国的春——柔和(通过写软绵绵的春草,姹紫嫣红的春花,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等几幅画面来展现)。

2.分层描写,详略得当

例如,分层描写——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幅画面来分层展现春天的美。

详略描写——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但重点写了济南的山,因为那些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济南像是睡在摇篮里,温晴、惬意。

3.巧用修辞,生动描写

《春》和《济南的冬天》里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这些修辞,学生很容易就能将它们找出来,体会到它们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也就会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例如,虚实结合——朱自清的《春》一文里“春花图”写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实)。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杏、梨(虚)。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里写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些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实),好像日本看护妇(虚)。

动静相生——朱自清的《春》里,春花图中写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动),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静)。

通过这样的作文技巧传授,学生就知道了“仿什么”“如何仿”,好多学生都写出了令人叫好的写景文。

三、感悟与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悟。

例如,在学期末,班级要对学生进行奖励,我就鼓励学生仿写颁奖词。因为被奖励的学生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又有颁奖词可仿写,因此,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颁奖词,还学会了通过自己的感悟来评价人物。

四、实验成效

尽管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在探索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教师抛砖引玉

要想让学生热爱写作,教师首先要热爱写作。语文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和学生一起参加作文竞赛,并让学生大胆评价教师的作文。这样,既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又可以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面批原则

面批是最好的指导方式,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师只有经常对学生面批作文,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篇5

时间的脚步是悄然无声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日月轮回.生活中的一切似乎伴着阳光在周而复始地重复演者.

秒针一刻不停地走者,万物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生长着,衰落着.于是朱自清提醒我们:"吃饭的时候,时间从饭碗里过去;洗手的时候,时间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它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过去,过去,它只是一昧的过去.朱自清从生活的细微处提醒着我时间的流逝,让我真真领悟这匆匆二字.

难道生命本该如此乏味,本该如此不堪时间的流逝吗?也许我们的日子走得太匆忙,但这又何曾将我们的信念,奋斗的激情,青春的梦想所掩盖呢?

在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几十年内,有的人辛勤劳作,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游手好闲,却一无所获;有的人"闻鸡起舞"的训练,胸怀鸿鹄之志,最终达到目标;有的人想一鸣惊人,却惰于起跑线的耕耘,最终白首方悔.我们的日子就这样一点一滴,悄悄的离去,有人感叹过得太快,有人惋惜岁月无情,有的人却无怨无悔,因为岁月顾不得人们的挽留,不会因为不舍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默默算者,五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中那样微不足道,像镜中花那样有影无实,像海中月那样可望而不可即,是那样无声无息,于是我不禁涔涔而泪潸潸.

篇6

本文我以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为例,对语文课散文这一类体裁的教学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一、《春》的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运作

美学原理上讲:“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苏轼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赞美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诗。而朱自清的散文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是理性的,画是可感知的。除了用感官感觉外,还可以牵动一个内在的因素――情感。通过借助外在的艺术审美情感,开启内在的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要求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如何调动、激发兴趣,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大面积的丰收。布鲁姆说:“学生中智力因素和学习速度上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着的,但时间能消除这种差异。要相信绝大多数都能学好。”要让绝大多数人学好,就要打破沉闷呆板的教学氛围。老师的课堂视野要宽广,不要只盯着几个好学生,要更多地关照学困生的情感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朱自清的散文无一处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如:冬天带着凛冽的寒风向我们走来,人们裹着厚重的棉衣,仍难抵挡刺骨寒风的侵袭。人们的活动空间被缩在户内。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听,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大地吐绿,冰河开始流动,河岸柳枝抽出嫩嫩的绿芽,随风摇曳。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满山遍野的野杏花开了,绘成一个粉色的山谷。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脱去厚厚的棉衣,在草地上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打几个滚……你们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一)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组织观看《春》的电视散文)用饱含激情的言语开启人们渴望春天的情感,接着把人们的意念带到优美的散文中。

“美感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从而感到一种快慰与自由的喜悦。这种认识必然要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不首先感知美的外貌特征,色彩、线条是不能得到情感体验的,引不起美感的。”而美感是与听觉、视觉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要借助电教辅助教学,通过看录像、投影、听录音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直观形象的体验。感官上的刺激,触动情感去认识,去欣赏。在美的欣赏中进行理性认识,思维活动。这一过程是由初步感知―具体感知―精读―理解―分析构成的。从整体感知转入探究、训练阶段。通过对段、句词的精读逐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明确各部、各段之间的联系,为培养分析能力打好基础。理解分析能力是感知的审美情感完成后获得的。

整体感知后,迅速理清作者思路: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绘春作者又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这几幅有意境的图画的审美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二)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文章,总是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给人以美,牵动人的情感。朱自清的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后者融入前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读其文,有一种审美的情趣融入其中。“文中有画”,画能给人以感官上的美,“画中有诗”,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引起共鸣,深谙比喻技巧,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表现得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

1.文中有画

《春》是一幅清朗明丽的山水画,远处可见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飞舞,下有野花的眨眼。“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杏、梨花的开放,连同飞动的想象,“闭上眼,树上仿佛是桃、杏儿、梨儿。”春华秋实的景象从一幅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

分析几幅图景时,着重展示春雨图和春草图作为例子分析,这两幅图中正面描写“草”“雨”的特点,侧面描写人的活动。再美的图景,如果缺少人的活动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作者加入人的活动,这种缜密精巧的构思无疑是他文章之美的因素,春草图,钻、嫩、绿、满――草的特点,坐、躺、滚、踢、提――是人的活动,春雨图: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状,斜织、薄烟。景,树叶绿、小草儿清。灯、人、房屋是人的活动,使得画面完美、生动。文中有人的情致,读文的人自然也会介入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文中有画。

2.画中有诗

作者在“春”中寄情于景,凭借精妙的比喻勾画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形象。春天是抽象的,无形、无声的是“空灵”之物,然而他用实质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是出神入化。其中潜隐着一种缠绵、含蓄、委婉、深沉的感情。如春风图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和孩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借助这一感情来描摹难以言状的春风“暖”的特点,让人感触到春风暖暖的柔情。结尾作者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刚落地的娃娃的新,小姑娘的容颜的美,青年健壮的力量活脱在我们眼前,使人从感官上可触、可嗅、可视、可听,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散发出诗意的光辉,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强烈感情。

二、《荷塘月色》的审美情感赏析

(一)月光下的荷塘,美丽动人

1.静态荷花,宁静优雅

朱自清一支妙笔,向来是写景高手。他先是描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令人想到亭亭玉立的旋转飘逸的裙摆,把张开的碧绿荷叶比喻成的裙,可见叶子的自然舒展,清纯之美扑面而来;接下来对荷花的描摹更是妙手得来,美不胜收,连用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一词尽显荷花体态的轻盈柔美,“羞涩”一词逼真地描写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状态,这种欲开未开的状态好似脉脉含羞的少女,营造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紧接着又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摹了月光笼罩下荷花的特点,它们有晶莹可掬的光华,还有荷叶映衬下忽明忽暗的闪光,又有纤尘不染、美丽清纯的天然丽质。

2.动态荷花,风姿绰约

朱自清曾说,若能将静态的变成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作者描写完静态荷花之后,借助一缕微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摹了风姿绰约的动态荷花。钱钟书说过,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将本属于嗅觉的淡淡荷香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让读者领会属于听觉的渺茫歌声的印象,实属写景中的高手,此中意蕴真可谓妙不可言。由于微风的到来,作者抓住叶动花颤的特点,让荷塘形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遮住了脉脉的流水,尽显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之美。

(二)荷塘上的月色,朦胧雅致

作者描写月色时,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一个“泻”字动感十足,极有神韵,将月光映照、一泻无余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句虚中有实,极为贴切地描摹了月光下荷花飘忽不定的情状,写出一种如梦如幻、素淡朦胧的意境。接着又写多姿的月影,有“参差”“斑驳”的灌木的“黑影”,又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这些月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真可谓光影交错,美丽繁杂,尽显月色的朦胧雅致之美。

篇7

朱自清感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你,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候就如流水一样匆匆流去。

时间如风,抚摸着翠绿的杨柳,从我们的身边缓缓吹过,时间如雨,滋润着大地,使得万物复苏,而到冬天万物枯萎了,而春天又开始萌芽。时间就这样一复一日的过着。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六中4年级8班 杨俊杰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篇8

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农村的寂寥,而它却人流连忘返-书的海洋!

那里的世界是美妙绝伦,无以伦比的,它让你知世界上其实最美丽的不是九寨沟的风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而是书的世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错,不仅能给你带来知识,还能给你带来那美丽的风景。

朱自清先生写下的《春》没有看见春的景象,却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美丽动人。现在虽然身处秋天,仍能从书中一字一句中让我们体会到春的气息,好春天来到了我们身边。

老舍先生的著作《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出了北平与济南的冬天的不同:北平的冬天寒冷,刮着大风,下着大雪,湖面早已结冰;而济南的冬天温晴,不刮大风,雪也不大,湖面冒着热气。

篇9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通过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惜和思考,激励人们要热爱生命,珍惜时间,努力上进。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春去秋来,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再写了八千多日子从自己手中溜去,具体写时间的来去匆匆,反映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叹惜。我也深深体会到时间的确易逝,流水确实无情。

时间是短暂的,切莫虚度年华。时间来去匆匆,使人无奈。但是,在无奈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去操纵呢?朱自清爷爷说,时间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不信,您想想看,谁能把时间留住呢?过了今天,到明天:过了明天,到后天,而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朱自清爷爷一生写了多少不朽的作品,但他也认为自己的日子白过了。我们也一天一天地长大。但试想一下,在过去四千多日子里,我们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除了匆匆,就是徘徊。我们的日子来去匆匆,没有剩下什么。从现在起,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别让时间总是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溜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分秒必争的人他们都要做“时间的主人”。可是我却爱理不理,每到冬天的早上,我总是躲在被窝了不愿出来,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仍丝毫不动,直到妈妈叫我才懒洋洋地起床。起床后,一看表,15分钟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只好望“表”兴叹!快快洗脸,上学。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日子被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该如何去寻找它?要靠智慧,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在学校上课时,不能开小差,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留些时间复习功课,读读课外书,做些有益的活动,使自己放松一会儿,但又能从中得利:如画画、做手工、读背诗词……周末时也没必要非待在家里不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适当出去玩会儿,劳逸结合,学得轻松,玩得尽兴,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我写这篇文章时,时间又从我的笔尖流过,我们要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永远记住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时光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长河里,抓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人类作出贡献。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记住:时间易逝,流水无情。

篇10

芭蕾舞者。雪

深吸一口气,顿时感到一丝丝凉意。转眼间,在山头,在树枝,在地面,在瓦上,在叶尖儿……纷纷扬扬的芭蕾舞者从天而降,悄无声息。

伴着落叶在风中飘落,伴着呼呼的北风,用短暂的一生为冬天伴舞,为单调贫乏的冬天增添了生机。

清晨,舞者随着几丝淡淡的曙光,漫步在旷野之中。

正午,舞者渐渐地少了。推开窗,仿佛深谷中的幽兰香,似乎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到,带着些许寒意。

夜晚,静得没有一丝声响,在稀碎的月光下,舞者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她们仿佛一起展现优雅的舞姿,时而旋转,时而站立如儒雅之士。她们的舞蹈好似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又好似钟楼飘来渺茫的钟声。歌声在消融,舞者的身姿却仍在风中飘扬。

芭蕾舞者。梅

深吸一口气,立时感到一阵淡雅的幽香。转眼间,在墙角,在院中,总会闪动着那一星又一星的殷红,总是荡漾在枝尖儿。随风摇曳,清丽脱俗,舞姿却是柔中带刚。

清晨,梅的舞姿是神采奕奕的。正午,太阳才懒洋洋地钻出来,梅的舞姿是坚韧的。夜晚,云雾缭绕着月牙儿,北风吹散的月光洒在舞者身上,冬天的影儿似乎不见了。

一星殷红不是火一般的热情,而似内心的纯朴。梅的舞步与雪稍有不同。雪的舞步纯洁柔美,而梅却带着些与生俱来的刚韧。

在冬天里,两个舞者的舞姿交织着,让冬天变成了富有艺术气息的艺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