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5 15:4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电学部分中各种电路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高中物理电路部分的重点内容,深刻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对今后电路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有效提高《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下面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为方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以供参考。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主要是围绕定律的推导和定律的应用这两个问题展开的。教材在设计中意在从能量守恒的观点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从理论上推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及断路短路现象,将实验放在学生思考与讨论之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特提出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目标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进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二是,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四是,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主要是围绕定律的推导和定律的应用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其中涉及到了“电动势和内阻”、“用电势推导电压关系”、“焦耳定律”以及“欧姆定律”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只要能够为其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将这些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基础,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具体实践
首先,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将一个小灯泡接在已充电的电容器两极,另一个小灯泡在干电池两端,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电源,演示手摇发电机使小灯泡发光和利用纽扣电池发声的音乐卡片实验,使学生进行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手摇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停止摇动就没有电能,灯泡就不会亮,而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其化学能能够为干电池提供持续供电的功能,因此小灯泡能够持续发光。然后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是电源的电动势?之后指出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电源的正负极,并画出等效的电路图,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如电势相当于高度,电势差则相当于高度差,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对电势差以及电源电动势的内电压和外电压等概念进行理解了。
其次,在教学中可采用类比、启发、多媒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汇总可借助于多媒体播放flash课件, 借助于升降机举起的高度差或者儿童滑梯两端的高度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源电动势。另外还可以从能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例如小花去买衣服,共有100元,其中10元用于打车,90元用于买衣服,在这里,100元就相当于电源的电动势,车费相当于内电压(必要的无用功),买衣服的费用就相当于外电压(有用功),从而使学生掌握内外电压的本质属性。
最后,要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提出问题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观察要细致人微,要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得出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演示电动势分别为3V和9V(旧)的电源向一个灯泡供电实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进行讨论,解释现象原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流过灯泡的实际电流不仅与电源的电动势有关,还与电路中的总电阻有关,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总结语
篇2
1 知识目标
1.1 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1.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3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1.6 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 能力目标
2.1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2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2.3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3.1 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3.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3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3.4 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 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 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 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 教育目标
1.1 知识教学点
1.1.1 初步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1.1.2 了解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1.1.3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1.2 能力训练点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渗透点[来源:高考资源网]
1.3.1 通过外电阻的改变而引起I、U变化的深入分析,树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的观点。
1.3.2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2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1 重点
①正确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2 难点
路端电压、电流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3 疑点
路端电压变化的原因(内因、外因)。
2.4 解决办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类比分析、动态画面、图像等帮助同学增强感性认识,逐步了解电动势的含义,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分析各项的意义,使学生有初步整体感知,精选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而改变的规律的典型例题,结合图像分析突破难点。
3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4 课时安排[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1课时
5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电路示教板一块、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10Ω定值电阻一个、滑线变阻器(0~50Ω)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6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动手测电源电动势,并边观察边思考,逐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理解公式含义,引导学生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去分析同一问题。
7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电后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小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有持续的电势差。
教师:能够产生持续电势差的装置就是电源。那么,如何描述电源的特性?电源接入电路,组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8 板书设计
8.1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8.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8.3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
篇3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误区 策略
如何让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车的孩子学会骑摩托车?甲先教会他骑自行车,然后再让他自己去琢磨摩托车;乙直接给他一辆摩托车让他自己去琢磨。甲的答案显然更符合客观实际,也更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乙则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探究式”的学习原则,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如今像乙这样对“探究式”学习理解进入误区的人可谓大行其道。笔者基于此现状,对现行“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对“探究式”学习的探索由来已久,现在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在初衷上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可是在我们国家,对于探究式学习的认识却存在很多的误区。
二、“探究式”学习的几点误区:
误区(一):过于注重过程,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探究式”学习陷入形式主义。
有部分教师对“探究式”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掌握有偏差,过于注重探究的过程,反而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结果得不偿失。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只有先学会走路才能去学跑步,只有学会了说话才能去学习唱歌,只有学会了自行车才可以去学摩托车……。
同理,一个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初步的电学基础后才有能力去探究比较复杂的电学知识。
笔者以“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为例。这是初中第一例以探究为主要手段的重要电学实验。教学几年来,因为不知这节课究竟怎样讲才能更有效果,笔者曾不下十数次去听其他老师怎么去讲这节课,发现其他老师几乎不约而同的按照教材要求“探究式”的方式去上课: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整节课非常紧凑,感觉也比较流畅,但从效果来看,学生“探究”过程流于形式,对实验过程认识不足。
这节课教材要求的标准课时是两课时,教师也基本按要求去做,但在后来的测试中往往问题很大:因为这节课是中考的重点,所以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也比较认真,可是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错。笔者曾有统计,中考前仅“探究欧姆定律”的这一道实验题就要做二十几遍,而且题目基本都是相同的,有的学生往往把一个问题连错二十几遍。稍微好一些的,虽然考重题可以不错,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
以2010年中考实验题“探究欧姆定律”为例,只是把平时接在电阻两端的电压表换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就造成了超八成的学生失分。这不得不说是个典型的教育失败案例。
更严重的后果是,这节课和后面要学的“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测量小灯泡的阻值大小”、“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三个实验,在初中教材中并称“电学四兄弟”,探究操作过程大同小异。如果这节课没有上好就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三个重要电学实验,后果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基于此,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先把实验中的各种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先做详细介绍,对实验原理和步骤做详细分析,让学生先在脑子了做“思想实验”并设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做流分析。然后到实验室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且要求烂熟于心,达不到要求下节课接着做实验,直至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个实验应该如何操作时,才作罢。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最受人诟病的“讲授法”“满堂灌”。根据经验,这节课笔者需要四课时,比课程要求时间多出一倍,故而笔者也饱受组内同事非议。但就是这看似费时,看似不符合“探究”精神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在已经熟练掌握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按照教材要求对其余电学实验做“探究式”学习,学生探究起来显得得心应手,掌握十分到位,中考成绩自不用多言。究其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奠定“欧姆定律实验”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探究,才能有所成果,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
误区(二)凡教学内容必用“探究式”学习,将“探究”和“研究”混淆
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式”的学习,有些知识没有可探究性,或者说可探究性不强,就不适合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比如让小学生学习1+1=2时,就没有必要探究嘛。
另外我们也应该清楚中学生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的“探究”准确说其实应该是“研究”,是为了解决人类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而前者是为了在探究人类已知的问题过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和发展的过程,并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简单说,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知识、锻炼思维和积累经验的。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的时候要慎重。并不是说随意的多提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探究式学习。
误区(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挤占学生的思考空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工作中使用ppt现象越来越普遍,课件展示也成了现代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直观、形象、容量大、把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是多媒体的优势。但过分依赖多媒体导致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缺少了天马行空的思考,同时也就失去了“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实验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课件导入诗词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怎样导入新课,就成为了我们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的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实验导入法:
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还是观察和实验,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既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碰到他们不能解释的现象,更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新课讲解创造良好的条件,再引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讲“汽化”一节前:一边复习上一节的重点内容,一边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过一会学生就会发现刚刚写的字不见了,这时教师可以略带惊讶的问学生:“我写的字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物态变化的另一种形式——汽化”。
再比如,讲“机械能转化和守恒”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书后的小实验:松手后沿斜面上升的滚筒来导入本节新课,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进入我们设计的课堂内容。
二、复习导入法:
也叫温故而知新法。即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把以前讲过的,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复习一下,这样既能巩固旧的知识,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一些铺垫。比如在导入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我们可以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讲的生活中的透镜,以及它们各自所成的像的特点,然后提出:为什么三种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各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的教学。
再比如,引入“欧姆定律”一节时,我们可以说“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哪位同学来叙述一下实验结论?”接下来教师可以顺其自然的介绍说“实际上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就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归纳出了正确的结论,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著名的欧姆定律”。
三、故事导入法:
虽然物理课不是语文课,但是如果能在课堂导入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物理的有趣小故事,巧设悬念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引入“机械运动”一节时,给学生讲一讲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子弹的故事,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后,都觉得很惊奇有趣,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于是便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导入“阿基米德原理”时,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古希腊的国王让人用纯金打造了一顶皇冠,但是他又担心工匠贪污了他的金子,于是他就让阿基米德帮助他鉴定一下是真是假?如何才能鉴定呢?带着这样的悬念,学生急欲找到答案,很快进入了角色。
四、多媒体课件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它既能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增加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入新课,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滑动变阻器”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先为学生播放一段灯光效果变化明显的歌舞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观察到了忽明忽暗的灯光,同时调节音量旋钮改变音量,最后出现字幕:是谁在这里发挥着如此神奇的作用?于是很自然的就将全班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情景中。
再比如,在引入“看不见的光”一节时,我们如果通过课件先展示一下红外线的热作用现象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使学生对它们先产生感性的认识,就会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而直观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成语和诗词导入:
语言是交流感情的产物,也是唤起注意、促进思维、激发智慧的工具。因此用联珠的妙语(含恰当引用古典诗词等),来揭开新课的序幕,不愧为“新课引入”的好方法.
例如:讲到光学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入时,我们就可以用:大家都知道成语“立竿见影”和“一叶障目”吧,那么你们谁知道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呢?或者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提问学生:这里的影是怎样形成的,要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再如讲“升华和凝华”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一起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然后紧接就说:这两首诗中都提到了“霜”,那么究竟什么是霜?霜又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4升华和凝华”.教师可以板书课题。
六、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篇5
【关键词】汽车电子;电工基础;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汽车作为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装备,在反恐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为实现武警部队快速机动作战,保证遂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随着汽车结构、材料的不断更新,汽车常规的维修和检测技术也成为部队汽车兵必备的看家本领。培养“能懂会看会检修的合格士官”成为了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这对目前的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学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工电子技术是汽修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必备课程,再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知识和能力兼顾,与学历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区分开。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加强实习教学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汽车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抽象且实践性较强,对后续专业课特别是汽车电气、电控方面的课程有着开电机和开路先锋之功,武警士官学校的战士学员文化底子较薄,普遍缺乏初高中物理电磁学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一个鲜明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只有在教学方法上不懈探索、推陈出新、勇于实践,师生才能真正降服“电老虎”。
现代汽车是集机械、电子、通讯和液压传动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因此现代汽车维修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特别是与通讯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结合日趋紧密。为了切合当前武警部队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必要改进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学好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技能教学为重点,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兴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逐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适应当前的职业技术教学工作。
一、积极引导,树立信心、培养情感
战士生入校之初,对专业基础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必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此时部分学生由于已有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会对专业知识充满好奇心,而部分学生却会因对专业的陌生而产生畏惧心理。如何让克服恐惧,迎难而上,良好的教学开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次我们要重视“电工与电子的绪论”课教学。所谓的‘绪论’就是开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也一样,在上电工电子基础课前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电子电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设置联系实际,有意思的的提问使学员对学习电工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讲运算放大电路时,这样引入课题:“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无人驾驶飞机是如何控制的”、“遥控汽车模型分那几种控制?是比例遥控还是开关控制”等短短的几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随后就引入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比例控制,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情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人将一种行为进行下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本中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和好处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利用课下时间,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之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专业的报刊、杂志,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以此多了解维修电工行业发展状况及专业发展方向,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成立电工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利用课下时间制作简单的电路(如门铃、声控灯、防盗报警器和双联灯等),意在激发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从简单实用入手。
制作时,对于出现的线路故障,教员要和学员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提高学员的维修技巧。完成的作品可以拿到学员队、系部进行展示,对学员产生激励效应。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起好示范作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学员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学员交流汽车驾驶中常见的故障现象和原因,增强实际学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电子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如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时,通过实物以及学生自述其所知的变压器用途,引导学生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变”什么和“变”的原理,积极思维,掌握要领和理解原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员学习兴趣
电子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情况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这对学员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同时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过程无法看到,变化小,学员不理解,也不是很相信。利用计算机制作逼真的多媒体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员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能,也就是说:对PN结加正向电压是会导通的,那么它的电阻就比较小;反之加反向电压时,不导通,反向电阻就比较大的。用FLASH制作动画效果,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模拟方法予以完成,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学员也易于接受,让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领会、验证理论知识。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明显增强学员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实践结合教学中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对理论知识直观展现,在实践操作之前必须通过多媒体讲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过渡衔接,不仅使学员轻松、直观理解本节课的相关理论原理,而且克服了随后实践中的盲从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更增多了学生学习、实践中的成功因素。
在职业汽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直观演示法、视频展示现场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包括利用现代制作的各类多媒体课件、影视资料。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是教员以多媒体展示各种实物或者实验,使学员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学员们看的尽心,听得尽情,兴趣盎然。
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实践结合教学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对理论知识直观展现,在实践操作之前必须通过多媒体讲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过渡衔接,不仅使学员轻松、直观理解本节课的相关理论原理,而且克服了随后实践中的盲从性,提高了学生实践的自主性、探究性,更增多了学员实践中的成功因素。
五、掌握够用、实用、管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原则;辨析概念,夯实基础,储备专业基础知识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笔者认为关于此点要详细阐述一下。
(一)关于电路
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就曾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
(3)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
(4)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
(5)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员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1)电流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
(2)电压表
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
(3)滑动变阻器
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
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四)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
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去表法中去的就是电压表,注意去后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方式后还要一个个的加上去,看它们分别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对于学员来说困难也较大,这里要注意原则:一一对应。若题中没有电路图,只给相关的要求,最好做前要先按要求画简单的电路图,再由电路图去连实物;也可以按要求先连好实物,再由实物图画出要求的电路图。
六、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由于电学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学员学习较为困难。只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解起题目来方可得心应手。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经验告诉学生: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通过实验的具体探索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此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悉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七、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R(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
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
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
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
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难以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Rt,电功率选用P=I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R.t,P=U/R,这样选择都想利用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只要牵扯到计算的地方就少不了遇到单位换算,这部分内容完成的正确与否,直接确定最终计算的是否有效,因此一定要注意单位及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要牢记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
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记住何时乘以进率1000,什么时候除以进率1000。
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八、加强训练,巩固知识
理科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练习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电学知识的巩固理解,熟练运用都要加大训练的力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的题型,做题的策略培养。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领。
九、加强非专业知识能力培养
学员在结束学习回到岗位工作后,工作得好坏更多地取决于自我表现。比如: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等。所以,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在专业基础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员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会学习、会做人的高适应性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总之,部队教学应在依托地方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武警部队遂行任务特点,本着突出职教特色、基于电工电子技术特点,紧密结合汽车电气、电控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多给学员创造观察、实践、分析、猜想、归纳的机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全面、训练有素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J].科学出版社, 2003,6,1.
[2]许晓彦,何敏.提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教学杂志,2006,126(总143):67-68.
[3]陈跃安.电路及电工电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1.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教学方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学习声学、光学等内容,既好学,又新奇,所以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性也很强,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成绩也都比较理想.然而学习电学时,知识越来越难了,那种兴奋也逐渐消磨殆尽,所以学生在电学的学习上感觉到了吃力,成绩也渐渐开始下滑。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w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DD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DD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①仔细审题,弄清关系;②简化电路,标明数量;③列式结算,正确求解;④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篇7
借助电脑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例如电流和电压都是抽象的事物,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进行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可将电流以水流来替代,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电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例如讲授串联知识的时候,以水流代替电流从上至下的下落,撞击的水流代表电压,持续两次,在高度与流量上均具有均等性,这样就使得学生将U=U1+U2以及I=I1=I2的知识快速地掌握.在讲述并联知识的时候,同样使用此方法,将水流从中间分开,由此得出I=I1+I2,两者在留下的高度上具有相同性,因此,U=U1=U2.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物理电学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趣的关键,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地发挥实验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以激发和提升,同时了解科学的严谨性,进而对物理实验产生热爱.例如讲解摩擦起电知识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而得出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结论,并且以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自然界雷电现象模拟实验,同时加以解释,使学生对电学知识充满热爱和好奇,进而不断地求知.
三、对物理电学公式能够灵活地应用转换
为了促进对物理电学公式的了解,可以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与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借此来发挥求同的学习优势.例如在学习物理电学I=UR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数学中的a=cb,a与c呈正比关系,而a与b则呈反比,前面的I与R以及I与U也是同理关系,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公式能够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为后期的题型解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画图和识图
图形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题的关键,应该引起广大物理授课工作者的重视.在进行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已知的条件主要隐藏于图形中,需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发现和间接性求得,由此可见,加强对物理电学图形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画电路图的基础.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识图学习的时候,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促进后期的学习.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已知情况学会画图,在提问中注意涉及知识的全面性,例如考查学生的物理串联知识的时候,在具备L1和L2两个灯泡、一个开关以及电源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以下情况:一是闭合开关,一个灯泡发亮,另一个却不亮;二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两个灯泡均发亮.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
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中,老师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决定教学成效的好坏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由此可见,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物理电学教学取得成功地关键.基于物理电学知识的特性,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逐渐趋于明朗.例如让学生进行局部短路判定时,学生对电阻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引入形象的比喻,进而加深学生的了解,将灯泡比作前门,而将电阻导线比作后门,借此来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阻力有效的减少.同时关于隐藏性条件的获取,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和识图练习,促进学生对隐藏性已知条件的挖掘.例如我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题型的时候,设定的题目为电阻一定,但是电压却发生变化(由6V到5V)的情况下,电流也随之发生了0.2A的转变,求得变化过程中,功率的变化情况.于是我引领学生进行画图,如图1所示:学生在经过自行绘制图形之后,很快地求得了变化的功率为0.2W,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六、善于总结与归类电学知识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拓展,尤其是学习完欧姆定律之后,题目的类型以及内容也会随之增加.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经常犯的是同样或者是类似的错误,而导致该现象反复发生的原因就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未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汇总.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零散性,而保证学生对物理电学知识熟悉掌握和灵活应用的关键就是加强电功率、电阻、电压和电流等相关知识的应用和计算,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定期的总结,并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预习,使知识能够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好地掌握.例如将开关类的题目进行汇总分析,所涉及的内容由前至后主要包括开关的闭合、断开、连接(并联和串联)等.做电路分析的时候,加强对短路的分析和学习,为欧姆定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活动的动力。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对某一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学习主体往往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掌握。《电工基础》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知识众多,需要理解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规范比较繁杂。此时,如果依然以传统“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话,往往难以将电工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复杂线路或者图形等内容明确地传授给学生,长期以往,学生会慢慢对教学过程产生烦躁的情绪,影响教学质量。而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发挥作用。其一,借助多媒体,以更加生动形象多样化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中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电工基础》中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课程为例,定律内容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扰。为此,应积极运用多媒体以促进理解:首先,以动画的方式展现电动势力内部电荷移动情况和闭合移动情况,展示电压表、电流表指针摆动情况;其次,在动画内容展示完毕后,合理地提出问题,如电动势的内部正电荷如何实现移动、如何理解其方向变化、闭合电路中电源和电阻的作用、电路中电流与端电压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对学生做出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引入欧姆定律。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融入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就实现自身对电工基本定律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记忆的过程其实是信息刺激人脑的过程,当视觉、听觉、触觉同时被刺激的话,此时的记忆效率会达到最佳。因此,积极地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简单来讲,以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方式去展现教学内容,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以趣味性的方式展现,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被刺激,实现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以讲解《电工基础》中电磁感应为例。在教学该部分的内容时,往往需要展示“用楞次定律判别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方向”的具体步骤,传统教学通常以口述的方式进行,容易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扰。此时如利用多媒体,以PPT课件的方式给予展现出来,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其一,对原磁通的方向和变化情况进行辨别;其二,依据定律内容,确定感应磁通的方向;其三,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右手定则。在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出现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其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可以以右手定则的方式来判定。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展示右手定则的三维图像,让学生根据三维图来摆右手的手法,比较直观,学生一看就会。
2.楞次定律。先用模拟动画展示以下实验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效果。如下页图1所示,当磁铁插入线圈时,此时的原磁通会不断增加,线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感应电流磁场会对原磁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样,如果磁铁拔出线圈时,原磁通出现相反的情况,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在上述内容展示之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线圈中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会对原磁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楞次定律。这样,通过图像将抽象的看不见的磁感线转化为形象的图线,把瞬间变化过程通过动画缓慢地演示出来,大大实现课堂效益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电工基础》的课程内容比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对各个原理的理解比较考验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将更多的感性材料融入实际教学中,教师以科学设计的方式,实现多媒体在课程中的运用,使多媒体技术与电工基础内容之间密切融合,将原本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都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实现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以《电工基础》中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的课程内容为例。此部分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比较频繁,教师可以制作录像,用投影或者幻灯片的方式构建电工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积极引导学生攻克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可以设计下列的变压器构造的多媒体课件:变压器主要由铁心和线圈两部分构成。铁心是变压器的磁路通道,用磁导率较高且相互绝缘的硅钢片制成,以减少涡流和磁滞损耗。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心式和壳式两种,如图2(a)、图2(b)所示。线圈是变压器的电路部分,用漆色线、沙包线或丝包线绕成。其中和电源相连的线圈叫原线圈(初级绕组),和负载相连的线圈叫副线圈(次级绕组)。通过PPT图片配上适当的文字,再结合实物,学生会对变压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一目了然,轻松地突破变压器原理这一难点。这会让原本的难点成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实现学生对关键电工知识的掌握,减轻学习压力,这对保证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促进检测、复习反馈
要想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还需要经过不断的检测和复习,以实现对知识的记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实际检测和复习的过程中,信息反馈是否及时,往往决定了学习的成果。因此,积极将多媒体运用到检测和复习阶段,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基础上,以直观显示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的记忆得以强化,并且由此实现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使原本的课程内容得以丰富。具体来讲,在进行检测复习的过程中,以提纲或者图表的方式展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边放映,一边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由此实现对关键内容的掌握。比如,在进行单相正弦交流电路教学的时候,将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和表示方式融入其中,使其成为课程的主线。而在对其展开检测和复习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现出来,查缺补漏,以保证知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多媒体在反馈信息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很重要。对教师来讲,可以有效地获取课堂教学信息,及时找到教学设计方案存在的缺陷,积极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善。一般情况下,以投影的方式将课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旧有知识进行回顾,让全班学生共同评判,促进当堂检测,并且在课堂内得到信息反馈,让复习课程变得更加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节约教学时间
职业学校《电工基础》课程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多,并且教学时间相对短促,而其课程内容复杂,原理众多,如何处理好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成为职业学校电工教师关注的问题。显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板书不仅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还会对课程的节奏感造成影响,容易造成师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积极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做好课程设计,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形象贴切地表现知识内容,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
六、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实效性 还原探究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fficient Classroom
YIN Yuewang
(Shandong Linqing No.2 Middle School, Linqing, Shandong 252656)
Abstract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 should start from situation creation, restore the inquiry process, substan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ree aspects to concern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effectiveness; restore the inquiry; cooperation learning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的变化,笔者参加了市高中物理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了优秀老师执教的摩擦力及光的折射教学,教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让听课者受益匪浅。但是,大量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实验探究毫无悬念;执教的老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的好东西都教给学生,以展示自己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因此“繁琐”拖堂相伴而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误区。笔者以自己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的思考整理如下,与广大物理同行交流。
1 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提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化解难点,疑点,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也不能设计和运用得过多,过犹不及,太多的设计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简单: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对教材的处理应该简约,设计思路应该简练,教学语言应该简洁,演示实验应尽可能的简便。课前备课时,老师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怎么使你的课以一种相对简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又能达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
像“摩擦力”这节课就可以创设情境,游戏引入。教师展示PVC管(其中一端被涂了洗衣液),请一名男生和女生分别握住PVC管两端用力拉,通过揭秘胜负原因而引出对“摩擦力”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如:(1)为什么男同学会输?(2)你有什么方法让男同学赢(设计探究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
2 还原探究过程――上好科学探究课
一节好的科学探究课应该将课堂还原到研究某一问题的原始状态。教学过程的高效一定处理好教材的知识序,学生的认知序以及教学过程的教学序三者的关系。三序合一,这样的课,学生上起来才会不累,收获才大。
像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的物态变化第1节固体,能如何创设情景呢?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手掰断一块玻璃板,学生尝试后很难,没成功;教师再用玻璃刀切一下玻璃后,再让这名学生弄断;学生很容易就成功了,学生思考玻璃刀的硬度和玻璃相比,谁更硬?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石墨的,提出问题:金刚石和石墨及琉璃这些固体性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固体。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兴趣,为深入课堂做好准备。
像气体的等温变化这节课可以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如:老师展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手中的乒乓球恢复原状啊?”学生从生活经验可以答出“用水烫一下”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水烫一下,乒乓球就能恢复原状,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可以得出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回答“在刚才的描述中气体有什么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得出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物理量,这样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引出气体及描述气体的三个参量,从生活走近物理。
像气体的等温变化这节课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无论是沿用教材的实验方案,还是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来探究,首先要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在给学生实验器材后,先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怎样保证实验过程温度不变。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漏掉“连接管”内的气体,这样第二个问题测量气体体积时需要加上“连接管”内剖分气体,进一步通过讨论“完善你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说一说操作步骤。如①注射器活塞在适当位置,连接器材,②记下此时的压强和体积,③推或拉活塞,稳定后记下此时压强和体积,教师再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和过程要“缓慢”手不要握注射器等,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在学生收集完实验数据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如:①怎样找寻压强和体积变化的关系。②你的猜想是什么?③如何通过图像来检验这个猜想。
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科学探究过程很充分,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学习就非常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表现者”,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互动的课堂上有思维碰撞,矛盾的激化,讨论的推进,进一步体验互动学习的欢乐。
像“弹力”这节课:可以给同学们桌子准备好尺子、钢片、橡皮泥、弹簧、小车等器材,自己设计并做一些与力有关的实验,通过观察、体验引出形变、弹性形变等概念。通过用弹簧撞推小车、得出弹力的定义、条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胡克定律。
3 问题导向,引发认知冲突,提高教学效果
同样的知识点,同样一道题,教师刚讲过,在下次考试中,很多学生还是不能完成。其原因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学生根本上就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所讲,仅是简单地记住了,背会了!一转眼就忘掉了。
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通过以下问题设置对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进行了尝试。
问题1:电源在电路中起何作用?描述电源性能有哪些重要参数?有何物理意义?
通过第一个问题解决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变为电能,且保持导体两端有持续的电压,学业生已经从做功的角度认识了电动势的概念,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能量转化关系是基础和关键。
问题2:闭合电路的电势如何变化?
通过问题2清楚闭合电路各处的电势高低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哪个地方是电源的正极,哪个地方是负极,哪里是外电路,哪里是内电路。
问题3:假设闭合电路电流为I,时间T,外电路静电力做功吗?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转化了多少?
学生能够根据前面所学,得出外电路正电荷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此过程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若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电阴为R,则电流做功产生热。
教师师可演示实验(条件允许,分组实验更好)分别测量电源有接通外电路和接通外电路两种情况电源两端电压。
引出问题4:从微观角度思考,电荷通过内电路有无阻碍作用?能量如何转化的?
通过实验,先让学生产生问题和探究的兴趣,进一步突破对内电路电阻,电势降落的理解。
问题5:电源电极间,非静力做了多少功,能量如何转化的?通过该问题,进一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势。
通过这五个问题分析闭合电路外电路,内电路及化学反映层三个地方能量转化完成对核心过程的推导。
在这以后,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的分析,讨论“断路”和“短路”两种情况,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线索不断延伸下去,并把规律应用推向两种特殊的情况。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突出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核心的推导,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让学生在在学中思。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层次与梯度,进行巧妙的组织与合理的分配,以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问题是教学实施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节物理课一般都需要重点设计几个问题,课堂一般都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因此问题设计对于上好一节物理课至关重要。
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个要素方面突破,高效教学的核心关键是以学定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总之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基础,在务实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而高效课堂则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1.1 面向课件,忽视设计
传统多媒体课堂使用PPT教学,课件是课前制作好的。因为没有自带的资源系统平台,所以课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搜索资料。最后也只能把上课一定要用的资料放在课件里,有可能要用、又不一定会用的文本、图片等就白白舍弃了,效率极低。课件作为一个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服务的。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用在课件制作上,没有时间进行整体有效的教学设计,本末倒置,对教学效果具有消极的影响。
1.2 面向电脑,忽视学生
教师在电脑前操作PPT控制投影的进程,不能灵活地根据学生的行为和反应改变教学策略来改善教学效果,很难即兴发挥,体现不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个人魅力。而且,无法在所投影的材料上进行书写,更不能保存板书的内容,师生间的书写交流作用被阻断。教师课堂上面向电脑操作的时间越多,与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传递方面的共鸣作用越弱化。
1.3 面向预设,忽视生成
传统多媒体多用PPT课件,由教师在备课时依据经验预想在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而设定。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所遇情况教师不可能全部考虑周到。当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超出教师预想的范围时,因课件无法及时修改,教师经常选择忽略学生,或以课后讨论搪塞;如果教师不回避,那么就要在黑板上补充,势必从电脑转移到黑板前,从黑板转移到电脑前,学生的无意注意就越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被中断。
2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白板资源系统的库存、另存功能
白板自带的资源系统,库存图片、动画、视频等丰富,还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收入库中保存,也可将原有资料修改后另存。因此,电子白板创设情境的方式非常多,有图片和故事导入、影片视频或新闻视频导入、动画导入、歌曲导入、实验导入等。
2.2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可批注实物视频展台等整合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1)变抽象为形象:白板的理想化模拟功能。通过课件模拟实验,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形象的动画显示。比如,虽然可以通过实物展台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知道它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的。但是,电流究竟是沿什么路径流过去的?接入电路的到底是哪段电阻丝?用空间想象能力去想象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困难的。这时候,只要用课件演示,让他们亲眼见到电阻丝中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沿着电阻丝一圈一圈地绕着流过去,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
2)变不可见为可见:白板的放大镜、聚光灯、批注功能。许多实验器材本身体积较小,刻度更是密集,可见度很小,可以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和“聚光灯”功能来清晰显示。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刻度,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铭牌参数,阅读各类仪表的说明等,都可以放置在展台上,让学生自主完成。仪表的表盘、刻度尺和温度计的刻度显示在白板上还可以直接批注,进行读数强化训练。
3)变不可听为可听:白板的播放器对声音的放大功能。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土电话”在实际课堂实验中,只有对话的学生能听见,声音也较小,其他学生不可能听见,不能切身体会,积极性就会消退。教师可以用麦克风将“土电话”听筒这边的声音捕捉到电脑中,通过白板自带的声音播放系统,选中麦克风的侦听功能,直接将捕捉到的声音外放。这样,全班学生就可以清晰听到,直接参与进来。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学生对实验的兴致更浓,对现象的印象更深。
4)动静结合:白板的视频直播和照相机功能。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现象时,水沸腾前“气泡上升时由大变小”的现象很难观察到,可以说转瞬即逝。只有前排的少数学生能观察到,而且这个实验重复性演示不大实际。可以用摄像头固定在架子上近距离拍摄整个过程的实验现象,利用白板现场直播。同时可以录制下来回放,利用白板捕捉视频中的图片,分解实验过程和现象,用放大镜功能仔细观察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