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18:1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园风光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田园风光,集青山、绿野、碧池、溪流于一身,汇树木、花草、稻麦、蔬菜、瓜果、牛羊、鸡犬于一体,是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乐土。田园风光美,既宜长居又宜养生,历来备受古代诗人、有识之士所盛赞。
唐代诗圣杜甫,对田园生活一往情深,《园》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迷恋之态:“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其中吟田园生活者甚众。他享年85岁,其长寿秘诀中有一条就是爱农耕之“田园养生”。通过适当的田园劳作,活动筋骨,疏通气血,放松神经,怡心健身。他在诗中吟:“身杂老农间,扶衰业耕桑”,“五亩畦菜地,秋来日荷锄”,“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偏爱张园好风景,半天高柳卧花溪”等等。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41岁辞官归田,后一直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饱赏田园风光,尽享“田园养生”之乐。
“园林养生”风靡世界
“田园养生”,天天生活、劳作于青山绿野的田园风光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嗅听着花香鸟语,观赏着万物生机勃发,不但可怡养身心,陶冶情操,防治不少身心性疾病,且可增寿延年。据调查,世界上4个百岁寿星云集的“长寿村”——中国广西的巴马、格鲁吉亚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和厄瓜多尔的毕 路卡祁巴,都是青山秀水、风景如画的山野村庄。善于 “田园养生”的农夫,远比闹市居民少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拥挤综合症、噪声综合症、都市疲劳症、癌症及车祸等。
时下,世人在经历了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后,发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环保绿化,回归自然”的呼声。随着各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世人越来越注重规划、建设一种具有田园风光的现代化园林式城市,以利生态平衡、环境改善和亲近自然,促进市民身心健康,收到有如农民“田园养生”的效益。这方面,世界十大绿化名城——华沙、堪培拉、维也纳、华盛顿、莫斯科、新加坡、日内瓦、横滨、布达佩斯和伦敦,已做出榜样,且看:
华沙,乃波兰首都。早在十余年前,该市绿化总面积已超过14万公顷,有大小公园70多座,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名列前茅。每年,华沙人仍不断坚持着植树、种草和栽花。
堪培拉,澳大利亚首都,乃早已闻名的花园式城市。10年前,该市绿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60%,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0平方米以上。学校、民宅等均以高大的合欢树以及藤蔓、蔷薇作篱笆。一年四季花木葱茏、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堪称具有田园风光的现代化园林式大都市。
维也纳,奥地利首都。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近乎堪培拉。市西、市南皆为森林公园。多瑙河自北向东清澈地流经市区,沿河两岸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加上大小1000多个公园,处处翠树艳花,绿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迷人。
华盛顿,美国首都,是高楼大厦林立的花园城市。街道旁栽树,庭院内种花,楼厦上种着攀援植物。市区看不到一块黄土露天,到处是花圃、草坪和公园,各色郁金香随处可见。
莫斯科,俄罗斯首都,是空气最好的花园城市。森林、公园、花园、绿树成荫的小广场和街心花圃的面积,已占城市总面积45%。
新加坡,新加坡首都,是一座百鸟鸣唱的花园式城市。到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青草如茵,空气洁净,令人赏心悦目。
日内瓦,瑞士首都,被誉为“世界花园”。市区街道虽不宽阔,但井井有条。到处林木葱翠,百花斗艳,绿草成茵。美丽幽静的日内瓦湖陪衬在这座绿色城市身边。
横滨,日本一座著名的公园城市。10年前,该市已拥有大小公园1200多座,占地600多公顷。市郊区,还有林地4500多公顷。
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一个繁花似锦的花园式城市。千家万户的居民院里均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阳台上看不到晾衣服的绳子、杆子,只见藤蔓绿叶随风飘动。每条楼梯上也摆着一盆盆鲜花,楼梯拐弯平台还聚集盆花。
伦敦,英国首都也是一座园林城市。市内公园甚众,如以皮卡迪广场为中心,以3英里为半径的大圆圈内,有大小园林80多处。绿地覆盖市区面积已近1/3。
国人今日更重“园林养生”
篇2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浪淘沙》。
1.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黄河倾泻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互相交流。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美景,学生形象感受美丽,体会诗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
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指导理解“书”、“湖阴先生”
2.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3.检查朗读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
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4.赏析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
师指导,结合江南夏天的气候特点帮助理解。
“成畦”写出了什么?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深意。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会对偶的修辞,引导回顾其他诗句中对偶的写法。抓重点词句体会修辞,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同时体会了诗中用典和对偶的写法,对之后的古诗理解提供了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风光景物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17
古诗三首
描写:黄河
蜿蜒曲折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浪淘沙
想象:银河
牵牛织女家
向往
对黄河气势宏大的赞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莺
啼莺
绿树
红花
晴朗明丽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热爱赞美之情
寺庙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之景
忧国忧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田园美景
恬淡心情
护田
篇3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篇4
此节课,是一节综合学生收集的信息的展示课,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进入古诗词的话语环境,在反复吟诵中得到文学和情感的浸润,同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在诵读和品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感受中华诗司的巨大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古文化简言之,整个活动课围绕“对诗词分门别类――讲诗词故事―诗画欣赏――师生共唱”四个环节开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和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4、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学生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感悟诗情感。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活动准备:围绕相关主题,自由搜集诗句。
2.选择在朗读、音乐、绘画、语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教学实录:
一、感受古典,知情导入
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其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一路采撷芬芳的花朵感受古典,品味古典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意趣盎然、漫步诗苑
(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山水风光、风花雪月、名胜古迹、茶酒书琴等。
1、师:首先进行――分门别类辑古诗,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经典句展示给大家
2、教师将全班男、女同学分成两个大组辑录古诗。
3、教师先请两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抽签,根据他们抽到的内容,以组为单位集体竞背。
A类:
(1)请说出“初唐四杰”的名字。(2)积累四首山水田园风光内容的古诗。(3)唐代哪两位诗人被称作“诗佛”、“诗鬼”?(4)积累六句春夏秋冬内容的古诗句。
B类:
(1)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谁?(2)积累六句风花雪月内容的古诗句。(3)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是谁?(4)分别积累四首离情别绪内容的古诗(涉及内容较丰富,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累积水平,还能较好地体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师:古代不仅流传了许多诗文名篇,更留下了不少诗人的趣事佳话哪些同学能为我们讲讲诗中的故事吗?
生甲:今天带给大家的是一个七步诗的故事,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残。曹丕自愧无颜,放过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满七步即成诗,后人将这首诗称为《七步诗》:(声情并茂的诵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
师:不错,哪个同学愿不愿意挑战他?
生乙:我也来个一个: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生丙……
(故事后的相机朗诵是非常重要的,读出韵味、节奏、意境,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三分诗靠七分吟。”只有好的诵读才有好的感悟。走进诗人的心灵,理解诗人的情怀。)
(三)展我才情绘古诗
1看画配诗,根据事先准备的画,根据你的理解给每幅画都对上一首很有名的古诗老师先出示图片,猜古诗句子,根据画面中的意象说古诗。
(给没有任何提示与说明的画面配上古诗,难度稍微加大,但能检查学生积累古诗情况2读诗配画,学生朗诵诗歌,让“小画家”在仔细体会诗的意境上台来为我们绘画。)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再让学生出示自画,并说明此诗句是什么?再简略说一下自己的感悟。
(让学生展示个性,到讲台前出示为自己喜欢的诗句配上的画面,提高学生,让学生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意境)
(优秀古典诗歌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意广阔寥远,清新幽雅,意境深远;有的诗鸟语花香,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竟境浑厚。)
(四)、醉听花月唱古诗:
1.让同学自由的唱,用现在的歌曲,给古诗配曲来看。(如《虞美人》、《相见时别亦难》、《明月几时有》等)
2.学生自编曲唱,同桌交流。
3.集体唱《明月几时有》也可师生同唱,结束全课
(音乐配曲唱,诗曲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并注重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知、情、意和行的高度统一。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情感教育策略。
一、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切入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实际生活情况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全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介绍诗词写作背景,促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文本,获得感悟。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背景,才能理解诗词,读懂诗词,以诗人之乐为乐,以诗人之悲为悲。
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石壕吏》时,介绍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唐军被敌人打败,为充实兵力则四处抓青年男子,导致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俘,返回华洲过程中亲眼看到官吏将青年男子暴力抓走从军,在愤怒情况下创作了《三吏》和《三别》。杜甫在这样的时代下看到罪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痛苦,所以其诗歌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此外诗词意境和风格都和诗人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多数诗人在成长中创作,在经历中创作向世人传递内心真实情感。再如,在v解《武陵春》一课时,给学生讲解作者李清照在北宋败亡后经历了文物丢失、家亡、国破、夫死等不幸遭遇,内心郁闷不堪。之后前往金华有人邀请她游览著名风景双溪,因无心出游就写下了《武陵春》。当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后就能体会到作者幽怨、忧愁、孤独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诗歌是中华古典文化瑰宝,以爱国爱民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浩然长存民族气魄以及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华血脉中,已成为发展、凝聚、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每篇古典诗歌的载体为语言文字,涵盖不同情感信息。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所谓情境是建构主义教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人作为建构过程主体应借助自己的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境创设对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教学环境下运用如视频、音乐、图片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如,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幽静的田园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恬淡的山水风光中入景移情,进而产生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由此一来就能较快的理解陶渊明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
三、充分发挥想象,反复品味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相比其他题材更精美的内容,其中涵盖大量的情感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其有效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感情,加深对古诗词理解,从学习学会创造生活,对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想象。所谓想象即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构建不在眼前的直观现象,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和有目的。古典诗歌也无法脱离现象,通过想象作品艺术现象进行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教师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0多个字就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也刻画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人在萧瑟的秋天的场景,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感悟作者艺术构思,由此一来在想象中创造了全新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中展示的内容。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高度凝练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美,由此实现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
篇6
【关键词】古诗词;精髓;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 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 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 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呢?
一、引导学生会读古诗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 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 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 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 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 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 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 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 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 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 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 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 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 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 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二、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一)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二)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四)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篇7
一、 以诗赏景,体会古诗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代诗人常常会为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美丽风光所倾倒折服,并吟下千古流传的佳句。如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宏伟壮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你对这美丽的景致也赞叹不已,留恋忘返,那么你的心也将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来。”
春花烂漫的季节也是最令人钟情的。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俗易懂得诗句中尽显田园风光。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边想象,便描绘,这幅清新自然的春日美景图展现在眼前,教师无需多言,学生便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试问,这样诗情画意,情趣盎然的意境怎会不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呢?
二、品字赏词,体会古诗中的语言美。
1、体会古诗中的数字美。数字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但古代诗人却把数字巧妙地融入于诗中,起到了其它语言不能替代的作用,更增加了美感。如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讲解这句诗时,我紧扣“一”字让学生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虽然诗人只看到了一枝探出墙外的红杏,但通过这一枝独秀的红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院里春意闹枝头的景象,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此时,谁能说这古诗中的数字不具有它独特的美呢?
2、体会古诗中的色彩美。一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对渲染古诗也有着独特的作用,读来使人的眼前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如杜甫写的《绝句》中有这么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的“黄、翠、白、青”对事物的描摹可谓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此时,谁能不为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呢?
3、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汉语是美的,尤其是古代诗人写诗,都注意每句字数相等,用词精当,教师应抓住古诗这一特点,读时应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富有的韵律美。此时,谁能不为这抑扬顿挫的声音所吸引呢?
4、体会古诗中的修辞美。在古诗中,诗人往往借助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热烈的情感注入到所描写对象之中,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们诗歌中的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瑰宝。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胆夸张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了,然后,老师抓住契机,加以总结,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存”的艺术风格。此时,谁能不为他的这种艺术风格所吸引呢?
三、以诗明理,体会古诗中的哲理美。
通过寥寥数行的古诗,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感受到诗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领悟到古诗中所蕴涵的道理。如坡的《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诗人所见的庐山的景色也不同。再让学生分析了解,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启发,对于同一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拘捕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可见,在这平淡无华的诗句间,流露出的不正是这种深深的哲理美吗?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古诗的哲理美。
四、品诗见情,体会古诗中的情感美。
篇8
传统的讲授容易让学生迷惑,形成只会背其文、不能解其义的缺陷。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优势,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也让古诗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那么,如何利用电教媒介来教学古诗呢?下面的四个维度不妨一试。
维度一:利用多媒体解题,激发兴趣。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全诗的内容,理解题意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恰当地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音像创设情境,那凌空而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用音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维度二:推敲字词,领悟诗的含意。古典诗词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中可紧扣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推敲,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字选词的妙处。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可让学生说说形容“春风”来到某一个地方可以用哪些词,学生会说用“过”“入”“吹”等。这时教者可以调转话锋:“其实诗人一开始也选用了这些词,但后来又一一否定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几个词有何相同之处?“绿”又有何独特之处?经过讨论,学生会豁然开朗:这几个词相同之处在于把“春风”来时的动作写出来了,但唯有“绿”字是动静结合,把“春风”吹过江南时所带来的变化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时借助媒介,展示“春风吹过,小草由枯黄变绿”的画面,既形象直观又动静结合。
维度三:展开想象,画出诗的意境。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画出诗的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较快地进入美的境界,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当学生理解了诗句后,教者可以播放理查德的钢琴协奏曲《野花》,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想象如山泉汩汩而出,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丛中,蝴蝶翻飞其间;一群天真的儿童在追逐着蝴蝶……在此基础上,教者趁热打铁,让他们把想象的情景用彩笔在纸上描绘出来。还可当场挑出几幅画得比较好的画在投影仪上显示出来,让学生欣赏、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维度四:利用电教媒体,创境悟情,渗透美育。古诗词教学中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古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洞庭湖的壮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更有那春的妩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夏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的悲壮: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冬的宁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教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不断地变换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读这样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学生怎能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美呢?
篇9
首先,利用板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难懂的句子。古文相对于白话文来说,在语言的形式上、意义上同现代汉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理解记忆上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把板画利用到教学中,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采用了板画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在初读了这首诗之后,班里有个学生问我:“老师,银河怎么会从天上落下来呢?”我跟他解释:“不是银河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了,而是庐山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的庞大气势让作者感觉像是银河从天上流下来了。”这样说,他还是挠头不太理解,于是,我在黑板上夸张地画了两座陡峭的山峰,又在两山之间用白粉笔画了一道大瀑布,最后又在瀑布下面画了几个很小很小的人,利用对比给学生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此时教师适时讲解,使学生从表象到理性,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其次,还可以利用板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之中。每首诗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它存在于全诗之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全诗后观察与此诗相关的图画,通过看图画来体会,自然就会容易很多。例如:在教学徐俯的《春游湖》一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幅板画画面:在蓝蓝的天空中,几只调皮可爱的小燕子正在飞翔,雨后的小河边几树桃花正贴着水面盛开,花儿倒映在水里,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了一片,雨水淹没了河上的小桥,一只小船正从柳荫深处撑出来……这样,全诗的画面就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这时教师图文结合,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让他们充分地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一边播放轻快悠扬的古筝曲,一边听学生或老师投入地朗读,当学生听到抽象文字的时候,他们眼前浮现的都是诗中的画面,这样他们不仅得到了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就会与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最后,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板画。低年级可以由教师完成,中年级可以由学生部分参与,高年级可以由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独立完成。根据古诗设计板画布局,画下诗歌中的画面,其实就是对古诗的深刻领悟。
篇10
由于学生对作者“意”的深切体悟是通过诗词中“象”的理解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寻找古诗词中出现的具体物象,并对“象”的特征进行仔细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中感知意象。譬如,在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悉心体会其中出现的“象”的意蕴:首句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的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寒蝉”“长亭”“骤雨”的特征,在初步了解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蕴。《雨霖铃》在开端就奠定了全词的低沉的情感基调,至于后面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都意在渲染作者的别情离绪,词人那种漂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都蕴含在这些意象之中了。
二、角色体验,在共鸣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氛围中,以诗词中相应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感。如执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创新性扩展,并且选派两名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别离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郊,环绕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条白练汩汩东流。李白与挚友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还是依然难分难舍。但送君千里,终有离别一刻,此时两匹骏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苍天,萧萧长鸣,犹如各自的主人一样感慨万千。当挚友走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马的悲鸣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既长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着挚友的万里行程,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如此的场景和学生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实景中体会意象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在丰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欢离合的画面,也展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大部分学生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过的山谷中散步,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涟漪和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目睹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和山泉潺潺的声响,于是完全陶醉在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山川的壮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而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诗词的意象。譬如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作品比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一个夜晚,秋风萧瑟,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无比冷清的画面,学生在凄冷的画面和哀伤的乐曲氛围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四、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