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4 03: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春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习作训练;写作技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教材简析:
《我们去春游》是人教版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围绕《我们去春游》进行口语交际。第二部分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这次习作训练是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后,为提高学生绘景作文能力的一次练笔;也是为了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单元课文写作技巧,增强表达能力的一次习作训练。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1.学会观察一处景物,并能说出景物的特点;2.抓住眼前景物的特点,体会因观察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互动联想,并能进行有序表达;3.结合单元绘景文的写作技巧,写出自己对春天的新发现和新体会。
教学重点:抓住眼前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因观察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联想,表达要有真情实感。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只有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才能唤醒学生对身边景物的关注,产生新的感受,从而在习作中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动笔。
然而,三月份的大西北,还是春寒料峭,并非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要求小学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季节去写春天,他们怎么能乐于动笔呢?以往进行本单元作文教学时,都是将它与写人或写事的作文教学互换,等到清明过后,天气转暖花草萌生时再进行练笔。但学生对单元课文中所学的绘景方法明显淡忘,效果显然没有趁热打铁来的好。针对这一缺憾,如果教师能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定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可采用“旁敲侧击”“点石成金”的教学策略,紧扣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利用所学诗词为学生开辟出一块可供学生陶醉的美丽空间。课前要求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愿意去发现去体会,充分调动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这样不仅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而且从诗词中对祖国语言的美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使写春的作文教学在“诗词飘香,景暖人心”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美丽的文字。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有关江南风景图片文字等资料,初步感受江南特点,了解部分名胜。
2.教师整理学生熟知的关于江南春天的古诗词,搜集相关图片、录像,配用古琴和古筝名曲,或江珊的歌曲《梦回水乡》,林俊杰的《江南》等轻柔音乐,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多元思维
1.播放《梦里水乡》从歌曲及美景图片。
问:谁能知道歌曲中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这个地方有很高平价,谁能说说他是怎样评价和描述这个地方的?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好奇与神往,同时激发学生图文想像,开发多元思维)
(二)畅游江南,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点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畅游江南,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导游图,熟悉旅游路线为诗中赏景,景中激情做好心理准备。(第一站:钱塘湖早春……《钱塘湖春行》;第二站:春江三月……惠崇《春江晓景》;第三站:西塞山前赏景……《渔歌子》;第四站:江南赏春……《江南春》;第五站:忆江南……《忆江南》)
3.音乐声中诵古诗,古诗韵中品美景,结合实际说美景。
(利用多媒体录像放映古诗,配景、配乐,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使三两朵桃花报春;星星点点绿染春;如烟细雨喜春;万紫千红闹春等不同时段的春天在学生眼里亮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捕捉春天景物的特点)
4.讨轮交流。
引:在诗意游览中,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它有什么特点?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说。
(目的是让学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广泛听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5.互动评价,指导表达
(利用古诗作为“导游”,引导学生观察景物,欣赏春天,采用视频实现了学生现实与记忆的衔接,从而使感情有的放矢。为了使学生在诗境的观察中能更细心,更用心,从而有效捕捉自己的感受点,达到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且有效的引导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学习活动的向导,教师对学生在意境联想中所表达出的个性发现和感受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来点然学生的真情表达。)
(三)情投意合话美景,潜心作文表真情
1.按讨论意见,重新分组,小组合作,交流同一景点的发现与感受,扩充信息点,深化旅游印象。
2.小组定人汇报,组员可做纠正,补充。对其间精彩的发现与触景生情的表达,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促使学生有话能说。
篇2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含义。
兴高采烈:原指志趣,后指兴致。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如法炮制: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
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
《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题望苑驿》 (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凉州词》(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越调】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越调】天净沙·春(当代)徐书信
青竿翠柳杨花,古槐幽径谁家?
篇4
“草在结他的籽,风在摇他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诗词就是这样的美好,作为诗歌的国度,我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2015学年,广州市语文教育研究院布置全市高二年级开展“教师与学生同读古代经典诗文”专题活动。注重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丰富学生的积累与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我们认为是本次活动的主旨思想,为此我们举办以下活动。
1.举办古典诗文改写活动
课内精读文言文或者唐诗宋词元散曲,进行现代文改写,学生选择的篇目包括《与妻书》《项脊轩志》《定风波》等;
例如《与妻书》改写:亲爱的意映:今天我要用这最后一封信与你告别,七年了,你我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然而今天我还是不得不和你说:永别了我亲爱的人!当我写这封家书时还是世间一人,当你收到此信时,我已是阴间一鬼了。想到这里,眼泪和笔墨一起滴落……
2.“生活处处皆是诗”
如以“木棉花、、荷花”中挑选一种花,以“渔歌子”的词牌,撰写一首词。(可参考张志和的《渔歌子》形式)并且配乐朗读,每天课前播放一首,全班点评分析,以下是学生的部分作品:
渔歌子 咏红棉
南国草木态万千,独数红棉冠中天。
斜照里,迷人眼, 馨香飘远无需言。
3.远足活动填词比赛
结合高二年级例牌活动30公里远足,每位学生从课本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牌,查一查这个词牌的格式要求,尝试填词。押韵即可,平仄不拘。以下是部分学生作品:
永遇乐・远足 刘洁荧
高二师生,器宇轩昂,行万里路。携手共进,谈笑风生,情谊洒满途。树上新绿,鸟语花香,不知劳累何物。忆当年,万里,意志坚固。
远足踏青,弘扬毅力,探寻前人脚步。信念坚定,歌声嘹亮,士气不可阻。琢玉攀岩,不畏艰苦,誓破前人记录。看明年,蓄力高三,永攀巅峰。
远足 何兆乾
遥望六十里,迢递不可期。
心倦志不定,脚疼力难支。
怠惰遭嫌恶,懦弱受人讥。
我辈玉岩人,岂可上车息?
4.沙龙交流会
师生同读《唐宋词简释》一书,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涵读吟赏后,写300字以上评论,以班级周报形式交流传阅;
有人说张炎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我却欣赏他这种不屈的态度,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长期寓居临安。在此期间,他创作的《疏影・梅影》中写道“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怕丽谯吹彻。”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张炎不正似梅花般高洁与不畏严寒吗?以至于后人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高二(4)班汤文敏《闲谈词人应对家国人故之态》)
5.学生习作评比点评
由于前期的诗词学习中渗透了鉴赏方法的指导,选修课的诗词学习又较为系统地研读了主要风格流派的诗人的作品,学生再接触《唐宋词简释》时,联系前期的学习就有了较好的感悟和体会,因此最终成文的诗词评论小论文可谓异彩纷呈,让老师们眼前一亮。
“对花对酒,落梅成愁,十里长亭水悠悠。”“梅”之意象在词中寄托情思时,除却凭新旧对比的手法得以体现外,更作为一种动态之物,将主人公的抽象心情化榫咛濉H缥馕挠⒌摹蹲S⑻近》中末句“又相对、落梅如雨”,此处照应前文所点出的旧日立春情事,言尽欲归不得,终只能“望落梅”,化用了梅花飘落的意象,体现心境之飘零感伤,其一往情深深几许,更是借飘零之梅得以渲染至更加回肠荡气。而著名作家白落梅曾在其作品《烟月不知人事改》中写到:“如果说花开是一种温暖的幸福,那么花落应该是一种惆怅的感动。”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个女子与丈夫分离时在锦帕上写下的脍炙人口之作《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生长闲情的江南,仿佛只要一阵微雨,就可以撩人情思;一片落花,就能催人泪下。那么多经年往事,随着梅雨芬芳,流淌出一种名为相思的情绪。
(高二(4)班戴维斯《“万树无寒色,南枝独有花”――浅析诗词中的“梅文化”》)
“多少梦,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回故国,写旧时游乐盛况,车如流水般不息,马如龙般雄健飞快,无不一片繁华欢乐,无奈如今在异乡幽禁,无法重临江南繁盛之地,恨之后转为无能为力的无奈和悲伤。”“故国梦重旧,觉来双泪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梦中重游,醒来不禁感到悲哀,心中怀着对故国的思念而垂泪,再回首往事,发现就像一场梦,只能在脑海中触碰。就如唐圭璋所言:“上言梦似真,下言真似梦也。”
篇5
为了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乎都有诗词鉴赏题目,考点涉及了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描绘画面、品味字词、赏析名句、把握形象、揣摩情感、赏析技法等。评卷中发现一些省市考查的是课外诗词,或者将课内外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有些考生读不懂诗词原文,答题自然也就无从下笔,不是空着,就是随便乱写一气。有的省市虽然考查的是课内诗词,由于部分考生对诗词的理解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命题者稍一变化题目,这些考生不是张冠李戴,就是干脆放弃。有些考生虽然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但是由于赏析的角度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到位,分数自然也不会高。
【典例分析】
一、内容概括不贴切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013年临沂卷)
分析:第一题要求考生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有些考生却因为没有读懂诗歌,根据“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将内容概括为“因为外患入侵,心中很难过,希望自己能够从军”等,因为概括不准确而失分。事实上从“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两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
二、信息筛选不仔细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盏②,
蓼茸③蒿笋试春盘④。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上阕中, 和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3年台州卷)
分析:第一题要求从上阕中找出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的两种景物,其中的关键词是“上阕”、“晴天”,因此应该是“烟”和“柳”。可是不少考生或是没有注意“上阕”一词,从下阕中找景物,写出“雪沫乳花”、“蓼茸蒿笋”等答案,或是没有注意“晴天”一词,结果写“细雨”、“斜风”造成失分。
三、画面描绘欠神韵
例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
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
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013年舟山卷)
分析:这首诗的第二题要求描绘画面。不少考生在描绘画面时只是简单地将诗句进行翻译,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缺少必要的修辞手法,语言干涩无味,因而造成失分。答案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四、词语品味欠推敲
例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我选:
赏析:
(2013年武汉卷)
分析:赏析时需要从词语的意思、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品味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不少考生品味时往往没有仔细推敲,考虑不全面,或者不能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因而造成失分。答案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诗句赏析不到位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2013年成都卷)
分析:诗句赏析是诗歌阅读最常见的考点,但是不少考生却拿不到分或者不能得满分,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赏析时不能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忽视其表达效果,有时对于诗句中重点词语所渲染的气氛不能正确把握,揣摩不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因而失分。答案示例:(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六、情感体验不准确
例6.阅读诗歌,完成第1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2013年扬州卷)
分析:本题的第二问是要求考生揣摩出句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少考生没有读懂诗句的意思,从“花如雪”中体验到的不是看到自然美景的欣喜,而是一种彻骨的寒冷,自然理解出来的情感就是“孤独”、“寂寞”、“怀才不遇”等而得不到分。本题答案应为“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记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七、技巧选择欠准确
例7.阅读诗歌,完成第1-3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3年德州卷)
分析:这首诗歌阅读的第三题第一问涉及到表现技巧的考查。有些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技巧有哪些并不清晰,不知道诗歌有哪几种抒情方式,于是想当然地写上了设问的抒情方式而造成失分。答案应为借景抒情的方式。
篇6
诗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诗歌中,总有一种或优雅或深邃的意境,但这种意境对知识面尚窄的小学生来说不易领会。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出充分的铺垫、积极的引导,如果能从“情”入手,对诗歌的整体基调做一定的渲染,相信会使学生更易体会它的意境美。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明显,即“思故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远离家乡游子的思乡之情:“许多人都会在除夕夜赶回家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怀有对家乡很深的牵挂,迫切希望回到家乡。一个人在外面漂泊流浪,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时,这种思乡之情就会变得愈加强烈。”这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思乡的曲子,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读诗,充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们再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乡图便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夜静难眠,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联想到家乡的明月,举头长叹,低头沉思。诗歌所绘的深邃、幽远的意境就在教师的渲染和铺垫中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描写,在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上课时在多媒体上播放出来,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一边吟诵,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由“情”入“景”,看似简单,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具有较强的引导学生和创设情景的能力。只有这样,诗歌的意境才不会被学生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才会充分认识到诗歌的意境美。
二、即“景”生“情”
每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或浓或淡,或浅露直白,或深蕴于诗句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送别孟浩然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诗人却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水之间,只剩下长江水滚滚东去”。这种意境幽远缠绵,其中的景物虽在春季,但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体会送别友人时“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学生产生“赞美春光”的岐解,而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便会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中“繁花似锦、蝴蝶飞舞、黄莺欢唱”的饱含春之气息的优美意境经教师的描绘和渲染之后,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春之美丽,能够体会到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即景生情”需要教师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情”“景”交融
篇7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渐愧。
“惊zhé(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 )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 )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zhé( ) chǎng( )
惺忪(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是语病,请加以修改。
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分了类,便于记忆,请你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这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③这些节气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随着申遗的成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请你也写一则跟帖,表达自己的心情。
网友“花彩绰绰”留言: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智慧结晶!节气时令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东方文化精髓的体现!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二十四节气歌的其中一句。
(5)请你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写一段评论的话语。
3.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① ”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 ② ,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喜欢田园风光的韦应物在“惊蛰”到来的时候,写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句子;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③ ”;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 ④ ,听取蛙声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赏柳宗元“ ⑤ ,独钓寒江雪”的遗世独立;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雨水”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请你对出材料三的下联_____________。
(4)联系三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请你任选一个节气,阐释其含义,并诗意描述该节气。
【参考答案】
1.(1)蛰 敞 xīng sōng (2)“渐”改为“惭”;“暇”改为“遐” (3)在“意味”后加“的节气”。
2.(1)示例:产权保护受关注 节气申遗暖人心。(2)①开始 ②温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祝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为古人的智慧点赞!(4)示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露从今夜白 ③当春乃发生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⑤孤舟蓑笠翁
篇8
女医生拍“立春”节气受追捧
2010年2月4日上午,杭州市西溪湿地。走近时,青简嗅到了梅花的香气,是那种清芬的,淡淡的香。枝桠上,一朵朵梅花悄然开着,不声张、不显眼。粉红的、雪白的,花蕊处留着一抹红,上面还沾着露珠。举起相机,她把这一组梅花傲雪图拍摄了下来。这组照片,她取名“立春”,是专为记录“24节气”拍摄的。
青简是她的网名,她本身是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医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时候,当美术老师的父亲作画,她在一边看。画面里,一条小径,蜿蜒着伸向山里……青简冒出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父亲一脸惊讶:“咋看出来的?”说对了,青简开心地笑了。诗是从小读的,意境是诗里写的,当然说得出。
工作后,她喜欢上了摄影。开始是按自己的感觉拍摄,后来是随“驴友”边走边拍,走到后来,人走疯了,也拍摄出味道了,边关的雪,江畔的渔火,都在她心中留存着。现在,春姑娘来了,是从西园走来的,迈着轻盈的脚步,衣襟上还沾着露水。她要把这个画面拍下来……
24节气,是中国人创造的,用以指导耕种,记录寒暑。节气不同,气象万千。早在1月初时,一天中午,几只小燕子欢快地叫着,飞到了她家的窗台上。父亲见了,高兴地说:“是喜燕,春来了!”一句春来了,让青简怦然心动。她决定跟着小燕子,去捕捉春的气息。“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俗语中,隐藏着节气时令。燕来了,河开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念头在心中冒出,跟着节气走,用诗词、用民歌、用民俗的意境,把不同地域的节气时令拍摄下来。一年有24个节气,中国有31个省区,每个地域拍摄一张照片,诗配画……
在西溪拍的照片,被青简贴在了自己的微博上。枝头上的梅,屋檐上的雪,树丛中的老屋,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一派清新。照片一贴出,立即赢得网友一片好评。有发感慨的,有怀旧的,也有人想交流:是专业摄友吧?
青简受此鼓舞,紧接着,她又在清明、立夏、夏至时节,分别去了浙江的余杭、富阳、郭庄等地,连续拍摄了几组照片,并为之写下了六七首《忆江南》词:“杭州好,雨后深山碧,千树烟云千笔画,九弯溪水九张琴,宣做梦中吟。”……
拍上瘾了,也拍疯了,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她拍,网友也跟着拍,鲁西南的秋色、滇西北的夏日雪山,立夏时节,草原上的云朵奇观……青简的微博,一时间成了各地网友交流、拍摄家乡风情的地方。
有网友的鼓励,青简拍摄的热情更高了。9月初时,她来到了福建霞浦。“蒹霞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霜”是白色的沙滩。渔排是黑色的,滩涂是白色的。小船上,站立着撒网的渔民,人与景融合在一起,像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早6点,青简和其他摄影爱好者们一起,拿出相机,准备拍摄。可等了半天,渔民们只撒网,不捕鱼。有人试图抢拍时,渔民们把身子转了过来,伸出手说:“拍照费100元!”青简不禁哑然失笑,一旦沾上钱字,连风景也会失色了。可又怨不得人家,于理讲得通,景是大家的,可以拍,人是自己的,拍照收费……可付钱拍摄,又有些不甘心。犹豫之际,有人上前讨价还价,之后,又悄悄塞上一张钞票,是一位职业摄影师给的。
日出的景色最美,不能错过。钱收下,网撒出去了,是给摄影师摆拍的。动作优美,此时太阳正从海面跃然升起,晨光洒在鱼网上、小船上、人身上……瞬间,咔嚓声响成一片。往后退了几步,青简也第一时间按下了快门。照片拍完,她人也离开了这片滩涂。回到岸边,她安慰自己,人家是摄影大师,自己是小字辈,跟着蹭景拍,可以理解。
结果,这一张蹭拍的白露图,成为网友们最喜欢的图片。画面上,白色如银的滩涂间,点缀着3个渔人,脚印、弯曲的河道,桅杆……构成一幅水墨画卷,既体现了白露的节气特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看着自己的“杰作”,青简笑了,选景不如蹭景。“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般渡入江溪。”这画面,配得上杜甫的诗……
往北再往北
去感受雪乡的“大雪”
2010年12月5日,大雪节气的前一天,青简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山河镇北凤凰山一侧的“中国雪谷”。当天气温,零下25度。人下车了,脚也冻麻了,寒风吹在脸上,像针扎……在上海时,她准备了羽绒服、雪地靴、户外手套等装备,可穿在身上,还是觉得冷。
跺着脚、呵着手,一双眼睛却不够使了。虽然冷,可她心里很兴奋。这是她第一次来东北。眼前,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一眼看不到尽头。树枝上,屋檐上,山野里,到处是积雪,踩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用手攥一把,冰凉刺骨。
外面很冷,屋里很暖和,桌上更是热气腾腾,是主人端上来的小鸡炖蘑菇。鸡是家里养的,蘑菇是山上采的。大通铺、热炕头,下面热,上面冷。晚上,人躺在炕上,青简怎么也睡不着,是不习惯。雪谷的夜,静得出奇,月亮真大呀,清澈得像在窗前,伸手就够得着。走一天了,同行的伙伴们累得打起了呼噜,可她还在翻来覆去“烙饼”……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青简和驴友们出发了,目标是15公里外的羊草山。出门不到一分钟,她的脸上就感觉到疼,是冻的。山谷里,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一阵旋风刮来,她感到后背像被人猛推了一把似的,两只脚情不自禁往边上挪了一下。边上是雪坡,坡下的雪,足有两米多厚,一旦站不稳,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前面的路更加艰险,还往前走吗?回去,可以躲开危险,可是拍摄目标无法完成。往前走,风险是一方面,体力也成问题。心里犹豫着,脚步也慢了下来。一位驴友见了,以为她走累了,伸出手,将她的背包接过来,扛在自己肩上,又鼓励说:“坚持,别拉下!”青简心头一振,是呀,别拉下,今天是大雪节气,得去拍!
很快,她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不知不觉,一行人已登上了山顶。此时,一轮太阳,正从山下升上来,慢慢与她的肩持平。天气寒,空气清,一望无垠。迎着寒风,青简端起相机,把这张大雪节气的照片拍了下来。
从雪乡回来,青简一下子变勇敢了,也变成熟了。她是女人,是从雪堆里爬出来的女人。以后,再危险的路,她也敢走了。她由衷感受到,走出去,才能真正感受24节气的真谛。同一节气下,江南一片绿色,而北国却已是满目风雪。
2011年7月初,靠着节假日不休息和替班攒够的假期,青简走进了最艰险的川藏线。越野车在路上行驶着,海拔在一点点向上伸展着。她的头有些晕,呼吸也变得吃力起来。虽然已是7月,可一阵阴云闪过,天上却忽然下起了冰雹,砸在车窗上,啪啪响个不停,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人在车里,心惊肉跳。小心行进了3个多小时,直到天快黑时,车子才到了色达。这里海拔3893.8米,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发祥地。猛然间,前方一块石头垫了车轮一下,车子噌的一下蹿了出去。司机大喊:“快,把住了!”
青简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手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不远处就是湍急的那曲河,人在车里,眼看着滚滚浊浪,正向眼前冲卷过来,越来越近了,想喊,来不及了,电光石火间,车子一下子冲进河堤,又咣的一声,撞到了水边的一处土堆上。这一刻,青简只觉得自己的心魂飞了出去,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然后掉进了浊浪里……
停了好一会,车内有人说:“大伙没事吧?”是同行的一位驴友。闻听,她的眼泪流了下来,是庆幸,逃过一劫。车里有人问:“还往前走吗?”是指去林芝,从那里到拉萨,是必经之路。沉默一会,青简坚决地说:“往前走!”7月7日上午,太阳在林芝雪山上升起时,青简拍下了小暑节气的图片……
12月13日,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图片选定后,青简把这组图片,结集到自己的博客上,标明为“24节气图”。24个节气,不同的拍摄地点,不同的风情画面。行程上万公里,历时两年。使用的是《康熙字典》字体,图片上分别标注着冬至、立春、白露等节气名称。从图上看节气,各地风俗,一目了然。下面是诗配画:“露重霜轻古道斜,秋山爱看暂停车……”是她给“霜降”节气配的诗。这组图片获得了网友追捧,被誉为年内最美组照。几天之内,被转载了十几万次。
给孩子送一份“免费午餐”
第二季最美节气图在路上
24节气图火了。一天上午,一位媒体记者找上门来。原来,在报上,她看到了一个公益项目:“免费午餐”。是给孩子们吃的,在筹款。当即,她打电话给对方:“我想把24节气图的使用权,免费送给孩子们!”想法获得了回应,对方开始操作。一个月后,24节气图印出来了,在各地举行的义卖会上,销售一空。她的24节气图,义卖所得5万元,可以让1.6万个孩子吃上一顿可口的免费午餐。
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松岭村。2014年2月3日,大年初四,青简来到了这里。在网友们的鼓励下,她决定去拍摄第二季的24节气图,再去走24个不同的地域……
“牛扒犁”在雪地上行进着,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两边是山峦,越往上走,牛越是吃力。到后来,青简索性跳下来,呵着双手,跟着扒犁走。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海拔1200米。山里气温低,大约在零下28度左右。
傍晚时分,牛扒犁停在一户农家的院门前,是宿营地。第二次来东北,她已不再是那个喜欢雪,又怕在雪中迷失的女人了。这一晚,她胃口大开,坐在炕头上,每样都品尝了一点。
2014年2月4日早6点,穿戴整齐,青简走到一处小山坡上,端起相机,她拍摄了第一幅照片。今天是立春,山上是雪,房檐上是雪,地上是寒霜。悄然走来的春姑娘,就是她自己……双脚与心,总有一个在路上。这组图片,在网上贴出后,小村一时名声大噪。
5月初的一天上午,微博上有人留言:“听说过大港头镇吗?”没回复,她人赶了过去。从上海到丽水市大港头镇,400公里的路,她走了一天一夜。是坐船走的。“立夏”时节,她想拍一个牧归的画面……
晚饭时,她问小饭馆的女主人:“还能过江吗?”女主人肯定地说:“能!”说着,站起身,热心地去给找人。几分钟后,摆渡者来了。看了青简的相机,对方开口说:“是来拍照的吧?包船150元,拍撒网,再加50元……”青简听了,一伸舌头,村民过江,只要两块钱,陌生人来,也不会涨百倍吧?虽说钱不多,可热情没了。不坐船了,去街上看景。人走了,女船主也怔住了,才200元……
郊外,一位耕作回来的老者,戴着草帽,手中牵着一头水牛,正慢悠悠向这边走来。青简赶上前,端起相机,咔嚓一声,她把这个场面拍了下来。见有人在给自己拍照,老者不好意思了:“脚上沾着泥巴,能好看?”她忙点头说:“好看!这才是最美的!”
篇9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1年天津卷)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考点精析】
语言鉴赏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而炼字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考查形式。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句)、诗眼和语言风格,其实“诗眼”也是属于“炼字(句)”的。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就是“炼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或一句)炼得好而境界全出。
以上例题中第一问是“炼字”、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二问是“炼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三问是考查综合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难度较大。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 炼动词。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炼形容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3. 炼副词。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字更好,“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 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方法指引】
“炼字”和“诗眼”看似不同的概念,但在题目的考查中它们会发生一些交集,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1.诗眼是字词或是句,而炼字题考查的一定是字词;2.炼字题考查的可能是“诗眼”,也可能不是“诗眼”。相同点:考查“诗眼”题或炼字题时,它们都有比较相似的答题思路。
1.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意境/表感情)
3. 例题导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①“拳”,“退”。拳,蜷缩;退,向后移动。(解释字义)②白鹭蜷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退去。(描绘景象)③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安然恬静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辽阔天空中飞行似乎后退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表达效果)
4. 特别提醒。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只是把这句诗翻译一遍了事。例如这样的答案:白鹭蜷缩在沙滩上,鸿雁在辽阔天空向后退去。这个答案只是“译”而不“赏”,架空分析,不结合情感表达,抓不住语言特点,更没有结合思想情感鉴赏,一般不给分。
5. 错因分析。
综合归纳,此类错误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分析遣词之妙或表达效果时单纯解释字眼,咀嚼不出该字妙在何处。(2)鉴赏关键语句无法欣赏诗句在结构、表情达意、烘托意境等方面起的作用。(3)赏析整体语言特色概念不清。
【巩固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软”字有柔和之意,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有喷涌之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篇10
关键词: 《日本文学选读》 微课 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即将出台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日语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日本语言、日本文学和日本研究。”强调“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新的国家标准着重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回归,对教学目标、体系、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日本文学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面临新的改革需求。
二、日本文学课面临的课题
最近十年,我国高校的日语专业从办学规模到学科建设都有了飞速发展,但针对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因为难度较大,所以进步较小。以“日本文学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公开发表的论文,2001年为80篇,2002年为92篇,此后以10篇左右的增幅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213篇,2013年最多,达到258篇,2014年减少为233篇,2015年截至11月份为止才发表113篇。这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文学类课程在教学和研究上面临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这几点。
1.师资和课时的限制。《日本文学选读》课要求教师从古代讲到现代,从诗歌散文讲到日记小说,对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课时量要求较高。虽然日语专业在这十年有了飞速发展,但对大部分综合性院校来说,日语专业都是一个小专业,文学方向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因此,《日本文学选读》教学往往会因为师资和课时的限制而产生一定的偏向性,无法使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
2.学生对文学课的热情不高。外语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把语言的学习放在首位,花费大量时间追求考级和口语提高。随着网络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所需的知识只用搜索引擎就能轻易地查询到,不再只依靠阅读这一条途径获得,因此很多学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单一。多数日本文学课还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很多教师使用了PPT课件,但对学生来说,只是把书上的内容搬到多媒体上而已,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期末考核也基本上分为试卷和小论文这两种方式,多针对日本文学的流派、作家、写作风格进行考核,鲜少涉及文学批判,达不到提高人文素质的考核效果。
4.没有完整统一的系列教材。根据杭州师范大学孙立春在《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①(2015)一文中的调查显示:目前浙江省高校的日语专业大部分使用的《日本文学概论》教材都以介绍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为主,而《日本文学选读》课这种作品选读类教材的侧重点则千差万别,尚没有统一完整的系列教材。这增加了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上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学的系统学习。
三、微课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此背景下,日本文学课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搭载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微课”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的特点,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012年,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各方面都需要适应时代进行变革。微课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类课程。
自从2013年教育部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2013年6月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日语微课(网络)大赛,向全国拥有日语专业的高校发出了赛事邀请。“微课”搭载互联网的平台优势,迅速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发起有力冲击。
四、“微课”在《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中的实践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日本文学选读》,必须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考证。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师生角色的转变。“微课”教学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主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不再一味地充当“授课”角色。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利用三分之一的先导课程,由教师讲解,系统地介绍日本文学的特点,选取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一种题材加以导读,使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和批判文学作品,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再由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合理分配一部分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组织语言,完成PPT的制作,为第二阶段的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2.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位置推到讲台上,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首先,由于每名学生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比“分组发表”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入手,加入中日比较文学、东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等研究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松尾芭蕉和白居易的诗词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的对比研究”等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的讨论。此外,鼓励学生利用音乐、电影、动漫等学生感兴趣的资料,结合文学作品制作课件和教案。最后,在学生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提问、布置作业,让讲台下的学生一起参与,形成良好互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意味着教师不再参与课堂教学,相反,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教和学”的对立变成“教和学”的协调,引导学生思考参悟。只有扩展和创造知识的深度,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交互性,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程度。
3.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和考核手法的转变。《日本文学选读》课涵盖了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一般只开设一学期。以一周两课时,一学期16周的时间计算,一周一课最多只能讲解16篇作品。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将90分钟的课程划分成四五节微型课,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部分。短篇的作品一周可以讲两篇甚至三篇,长篇的作品经过几位学生的分配讲解,重点更突出,内容更丰富,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考核的手法相应地转变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考核。学生课堂发表的课件、教案、课堂提问、回答、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完成都是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所以文学课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再由最后的试卷和小论文决定,而是依靠每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积累得来。这样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对文学课期末考试的紧张心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放松,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建设网络推送平台,更新教学内容。“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对网络的有效利用。随着网络和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能有效储存教学资源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之外,“微课”教学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网络资源的储备。现在,要有效保留课堂的影像资料已经不需要再通过预约微课教室的方法,简单地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当堂录制、后期制作和上传网络平台的过程。每一堂微课的影像资料、课件、教案、问题、作业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保留至网络平台,推送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终端,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评价和反思。
文学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名家名作外,日剧动漫的剧本台词、日本每年举办的川柳大赛、网络流行的经典美文等都应该涵盖在文学范畴之中。《日本文学选读》课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的最大通病就是内容陈旧,语言僵化,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因此,利用网络平台推送适合年轻人阅读、适应时代流行的补充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语
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新的国家标准的要求。网络及智能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在将来会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更多更广的影响。因此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胆尝试“微课”等新型教学方法,勇于实践,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下日本文学课程困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注释:
①孙立春.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5(01):126-12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S].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孙立春,连永平.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5(01):126-128.
[3]孙宁.谈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大舞台,2010(07):181-182.
[4]连永平,孙立春.网络课堂辅助下的日本文学课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144-146.
[5]刘晓芳.关于日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日语教育研究,2012(00):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