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赋范文
时间:2023-04-02 18:2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相思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转千年 犹记当年孤苦别离处
暮夕颜 葬落花 乱流年 泪朱砂
青丝发 谁能流浪走天涯
舞霓裳 醉流殇 心惆怅 念檀郎
明月光 江燕秋水离人泪几行
心彷徨 意难忘 子规啼 血泣殇
还有谁 共我 相思梦一场
叹 世间的情与恨 断肠
相思惆怅 独将此身此心俱埋葬
天 冬凛冽寒风扬 苍茫
残碎 残红落满堂
伤 为你殇 为你费思量
清歌一曲 情深缘浅相思转薄凉
忘 驱不尽心头伤 徜徉
篇2
1、相辅相成: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2、造句:学习和复习,是用以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两个方面,其相辅相成。
3、近义词: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4、反义词: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Nova战队在这场比赛中使用了“死灵龙+黑暗游侠”这个组合,它的核心思路依然来自于黑暗游侠的强击光环,因为她的光环可以为非英雄单位提供很高的攻击力加成,而死灵龙大招所召唤出的佣兽是攻速快但攻击力极低,所以佣兽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强击光环的效果。虽然能够为队友以及召唤生物增加攻击力的技能也有不少,比如复仇之魂的命令光环、月之骑士的月之祝福、狼人的嗥叫、召唤师的灵动迅捷等等。但这些技能都远不如强击光环好用,因为命令光环对基础攻击力低的佣兽几乎没有效果,月之祝福和嗥叫对非英雄单位的效果比较差,而灵动迅捷似乎还是用给英雄单位会更值得一些。
我们来看一下佣兽的基本属性。佣兽的基础攻击力只有10点,但它的攻击类型却是英雄攻击,打在英雄身上并没有折扣,不像狼人的精灵狼、谜团的小谜团、德鲁伊的熊灵那样是普通攻击类型,所以能够很好利用从强击光环中所获得的巨额攻击力加成。佣兽最多可以保留7层攻击buff,每层buff能提供8/14/22点额外攻击力,但每攻击一次就会消耗掉1层buff,也就是说在7次攻击内总计能造成294/482/686点伤害(包含基础攻击力在内,不计算护甲减免)。而死灵龙一次可以召唤出两只佣兽(有A杖后是3只),那么这个伤害就会提升到2倍或3倍,即588/964/1372点伤害和882/1446/2058点伤害。由于佣兽只需要花3秒钟就可以打完7次攻击,也就是把这些伤害完全打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在理想的操作下,佣兽的爆发力比起秀逗魔导士的神灭斩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佣兽在理论上可以造成极高的伤害,但佣兽的攻击buff要么靠石像形态来全部恢复,要么在每15秒才能补充1层,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可能以满攻击buff的状态出战,所以实际伤害输出会低一些。而黑暗游侠的强击光环其实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佣兽的攻击间隔只有0.4秒,相当于一般英雄(基础攻击间隔1.7)在拥有325%攻速时的水准,所以即便没有了攻速buff,在强击光环的帮助下也能打出相当可观的DPS。
黑暗游侠的强击光环在前期大概能提升30点左右的攻击力,即便佣兽没有任何攻击buff,也能有100点DPS,两只佣兽的DPS就是200点,要解决一个1000点HP和10点护甲的英雄只需要8秒时间,而且还没有把黑暗游侠本身的攻击力和佣兽的攻击buff计算在内,这杀伤力实在太恐怖了。而黑暗游侠在后期可以通过强击光环提供将近70点攻击力,此时两只佣兽的DPS可达400点,三只佣兽的DPS为600点,而且还没有把攻击buff的因素计算在内,这么恐怖的DPS,简直就是一个神装物理后期英雄的表现嘛!如果没有强击光环的帮助,那么佣兽在打完7次攻击后就用石像形态晕人并等待攻击buff的恢复,否则只能打酱油了。所以说,强击光环的存在使得佣兽发生了质变,在一座一次性爆发输出的重型大炮上又加装了能够持续输出的重机枪。
虽然佣兽在强击光环的帮助下拥有极其恐怖的输出能力,但佣兽本身非常脆弱(300/450/600点HP,0/1/2点护甲),而且操作起来可能会有一点麻烦,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是很容易被对手击杀掉,然后为对手送上每只100G的大礼。不过佣兽拥有96.25%的魔法抗性,普通的魔法攻击(法术攻击、魔法伤害的技能)打它基本上不掉血,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被对方的远程物理英雄或召唤生物集火点掉,一旦佣兽有危险,就要及时使用石像形态来自保,哪怕晕不到对手也要坚决使用,毕竟佣兽只要活着就能提供大量伤害输出,它的存在意义可不是为了一次迷你团控。而且佣兽进入石像形态后要经过8秒才能复原,如果为了控制对手而早早用掉石像形态的话,那么佣兽在接下来8秒时间内就完全无法提供伤害,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当然以上结论只适用于佣兽有强击光环加成时的情况,一般场合下佣兽打光攻击buff后就要考虑用石像形态来进行控制了。
说完了佣兽的特点后,再来谈谈死灵龙和黑暗游侠之间的搭配。死灵龙是一个可以打核心也可以打辅助的英雄,不过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以辅助身份居多,毕竟它的杀手锏——佣兽是基本与装备好坏无关的,有个A杖和梅肯就已经到极致了。除了大招佣兽以外,死灵龙的其他三个小技能也堪称神技。一技能黄泉颤抖能够吸收对方英雄64%的攻击速度和32%的移动速度,里外里就是双倍效果,满级时黄泉颤抖的持续时间高达6秒,而CD时间仅10秒,这实在是太好用了。但略显美中不足的是,死灵龙对攻击速度的需求并不是特别高,因为二技能灵魂超度经过重做后,已经不能为死灵龙提供攻击力加成了,这64%的攻速加成虽然很可观,但对死灵龙的用处真不是特别大。
二技能灵魂超度经过重做后,与以往相比算是有利有弊。旧版的灵魂超度我们不再多说,新版灵魂超度的优势在于爆发力和持续输出能力都很强,1级时就最多能造成215点魔法伤害,在进行1级团战或3人抓FB时的优势显得特别大;满级的灵魂超度最多能造成410点魔法伤害,而且它的CD仅有4秒!虽然灵魂超度看上去很美,但它的最大缺点就是魔法消耗太高,1级魔耗竟然达到了170点,使得死灵龙出门时必须要撑3点智力,否则连两次灵魂超度都用不出来。另外,灵魂超度也不是想放就放,必须在死灵龙附近有敌我英雄(包括死灵龙自己)受到伤害时才能为灵魂超度充能,每110点伤害(为受到护甲和魔抗减免之前)充1点能量。所以死灵龙要想每隔4秒放一次满能量的灵魂超度,在4秒期间我方打出的伤害和所受到的伤害必须达到660点才行。
篇4
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疯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清早起床,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真正的美丽决不随着时间线性移动,美丽是不老的。
兴福寺的茶属于兴福寺,茶树就生长在兴福寺后面的山坡上;沏茶的水也是兴福寺的,是一眼天然的泉水;水杯是最普通不过的玻璃杯,水瓶也是一般常见的塑料外壳的水瓶――用油漆写了号码。油漆已经斑驳,暗中透着沧桑。不知这水瓶沏了多少杯茶,也不知有多少人喝了兴福寺的茶,而我成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睡眠,我平日不怎么喝茶,尤其是在下午。但来到兴福寺的下午,我破例喝茶了。一杯接着一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茶香。无须精致茶具的烘托,没有礼仪仪式的引导,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清澈和香甜。能够享受一次这种清澈和香甜,还管睡眠做什么?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相貌还没有彻底脱去男孩子的虎气,谈吐却已经圆熟老道,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前行。很自然地,人在这种时候就有了要求进步的愿望,就能坦坦然然地说话。不过我不知道自己进步了没有,这是需要时间才能够证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求进步总比不思进取的好,努力了总比不努力的好,努力至少是一种健康的姿态。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散步。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穴、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
看细细的茸毛在皮肤上悄悄生长,皮肤的质感因此变得柔和而华丽;看身体的条条曲线向着灵魂蜿蜒,欲念因此变得清晰;看你的眼睛里面有我的眼睛;看你的笑意包含着我的笑意;看你心情覆盖了我的心情;什么都看得见。朋友们和我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都变得很透明、很简单。不思不想,无忧无虑。所有的牙齿,都曾经被烟垢污染,不记得何时有过今夜的灿烂。一笑,就有月光闪烁,这月光注定会温暖日后漫长的生活,这就是兴福寺的月亮。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惟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它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有兴福寺的院墙作为我们获得某种特定感受的保障。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是我们的月亮。因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
我在新疆遇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沙漠,那种月亮像假的,你就是无法把它当真。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那种月亮更适合失恋少女、行吟诗人、偷香窃玉者、野外科技工作者和深受声名富贵所累的成功者,不适合我。而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
篇5
三月已来,百花盛开绚烂处,是另一个女子笑靥如花。我看尽漫天凄艳的红霞,守望这浓烈短暂的情,爱,如此繁华,如此寂寥。
与你的缘分,满足了我关于爱情所有的幻想,哪怕只有一时一刻,哪怕不够回忆,哪怕结局早已蛰伏,却还是足以使所有年华老去。
若是青春的耀眼,需要承载一世沧桑,那我会选择忘却,不背负这一世的眼泪。我不是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女子,我拒不承认我的思念。
以为故事迈入结局,以为尘埃落定,我们各自朝着未来前行,却低估了这作祟的爱情。你说,你会披荆斩棘,朝着我的方向而来,我是满目期待满心欢喜。瞬间,踏在云间,手足无措的准备迎接,这盛大的幸福。
我想把我的心情写成歌,浸染上浓浓的爱意,融入暖暖的阳光,飘洒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心间,唤醒他们沉睡的心。
篇6
一、乡镇妇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部分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重视不够。由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基层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乡镇领导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知或知之甚少,对于“妇联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等问题认识不足。由于乡镇中心工作繁重,而妇女工作没有量化的指标和要求,又不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因此乡镇领导把妇女工作当成是软任务和虚的工作,认为妇联工作可抓可不抓、做多做少都无关紧要。有的乡镇妇联干部被安排身兼多职,工作担子被压得很重,却没有工作主动权,无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妇女工作。
部分妇联干部不善于开展工作。2001年乡镇换届调整后,乡镇妇联干部队伍普遍年轻化、知识化,整体素质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工作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调查分析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妇联干部由于资历浅,没有工作经验,接受系统学习培训少,因而虽有工作热情,但缺方法,缺点子,提不出工作思路和办法,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开展工作,只能被动的参与县市妇联组织开展的活动。二是部分妇联干部认识不到自己作为妇联干部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认为妇联工作比较虚,不容易出成绩,因而只埋头搞中心工作,不钻研妇女工作业务,对妇女工作得过且过,使妇女工作陷于被动局面。三是部分妇联干部缺乏积极主动争取党政重视的意识,对于上级妇联安排的正常工作,不敢和领导讲,不敢协调,有好的意见和建议也不知如何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采纳。四是部分妇联干部工作作风漂浮,深入基层少,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妇女群众面临的困难及需求,更谈不上认真地去思考妇女工作的方式与手段,不能为妇女提供应有的服务。这些都影响了妇联干部自身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妇联工作的有效开展。
妇联工作经费无保障。乡镇妇联要在提高女性素质、参与三个文明建设、女性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财税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普遍困难,乡镇中心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也就无法保证妇女工作经费。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将妇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更没有必须保障此项开支的硬性措施和规定。由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各种活动和培训开展的不够,使妇女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组织无活动无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基层妇女组织的职能在弱化,凝聚力在下降。
工作水平在低层次徘徊。乡镇妇联组织虽已建立健全,但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心工作,真正的妇女工作只能挤时间加班加点去搞。大多乡镇的工作局限于单打独奏式的工作方法,未能将妇联工作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仅仅是组织妇女群众搞一些文体活动,或是配合乡村组织妇女群众进行几次学习和培训,调解一些家庭邻里纠纷等,开展活动的规模小,内容也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在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贫困山区,一些工作更难以开展。部分乡镇妇联工作没有依托和抓手,导致妇联工作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与农村妇女最贴近的双学双比等活动缺乏深度,创新不够,效果不明显。
村级妇代会功能逐渐弱化。调查中发现,村级妇代会文化程度偏低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初中文化程度是其构成的主体,这部分人在社会转型期间观念转变慢,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无论在致富能力还是领导水平上,都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妇联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村一级,因为宣传力度和人们观念上问题,人们习惯于把计生工作等同于妇联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抓得较紧,兼任计生工作的妇代会主任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计划生育工作上,也导致了妇联工作的弱化。另外,经济待遇偏低或不能落实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待遇不落实主要表现在:村级妇联干部进村“两委”的工资待遇高,若未进“两委”,但兼任会计或村计生主任,待遇也能得到较好落实,若只担任妇代会人员一职,报酬就较低甚至没有,影响了村级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二、加强和改进乡镇妇联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乡镇妇联担负着组织、引导、教育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其工作做好了,就是为党委、政府分忧,因此,乡镇妇联的工作理应受到重视与支持。乡镇党政领导要从妇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力军的高度认识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带头学习与妇女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男女平等的国策意识,不断深化对妇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工作上指导、政治上关心,为妇女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争取支持,夯实基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党建带妇建,通过从思想上带,从组织上带,从作风上带,从方法上带,促使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及各项工作上档次上水平。要争取把妇女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妇女工作的例会制度,争取分管领导的关心、支持,使妇联组织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要积极争取乡镇党政从工作经费、活动阵地等方面对妇联给予支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每年协调适当资金,用于妇联开展技术培训,文体活动和阵地建设等。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当前,乡镇妇女工作任务繁重,要求妇女干部知识面要广,工作能力要强,而且群众越来越需要服务型、引导型、示范型的干部,因此,加大对乡镇妇联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乡镇妇联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要积极与党校、组织部门联系,争取把乡镇妇联干部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妇干参加妇联系统业务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要在乡镇妇联干部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干部的活动,引导妇联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妇女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以妇女干部素质教育丛书及妇联干部培训手册为教材,系统讲解业务知识,指导其学会从事妇联工作的方法和本领。要引导、教育乡镇妇干处理好专兼职工作的关系,明晰自身工作的主要职责,充分发挥兼职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对妇联干部自身来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作为求地位。一是要提高政治素质。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增强驾驭全局、参政议政的能力。二是要提高经济参与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掌握经济规律并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特别要提高组织带领妇女闯市场、奔小康的致富能力。三是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妇女素质的基础。四是要提高心理素质。要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培养敢闯敢干、敢当重任的精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品质。切切实实成为妇女群众的领头雁、领路人。
篇7
自20*年分配到水南镇工作以来,在市、区组织部门的关心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奋学习,扎实工作,认真做好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现将三年来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学习情况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新手,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不辜负组织和领导的期望,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切实加强理论与技能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与时俱进,努力使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严格按照同志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把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保持青年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虚心向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们学习,积极向群众学习,自觉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同时,认真学习农业农村工作、征地拆迁工作和维稳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特别是抽调到章江新区指挥部以后,对征地拆迁的相关政策、法规做了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为做好片区征地拆迁的协调指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来,积极参加组织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和专题调研活动,如区委组织部组织的20*-20*年选拔(调)生培训班、市农工部组织的赣州市第一期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市委组织部组织的20*年选拔生业务素质培训班以及六大片区建设总指挥部、章贡区政协组织的各种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这些系统的学习和专题的调研,使我在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对自己的工作职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破解工作难题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履职工作情况
三年来,先后经历了水南镇农业办干事、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章江新区建设指挥部征地拆迁办副主任等岗位的锻炼。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分管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协作,理顺关系,做好分管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做好了早晚稻播种面积的核实工作,确保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做好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我镇不发生疫情,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做好了防汛抗旱工作,针对去年灾害性天气频发的情况,积极做好防汛调度工作,健全信息网络,及时传达相关气象信息,提早做好各项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在每村聘请一名农村公路养护员,负责各村组公路的保洁养护工作;做好了渡口的安全巡查和督促工作,完善重要节假日及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好渡口安全督促和值班制度;同时,做好了农经、统计、水利、植保、农技推广及其他日常工作。
(二)“双抓双促”工作。本人“双抓双促”包长塘村,包村过程中,在镇其它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指导协助长塘村做好各项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双抓双促”的文件精神,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村情民意,化解各种矛盾。如长塘8组的原会计卸任后拒不交出账册,在村组干部的陪同下,经过耐心细致的上门做工作,最后交出了账册,圆满地解决了相关的矛盾纠纷。
(三)征地拆迁工作。20*年水南镇大拆迁行动中,我也作为拆迁工作组的一员,参与了水南的拆迁工作。在两次拆迁中,我能够耐心做群众工作、细心做好拆迁测算工作,与工作组的同事配合做好了南桥村四组、长塘村五组、六组和七组的拆迁工作,圆满完成所包范围内的全部拆迁。
(四)指挥部工作。9月16日赣州市中心城区章江新区建设指挥部成立后,我被抽调担任征地拆迁办公室副主任,在此期间,我积极配合新区指挥部各部门、水南镇政府、章贡区征地拆迁办及各项目建设单位,做好各地块的征地拆迁腾地协调工作。先后完成中央生态公园、自然博物馆、兴国西路等地块共641.98亩土地的征用,协调章江新区“5.20”拆迁工作,已完成拆迁27.6万平方米。同时,积极做好违章拆除、“钉子户”动迁、各项目腾地等工作,为赣州市构建特大城市框架、为章江新区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三、对选拔生管理的建议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对我们选拔生非常关心,特别是组织部门,可以说是在精心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但选拔生在基层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部分人对环境的突变一时难以适应,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迷失了方向,学习热情不高,想改变又无可奈何的思想较严重;有的在工作中容易浮躁,缺乏耐心。同时,社会上经常有一种异样的眼光在关注着我们,给我们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惑。
所以我建议:
(一)选拔生管理方面。一是在加强选拔生内部交流的同时,加强选拔生和其他干部的交流和沟通;二是更多的关心那些家在赣州市以外的以及抽调在外单位工作的选拔生。
(二)选拔生培养方面。一是加强对选拔生自学的指导,比如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些培训机会或参考资料。二是创新选拔生培养方式,比如加强网络教学的普及,或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
篇8
刑法普遍认为刑法对犯罪处以严厉刑罚的原因在于犯罪行为给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国家的统治秩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维护秩序的稳定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不被侵犯,国家便运用手中的刑罚权以遏制该危害社会行为的蔓延。因而在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关系以及刑罚是社会防卫的手段之一等主流理论的倡导下,国家和社会成了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权利也就而然地归国家垄断所有。在这样一个以犯罪人和国家为中心的刑事司法模式中,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个人往往被忽视,被侵犯的权益并没有因为国家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得以恢复,刑罚的运用仅能给予抽象性的心理抚慰,这些具体的被害人仍然深陷于权益受损的痛苦之中。因此,以被害人为中心旨在修复和补偿被侵害的法益的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在对传统刑罚理念的质疑和批判的同时,加速了刑罚目的和功能的多元化进程。
一.何谓恢复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近30年起来的一种刑事司法模式,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司法活动,努力恢复犯罪前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状态,修复被犯罪所侵害的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并以此来减少犯罪、安抚受害者和改造犯罪人,彻底恢复和保障法律所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状态。恢复性司法强调通过恢复性过程中的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方式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犯罪受的生活恢复常态,同时亦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并赢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简单说来就是通过恢复性程序达到恢复性结果,其所强调的是赔偿和预防,而不是给予惩罚。恢复性司法的最初设想在于通过被害人、犯罪人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使得社区人际关系经过整合达到更为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得以更加牢固的境界;同时也能够使得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并使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
从恢复性司法所包涵的以及其所追求的目标看,其对犯罪与刑罚理解有着与现有的刑事司法体制完全不同的理念。传统的刑事司法认为犯罪是对国家的侵害,是对统治秩序的冲击,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因而基于这种理念产生的犯罪行为的可罚性是现行刑事司法中“犯罪人-国家”对抗制度产生的根源。随着“被告人中心论”成为近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理念,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确立更是将被告人权利保护推向极致。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几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强调以被害人为中心的“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刑事司法制度也被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恢复性司法作为一项全新的理论是对传统的刑事司法理念的颠覆。它认为犯罪首先侵害的是被害人的权益,其次才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对犯罪人的刑罚处罚是无意义的,犯罪人应当以面对被害人,了解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并通过赔偿、道歉等行为消除自己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方式承担责任。在恢复性司法程序中,犯罪人承担责任的形式包括道歉、金钱赔偿、为被害人及其家属提供劳务、社区服务等等。与传统刑事司法中的刑罚相比,恢复性司法认为现行的司法系统将真正受犯罪影响的人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是这套规训与惩罚机制的最大失败,这必然使得司法民主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故此,恢复性司法强调减轻乃至消除被害人因犯罪所导致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使被害人尽快摆脱犯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通过犯罪人积极的劳动和服务在犯罪人、被害人及社区成员之间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
二.恢复性司法的兴起
恢复性司法以一种非正式司法的面目出现并以其所具有的对被害人权益的特别关注、社区的广泛参与、犯罪者的重新社会化等价值,以及恢复平等社会关系的最终目标而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在早已确立以国家刑罚权为核心的近现代刑事司法体系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会出现这样一种以被害人为中心的犯罪人与被害人互动共同解决犯罪的方式呢?事实上,恢复性司法的出现有其深层的原因。矫正性司法的不尽人意、居高不下的犯罪率,特别是再犯罪率的社会现实引起人们对现行刑事司法制度的反思,尤其是对刑罚目的与功效的思考。
1.刑罚功能的局限性与预防犯罪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
刑罚的功能是指国家制定、裁量和执行刑罚对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刑罚的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改造功能,安抚功能都是刑罚在其产生和运行之时所体现的价值等。刑罚因犯罪而存在,刑罚因犯罪体现其价值。刑罚作为人们所能想到的消除犯罪的,被精心设计加以运用,以期通过刑罚功能的发挥有效地遏制犯罪现象的产生。源自社会内部深层矛盾的犯罪原因的复杂多样,决定了要彻底消除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犯罪现象并不是刑罚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菲利指出,如果我们把犯罪的总体结果与导致其产生的人类学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很容易发现刑罚对犯罪结果只不过略微有些影响。而自称为一种能够消除所有犯罪因素的简便并且有效的救治措施的刑罚,只不过是一种徒负虚名的万灵药。刑罚是一种暴力,以刑罚来制裁犯罪,它在本质上仅仅是暴力对暴力的原始反应,刑罚预防犯罪的效果甚微,它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能够将一个反社会性的人变成一个社会性的人。[①]
刑罚功能的局限性使得遏制犯罪的道路变得十分艰辛,国家打击和预防犯罪依靠的主要手段之刑罚,在强大的犯罪攻势面前,在预防犯罪的客观需求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用有限的刑罚施加于无限的犯罪之上,总是让人们看不到希望。刑罚的严厉,功效的短暂,犯罪形势的变化无穷,社会防卫者孜孜不倦的教育改造,使得这一触及刑罚与犯罪深层矛盾的阐述显得是那样的无奈。就拿刑罚的威慑功能来说,第一,刑罚对于不知行为为罪的法盲不起威慑作用;第二,刑罚对于蔑视刑罚者威慑作用不大;第三,刑罚对抱有侥幸能脱逃心理的犯罪人威慑作用不大;第四,刑罚对激情犯难以起威慑作用;第五,刑罚对性情鲁莽者难收威慑之效应;第六,刑罚对过失犯难以发挥威慑作用;第七,刑罚对以受刑罚处罚来博取“英明”者威慑力不大;第八,刑罚对头脑简单、认识水平低、思想幼稚者威慑力有限。[②]又如,死刑对丧失生活信心,厌倦世间生活的犯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罚金刑对于生活富足的犯罪人来说,犹如九牛一毛;资格刑对于一般的犯罪人而言,其权利的缺少,对其平常的生活并不会带来影响和变化;自由刑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饥不饱腹、衣不遮体的犯罪人来说,往往是其生存下去的办法。每个人因身份、地位、经历、状况、家庭环境、心理承受能力、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刑罚的感受不尽相同,千差万别。因而,立法者当初所设计和预想的痛苦刑罚之惩罚功能的发挥也就必然大大折扣。再者,改造功能是刑罚对犯罪人的主要功能,其集对犯罪人的教育、感化与劳动改造于一身,可以起到根除犯罪人再犯罪意识的作用,因而往往被寄予厚望。然而,刑罚这一重要功能,往往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和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制约,有时难以收到事先料想的改造效果。加之有时改造的不彻底或是罪犯的被监狱化,从而会大大抵消和削弱刑罚改造的功效。
2.刑罚对再犯的“成功”塑造与犯罪人再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现代犯罪学的成果表明,刑罚具有“制造”犯罪的消极影响。意大利学者格拉曼迪主张:“根据长期的经验,国家使用刑罚权,按照罪刑法定主义惩罚犯罪,并没有收到明显的积极效果。刑罚不仅不能消除社会危害,反而增加了危害行为。”[③]研究刑罚“制造”犯罪的消极作用最有名的是标签理论。它是一系列试图说明人们在初次的越轨或犯罪行为之后,为什么会继续进行越轨或犯罪行为,从而形成犯罪生涯的理论观点。[④]贴标签理论认为社会的有权群体通过制定和运用法律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贴上“犯罪人”的标签,且以此作为区别与其他合法公民的符号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该标签就是导致犯罪人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社会成员在实施了第一次犯罪行为之后,被国家的一系列机构贴上“犯罪人”的标签。在首次接受的惩罚消灭之后,“犯罪人”的标签给犯罪人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使得其自我评价降低,自我形象无法重塑,社会关系无法恢复正常,进而迫使他们只能进入容纳并认可他们的亚文化群体。正是由于长期被排斥于传统社会之外,从而逐渐成为常业犯罪者,并与犯罪团体相认同。
刑罚在实际执行完毕之后仍然继续发挥其固有效应,以防止犯罪人继续犯罪,加强社会防卫之功效。曾被施以刑罚的标签除了向社会显示犯罪人曾经是社会规则的背离者之外,还寄希望于这醒目的标记能够加深犯罪人的羞耻感,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过去因背叛所遭受的痛苦而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告知社会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以继续修复其人格上的缺陷,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带有前科印记的犯罪人在出狱后的生活中某些权益的丧失、资格的剥夺以及社会评价的降低,会严重影响到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求学就业的困难以及生活的诸多不便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严重扭曲,社会主流文化以及群体对他们的强烈排斥使得其对自身是否能够再社会化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随之而来的对亚文化的再次认同和对亚文化群体归属感的建立再次将他们推向了犯罪的边缘,而教育刑对他们规劝与引导以及给予他们的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构建与憧憬则会渐渐消散直至被彻底忘却。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长期处于这种的混乱和迷茫的状态无疑再次推动了犯罪人对犯罪性格的重塑。
罪犯监狱化与罪犯再社会化的矛盾,使得监狱在主观上追求罪犯再社会化的同时,客观上却常常使得罪犯的再社会化的实现变得步履维艰,甚至于可能使罪犯的反社会性得到加强。犯罪人在监狱中对监狱亚文化的与接收,往往可能使得对其的教育改造变成为对其反社会化情绪的培养,对其反社会人格的加强。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犯罪化的过程。在罪犯监狱化过程中,罪犯彼此传习犯罪技巧和行为恶习,使罪犯由原来的“单面手”变成了“多面手”,道德观念进一步衰退,廉耻之心进一步丧失。监狱化过程的发生不仅可能使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倍加困难,而且可能加深罪犯的反社会性程度,产生众多的累犯和惯犯。[⑤]加之在刑罚执行完毕,犯罪人回归社会之后,非刑事法律对犯罪人权利的限制与资格的剥夺,使之不能与其他公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地位。在刑罚执行完毕之后,前科作为贴在犯罪人身上的标签一直影响着犯罪人再社会化的进程。前科报告制度以及档案中的犯罪记录,生活中某些权益的丧失、资格的剥夺以及社会评价的降低,使得已经完成改造,已经不再具有人身危险性的罪犯回归社会的道路变得十分艰辛。歧视性的社会处遇大大降低了犯罪人再社会化的信心,权利和资格的限制与剥夺使得他们再度与社会绝缘,隔离感的产生极有可能促使新的犯罪人格的生成,促使潜在犯罪人向犯罪人角色的转化。
3.刑罚实现的抽象正义与被害人具体救济措施的欠缺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刑罚的安抚功能对于防止受害人加害于犯罪人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刑罚可以满足受害人的报复欲。但是,这一功能并未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受害人都能起到防止私力报复与犯罪连锁反应的效果。这是因为,犯罪给受害人所造成的痛苦使受害人所产生的憎恨与报复心理往往是无限的,受害人不只存在对犯罪人予以严惩的要求,而且还存在让犯罪人对其物质损害或经济损失予以补偿的愿望。“根据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所作的一项调查,有半数以上的被害人关注的并不是对犯罪人的惩罚,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但现行刑事司法体制的运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被害人的真正需要。”[⑥]然而,犯罪人可能因已将犯罪所得挥霍殆尽而无法将受害人的财物归还或者可能因一无所有而难以赔偿受害人因受犯罪之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犯罪人受到的了刑事制裁,受害人也可能因物质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采取报复犯罪人或其亲属的极端行为。刑罚对受害人严惩犯罪人的要求以及赔偿其因犯罪所受经济损失的愿望难以完全满足时,很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和危害行为的增加。
传统刑事司法体制所确立的国家被害理念将对犯罪人的声讨统一行使于国家司法机关职能之中,被害人内心的复仇情感的迸发,使得刑罚的执行是那样的深得人心,因果报应的惯性思维也使得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能够完全包容刑罚的恶。在复仇情感得以宣泄,因果报应得以实现之后,社会的秩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在实际权益被犯罪侵蚀过后的现实生活中,被害人往往感到十分痛苦与无助,被害之前生活的完整与快乐因犯罪而残缺,国家在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时除了部分地满足被害人的报复情感之外,几乎与被害人的需求毫无关系。在现行的刑事法治模式中,虽然承认犯罪侵害了被害人的利益,但更被认为对国家利益、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律的侵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与原法规定相比,虽加强了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但当被害人无法从罪犯处获得赔偿时,法律并未规定其他补救措施。这种缺陷是使被害人在没有实际物质保障而陷入极端困境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实践中刑事赔偿往往难以兑现。各地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赔偿部分判决的多,执行的少。原因主要在于被告人没有履行赔偿的能力,法院自然也就无法执行了。刑事被害赔偿有其特殊性:一是赔偿数额一般较大;二是犯罪人大多为个人,经济上的偿付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多数犯罪人要服徒刑。赔偿数额与犯罪人偿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刑事被害赔偿实现的相对困难。
4.刑罚运行成本的昂贵性与刑罚目的实现的低效性之间的矛盾
刑罚运行的成本是指为了实现刑罚目的国家在制刑、适刑、量刑和执刑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而与之相对的是刑罚的收效,即指通过制刑、适刑、量刑和执刑所实际达到的符合刑罚目的要求的客观效果。刑罚运行成本包括因刑罚制定、实施、执行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刑罚不可能自动得到实施,必须由国家来推动这部机器的运转,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首先,创制刑罚必须有立法机关,而无论是立法机关的运作,还是为创造刑罚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起草、征询意见、专家论证、表决通过、修改补充等都要有足够的经费开支。其次,在创制刑罚之后,需要转入动态的适用,包括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刑罚裁量等。再次,当刑罚裁量确定之后,还需要由专门的机关来执行,这就必须营建监管设施、配备监管人员。尤其是长期自由刑,被监管人员的生活所需必须由国家负担。
刑罚功能的局限性往往了刑罚的有效性,导致刑罚在惩罚与预防犯罪时收效不高。刑罚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收益并非如当初设计时那样,令人欣喜,即通过有效的威慑,良好的改造,充分发挥刑罚的诸多功能,达到惩罚与预防的目的。高成本的投入,并未产生理想的效果,现实中存在的多重阻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刑罚功效。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刑罚对犯罪人惩罚和威慑功能的先天不足,加之改造往往被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限制和干扰,使得国家在运用刑罚惩治犯罪并没有收到明显的积极效果。随着的的变化,犯罪数量的不断增多,犯罪形式的不断翻新,刑罚作为国家在抗击犯罪的生存斗争中的主要武器,不仅没能消除社会危害,似乎反而增加了危害行为,犯罪人也在同刑罚的斗争中变得愈加“成熟稳重”。
众所周知,刑罚因犯罪而发动。由国家机关统一规定并适用的刑罚所针对的是犯罪,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消除犯罪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了实现社会正义的需要刑罚发挥报应之功效,在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抚平因犯罪而导致的情感创伤之后,刑罚被寄以矫正教育改造犯罪人的重任,望能通过刑罚之痛训诫和规劝犯罪人,尽可能地减少再犯的可能性。可见刑罚以惩罚报应犯罪为始,到矫正预防犯罪而终。这样设计出来看似完善的刑罚体系,有着从轻到重衔接紧密的各种刑罚方式,有着统一公正的适用标准和程序,但是要将其适用于各种各样特殊具体的犯罪行为之上,无论是侵犯人身权、财产权、公共利益还是国家利益的犯罪行为,都能有效地发挥惩罚和预防的功效是摆在立法和司法面前的难题。简言之,就是对于各式各样特殊具体的犯罪行为,一般化、类型化的刑罚种类和执行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刑罚目的?这一难题的解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刑法和刑事司法体制的发展。传统司法的种种弊端体现出传统司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重刑之下的监狱人满为患,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加之犯罪率居高不下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现行刑罚结构及功效的怀疑和批判。既然刑罚的产生是为了消除犯罪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那么只要是能有效地实现该目的的任何方式都将可以纳入对现行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尝试之中。与此同时,随着被害人学的深入及其日益广泛的影响力,人们对犯罪与刑罚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对现有司法模式的变革性尝试,以其独特的视角掀开了刑事司法研究新的一页。
三.恢复性司法之修复理念
1.被害人的利益是惩罚犯罪人的出发点。
恢复性司法是在以被告人为中心的近刑事诉讼模式下发展而起的以被害人为中心刑事司法制度。无论是司法理念的展开,还是司法程序的设计,都紧扣着被害人这个核心,而被害人的利益也成为司法活动所维护的对象和实现的目标,尤其在选择对犯罪人的具体惩罚方式时,被害人的意见是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不难想象,在以被告人为中心的传统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往往是被忽视的对象。事实上,在强大公诉机关的诉讼行为外,很多犯罪的被害人关心的并不仅仅是对犯罪被害人的惩罚,而且还包括从国家的刑罚惩罚那里,他们能够得到多少现实的利益和对遭受损害的满足。已经发生的犯罪事实是不可逆转的,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要最大程度地修复犯罪给被害人所造成的创伤,既应保证被害人能够得到充分的物质赔偿,又需平抚被害人所遭受的精神创伤。由此可见,对于那些给被害人带来物质损害的同时,又给他们带来人格上的侮辱和巨大的精神负担的犯罪而言,就要求犯罪人用物质赔偿和精神抚慰的方式从根本上修复被犯罪搅乱的社会关系。恢复性司法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其将“尊重被害人”理念作为中心,通过鼓励犯罪人向被害人真诚道歉,使得事情的是非曲直得以澄清,使得被害人的精神负担得以减缓,加之犯罪人向被害人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偿与义务劳动,使得被害人因犯罪所遭受的物质损失得以弥补,从而真正的起到抚慰被害人以及修复犯罪创伤的功效。
2.对犯罪行为的再认识是恢复性惩罚的理论依托。
恢复性司法理论认为,犯罪既不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也不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而是个体在社区共同影响下实施的并非仅归根于其自身原因的行为。许多西方犯罪学家和法社会学家这样认为,犯罪是由刑事产生的,罪犯只不过是打上犯罪烙印或贴上犯罪标签的人,犯罪只是一种社会评价现象。正是由于犯罪是社区中的个人侵害社区中的个人的行为,因此对犯罪的处理首先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事情,被害人和犯罪人处于中心位置,他们的意见应当起决定性作用。通过这种合意型犯罪处理方式,承认当事人本人有能力成功解决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纠纷与冲突,允许双方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处理彼此之间的冲突使破裂的关系得到修复,以恢复到原来法律所确定的状态。
随之而来的就是,既然认为犯罪是对个人的侵害,那么现有的由国家进行惩罚的刑事责任也就随着变成一种无意义的抽象责任。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只注重对犯罪人的惩罚不同,恢复性司法认为犯罪人应负的责任是对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他应当通过自己的行为弥补这些损害。为了恢复正常的社区状态,犯罪人应当承担的是现实的、具体的责任,犯罪人的责任在于理解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被害人道歉,承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尽最大可能赔偿损失,提供社区服务,消除不良影响,请求被害人和社区成员的谅解;尽量避免将来重蹈覆辙。根据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国家对犯罪人进行惩罚对很多犯罪人来说是不必要的痛苦。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除了部分地满足被害人的报复情感之外,几乎与被害人的需求毫无关系。而此时国家传统的刑事追诉程序启动的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无助于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无助于消除犯罪造成的不良的社会影响。
惩罚犯罪人既不能弥补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也不能解决社区中业已存在的导致犯罪的矛盾和问题。犯罪被害调查也发现,公众的惩罚欲望并不像以往所想象的那样强烈,许多被害人愿意有机会寻求补偿,甚至愿意用和解代替传统的刑罚。那些寻求比刑罚更积极的犯罪处置办法的研究人员,都赞同实施补偿性司法模式,提倡重新确定刑事司法目标,朝着调解和赔偿的方向努力。[⑦]
3.更加趋于人性化和轻缓化的惩罚方式是修复正义的主要手段。
不可否认,刑罚是人类用以对付犯罪的最为古老、最为严厉,也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刑罚作为一种“以恶制恶”的手段,虽然具有存在的正义和社会伦理基础,但它的适用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对犯罪人人性的思考趋向边缘化。恢复性司法考虑到“人之所以作为人”的需求,注意考察犯罪改造过程中的人性化的因素,意在弥补刑罚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修补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为目标的司法模式,更重视被害人、被告人、社区和国家利益的平衡。恢复性司法从人们的社区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中寻找犯罪原因,犯罪并不只是犯罪人自身道德邪恶的结果,相反,很多犯罪人都曾遭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犯罪是犯罪人的消极生活态度和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意志力脆弱和以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造成的,着眼于帮助犯罪人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现有的刑事司法系统能够做到的往往只是在一个人犯罪后,为防卫社会,将其与社会隔离开来,其副产品就是国家不提供犯罪人与被害人见面与和解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防止了犯罪人的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但也使得犯罪人一方面得不到来自其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和感情支持,另一方面没有机会了解自己行为给被害人及其家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及巨大痛苦,不能从人性的角度上对犯罪人产生震撼,不利于犯罪人的悔罪和改恶从善。如我们一方面要改造罪犯,另一方面却又将罪犯关进监狱,而监狱这种封闭的环境,不仅不利于其再社会化,还常常面临着被“监狱化”的危险。与正常人一样,犯罪人也有平常社会人具备的自尊心,也期望被社会重视。当他们受到过多的耻辱时,“人性恶”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为摆脱这种耻辱,犯罪人在内心深处必然要蔑视带给他们耻辱的法律秩序以及司法机关,进而形成与主流意识不同的亚文化圈。监禁刑所造成的耻辱不但无助于促进犯罪人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会增加他对社会对国家法律秩序的蔑视与反抗,从而演化出更多暴力行为和越轨行为。有鉴于此,恢复性司法程序提出一方面通过鼓励犯罪人讲明犯罪的动机和过程,找到犯罪人内心冲突的原因,并通过其家庭成员和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使犯罪人的心理恢复平衡;另一方面,力图增强犯罪人、家庭和社区的能力,使犯罪人在工作、家庭与社区中担任一定的角色,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和价值感。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看来,刑罚不是处理犯罪的适当手段。刑罚对于被害人和社区损失的恢复来说,早已是不必要的、无实际意义的。从实际运作而言,恢复性司法的替代了国家正规的刑事司法程序,或者扩大了司法转处的适用,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刑罚的实际适用。可见,恢复性司法所主张的价值理念和实际效果,处处都体现着刑罚人性化、轻缓化的思想。
4.从监狱到社区——犯罪改造与矫正模式的转变是修复社会关系的关键。
现有刑事司法模式强调对犯罪人的谴责和惩罚,期待以刑罚来遏制犯罪。然而从实际效果看,通过监禁刑对犯罪人的改造从而降低犯罪率的作用已经被证实是有限,相反却问题丛生。“以监禁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结构带来许多问题,例如监狱人满为患、建造监狱问题、监狱机构的维持和人员费用昂贵。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系统仍然将注意力放在公众对犯罪的反应上,而不是放在确保公正处理被害人和犯罪这方面,结果不但造成近30年来世界刑事政策重刑化的趋势,而且使被害人往往不能充分参与刑事诉讼程序,亦不能通过诉讼获得应有的物质精神补偿,进而形成‘二次被害’。”[⑧]
每个人都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依存中才能生活的,这一依存环境就是社区。恢复性司法强调的社区矫正理论,通过动员社区解决犯罪问题,通过犯罪人的社区服务以及一系列的赔偿性措施力图化解人际冲突,减少社区矛盾,从而消除犯罪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恢复社区的原状以及加强对犯罪的预防。对犯罪人而言,因为其犯罪行为会招致来自被害人的怨恨和来自社区的歧视,使他即便是接受了刑罚的惩罚后,也将很难重新融入社区。对社区而言,因为犯罪的发生,可能导致犯罪人与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员、亲友之间的不和睦,从而使社区成员间的联系和信任受到破坏。如果被害人与犯罪人及其双方家庭成员、社区成员能够正确对待,通过探究犯罪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使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消除,导致犯罪发生的根源消失,那么消除因犯罪而使被害人、犯罪人以及社区受到的不良影响,以期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也就变得实际可行。恢复性司法所强调的犯罪损害后果的赔偿与恢复,对于受到犯罪损害的被害人和社区来说,犯罪者履行给付财物或服务的义务,具有实质性的效用。另一方面,这种赔偿负担也促使其他潜在的犯罪者增强规范意识,不会误以为违反刑法只需向国家承担刑事责任,不需要承担任何实质性地赔偿被害人损失和面对被害人责问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恢复性司法既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刑罚对社会关系形成的再次冲击与破坏的风险,减少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冲突与紧张关系,又能够使得人与人之间做到真诚地谅解与包容,降低社会人际冲突的发生可能性,充分发挥犯罪预防的功效。
【注释】
[①][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68.77.
[②]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99. 300.
[③]孙明.《预防犯罪:一种国际实践》,载《检察日报》2001年7月3日第3版.
[④]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27.
[⑤]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116.
[⑥]张庆方:《恢复性司法》,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49.
篇9
在书面记载中,维列斯是以畜牧神的形象出现的。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和哥罗德诺地区还保存着一个名为“沃洛夏”的节日。这个节日通常是在谢肉节的周四或者大斋第一周的周四举行。沃洛夏节当天,人们让牲畜休息,并在太阳落山前训练牛犊或马驹。家中的女主人会在当天准备丰盛的食物,主人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做客。宴请之后,人们会在村中慢行。根据民间信仰,这些仪式能够促进牲畜生长和繁殖。从沃洛夏节中可以看出维列斯的崇拜与牲畜的生长和繁殖密切相关,他是牲畜的庇护神;维列斯和佩伦一样,和它们相关的仪式通常都在周四举行。
随着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变,维列斯与农业生产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在俄罗斯北方地区保留着一个习俗:收割时,人们会在田间专门留下一把未收割的麦穗,献给维列斯,将其称为“维列斯的胡须”或“尼古拉的胡须”。人们相信,这样可以促进土地肥力的恢复,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
从沃洛斯(Волос)的同根词“волосатый”(多毛发的)中可以看出,此神与毛发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植物的纤维、动物的毛发和人的头发都寓意着财富、顺遂、潜力和丰收,因为这些东西数量多且生长速度快。在俄罗斯的沃洛格达地区,人们将未经过漂白的线和母亲的头发绑在一起,用此来包扎新生儿的肚脐,认为这样可以保护新生儿,助其健康成长。在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地区,母鸡产的第一个蛋会被三次放到家中长子的头上,并说道:“鸡啊鸡,他(名字)有多少头发,就下多少蛋吧。”在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地区,复活节当天长者会特意梳理自己的头发,希望自己的子孙如头发一样多。此外,在俄罗斯各地都有这样一个习俗:在婚宴上,人们会将新婚夫妇放到桌旁的、毛发朝外的皮大衣上,并会在婚床下放一个毛皮垫子。通过此举,家人希望新婚夫妇婚后过得富足,并能生育很多孩子。这些习俗都充分说明维列斯与财富和生殖力密切相关。
在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中,歌者巴扬被认为是“维列斯的孙子”,可见维列斯是歌者和讲故事人的保护神。此外,维列斯是冥界的统治者,是鬼魂的放牧者。在立陶宛,维列斯被称为维耶罗纳或者维尔斯。在节日宴会上,人们会宰猪献祭,并邀请维耶罗纳和亡灵参加宴会。此外,立陶宛人把亡灵安息日称作“维尔斯日”。
在民间文化传统中,与维列斯相关的最常见的两个形象是蛇和熊。在斯拉夫人的世界观中,蛇的形象与土地和地下的世界有关系,是财富和富足的象征,这都与维列斯的形象吻合。在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地区,人们通常会佩戴蛇形的护身符以求过得富足安康,这种护身符被称作“蛇符”。熊是维列斯的另一个化身。在俄罗斯的扎沃尔日耶地区(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左岸),人们认为,维列斯的外表与万兽之王——熊的外貌相似。在这些地方,熊是财富和生殖力的象征。人们将用熊的头和脚掌或者毛发做成的辟邪物挂在家圈上,相信这样可以保护家畜,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繁殖。
俄罗斯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中最早提到了维列斯的名字。在公元907年和971年罗斯和拜占庭缔结的和约中,罗斯人以维列斯的名义发誓遵守和约。公元907年,奥列格和希腊皇帝立奥和亚历山大缔结和约,奥列格及其侍从按照罗斯的习俗——以自己的武器、以雷神和畜牧神沃洛斯的名义宣誓遵守和约。公元971年,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与希腊缔结合约时发誓:“倘若食言,违反上述和约,就让我与我的随从和部下受到我们所信奉的神灵——佩伦和畜牧神沃洛斯的惩罚,让我们像黄金一样发黄,就让我们死于自己武器之下。”公元980年,弗拉基米尔在基辅的山上修建了万神殿,但里面并没有维列斯的神像。维列斯像位于基辅河边的巴多拉。在古代斯拉夫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河与冥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正是因此,这位冥界的统治者的雕像才会位于河边。
篇10
关键词:哈格里夫斯;诗意;科技;人文;生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merican landscape design great master George hargreaves design case analysis, sums up the ecological and art of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Owen hargreaves; Poetic flavou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ty;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同时将艺术带入了一个异彩纷呈、兼融并序的时代。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思想的纷至沓来给景观设计师无限的启迪。这时涌现出大批景观设计师,其中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1952—)是最具代表的一位以生态主义与景观艺术进行完美融合的更加适应时展的景观设计师之一。哈格里夫斯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景观设计发展到更为深刻和全面的高度。
一、诗意—绘画式景观
哈格里夫斯曾被美国评论家约翰•伯得斯利称赞为“风景过程的诗人”。其作品被称为“诗意的景观”。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形式的把握能力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设计作品。
1、 地形拟态
所谓的地形拟态就是指将自然地形、地貌的意象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之中,同时以人工化的景观去“介入、回应、整合和重构”地形的设计方法。 哈格里夫斯具有超凡的景观塑造和整合能力,地形拟态是他常用的一种景观设计的方法。如拜斯比公园,哈格里夫斯受到地形的启示,在覆土层很簿的垃圾山上,经过小心翼翼的地形塑造,在山谷处开启了大地之门。在山谷旁边堆起了几个土丘,曲折于山上的自行车道是用破碎的贝壳堆成的,观鸟台随山就势而筑,淹没在野草之中。这里引人瞩目的电线杆顶部虚的平齐的斜平面与其起伏多变的实的曲面地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波浪般不规则形状丘陵与延伸之附近飞机场的跑道上的V字形的隔离墩形成了对比。哈格里夫斯充分的利用了基地的原有材料,将人工化的景观介入、整合和重构来达到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2、开放式的构图
哈格里夫斯对雕塑和大地艺术的研习,使其对开放式的景观设计语言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种新语言中,各种自然元素如风、重力、水等都能进入并影响景观。哈格里夫斯对自然因素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独特的设计思想。如烛台点文化公园,该基地常年受到台风影响,哈格里夫斯在设计中就顺着强风的主导风向,用一块沿着一定坡度伸向水面的草坪,且在几块弯曲的草坪中间开了一条一直伸向水域的道路作为入口,形成了一个开敞的入风口,即 “风之门”引导人们拥抱自然。通过对烛台点文化公园设计表达了一种自然美的愿望——变化、分解、崩溃和无序——“沐浴海风,体验惊涛骇浪”,哈格里夫斯在这里导演了一曲风与水的交响乐。
二、生态——宛自天开
作为景观设计师的哈格里夫斯能从生态主义的主流中敏锐的捕捉到生态与艺术的切合点,大胆的实践自己的设计思想。同时他又以理性的视角看待景观内部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从基地的特定性去找寻风景过程的内涵。
1、对生态主义的升华
生态景观设计是受生态系统支配,建立在环境科学基础之上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设计席卷美国大地,对哈格里夫斯有很深的触动。哈格里夫斯对生态设计的合理性予以肯定的同时他认识到生态设计在文化方面的缺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之后,觉得文化上的缺失是可以弥补的。哈格里夫斯对生态主义的升华,使其景观设计更具有文化的魅力。如特古河和特兰考河公园,哈格里夫斯把疏浚河道的废弃物塑造成一种波动的地形,来代表沿河的纹路和沙丘,唤起人们对附近山脉和谷地的联想。另外,烛台点文化公园、拜斯比公园、葡萄牙斯本市的特如河和特兰考河公园、绿色园等的也体现了这种设计思想。通过独特的场地处理、自然概念艺术化的造型语言和合理的技术措施将场地变成可行、可游、可居且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2、自然而“非自然”状的特征
哈格里夫斯在设计中一直坚持“艺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灵魂”的信条,他有一句名言:“Natural but not natural looking”,这也许能概括绝大部分他的代表作品的最精髓的要义。如Sigma Sigma剧场位于辛辛纳提大学校园的几何中心位置,是主要道路交叉口的地标。看起来布置随意倾斜的草地和穿插其间的小路,使这里的气氛极为轻松活跃,与之相邻的是校园中心绿地,开阔的草地上勾画的多条魔幻般跳动的曲线,微风刮过,摆动的草像涓涓溪流般流动,一系列蜿蜒流动的草地土丘好像是从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设计的扭曲的结构主义建筑中爬出来的一样,创造出神秘的形状和变换的影子,营造了一个玄秘而又奇异的效果,构成了一幅富有动态美感的画面。
三、人文——隐喻含蓄的哲学思想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始终有着某种“联系”,每件作品总是致力于解析某些客观事物与概念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以最简明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他对自然、文化与人类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联系性,他总是在寻求着客观物质形象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如广场公园,该公园位于加州圣何塞市市中心,占地3.5英亩,成网格状排列的22个喷泉隐喻了圣何塞市气候、地质、文化、历史;晨曦飘渺的喷雾呼应于旧金山海湾的晨雾;夜幕来临之时,喷泉与地景灯的交相呼应,象征了硅谷由农业转向高科技产业的繁荣景象;园中维多利亚式的灯的设计暗示该城300多年的历史;园中的果园又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水果盛产之地。这些具有鲜明视觉效果的和隐喻哲学思想的景观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更体现了哈格里夫斯对人文、历史和文化的关怀。
四、科学——注重过程设计
1、细节的理性设计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以其独到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着每一位欣赏者,无论是业界的资深专家,还是普通的公众,都对其给予着极高的评价。这样广泛的认同感来自于作品细节设计的生动性和合理性,这些让其作品表现着一种强大的包容性。如在烛台点文化公园,哈格里夫斯将基地自生的灌木和乔木处在沙坑中免受风沙袭击;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绿景园运用相互呼应的喷泉;哥德鲁普河公园中保留了一点早期的自然状态的河堤。这些细节的理性设计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设计思想。
2、基地重塑
哈格里夫斯设计的部分景观用地条件极为苛刻,但他却能够充分挖掘并利用基地限制性因素,将不利的条件转化为催化剂,使周边的建筑与基地不仅完美的结合,而且获得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基地重塑是哈格里夫斯设计过程中提升基地品质的设计手段之一,他总是根据基地特有的情况并从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把基地变成可供大众体验和游乐的地方。如哥德鲁普河公园是长达4.8km的哥德鲁普河改建的,以哈格里夫斯为首设计小组将防洪功能与公园功能完美地给合起来,将公园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泄洪道,上层则为滨河散步道和野生动物保护地,并连接着其周围的新的市政建筑、住宅和商业开发区。
总之,哈格里夫斯将生态与艺术完美的融合,树立了一种动态的生态观和开放式构图的艺术观。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积极的运用景观艺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设计中,他又融合了现代艺术的新语言,从而为景观设计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观.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4.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乔治•哈格雷夫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 刘松茯 李静薇.扎哈•哈迪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