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17 05:2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诵读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的童年是在经典中成长的,我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经典的悉心教导。可以说,没有经典,就没有如今品学兼优的我。你若不信,且听我慢慢说来。
早在三、四岁时,我就开始熟读《三字经》,这是一本我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了一些广为人之的历史故事和一些道德观念及人生哲理。因为它通俗、顺口、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能熟练地背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是说人之子,不好好学,不应该如此。小时候不知道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就不会有所作为。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将来能有所作为,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我决定要好好学习,掌握好知识,不让宝贵的时间悄悄流逝。
到了五、六岁时,父母给我买来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让我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放学一回家,我就会坐在书桌前仔细品读。遇到不会的地方就问父母,他们总会耐心地给我讲解。那时一到寒暑假,电视里就会播放《西游记》等影视作品,我就一边收看一边和书中的情节相比较,使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品读《西游记》让我感受到了唐僧师徒四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哪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动摇不了他们取经的决心;品读《水浒传》让我看到了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英雄壮举,为他们遭受迫害而感到无比痛心;品读《红楼梦》让我目睹了一个庞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美爱情而感到悲伤;品读《三国演义》更让我领略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感到紧张。
在中华经典的陪伴下,我上了小学。这时,我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中华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诗词了。我对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没事的时候就去读它们,感受一下诗人写诗时的情境,那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诗的作者。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令我如痴如醉,品读它们如同喝了美酒,回味无穷。
篇2
,感恩老师,党在我心中,《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我小诵读经典,感悟成长的
火红的旭日刚刚透出海平面,给美丽恬静的大海抹上一层玫瑰色。诵读经典,感悟成长的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写,“感恩父母”(转载),抗
篇3
关键词:经典诵读 工具性 人文性 民族性
“诵读经典”活动正在全国风起云涌。诵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这就形成了“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将经典与诵读完美结合,即“经典诵读”: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具有价值。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大大加强,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能力,情感兴趣。诵读一部经典,可以认识数千个汉字,并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层楼而上。可以看出,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且终身受益。
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经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它的鉴赏价值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低俗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方面很有价值。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实际生活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书籍阅读量的减少,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快捷式、浏览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直接导致高中生在阅读时无法沉静、难以专注。
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粮。诵读经典,不仅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们学到了“仁爱”;从《鱼我所欲也》中,我们学到了“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诵读经典,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学生语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养。白居易十五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王勃弱冠之年写出“落霞与孤鹭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一不是通过吟诵经典的方法来学习练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们:教材选择经典,教法倚重朗读、诵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朗读、重积累、重语感。古人在儿童习得语言时并不强求理解文章,而是强调诵读达到记忆,这是非常科学的。经典诵读符合语感培养规律。在诵读过程中,经典的优势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经典中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能够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语感。
我们在教学上向古人学习重经典,重诵读,重积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多收录经典。在教师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典积累。在教学方面,“经典”教学多采用诵读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教师有的放矢的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经典诵读在于“读”,我们开展了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均安排了配乐经典诗文诵读表演节目,为全校师生提供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视听盛宴。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调动兴趣,提高诵读实效。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形成了校本教材。将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挖掘经典中的意境美、韵律美,思想美,把它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
篇4
【关键词】经典诵读 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如何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英语教师在思考的问题。英语经典诵读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是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尝试。
一、初中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1.使用中式英语。使用“中式英语”是在初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多与我们自身的语言思维模式有关,由于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之外接触的语言大多为汉语,这就使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汉语的影响,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会出现语序的错误或者自创中式英语。
2.卷面潦草,不重视小细节。初中英语写作中,由于学生单词书写的不规范,卷面比较潦草,导致改卷老师对试卷的印象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3.有限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影响英语写作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有自己的思路,但写起来困难重重,经常使用重复的英语单词,使文章内容枯燥乏味,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二、经典诵读在写作中的优势
英语经典诵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欣赏英美人原汁原味精彩语篇,学习地道的英语词汇、句型和语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语句进行写作而避免“中式英语”;同时,通过学生对经典文章的诵读,能够扩大在英语写作中的词汇量,使学生在写作中不再局限于教材所教词汇。
三、经典诵读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大量诵读,积累词汇。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好英语的基础知识,奠定坚实的词汇基础。诵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章,有助于加强对英语词汇的记忆。
2.大量诵读,积累素材。英语的写作素材是英语写作的重要一环,要提升初中英语的写作能力,在英语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多指导学生注意对优秀语句的仿写,以便于学生能够将其中的优秀短语或者句子融入到日后的写作中。如:在学习诗歌 “Life is a journey” 时,笔者要求学生对 “From the hell to the heaven, there’s no straight way to walk. Sometimes up, sometimes down” 进行仿写,于是,有学生写 “In our study, there is no straight way to go. Sometimes easy, sometimes hard. ” ,也有学生写 “In our daily life, there is no straight way, sometimes happy, sometimes sad.”。这种仿写的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能自然地应用到自己文章当中。
3.大量诵读,掌握语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中,要帮助解决学生不懂的句型、语法。如笔者在教 “A forever friend”时,文中“Someone who changes your life just being part of it;… someone who makes you believe that there really is good in the world…” 是定语从句,“When you’re down, and the world seems dark and empty…”运用了时间状语从句, “If you turn and walk away, your forever friend follows. If your lose your way, your forever friend guides you and cheers you on”运用了条件状语从句,教师要根据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与讲解与点拨,并加以适当的补充练习,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经典诵读的同时,了解并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
四、结语
将英语写作教学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断积累英语词汇、句型,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英语写作中,不断提高英语写作的水平,同时,通过对英语经典文章的诵读,也能够降低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提高写作的质量,最终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丹.浅谈经典诵读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有效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11):25-27.
篇5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借助各种媒介为经典诵读提供丰富信息,使诵读活动与多媒体充分整合,让诵读充满活力,充满趣味。
多媒体在经典文章阅读鉴赏中的运用
阅读鉴赏经典文章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除阅读鉴赏课内的经典文章外,我们还要拓展补充课外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开阔视野、理解经典。多媒体的使用,能使鉴赏活动更有效、更生动、更富内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显示生动逼真,使阅读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加深理解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经典文章的主要情节。多数记人叙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阅读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在诗词鉴赏课上,运用多媒体能使鉴赏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加以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经典文章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铁骨的文天祥;毫无民族偏见、具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运用多媒体,对背景材料及人物相关资料进行拓展,用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向抽象发展,从而更了解人物形象。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经典文章的语言。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鉴赏《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段,插入切合文章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播放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和对比阅读,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在课堂之外的运用
1.多媒体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
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学生可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经典阅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以这样说,多媒体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了一把打开经典诵读宝库的钥匙。
2.运用校园广播,播放名家经典解读
经典的魅力,在于启迪智慧,唤醒灵魂。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名家的经典解读,倾听这些解读,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校园每天在规定时段播放《论语》、《弟子规》等名家解读及名家诗词朗诵。长此以往,经典会在学生的无意识中生根开花。
3.在课外时常播放经典影片
篇6
“诵读经典”就是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著作。其实早些年就有很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让未曾识字的孩子强行背诵《唐诗三百首》,那时,这样的做法不为人所提倡,认为这种在不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年所提倡的“诵读经典”其实是源于台湾的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作出贡献。那么“诵读经典”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诵读经典”呢?
首先,“诵读”的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先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的内容涉及治国从政、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方法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诵读《论语》,可以大大拓宽视野,学习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对古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再如《庄子》《老子》,已经涉及许多哲学内容,有一定的辩证法在里面,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初步对辩证思维有一个感性认识。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更直接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好语文。在诵读这些经典之后,他们可以将之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去,让文章增彩不少。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显著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了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经典诵读除了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从“经典”本身来看,它的确会对学生有不少好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去读呢?
其次,我们的“经典诵读”区别于过去的让孩子死记硬背式的背诵,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与一般的背诵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背诵是运用各种方法有目的地将材料识记下来的方法,背诵要求明确,要求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所以,思维也容易疲劳,一次性背诵记忆的材料量也有限。而诵读则不然,它是通过对材料的反复诵读中达到的自然而然的记忆。这种方法每天所需要的时间并不多,可能只花上十分钟就够了,也不需要大脑高度紧张,对于反复诵读的内容,不管量有多少,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以背诵七首绝句为例,如果用诵读的方式每天诵读十分钟,一个星期后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如果用传统背诵的方法,每天背一首,一个星期也能全背出来。不过,实际效果却是用诵读的方式背诵的诗歌更流畅,而背诵的方式却可能已把第一天的诗歌忘得差不多了。“诵读”是一种全新的背诵方式,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背诵出了不少经典名篇,收获颇丰。
再次,在诵读实践中,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它能增强记忆力。科学家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每根神经元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大脑的功能就越强,记忆能力越强,智力就越高。经典教育能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速的阶段,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使孩子大脑每根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也就使孩子大脑的沟壑就越多,大大提高儿童的记忆力。同时,在反复强化诵读的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增强专注程度,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摸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创造力。经典教育看似简单落后,却是科学、高效、扎实而又易行的教育方法。他可以迅速开发右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知觉、灵感、创造力,乃至真正地打开智慧的大门。在青少年时期,通过经典教育,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的沟壑就越多,脑力就越发达,智力就越高,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学生;诵读;经典;习惯
如果一所学校,少了经典文化的醇香,如果一个孩子缺少了经典国学的熏陶,那是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应带着淡淡的书香,学校理应充满迷人的书香,学生理应在书香的氛围中熏陶。
经典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传承应该从小做起,小学阶段学生诵读兴趣的激发成为关键,习惯的养成成为成长中的基石。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以身作则,共同诵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所以,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沐浴晨光读经典,学生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十分钟手捧国学经典书籍畅读,在读的同时教师边指导边跟读。暖心午后读经典,每天午后第一节课前十分钟的读国学经典,把这种诵读方式培养成习惯,利用间隙时间进行阅读。夕阳西下背经典,每天放学后排着整齐的路队背诵所背过的篇目。把在校零碎的时间进行整理,指导学生诵读,在不知不觉的诵读中触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二、诵读反馈,及时跟踪
为了更好地把诵读落到实处,让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继承传统美德,学习做人的道理,我想及时的跟踪很关键,我想通过4个步骤进行跟踪。
家长检查:家长每天中午和晚上检查孩子国学经典所背篇目,根据孩子所背情况在背诵卡上酌情打A、B、C。亲子共读促进了经典国学的传承。
同桌互查:国学课上,孩子边背诵边检查,国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检查情况当堂贴小红花奖励。
教师抽查:国学教师在课上随机说出指定背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学生背诵。教师根据背诵情况在背诵卡上酌情打A、B、C。
教师总评:“三查”过后,班主任根据检查背诵情况,在“国学经典背诵检出反馈表”上作出总评。
通过一遍一遍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
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环境对于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着力创设了“浸润国学”的校园、班级环境。校内的每一块黑板报,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无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根据学校的实际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想可以开展以“读、诵、演、讲、作、绘”为系列的国学活动。“读”就是在校内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同学听,回家作业之后读给父母听。“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讲”即通过一系列的读,把知识转换成自己内在的文化,通过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讲出来,进一步深化知识。“作”即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思,长时间的阅读可以净化心灵,有所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三到六年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感想作成文章,反思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也可以开展征文活动,通过学生的读写鼓励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绘”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四、竞争评比激励
竞赛评比是调动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学习国学经典时学生能通过适当的竞赛、他人的鼓励产生愉悦感。
个人竞赛:前面“三查”得11A或10A 1B的学生,给予“国学经典背诵过关表扬信”。
学校每月根据各班学生的背诵情况颁发个人奖状。(获得表扬信的学生)
集体竞赛:学校根据各班背诵的人数情况颁发班级奖状。(获得表扬信多的班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利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学生,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学生,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着学生,每位学生都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古诗芳香,韵味悠长,浓浓的经典文化萦绕在校园里,也培养出一个个具有正气、志气、雅气、才气的接班人。
篇8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质训练,注重各学科渗透作用
语文的经典诵读教学中,文化内涵需要较高,并且其教学模式也不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引导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学模式的好坏优良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对教师的素质、技能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建立正_的教学模式以外,教师还要注意实现各个学科知识的渗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利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学校要做好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通过设计教师培训机构、开展教师宣讲会,让教师发表自己对于教学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科目在小学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所以经典诵读和美术、音乐、思想品德在某些方面上具有着统一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德育的渗透,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美术课中将诗歌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都是经过长时间流传的语言典范,都具有一定音乐的形式,可以用音乐表现出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
二、加强教师把握国学内涵,理解并感悟经典价值
关于经典诵读,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每个人对经典诵读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从根本来探讨,是一门需要仔细体会的学问,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总称,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地理,到琴棋书画,再到儒学道家等思想学派,以及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其所蕴含的内涵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的,几千年的发展的文化与哲学包括了各个层面,发掘出的价值十分珍贵。经典诵读教学可以整体提高学生甚至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也需要接受一定经典的熏陶,充分了解经典诵读的内涵,从而心灵得到满足从中受益,完成对经典诵读进行内涵的理解。
经典诵读的最大价值就是教育,通过对小学生们从小的文化培养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认知,提升中国经典文化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开设小学经典诵读课堂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实践的方式领悟到经典文化的真正价值,从小就不自觉地产生这种强烈的爱国心理,塑造了小学生们的爱国品质。所以教师自己也要充分提高自己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在教学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可再开展有关的专题讲座,例如论当代为什么要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等,充分让教师明白:经典不仅体现在五千年内流传下来的书籍字画,更体现在发展新一代儿童对经典价值的理解,让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国经典文化并将其发展下去。
三、加强教师理解诵读性质,体会并实践经典精神
曾有一个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粗略统计表明,六年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共需要学习12本教材,包括412篇文章,其中,有关中国经典文化材料的文章篇幅达到了40篇,接近了整套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十。并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出现在课后的回顾拓展及语文园地部分,这样的排布可以使小学生们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学习理解和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所以教师更要清楚地明白经典诵读教育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性质和地位,从而摆正自己的思想观念,有效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篇9
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 规律 作了具体的 总结 :“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诵读经典,不失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好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教学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
1 诵读经典的意义
1.1 造成气氛,激发兴趣,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整理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的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2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1.3 陶冶情操,端正品行,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2 诵读经典的内容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做到读有所依,读有所序,读有所据。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2.1 人文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2 艺术性。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 音乐 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如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2.3 生活性。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 总结 。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3 诵读经典的方法
“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实际记忆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费了,其原因在于他违反了记忆的 自然 法则。”(心 理学 家卡尔·希修教授语)也就是说记忆的方法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记忆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从而提高诵读效率。
3.1 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有些文章较长,同学们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组装”成篇。如背诵《道德经》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让学生在课外每天背两章,八十一章就可以在四十天里完成。再花十五天时间把它们化零为整,“组装”成篇:首先让学生一天复习十章,要求连起来背,八天完成,然后用四天让他们二十章连起来背,再用两天让他们四十章连起来背,最后一天背诵整篇《道德经》。这样,一本《道德经》就可以在五十五天里诵读成功,里面所包含的道理足以让他们终身受用。
3.2 以写助读,感官兼用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3 游戏诵读,寓教于乐 ,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一边玩一边读,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
3.4 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经典诵读; 特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7-02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早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滋养剂。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都非常推崇,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经典诵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诵读经典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初步形成了“经典诵读”的办学特色,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优雅的祖国未来接班人。对于“经典诵读”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健全组织,创建特色
2004年,我校着手研究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小学阶段实际情况、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我们确定并启动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
1.1明确了指导思想。即:加强学生明礼育人、明德塑魂、明心励志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乐行于善、乐学于专、乐思于勤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尚美健体、热爱生活、全面发展。
1.2成立了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主任为副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成员的“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诵读工程”落到实处。
1.3建立了推进机制。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向全体教师、学生提出要求,做到“人人诵读、全体进步”;向学生家长发出倡议,“自己读书,全家受益”。通过教师讲读、家长引读、学生诵读,推动了经典诵读工程的良好开展。
二、创设环境,支撑特色
学校对实施经典诵读工程在理论、内涵、操作等层面上进一步提高认识,趋于规范,以经典诵读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2.1精选教材。我们把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作为首选教材。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我们精选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千字文》《增广贤文》《孝经》《朱子家训》《论语》等经典名篇作为学生诵读内容。不同年级诵读不同的内容,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循渐进,以期达到领略文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培养高尚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奠定高远志向、夯实人生根基的宏远目标。
2.2强化师资。结合学校教师现有师资情况,以统一辅导和教师自学为主渠道,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习。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台湾王财贵教授关于经典诵读的视频专题讲座,聘请邯郸学院中文系教授为我校专家顾问,定期为我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广大教师在经典美文中品味人生,在国学精髓中增长文采,立君子之品,做智慧之人。同时我校还多次选派优秀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将经典诵读的先进经验带回来。
2.3浓厚氛围。环境是潜课程,它起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们营造诗意的校园环境,把经典融入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里的每一块墙壁上,都有经典诵读内容,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接受到经典的熏陶。楼梯两侧展示的是我们经典诵读的成果汇报,孩子们穿上古代服饰,自编自演经典小故事,亲身体会古代圣贤的人格魅力;每个楼梯台阶上都是国学经典句子,学生上学、放学、课间活动时都可以诵读,渐渐熟读成诵,儒家的经典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浸入学生的心灵;每个班级在读经典的过程中都组建了班级诗社,诗社名字也是师生共同从经典诗句中提炼出来的,体现各班级的特点。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云帆诗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海天诗社”。教师团队名字不仅响亮,而且富有诗意,如明诚团队、磨剑团队、乐之团队、劲草团队等等。每个专用教室都有自己古典文雅的名字,如:“润墨斋”书法室,“万卷阁”图书室等等,将专用室的实用功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
为配合我校经典诵读工程的开展,我校共印制图书2000余本,定做古装200余套,设立了专门的经典诵读室,定期举办经典诵读示范课在全校推广。每天上、下午预备前15分钟广播站都会播放经典唱诵和赏析,或者播放经典故事、古典乐曲等,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有韵味的诵读氛围。
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师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校园处处氤氲书香,学生沐浴经典的光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开展活动,铸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