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7 00: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篇1

[关键词]养老保险;城乡对接;区域对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3-0044-03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的双重作用下显得七零八落,呈“碎片化”趋势,这给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带来极大的困难。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能平滑对接,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损害了参保者的利益,一些参保者在流动时被迫选择退保或者放弃已经积累的养老保险权益。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对接,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城乡对接方面,基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城乡多元结构的现实,劳动者在不同就业形式之间转变时,如何实现不同就业形式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第二,区域对接方面,当劳动者在跨社会保障统筹范围(省)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实现区域对接。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一次流动中,往往是既包括城乡间就业形式的转变,也包括区域之间的流动。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分解”,采用相应策略以实现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

一、中国现行各群体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在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对接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各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具体差异。下表详细列出了相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保障模式不同。国家公职人员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城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农民工和农村从业人员实行的是个人账户模式。第二,资金来源不同。国家公职人员养老金来源于财政预算,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保费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缴费,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保费来自于个人缴费,农村从业人员保费来自于政府、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第三,缴费基数不同。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以本人工资为缴费基数;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原则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过渡期可灵活选择;农村从业人员政府补贴部分由政府制定,个人实行分档定额缴费。第四,缴费比例不同。国家公职人员不需个人缴费;城镇企业职工的缴费比例为企业缴纳工资的20%,计入社会统筹,个人缴纳工资的8%,计入个人账户;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纳社会平均工资的20%,其中12%社会统筹,8%计入个人账户;农村从业人员个人分档定额缴费,个人所缴和集体、政府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第五,缴费年限方面。国家公职人员享受养老金按工龄享受待遇;其他群体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第六,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城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基础养老金每缴一年计发比例为1%,个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39;农民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为基础养老金每缴一年计发比例为1%,个人账户部分由个人账户累计额减去企业所缴再除以139;农村从业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为基础养老金部分由政府制定,个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39。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内容

1.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对接的内容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城乡“多元”结构的特点,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对接实质上是指“多元”保障制度之间的对接,但由于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难以在城乡之间顺利转移,所以这种“多元”制度之间的对接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的对接。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城乡对接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参加新农保的农村从业人员进城务工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对接;另一方面是已经参加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返乡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新农保对接。第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主要是指已经参加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城镇居住,并取得城镇户口,但无固定职业,属于灵活就业人员,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实现对接。第三,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主要是指已经参加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城镇居住,取得城镇户口,并找到固定工作,属于正规就业,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平滑对接。第四,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已经参加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就业方式的转变,变成正规就业人员,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对接;另一方面是指已经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正规就业人员,由于就业方式转变,变成灵活就业人员,其养老保险如何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对接。第五,国家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与其他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

2.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对接的内容

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对接,是指劳动者在户籍身份和就业方式不改变的情况下,在跨社会保障统筹范围(省)流动时,如何实现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农村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主要是参加新农保的农村从业人员,从一个地区的农村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农村,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流入地的养老保险实现对接。第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是指已经参加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流入地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对接。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异地对接。是指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在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流入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对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把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放在一起来考虑,主要是因为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都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养老金计发办法也一样。第四,国家公职人员养老关系的对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工作调动时,其养老关系如何与调入地的养老关系实现对接。

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策略

1.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对接的策略

第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首先,对于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进城务工人员,其养老保险关系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对接,可采用的方案有三种:方案一:缴费年限累加,补缴相应社会统筹部分差额费用,转移个人账户,达到相应年限规定后,按农民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该种方案虽直接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对接,但会给相关人员带来很大经济负担,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负担不起所需补缴的差额保费而被动的退保。方案二:折算缴费年限,转移个人账户,达到相应年限规定后,按农民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该种方案充分考虑到相关人员经济承受能力和过往缴费情况,并把这种情况延续到新的保险模式中,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此方案的难点在于折算比例的确定,应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确定相应的折算比例。方案三:不计已有缴费年限,转移个人账户,按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重新缴费,达到相应年限规定后,按农民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该种方案虽大大减少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在基金管理上也大为方便,唯一的缺憾就是造成已有缴费年限权益的损失。其次,对于已经参加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但未达到最低缴费年限要求的农民工在返乡时,其养老保险关系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接,可采用的办法是:视同缴费年限,转移个人账户全部金额(包括个人和企业所缴),达到相应最低缴费年限后,养老金按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发放。

第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对接。已经参加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城镇居住,并取得城镇户口,但无固定职业,属于灵活就业人员,这类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对接时,可采用的策略是:缴费年限累加,从个人账户中按一定比例把企业所缴保费积累额划拨出来充当其社会统筹部分应缴费用,然后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继续缴费,达到相应年限要求后,养老金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

第三,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具体可参考上述第二条“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对接”,可采用的策略是:缴费年限累加,从个人账户中按一定比例把企业所缴保费积累额划拨出来充当其社会统筹部分应缴费用,然后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继续缴费,达到相应年限要求后,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

第四,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首先,由灵活就业转为正规就业的人员,其养老保险对接时可采用的策略是:缴费年限累加,按正规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办法继续缴费,养老金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其次,由正规就业转为灵活就业的人员,其养老保险对接时可采用的策略是:缴费年限累加,按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继续缴费,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

第五,国家公职人员基本养老关系与其他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对接。对于国家公职人员基本养老关系与其他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对接,可行的策略是:首先改革现行的国家公职人员养老金制度,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然后再依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与其他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办法实现对接。

2.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对接的策略

第一,关于农村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区域对接。也即“新农保”的异地对接,可以采用缴费年限累加,转移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按流入地标准享受的方式。由于“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全部由政府财政拨款,因此无论农民到哪里,只需转移其个人账户资金,基础养老金可按流入地标准享受。

第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对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异地对接,可采用的策略有两种:方案一是缴费年限累加,转移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积累额,企业所缴费用不转移,基础养老金分段计算。方案二是缴费年限累加,转移个人账户全部累计金额(包括个人和企业所缴纳的保费),基础养老金按流入地标准享受。对于方案一的具体实施办法,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中的“方案一”。对于方案二,即缴费年限累加,转移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按流入地标准享受。由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到其流动性大的特点,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企业和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因而在其流动时,只要转移其个人账户即可。这种方案最大的优点是操作方便,不足之处是可能会由于趋富效应而产生道德陷阱和逆向选择问题。

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区域对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异地平滑续接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针对“中人”和“新人”而言,可采用的方案有两种:一是缴费年限累加,个人账户转移,基础养老金分段计算;二是缴费年限累加,个人账户转移,社会统筹缴费按缴费的一定比例转移,基础养老金按退休地标准享受。

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缴费年限累加,个人账户转移,基础养老金分段计算。基础养老金采用分段计算的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点:(1)可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应,在哪里缴费,按哪里的标准享受基础养老金,权利和义务对应;(2)可以防止道德陷阱,如果不采取分段计算的办法,就有可能导致劳动者千方百计地从社会平均工资较低的统筹地区迁移到社会平均工资较高的地区退休以便谋得更高的基础养老金,出现道德陷阱和逆向选择,给退休地的养老基金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支付危机;(3)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可以平衡各统筹地区的利益,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如果不分段计算,基本养老关系转入意味着责任的扩大,转出则减少责任,出于地方利益保护,各统筹地区都不愿意转入,从而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跨统筹地区转移带来麻烦和障碍。当然,采取基础养老金分段计算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由于过分注重权利与义务对等,用初次分配的思维来解决再分配问题,有违背再分配以公平为主的原则之嫌;(2)忽略了养老成本因素。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物价水平存有差异,当劳动者由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在发达地区退休养老时,如果基础养老金采用分段计算,则可能导致其养老金不足而陷入贫困;(3)给管理带来很大挑战。由于劳动者流动频繁,采取分段计算,需要多方配合和协调,扩大了管理难度,增加管理成本。

对于第二种方案:即缴费年限累加,个人账户转移,社会统筹部分按实际缴费的一定比例转移,基础养老金按退休地标准享受。这种办法最主要的优点是注重收入再分配,同时考虑到了养老成本问题。其缺点主要是难以平衡各统筹地区的利益。由于各地方工资水平不同,缴费基数不同,缴费比例上也有所差异,劳动者从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入到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按工资水平较高地区的标准享受基础养老金时,可能导致工资水平较高地区的利益受损。

第四,国家公职人员养老关系的异地对接。由于国家公职人员的养老金由政府财政负担,纳入财政预算,其养老关系在异地对接时比较简单,只需按退休地相应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即可。

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相关配套措施

1.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步伐

制度覆盖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对接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发展极度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城镇居民(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城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享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和农村从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起步或尚未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农村的养老重任还是由家庭负担着,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研究覆盖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把制度尚未覆盖的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2.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难易和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统筹层次越高,则对接难度和复杂程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为随着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不断提高,统筹区域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程度就越高,随着各区域之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差异的减小和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使用,对接问题将会迎刃而解。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正处于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的阶段,有不少省份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的目标,没有实现省级统筹的应该加快步伐实现省级统筹,在实现省级统筹以后,应根据实际情况,着手研究更大范围内的统筹策略,最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3.加强社会保障网络信息化建设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网络将会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带来极大的方便。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浪潮中,劳动力频繁流动将会是必然趋势,这将给养老保险的账户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应该尽快研究基本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策略,开发相应软件,将基金的缴纳、记录、转移和查询服务等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中,以便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时方便快捷地做到“账随人走”,顺利实现社会保障的转移对接。

参考文献:

[1]杨宜勇,谭永生.全国统一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4).

[2]关信平,吴伟东.共同体内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保障覆盖――欧盟的经验[J].人口与经济,2008,(2).

篇2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国际比较;改革

[中图分类号] F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1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2007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批准号JJ071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辉婕,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比

按制度特点,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实施的效果及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以下对它们进行具体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

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涉及到两方面问题,即缴费由几方负担和缴费基金具体以何种方式筹集。就养老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

具体来看,福利国家的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间不必缴纳任何保险金或保险税。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国中,美国的养老金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主要由雇员和雇主缴纳,国库原则上不负担,典型的依靠目的税负担费用,根据所得最高税率可达27%;欧洲大陆国家养老金来源比较多样,主要来自保险费,但以国库的部分负担为补充,其中德国除主要由保险费(占所得比例的17.7%)负担外,国库也分别负担12-15%;东亚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型,日本对其基础部分除有定额保险费负担外,国库负担高达33%。储蓄型模式的典型代表东南亚的新加坡,不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拨款,强制雇员和雇主同时投保,以形成保险基金,并制定个人账户,记载个人缴纳保险费情况,国家在银行利息上给予优惠。

(二)财政方式

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两大类,各有优缺点。从根源上说,现收现付制是用工作一代人所创造的财富为同一时期的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进行支付,所以它是一个跨代的收入再分配问题,会影响到不同代人之间的福利,并且这种方式可能会“挤出”部分个人储蓄。基金积累制的融资部分或全部来自于参加者个人的缴费,而由缴费集中起来的基金又要用来进行投资,所以参加者最后的养老金是根据个人的缴费记录及基金会的投资回报而定的,对个人储蓄没有太大影响。

一般来说,投保资助型、福利型国家及保险型国家的法定养老保险多采用现收现付制,储蓄积累模式国家采取完全积累制。同时,采取现收现付制的国家一般也会留有少量的基金积累。大部分发达国家都从完全积累制开始,之后由于经济上不能维持,转而向现收现付制,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工业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例如,德国吸取了“二战”前积累制管理社会保险资金的教训,认为它易受经济周期变动、通货膨胀、战争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因此战后主要采取现收现付制。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给选择现收现付制的国家带来日益加重的财政压力,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日本惊呼“年金制度将崩溃”,连小心谨慎的美国也进入“福利困境”。因此,养老保险私有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以智利为代表的养老基金私有化改革倍受推崇。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较多采用积累制,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新加坡。

(三)给付水平

1.计算基数的对比,即按照不同期间的平均所得作为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一般采用的期间越短,给付水平越高。有的国家以加入养老金计划的整个期间为基数,例如德国就以加入全期间平均所得为基数,还有些国家以退休前几年的平均所得为基数,例如意大利仅以退休前5年间平均所得为基数。

2.调整指数的对比,即按照相应的指数来调整养老金有利于提高给付水平。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按工资水平予以调整。经济繁荣、物价稳定时,养老金额随一定时期内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而调整,符合分配的效率原则,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流行这种做法。二是按物价水平予以调整。经济衰退、物价飞涨时,以物价水平作为养老金调整的基础,总体上能补偿物价上扬对退休人员生活的影响,效果比较直观,简便而易行。20世纪70年代之后,剧烈的通货膨胀导致发达国家开始起用这一调整机制。

3.替代率标准的对比。替代率是养老金额相对于过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给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给付水平越高。并且计算替代率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据不同的计算基准,不仅会使替代率大相径庭,而且使养老金的实质水准相差悬殊,无论各国采取什么办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量不让替代率过高,以防止福利刚性。

4.给付基准的对比,可分为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受益基准制的受益标准与受益人过去的缴费多少无关,而是“各尽所能,按需再分配”,具有较强的公平性和共济性,但可能会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例如,瑞典的基本养老金用于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支出,凡年满65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基本养老金,是一种典型的受益基准制。

(四)支付条件

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条件通常有四个:

一是退休,大多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完全退休或基本退休。既要减轻养老金支出带来的过重负担,又要妥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退休年龄问题是重要的政策问题。西欧、北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均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而亚洲、非洲等国家规定的年龄为55或60岁。二是工龄,即必须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为男25年左右,女20年左右。三是缴费年限,即缴够规定期限的保险费,如10年、20年等,各国规定不同。四是居住期限,即参保人须达到规定年龄,并符合居住国所规定的居住期限,方可领取养老金。这四个条件不一定要同时具备,有些国家只要符合其中一至几项即可。

二、国外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选择

随着全球性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大潮开始席卷全球,各国改革的路径大相径庭、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各国都十分注重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进行私有化改革。

美国的养老保险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改革辅之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即建立混合制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因为该国有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助的历史传统,长期寻求把政府作用局限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因而改革的方向是以私营个人账户制度为主体模式。

拉美等国的改革则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即彻底否定现收现付制的财务机制,建立以商业化管理为特征的基金制。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现收现付制下企业和国家的负担相对沉重,没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危机,现收现付制破产是迟早的事。

瑞典等福利国家致力于向名义账户制度为主转变。因其改革的压力较大,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要想立刻建立积累制,遇到了两方面的困难和阻力:一是经济上的,即需要巨额转制成本;二是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政治问题。且这些国家一贯强调社会和谐与互助,长期把寻求平等和消灭贫困作为重要政治目标,所以选择以名义账户为主的模式(瑞典、意大利、波兰等六国)。

德国等国家福利支出的财政压力也很大,但任何私有化改革常常会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弹甚至遭到工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反对,从而使改革举步维艰,因此进行了温和的改革。主要是削减给付的标准,提高退休年龄,严格给付资格,且过渡期长。这种边际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在社会养老政策中一贯担任的“国家保护人”角色,养老风险的负担不断向个人身上转移。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一贯强调社会稳定,长期主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选择了中央公积金制度。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借鉴

(一)根据目标确定明确的模式

无论何种制度模式都应以是否能更好地实现公平(实现公平原则)还是实现效率(实现养老)这两大目标为基础。各国在构建养老保险制度时,其依据和出发点是不同的,如北欧国家强调以公民权平等为基础;而英国强调养老保险应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条件;德国、日本强调受益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美国则更注重效率。

公平与社会互助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应首先考虑实现公平性,在当前城乡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更应侧重于公平的实现,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当然,公平也不排除效率,为更好的实现养老目标,我国应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目前需要加强的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补充养老保险。

(二)根据国情建立完善的制度

各国政府都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一次性全部构建所有的支柱层次,大都是分阶段地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因此,根据国情来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关键。

首先,应根据经济实力。国民经济能提供的物质资源及政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决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例如,结合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应坚持低标准的养老保险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再逐步提高,而不能像福利国家那样开始标准定得过高,等到通胀后再来压缩则非常被动。其次,应根据文化传统。应该很好地利用某些传统遗产,如在新加坡,养老保险非常注重家庭养老,并将其写入法律,使之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是充分利用东方人文化的产物,值得我国借鉴。

(三)根据效果设计有效的改革

通过对国外养老保险改革的比较,可以看出,现有的各种养老保险计划各有优缺点,人们可以运用构成这些方案的“砖”或新发现的其他“砖”构建更多的模式。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我国正在进行的养老保险改革的效果对改革进行修正,不能因为某些模式在某些国家实施而盲目照搬。我国目前选择的“统账结合”的办法虽然在以前的实行过程中出现过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但不能因此否定“统账结合”的办法,而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开始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尽管从理论上看有不少优点,但在借鉴这种制度前,要慎重考虑,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郭士征.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佟爱琴.养老保险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财贸研究,2003,(1).

篇3

关键词:产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77-02

一、产权理论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现状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按照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马克思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物存在及关于它们自身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是一系列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从产权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能帮助我们界定个人在养老过程中的责任、成本和收益。

根据产权理论,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和共(公)有产权。德姆塞茨曾指出:“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其权利。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拒绝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可以在权利的使用中排除个人因素,而按政治程序来使用国有财产。”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从产权视角看,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应该属于所有参保人的共有财产,属于共(公)有产权;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属于私有财产,是私有产权;养老保险中的国有产权指的是全国社保基金中用于养老的部分,这主要由中央财政或转让国有资产而来,是国家的重要储备和战略资源。

根据产权理论,不同类型的产权安排其经济效率是有差异的。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他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由于成本过高而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出现“搭便车”行为。

当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产权问题,首先是产权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范围外边界,造成大量养老基金的流失和企业逃避缴费的行为。其次,一味注重产权界定,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如何去保护产权,其实,事实上财政基金部分产权是明晰的,就是国家所有。但是,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具体主体来体现国家对整体国有资产“所有”这个权力,这还不明晰,以及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制度来对其进行保护,让其在该有效的制度保护下保值、增值也还不明确。再次,个人账户的产权归属也不明确,国家一直没有理清养老基金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因此人问题一直是一个致命问题。

二、不清晰的产权权利对中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当前中国采取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部分属于被保险人的共有产权,而个人账户部分是个人的私有产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私有产权承认和维护,但是在具体权利的界定上还不是很完善和精确,这对我国养老保险产生了不利影响。

1.制度设计中的产权模糊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虽然明确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相结合的模式,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的原则已经确立,但是各方的具体责任划分并不明晰,责任分担处于模糊状态;同时,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这两者之间的产权主次关系也没有明确。 这就意味着管理层并不清楚要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到底是以社会统筹 (现收现付)的共有产权为主, 还是以个人账户 (基金积累)私有产权为主。这种制度设计上的模糊, 不利于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还会带来严重的 “空账”问题。

2.个人账户产权不明问题。个人账户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储蓄, 其积累的资金本质上是缴费者的私人财产,对其享有完全产权。作为其权利的自然延伸,缴费者个人在缴费期内享有其个人账户资金的自由转移的权力,通过选择较高管理水平的经营者投资运营,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个人财产的收益权。一般来说,个人是其私有财产最好的看守者,在缴费者对其个人账户基金享有完整的产权时,个人有足够强的风险意识和强烈的动机去关心资金的使用情况。但在目前的制度基础上,由于政府的强制性使个人账户基金的产权受限,激励机制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政府承担起对养老金的运营时,个人普遍存在 “搭便车”的心理,没有较强的动机去关心自己资金的使用情况,更由于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取资金经营状况的信息成本很大,导致缴费者个人基本上放弃了这一动机。而个人账户基金所有者权力的缺位,使得政府不具备足够的责任心来管理好这笔基金,往往把个人账户资金作为一种廉价的资本来源,用于平衡政府财政预算、补偿政府的债务和行政支出等。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已严重威胁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基础,个人账户基金产权的不完整已使得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一种无效率运行的状态。

3.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不清晰的产权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存在基金大量被挪用、流失、浪费、贬值的现象。2006年底国家审计署公布了29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三项社保金审计结果显示,71亿违规养老基金被审出。很多地方政府挪用、占用养老基金现象严重。如河南新密市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637万元存入两家城市信用社,由于2002年11月信用社撤销,资金面临损失。2006年初,广州市社保局称,广州曾有9亿元养老金被挪用,其中5.7亿已无法追回。有些行业主管部门存在截留社保费的问题。如建行贵州省分行与工行贵州省分行少申报缴费基数,在征得贵州省社保局的同意后,对已提取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6 422.64万元予以截留。

三、中国现行产权制度的变迁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是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以国有产权为特征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和企业职能的重新定位,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个人积累制转变的改革模式。当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积累制转变时,“新人”不再负责“老人”和“中人”养老金的供应,政府此时承担起了兑现“老人”和“中人”领取养老金权利的责任,从而出现一种隐性债务,这种债务过去隐藏在现收现付制下,体制的转轨才使其显性化。《决定》虽然对“老人”和“中人”的退休待遇如何确定有了规定,但并没有落实资金来源的政策,也没有建立起与隐性债务相对应的基金积累。在养老保险改革实践中,政府采取向“新人”和“中人”的个人账户透支的办法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严重。从1995年社保制度改革开始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 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 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仍在现收现付制的老路上运行,并没有实现部分个人积累制的改革目标。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缺乏信任,部分积累制有名无实,养老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其二,国家作为养老保险最后的支付者。如果空账问题解决不好,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其三,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隐性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影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主要两个产权因素影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个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之间的共有产权和私人产权之间的产权界定问题,另一个是共有产权和个人账户私人产权的产权保护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制度建设和法律规范来协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产权不明晰主要原因是现行统账结合模式没有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予以清晰的界定,这就需要进行立法,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政府企业责任,解决制度设计中的模糊问题。同时尽快将社保基金管理条例纳入立法日程,禁止基金被占用和挪用。清晰的产权是解决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根本途径。

2.明确个人账户产权归属和提高其运营效率。作者认为,应该同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个人账户一样, 政府应明确个人账户产权归属个人,任何部门不得挪用挤占。另一方面,对于个人账户基金必须从社会统筹账户中分离出来,个人除了在缴费期内不得提前支取外,对其享有完全的产权以及拥有广泛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选择权,亦即有权选择竞争性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其投资经营,以获取高投资回报。

3.在清晰界定产权的同时,注重产权的保护。中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克服了单一的现收现付制以及完全基金积累制度的缺点和不足,是一种创新。但是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连贯的问题,一味注重产权界定,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如何去保护产权,忽略了其他相应的制度建设,没有达到设想的目标。所以,国家在政策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产权的保护和维护,妥善解决转轨过程中的隐性债务,做实个人账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制度的长处,避免其缺点和不足,从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

总之,从产权角度上讲,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形式和内容上完美结合根本上需要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对社会统筹的共有产权与个人账户私人产权的清晰界定和保护来解决,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 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 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谢尼亚,舍尔―阿德龙.建立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挑战[M].王发运,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篇4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宏观制度层面上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对女性的社会排斥。同时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违法和部门的监管不力,也使部分女性就业权利和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因此,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政策进行改革,以改革为契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而维护女性养老保障权益,逐渐消除各种因素产生的对女性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排斥 社会性别

问题的提出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政策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社会问题。学者们对于社会排斥有不同的理解,公认的社会排斥是指对基于公民资格的权利,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认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性别排斥基于性别差异而产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因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情况不同,养老保险参保率、养老金领取率以及养老金金额在男女之间的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了男性,并且男性养老待遇普遍高于女性。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普遍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并且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性别社会排斥,但是这种排斥并没有被人们普遍察觉甚至被忽视,这种忽视的结果是女性未能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障权利。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们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排斥这一问题上研究较少,相应的文献也凤毛麟角,但是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男女在养老金覆盖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对养老金整体性别差距的影响很大。其中,国际劳工组织在2000年提出要加强社会保护与性别问题之间的联系,强制性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特别是非全日制工作和家务劳动等(国际劳工局,2000),至于国际劳工组织的这种倡议在各国的实施情况,还有待于考察。另一份《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在其序言中提到“社会保护制度并不仅仅是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加深了这种不平等”。可见,从国际组织层面上看,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已经被认真而深刻的提出。不过,这种国际组织的倡议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即时研究国内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排斥文献也不多见,国内学者大致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其一,从社会保险覆盖面角度来研究性别排斥问题,学者们认为扩大覆盖面真正地把女性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内,可以改变女性的不利地位,如朱冬梅指出女性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就业率比较高,要直接改变女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领取率低的现状,就应该扩大自由职业者的保险覆盖面,并且认为有些规定并不利于灵活就业者的参保(朱冬梅,2005);潘锦棠认为《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对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设置过高,这点对于以灵活就业为主的女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潘锦棠,2006);王永慈认为社会保险制度只能保障失业者在一定时期内有基本保障,长期失业者将被排斥出社会保险制度,而从未工作过或缴纳过社会保险金的人也同样会被排斥出社会保险制度之外(王永慈,2001)。其二,从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女性保障权利的不充分(当然,性别排斥和性别差异两个概念有相似之处,从性别差异角度来思考女性养老保障的不充分或许也能带来一些启发)。学者们认为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中,要考虑性别差异问题,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性别差异,特别是对养老保障与性别关系没有足够的研究,使妇女的养老保障很不充分(吴可昊,2002);徐文丽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并不必然有利于女性的发展,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切实保护女性权益和促进女性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保障制度中采取倾向于女性的积极差别对待政策,这种积极差别对待政策在社会保障各项目具体实施和完善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并以这一政策为指导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徐文丽,2005)。

本文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入手,试图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排斥问题进行分析,探求养老保险制度中性别排斥的根源以及社会排斥所带来的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对改进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用的建议。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性别排斥的根源分析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排斥,本文试图根据“排斥出何处,谁被排斥”来探索排斥问题。首先探讨“谁被排斥”。由于男性在就业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获得养老保险机会远大于女性,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性别排斥可以这样来理解,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一些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使这部分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或者说权益丧失,进而导致男性和女性在养老保障权益上的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排斥,主要是指女性群体在制度中被排斥。其次探讨“排斥出何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性别排斥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女性排斥出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侧重养老保险制度排斥机制和排斥过程,从而产生排斥的影响和结果。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指一个国家以法的形式,保障公民在年老时依法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政府制定并颁布一系列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养老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养老保险政策及制度本身是否存在排斥女性需要被检验,如果存在则政策本身即存在排斥女性问题,即把女性排斥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这种物质帮助权利可以视为社会保障权,应是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其中也包括养老保障权利,并且我国颁布了《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农民养老保险条例》等,从制度层面上表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是我国公民就都有享受养老保障的权利,因此制度文本中并没有排斥的字眼和表述。

不过现实的情况表明,女性的养老保障缺失较为明显。在实际生活中女性群体确实被排斥,这样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备存在着漏洞,从而产生了微观层面上的排斥;另一种可能性是排斥存在于政策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落实或者操作者故意或者出于非故意的原因,而把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排斥的施动者是执行和落实这些养老保险政策的主体,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政府部门及有权制定地方法规的地方政府部门,从微观角度看是各地方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

(一)内生因素: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备

内生因素主要指制度内因素,即国家宏观制度政策,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女性的就业权及在就业权下面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导致现实中很多的女性群体没有被纳入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男性为主,而女性大多处于社会安全网之外。

1.制度内漏洞及根源分析。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存在漏洞,把诸多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而女性被排斥体现在依据群体特征而被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农民工保险条例不完善。目前我国出台了诸多社会保险条例,如《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尽管如此,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不完备,很多地方没有出台专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条例,男性农民工养老保障权益缺失比较严重,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更为严重,现行的养老制度中没有顾及到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和养老保障权益,导致很多女性农民工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妇女在就业时缺乏社会保险,即使农村女性在城市中能够及时就业,由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与户籍身份挂钩,而农村流动妇女没有城市户籍而遭受歧视,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的市民待遇,这种市民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待遇。因此,在现有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女性包括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基本等同于无。

学校在读女性养老保险条例缺失。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都没有考虑到在读博士、硕士的学生们,这些人很多是女性,相对于本科毕业的学生,女性博士和硕士毕业晚、就业晚,且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少,况且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女性要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因此,这些就业晚的女性未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少,这是一种制度本身的排斥。

农村女性的养老保障普遍缺失。农村女性养老保险制度普遍缺失,主要的问题在于国家尚未具备把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统一起来的能力和条件,目前颁布的企业养老保险条例仅仅适用于向城镇人员实施基本保障。我国城镇保障基数己过于庞大,如果实行城乡统一保障,国家必须拿出很大一笔开支,国家财力难以承担,不过根据国务院最新的政策表明,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灵活就业女性养老保障普遍缺失。男性在获取固定工作的机会要比女性大,因此,从事灵活就业工作的以女性居多。按照我国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只要存在用工行为就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单位必须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有较固定工作的男性有可能获得养老保险待遇,而灵活就业的女性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游离在养老保障覆盖之外,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为降低成本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更不给予缴纳社会保险,企业中的很多女性没有被覆盖到社会保险范围之内。女性应有的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没有实现,主要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和部门的监督不力,从而把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其中财政起到最后的兜底作用。由于养老金资源的有限性,加上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力度有限,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未能普及到国内全部行业和全部企业。另外,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企业用工成本加大,社会保险负担较之前加重,短时期内让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全部缴纳社会保险费还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统计工作很难,其雇主规模较小,社会保险意识淡薄,导致在规模小的企业中的女性人员没有养老保障。

长期未能就业的失业女性没有养老保险。在失业群体中,普遍以女性居多,并且在重新再就业机会的获得上,女性比男性更为劣势。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形式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使就业出现了不稳定和失业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由于自身原因或者家庭原因未能就业而出现失业女性,这部分人口很多没有养老保障而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社会保险总体立法,尚未形成全民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客观上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较窄,覆盖面的扩大需要经历过一个渐进的过程。

2.制度本身不完备导致男女不平等。制度本身的不完备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障制度设计时并未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同时我国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也导致了女性在领取养老金待遇上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

未考虑到性别差异。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教育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女性要承担家庭劳动,导致女性在职工资普遍低于男性,从而使基于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的养老保险费存在差异,进而在养老金待遇上存在差异。以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为例,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文件中只是提到了“城镇职工”要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并没有考虑到女性和男性的差异,在工资收入和待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的制度设计,表1的数据可说明这一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辽宁试点方案下的男女退休金和工资比例,在养老金水平上,城市老年人中男性平均退休金为745.7元,女性为528.6元。假定如果女性与男性同是60岁退休,女性退休时养老金只占男性的66.8%~82.4%,与男女职工工作期间的工资差异(76.9%~90.9%)相比,养老金分配中的性别差距相对较大,女性在工资和养老金待遇上明显低于男性,而在社会保险试点方案中,女性要和男性一样缴纳占工资总额8%的养老保险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的就业权利并未真正得到保护。

男女退休年龄不同。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城镇职工,养老金是城镇职工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来源,在我国由于男女退休年龄规定不同,女性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早退休意味着她们退休后的相对生活水平会下降,退休年龄不同导致我国养老金性别差异存在不合理性。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规定了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并且针对一些特定职业,女性可以提前退出就业岗位,早期的规定是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女性,随着我国城镇妇女就业模式的变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对两性养老金影响逐渐呈现出不平等性。旧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个人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工资和连续工龄两个因素,当时工资增长率较低,女性早于男性退休对养老金影响较小甚至基本没有影响,而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于相对固定的工资水平的个人来讲,养老金多少是由其缴费年限决定的,女性退休年龄较早直接导致了女性较少的缴费年限,从而影响其养老金水平。

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以缴费形式筹集资金,一般以两种形式筹集,有的地区以地方税务局代征,有的地区是企业直接到劳动部门进行社会保险缴费。由于没有实行社会保险税制度,企业在给职工办理养老保险项目时,往往拖欠或者漏报,甚至有些企业只给男性职工办理养老保险而不给女性办理养老保险,其结果既影响了女性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交费,又剥夺了女性养老保障的权益。当前最急迫的是建议完善社会保险立法,或者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惩罚力度,特别维护女性群体的养老保障权益。

(二)外生因素:养老保险制度未被有效执行

制度外因素主要指微观层面的因素,体现在现有的制度未落实,或者说养老保险制度在微观层面上未被有效地执行,包括管理部门不落实或企业不落实,根源在于管理部门不落实主要是某些地方保护主义,企业不落实主要是考虑用工成本进而对女性产生歧视。

政府监督不力导致企业敢于违法。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法》刚刚通过,法律中仍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对女性的倾向性保护,因此仍被称作是“中性政策”。对于某些企业的故意违法,政府往往监督不力、惩罚不力,导致雇主敢于违法且成本比较低,即便违法被查处,也是罚款了事;某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倾向于违法,甚至在很多地方保护主义的遮掩下,有些企业雇主“敢于”并“持续”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只给付基本工资,不给缴纳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五项社会保险,造成了工人社会保险权益的缺失,其中也包括女性社会保险权益的缺失,对于女性的社会排斥现象到处可见。因此,这些中性政策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才能有效约束微观主体的行为,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排斥现象。

企业考虑成本和收益不愿办理社会保险。很多中小企业的雇主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不主动为工人缴纳保险,一般不愿意与女性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给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女性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女性劳动者的利益。很多企业一般规定了较长的试用期,因为在试用期可以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现有的社会保险条例,企业要给签订合同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按月足额缴纳五项社会保险,其中养老保险企业缴费20%、医疗保险企业缴费6%、失业保险企业缴费2%、生育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一般占0.5%左右)、工伤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实行浮动缴费率,平均水平为1%左右)。总体来看,企业要缴纳社会保险费总比例将近30%(见表2),社会保险各项缴费比例是按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企业工资水平越高,企业职工总人数越多,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就越多。对于一般大企业或者是盈利企业来说,一方面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必须要缴纳的,另一方面也有能力缴纳这部分费用。但是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个巨大的人工成本,在企业效益不好或者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要么减薪,要么拖欠社会保险费,甚至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企业用工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很多企业用工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性条款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存在同工不同酬,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最新的养老保险缴费政策,职工个人要按工资总额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实账运行积累。这样,通过未来几十年的个人账户积累,到了退休时男性和女性养老金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男性较高的退休金收入,女性只能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待遇。可想而知,女性在把子女抚养成人并且从事长期的劳动之后,得到的却是和男性有一定差距的退休金收入,影响了她们晚年的生活水平,这对于女性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女性排斥的结果及影响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女性排斥的结果使女性在养老金待遇上缺失,提升了女性对养老保障的敏感度,同时女性养老金的缺失亦不利于养老保障基金的积累。

养老金及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导致女性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对女性个人来讲,一部分女性退休金待遇低,达到退休年龄养老金相对少,而另一部分女性养老保障权益缺失,达到退休年龄时却没有任何养老金保障。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导致男女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产生了差异。女性在就业中遭受养老保险制度的排斥所形成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她们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从而产生个人的失落感,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会使女性孳生自卑心理。

对社会女性群体来讲,女性对养老金敏感度普遍提升。在市场经济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女性越来越注重个人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女性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对退休后养老金的性别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很多女性越来越在意自己年老时是否能得到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对不得不早于男性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政策的满意程度会降低,要求提高退休年龄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我国旧的养老保险体制下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政策,在新的制度下却可能成为侵害妇女权益的政策。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我国的退休政策,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并把这一政策纳入到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中。

女性养老保险的缺失,不利于养老基金的积累和经济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制度,在职职工依靠个人缴费,等到几十年后退休,个人账户可以积攒一大笔基金,而这笔基金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需要投资进行保值和增值,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将会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外的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出新,并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金积累。对于女性而言,积累养老基金除了能够保证她们的晚年生活,也能为养老基金的积累做出贡献。没有女性养老基金的积累,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是不完整的。

女性养老保障的缺失,不利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建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西方有句谚语: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历史上,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抚育人类的作用不言而喻。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的权益获得应该和男性一样的平等而长久,女性的一切权利应该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并给予承认。不过,几千年的父系文明的存在束缚了人的观念,男女不平等及两性存在的差异性,使目前女性仍在很多领域缺失应有的权益,其中包括养老保障权益的缺失,如果不能及时而有效地纠正这种缺失,将会进一步固化社会对女性歧视和忽视的刻板印象,将会影响两性平等的建立,更将会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

结论与建议

(一)健全有关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保险法》,依法强制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和出台《养老保险法》,细化各项法律制度,进一步弥补制度空白;颁布《女性农民工保险法》、《女性保险法》等法律,通过法律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直至覆盖全体女性人口,使女性真正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养老保障权益。同时,探讨如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来消除性别排斥问题,女性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就业率比较高,要想直接改变女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领取率低的现状,应该扩大自由职业者的保险覆盖面,降低对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参保政策。此外,应该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使女性失业者不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基本保障,在长期失业中也可以获得社会保障,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这部分人群对参加社会保险的认识。

打破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按户籍划分的城乡有别的二元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存在严重偏向城市居民,在制度的运行上也是一种由企事业单位直接负责、国家财政保底的保障制度,而农村的社会保险建立和改革的脚步却远远赶不上城市的步伐。若能实施《养老保险法》,将会极大地普及养老保险,使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达到统一标准。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成为就业的障碍,基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划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同时也不能保证女性劳动力顺利地流动和就业。目前和户籍制度挂钩的养老保障也是就业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建议取消户籍制度,真正的使城市和农村制度一体化,实行居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现有制度,实行男女退休年龄平等。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年龄对女性养老金的不利影响更大,因此要逐步提高我国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对于女性来说有两点好处:一是女性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基金,二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使女性参保年限延长,进一步增加养老金的储蓄,从而会提高其养老金水平,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过,退休年龄的提高应该逐步推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政府机构、企业和不愿意继续就业的女性。因此,建议政府在调整男女退休年龄时,应当全面考虑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二)政府严格监督及执法

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建议政府严格约束企业办理社会保险,使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同时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尽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利用这些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督。另外,政府有关劳动部门应该明确各自职责,加大监督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的有序性和合法性,尤其是对女性工人的招聘和用工方面,更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和检查。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借鉴有关国家的《反性别歧视法》,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列出可以有年龄、性别、学历等特殊要求的行业或岗位,同时在法律中应明确列出属于严格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范围。在各类人才市场中,政府的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且明确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后果。此外,政府应明确职能部门对就业市场歧视的监管职责,规范劳动用工市场的用工行为,建议政府在劳动部门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用来解决就业歧视纠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变化世界中的收入保障和社会保护[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朱冬梅.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4)

3.潘锦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王永慈.关于台湾长期失业者排斥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讨论,2001

5.吴可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考虑性别差异[J].人口研究, 2002(4)

6.徐文丽.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

篇5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最优缴费率纳什均衡

合理确定收入在消费、养老保险缴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比例,实现跨时期消费的最优安排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Feldstein将利率和工资看作外生变量首次建立现收现付制的最优缴费率模型,发现最优缴费率与人口增长率、生产率,以及资本的边际产品有关。文献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研究了部分积累制的最优缴费率,拓展了Feldstein的结论,而我国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则将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分析方法引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求解符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特征的最优缴费率。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假定经济中有工人、退休者和政府三个主体,工人和政府是独立的行为主体,退休者由政府代表,工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政府既关心工人的利益,也关心退休者的利益;通过将工人和政府看作纳什均衡的博弈双方,构建工人和政府的目标函数;随后引入生产函数确定内生的工资和利率,以及与人账户缴费相关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求解满足工人和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的最优缴费率,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优缴费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工人和政府的目标函数模型

假定工人和政府是纳什均衡的博弈双方,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目标。工人的目标是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满足工人生命周期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缴费率即是最优缴费率。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构造工人和政府的目标函数。

1.工人目标函数的构造

假定个人效用是其消费水平的函数,养老保险缴费和给付改变了工人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消费构成,进一步影响其生命周期效用。因此构建工人目标函数之前要对其消费函数进行描述。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暂不考虑储蓄,则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工人工作期的消费等于收入扣除社会统筹缴费和个人账户缴费的剩余部分,退休期的消费由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社会统筹部分实质上是现收现付制,本文运用交叠世代(OLG)模型分析。假设个体是同质的,其生命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两期,个体在第一期工作,第二期退休;假定每期人口增长率为 n,t期的人口为Lt,则t+1期的人口为:Lt+1=(1+n)Lt(1)假定t期单个工人的有效劳动为At,每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 g,则t+1期的有效劳动为:At+1=(1+g)At(2)将式(1)、(2)相乘可得,每代人有效劳动的增长为:(1+g)(1+n)(3)由式(3)容易得到社会统筹养老金为: (4)其中,Bt为单个工人t期的养老金水平,为t期的社会平均工资,θ为社会统筹缴费率。假设社会平均工资与个体工资的比例为λ,则式(4)可以变换为:Bt=θλ(1+n)(1+g)wt(5)而个人账户养老金为:Pt=(1+rt-1)wt-1(6)其中,为个人账户缴费率,rt-1为t-1期的利率水平,wt-1为t-1期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t期单个工人的消费为:Ct,1={(1-θ-)wtAt}(7)其中t表示出生时期,i(i=1,2)为工作或退休的状态,Ct,1表示t期单个工人的消费,Ct+1,2表示t期单个工人在t+1期退休时的消费,由式(5)和(6)容易得到:Ct+1,2={θλ(1+n)(1+g)wt+1+(1-rt)wt}At(8)假定效用函数为消费水平的单调增函数且为严格的凹函数,即:

U`(ci)>0,U"(ci)<0,则t期单个工人的生命周期效用为:Ut=U1(Ct,1)ρ(9)其中ρ为个体未来效用的贴现因子,U1为工作期效用,U2为退休期效用。假定工人可以选择其个人账户缴费率,则工人的目标函数为在给定的社会统筹缴费率下选择最优的个人账户缴费率以最大化其生命周期效用。

2.政府目标函数的构造

政府选择社会统筹缴费率向工人收取社会统筹缴费,并向退休者支付社会统筹养老金。政府既关心工人的利益,也关心同时期退休者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目标函数中既包括工人的效用,也包括退休者的效用。假定政府对工人和退休者具有相同的关心程度,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全部工人和退休者的效用表示。

根据1中对单个工人的假设,容易推出t期单个退休者的消费为: Ct,2={θλ(1+n)(1+g)wt+(1+rt-1)wt-1}At-1(10)

因此,由式(9)和(10)得政府的目标函数为:Wt=Lt{U1(Ct,1)+ρU2(Ct+1,2)}+Lt-1U2(Ct,2)(11)

式(11)中右边第一项为t期全部工人的生命周期效用,第二项为t 期全部退休者的效用。假定其他变量给定,已知,政府的目标函数是选择最优的θ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最优缴费率的求解

1.工资、利率与资本存量决定

本文将工资和利率看作内生变量,因此求解最优缴费率之前需要引入生产函数决定内生的工资和利率,并对资本存量做出假设。假定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型,即:Yt=KtαLt1-α,其中α为资本产出弹性,则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工资和利率分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即:(12)假定经济中只存在一种物品,可以作为资本品或消费品,每期个人账户缴费全部转化为下一期资本,则t期的资本存量为:(13)由式(13)可得t期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为:(14)式(14)表明了工资和个人账户缴费率与单位资本存量之间的关系,连同式(12)一起可用于最优缴费率的求解。

2.工人和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下最优缴费率的确定

假设变量r,w不随时间而变化,工人和政府均选择他们能够控制的变量以实现各自目标函数的最大化。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工人选择以最大化其生命周期效用,政府选择θ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工人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对的一阶条件为:(15)式(15)经化简得到:(16)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对θ的一阶条件为:(17)式(17)经化简得到:-U`t,1+λρ(1+n)(1+g)U`t+1,2+λU`t,2=0(18)假设效用函数为两阶段可分离的对数形式,即:U(C)=InC (19)则联立式(16)、(18)、(19)可解得: (20)根据r的表达式以及生产函数关于工资和利率的计算公式,由式(12)、(20)得:(21)由式(14)、(20)、(21)可得到: (22)将式(16)代入对数效用函数得到:(23)将式(20)和(22)关于r,的表达式代入式(23),经化简得到:(24)

式(22)、(24)给出了求解和θ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最优的社会统筹缴费率θ和个人账户缴费率与生产函数(α,1-α)、未来效用的贴现因子ρ、人口增长率n、有效劳动增长率g、社会平均工资与个人工资的比例λ等参数都有关。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只要给定相应的参数值,就可以求出θ和的值,既能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也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优缴费率的确定提供参考。

篇6

基本养老保险又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的,以保证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它和其它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一起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创新,至今已历经二十几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形成了由“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组成模式,具体要求参保单位和个人分别按劳动者工资总额的20%和8%的比例缴纳,缴费年限满15年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者可以领取养老金,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新规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实施。

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有研究发现:两性养老保险收入的分配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养老保险收入分配与男性相比,呈现明显劣势。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普遍存在。就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受男女社会角色分工、就业情况和退休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养老金水平较男性更低,使得女性养老问题也更为突出。

一、养老保险收入分配中的性别差异

首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存在性别差异。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在2000年时男性为85.6%,女性为53.6%,到2006年养老金的覆盖率男性增长到89.1%,女性增长到64.6%。然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男性的养老金覆盖率大于女性养老金覆盖率的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并且此种现象还导致男女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不同。2004年全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情况调查显示:在男性老年人中,工资收入占比29.2%,养老金占比33.6%, 由家庭成员供养占比33.5%;而女性老年人的对应比重分别只有15.2%、19.2%和61.0%。

其次,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还难以全面覆盖非正规的就业领域,而女性在非正规就业领域远远高于男性。根据 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第三次妇女地位调查中所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对男性,女性在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就业比例高出1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在基本养老保制度中,女性能获得“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男性。

最后,在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和领取方面,不管是在正规就业领域方面还是在非正规就业领域方面,男性职工退休后获得的养老金收入水平都普遍高于女性职工。根据2006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数据显示,男性养老金相对女性养老金的收入水平,在正规就业领域和非正规就业领域分别高出3.4%和4.4%,这也清楚地说明,女性职工在养老金的收入分配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二、养老保险收入分配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在推行统筹账户改革后,主要由“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的“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部分在男女之间进行平均分配,与本人工资收入有直接计缴关系的只有“个人账户”部分。而国发《2005》38号文则规定,“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1、工资收入性别差异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在“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数额分配性别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个人账户”数额的计提是按个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重进行的,所以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退休后男女职工养老保险金收入差异的大小。依照《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2003年城镇单位女性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是男性职工的81.9%;在私营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比例中,女性户主比例为37.7%;而在企业负责人的构成比例中,女性主管只占其中的16.1%。并且在国家重点贫困县贫困率的调查数据中,女性人口的贫困率也以8.3%的比例高于男性人口的7.9%。这些情况都说明,男性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女性,直接导致了女性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低于男性。

2、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男干部和男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既可退休。男女退休年龄的不一致,尤其是女性较早退休一般意味养老金的计缴年限要比男性至少少5年,依照养老金的累计计算模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女性退休金累计水平低于男性。同时,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两项之和的88%进行发放;工作时间满30年但不到35年的,按两项工资之和的82%进行发放;工作年限达到20年但不足30年的,按工资之和的75%计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在同时开始工作的情况下,不论女性员工工作情况如何,都会比同时入职的男性员工要少5年的工作时间,直接导致女性员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比男性低。而这个问题在女性预期寿命稳步增长的新形势下,显得更为明显。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4.83岁,其中女性的平均寿命由2000年的73.33提高到了10年后的77.37 岁,男性的平均寿命则为72.38岁。这个结果意味着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大于男性平均寿命的情况下,女性的养老金收入领取的时间会更长,但是养老金的累计数却比男性更少。在这种矛盾下,直接导致了养老金收入分配中的性别差异的不公平性。特别是在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这种不公平更为明显。由于受教育年限长,工作时间短,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积累额与男性相比相对较少,养老金发放时间又长,使得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的月平均养老金领取金额减少。

三、建议

1、扩大基本养老保障金覆盖面

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金核算模式在工作年限、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男女差异的情况,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分配在短时间内仍将存在性别差异。针对已有的分析结论,我们发现女性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男性低,在正规就业领域的比例则比男性高。建议将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非正规就业领域,可以使更多的女性享受与男性平等的养老金待遇。

2、提高女性企业职工退休年龄

我国现有的职工退休年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性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就业的领域和岗位也日趋多元化,这使得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女性退休过早,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女性个人基本养老保险收入的累计,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议提高女性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这样既可以延长女性职工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有利于女性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个人积累,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社保部门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篇7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分割对劳动力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的阻碍。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各区域基本上都采取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虽然各区域的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都是相似的,但是,具体的制度设计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们在覆盖范围、征缴比例、管理办法以及发放水平上大不相同。养老保险在各区域表现出的这种巨大差异主要是由我国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养老保障制度的人群分割对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自由流动的阻碍

由于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自为政,管理部门多、政策差异大、布局极为混乱。企业单位员工转入机关事业单位后养老保险待遇如何接续,机关事业单位员工转变职业性质后如何养老,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后,靠什么保障老年生活,这些都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人群分割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顾虑,养老保障制度的人群分割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附加了巨大的流动成本。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筹对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重大意义及可行性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筹对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重大意义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筹可以打破区域对优秀劳动力的垄断和人才的区域所有制,有利于养老保险关系的跨区域和跨行业转移接续,从而推动劳动力在各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将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式下,建立适应劳动力流动的、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统一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能够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促进劳动力在市场的调解下自由、合理的流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筹的可行性

首先,在政治上,中央政权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其职权。中央政府始终保持对地方政府的绝对政治领导。这种体制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保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的政治基础。

其次,在财政上,连续多年来我国财政的增长势头强劲,巨额的财政收入是国家投入基本养老保险最强有力的保证。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以稳健的步伐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1517.57亿元到2007年的5447.16亿元,2009年我国财政预计投入社保资金7827.96亿元。而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又是社保支出的主题模块。所以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强力支持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筹的经济依托。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将地区、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缩小到适度水平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的。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优先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现在的区域、城乡二元分化的经济格局。目前,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差距被普遍认为已经超过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各地区一开始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源,是后来各区域养老保险水平差距愈演愈烈的根源。因此,要消除养老保险制度的“条块”和“碎片”模式,实现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发展,就必须从协调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做起,兑现当初先富带动后富的承诺,组织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帮扶,比如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同时,将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优惠和优先发展权转移到当前的经济弱势地区,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和直接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直到将现存的、不合理的地区、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缩小到适度水平,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升级奠定深厚的经济基础。

(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障中的职能,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要建立全国统筹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度中各自的权利与责任。我国是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管理体制,同时基本养老保险是公共性质比较高的的共享性产品。因此,基本养老保险的事权、财权应该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与地方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关系是决策、监督者与执行者的关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制定和管理监督由中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各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只负责本区域的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工作,保证自上而下政令畅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终消除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养老保险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各区域养老保险制度的“囚徒困境”。

(三)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账户的“完全转移”

为贯彻《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件,各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明确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省内流动时,按有关规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向转入地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提供转移职工历年缴费基数。跨省流动的,按转入地有关规定转移个人帐户档案。因此,必须破除现有的规章制度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过程中对员工已经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转移限制,参保人员跨省流动时,不仅转移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档案,更要足额转移所缴纳养老保险费,含个人帐户及社会统筹二项费用。

(四)搭建养老保险制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管理与发放。

篇8

一、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贯彻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的原则,保障水平要与我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企业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三、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到本世纪末,将基本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到全省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含私营企业雇工)及个体劳动者。劳动、工商、税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工作。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仍参加由劳动部门的社会保险机构组织实施的社会统筹。

四、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8年1月起,凡参加地方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企业,负担比例在20%(含20%)以下的,可逐步提高到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负担比例在20%以上的,要分年逐步过渡到20%。各地区具体过渡办法由省劳动厅审批。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8年1月起,职工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1999年1月起,职工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5%缴费,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

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比例。从1998年1月起,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比例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费率记入,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个人帐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个人帐户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在本省范围内调动时,不变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储存额不转移。职工跨省跨行业(国务院批准的11个系统统筹的行业)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帐户余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金和利息)可以继承。

六、职工符合离退休、退职条件时,办理有关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凡《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者,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月基础养老金=职工退休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20%

月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本金和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二)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退职的人员,仍按本省有关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享受每年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三)《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为保持平稳过渡,本办法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平均每人每月可增加过渡性调节金120元,分档执行(具体档次、标准另行制定)。过渡期间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帐户养老金+月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

月过渡性养老金=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5年12月31日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4%

(四)本办法实施后三年内退休的人员,为保证他们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可继续采取新老办法对比计算,新办法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可以补齐,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最高不得超过按老办法计发的本人养老金的10%。按老办法计发待遇的标准工资封限政策继续执行《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规定。

(五)《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缴费年限满15年,不到退休年龄,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仍可按国务院〔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手续,并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七、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按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9%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11%进入个人帐户。凡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到达正常退休年龄者,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八、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险机构要严格履行经办和管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职责;财政部门要通过财政专户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定期审计和检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职工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切实履行监督职能。要保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放专户,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不得动用社会保险基金平衡财政预算,确保基金的安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后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厅、省财政厅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下发执行。

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收缴工作。劳动、经贸、财政、审计、税务、工商、银行、工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对收缴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将养老保险工作列入企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不参加养老保险和无故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或个体劳动者,不得评为先进,不得购买小汽车,不得兑现经营者收入。工商和劳动部门要结合年检工作,督促、教育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九、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建立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制度。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周转金外,其余部分的40%上解省级财政专户作为省级储备金,30%存入省上在各地、州、市开设的调剂金专户,专户基金的使用权和调拨权在省上。不能按时划转的,由省财政厅相应扣减预算内补助经费。剩余30%留在地、州、市,作为地区级储备金,并按财政专户管理办法管理。

十、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尽快将目前由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已经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地、市、县,要加以巩固并进一步完善。积极创造条件将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减轻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机构基础建设,规范业务,改进和完善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一、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十二、省政府以前所发相关文件与之不一致的,以本文为准。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基本思路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在酝酿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制度设计上不应与企业部分的制度相互分割,以促进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调研,改革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初步的框架思路,已经逐渐清晰起来。目前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遵循在制度设计上相互衔接而不是“另起炉灶”,保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证新老制度平稳过渡等一些基本原则[1]。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是社会保险学自商业保险而升华为自身遵从的一项原则,按照此原则,任何投保人要想获得养老保险权益,即享受养老保险金,必须履行规定的义务,就是先投保、且投保达到一定长度的时限,这就是养老保险历来遵循的权益与义务相对等原则的内涵。所以,要享受养老保险权益,必须尽投保的义务。而且,一般说,二者成正相关,即投保期越长,投保费越多,可享受的权益越多。如果公民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与缴费数额没有联系,那么公民就不会参加缴费,即使参保缴费,也会尽量少交保险费,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就缺乏应有的缴费激励机制。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仅涉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问题,而且涉及地区间利益调整的问题[2]。

2、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原则

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险里面的一个特殊领域,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工具。然而,单纯的公平并不现实,因为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其本身就是要以效率和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基础为依托的。公平如果不能促进效率,甚至在某些层面牵制了效率的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负担,那么这种公平也是难以为人所接受的。公平如果不将经济发展的效果考虑在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最终将不利于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要在制度建立之时贯彻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调整并作出选择,摆正两个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发展目标,力求在这两个目标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3、兼顾统一性和差别性原则

目前,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待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养老保险金、缴费性养老金、调节金组成。而机关养老金却仍然受工龄、退休前工资、在职人员工资调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部分参照于企业,还有一部分参照于机关单位。一些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千方百计地调入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或是在即将退休之际跳入事业单位,享受事业单位的优厚退休金。相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大多不会进入比自己退休待遇差的企业。这种单向流动人员流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统一,尤其制度间具有巨大的待遇差,难以为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提供支持和保障。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公益事业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是整个社会的核心。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决定了事业单位汇集了整个社会的栋梁和精英,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些特点反映在社会保障领域,就是他们的保障待遇要普遍高于企业一般职工[3]。在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既要相互衔接又要相互区别。这就是要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要统一,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要有区别,即在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而且在替代率方面,职业年金的替代率要高于企业年金的替代率。

4、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社会保障的标准要同国情国力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标准要同国情国力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求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兼顾财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并且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大致持平、互相衔接。要本着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适当积累的原则,统筹安排养老保险基金。既要有利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也要有利于职工在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流动[4]。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立法目标

1、逐步建立起公平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是三套制度同时存在,制度间的兼容性差,不同对象享受的保险待遇差别悬殊,既不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又不利于不同制度间劳动者的合理流动。我国大部分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各省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原则,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筹集、管理和支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各省的具体情况不同,导致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征缴、基金管理、基金运营以及待遇给付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5]。

2、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专门立法

从我国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看,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立法,尽管我国已经推出了《中华人们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临时性的决定多于法律、法规,即使是某一方面颁布了行政条例,也多因注重于局部而忽视了全局的协调和统一,内容上也有些地方不甚周全。因此,在对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建设之初,我们就应作出系统的计划,使事业单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尽量从开始就迈入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的正轨。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立法相对滞后,并且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统一性和稳定性[6]。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方向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向全国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系统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可能孤立与其他保障制度进行,必须立足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统筹设计需要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出发来进行。

1、建立适应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人事养老保险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充分借鉴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起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主、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辅、以独生子女父母补充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等为重要补充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发放办法。同时要将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充分的考虑进来,适时公布改革方案和推进时间表,消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攀比心理。要逐步实现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统筹发放上的一致,努力缩小彼此间的差距,差距部分可通过单位及个人支付部分来体现和解决。建立起权利和义务相约束机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将缴费和职工个人利益紧密挂钩[7]。

2、处理好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出台了一些养老保险关系处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但这些政策规定很不系统,也缺乏可操作性。按现有政策已经转制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很多,影响到了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引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事业单位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参加当地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统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职工原来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社会保险费。二是改为企业前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仍按原办法计发,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改为企业前参加工作,改为企业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按企业办法执行。目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解决事业单位与企业两类养老保险制度的接续问题,可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稳步推进,一方面要保证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切实维护转制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保持社会稳定[8]。

3、逐步融入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享受改革成果,是党的关注民生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最重要项目,是社会保障中最根本的制度安排[9]。因此,如何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城乡居民,实现城乡统筹,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目标的关键。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目标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进程、城乡现行二元养老保障体制的发展走向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等因素。甚至在阐述发展目标使用的概念问题上都存很大的张力和争议。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5-6.

[2]蔡向东,蒲新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刍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8):58.

[3]周康.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宜统不宜分[J].中国物价,2009(7):68.

[4]王月欣.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习,2008(1):32-33.

[5]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3-177.

[6]黄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1999,21.

[7]高爱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J].理论前沿.

[8]宋大涵.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

篇10

第一条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和民政厅联合下发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指导意见》(吉劳社养字〔2005〕250号)精神,按照《长春市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长府发〔2006〕13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农安县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本着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简化程序、节约开支的原则,对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采取相关部门上门服务和联合办公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条新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村集体为参保单位,新征地农民为参保人员。

第四条《本细则》规定范围内的新征地农民,是指具有农安县行政区域内农业户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被征用土地的农民。

第五条《本细则》实施前的被征地农民和村集体,有条件的,可参照本细则参加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章参保登记

第六条根据《试行办法》规定,新征地农民年满16周岁(含16周岁)以上的,均可按规定参加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下列人员不在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内:

土地被征收后,重新获得调剂土地的;

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待遇的;

享受了征地安置费、土地补偿费后,户籍已迁出本县的。

第七条社会保险部门向参保单位发送《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参保人员、参保单位、社会保险部门各一份)、《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公示表》(以下简称《公示表》一式五份,参保单位、县农业、国土资源、劳动保障、社会保险部门各一份)和《农安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一式两份,参保单位、社会保险部门各一份)。参保单位统一组织参保人员填写《申报表》,并负责填写《公示表》和《登记表》。

第八条《公示表》的内容须经所在村村民会议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履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5日。

第九条参保单位将已公示的《公示表》送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核准、报县农业、国土资源部门审核确认,同时报县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后,携带《公示表》、《申报表》、《登记表》等材料,到县社会保险部门办理参保登记等相关手续。

第十条参保单位因分立、合并和解散等因素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的机构负责接管和办理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第三章基金筹集

第十一条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由新征地农民个人缴费、村集体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筹集比例为3.5:3.5:3

其中,新征地农民年龄在75周岁(含75周岁)以上的,个人不缴费,村集体按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总额的35%缴费,并按规定享受政府补贴。

第十二条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以月领基础养老金215元为标准,按预期余命核定缴费金额,政府按养老金月领基础标准定额补贴。缴费标准详见下表:

基础待遇

标准

215

性别

缴费总额

38700

51600

个人缴费

13545

18060

村集体补贴

13545

18060

政府补贴

11610

15480

第十三条原有土地全部或超过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被征收并参加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和村集体须一次性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规定享受政府补贴;新征土地面积不足三分之二的,个人和村集体以全额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为基数,按实际征地比例缴费,政府按同比例补贴。

第十四条社会保险部门根据参保单位填报的《申报表》和《公示表》,核定新征地农民个人、村集体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和政府补贴金额,打印《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核定明细表》(以下简称《明细表》)和《农安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一式五份,参保单位、农业、国土资源、财政、社会保险部门各一份。

第十五条个人和村集体缴费在参保单位报表时同时办理。农业、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在参保单位申请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据社会保险部门核定的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一次性划款到社会保险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并在划款单备注栏上注明参保单位名称或单位社会保险代码。

第十六条社会保险部门依据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的实际到帐金额,为参保人员打印、发放《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手册》。

第四章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七条参保单位足额缴费后,社会保险部门按照每个参保人员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其建立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第十八条个人账户由新征地农民个人缴费、村集体缴费和个人账户储存额利息构成。

第十九条个人账户储存额利息由社会保险部门按照市政府规定的记账利率计息,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主要用于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个人账户余额不足时,从统筹基金中继续支付。

第二十一条参保人员户籍关系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可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待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可按规定享受待遇;如本人申请退出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本人或亲属填写《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申请表》(以下简称《一次性支付申请表》),经社会保险部门审核批准后,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返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二条参保人员未达到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年龄死亡的,由参保人员家属填写《一次性支付申请表》,经参保单位核准后,于20日内携带参保人员死亡证明材料、《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手册》和《一次性支付申请表》,到社会保险部门办理个人账户结算手续,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终止其基本养成老保险关系。

第五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按规定足额缴费的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本人提出申请,经参保单位审核,报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后,到县社会保险部门办理养老金的核定及社会化发放手续。参保人员从达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年龄的下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直至死亡。

其中,征地时本人年龄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含55周岁)以上的,按规定足额缴费后,经批准,从缴费的下月起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四条参保人员按以下方式核定基本养老金:

(一)征地时达到养老年龄人员,按参保时规定的待遇标准核定基本养老金。

(二)征地第二年及以后达到养老年龄人员,按个人账户储存额与政府补贴之和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男性为180,女性为240)核定基本养老金。

(三)征地时75周岁及以上人员,每月按基础待遇标准215元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二十五条新征地农民在达到养老年龄时累计征地面积不足三分之二的,按下列不同情况核定基本养老待遇:

(一)个人和村集体能够按对应待遇档次补缴差额部分的,政府补足相应补贴后,按足额缴费人员计发办法核定基本养老金。

(二)不能补缴差额部分的,按个人账户及政府相应补贴金额为其核定月领基本养老金。

(三)本人申请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填写《一次性支付申请表》,经社会保险部门核准后,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结算给本人。

第二十六条参保人员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期间死亡的,由参保单位或家属,于20日内携带参保人员死亡证明和社区开具的相关证明,到社会保险部门申报。社会保险部门审核后,按城镇企业职工标准支付丧葬费,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参保人员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达到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暂缓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待服刑期满后再补办养老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服刑期间的基本养老金不予补发。

第二十八条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或被劳动教养的,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停发基本养老金且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服刑或劳动教养期满后可以按服刑或劳动教养前的标准继续发给基本养老金,并参加以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在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不享受其它待遇。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和监外执行期间的,发给基本养老金,但不参与基本养老待遇的调整。因涉嫌犯罪被通缉或在押未定罪期间,其基本养老金暂停发放;如果法院判其无罪,被通缉或羁押期间的基本养老金予以补发。

第二十九条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死亡和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或劳动教养的,参保单位和家属须在20日内为参保人员办理基本养老金结算或停发手续。发生冒领养老金的,社会保险部门责令其退还,对拒不退还的,报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管理和服务

第三十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联合办公服务包括参保人员资格的认定、征地面积比例的确认、养老保险费的划转、养老待遇的审批及核定等业务。

第三十一条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的具体操作,实行属地管理,社会保险局开设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窗口,具体办理所属新征地农民参保业务。

第三十二条参加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在城镇实现就业的人员,符合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根据参加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按相关规定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十三条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社会保险部门负责研究开发独立的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数据库和相关查询系统。

参保单位和人员可通过社会保险部门提供的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语音、触摸屏等不同方式,查询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参保缴费、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待遇等信息。

第三十四条《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手册》由参保人员个人保管,作为其记载和查询参保缴费、个人账户转移结算、待遇核定、待遇调整等信息的凭证。

第三十五条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由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建立基本信息库,参保单位负责对享受待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和生存认证工作。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