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黄河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0 08: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黄河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黄河的诗句

篇1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看出黄河水的雄伟磅礴气势。

可这与我所见的贵德黄河水截然不同。

贵德的黄河水,并不像电视中那样浑浊,它清澈见底。虽无那般雄伟气势,但也不缺乏神韵。绿如翠玉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微微涟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边一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配上远处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自古描写黄河的诗句很多,如李白的《将进酒》、《赠裴十四》;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等流传千古的美文佳句。黄河的美。成了 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

黄河究竟为何如此清澈优雅呢?

黄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条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她哺育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篇2

一、描写天气与气候的诗句:

1、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2、描写季风和降水的诗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指夏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的《蜀道难》)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三、描写河湖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将进酒》),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坡的《题西林壁》),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篇3

关键词:情感: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50-0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诗的首要要求,“意与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是“意”的载体,二者水融,互为依托。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去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所以,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入境的路径在哪里呢?

一、激感,披文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而古诗文离学生的生活年代遥远,要怎样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与诗文产生情感共鸣呢?教师可以从题入手,巧妙简介背景,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可以娓娓讲述一个有关小故事,激发学习欲望,顺情而学。教师也可以深情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顺情而读。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堪称极品的送别诗,教学时采用对比方法,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再结合课件(地理位置图),简介时代背景: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绪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情是平和的,惆怅与不舍是知己不能长相聚。李白踮起脚来,望啊,望啊!他高声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送元二使安西》当时阳关以西是无尽的荒漠和频繁的战乱,元二还要经历三千多公里长途跋涉,骑马去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安西。王维送别好友元二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送别元二时王维除了友情难离,还会平添一份担忧,一种生死离别的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感情琼浆。不仅是依依惜别的情谊,更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无微不至的体贴,前路珍重的祝愿。两首送别诗,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朋友间真挚的爱。此时学生读的欲望被老师深情叙说点燃,不经意地带入诗境,学生情不自禁地诵读起两首送别诗,体会起诗情画意来。经过教师简介背景,把学生带进诗境,学生学起来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若犹己出。

二、利用直观场景,促情入境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诗词中的“画”就是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诗人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这“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因此,教材中每首古诗词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习古诗就是要引领学生看到诗人所体验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教师自己制作精当的课件及其他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就设计:同学们没有见过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学生大声说:“想!”于是播放课件:黄河水汹涌奔腾,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奔腾不息地涌入大海的怀抱。学生看得认真,不时发出惊叹声。随后学生读起诗句声音有力洪亮。在老师的鼓励下,越读越有气势。然后引导学生对黄河说:“你真――”。不必多余的解说与灌输,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就把学生引到了黄河岸边,孩子的眼前是黄河,脑中是黄河,口中更是黄河。进入诗境,水到渠成。又如《牧童》一诗,展示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首先诗句就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引导学生诵读想象场景。再借助课件: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牧童吹着笛,由远而近,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学生很快就从课件上的“声、色、画、乐”捕捉到一个“铺”字,这个字写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更显出牧童活泼可爱、悠然自乐的情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他会做什么?想什么?或者他什么也不想就睡着了。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牧童安然恬静的生活。透过诗,也看到诗人对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真所谓触景生情,自然进入诗境。

三、唤起生活体验,悟出诗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古往今来,人们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都是相通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去感受诗情画意。如教《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学生没有亲临过庐山,很难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姿态各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家乡有名的金铙山:从正面看是多座山峰,从侧看觉得是一座山峰:遥望是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看却是一座或几座山峰;仰望是大大小小的山峰犹如白云之上;俯视却是悬崖峭壁。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吟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学生从春天到过的油菜花地感受到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好情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农村的孩子知道: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能看见月光在树间穿行,能听到山泉在岩石间流淌。所以,诵读起这样的诗,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中国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含蓄表达。而这些“景”和“物”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化为“美的画面和意境”。因此,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古诗词情境资源,进入诗词意境也就顺其自然了。

四、紧扣“诗眼”,感受诗魂

语言凝练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唐代的贾岛有首题为《题诗后》的诗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读一首诗词,仅在读中浮现整体的画面是不够的,还得紧扣诗词的词句,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在诗词教学中紧紧扣住“诗眼”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由此,引导学生再一次展开想象去细细品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一个“好”字赞美“雨”,真是“春雨贵如油”。这是一场及时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悄无声息地“潜入”,好在“润物”。学生从这个“好”字赏析出诗人不仅赞美了这场春雨,更赞美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好”成了这首诗的“诗眼”。抓住了“诗眼”,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意境是多么重要的。它好似一座深宅大院,诵读中想象整首诗词的意境,此进入第一境;在品味推敲词句时想象意境,这又深入一境。这样,学生就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参考文献:

[1]张颖.鉴赏古典文学之美 提升审美能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5).

[2]宁兴安.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探微[J].教育,2010,(08).

[3]李晓芳.浅议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性[J].教学与管理,2010,(21).

篇4

读懂古典诗歌方法之一:译读

读懂诗歌的第一步是译读,即将文言的韵文转译为白话。古典诗歌本身是用文言创作而且讲究音节和谐的韵文,因此,克服理解障碍,提高译读水平尤为重要。

一、 克服理解文言词语的障碍

首先,要加强常见文言词汇的积累。

例1 忆:1.回想,想念;2.记得,记住。

知晓了“忆”的“思念”词义,自然明白了诗题《春日忆李白》的含义:我在春天思念李白,自然能大体读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所抒发的情感。

其次,特别关注并积累有关文化常识的词语,如“青冢、绿琴、阳关”等典故和“春树暮云”类由诗句凝练成的成语,具备这类知识,常能事半功倍。

再者,大胆推断陌生的文言词语意义。江苏考题选择的常常是较通俗的词语,但陌生的词语还是有的,根据上下文或字形往往能够推断出词义;这种情况出现频率很低,近八年高考试卷中只出现“牖、幌、畿、锷、圞”这五个字,不构成理解障碍。

例2 畿 “铁骑满郊畿”(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铁骑满郊畿”,主谓宾结构,“郊畿”充当宾语,再根据词语组合判断“郊”“畿”是近义词,因此“畿”该是郊区之意。

例3 牖 (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联系标题和首联“微风惊暮坐,临牖思优哉”可以判断“牖”是“窗”的意思。

例4 幌 (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联系标题和尾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大致可以推断“幌”是“窗帘”的意思。

二、 克服理解词语组合关系的障碍

如何准确理解诗句,需要掌握语法分析这个法宝。

首先,普通诗句还是遵循一般的语法规律的:一般单句还会采用主谓宾式常用句式,复句会使用关联词语,这也是古今汉语都遵守的规律。

例5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2004年《征人怨》)

这两句就是主谓宾结构。可翻译为“整个春天白雪归向青冢,辽远的边塞黄河绕着黑山”。另外修饰语也是必须具备的。如果去掉修饰语“三春”、“万里”,就减少了“苦寒漫长”、“地域阻隔”之意,怨情就不浓厚了。

例6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这组复句就使用了关联词语“却、再”,和前后文衔接,可翻译为“再回来,再接续上此次汉阳游,(到黄鹤楼)骑上黄鹤”。

其次,古典诗句当然要遵循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

省略句,在古典诗篇中常见。

例7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2011年杜甫《春日忆李白》)

因省略只呈现两个形容词和两个诗人,需要补上主语和谓语,真正句意为“李白的诗风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呈现的是两幅画面“渭北春季的树木,江东傍晚的云彩”,两个偏正短语,意义模糊,需要补上主语谓语。这有多种补法,或“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渭北春天的树木开始爆芽、越来越郁盛,你对我的思念就像江东傍晚的云彩依依”;或“春天我坐在渭北的树下思念你,傍晚你在江东的夕阳下徘徊”;或“春天我在渭北、傍晚你在江东,我们彼此遥望,可是却被树木云雾遮住了视线”。因为省略造成许多空白,内容跳跃,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也增添了想象的乐趣。

例8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因宾语前置和承前省略,翻译为“士兵在哪呢?(士兵)滋润了刀剑,人民在哪里?(人民)填埋到沟坑。”

倒装句中,尤其要关注诗句创作因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的限制而调序的类型。

例9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2007年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因为平仄限制,关联词“未是”位置挪后。句序应该调整为“未是江头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翻译为“不只是江边风浪险恶,更有人世间行走艰难”。

另外语法分析在词语活用辨别及解释上也大有作为。

例10 “时滴枝上露”(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滴”应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微风不时使竹枝上的露水滴下”。

综上所说,要提高译读水平,既要保持文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更要加强语法分析的训练。译读,才能扫清阅读障碍,为联读诗篇、深度解读诗句做好铺垫。

读懂古典诗歌方法之二:联读

联读,即将局部的诗题和诗篇的开头、主体、结尾联系成整体的阅读方法。牢牢树立标题统篇,词、句、联、层、段组成篇,彼此前后关联的整体意识,决不能孤立地读标题和诗句。有标题的诗篇常常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眼、题材、体裁、创作手法等,而诗句也因题而起承转合,彼此互相呼应勾连。联读有如下益处:

首先,把诗作为一个整体阅读,能准确而迅速地切入诗歌的主旨。

例1: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2004年《征人怨》)

全诗采用间接抒情方式,读者很难把握诗句抒发的强烈的怨恨之情。但标题点明了边塞诗题材,“怨”是抒发的情感,也是全诗描述紧扣的题眼。诗题就是诗篇的组成部分。其次参看诗题,分析诗句的起承转合,对明了诗句间的联系,自有奇效。

例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

诗题点明了属于登高望远类的咏史诗,诗篇的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扣住“凤凰台”之名交代地点、事件,就所见景象抒发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的感慨;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扣住“金陵”六朝故都的往事而如今已成废墟的景象,感慨昔盛今衰、人世沧桑;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登高远眺所见的永恒而美丽的自然之景;颔联颈联都是登台所望,分别从时间空间角度呼应首联揭示的哲理;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则承上远望而转折,因“浮云蔽日”、“不见长安”而发愁,也道出金陵王朝更迭频繁、盛衰反复的原因,抒发为国、为君、为民、为己的忧愁。如果不彼此参照,孤立阅读,读的就不是诗,而是语言材料而已。

例3: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2011年《春日忆李白》)

标题交代了时间、对象、事件、情感、创作手法,而“忆”包揽了后三项。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是写景句,因省略太多,尽管有注释告知“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如果不结合诗题也很难明确句意。但整体阅读后,此联所抒发的彼此互相思念的深厚感情,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还是能确定的。

其次,联读重点关注题眼、诗眼、线索,这些往往是结构全篇的关节点。

如《征人怨》的“怨”、《鹧鸪天·送人》的“送”、《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的“闻风”、《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登”“感”、《春日忆李白》的“忆”都是诗篇的关节点。

以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忆”为例说明:首、颔二联忆李白的诗(忆的内容或着眼点),颈联抒彼此思念之深(忆之程度),尾联望再会论诗(由忆白诗而在结尾再次回应),整首诗就是围绕“忆”构思、选材组材的,结构精巧完整。

再次,联读还要关注提示内容层次关系的词语、现实和想象内容转换的词语、时间空间变化的词语,这样分析诗篇才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

例4: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想当年、到而今、何日、却、再”,串联起登上黄鹤楼所见的荒凉,回想当年盛况,再回到眼前描述被侵略残杀的景象,希望能抗敌报国,再想象得胜归来再游黄鹤楼。正是这些词句,使材料组织放收自如,抒发的情感丰富多变。

例5: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010年《送魏二》)

“忆”由此地想到友人所在的遥远的潇湘水上,由此时已经分别想到对方独自在深夜月下做梦听见凄清猿啼声,更觉黑夜凄冷孤独而漫长。友人已在他乡,但思念未已,可见情长而真。

读懂古典诗歌方法之三:解读

解读,即对诗篇的组材、结构、主旨、技巧等解构分析的阅读方法。而解读的利器就是表达方式,诗歌常用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一、 解构材料。各种表达方式必须传达相应内容:记叙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果;描写要描摹对象的状貌情态;抒情要抒感;议论要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而这些就是组成诗篇的材料。因此,解读古典诗篇的第一步就是判断诗句的表达方式,然后解构材料内容。

例1:(2007年)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上片描写场景,下片抒情议论。组成全词的材料内容是送别时唱完《阳关》泪水还不止,殷殷嘱咐对方“功名馀事且加餐”,看远方连天江水无穷树,黑云压住一半山。由此抒发古今怅恨,不止源于悲欢离合之情,感慨险恶的不止是路途行舟之难,更有人世艰险之困。解构材料是进一步解读的基础。

二、 梳理结构。在解构材料的基础上,按照顺序串联全篇内容。诗篇的结构是完整的,内容也是一脉相承的,但诗句的内容是跳跃的,因此,在梳理结构的过程中,就要有意填补空白,补足脉断之处,使得诗篇的起承转合紧凑相连。

例2:(2011年)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前四句议论李白的诗,五六句写渭北江东两地之景,最后表达重聚首细论诗的愿望。如果把上述解构材料连缀起来,作为结构梳理的答案,基本可以。但因为还不完整,没能扣住诗题或诗眼一脉相连地交代清楚每组诗句间情感或逻辑的联系,所以还不够。补足脉断之处:整首诗以“忆”为题眼,以高度评论李白的诗做开头是“忆”的具体内容,借景抒情表达“忆李白”的情感深厚,最后,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再聚首、畅饮酒、细论诗的强烈愿望,呼应开头。再与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比较,几近相同。

三、 把握主旨。抒情和议论就是直接揭示主旨的两种表达方式,而记叙和描写是辅助手段,把握主旨当然应该去粗取精,关注前者,尤其是有明确的诗眼、题眼的诗篇。

例3:(2012年江苏卷) 梦 江 南

篇5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三: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背景浅;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古诗教学的“度”较难把握。笔者尝试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体验等方法,解决古诗教学难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一、以读为本,读中促悟

自古以来,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时笔者分为“五读”,一读,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添字,大致了解字义。二读,让学生自由地反复朗读,直到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三读,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大声朗读,读得响亮、流利,学生进行互评互议,纠正读音,初步感知诗文。四读,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问:你看到什么画面。学生个性回答。五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此为个性朗读)。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读中,对诗的意境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朦朦胧胧,但正是这朦胧美而更具魅力。记得巴金先生说:“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古诗也是如此,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悟”的过程。因此,古诗教学“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品词析句,感受诗意

古诗讲求“炼字”,其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语言简洁精练、隽永含蓄,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品词析句对学习古诗尤为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处,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如《咏柳》一诗,作者用“碧玉”、“丝绦”来描绘春天柳叶、柳枝的色泽、形态之美,写出春天的宝贵和春天的美好,比喻之精准。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嫩绿的柳叶与温润的碧玉、丝丝下垂的柳枝与柔婉的丝带的图片,体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作者表达之精当。如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中“裁”的理解,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诗人贺知章为什么把那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形象地比作高明的裁剪师手中的“剪刀”,让学生议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让学生欣赏画面:春风拂过,冰雪融化,河水潺潺,小草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柳枝冒出点点小芽,柳枝在春风中轻摇。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领悟作者诗中“裁”字之高妙。学习古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推敲、揣摩、品味,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优秀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诗中的意境。一首古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意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也如此。王国维所称的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意境既是景,又是情,还包含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中国古诗注重意境美,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常常过多地讲解、分析,破坏了古诗原本的神韵。因此,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1.利用图片,观图入境。

清代诗人叶燮道:“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此道出了诗与画的惟妙。每当我们吟诵古诗时,总会觉得有无尽的意味,如画般真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意境。四年级下册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山坡、田野、杜鹃、烟雨,以及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还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这是一首很美的乡村田园诗,但实际上诗中的意境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这就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备课时发现生活中农村题材的图片不少,笔者从中选择了“绿遍山原图”、 “白满川图”、“江南烟雨图”、 “农忙养蚕插秧图”,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把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将诗歌内容的清晰美与意境的朦胧美很好地统一起来。

2.创造想象,入情达境。

古诗中所呈现的画面都是通过一组组意象表现出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那么,一首诗歌的意境一定会被学生创造、挖掘出来,从而提升古诗的意境美。还是《乡村四月》,学生通过观图走进乡村四月那迷人的景色中,这样还不够,为了挖掘、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笔者向学生提出:乡村四月农忙季节人们除了养蚕、插秧外,还会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人们正赶着把蚕丝拿到城里卖。”有的说:“人们在喂牛吃草。”有的说:“人们在田间除草。”有的说:“人们正在割草、铡草。”等等,学生仿佛看到农忙时人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体会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表达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样的一种创造性想象,让诗人、诗歌、学习者产生共鸣,让诗歌的意境走进学生的心中。

3.借助典故、音乐,深化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适当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古诗中的典故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领会意境,感受诗情。适时恰当的音乐渲染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使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篇6

由于我们两人的单位离得比较近。有时候散步也能碰到一起,因此,我们的交流和沟通也就十分方便。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又出了一本诗集,说是要送给我。我去了,在他的办公室里,一本已经签了名的诗集《写给太阳写给月亮》的书就放在他的桌子上。带着诗集回到住处。认认真真地读起每一首,犹如聆听悠扬的蓝调系列,又像在倾听大自然的声声物语,读之沁人心脾,更觉得人世间的沧桑轮回也是如此美丽。

诗集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去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爱情、亲情以及友情。例如在《回答》一首诗里,他是这样感受爱情的:真情被你的表演否定我不再仰望天空/即使星辰弄眼雨戏彩虹/也无法愈合我受伤的神经/ 你把贪婪作为追求/自私成为你生命的内容/浅薄本是命运的贡品/你却拿来装饰人生/ 轻浮如云缠缠绕绕/最怕心谷卷起狂风/但愿人遗的幻影随风飘去/还我那片灵魂的宁静。在这首诗里,他把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里,爱与被爱,真实与表演,有时候不用“回答”也同样是非分明。在《欲望》里他这样说道:风拧干云彩的时候/影子是否发现 自己脖子上那串闪亮的金属/其实不是项链。读之耐人寻味。

在第一辑里,大多是以月亮为载体,融入感情的河流,表达心灵的声音,吟唱爱情的甜蜜,有赞美也有无奈,有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也有对时光流逝充满不尽的忧伤。是谁把月光斟满心杯/让我在梦中与你同醉/(《月园的时候》)。月亮啊月亮/你永远自知之明/就去做那枚光盘吧/刻录下亲经身历/留给明天播放/(《中秋月》)。意与象的链接,景与物的独思,语句精练。表达深刻,诗歌的独特魅力跃然纸上,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在表达亲情方面,更是刻骨铭心。穿一件灵魂的内衣/接近了你/那时彼此很年轻/从“我”/一直到“我们”/走了很远/ 苹果终于熬了/正是采摘的时节/你托举起我/攀缘上一株翠绿的树/共同收获甜蜜/年年月月/月月 年年/在一条弯曲的路上/一起拣拾风雨/不经意间/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我们继续走》――写在结婚25周年之际)。对于爱情,诗人走过了25年的里程,短短的几行,催人泪下。他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得自然丰富,以歌颂为主,兼及诗人自己的感叹与思考,语言运用也明白晓畅。,读着这些诗作,仿佛也随诗人一起到达了他心灵停放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在写太阳的时候,更多是以群体人物或事件的出现为起点,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并通过太阳这一物象,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党和劳动人民,高度赞扬了他们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因为 如果/把伟大的日子做为一个支点/它支起的/只能是伟岸和崇高/(《伟大的日子》)。去西部/要揣上一颗虔诚的心/要舍得使用攀登的气力/……西部的话题比黄河宽/西部的话题比长江长/西部还有一座高高的雪山/任何发热发烧的头脑/到那里都能够冷静下来/(《西部话题》)。写到这里,诗人不仅仅是在赞美,更多的是他在思考,并通过思考给人们以启迪。他仿佛在提示人们,西部的魅力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包括去西部你一定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勇敢的心。

诗人笔下的落日更是富有生气。忙碌了一天的太阳/蹲在山头/欣然把自己画成了句号/(《落日四题》),这诗句上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落日、人民、山梁,应用电影画面的透视和表现手法,把落日的神韵描绘得逼真动人,栩栩如生,富有了朝气和活力。

诗的意象,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就能够完全体现的,她是通过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入而后发出的回音,并运用诗歌的语言传递她的内涵与神韵。诗歌的意象之美及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否则就失去了诗的意义,也就不成为诗歌。关于意象在诗歌中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是诗人和评论家们共有的话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火热涌现,诗歌的意象也就更加直白,更加被诗人和读者所关注,因为,朦胧诗更加注重意象的表现。如果说古体诗的意象之美是“含而不露”,那么,现代诗的意象则是“潺潺流水”或是“轻声燕语”。但是,他们都注重诗歌的“氛围”。后来,关于意象的争论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歇。再后来,这几乎成了评定诗歌和诗歌写作遵循和考虑的必要因素。意象就是诗的语言的“质感”流露。关于这些,在张庆和的诗集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一条路/走了多年/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声音/都盼望/黄昏退潮之后/星星成为亲密的邻居/这是奢望但我等待/《路上》我敬一炷清香/你还一轮佛经/此番离去/不知道/尘缘还有多长/因果尚有几重(《缘》)。

在这本诗集里,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寓意深刻、诚恳。作为一位诗人,―位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升华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他的诗才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诗人在第四辑以问题诗的出现,用诗的语言表达了对《腐败“问题”》、《官的“问题”》、《(歌星“问题”》、《单位“问题”》、《非典“问题”》等的看法,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在这里,抛开他呈现生命状态以及关注生存环境之类的社会意义不说,单从诗歌的意象来讲,已经更加趋于开放,包容了不同的语言形式,相互独立的句子、语句群以及相互独立的事物,并使它们产生和谐,由此创造了诗歌的节奏。诗歌语言也更为讲究,注重诗句的硬朗、自然、洗练和明快。

篇7

摘 要: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中最有力的、以现代目光重新感受和想象了中国大地的苦难与希望的诗人。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从诗歌理论上看,艾青无疑都是20世纪现实主义诗歌大潮中堪称标志性的诗人。

从在丁玲主编的《北斗》(1933年第2卷3、4合刊)上发表第一首新诗《会合》至1941年3月从重庆奔赴延安,是艾青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就像许多伟大的诗人一样,艾青初涉诗坛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他早期的诗歌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他早期作品的深沉而忧郁的现实主义抒情风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中国新诗中最早形成的一股诗潮。、刘半农等先行者在试验新诗时,就已显示出关注社会民生、忠于现实的特色。20年代的文学研究会更是高擎“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大力提倡写实主义,并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等刊物为阵地,推出了徐玉诺、朱自清、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等诗人,形成了早期“实诗派”。面向生活,反映现实;讴歌进步力量,反抗黑暗统治;语言朴素、通俗、口语化等成为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诗歌理念。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诗在继承“现实的、战斗的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新诗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但对诗艺的忽视,又往往使其流于“幼稚的叫喊”。现实与艺术的矛盾使这个时期的新诗陷入了短暂的困顿。

艾青的适时出现为新诗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1932年,艾青从法国马赛回到他深深眷恋着的祖国,面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没有躲在自己内心的港湾中顾影自怜、自吟自唱,而是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以一颗真诚而敏感的心,用朴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诗歌的语言塑造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发表于1934年5月《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伤感和怨愤的调子歌颂了用乳汁养育自己的贫穷农妇,向不公道的世界发出了强烈的咒语。这首诗震动了诗坛,成为诗人的成名作,从此“艾青”的名字进入了我国现代诗歌史。翌年,艾青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收入《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芦笛》等诗作九首,这些诗歌深深地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土壤,又走出了平铺直叙的狭小圈子,自觉地吸收浪漫主义的营养,并与现代主义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相结合,以沉郁的抒情和丰富的意象另辟蹊径,不仅提升了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品质,使现实主义诗潮得以深化,又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艾青认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①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艾青的诗歌作品始终是那“伟大而独特时代”的产物。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声,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声音,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认识,是艾青的早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他说:“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来写诗。”②出于这样的创作动机,艾青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1937年至1940年,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又是反抗战斗最激烈最悲壮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艾青几经辗转,“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从南部到西北部——延安”③,这一段流浪,使他一方面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现实,更使他深刻地体察到了中华民族所蕴涵着的伟大的精神和力量。他在此期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北方生活为主,表现了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补衣妇》《我爱这土地》《旷野》等;另一组是以诗人激昂的情绪为中心,以太阳和火为主要象征物,表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如《他死在第二次》《给太阳》《吹号者》等。那绝望的《死地》也“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那滚过黄河故道的《手推车》所发出的尖音也“响彻着/北国人民的悲哀”;那“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浊浪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贫穷与饥饿、愚昧与闭塞、战争与死亡像阴影一样缠绕着这个古老的种族……现实主义的真实、深刻,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得到了饱满、强烈的和木刻般深挚的表现。

这些一再激荡着读者心灵的作品,挟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殉道精神滚滚而来,不仅令生活在苦难的中国大地上的读者产生了强烈共鸣,而且还以陌生的文本魅力,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的审美经验,体现出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诗派深化的实绩。

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从新文学之始开始的对中国现实及其命运的追问,另一方面将这一追问延伸到了纵深处。阅读艾青的诗作,常常相伴而来的是感动、伤痛、沉重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他哀叹中国现实的凄惨、黑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忧虑危亡中民族的命运:“旷野啊——/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么?”(《旷野》);他赞美赞美中国民众的宽厚、坚韧:“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吹号者》)……个人的痛苦与不幸被他融入民族的悲哀与时代的痛苦中,忧郁悲苦的调子倾吐的是整个民族灵魂的哀痛,这使他的诗作获得了丰厚的历史内涵。

丰厚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民族忧患感已经足以支撑起这位杰出的民族诗人了。但是,艾青现实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远不限于此,其艺术触角继续延伸,已经深探到人类灵魂的最遥远处:宇宙和生命本体。如果说他早期诗歌中的民族忧患感表现为生命的现实存在,那么由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体悟而获得的生命悲凉感则表现为生命的意识存在。这种生命的悲凉感在艾青早期的诗作中体现为挥之不去的忧郁的基调。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中,也同样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在艾青的忧郁里,生命的悲凉感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感底色。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当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刚刚登上中国诗坛时,心境中就已渗透着一股前途莫测的茫然,他心中萦绕着这样的诗句:“走过了路灯的/又是黑暗的路”(《路》)。在《生命》一诗中,他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知道/这是生命/让爱情的苦痛与生命的忧郁/让它去担载罢/让它喘息在/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让它去欢腾,去烦恼,去笑,去哭罢/它将鼓舞自己/直到颓然地倒下/这是应该的/依然,我的愿望/在期待着的日子/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存在的,但必须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凄凉感。抗战爆发后,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曾使诗人为之振奋,想要拂去往日的忧郁,但心境的深处仍潜伏着生命的悲凉感。1939年创作的《他死在第二次》,虽然注入了战士为国捐躯在所不惜的爱国情思,但仍然没有忘记对宇宙生命的哲学拷问。在诗的第十节《一念》里,诗人写下了对于生命的哲理性感受:“活着,死去/虫子花草/也在生命的蜕变中蜕化着……/这里面,你所想起的是什么呢?”诗人接着回答说:“多少年代了/人类用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土地/又用土地养育了/自己的生命/谁能逃避这自然的规律。”诗人的用意非常清楚:生命本身无法求得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境界,只能是生的苦役与死的永寂的轮回。即使诗人怀着巨大的热情投进太阳的怀抱时,这种生的哀戚感也未能被拂去。

这一特点表明:从一开始,艾青的诗歌创作便具有了世界的眼光,他的诗作汇入了世界诗歌的潮流,成为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部分。

艾青早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示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艾青一贯追求和坚持现实主义,但并不拘泥于现实主义的单一模式,而是有所突破,有所开拓。他的诸多诗篇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正如法国诗人贝尔娜所说:“艾青从一开始就是写实派,但他不是僵硬的,教条的,这是一种自由的现实主义,开明的现实主义,进取的现实主义。”④也就是说,他在恪守现实主义本质规定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文学流派的营养,使现实主义在艺术上具有多种色调和开阔的格局。

艾青是在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的熏陶下走上诗坛的,他读过声称要“从恶中发掘美”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的诗,喜爱希望成为“通灵者”的写过色彩绚烂的《元音》的兰波的诗,这使艾青在创作伊始已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但同时他又始终不忘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一直在为脚下这块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人民唱着深情的歌。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创作已经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自觉地担负起了创造性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使自己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将现代主义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蕴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诗人。

艾青的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捕捉上。艾青早期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艺术再现。1937年初的作品《太阳》中有这样诗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不仅描绘了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还强烈地暗示着光明时代到来时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绝望里;/临终时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运用意象的典范,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几个意象分别以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中的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

艾青诗歌意象外延的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相一致的。例如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当时惨遭战乱的社会现实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做了铺垫。再如《乞丐》,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从这些意象中既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又使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果说郭沫若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戴望舒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那么艾青则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艾青的创作中,现实主义诗歌得到了最高体现。”⑤艾青的诗一面是对现实世界的诅咒,一面是对理想世界的徜徉和依恋,诗中所展示的视野的开阔与辽远、蕴涵的丰富与凝重及意象的圆融与透彻,无不显示出对此前现实主义诗学探索的深化和超越。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上对于中国的汉诗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和规范意义。

艾青同时又是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突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显示了诗人的博襟和宏大的艺术视野。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信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诗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艾青的伟大正在于此。

① 艾青:《诗与时代》,《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页。

② 艾青:《诗与宣传》,《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③ 《艾青选集·自序》,《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篇8

一、播放歌曲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之大。当然,这并不是随便的“拿来主义”,而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选择与之有内在联系,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的是歌曲《父亲》,让学生们感受到父子亲情,沉浸于感动之中;《春》一课,我采用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使用这种导入法,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情感得到熏陶。

二、叙述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华罗庚《统筹方法》,可以“田忌赛马”的故事导入;讲《甜甜的泥土》时,我就先给学生讲了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用自己的鲜血维持孩子的生命的故事,学生听了以后感触很深,我再因势利导地转入课文的学习,要求他们找出使自己感动的细节。

三、激发想象导入

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夏天的夜晚,面对繁星闪耀的天空,人们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美好的遐想。同学们面对星空有过怎样美好的想象呢?”让几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定会“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叶圣陶)。

四、情感铺垫导入

我在讲解季羡林的《曲径通幽》时,先声情并茂地把“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读给学生听。这是“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学生听了以后对作者有了深入的了解,具体讲课文时学生理解就轻松多了。

五、优美图片导入

我在讲解文言文《三峡》时,用投影仪将几张三峡彩色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又指着其中的一幅三峡的照片说:“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观,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六、积累展示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故事、成语等,在课堂上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积累。营造一种竞赛的氛围,可以分小组比,也可个人比,形式多样化。如我在讲《多一些宽容》时,事先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查找有关宽容的名句、故事等资料,在课堂上一比高下。讲《鸟》专题时,让他们找古诗词中有关鸟的诗句、文章。积累展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七、激情导语导入

如在教学《望岳》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浏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多少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曾说,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请杜甫为向导,随他一起攀登浏览巍峨壮观的泰山吧!”这段导语饱含感情,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为上好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八、直接设疑导入

篇9

2013年,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修辞”试题的设置都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辞格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涉及辞格,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中及古诗词阅读中结合鉴赏来考查;甚至,中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就会文采飞扬,赢得高分。因此对此考点,我们不仅要了解具体辞格的特点,还要体会具体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等。

【题型扫描】

①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②对各种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题。③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或续写句子。④语言鉴赏题,即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处等。

【技法点拨】

技法一:了解修辞格式,弄清易混区别。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这类题就是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的题型,近年来这类题出现的并不多。解答时,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课标”所列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以及教材中常见的借代、引用、双关、反语、对比、衬托等辞格各自的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2013年四川德阳卷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D.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客观型判断选择题。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前提是必须了解各种常见辞格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

[参考答案]B

2013年辽宁丹东卷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3)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4)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不是每一次成功都有掌声……可他们仍然不放弃奋斗,不停止付出。

A.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B.拟人、 夸张、 比喻、 排比

C.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解题指津]这也是一道客观型判断选择题。解答时,可对照几种常见辞格的基本特征,采用“筛选法”细加辨识,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答案]A

技法二:明确题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拟。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主观型仿写填充题”。这类题就是根据提供的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例句,仿写或续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对联句、对比句、比喻句与排比句的仿写和续写等。做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或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2013年山西卷 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

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上联:水清鱼读月

下联:山静鸟( )天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仿写填充题,要求仿照上联补写下联。解答时,应认真研读上联,尤其要弄清所给文字材料中的要求和一些隐含信息。譬如下联要填充一个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并符合语境,须表现出山里的情趣等。

[参考答案]谈

2013年辽宁锦州卷 仿照加点句子,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钻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砖石;黄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黄土; , ……世上许许多多东西,若永远不为人所用,原本珍贵的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解题指津]这类题与仿写题非常相似,只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当然在句式和结构上也要与仿照的句子相似。解答该题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提挈语“……再……,若……也只是等同于……”,运用对比,内容不要重复,语意要连贯。

[参考答案]示例一:时间再珍贵,若任其流逝(不能抓紧)也只是等同于流水。示例二:生命再宝贵,若虚度光阴(不知珍惜)也只是等同于朽木。

技法三:把握辞格特点,由大到小辨识。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主观型语言创作题”。这类题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分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有的要求运用恰当辞格进行语言创作。这样的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命题者所提供的文段或选项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格,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各种常见辞格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如果兼用了多种辞格,在判断它们时一般采用“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总的看,再局部看。运用辞格进行语言创作时,须看清题干要求。

2013年福建莆田卷 视觉上仙境:兴化大地美景无数,令人流连忘返。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处你熟悉的莆田景点。(要求:抓住景物主要特点进行描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景点: .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语言创作题,要求按照提示材料写出一段文字,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这类题显然要比选择判断和仿写填充的难度大一些,解答时,应细心研读提示文字和要求。譬如解答本题,尤其要熟悉家乡景点特色,描写时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并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九仙溪 峡谷间的泉流飞湍急下,或冲砸在突兀的崖石上,或跌落在探幽的碧潭间,或激荡在险峻的大峡谷中,发出一阵阵高高低低的不同爆鸣声。

示例二:石室岩 山上常年烟雾缭绕,宛如一个披着轻纱的仙女翩翩而至。古朴的宝塔在袅袅的仙雾中,若隐若现。沉沉的暮霭中,微风传来悠远的钟声,让人不由地想起常建的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013年山东德州卷 某校新成立一个文学社,取名为“启航文学社”。成立大会上,一位家长赠送了一幅画表示祝贺。请你从船、帆、天、云、风、海中选取二物,配写一段贺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50字。

贺词: .

[解题指津]这也是一道语言创作题,要求根据提供的文字材料,配写一段贺词。解答时,应细读提示和要求,尤其要注意从“船、帆、天、云、风、海”等意象中选取二物,至少运用一种辞格,包括标点不得超过50字,等等。

[参考答案]示例:①祝愿启航文学社乘着理想的风,聆听时代强音,描绘心灵画卷,在文学的浩瀚大海里启航,满载而归。

技法四: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鉴赏。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主观型品味鉴赏题”。这类题多是指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鉴赏题目所供选项或某一精彩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地分析与鉴赏,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不仅要分析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语境去把握。

2013年湖北黄石卷 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

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鉴赏品味题,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要求品味诗句中描写某种意象运用对比色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指出“绿叶”这一意象常用来比喻哪一类人。解答这类题,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素养。

[参考答案]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2013年天津卷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作者借助“海峡”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真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解题指津]这也是一道鉴赏品味题,但以“选择判断”题的形式呈现,要求找出对所列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类题显然比纯粹的鉴赏品味题降低了难度。解答时,可采用“筛选法”或“排除法”来进行选择,但前提是熟悉各种辞格的特点和表达作用,还要注意题干中的语言表述是否准确。

[参考答案]A

【拓展演练】

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前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2.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走呵 走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你会纵情欢笑

是呵 是呵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为营造良好氛围,柳州市委向市民征集“美丽柳州·清洁乡村”活动的宣传标语,你作为志愿者,请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

标语: .

5.为辽宁省东营市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品牌产品拟写一则广告(要注明名胜或产品的名称;能运用修辞手法)。

[链接]主要风景人文景观:黄河口湿地生态园、孙武祠、东营历史博物馆、清风湖公园、黄河大桥、新世纪广场等。

广告: .

6.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7.四季更替,风物长新。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续写诗句: .

【参考答案】

1.D(设问)

2. B项错在作用分析。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并非表现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3.B

4.清洁可爱家园,装扮美丽柳州。

5.黄河口湿地生态园:天鹅归来不想回,旅客到来不思归。孙武祠:满目宝书胸中自有百万兵,一腔热血阁内不乏车千乘。“驰中”肴驴肉:“驰中”驴肉,驰名中外。万达集团:万达电缆,四通八达。

篇10

一、基础知识。(共18分)

1.看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rǔ shà jiǎo suō

侮( ) ( )时 ( )健 ( )衣

2.将"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改成反问句。(1分)

3.缩句(缩到最简):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1分)

4.将"孔雀的羽毛多么漂亮啊!"改成拟人句。(1分)

5.将"晚霞映红了天空。"改成比喻句。(1分)

6.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学校要尽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3)有没有动脑筋是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4)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

7.扩句:采茶姑娘摘下嫩芽。(1分)

8.将"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改成双重否定句。(1分)

9.排列乱句。(4分)

( )它原本是弃置在一位美国人所住的院子里。

( )主人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我决定不占为己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 )这块石头有个动人的故事。

( )谁知就在搬上卡车时,工人一时失手,石头掉在地上,碰裂了一个缺口,大家才发现这并不时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紫水晶。

( )有一天,主人因石头有碍观瞻,就叫人来将它搬走。

10.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前后连贯。(2分)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记忆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们没有记忆力,( )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记忆力( )生来就有的,( )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在正常的教学影响下培养起来的。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相信你一定能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3分)

(1)青山遮不住, 。(2) ,树头花落未成阴。

(3)天街小雨润如酥, 。(5) ,误入藕花深处。

(6) ,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 。

2.根据情景写词语、诗句、歇后语、谚语、格言。(7分)

(1)(横线上可以填哪些成语?)孩子们 , 的儿童节终于到了,校园里处处处 ,同学们个个显得 。(3分)

(2)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景观吗?(3分)

庐山瀑布:

大草原:

长江:

(3)请你写出一条表示团结互助的歇后语、谚语或格言。(1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思 。这是《 》一文中的语句,这篇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漓江的水真静啊, ;

漓江的水真清啊, ;

漓江的水真绿啊, 。

三、阅读。(28分)

(一)丁香(12分)

妈妈带我在院中种了几棵丁香树。

丁香树很快长得就超过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树前观察它的变化。早春,一张张嫩叶,形状酷似心脏。然后,它的枝头出现了一团团紫色的或白色的云,这是由许许多多小花朵组成的。到了秋季,它接下扁扁的果实,再过不久,寒冬来临了,丁香树却脱掉身上的全部绿装,裸露出干瘦的躯体,让枝丫忍受零下四十余度寒冷的袭击。最初,我担心这娇嫩的小树会被冻死。可是到了翌年早春,它又开始生枝、长叶、开花。在那苦涩的时代,我往往感觉不到丁香的芬芳。有时在它的花瓣上反而会发现颗颗晶莹的泪珠,莫非它也尝到了人间的幸酸?

老师说,丁香的花朵有四个小瓣儿。可是俄罗斯小同学们偷偷地告诉我,还有五个瓣儿的。如果发现了五瓣儿的丁香花,就是发现了幸福。这时,可不能让幸福跑掉,要马上把它吃掉。这或许是俄罗斯人的风俗?从他们的风俗里,也不难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殷切渴望。那时我们都是孩子,不知道幸福须要去争取。我们男男女女小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时,只要发现五瓣的丁香花,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吃。我吃过多少,不得而知了。

有一年盛夏,狂风卷着暴雨,呼啸了两天两夜。我的小丁香树被刮断了。我以为它再也活不了了。妈妈说:"别哭,它会活的!"果然,断干敖过了寒冬,到了春天,它抽出新条,长出新叶。那年开的花朵中,虽然我也发现了五个瓣儿的,可是不忍心把它吞掉。我想

1.从文中划出4个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后面: (2分)

2.你觉得丁香具有怎样的品质?为什么?(3分)

3.同学们为什么要吞吃丁香花?"我"后来又为什么不忍心把它吞掉?(4分)

4.展示合理的想象,补充本文的结尾部分(3分)

(二)

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我们的第一堂语课排在3月2日,谁知3月1日,从报纸上一行冰冷的触目惊心的文字中,我们惊悉冰心老人与世长辞的噩耗。吴青老师还能照常给我们上课吗?早就听闻吴青老师与母亲感情很深,承受着刻骨切肤的丧母之痛,她是不会来了。

带着种种的猜测与疑惑,我们仍然准时做在教室里。11点整,一个娇小但挺拔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平静的面容,平静得让我们发现不了什么,惟有她左臂上的黑纱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刺痛了我们的心。

是她,是吴青老师!

刚才还有说话声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吴青老师从容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开始自我介绍。她声若洪钟,字正腔圆,那流利而纯正的美国英语令我们一下子为之折服,羡慕不已。接着,她就上课纪律、教室卫生等向我们提了几点要求,然后缓缓问道:"你们能承诺吗?"我们齐声回答:"我承诺。"她用略带赞许的目光望着我们说:"既然你们承诺,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因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

因为这学期口语采用了新课本,吴青老师对课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听着她如同行动流水的讲述,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

介绍完课文,这堂课也临近尾声了,吴青老师收敛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已知道了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绝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耽误工作,我们家的传统就是'人走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当年我父亲吴文藻去世时也是如此。我母亲坚信'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她热爱孩子,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透过朦胧了双眼的泪花,我仿佛看到冰心老人也站在我们的讲台上。这位老人非常平静地看待生死,曾说出"人间的葬礼是天上的婚筵"这般通透豁达、大彻大悟的话来,吴青老师能够把悲痛化为力量,不正源自她母亲的精神吗?

谈到动情处,吴青老师禁不住哽咽了,忽然间老师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抬腕一看表,重又微笑着说:"这堂课结束了,刚刚一席话耽误了大家吃饭,对不起了。记住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下课。"

吴青老师走了,可我们还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很久。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分)

2.吴青老师的母亲是 ,除了本文写到的,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吴青母亲的情况呢?

3.用"~~~~"划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2分)

4.读3-6小节,说说丧母之后的吴青老师是怎样像平常一样上课的?(3分)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吴青老师对母亲去世内心是非常沉痛的?(2分)

6、吴青老师为什么能忍住丧母之痛给我们上课?(3分)

7、读了这篇章后,请你谈谈对吴青老师的看法。(3分)

四、作文。(30分)

题目:一次 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