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题范文
时间:2023-04-01 13:5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diyifanwen.com第~整理该文章……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篇2
一、 趣味汉字题
例1 (湖北宜昌卷)尽管我国的法定文字早已变成了简体汉字,但在书法欣赏、典籍阅读和对外交流中,仍会经常碰到需要认读繁体字的情况,因此,适当地了解一些繁体字常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请将下列繁体字与简体字对号入座。
A. B. C. D.
①宝( ) ②凤( ) ③观( ) ④笔( )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认读繁体字的能力。命题的设置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繁体字,学会认读繁体字。认读时要繁简对照,多读多看,熟能生巧。
参考答案: ①C; ②D; ③A; ④B。
二、 趣味词语题
例2 (黑龙江牡丹江卷)“雷人”一词是一个网络用语,源于2008年的一则“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的新闻,后被网友广泛使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你知道“雷”在网络上是什么意思吗?
雷: 。
解析 此题要求结合网络词语现象解释词语的含义。面对这一词语,可以先推断出其本义,再置于网络词语现象中加以合理引申即可。
参考答案: 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
三、 趣味谚语题
例3 (福建福州卷)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① 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 句,悟出的道理是: 。
解析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固定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们含有深刻的道理,感悟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答案: 第①句,要想实现心中的志向和抱负,就要不惧艰辛,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或: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第②句,缺少必要的条件,就无法施展才干。
第③句,不要过于在乎外表,而要注重内涵。(或:一个人只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不会在乎物质上的贫乏与否。)
第④句,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就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
四、 趣味成语题
例4 (湖北随州卷)大量积累成语并在语文实践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不仅可以让语句简洁明了,而且还能使语意准确得体。请你依据下列分类,按要求在横线上各写一个不同类型的成语。
数字成语:
生肖成语:
季节成语: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同时也告诉考生平时要多注意积累,只有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
参考答案: 七上八下;龙腾虎跃;秋高气爽。
五、 趣味留言题
例5 (广西柳州卷)同学们在毕业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写上一则。
致数学老师:无论我们怎样加减乘除,都算不完您的无私奉献。
致历史老师:感谢您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纵览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
致语文老师: 。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分析已给出的两则留言的特征(即留言富有学科特征),其次就是注意语句简洁,意思明确,个性鲜明。
参考答案:诗词歌赋,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六、 趣味对联题
例6 (湖北宜昌卷)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副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讽刺汉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 , 下联: 。
解析 本题是一道改写对联题。改写前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很容易发现此对联是利用谐音双关来讽刺汉奸的,并且题干明确提出“各改动两个字”,即“盖世”与“该死”谐音,“罕见”与“汉奸”谐音,只要将这两处改过来即可。
参考答案: 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七、 趣味宣传题
例7 (重庆卷)学校为了加强“敢于面对,敢于担当”精神的宣传,拟为同学们编写一段“三字经”,以便大家传诵。下面编写好了开头,请你续写几句填在横线上。要求:念着顺口,读着有味。
人在世,居群体;尽己任,担道义; , ; , 。
解析 本题借《三字经》来引导考生学会编写“三字经”。编写时首先要扣住“责任”主题,其次就是注意语句要短小精悍、琅琅上口。
参考答案: 抚孤弱,是良知;报家国,分内事。
八、 趣味交际题
例8 (湖北咸宁卷)下面是一则小幽默,若你是小明,你认为怎样回答既幽默,又符合情景?
某小学二⑴班举行数学单元测试(满分是5分),小明考试回来,爸爸问他,“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3分。”话音刚落,“啪!啪!啪!”小明的屁股上挨了爸爸的三鞋板子。爸爸又问:“下次再考,得多少分?”小明回答: 。
解析 这里选取一则在生活中交际的语言,让我们顺着文意回答出来。回答时首先要熟读语言情境,其次就是思考怎样回答才幽默。透过语言情境,不难发现,小明回答“3分”,结果挨了爸爸的三鞋板子。要想下次不挨鞋板子,自然就是考零分了。
参考答案: “(下次)我一分也不要得了”(“零分”)。
九、 趣味猜义题
例9 (浙江温州卷)参考图片及“孝”的
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
。
篇3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
(1)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问题产生的客观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想激活语文课堂,单靠教师的积极性不够的。
首先必须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妨"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
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用新用语,如"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相信你,你能行。"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2)体验成功,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及时的肯定有价值的、有创新性的问题,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3)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提问题的空间,激活语文课堂。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主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课堂中注重挖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教《月光曲》一课时,我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边放《月光曲》的音乐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去自由地想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的价值性、创新性,激活课堂。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形成共性的有价值的、有创新性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师生互动、自学交流、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为了让小组学习在问题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合作小组,分工明确。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2)精选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与讨论有兴趣,提的问题广泛,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出一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产生了问题,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4)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如《晏子使楚》,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提高了小组合作意识,学生参与性很高。
(5)评价合作,建立奖励机制。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对于要表扬的合作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奖流动红旗,调动每一个学生都为集体做出贡献,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提问题并主动解决。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课》,学生问:"谁的最后一课,针对谁来说的。"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处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例如:《春》,有一句:"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问:"春天有脚吗?为什么不说春天来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动力和兴趣。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中提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句是指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语言得到锻炼,而且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启动了思维的马达。
(4)引导学生从结尾提问题。
篇4
一、四大考点
1.考理解。这一点最能考出考生的语文水平,最能检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最能测出考生的认识水平,最能查出考生的思想水平,最能考查出考生的语文功底。
2.考探索。考探索就是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他们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圆满性。
3.考创新。创新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水平的深度显现,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考创新不只是高考语文的需要,更是现实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高考语文附加题考创新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4.考应变。当今时代飞速发展,要求我们能参与各种语文活动,能应变各种语文场合。因为能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就能反映出我们的语文素养;能应变各种语文场合,就能展现出我们的语文能力。
二、四大能力
1.辩证能力。应该说,辩证分析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语文素养。高考语文附加题,估计会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检测考生的辩证思维。也就是说,会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运用辩证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考查考生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标志,也是一种语文水平的象征。所以,高考语文附加题只有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才能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语文能力,考查出考生的语文水平。
3.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高难度的语文能力,也是高水平的语文素养。所以,高考语文附加题定会把创造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具体地说,可以让考生编写一段QQ聊天内容,写一则手机短信;也可以让考生创作一则名言警句,写上一段节目点评;还可以让考生编写一则生日贺词,创作一段毕业留言。
4.应用能力。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而贴近生活,是高考考查的方向;关注社会,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高考附加题绝不会无视生活,远离社会,它一定会加强对考生语文应
用能力的考查。
三、四大题型
1.是非题。通常会设置两种对立的说法,或者两种矛盾的观点,让考生选择其一进行阐述。考生可以选择其一表示赞成并阐述理由,也可以选择其一表示反对并申述原因,还可以否定两者说法并另述主张。但都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要有不惧权威的胆量和超出一般的见识。
2.联想题。它可以是一种图像联想,也可以是一种文字联想,还可以是一种图像与文字兼而有之的联想。具体地说,可能给你一个物品,可能给你几个词语,也可能给你一个语境,还可能给你几个画面,让你充分地去想象和联想。但不论是充分想象,还是广泛联想,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第二,既要联系实际,又要进行升华;第三,既要贴近生活,又要蕴涵哲理。
3.创作题。一般是要求考生根据文题写出一个短小的作品来。其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文学功底,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具体地说,可以让考生创作出一副对联,作出一首小诗;可以让考生编写一则笑话,撰写一段歌词;也可以让考生编出一则小寓言,写出一个小故事;还可以让考生创作一则微型小说,写作一则精短型散文。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40-02
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也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共识。但是,在新理念、新教法带给课堂教学以活力之外,我们却发现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课堂教学偏离学科属性,语文味淡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自由”了;教师注重横向延伸,脱离文本了;教师执行教案很坚决,忽视课堂生成了等。正视这些现实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一、戒除虚假繁荣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很多教师意识转变很迅速,在课堂教学中纷纷推出新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更是搞得轰轰烈烈,不管面对什么问题,教师都会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闹。很显然,这样的课堂繁荣景象是虚假的,学生讨论有了,师生互动有了,但学习效果未必呈现正比例增长。这就是典型的“虚假繁荣”。因此,教师要注意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淡化教学形式,从而提升教学覆盖面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中,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设计了一些阅读思考题: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果怎么样?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有些学生还着手查找资料。也许是教师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浓烈,他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室内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可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小组只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文本问题,很多学生不是说题外话,就是在做小动作。讨论结束后,教师检查讨论情况,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些问题,各个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被渲染到位了,但学生并没有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小组讨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成为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是“假繁荣”。
二、避免放任自流
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对学生不加任何约束的自由学习当然是不可取的,只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混乱。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跟踪引导,要给出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要及时矫正学习方向,并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课堂教学情况瞬息万变,学生学习自然也是呈现个性化,教师引导要恰当,其学习效果才会更显著。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感受文中的激情和朗读技巧,然后让学生自由模仿朗读,可以自己大声读,也可以读给同桌听。课堂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很响亮。整整十分钟,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指导。进行朗读展示,教师指名读、小组集体读、全班齐读,连读了四五遍,课堂教学时间早已过半,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引导和评价。
教师将半节课的时间都放给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由于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处于自由状态,教师不给任何引领指导,这样的朗读训练有什么收获呢?强调“书读百遍”没有错,但如果将这种机械朗读也看成是一种有效学习,那就是教师的失职了。
三、警惕过度发挥
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对学生训练进行拓展,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不管是横向延伸还是纵向拓展,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对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进行过度延伸,必定会出现过度解读的嫌疑。小学生认知面较窄,教师要针对教学文本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宽度设计教学进程,紧紧抓住文本内容,对学生展开训练,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
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过度发挥,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关联,想让学生学到更多,这也许是最基本的想法,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教师由这个神话故事联系到天宫,自然想到玉皇大帝、孙悟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内容,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也听得很热闹。下课了,教师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这样的借题发挥似乎偏离了教学主题,学生虽然喜欢听故事,但这不是故事课,学习主题不明确,学习效果自然就虚无。
四、杜绝教条主义
教师执行教案设计无可厚非,但在执行过程出现了不和谐,当然需要及时调整,这就是课堂生成。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新课改有新模式引入,这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经验,都有一个适合度的问题,在人家成功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推广,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学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绝对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万能的,在具体教学中要借鉴式学习,而不是照搬照抄。
执行教案是教师施教的基本行为,但课堂随机生成,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不可视而不见。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先用视频导入,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感知,提出几个感知思考题: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将你喜欢的描写草原的句子画出来,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在检查初读感知情况时,学生回答不是很顺利,耽误了一些时间,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说喜欢描写草原的句子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想发言,教师却生硬制止,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学生学习正处于极佳的状态,教师需要进行进一步激发,怎么可以不顾学生学情生硬转移呢?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但随之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但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提升学习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但优良传统做法也不可摒弃,推陈出新很有必要,继承发展也不可偏颇。现代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问题,矫正教学意识,回归语文的本真;制定整改措施,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完善自我,使课堂教学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一、要有准备地补充一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了解较少,有的学生甚至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知道怎样去划分,更不知道什么词充当主谓宾语;不知道“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不知道放在哪些词前后。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上学期的教学中对学生有准备地补充一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让我们的学生习惯语法,进而用语法去辨析语病题。
二、要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文章
很多语文教师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即可,没必要去诵读文章;有时即使诵读文章,时间也有限。其实,学科不同,方法亦异。语言类学科的语文就要多诵读,培养一定的语感,对做语病题大有裨益。也就是语感直觉法。如:A.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B.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的发送量进行了预测。C.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共同努力,完成了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很明显A项中的“人流”不可络绎不绝,只有人可以;B项中“针对”的往往是现象、情况等;C项中“理想”可以“实现”,不可完成,完成可以是任务。
鉴于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适当的诵读时间,让他们去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搭配习惯。
三、做题时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有“和、与”以及连用几个顿号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经常在考题中出现,是关键点、考点。如:A.我背着小王和小华一起去图书馆。B.事实上,遭遇军事的塞拉亚仍然得到了联合国以及世界多国的普遍支持和承认。C.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之际,我国迎来了首个“全国健身日”,全国各地开展了环城跑、太极拳、武术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D.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深刻的头脑和洞察力。E.我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操作技能才能获得成功。
可以看出,A项中产生歧义;B项应先承认后支持,语序不当;C项武术包括太极拳,概念交叉;D项应是清醒的头脑、深刻的洞察力,搭配不当;E项不能克服操作技能,只能提高,搭配不当。
四、注意一些双向词语
如: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B.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农村人口能否较为顺利地转入工业和城镇,又是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C.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G20财长会议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被认为是影响近期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篇7
【关键词】高考;语言运用;探究
“语言表达”板块历来为高考“主菜单”一道“金牌菜”,养眼夺目。如何在这块自主创新园地里播种出艳丽多姿的“创新之花”,也是考量一份高考语文“套餐”成败的关键。
“语言表达”板块,全国各地的高考都有哪些出题倾向呢?笔者通过对这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作出以下归类:
(1)评点短评型。评论着眼于对具体事实的点评或引申;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显。
(2)引导介绍型。引导介绍型,此类试题着眼于对具体书籍、人物、景点、古迹、事物进行推广性地介绍说明。
(3)婉拒劝阻型 婉拒劝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公园中温馨提示语、旅游景点的友好劝阻牌辞、各类告知、友好提醒等应用广泛,此类试题是对“赞赏词”的传承与发展
(4)建言献策型。本类试题载体是新闻分析或综述、图表或图文转换试题、数据或流程图及各种会议等,
(5)人物述评型。人物述评包括“人物传记”与“人物评价”。
(6)新闻,也叫消息,短讯,便是短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手段,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迅速而及时的报道。
有鉴于此,“新”一直是本“板块”的底色与基调。高考新题型将基于以下三个变量:一是“新课标”全面实施,“课标”精髓与高考整合无垠;二是“区位”特色更加明显,“文化”与“地域”成为自主标杆特色;三是个性参与评点探究色彩愈加浓厚,与现实契合更为娴熟自然。现实生活需要语言,更需要得体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作为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与生具来的.但是有的人语言表达很流利,而有些人则很差,连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很好的说出.这是为什么?因为语言表达是需要锻炼来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就自身主观的努力来说,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荀子《劝血》篇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成善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语言表达的人语言能力的提高,决非朝夕可成,必须通过平时的艰苦磨练和自我修养。而高考“语言表达”却正是为了这一能力的实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1.强化审题能力训练
最近几年来,高考语言运用题的题型不断地在变化。先后考过的题型有:提取文段信息,写关键词;图文转换;拟写一段话;写一段介绍的话;概括三句话等等。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也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修辞的运用,等等。
因此,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很大的,命题的角度是很灵活的。题型和考点不同,其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答题。我们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学会认真审题,学会思考题干和材料。审题首先要全面,不漏掉任何一处要点,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包括字数及其相关限制。其次,要突出重点,找出答题范围、答题角度、要点中心等。还要审明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答题方向。总之,要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2.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近年来,高考语文广东卷的语言运用题在命题的侧重点上是有所不同的。
2.1 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2、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2.2 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1、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2、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3、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大家知道,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它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舍弃表象,根据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要点,从而归纳出规范的符合题意的答案。
3.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和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大前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23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这条题目的思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就是语境限制。
不同的文体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写一段欢迎辞,语气要热情、友好、礼貌。写一段介绍某种事物的文字,则要求语气平实,语言精确。
篇8
[关键词]电大;优化;汉语文学教育
电大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的教育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得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汉语文学作为电大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人们终身的人文素养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广大的学习该课程的学院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的一个渠道,同时更是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当前新一轮教学改革全面推开逐步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大汉语文学课程开设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教学方式基本上是适应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它的教学手段的现代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教学管理的严格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电大文学教育还存在不足,以及学生本身条件的局限,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矛盾。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和老师在虚拟的课堂上完成教学活动。这使得电大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要求分散化、个别化学习,实行学习模式的彻底转变。相对于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必须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取向,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独立学习的意识。但是由于众多学员早已受传统熟悉的教学模式形成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对电大教学的性质、特点、意义认识不够,上课没有了“三中”(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没有了监督命令,学员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时由于相当一部分学员存在着学习与工作任务、家庭等的矛盾,学习时间非常紧迫,导致其学习往往满足于教材所提供的现成结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知识面狭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被动,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其次,管理不到位,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电大教育尽管是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它没有一套像管理中小学那样的严密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电大管理比较松动,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学生毕业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东拼西凑的抄袭,不求质量的应付,甚至有通过网络寻找“抢手”的情况。学生的考核成绩也差强人意,从近几年的试卷品析中,我们发现学生仅仅满足于对文学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差。此外,电大目前的考试制度是实行“要点式”计分,很多学生在复习时热衷于背条条、记框框,这样的考试办法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发挥独创性见解是极为不利的,“高分低能”现象依然很严重。对于教师来说,有些教学方法也还不够切实有效,学员普遍感觉理论太多,实际太少,教学内容缺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员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
二、改进电大汉语文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认真审视我们的电大汉语文学教学,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必须优化电大语文的课堂教学。通过多年来在电大授课的体会,笔者对电大汉语文学教育有了一些感受,对改进和优化电大汉语文学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参考:
(一)协调好网络教学与函授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电大的学习是十分紧张的,学生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大学专科的课程,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网络视频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视频课对教材内容已经讲的比较细致,函授课既要与教材配合好,既不重复视频课的内容,又不脱离教材另讲一套。照本宣科或脱离教材的讲法会引起学生概念模糊,思想混乱。讲授时要对教材中重要而难理解的地方加以阐述说明,对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内容,在讲授时应有所区别。例如文学教材中有关史的地方,包括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等多属于记忆性的东西,不需要过多地讲授,只要教师指出范围重点,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有关作品教学,其中既有知识传授的任务,也有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通过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讲解分析贵精不贵细,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篇9
一、“调适”的背景分析
1.中考命题远离教学
中考语文命题与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如今,两者之间经常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所教并非所考,所考并非所教。
首先是体式的疏远。如前些年对历史文化散文和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就是如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种类型的散文,但中考卷上却出现了。考查课本上根本没有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总让师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其次是考试内容的“忘本”。有些命题者一味地模仿高考,导致考试内容完全脱离课本。例如,江苏省除个别地级市还在考查课内阅读外,其他地级市几乎全考的是课外阅读,如此,一线教师轻视课本、不教课本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对中考命题进行调适非常必要。
2.教学远离中考命题
有人曾经把语文教师划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生命价值的追求,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的真谛;第二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职业,认真教学,勤勤恳恳,以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奋斗目标;第三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谋生的工具,坚持上班,以考试不垫底为基准。
三种人中,第二种人最多,另外两种人极少。而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都不太明白语文的本质,或者说对语文的理解尚处于肤浅的状态。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决定了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向。
不少语文教师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是表面化的,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命题者的意图,看不到试题背后潜藏着的语文内涵,只是简单地评价某题太难,认为只要学生得高分就是好试卷,而衡量的标准就是看试卷上的题目自己有没有讲过,学生是不是都做出来了。他们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不仔细分析中考试卷,教学跟着感觉走,学生在考试中被大量扣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调适”的内涵分析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调适”中的“调适”是一个关键词,可以理解为“调整使之相互适应”“调控使之相互合适”。这是一个双向工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命题向教学靠拢,或者教学为命题服务,应该是双方都要进行调适。而不管是哪一方进行调适,都要遵循“合适、适应”的原则。
从调适的对象看,中考命题和教学都是调适的对象;从调适的操控来看,中考命题者是命题的调适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是教学的调适人;从调适的适度来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双方各让一步,而是要明确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纠正,使其更有利于培养人、发展人。
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调适都应该在厘清中考命题与教学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调适就是一句空话。
中考命题与教学具有共性:都是为达成课程标准服务的,都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但两者也有区别:教学是为了达成课程标准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中考命题则是对教学达成课程标准的程度所做的评估;教学占主要地位,中考命题处于次要地位;教学为中考命题提供数据和素材,中考命题则对教学进行检测和指导。
但现实却是,很多人认为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教学处于被支配地位,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如此一来,考试成为了教学的主宰,只要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这样的本末倒置,亟待扭转。
三、“调适”的策略分析
调适策略要遵循三项原则。
1.社会时代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教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以散文教学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表述教考内容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深乎其中”,即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还要“出乎其外”,即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
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就体现了这样的时代要求。例如,现代文阅读《回家的日子》中有这样一道题:“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具体句子略)这道题的分值是4分,命题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命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到文章的骨子里去;同时,对目前盛行的虚无课堂、漂浮课堂进行调适。我们宁要言之有物、听之有味的小语文,也不要四大皆空的“大语文”。
2.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发展人,因此,教考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已经懂得的、掌握了的以及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教,只要略作检查就可以了。教师需要教的是那些学生不知道的,或者即使通过自学也无法掌握的知识能力。把这些内容作为教的对象,才能发展学生;把这些内容作为考的对象,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
以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着考查题为例:“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从题干看,似乎只是要求考生写出两个自然条件即可,但命题者的匠心其实是从人发展的角度,启发考生这样思考: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这就比直接考查智取生辰纲的人物姓名更有内涵,也更具前瞻性。命题者试图通过这道题,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从而达到调适教学的目的。
3.体式特点的需要
我们听过不少公开课,发现了一个通病,那就是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全都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我们不是说要否定这种思路,只是质疑:每种体裁、每篇文章甚至每一堂课都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是否得当?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2010年开始,对不同体式的文章,我们在命题时,强调各具特点,对命题内容、文字表达以及答案格式都给出了相应的要求,目的就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适。
例如在命制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就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本源性阅读,二是渗透性阅读。
所谓本源性阅读,就是从各种文体写作的目的性出发,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考量,强调体式特点,拟制高质量的试题。例如对说明文《筷子中的文化》一文的考查,每道题都是根据写作的目的拟制的,因为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介绍知识、传递信息、让读者获得能力等。只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命题,那就是本色的语文命题。
所谓渗透性阅读,就是要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
篇10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仍然只是以陈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影响较深,他的理论继承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的语文教学,从五十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许多教师基本上以“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仍旧采取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不外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课文分析、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老师教,学生记,然后拼命背,学生处在被动的机械记忆之中,最终导致语文教师的思维惯性,学习者的思想僵化。
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两点内容值得我们注意:一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的认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