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早的春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早的春联

篇1

不可否认,在少数语文课堂上,我们确实看到:学生根据活动单,按部就班机械性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读得没有情感,议论也缺少激情。课堂表现出了重活动、轻情感,重智商、轻情商,重理性分析、轻情感体验的局面。这种课堂显然是与课改精神相悖的。语言是有色彩、有温度、有精神、有情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缺少了情感,那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冰冷的、缺少温度的、没有美感的。所以“活动单导学”中语文课堂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我们要用好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品味语言后,能披文入境,畅想于语文教学所营造的强大情感磁场中;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走入课文情境时,情感就会升华。语文教师就应该让课堂的读书声响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喷发出来,让课堂的语文味浓起来,让语文学科的特色凸显出来,这才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且看《春联》一课教学片段:

活动一:朗读春联,感知春联内容美。

1.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春联的意思。

2. 组内活动:

①互相说说春联的意思。

②交流春联所描绘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3. 小组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这些春联的意思?读了这些春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副春联中仿佛看到桃红柳绿的美好春光,真美!

生:我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一副仿佛看到祖国山河壮丽、国家兴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我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一副仿佛看到了勤劳的人家那种一家团圆,欢欢乐乐过节日,有说有笑的温馨场景。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些春联的意思,感受到了春联所描写的画面,那春联描绘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呢?

生:春联所描绘的景象非常美好。

生:春联所表达的祝愿也非常美好。

生:春联的内容一般是充满喜庆的,表现美好生活的场景和美好祝福……

赏析:语言有色彩,语言有温度,语言有精神,学生自主触摸文本,积极体验,让学生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这些春联,品一品它们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思考、感悟,在亲历阅读、尽情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的深处,感受到春联所描绘的内容,体验到春联所呈现的意境美。

活动二:品读春联,感受春联结构、声律美。

1. 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春联在结构上以及诵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2. 组内活动:

① 结合一副春联交流春联结构上的特点。

② 探究:春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规律?这种规律让春联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3. 展示:诵读春联。

师:春联不光内容美,如果我们细细地研究、品读,你还会发现春联的其他特点。

……

师:哪一组来汇报:读着这些春联,你们还发现了春联的哪些特点?

生:春联在结构上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

生:正因为春联讲究对仗,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师:哪一组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些春联?

生:我们组……

赏析:感受到了春联的内容美、结构美、声律美后,让学生从理性的思考中走出来,美美地诵读春联,让美不仅留在心中,更能通过美妙的童声将这种美展示出来。

活动三:交流春联,感受春联文化美。

1. 将自己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内容整理好。

2. 组内活动:

交流:春联的发展、最早的春联、与春联有关的古诗、春联的贴法、春联的种类等。

3. 全班交流有关春联的知识。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春联的相关资料,哪一组来交流?

生:我们组来交流春联的发展史……

我们组了解了中国最早的春联是……

我们组还搜集了不少和春联有关的古诗……

我们组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可以贴不同的春联,例如……

我们组还了解了春联的贴法,大家看,这是我们组写的春联,我们给大家贴一贴……

师: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无与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同学们,你们喜欢春联吗?

生:喜欢,因为春联是咱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为咱们祖国有这样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生:贴春联代表着喜庆,我喜欢喜庆的节日。

生:春联上的书法很漂亮,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让我感受到汉字独特的美感。

生: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快乐的语文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知识……

篇2

门神是传说中能捉鬼的神荼和郁垒。贴门神意在驱逐瘟疫、

恶鬼。到了唐代时,门神的位置被秦叔宝和尉迟敬?运?〈?

春联是从桃符发展过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

画像,挂在门上,后来,画像又变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

上两边各写两字,表示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够过隐,便又在大

门两边,挂上桃木板,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

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最长的一幅对联共有350个字,号称 “天下第一长联” 。 据

《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

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

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幅春联。

篇3

除夕别称除夕通常又被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夜的来历而除夕这个节日由先秦时期的逐除压扁而来,而逐除通常指的是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取出一种"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而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年,而年每隔365天就会出现,年这个动物一旦出现就会危害人类,给人类造成重大的困难,而年通常也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这时候就熄灭灯火,整夜的彻夜不眠,用来躲避灾害。而到了后来发现穿着红衣服以及点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赶跑年兽,因此到了每年年末的时候,觉得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辟邪,祈求来年会是个好运,因此过年大放鞭炮爆竹的习俗流传到了今天。

除夕习俗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篇4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篇5

2017年1月14日下午,我们五年级六班的倪xx、邢xx、房xx等同学在爸爸妈妈们的陪伴下,来到了xx市博物馆参加《各地传统与民俗》的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游玩的同时,通过参与主办方精心编排的各项活动,了解家文化的意义,化解过去一年中积累的亲子矛盾与误会;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打造一个和谐而亲密的家庭氛围。

不到两点钟,我们的学生代表就已经早早的来到了活动现场,期待着活动的开始!

在进入场地之前我们通过门口的讲解员已经大体了解到了本次活动的形式:主要采用传统风俗中赶集的形式来体现,不仅邀请了民间艺人进行中国结DIY、面塑、糖画、糖葫芦的现场演示与实践,同时还根据不同的省市布置了相应的展台,向我们展示了各地春节的民俗特色。虽然会场场地有限,但同学们还是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不管到哪个摊位上都积极认真的听从讲解,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认真听老师们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春联的由来和意义: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最早起于春秋时期,而真正被用于春节的张贴应该在宋代。

到了制作糖葫芦的摊位,我们有点拔不动腿了,真想拿一串填在肚子里。在活动现场,我们也有幸认真观摩了一次糖葫芦制作的全过程,知道了熬糖的不容易,熬的时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沾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而且吃起来发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另外要将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将山楂一切两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间一转。将核取出后用竹签穿上,然后放到熬好的热糖里滚一下。热糖冷却后,便成为晶莹透明的糖葫芦了。红彤彤的糖葫芦酸酸甜甜,老少皆宜。

还有可爱的面塑DIY,漂亮的糖画,以及身穿各地特色服装的展台,我们都一一进行了参观学习,了解了北京、xz、内蒙古等地春节的一些习俗,比如说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在内蒙有春节饭后玩“嘎拉卡”(羊骨头)的习俗……由此可见,中国的地大物博,各地文化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庆贺春节,都是为了祈福来年更加美好。

篇6

来历简介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习俗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2、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3、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煮饺子技巧煮饺子时,粘连和破皮这两个常见问题让人头疼,究竟怎么煮才能保持形状完整呢?其实,煮饺子的过程中,水开四次,就熟了。开水下入饺子,当水第1次沸腾时,添入少许凉水,待水开后再加凉水。总共点3回水,开锅4次,饺子就煮熟了,既不会粘连,也不容易破皮。

篇7

在爆竹声之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同时,也是我最喜爱的日子,那就是——春节,家家都喜气洋洋的,贴上红红的春联,准备美味的杂食,包红红的利是等,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对我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快乐日子!以往,我是起得最晚的人,但那天,我却是最早的人,是为了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那一串串的鞭炮,在左邻右舍的手中点燃,那声音真大呀,四处飞溅,那鞭炮仿佛要把每一个温馨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接着,就要东家窜窜,西家逛逛了。路上可热闹了。在孩子的手上,有的拿着玩具,有的手上那着烟花,有的手上拿着食物,有的手上拿着...... 我们开开心心的去逛花街,拍拍那些美丽的花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话可真没说错,快乐的日子,是过地最快的。很快,就到了除夕了,我和妈妈早早的来到了菜场,买新鲜的蔬菜,肉类,与面粉,在晚上,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围着桌子,团团圆圆地吃汤丸!

春节,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篇8

传统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8: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除夕的禁忌1、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2、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3、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4、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5、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6、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7、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8、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的祝福语1、喜气洋洋除夕夜,朋友短信送上前,除夕之夜来守岁,大年初一贺新岁,岁岁平安吉星照,年年福寿安康健。你点灯,我放炮,一起开心多热闹。幸福心情赛蜜糖,祈福今世乐无疆!除夕快乐!

2、除夕夜,乐翻天,换了新衫,美了容颜;钟声响,鼓喧天,吉祥降临,快乐无眠;煮水饺,看春晚,全家欢笑,喜庆团圆;短信发,祝福达,幸福今宵,给你拜年!

3、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与父母团聚;最好的时刻就在今朝,普天同欢庆;最大的快乐就是这样,其乐融融过除夕;最美的祝福总是及时赶到,除夕到,愿你合家欢乐,年年有余,除夕快乐!

4、爆竹辞旧岁,欢喜过大年;爆竹炸上天,来年赚一圈;爆竹炸得响,钱财如水淌;爆竹炸最后,钞票赚得厚;爆竹时时放,来年旺旺旺!愿除夕快乐!

5、除夕到,天庭大值班,财神爷枕钱待旦,寿星公齐装满员,好月老搭桥牵线,灶王爷蜜语甜言,只要我一按键,就全部冲向你身边,让你乐翻天!

6、响亮爆竹把激情点燃,滚烫老酒把脸颊映红,温馨话语把心扉融化,欢聚笑声把除夕陶醉,动情歌唱把春天唤醒,快乐短信把你我祝福。鼠年快乐!

7、快乐进入倒计时,幸福已整装待发,如意的钟声马上敲响,吉祥的烟火即将绽放,美好的节日步步走近,祝福的短信立刻送到,除夕到,愿你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8、除夕是句号,归纳鼠年的美好;初一是冒号,开启鼠年的吉兆;初一是感叹号,吹响幸福号角;除夕是删节号,删节掉郁闷烦恼。祝你鼠年画满幸福符号!

篇9

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楹联中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是与律诗一致的。在秦汉以前,人们过年时就有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辟邪的习俗,也就是所谓的悬挂桃符。直到一千多年以后的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提在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这一时期人们才开始用红纸替代桃木,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春联。

二、对联艺术的书写形式

1、与中国书画结合的中堂

中堂是国画装裱中直幅的一种体式,以悬挂在堂屋正中壁上得名,中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客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画。它迎门而悬,地位显赫,两旁通常配以楹联,也称作“堂幅”,后逐渐成为定制。

2、中国传统的门庭对联

(1)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2)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逝者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

(3)婚恋

婚恋对联是祝福新人的祝词对联,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4)寿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H而做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的内容以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为上乘。

(5)贺联

贺联,顾名思义,就是指专为喜庆的活动而写的祝贺的楹联,其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鼓舞士气和宣传受贺对象,同时具有喜庆性,针对性,通俗性和时代性。

三、当代对联书写存在的必要性

1、中国传统节日对传统对联书写形式的延续

中国的传统节H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此时每家每户喜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习俗以增添春节气氛这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对传统对联书写形式的延续。

2、以传统对联书写为形式支撑的文化景点

传统建筑的诗意化、艺术化除了借助建筑物本身设计的艺术化和建筑群布局的高下掩映、宛转流变,还需要楹联的装点。名胜古迹联在历朝历代都十分丰富,大凡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景点都有文人墨客的题赠,这给建筑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的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个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达100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出自清书法家何绍基手笔的102字长联,情景交融,亦颇为人所称道。

四、对联书写艺术存在的文化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色彩斑斓。对联这一独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楹联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离开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化的人生追求、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抒情化的审美习惯、艺术化的生活习尚等就无法理解楹联的文化内蕴。对联洋溢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情韵,更多的与农耕文化、古典文化情趣相联系。它植根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和“心物感应”的传统农业文化心理中,与古人面对自然和乡村,置身熟人社会的传统宗法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多地与古典文化追求群体认同,固守传统纲常,追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传统道德法则呼应。对联最初的形式桃符是用来驱邪祈福的物品。中国民间百姓祈求安定和平,安居乐业也是楹联产生的重要原因,对联始终与风土人情、人伦幸福相连,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也是民俗文化。

2、中国传统对联的文史价值

对联是汉字语言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古往今来,举不胜举的巧联妙对,无不体现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涉及学科甚广,是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如果没有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蕴藏也就不会如此丰彩多姿。对联与书法是独特的两朵民族之花,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瑰宝。

篇10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习俗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的习俗2、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除夕的习俗3、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的习俗4、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除夕的习俗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习俗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除夕的习俗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除夕的习俗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的习俗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的习俗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的习俗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的习俗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习俗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