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范文

时间:2023-03-19 0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篇1

1、分开来说,心到就是把心思用在读书上,不要想其他的东西;眼到就是把眼睛放在书上,不要看其他内容;口到则是把书里的内容念出来。

2、三者做到结合,很快就能读懂书中的含义。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教人们读书,希望在读书的时候能够用心。

3、只有用心去读,才能掌握书里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这“三到”,也是读书的一种技巧。按照朱熹的说法,“心到”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心到”才能做到后面两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作家简介]

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朱熹幼年时很聪明,5岁即读《孝经》。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许多读书的好方法。

[词语积累]

几(ji)案:桌子。

正身体:坐正身子。

对书册:面对书本。

详缓:仔细从容。

子细:同“仔细”。

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文章没有熟读,就在心里硬记。

上口:顺口而出。

云:说。

见(xian):同“现”。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既:已经。

岂:怎么能。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三言两语]

篇3

凯勒曾经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书可以告诉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书可以使你知识渊博,书也可以使你改变人生。

书还能为我们展现一个精彩的世界。读书,就犹如弹奏美妙的乐曲,把谱写在五线谱里的灵魂,深处的震动,弹奏在了钢琴键上,有励志的清晰,有醒悟的明亮,有益智的悠扬,有创作的激越,有喜怒哀乐,有五彩缤纷,相伴一生。

读书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摆脱平庸。读书让我们拒绝平庸,我们生活的空间可能依然狭小,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胸怀世界,畅饮世界!

书还是你最忠诚的朋友,书也是你最温暖的家。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从读书中发现无数的奥秘。拥有书,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就像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明天。

朱熹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同学们,用心读书吧!万物蛰伏依待夏风的季节,让我们把读书活动作为一次全新的耕耘与播种,等待硕果,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上空,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

关于阅读名著的作文500字2:

经典有许多,如:弟子规、三字经、书法、国画等,但我却独钟情于古诗。中国传统古诗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是传统文化园圃中最璀璨的一支奇葩。找在两千多年前,我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诗歌来记录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获取新知;阅读,可以跨越时空,纵横古今中外;阅读,还可以和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取得作文高分的同学都有相同的诀窍——喜欢课外阅读经典。因为可以从阅读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如:在写作、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运用到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经典就似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会把我们带进世界文学的宝库,让我们阅览中华民族的经典,领略世界名篇的精彩。这位朋友会告诉我:经典是一席视觉盛宴,美味绝伦;经典是一曲雄伟浩大的交响乐,震天动地,歌颂人生;经典是一面皎洁的光芒灵镜,照射人生;经典是一把智慧钥匙,开启心灵。

我们读经典,读人生,读社会,读智慧,让我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智慧的人。经典是幻想天地的精彩,是世界儿童的欢歌,是祖先流淌亲情的甘露,是奔放浪漫的神话!让我们与圣人对话、与智慧对话、与经典对话。

我爱经典、愿经典与我同行,与我成长,与我飞翔!

关于阅读名著的作文500字3:

这是一个充满着欢声笑语的世界,蓝蓝的天空,乳白色的云彩,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花朵,纯真的笑容,五彩缤纷的梦想!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我们的童年,因有了品读经典便有了许多或快乐或悲伤的心情渲染我们的蓝天,幻化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哪怕岁月不饶人,我们日渐长大,那些曾经阅读过的不朽的经典书籍依然会留存心中,让我们永久地回味……

篇4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篇5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

盖音谬(miù)也

钟磬(qìng)

鹳(guàn)鹤

B.咎(jiù)其欲出者  栖鹘(xíhú)

窈(yǎo)然

噌(hóng)

C.奉之弥(mí)繁

莫(mò)夜月明

褒(bāo)禅山

无物以相(xiàng)之

D.暴(bào)霜露

梵(fān)语

铿(kēng)然

穴罅(xià)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开始) 夫夷以近(平坦)

有大石当中流(河水的中间)

B.终继五国迁灭(迁移) 有穴窈然(深远幽暗)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敲打)

C.革灭殆尽(差不多) 卒葬之(终于)

桴止响腾(响亮)

D.率赂秦耶(全都,一概)非常之观(景象)

空中而多窍(中间空)

3.下列各句中,“以为”的含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C.秋以为期

D.自以为得其实

4.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D.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能谤讥于市朝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生丈夫,二壶酒,一犬D.封之以膏腴之地

6.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

③既东封郑④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⑤洁其居⑥北至于御儿

⑦吾妻之美我者⑧闻寡人之耳者

⑨面刺寡人之过者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②③⑥⑨/⑦/④⑤⑧/⑩

B.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C.①③⑥⑨/⑦/④⑤⑧⑩/②

D.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7.下列各句中,对句式特点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介宾后置,可理解为“赵尝五于秦战”)

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句,可理解为“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C.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可理解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判断句,判断词为“是”)

8.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B.①与尔三矢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①盖其又深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故曰弊在赂秦也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谦称的一项是()

A.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老臣贱息舒淇,最少

C.寡人闻古之贤君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分12国策,共33篇。

B.《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各国史事。

C.《左传》《公羊传》《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被称为“春秋三传”。

D.《左传》《国语》的明显区别是:前者按年代记史,长于记事;后者分不同国家,长于记言。

二、语段阅读

(一)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责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丰厚)

C.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疲惫不堪)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下列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把韩魏两国丢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息。

B.将韩魏两国让秦国去收拾,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C.用韩魏两国去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

D.将韩魏两国交给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息。

(二)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也;吾所未尝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刻削子以为人(作为)

B.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给予)

C.挺子以为人(笔直)

D.止者千数而弗听 (到)

2.下列各句中,黑体字与“孟尝君将入秦”中“将”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苏秦欲止之

B.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C.固且以鬼事见君耳

D.淄水至,则汝残矣

3.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者臣来,过于淄上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故尝与过宋将军

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D.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4.下列各句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泥土也不过恢复成西岸罢了。

B.变成土也不过回到西岸上罢了。

C.泥土也不过回到西岸上罢了。

D.变成土也不过恢复成西岸罢了。

5.下列各句对上文的寓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偶人与桃梗都是用来言鬼事,与人事无关。

B.土偶人是苏秦自比,桃梗用来比孟尝君。

C.土偶人用来比孟尝君,桃梗是苏秦自比。

D.土偶人和桃梗在“淄水至”的情景下不同的结果,比孟尝君“留齐”与“入秦”的不同结局。

本期参考答案

《知识检测》

一、1.A2.D3.C4.D5.D6.D7.D8.B9.D10.B11.B12.B

二、(一)1.C2.C3.C

(二)1.A2.A3.C4.B5.D

名人小故事

大器晚成的苏洵

青年时代的苏洵,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到了二十七岁那年,他已是一女两男的父亲。这时苏洵对自己的夫人说:“我衡量了自己,尽管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读书,还是可以成才的。”于是苏洵认真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时他才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想成功非下苦功不可。

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塞。原来,他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他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出众,下笔有神,顷刻间数千言。由此可见,要想成才,必须刻苦努力读书。

课文助读

王安石与褒禅山

祝俊生

褒禅山,旧名花(华)山,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城北十五华里处,为九华山余脉。《含山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于此,寒暑不出,卒后葬于此山,后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气,每年春夏犹见。有龙洞、罗汉洞及龙女泉、白龟泉诸胜。重峦叠嶂,有泉有洞,这样的美景吸引了北宋大儒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抚州(江西临川)人,官至宰相。其散文笔力雄健,感情丰富,尤以议论见长。著作有《王荆公集》《临川先生文集》等。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江西故乡途中路过含山县乘便游玩了心仪已久的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忆的形式写下这篇著名的散文《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一生笔耕不辍,文集共百卷,选入《古文观止》数十篇,以《游褒禅山记》最为著名。后代学者论其文“为文俨如从政,挺拔劲见,言情少,说理多,逻辑性强。重在立意、生发,超拔卓绝”,这段话可作为对《游褒禅山记》的经典注脚。

据考证,王安石一行五人当天从慧空禅院出发,向东行五里许,在距华阳洞百余步的地方,发现石碑,碑上文字模糊,唯“花山”二字依稀可辨。后在华山南麓入洞游玩。因前洞空旷,后洞幽险,王安石等人决定从后洞进入,洞内阴森怕人,不时有蝙蝠和青蛙的鸣声,有钟,有泉水乳石,造型各异,气象万千。因带的是木质的火把,燃时有限。一行人中有退却的念头,王安石拗不过大家,只好一起返回,意犹未尽。因没能完整而全面地了解华阳洞的情况,回去以后,王安石一想到此事便后悔不已。同年七月下旬的一天,王安石用笔追忆,写出《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

篇6

纪传体史传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纪传体史传文在内容表达上都力求真实,忠于历史,忠于事实,并且是非分明,褒贬明确。优秀的传记作者由于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以留在传记中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优秀的传记作者懂得并善于处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因而其笔下人物面目不一,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历年来全国和各地区的高考文言试题中关于纪传体史传文的选择一般都是正面人物的传记,性格比较鲜明,或忠正节孝或机智勇敢,都是历史上被肯定的人物形象。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纪传体史传文阅读的整体感知是指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品味涵咏,而只是为下一步开展细致阅读做好基础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

这类文章一般都会涉及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阅读时考生要对文章的这些重要内容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在整体阅读时就快速地抓住这些关键信息,从而为正确把握全文内容和解答后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归纳内容要点,剔除无效信息

要扫清障碍,首先要理清文章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抓住关键词语,依据情理,辨析主次,从而删除枝叶,留下主干。

三、审明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看清题干,准确掌握题干中对人物思想、品德、才智的表述,对于内涵丰富的概念要特别注意。对题干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如:直接表明、间接表明,表现、表达、体现等。在筛选之前,考生可以把体现要求的关键字词画出来,以便判断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纪传体史传文大多是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因此,考生要准确理解选项句意,就必须把它放入语境中进行考虑,进而辨析所叙述的事实蕴含的深意。考生解题时可将选项带入原文,结合其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分析,并对照主、客体,分清谁是当事人,以防主体与对象错位,从而导致张冠李戴。切记不能孤立地看原句,一定要前后联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陶弘景传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有删改)

1.写出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

(2)自恒欲就之( )

(3)老而弥笃( )

(4)以机动之( )

2.把文言文中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译文:

(2)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译文:

3.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国 家 每 有 吉 凶 征 讨 大 事 无 不 前 以 咨 询 时 人 谓 为 山 中 宰 相。

4.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

答:

5.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他想借此表达何意?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33—01

一、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学的语言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两处讲到了诵读的目标。一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谓“展开想象”,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把孩子的思维引导到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中去,让孩子与内容中的人、事、自然相融相合,获得欢快、热爱、积极、幸福的心理感受。通过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增加了对内容的理解。二是“诵读优秀诗文,留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再次重申了语言美。概括起来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对学生的经典诵读进行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和方法。对低年级学生,语文老师应以为学生示范诵读篇章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感受经典。对中高年级,教师要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要求进行重点指导,并及时交流反馈,适时地与学生交流心得,让学生及时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成功的体验。

二、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有些经典诵读文章较长,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连结成篇。如背诵《道德经》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让学生在课外每天背两章,八十一章就可以在四十天里完成。再花十五天时间把它们化零为整,连结成篇:首先让学生一天复习十章,要求连起来背,八天完成,然后用四天让他们二十章连起来背,再用两天让他们四十章连起来背,最后一天背诵整篇《道德经》。这样,一本《道德经》就可以在五十五天里诵读成功,里面所包含的道理足以让他们终身受用。

三、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包括所有“经典”在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过是“例子”。从对“例子”的反复咀嚼涵泳“走进”,再到升华思想,夯实人文学养而“走出”,才可谈得上“继承”与“创新”进而“创造”。 为了弥补扩展阅读不多不够不经常,不能满足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求的缺陷,我始终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扩展阅读,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并且常读常新。当然,在教学法上,特别要注意尽可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想象联想能力,鼓励创造性阅读。

四、 按图索意,读图悟文

许多传统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古诗词,其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其后,随着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条件的改善,尤其是电脑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以来,我指导学生自己根据对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制作PPT、动画视频。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续书

[分类号]G254

1 南朝至初唐的诗歌总集及问题的提出

《史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三千余篇”当是《诗三百》编定前的累积,且有过编订。《隋书・经籍志》(下称《隋志》)说由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据此删成《诗三百》。换言之,《诗三百》是从鲁太师的纂集中再选而成,实乃后世再选本之滥觞。迨及南朝,诗歌专门之选集出现第一个。《隋志》著录有谢灵运《诗集》、《诗集钞》、《诗英》,萧统《古今诗苑英华》,徐陵《玉台新咏》,《青溪诗》等;其原注记载已佚总集有张敷、袁淑补谢灵运《诗集》,颜峻《诗集》,萧统《文章英华》等;共著录和注记此期编纂的诗歌总集七十余部,集中于陈代前。考两《唐志》、《崇文总目》、《玉海》等,初唐再现选集诗歌的,如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郭瑜《古今诗类聚》,释慧净《诗英华》,释玄鉴《续古今诗集》等;仅纂于唐高宗前的诗歌总集就有二十余部。

以上总集归类:①大全集式总集,如谢灵运《诗集》。钟嵘《诗品》:“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可知谢氏《诗集》在于广收博采。②据自编或他编总集再选的英华集,如谢灵运《诗英》。《隋志》著录谢氏《诗集》后即著录《诗集钞》、《诗英》,可知其乃谢客据自编《诗集》再选。王立群认为:“南朝总集编纂多据前贤总集再编”。如《隋志》著录刘义庆《集林》、孔逭《文苑》后即著录佚名《集林钞》、《文苑钞》,此二集当为无名氏据刘、孔所编总集再选。揆之《隋志》体例,可知“诗英华”之类乃编者据自编或他编总集再选。③类聚总集,如《玉台新咏》、《古今诗类聚》。《玉台新咏序》:“(于是)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此为专门类聚艳诗。《古今诗类聚》,新旧《唐志》等著录,参《艺文类聚》“以类相从”体例,或为分类聚诗的通代诗歌总集。④燕会唱和诗集,如《青溪诗》。《隋志》注云“齐燕会作”,即南齐时宴聚、文会的唱和诗集。⑤续纂总集,如《续古今诗集》。这类续书有如孔宁续《文章流别集》的《续文章流别》,释道宣续《弘明集》的《广弘明集》,李康成续《玉台新咏》的《玉台后集》。僧佑自序《弘明集》按“类聚区分”编录,《郡斋读书志》:“(道宣)因采辑自古文章,下逮齐隋发明其道者,以广僧佑之书,分……统归等十门”。《广弘明集》亦是以类聚区分体例纂而续之。《文献通考》“《玉台后集》”条引晁氏曰:“唐李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玉台后集》旨在续《玉台新咏》。从现存资料看,续集大都在时间、体例、内容诸方面与前集衔接,主要是广采别集,集名一般保留有前集的关键字眼。

据新旧《唐志》,在唐人操诗歌专门之选的总集中,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应是比较早的一部,其再选菁华本即慧净据此删选而成的《诗英华》,它们对初唐诗坛及当时南北文风的融合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可惜都已佚失。问题因此产生,可能是前人误解《续高僧传・释慧净传》所引刘孝孙《沙门慧净(诗英华)序》(下称刘《序》)之意,造成了认识上的一些差距。不仅如此,这种误解信息的递相因袭还使其与刘孝绰《诗苑》、萧统《诗苑英华》之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因此,辨析此二集的集名、成书时间、类型、体例及其本末关系,厘清刘孝绰《诗苑》、萧统《诗苑英华》何为唐代续集所本,探讨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的编纂情况等,就成了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2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的编纂概况

刘孝孙所纂总集最早见于《旧唐书・褚亮传》附《刘孝孙传》(下称《刘传》):“(孝孙)尝采历代文集,为王撰《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此集是采历代别集而成。据《全唐文》所录刘《序》:“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可知《古今类序诗苑》是为续《诗苑》,属上述第五类总集。“序”疑作“续”,“类续”即类聚区分、纂而续焉。《古今类序诗苑》原本或作《续(诗苑)》,亦未可知。旧《唐志》著录为“《古今类序诗苑》三十卷”,比《刘传》所载少十卷。新《唐志》著录为“《占今类聚诗苑》三十卷”,“序”被改作“聚”。《玉海》卷五九“梁古今诗苑英华”条:“刘孝孙《古今类聚诗苑》三十卷。”注曰:“旧史四十卷”。所据为两《唐书》,集名则沿袭新《唐志》。《全唐诗》有刘孝孙小传,但称其“撰《古今诗苑》四十卷”,集名无“类序”二字,或另有所本。

《古今类序诗苑》的编撰时间可考于《刘传》:“刘孝孙……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吴王友。尝采历代文集,为王撰《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十五年,迁本府咨议参军。寻迁太子洗马,未拜卒。”《新唐书》所载略同。据《旧唐书》之《高祖本纪》、《太宗本纪》、《霍王元轨传》,武德八年,蜀王李元轨徙封为吴王;贞观十年(636年)春,改封为霍王。《刘传》所称“为王撰《古今类序诗苑》”之“王”是承“吴王”省,故《古今类序诗苑》始编于贞观六年后,编成当在贞观十年春以前。至于贞观十五年孝孙所迁“本府咨议参军”,因其此前未改任他府,故仍当在李元轨府。又由“寻迁”、“末鲜卒”,可知孝孙卒于贞观十五年或十六年。

有关《古今类序诗苑》编撰的信息最早见于《续高僧传》所载刘《序》。《续高僧传》卷三《释慧净传》:“至贞观十年,……(净)撰《诗英华》一帧十卷。……吴王咨议刘孝孙,文才翘拔,为之序曰……。(皇储)乃以贞观十三年……延净开阐法华。”由本传可知慧净选集名《诗英华》,撰成于贞观十年至十三年间。孝孙撰“序”,当不早于贞观十五年;是“序”即《全唐文》所题《沙门慧净(诗英华)序》。道宣自序《续高僧传》所载“终唐贞观十有九年”;《释慧净传》说此年慧净“今春秋六十有八”。龙朔元年(661年)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其卷丙《皇太子集三教学者详论事》载:“余曾问其(净)疾苦,答云:‘……今则七十有余。’”说明贞观十九年后慧净尚在世。道宣既了解同时代的慧净行事,又谓《释慧净传》所载“斯并目叙而即笔”,故该传所载可信。刘《序》云:

近世文人,才华间出。周武帝震彼雄图……温、刑誉高于东夏,徐、庾价重于南荆。王司空孤秀一时,沈恭子标奇绝代。凡此英彦,安可阙如?自参墟启祚……文雅郁兴,于兹为盛。余虽不敏,窃有志焉。既而舟壑潜移,悼陵谷而迁贸;居诸易晚,恻人世之难常。固请法师,暂回清鉴,采摭词实,耘剪繁芜。盖君子不常矜庄,删诗未为斯玷。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

此段旨在阐明其续《诗苑》及固请慧净删诗的原

委。前已述,南朝纂集兴盛于陈以前,盖孝孙有感丁先代编纂之盛,而梁、周以来人才辈出,诸贤之作亦可奉为圭臬,尤其唐初“文雅郁兴,于兹为盛”,却少有编纂此期作品者。“余虽不敏,窃有志焉”,是渭其“白刘延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孝孙续《诗苑》而纂的应即《古今类序诗苑》。当然,慧净删诗亦以此为限。删诗实际是再选编,由孝孙“固请”慧净“耘剪繁芜”,可知慧净是删选孝孙所纂。孝孙无奈世事难料、年事已高和人生无常,故请慧净删诗。在他看来,可删其所纂者非慧净莫属。据《释慧净传》,慧净既娴于内典又颇习外学,“翰林文士,推承冠绝;竞述新制,请越瑕累”。孝孙续纂成集即请慧净萃集英华,是在情理之中;就《诗英华》的编纂紧随《古今类序诗苑》,即可知这种内在关系。刘《序》又说:

(庾初孙、韦山甫)与法师周旋,情逾胶漆,睹斯盛事,咸共赞成。生也有涯,庾侯长逝;永言怛化,不觉流襟。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i今亦次乎汗简,贻诸后昆。……凡预能流,家藏一本。

蕴意有四:①慧净主删诗之事,庾、韦共赞其成。②《诗英华》成书而后庾氏卒;由孝孙不久前看到庾氏遗文久为陈迹,可知其作“序”时庾氏亡故巳久。③孝孙补录庾氏遗文说明《古今类序诗苑》不录生存者。④孝孙作“序”时《诗英华》已广为流传并被收藏,说明其“序”根本不在《诗英华》之中,即孝孙此文非“序”或不是单为《诗英华》而作。孝孙事隔多年忽然作“序”,大抵是为澄清《诗英华》的来龙去脉。据《大唐新语》,慧净尝言:“作之非难,鉴之为贵。吾所搜拣,亦《诗》三百篇之次矣”。说明《诗英华》是有蓝本的再选;然慧净此言确有自诩意味,故孝孙为文突出庾、韦“咸共赞成”的用意便可得而知。要之,孝孙续《诗苑》而成《古今类序诗苑》,即请慧净删选成《诗英华》。3《古今类序诗苑》与《诗苑》等总集的关系

自南朝至唐代冠有“诗苑”的总集共四部:刘孝绰《诗苑》、萧统《诗苑英华》、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慧净《诗英华》(《法苑珠林》作《续诗苑英华》),它们之间的关系迄今尚未廓清。据《梁书-刘孝绰传》,刘孝绰曾为廷尉卿;《隋志》著录有“梁廷尉卿《刘孝绰集》”,故知刘廷尉即刘孝绰。其与萧统、萧绎过从甚密,大同初“除安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大同五年,卒官”。《诗苑》为刘孝绰撰,刘《序》及颜之推都说得很清楚。《颜氏家训》:“扬都论者,恨其(何逊)每病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虽然,刘甚忌之……又撰《诗苑》,止取何两篇,时人讥其不广”。颜氏言之凿凿,所述应是耳闻目睹。《北史・颜之推传》谓其自小随父颜协在湘东王府,十二岁预湘东王门徒,“博览书史,无不该洽……甚为西府所称”。据《梁书・颜协传》,颜协卒于大同五年,曾与孝绰共事于萧绎荆州幕。孝绰任职西府期间,之推当与其有过接触。而且,《颜氏家训》所记梁世人事多与《梁书》等史籍所载吻合,故孝绰撰《诗苑》之事可信。颜氏谓孝绰“又撰《诗苑》,止取何两篇”,其一“又”字说明此《诗苑》为补撰,此前所撰《诗苑》未收何逊诗。《诗苑》与《诗苑英华》非同一总集。

关于《诗苑》的编撰,略考如下。《梁书・昭明太子传》载,天监十四年“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南史・王锡传》:“(又敕)刘孝绰、到洽、张缅为学士。”俞绍初考证此事“在天监十四至十六年间”。梁代学士大多专司编撰,如《梁书・安成王传》:“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沈峻传》:“贺琛奉敕撰《梁官》,乃启峻及孔子祛补西省学士,助撰录。”孝绰既为东宫学士,为萧统编撰一部大全集式诗歌总集以供闲时赏阅,是在职份之内。据此期《诗苑》不收何逊诗,则知编成于何逊亡故(最迟在普通元年)前。《全梁文》卷二0《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明确《诗苑英华》(《文章英华》)是有蓝本的再选集。换言之,《诗苑英华》是据《诗苑》再选,集名应作《(诗苑)英华》;编成于普通三年前,学界已有共识。《郡斋读书志》卷二0引窦常说:“统著《文选》,以何逊在世,不录其文。”《文选》是《文章英华》之误,俞绍初等有说在先,兹不赘言。《(诗苑)英华》不录何逊诗恰可证明其以《诗苑》为蓝本的再选。《文章英华》及《

4 《古今类序诗苑》的编纂体例

《诗苑》体例可由《(诗苑)英华》管窥一斑。傅刚认为《(诗苑)英华》体例同于《文选》:“大概也是这样的体例”。其与《文选》的编撰确有内在联系,如《文选》之《反招隐诗》题下李善注:“《古今诗苑英华》题云‘晋王康琚……。由此逆推,作为《(诗苑)英华》蓝本的《诗苑》,应是《文选》所选诗歌编次体例之源。《文选序》:“……名日《文选》云耳。”文章本应就此作结,然附加“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一段。按理,序文旨在揭橥宗旨和申明体例,但《文选序》未按常规;如果萧统白创体例不至如此。换言之,《文选》诗歌类分体例是沿袭《诗苑》而来,萧统以附加说明。《文选》所选诗歌分23类,具体是以“事类”区分和以类相从;《诗苑》基本体例亦大抵如此。

篇9

对一位亡友,韩愈三度深情撰写悼念文章,韩集中独无仅有,而三篇文章既自成系统又别具一格,堪称古今悼念文章之绝唱。

三篇悼念文章情感上深情一律。这种深情,主要表现于贯串三文的哀痛、同情、惋惜种种情绪之中。

柳宗元窜逐南国,中年病亡,尤令人哀痛。《祭文》作于惊闻噩耗之际,“子之中弃,天脱羁”,对柳宗元的中年辞世,《祭文》以天脱羁绊、宇宙崩溃为比,高扬子厚经天纬地之才,表达自己极度震惊之情。柳宗元病逝之时,子女尚幼,“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志铭》对柳氏身后之事的记载,笔墨间流露出深切的悲情。《庙碑》则借柳民之口表述了自己的哀伤:“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正因为柳氏造福一方,才有柳民之悲悯追怀。

柳宗元一生坎坷,才能埋没,尤令人同情。“子之文章,而不用世”,《祭文》的直言诉说,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怜才惜才之感。“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志铭》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柳宗元一生命运最简明的概括。“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庙碑》之歌辞证明,至柳宗元病逝四年多的长庆年间,柳宗元仍不能为北方之当权用事者谅解。柳宗元的一生际遇,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柳宗元才高盖世,其志不逞,尤令人惋惜。“子之自著,表表愈伟”,然而,“一斥不复,群飞刺天”。柳氏才华,令富贵达人“血指汗颜”,令能工巧匠“缩手袖间”,然而,多年不受任用。《祭文》表达了韩愈的深深惋叹。《志铭》言其政治怀抱、卓荦才华“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惜其误入王、王叔文一党,“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庙碑》记载,柳宗元至柳州实任刺史,牛刀小试,四年即大治,“柳民既皆悦喜”,然而,却又事业未竟,赍志以没。

韩、柳同为唐中叶古文运动的旗手,早年政治倾向不同,其后有别,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友谊。韩愈三篇悼念文字,可见手足情深,心心相印。正如林云铭所评,堪称“千古第一知己”②。

三篇悼念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祭文》重在抒悼亡友的深情,《铭文》重在写柳子厚的一生,《碑文》重在写柳民对柳侯的追念。

《祭文》多用虚笔,浓墨抒怀。“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柳宗元临终向韩愈、刘禹锡托孤,一可见柳氏之心无芥蒂,对韩愈高度信任,一可见韩子之亮节高风,对子厚忠肝义胆:这种难能可贵的相互信赖,表现了肝胆相照的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和高尚节操。“文末述及托孤,肝膈呈露,真能不负死友者,读之使人气厚。”③

《志铭》实笔叙事纵写一生。虽述传主一生事迹,并非事无巨细一一详述,而是精心剪裁,突出重点,“全力发明子厚之文学、风义”④,从为文、为人两个方面为柳宗元画像。父亲柳镇“号为刚直”,见出柳氏风义之泉源,解放奴婢、“以柳易播”两事,见出柳氏风义之典实,观察使河东裴行立、舅弟卢遵营葬,见出柳氏风义之影响。“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凸现柳氏文学之实绩,“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凸现柳氏文学之意义。

《庙碑》描叙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治绩。“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是对柳宗元政绩的集中概括。柳侯“生能泽其民”。首先整饬礼法,教化柳民,然后以农为本,发展经济,旋即实行改革,废除陋习。柳州社会大治,柳民受益匪浅。“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柳民受到感化由衷感激。柳侯“死能惊动福祸之”。卒后,柳民建庙罗池祭祀柳侯,“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一则传闻,表现柳侯在柳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韩愈悼柳三文,着眼点不同,读来绝无复沓之感。读韩愈的文字,一个才高气傲、生不逢时,饱含冤屈、信尝艰辛的柳宗元形象卓立于读者心中。后人对柳宗元事迹的了解,多得之于韩愈这三篇文章。

三篇悼念文章写法上异彩纷呈。《祭文》抒情为主,以虚就实。《志铭》叙事为主,议论精辟。《庙碑》散韵结合,既叙治绩,又录传闻,以浪漫主义手法写柳侯和柳州的不解情缘。

《祭文》作于初闻噩耗之际,重在抒发对亡友的一片深情,可谓文简而哀挚,辞短而情深。“嗟嗟子厚,而至然邪”,先从怀疑子厚猝死的疑问发端,叹其已死,却疑其未死。接以“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荡开一笔,说人死乃人生规律,否定“我”之嗟叹,落实子厚之死。复以“人之生世,如梦一觉”之感慨喟叹慰藉逝者。在嗟叹翻转之中深化了对好友的悼念之情。“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祭文》以木为喻,状柳氏一贬复贬、埋没不用的际遇,这种以虚就实的手法,是对社会现实的鄙弃、控诉和谴责。时韩愈正离开贬所潮州,这种鄙弃、控诉和谴责之中无疑又包孕着自身的不平之鸣。

《志铭》重在写传主一生业绩,却从叙柳宗元事迹中引发出精彩的议论。从“以柳易播”一事引出“士穷乃见节义”一段议论:“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这种饱含哲理的话语,针砭现实,情绪愤激,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是对世态炎凉、人心叵测的社会现实的愤怒抨击,也是对见利忘义、卖友求荣的之辈的无情鞭挞。又从“斥久”“穷极”际遇引出诗文穷而后工一段议论:文学辞章,必传于后,出将入相,未必留名。韩愈强调柳宗元“必传于后”的文学成就获益于“斥久”“穷极”的遭遇。所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⑤。失意穷愁之人身处社会底层,往往能深触政治的利弊、人民的甘辛,从而写出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韩愈在此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这些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精辟深刻,增加了文章的深度,绝非多余的笔墨。

《庙碑》以写人为主,而略于记事。此文应柳宗元部将谢宁之邀而作。文字纯用柳民口吻。文章分序文和歌词两部分。序文记柳氏之生前之鞠躬尽瘁和卒后之成神显灵。“迎享送神诗”则写柳民对柳宗元的哀悼和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的一片深情。

韩文向有“韩潮”之誉。三篇悼念文章无一语雷同,意蕴丰厚,情感奔涌,然而行文转换却又各逞姿态,各俱妙思。钱基博评《志铭》《庙碑》风格之异:“《柳子厚墓志铭》,长篇浑濒,出以雄沛,陵纸怪发,感慨淋漓,太史公之健笔也。《柳州罗池庙碑》,短语矜练,出以安和,敛气神定,意思安闲,蔡邕之雅度也。”⑥

三篇悼念文章文体上皆有创新。林云铭称:“祭文,志铭、庙碑三篇,皆绝顶出色,不可以常格论也。”⑦

《祭文》打破了传统祭文的凝固程式,事件略去,而以起伏跌宕的情感、摇曳生姿的短语见胜,这是对祭文的创新和发展。融人物际遇命运于情感抒发之中,与韩愈名作《祭十二郎文》同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此篇为四言韵文,注重文辞的修饰。“峻洁直上,语经百炼,公文如此等,乃不复可攀跻矣。”⑧

墓志铭是放于墓中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墓志用散文叙述死者世系、岁月、爵里等,墓铭以韵文颂扬死者。《志铭》志详铭略,打破陈法。《志铭》之“志”未按常格依次述及传主之世系、名字、爵里,打破体例,作法新颖。“若篇首不叙姓氏,却于中进士第后,点出柳氏有子;不叙里居,却于归葬时,点出万年先人墓侧,而姓氏里居自见,其作法皆与他篇不同。”⑨《志铭》之“铭”仅“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一句,给人的感觉是“铭若赘疣”⑩,大约在韩愈看来,通常铭文中那种空洞虚无的赞美之辞对柳氏是完全多余的。墓志铭这种文体,六朝以来即有“铺排郡望,藻饰官阶”11的凝固格式,《志铭》的文体及内容突破,受到很高评价:“即令先生自第所作墓志,亦当压卷此篇。”12

《庙碑》于柳州罗池庙本身无一语叙及,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写柳宗元生前的治绩和死后的灵异,而治人和显神是一致的,突出了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此文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13以楚辞体写就的“迎享送神诗”在庙碑中更是别具一格。“楚词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亲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惟退之‘罗池词’方可驾以出。”14

韩愈一生写过不少谄人谀墓之文,但这三篇悼念文章不在此列。情感真挚,内容剀切,结撰精心,陈言务去,文笔犀利,气势奔放,在古代哀祭类文章中,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哲理性和独特笔法影响深远。

这三篇悼念文章中,有三个问题引起了古代评家的注意,也是值得今之读者思考的问题。

在人物称谓上,定位“亡友”,不称官爵而称字。韩愈所作祭文碑志,一般讳名而称官职,如《祭河南张员外文》,“张员外”指张署,曾任“刑部员外郎”。《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试大理评事”指王,曾任“试()大理评事”。以字相称,惟友情笃深之亡友。如《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樊宗师,字绍述,任左司郎中,其墓志铭以字称。樊宗师为“韩友四子”(另三位为柳宗元、李元宾、欧阳詹)之一,亦为古文运动之健将,墓志铭以字称。《祭文》《碑文》皆称字而不称官爵,乃韩愈视柳宗元为人生知己使然。

在政治分野上,永贞革新之败为柳宗元一生之转捩点,作为传记的《志铭》不可回避。韩愈写作此文,有很大难度:柳宗元是王、王叔文集团的骨干,而韩愈对“二王”深恶痛绝。且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正是韩愈远贬阳山之日,两人之政见和遭遇不同。写柳宗元一生,永贞革新不可不提。且看韩愈如何措辞。首先,韩愈坚持了自己的政见。韩愈修《顺宗实录》云:“王叔文有宠,密结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十数人为死友。”15《志铭》初言柳宗元名声大振,与《实录》所云“有当时名”者相符,末言柳宗元“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与《实录》所云“侥幸欲速进”者相符。可见韩愈对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持批评态度。其次,韩愈为柳宗元婉曲维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这句话尤其重要,是王叔文欲结柳宗元,非柳宗元巴结权贵,柳宗元之依王叔文,是不识其奸,实欲用其材,行其道,非为富贵苟就。韩愈为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辩解,既未抹掉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的事实,又为写柳宗元的品格留有余地。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韩愈的政治态度正确与否,也不讨论韩愈如此行文是否符合柳宗元的本心。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韩愈用心的良苦和行文的巧妙。

在传闻载录上,《庙碑》写柳侯神灵严惩在庙中对其辱慢不恭的醉客李仪,并咒之以死,韩愈屡被批评指责。《旧唐书・韩愈传》以之为非:“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颇为当代所非。”《新唐书・柳宗元传》亦不无微词:“宗元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柳侯显灵之事是韩愈根据谢宁的言辞而写的,不是自己杜撰。韩愈记载一则传闻,并不意味着认同这是一件事实。这样写,是为了凸现柳宗元的冤屈和不幸,突出柳民对柳侯的尊敬和祟仰。诚如吴汝纶所言:“此因柳人神之,遂著其死后精魄凛凛,以见生时之屈抑,所谓深痛惜之,意旨最为沉郁,史官乃妄议之,不知此乃《左氏》之神境也。”16载此异事,与韩愈一直坚持的“子不语怪力乱神”17的儒家道统并无冲突。

韩愈为柳宗元树碑立传的三篇悼念文章,是了解韩、柳关系的重要文字。三百年后,苏轼作《韩文公庙碑》,亦对韩愈作一定程度的圣化和神化,显然受到《庙碑》影响。《韩文公庙碑》:“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柳州罗池庙碑》:“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剩有《荔支丹》一曲,至今歌遍楚南人”18,韩碑和苏碑是柳宗元、韩愈的千秋功德之碑,庙以碑名,柳州柳侯祠、潮州昌黎庙遂成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地。

注释:

①此据《旧唐书・柳宗元传》。韩愈《铭文》称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系误记。

②⑦⑨林云铭《韩文起》卷十二

③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④吴生《古文苑》卷三

⑤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⑥钱基博《韩愈志・韩集籀读录第六》

⑧13《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⑩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五

11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

12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六

1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

15转引自林云铭《韩文起》卷十二

16转引自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17《论语・述而》

18袁枚《柳子厚祠》

[附]韩愈两篇文章

祭柳子厚文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

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

柳州罗池庙碑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篇10

江革传原文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棰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日:“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节选自《梁书 列传第三十》)

江革传译文

江革,字休映,是济阳考城人。江革自幼聪明敏捷,六岁便能写文章。九岁时父亲去世,与弟江观孪生,年少孤苦贫穷,兄弟互相勉励,读书精力充沛毫不疲倦。十六岁时母亲又去世,因服丧有孝行而闻名。服丧期满后,与江观一起前往太学,补为国子生,并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次第成绩。齐朝吏部谢朓十分钦佩器重他。谢朓曾在宫中宿卫,回来时去探望江革,当时下着大雪,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当卧具,然后才离开。

江革被授予少府卿,出任镇北豫章王长史,并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因一向不熟习骑马,就乘船而回,途经下邳时,竟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听说过江革的才名,对他厚加接待。江革称患有脚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元延明想要加害他,见江革辞色严正,就更加敬重他。元延明让江革写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被囚禁的时间太久,没有心思写作为由推辞。于是元延明逼他更加厉害,将要对他施以鞭杖之刑。江革厉色说道:“我今年已经六十,不能杀身报效君主,今日以死为幸事,誓不替人执笔写作。”元延明知道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了鞭杖。每天只给江革糙米三升,仅能维持性命而已。正值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释放江革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