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04-11 05: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明确的目标

篇1

一、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的目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应当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知道参与教学活动应当做什么。但我们在实践中,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一项课堂活动,但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做完应当达成怎样的效果,于是,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显得漫无目的,活动效率低下。

比如,一节政治课上,教师布置任务:这一框题讲了几个知识点,请小组内部大家相互讨论一下。教师说完后,学生就开始自主学习了。几分钟后,学生学习结束。教师开始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了自己认为“框题讲了几个知识点”,几个学生说完后,教师也没有总结,就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们不得不问:框题讲了几个知识点?学生知道这个“框题讲了几个知识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明确后有什么用处?等等。学生糊里糊涂。教师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环节设计就显得毫无效果,课堂上就很凌乱。教师的引导就谈不上什么“精”了。

二、明确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

学生听教师的讲课,最重要的要求是能听清楚、听明白。然而,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笔者感觉到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语言表达。比如,有的教师站的位置就有问题,喜欢总是面向某一个方向。他也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从其讲课的姿势看,是一种很强势的习惯,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在他的视野中。这样的站姿可能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声音比较小,想听清楚讲课几乎很难,即使全班学生屏声静气也很难完全听清楚他的所有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内容不明确,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师要及时明确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要求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形式就是组织教学,设计好学生活动环节,让教师、学生活动自然有序进行。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行为没有及时明确,造成学生行为混乱,使整个课堂看起来杂乱无章。比如,学生在回答学生提问后,不少教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没有及时发出“坐下”的指令,以至于有的学生就一直站在课堂上听课,教师竟然视而不见,学生很尴尬的站着,不知道该不该坐。有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应当明确板演的位置与书写方式,有的因为学生不明确怎么做,或者平时训练少,学生在黑板上写字超出了教师心理预设的范围,给后面教师讲课板书但来很大的不便;有的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上讲台朗诵,但由于教师没有事先明确学生应当站的位置,或者课堂上不及时明确纠正,结果学生站的位置在某个角落,或者背对听课的学生等等,都显示了没有“明确”指令的负面效果。

篇2

1.普通高中体育的普通性

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 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 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2.基础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关系

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 育相提并论的.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 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 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 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3.高中”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自我创造、创编锻炼内容,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3.2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 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 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3.3 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4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

3.5增加娱乐性和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内容

篇3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仁义礼智 求实入世 重义轻利 居间中庸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铸就了矛盾而复杂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思想。客观公正而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观念,对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现代人主流认识的重新确立,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古代儒家确立的一条审美标准,意为天地间最美的东西就是和谐,孔子认为“文质彬彬”是君子的和谐之美。《周传》提出了“与天地合德”的审美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奏天时。”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是自然的中心,人的行为对自然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天的相互和谐统一。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都把“人”看做是天地自然并存共荣的重要实体。人作为“天地之心”的说法多见于著作和名言名句当中。《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合一”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和谐”是中国先哲对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仁义礼智”的情感观

“仁义礼智”是中华文明美丽的情感目标。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同情、羞耻、推让、是非的心理倾向,这四种心理倾向一开始是处在萌芽状态的“善端”,它有可能发展为“仁义礼智”的情感品质。教育的全部作用就在于引导人扩充其固有的善端,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使汩汩泉水,汇集成滔滔江河。孟子认为,一个人的善端得到扩充,就为推行仁政奠定了思想感情基础,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连侍奉父母都不能做到。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善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保护它、发展它,使其成长为战胜邪恶的情感力量。

三、求实入世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思想中则注重现实的人生,宗教色彩淡薄,有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中的“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反映的就是中国社会上最习见的几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作为关系准则,这些关系和准则都是典型的“入世”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的道理,因此儒家思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我做起,从实际做起,“重实际而黜玄想”。所以在中国社会,既有安贫乐道、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又有“自扫门前雪”的实用主义生活态度。

四、“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各个学派的义利价值境界是不同的,但“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发展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境界取向。“利者,义之和也。”(《易·乾·文言》),墨子认为义和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会给人带来利益。墨子说:“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天志上》)认为只有合义的行为才能给人带来得益。但韩非子看重功利,“正直之道可以利义”(《韩非子·奸劫杀君》),他认为人与人首先是利害关系,有共同利益才能合作。“重义轻利”论则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孟子把义与利严格区分开来,认为道义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利益。后来,董仲舒提出“身之养莫重于义”的观点,认为有道德是人贵于物的根本,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宋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利心生于物。”(《四书章句集注》)认为道德是第一位的。《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儒家重视道德境界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境界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认为,生命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上的操守和义节更重要。如若二者发生矛盾,他们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根本价值认识上,明显的“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五、居间中庸的品行观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人的行为和品质上的“中庸”的性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道德是第一位的,同时将中庸视为道德的最高层面,倡导以仁义为先,讲孝道,循忠义,同时注重修身养性与人际关系和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后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专门编写了《中庸》一书。《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中点,在这个适中限度内就能达到和谐的境地;一个社会也是一样的,若要想达到和谐、安定,就必须把人的欲望、行为都保持在适当限度内。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积极宣传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传统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思想境界。它主要是要通过折中调和的方法,达到一种平衡,以期实现最合理的状态。中庸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反映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回避矛盾、否认斗争的形而上学倾向,遇事就讲“君子中庸”,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庸性质,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定势、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的综合性特点,表明中国传统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要使传统思想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多汲取传统思想中的精华,从传统思想中寻找资源,以期实现观念的创新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9.

篇4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在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良好开局的关键时期。广大干部是推动__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全市发展大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开展“三新”主题教育活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对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开展“三新”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大局意识,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省、市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和建设要求,进一步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方式,进一步创新理念、提升境界;教育广大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以实际行动确保20__年各项任务落实,奋力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开局。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新目标。围绕建设西安(__)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工作规划,找准工作定位,细化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结合全年财政工作任务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三个千亿”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工作任务及全年财政收支计划落到实处。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明确目标,制定个人工作计划,作出公开承诺,明确努力方向。

(二(来源:文秘站 ))提升新境界。通过学习教育和讨论引导广大干部培养现代化思维,掌握现代社会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本领;培养市场化意识,掌握外向型经济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公共财政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市场办法破解难题的能力;培养国际化眼光,学习现代礼仪、项目运作和谈判技巧,使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工作方法更加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和需要。

(三)争创新业绩。在服务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工作效能。在为民谋利上出实招,强化宗旨意识,认真解决关系__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改进作风上求实效,牢固树立重在务实、贵在落实、成在坚持的理念,强化执行能力,勇于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力求争第一、创一流、出精品,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方法步骤

“三新”主题教育活动从20__年3月1日开始,3月20 日结束,共20天。2月底前召开全局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对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3月1日-3月10日)

1、局里在2月26前召开全局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各科(处)室、直属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及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3月初开始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和主题讲座等,并采取集中学习、座谈研讨、知识竞赛、学习考察等方式,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学习《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西咸新区建设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内涵和市上统一编印的《“三新”主题教育活动辅导读本》,全面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3、领导辅导要有讲稿,集体学习要有记录,个人学习要有笔记和心得体会,务求达到内容、时间、人员、效果“四落实”。

4、组织统一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年度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范畴。单位合格率低于90%者,要进行通报,并进行补课,延长教育活动时间,直至验收合格。

第二阶段:讨论提高(3月11日-3月20日)

1、各科(处)室、各单位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今年财政任务及干部思想实际,开展“五看五增强”活动:一看眼界思维是否高远开阔,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增强战略意识;二看胆略气魄是否大气果敢,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是否能够打破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和思想的羁绊,想前人之未想,谋他人所未谋,干大事,创大业,增强争先意识;三看工作机制是否创新创优,是否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增强创新意识;四看服务环境是否得到优化,有没有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增强服务意识;五看精神状态是否昂扬向上,工作作风硬不硬,与所承担的职能要求适应不适应,有没有主动想事、谋事、做事,增强实干意识。

2、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兴财促发展、理财上水平”这一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建设大都市、我来献一策”等活动。

3、紧扣全市、全局中心工作和各科(处)室、直属各单位具体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全年目标任务,作出公开承诺。各科(处)室、直属各单位履行职责情况经局“三新” 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在全局作出公开承诺,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全体干部职工会上作出承诺,其他干部职工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承诺,年终作为各科(处)室、各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职工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三新”主题教育活动的领导,成立局“三新”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__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五、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科(处)室、直属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三新”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上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局班子领导成员要具体负责,各科(处)室、各单位负责人是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这次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做出具体安排,推进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调查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动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学习动力关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天津市各高职院校在校生和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毕业生。预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在校生300份,毕业生10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动力方面

1. 您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a.兴趣 b.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c.未来的前途 d.做一个有用的人,服务社会 e.不清楚

各选项所在比例:a 20.90% b 23.77% c 35.45% d 16.39% e 3.49%

2. 您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吗?

a.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b.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c.目标模糊 d.没有目标

各选项所在比例:a 28.57% b 40.66% c 27.47% d 3.30%

如上统计数据所示,在学习的主要动力方面,选择“兴趣”和“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的学生比例总和为44.67%,选择“未来的前途”的学生比例为35.45%。从数据显示来看,对于未来的前途,对于未来的就职和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只有少数学生考虑到了未来。在学习和生活目标方面,选择“短期目标”的学生比例为40.66%,“长远目标”的为28.57%。这样的数据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长远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定位没有明确的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方面

1. 您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各选项所在比例:a 4.40% b 25.27% c 57.14% d 13.19%

2. 您认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助于在校的学习和发展吗?

a.非常有帮助 b.有一定帮助 c.一般 d.没有

各选项所在比例:a 25.64% b 55.31% c 13.56% d 5.49%

如上统计数据所示,在课程满意度方面,“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总和为70.33%,证明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有80.95%的学生认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是有助于在校学习和发展的,从而证明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根据课题小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学习动力关系,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在高职院校学习,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顺利毕业,拿到相关的大专毕业证书。对于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另外,部分学生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而是院校按照分数比例划分的,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缺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未来的远景规划,盲目的享受大学的自由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缺少了学习成就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动力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实际的规划。这时就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监督、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动力。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升学习动力。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定位自己的学习状态。应该怎样合理的安排学习,应该怎样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通过职业教育课程,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保持学习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职趋向,清晰了解自身专业知识与未来职业的必要联系,从而树立与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相一致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树立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早日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陈晶. 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健康教育,2006

[2]章金昌,孙惠玲. 以职业生涯规划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陈官章. 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篇6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你教育的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将知识或是单纯的教材内容做为培养学生的目标那这个老师应该说是很不优秀的,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他永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只能说是一个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媒介工具。

    设立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功的出发点,那些98%的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都没有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且也从来没有踏出他们的第一步。

    做为教师如果想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耕耘出更多绚丽的硕果,就必须首先为自己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理想,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人生理想所在;其次是根据自己所任教的每个学生情况为其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我们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地、有方向性地向前拼搏。

    当然,明确目标不只是一个愿望而已,还必须形成一股强烈的内在动力,在其驱动下去尽自己的努力实现它。

    在《新课程标准》中很明确地阐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另外,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也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语文: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数学: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力图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篇7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及其家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不妨对班级学生的全体做一个分层管理,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给学生指明前行的道路。比如,对家长比较配合、学习底子相对好点的学生分为一个部分,制定一个目标,让其顺轨而行自成一脉;对家长不配合、学习底子相对一般的学生制定一个目标,让其首先完成意识蜕变,从而达到己所期盼,最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外来务工的、移民的孩子单独制定一个目标。由于家长居住、工作的不确定性,孩子存在着上学目标不明确的混日子的态度,这就需要做到解决家长问题,完成任务。我们都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产生合力,从而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除了教育好孩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与家长进行沟通,在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基础上,产生教育的合力。我们也知道沟通不容易,要产生合力不努力根本无从谈起。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又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各样的家长,所以对教师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灵活处理能力及自我反思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呢?

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教师不能以自己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比家长懂得更多的教育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自居,而应把自己看成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相互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家长沟通时,我们就要持平等、尊重的态度,以自信和诚恳的语气与家长交流。一旦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建立,那么彼此间就再也不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双方皆大欢喜,双方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二、满足家长合理需求

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不同,家长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我们在管好孩子的同时,也要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家长希望我们教师保守家庭隐私,要给予家长明确的保证,并严守秘密。当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

三、加强情感沟通交流

篇8

关键词:浅谈;加油站;团队建设

加油站是中国石化销售板块最基层单位,也是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是展示中国石油品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 更是企业团队建设的基本阵地。加油站团队建设在公司日常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油站团队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加油站的经营和管理,更是衡量一个公司整体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所以增强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势在必行,公司应该以全面提升基层员工的团队意识,实现加油站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精细为目标, 切实做好加油站团队建设。

一、加油站团队组成现状

安徽石油目前的加油站岗位主要有站长、账管员、班长、便利店销售员、加油员、IC卡充值员等。其中站长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所有成员以站长为中心,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共同努力。

二、影响加油站团队建设的障碍

(1)来自于团队管理者的障碍。加油站目前的管理体制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以销量看业绩、以检查看管理,而部分加油站站长为了应付这两项工作往往忽略了团队协作、明确责任,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员工的头上,更不能制定出加油站的工作目标和规范的奖罚措施,造成加油站的日常工作较为凌乱,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也就谈不上团队建设了。

(2)激励机制不够造成的障碍。绩效考核已经执行,但目前还属于粗线条的考核,考核不是很精细,特别是在班组之间和员工之间体现的不明显,根据目前的考核办法,同一加油站内员工之间不会有很大的收入差距。所以考核的奖惩仅仅体现在工资收入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和员工的个人荣誉、员工的晋升紧密挂钩。

(3)团队成员个人因素造成的障碍。团队成员因素造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缺乏责任心,一些加油员就知道埋头干活,加完油交账下班,对站内其他事情不管不问;第二是成员国之间沟通不够,各自为政,甚至还存在“窝里斗”现象,给加油站团队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提升加油站团队建设的措施

(1)制定出明确的目标。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大家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样团队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目标明确了,所有的制度和措施都围绕着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所有成员都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积极工作。

(2)站长以身作则。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在整个团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站长在加油站里的表率作用毋庸置疑,站长的表现往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站内所有的员工。所以站长首先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树立起正面的个人形象,并号召大家都“向我看齐”,引导和带领大家共同完成目标。同时还要多和员工沟通,爱护员工,多为员工着想,力所能及地为员工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一股核心竞争力。

(3)健全制度、明确责任。要将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分工,使每个团队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定位,不要产生推诿、扯皮的现象。比喻目前加油站内的非油品销售,就要根据每个人的销售能力、社会关系网等因素,适当的分配任务,同时还要制定明了的工作标准和合理的考核制度,奖罚分明,在团队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任何一个团队,总有优秀成员、中性成员和相对落后的成员,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使优秀的变得更优秀,落后的能有进步,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要求所有成员把学习当作一个习惯,不仅集中学习,还要鼓励自学;不仅学习业务知识,还要提高政治素养,并经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共同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促使各项技能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篇9

关键词:学风建设 目标 内涵

建设高水平的甚至是世界性的高水平大学,是我国许多高校办学的追求和目标。高水平的大学应该有优良的学风与之相适应,这已经成为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年来,高校的学风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高校将学风建设视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努力,高校学风建设质量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复杂、长期和多层次的特点,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也遇到了诸多方面的困难。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校的学风建设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学风建设的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分析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遇到的挑战,不难发现在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学风建设的外延拓展,轻视学风建设的内涵发掘的现象,尤其是忽视了对学风建设主体的学生进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在目前高校存在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学习动机功利色彩浓厚,且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1]的现象。

面对挑战,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更加深入研究学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现途径,从源头抓起,找准着力点,从而激发推进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学习目标是推进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1、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产生有力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其特点之一就是学习带有强烈的目标性。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条件下,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对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学生自身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推动和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内在动力。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了强烈动机的学生,会表现出乐观、开朗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强,有主动性,精力集中,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与此相反,学习目标的缺失或模糊使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随风而动,全无动力可言。他们的精神状态不佳,常表现出无学习的欲望,生活态度冷漠,自由散漫,神情焦虑、压抑的状态,失去生活的目标,使他们远离集体甚至用沉迷网络或其它方式来逃避生活和麻醉自己。其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既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也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2、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建设优良学风的作用

首先,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主体。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本身就应该是开展学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大学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风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基础而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主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应是学风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为塑造优良的学风,拓展学生的素质,铸就学校的灵魂和气质不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学生群体在主流上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建设优良的学风有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风内涵建设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建设水平徘徊的局面。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风建设的主要手段停留在场面热闹,收效不大的活动上,学风建设失去了来自主体对象的推动力。如何使高校学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持续、有力的内在动力是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风建设的规律和途径作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和重新认识,在重视外延的拓展的同时又重视内涵的发掘,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整合学风建设的各种资源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坚定的毅力而努力拼搏。这种来自学生自身内心的自我内驱力正是保证学风建设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庭和过往教育经历影响的原因。社会发展节奏快,价值取向多元化对高校教育和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学习目标短期化。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受单纯追求升学率这种功利色彩浓厚的教育目标影响,考上大学后以往的学习目标消失了,新的学习目标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学习目标的缺失。在家庭学生受父母主要取向于对孩子是否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的自我现实功利目标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受上大学后学习压力突然得到释放、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心理冲击,加上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时出现了问题。他们有的对为什么学习感到困惑,对前途感到迷茫,造成他们学习目标缺失;有的则选择了趋于自我现实功利目标[3]。

2、高校在开展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失颇。不少高校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认真认识和分析学校学风建设的规律,忽视学风建设体系的内在联系,缺少学风建设的长期规划,普遍存在仅仅为了完成学风建设的各种指标应付检查而方法简单或急于改变学校学风现状而急于求成的现象。这样学风建设不能使外部的刺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使学风建设难于获得持续、稳定的推进动力。这样学风建设也使得许多本来应该取得效果的好措施就像一把散落的珍珠,无法串成华美的项链一样,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影响犹如隔靴搔痒,难于取得实际的效果。

3、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在他们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敏感并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展现他们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被消极的一面所控制,使得他们在大学学习和生活都变得异常的艰难。他们有的由于专业选择的限制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的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而使学习信心受到了打击,有的因为感到就业的竞争与压力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忧虑,选择逃避,无心学习。这些都导致他们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或弱化了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消沉,浑浑噩噩。

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既是学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学风建设的难点,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对于深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目前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迷失的现实,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路子,寻找新办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政治优势,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引领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同志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主题和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和核心进行。

2、正确看待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发展目标。一方面要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和形势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尽管社会的价值观有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和将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不断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学生个人成材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目标的基本属性,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时代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在个人成材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转化为推动自己主动学习、全面成材的内在动力。

3、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体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是学习目标的树立要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学习目标不仅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有意义,学习目标还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同时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5],这样的学习目标对社会和学生个体都有积极的意义。二是树立学习目标时既要有长期、远大的目标也要有具体化、阶段性的目标。长期、远大的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活动持续、稳定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实现目标的社会意义,合理的具体化、阶段性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在满足和自我肯定中得到激励,不断进步。三是学习目标中除了要包括理性能力培养的目标还应该包括非理性精神领域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对学生的气质、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当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系之中。四是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以职业规划教育带动学习目标的树立,从而使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增强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和帮助学习有困难和心理有困难的学生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在生活上没有规律,他们在学生群体中逐渐被边缘化,离群索居,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他们缺乏搞好学习的智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主要是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的。应该遵循科学规律,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应该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的多种角度给予关怀,向他们伸出援手使他们回归集体,还应该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必要的治疗,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及早地走出阴影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明天。

5、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包含在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中还应该体现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基础课的教育中要充分展现数理化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在吸引力,体现基础课程除了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外还包括的美学、哲学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加强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的联系,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相互联系,形成体系,改变专业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02):74.

[2] 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3-37.

[3] 孙楚航 刘文政 李红.关于大学生上大学理由取向的调研――以重庆市七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7,(11):64-65.

篇10

关键词:任务式教学;数学;教学目标

所谓任务式教学,其实质是将教学安排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而且各个伴随的教学事件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

任务式探究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抛出任务,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任务目标。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任务可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也可以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提出,但不管用何种方法提出,都必须有明确的探究性目标,给学生以一定的指向,能够引起学生的动机和兴趣,通过任务诱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探究。

二、确定任务

例如,在讲解指数幂的时候,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兰州牛肉拉面全国人都喜欢吃,那么,你知道一碗牛肉面中有多少根面条吗?这时,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了,有人认为是32根,有人认为是64根,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了探究的任务,学生才会有明确的探究方向,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明确的指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探究活动在任务的不断驱动下,才会步步深入。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探究任务作指导,学生在开展探究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或浅尝辄止。

三、自主学习

在学生明确了探究任务后,就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任务目标,搜集资料,有目的性地阅读课文,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任务的方法,并主动地提炼总结,交流探究结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加深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