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节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4 08:5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节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
(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北京的春节
本文主要讲述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课文要采用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
1.利用音频将学生带入春节热闹非凡的境界。
2.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关于他们城市的文化。
2.腊八粥
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
1.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方的风俗。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词。
3
1.
指导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2.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4*.藏戏
本文主要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家乡的风俗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介绍你们家乡的风俗活动或参加这个风俗的感受。
2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对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能顾详略得当的描述。
语文园地
学习写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对于次要内容要简略表达。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了解习俗的寓意,提高书写速度,积累古诗《长歌行》。
2
1.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详略表达。
2.
让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
从当今世界的教育趋势来看,各国都很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近年来,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尤其是在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学校园内。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时间一长,师生均感“中华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谈点粗浅的体会:
1 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的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塞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上的兴趣盎然。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传统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语,古典文学知识在课堂上的渗透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写。学完此课,我在做课堂总结时这样说:“同学们,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颗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崇高心灵。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一秒钟后学生齐声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一个题目:“从书中的彩图和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脸部特征中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说他是个美髯公,其实我国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们知道是谁吗?因为是初中生,很多同学的阅读量有限,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这些古典文学知识,这时我再告诉他们有《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还有《水浒传》里的朱仝。
3 古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1 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爱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集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书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篇3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群文阅读 营造氛围 美读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古诗文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丰富其语言积累,而且陶冶情趣,锻炼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热爱祖国语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从教材第一册开始,经过一年多实践,着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使班级语文学习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步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弘扬文化,激发兴趣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诗文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学识与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诗歌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给学生,目的就是通过“一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因此教学中,笔者认为决不能为应付考试,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而应该开展大量古诗文导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吸取古诗文有益精髓,促进语文和品德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结晶,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珍惜生活,或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或者阐事明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文除了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外,还是音乐、绘画、意境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同时,古诗文语言凝练、手法生动,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基本功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生动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群文阅读,合理安排
1.选择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识字量少,以通俗易懂的古诗文为主,并注上拼音,重在激发兴趣。例如,《长歌行》(汉乐府)、《敕勒歌》、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鹿砦》、《竹里馆》,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白居易的《草》,李白的《静夜诗》、《古朗月行》、《秋浦歌》等。
2.根据季节选择相应的内容。
春天选择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春夜喜雨》,张志和的《鱼歌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刘禹锡的《竹枝词》,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夏天选择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文。例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秋天选择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秋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冬天选择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高适的《别董大》等。
3.结合节日选择相应的内容。
例如,结合过春节背诵王安石的《元日》;妇女节背诵孟郊的《游子吟》;清明节背诵杜牧的《清明》,韩的《寒食》等;重阳节背诵有关思念家乡亲友的诗文。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赠汪伦》等。
国庆节背诵爱国诗篇,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
4.根据教材补充相应的内容
例如,教《铁棒磨成针》后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教白居易的《草》后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诗;教李绅的《锄禾》后让学生自己背诵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教张俞的《蚕妇》后让学生背诵梅尧臣的《陶者》;教陆游的《示儿》后让学生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营造氛围,美读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和学习环境有直接联系。为此,给学生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氛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主、自乐地徜徉于诗海。
1.营造氛围――诗上墙。教室墙上贴上抄好的古诗,挂着《儿童古诗读本》、《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选讲》等,使学生进入教室抬头可见古诗,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日积月累――天天背。小学生的特点是坚持性不够,实践当中我采取让学生每天背诵的形式。如写在黑板报上,每天课前背一背,放学前再练一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古诗文就多了。
3.家长配合――留作业。每天学生作业中都有古诗文诵读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知道教师的要求及意义,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年级就背下不少古诗文,感到高兴,不少家长乐于配合,相得益彰。
4.形式多――诗配画。由于一、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诗配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读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5.寓教于乐――制卡片。将小卡片的正面写上诗的题目,背面写上答案,下棋似的,答对了,向前走一步,答错了,原地不动。先走完的为优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背了古诗。
6.主动发展――点将台。利用班队课,设立诗词背诵点将台,如做游戏开火车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生背诵。也可以不点将,让学生自由到讲台前背诵,背得好的奖给小红花,学生兴趣盎然。
7.荷角初露――擂台赛。先选出一个人当擂主,谁背的古诗首数超过了擂主,就成为新的擂主。通过循环式交流评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班级背诵氛围好。
8.多方激励――群英会。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人的诗,如李白的诗收集得最多的、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李白”,杜甫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称他为“小杜甫”,王维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王维”……然后,定期举办诗会,让这些“小李白”、“小杜甫”、“小王维”等背一背他们的诗,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收集、背诵古诗文。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新课标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由于背诵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通过一年多训练,学生收获很大。二年级学生大多能背诵七、八十首古诗文,最多的背了百余首,低年级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传统文化精髓。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广泛古诗文群文阅读,充分美读感悟,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08.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古诗;分类推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并在附录中推荐了120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其中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作了具体规定:“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提高记忆的效率,教师可以尝试从时间、咏物、怀古咏史、抒情和哲理等几个方面线索入手,正面引导学生把握规律,进行分类推荐。
一、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古人对季节变化比较敏感,篇数占据时间类的绝大部分,故而按照四季进行分类推荐。
(一)春天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绿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韩愈有两首,其一《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其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杜甫有三首诗,其一《春夜喜雨》,其二《江畔独步寻花》,其三《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二)夏天
杨万里有两首,一首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另外一首是《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范成大的《夏时田园杂兴》(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秋天
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冬天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外,也有描写节日的诗,王安石《元日》是以春节作为题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以咏物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古代文人大多托物言志,借描写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而文人更倾向于日月山水、花鸟虫鱼、江河湖海等等,留下了不少佳作。
(一)动植物
咏梅的有三首,其一王冕《墨梅》,其二卢梅坡的《雪梅》,其三林逋的《山园小梅》;咏柳的有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草的有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描写动物的诗有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自然
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月亮的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九龄咏月诗《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以怀古咏史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这类古诗也不在少数。古代诗人为避嫌,往往会借史咏怀,或借史讽今。在教授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字面意思和引申意义加以阐述。
如杜甫《蜀相》一诗有情、有景,可谓情景交融。既有对历史的评论,也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期望。因而,这首诗在历代赞扬诸葛亮的诗作中,堪称一绝。
爱国诗人杜牧有三首诗,都是怀古咏史的类型。其一,《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字面意思上看,作者认为周瑜的获胜只是因为偶然因素,而不是安邦定国的治国策略。如果没有东风这种偶然性因素,那么周瑜的火计就不能得逞,东吴就很有可能被曹操消灭。这两句突出了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喻自己虽然胸怀大志,但没有被朝廷重用的悲观心理。其二,《泊秦淮》更是一首传世爱国佳作,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当时的唐朝已经是千疮百孔,诗人在秦淮河上,还听到歌曲在演唱《花》,其实是借陈后主因为荒无度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暗讽晚唐那帮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尽忧虑。其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直面英雄项羽兵败自刎的事实,归咎于其不能接受失败,没有东山再起的气魄,也归咎于他刚愎自用,不懂得用人、待人等管理的手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自刎的惋惜。
四、以抒情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古人擅用古诗来抒感,即所谓“以诗言志”的传统文化,因而这类古诗的数量也较多。细分之,则有送别、相思、爱国、感怀、爱情、悲愤等,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一)送别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送友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
(二)爱国
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思乡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思念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以哲理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哲理类的诗不仅需要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背后的意义,分学习方法、励志以及哲学方法论等类型。
(一)学习方法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意义:人的思想应当保持活跃,以广开言路的方式和开阔的胸襟,学会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知识,这样才能永葆新鲜,创新不断。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揭示了书本上理论的学习还不够,一定要联系实践的道理。
(二)励志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应当引导学生不要害怕艰难险阻,只要敢于开拓、勇于进取、发奋图强,那么,前方将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全新境界。白居易《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写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三)哲学方法论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0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向学生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而是直接把这部分内容当成一个单一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来对待。其实,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对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是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
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比如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让学生知道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二、小学语文的阅读是学习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古诗词,意境优美、内容丰富、语言精练、思想深远,反映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石灰吟》、《竹石》、《墨梅》,都展现出了做人的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也让学生知道“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趣味性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利用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教育的学习更有趣味性。
四、要在古诗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历史文化
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不仅要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
篇6
2021春节习俗作文要怎么写呢?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习俗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习俗作文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欢天喜地的节日。每逢春节的老老小小都忙了起来,热闹极了!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是一个跟众不同的春节。因为以前除夕夜都是姑姑到我们家来一起过春节,而今年我跟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在小年夜晚上凌晨1点多钟一起乘火车到爷爷老家去过春节。当时,那叫一个困啊!眼皮睁都睁不开,没有办法,我只好拿了一盆冷水洗脸,硬是把瞌睡虫给赶跑了。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这么晚还没睡觉。最可笑的是,除夕夜那天因坐火车太累,春节联欢晚会没看多少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问的头一句话就是:“你昨天夜里12点有没有听到鞭炮声?”我听了以后纳闷极了,“根本没有放鞭炮的声音!”这一回,连妈妈也笑了。爸爸接着说:“昨天那鞭炮声音就像打仗一样,这么响的声音你都没听见,真像一头死猪。“听了这话,我忍不住地哈哈大笑了起来。
在老家期间,最让人感到新意的就属拜祖宗跟平安神了。这可是当地的传统习俗。街道上到处都有跪地拜神的人。突然,爷爷叫我赶紧往前看。哇!原来有一户人家在小汽车前面拜了起来。接着,我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户人家都在小汽车前拜。这是为什么?原来他们在拜“车神“,让”车神“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在老家期间,我还足足地过了一把玩鞭炮的瘾。我跟两个哥哥一吃完年夜饭就奔到屋外放鞭炮了。一开始我不敢放,但看到那两个哥哥放得那么好玩,心里便开始发痒了,也想试一试,可一拿到手上,刚才壮的胆子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就这样费劲几番周折,我终于鼓起勇气,放了一个鞭炮。这可是我第一次放哦,心里不禁得意起来。玩着玩着,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不一会儿便跟两个哥哥玩起了火。我们找了一个易拉罐,每人拿了一把“火焰棒“开始烧了起来。只见东东哥哥把一把“火焰棒”全塞了进去,顿时一团火便从易拉罐里喷了出来,我们吓得连忙退后了几步。我们拿起易拉罐抖了抖,顿时“火焰棒”烧成的灰如瀑布一般倾泻下来。
这次的春节真是过的跟众不同。在我童年的生活中又画上了一道彩虹。
2021春节习俗作文二除夕一过,就是正月初一,春节拜年礼仪有何讲究?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只知道的是正月初一时,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朋友们也互致新年快乐,以吉祥之语互贺祝新春。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其实,春节拜年学问很多,春节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2021春节习俗作文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每当我们读了这首诗,喜庆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的确,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不仅在汉族中很流行,满族、蒙古族、瑶族、状子、白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形式上更有自己的特色。
别看这节日是多么的喜庆,在它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它只会给人们带来坏运气,人们管他们叫“年”,只要它一来,就会使树木凋零,百草不生,而它一走,万物重生,百花争艳。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了年每次来的时间,就准备了爆竹以驱赶怪兽。“过年”这个词语便是这样来得,从此,放鞭炮也就成了过年的一种习俗。
相传,年这种怪兽生性凶残,村民家里的一些家畜总是逃不过它的眼睛,而且,年还时常换口味,从小吃到大,居然连人也不放过,真可谓是谈“年”色变啊!此事发生后,人们都很恐惧,并且在年到来的那一个晚上,整夜不敢睡觉,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守岁,其实,守岁习俗源于南北朝,有古诗写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种风俗流传至今,寄托了人们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饺子,过年吃饺子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记得去年我们家里包的肉馅饺子,我也出了一分力,虽说做的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也有七分像,我的原则是“管它是啥样,能吃就行,”不过,这也让一些食量大的人,没了胃口,算是我新一年的一点成就吧。其实,饺子的寓意也很独特,利用了谐音,“和”通“合”、“饺”通“交”,二者都是相聚之意,象征这合家团聚。
说了这么多,却漏掉了一个我觉得相当有意思的,贴窗花和“福”字。中国的艺术己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剪纸也非常的丰富,各式各样的窗花贴满了窗户和家门,既美观,又漂亮。至于“福”字,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正贴“福”字,二是说将“福”倒着贴,形式虽不同,但是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2021春节习俗作文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淘金一般层层筛多余的泥沙,留下金石,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我要说的是我们传统节日中的春节。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最重视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湖南长沙的春节又与传统的春节不同,别具一番湖湘风味。
第一味:慢。
长沙的春节真的是很“慢热”。腊月七,八时,虽然街头还是与平常无异,可在那些如迷宫般蜿蜒的小巷中,几户人家在家门前假期一个个用防水材料制成的箱子。这是,正是熏腊肉的好时节,智慧的人们用谷壳,稻壳与花生壳作燃料来熏制鱼肉,一边以来年保存与食用。就这样,在熏出的植物与肉类混合出的清香中,大年三十到了。
第二味:闹!
年三十,人们团聚在家中吃团年饭,看春晚,所以大街上也冷清了许多。初一,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可到了初二,街上的人多了起来。个个穿新衣,带新帽。到了步行街,更是人气满满,小吃店的队伍排到了铺子外头,服装店里,试衣试鞋的顾客更是摩肩接踵。而这一切喜庆氛围的中心,是火宫殿的庙会。
第三味:奇。
要说起火宫殿的庙会,那真是奇!对孩子们来说,仿佛就像来到了游乐场。庙会里什么都有,虽然只是一些小物品,小玩具,小食品。可这些是孩子们的一切。他们可以买到小巧玲珑的口琴,栩栩如生的泥人,各式各样的古代铜币。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用叶子编织而成的小虫子,小动物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俗语就是对这些工艺品最高的评价。看的累了,去买糖画的老爷爷那去“转”个“齐天大圣”边逛边吃,不亦快哉!
第四味:“香”
既然已经到了火宫殿,逛了庙会,为何不去火宫殿中来些热气腾腾的小吃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是必点菜品经过秘方卤制的豆腐,过油炸得外焦里嫩,散发阵阵“异香”,趁热淋上汤汁。一口咬下去,汤汁在舌尖迸开,蔓延带舌头上的每一处,不论是老饕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忍不住吃第二口。
热闹的氛围一直延续到初七,大人开始上班;孩子们要过了元宵节才开始上学。但,春节已经过去了。这便是我们的节日——春节。一个别具湖湘特色的春节。
2021春节习俗作文五春节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贴春联,买年货……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时间过得飞快,马上迎来了大年三十这一天。
傍晚时分,就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又过了好一会儿,一阵阵香味从每家每户传出来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张圆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美食,有鸡、鸭、鱼、藕、年糕、西施豆腐……等,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吃一顿。很快,人都到齐了,我一坐下就开始夹菜,吃菜,吃得津津有味。长辈们都互相敬酒, 喝得满脸通红。团圆饭后,舅妈娴熟地包起饺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却错落有致。
晚上十二点整,我们放起了“开门红”,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我有些害怕,但是看着那些美丽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又使我兴奋不已。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烟花绽放,鞭炮声此起彼伏。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夜空,有的像美丽的花朵,有的像燃烧的火焰,还有的像飞流的瀑布……美不胜收。当我和表哥表妹沉浸在放烟花的快乐中时,屋里的舅妈伴着鞭炮声下起了饺子。回来的时候,就闻到了饺子的香味。我们都拿起了碗筷,纷纷去抢桌子上的那一大锅饺子。我们吃得不亦乐乎,香喷喷的饺子马上吃掉了一半。这时,舅妈嘀咕了一句:“都吃了一半了,怎么还没吃到呢!”我一听,心里充满了疑问:到底是什么东西没吃到呢?
“舅妈,是什么东西没有吃到啊?”我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哦,是这样的,我在饺子里面包了3个硬币,到现在你们都还没有吃到呢!”舅妈一说完,大家又开始抢剩下的饺子,我也不例外。就这样,大家一直抢,抢到碗里装不下饺子才开始吃,而且都是大饺子,因为我们认为硬币包在饺子里肯定很大。到最后,没抢到大饺子的都是小饺子。一个个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第一个吃到硬币的是哥哥,第二个吃到的是外婆,第三个吃到的是我。个个乐开了花,笑声充满了外婆家那幸福的小屋,好一幅温馨甜美的画面。
篇7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躁,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青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J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3.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4.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
篇8
关键词:情境 导语 新奇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47-02
情境化的导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情境化的导语,应讲究艺术,使之富有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深入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笔者结合平时的教科研活动和个人的教学实践,从六方面阐述情境化导语的设置。
一、问题导入,激发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可立足文本,依托学生的阅读期待,巧妙设计若干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愿望,自然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如,在执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笔者设置如下问题导入课文:“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门?门都是有形的吗?本文为你打开的是一扇怎样的门?这扇门里有着怎样精彩的世界?”这四个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活跃气氛,激活思维,引入文本。
二、激情导入,以情燃情
情,性之动也。教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激情式导语,极富感染力、震撼力,易于构建一种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如电光石火,以情燃情,可让学生处于激奋状态,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为掀起学生情感的作强有力的铺垫。
在执教《有的人》时,笔者设置了如下情境式导语――文学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伟人出现而不懂得尊重伟人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1949年,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情不自已,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有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的人》的艺术境界,一起深情缅怀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吧!
这段导语,由文及人,过渡自然,赤诚火热,以情燃情。这段激情如火的导语,先声夺人,为学生学习《有的人》奠定了情感基础。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音像导入,心动神摇
现代教学媒体――音乐、录像、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让学生心动神摇,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位老师在执教《热爱生命》时,设置了如下情境式导语:
生:(看《泰坦尼克号》遇难片断)
师:影片中人们争先恐后地逃跑的目的是什么?
生:逃生、活命。
师:的确,从影片中,可见生命对人的重要性。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当人遇到危险时,生命往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面对困境,面对死亡,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自己活下去,延长自己的生命。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将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人们争先恐后逃命的场景,惊心动魄,极富悲剧色彩,极具悲壮效果,由此引入“活命”“生命”等关键词,再引入课文《热爱生命》,水到渠成。
四、诗词导入,美轮美奂
有时,与课文相关的诗歌内容无比丰富。这时,教师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搜集诗词、朗读诗词、品味诗词,由此自然而然导入课文。
如,在执教《本命年的回想》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描写春节的诗词。上课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古诗词。在一些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等古诗词后,笔者作适当点拨、提示。此时,中国人过春节的情景便仿佛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可亲可感。通过古诗词的情境导入,学生自然入情入境,在学课文之前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
五、实验导入,妙趣横生
有时,一个小小的实验,形象直观,新奇有趣,可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笔者在导入《叫三声夸克》时,作了如下设置)
师:我有一个宝贝,想见识见识吗?
生:想。
师:(拿出俄罗斯套娃)这是什么?
生:俄罗斯套娃。
师:(做演示实验:将大套娃拔出,里面是一个稍小一些的套娃;将第二个套娃拔出,里面又是一个更小一些的套娃……如此操作,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小套娃。)
生:(边看边笑)
师:谁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一下俄罗斯套娃的结构特征?
生1:大套娃里有一个稍小一些的套娃,稍小一些的套娃里有一个更小的套娃……
师:很好。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与此结构相似?
生2:洋葱。
生3:卷心菜。
生4:竹笋。
生5:百合。
……
师: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理类似“套娃里有套娃”的课文――《叫三声夸克》。
看到“俄罗斯套娃”,学生都会心地笑了。演示拔“俄罗斯套娃”的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观察到“套娃里有套娃”这一现象,由此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到“洋葱”“卷心菜”“竹笋”“百合”等相类似的事物,这些事物的结构特征与《叫三声夸克》中“盒子里有盒子”的结合特征不谋而合。“教无定法”,贵在教师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六、生活导入,亲切温馨
导入课文时,教师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备感亲切温馨,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有了生活,就有了体验;有了体验,就有了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发展。
如,一位老师教学《少看电视多看书》的情境式导语设置。
师:请听好,第一个问题:你喜欢看电视吗?
(全体学生均举手)
师:请放下。第二个问题:非常喜欢吗?
(80%左右的学生举手)
师:请放下。第三个问题:哪天不看电视就好像少了点什么的同学,有吗?
(学生揣摩老师用意,最后有5人举手)
师:这个问题令老师很苦恼,一直想找机会好好劝劝你们,不想这两天读书,居然觅到了知音,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劝我们的。
(下发印好的文章,并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的三个问题呈梯状结构,学生举手人数呈递减趋势,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实情。教师的引导,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牢牢抓住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生活导入,如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似钥匙,悄悄开启了学生的心扉。
情境化导语,因文而异,因势变通,灵活多变,摇曳多姿。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多一份新奇,多一份期盼,多一份鲜活,多一份亮丽!
参考文献:
篇9
一、班级学情分析
所担任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有一半左右学生有较强的朗读兴趣,因此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
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17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六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1课《北京的春节》、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12课《为人民服务》、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五单元,主题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习作”是除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外,其他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家乡的风俗、写作品梗概、让真情自然流露、心愿、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除了这5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第一次是《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全册共安排
“语文园地”五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本册教材未安排要求认的生字,只安排了要求会写的120个字。课后练习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增设了“选做题”,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做或者不做。
三、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
“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120个字,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书后的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2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3课和16课的后面。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并在课外指导学生组织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教材中的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8、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0、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一)后进生转化措施
1、树立榜样和典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通过有效形式加强对落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学习方法的引导、行为习惯的纠正与监督,大力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自尊心。
3、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形式多样互帮互助的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推动,共同进步。
4、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倾情协助跨过每一道难关,克服任何困难。
5、在毕业考试的全过程中贯穿信心教育。
6、严格纪律管理。
7、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是任课教师经常的一项工作,也是差生转化的中心,教师讲清一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它的作用和意义,并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适当练习。要反复布置,了解后再采取措施纠正,直到这个学生习性养成。
8、强调学习时间的投入,基础差要追赶上来只有刻苦,只有艰苦的劳动才有巨大收获。
9、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教育学生既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知识的吸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差生能否转化和学生学习能否进步的核心。
(二)优秀生提高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表,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2、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电教(全学期不少于全册教材的80%),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读写训练,启发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和好书交朋友,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勤动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2.10—2.14)
开学第一课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6
2(2.17—2.21)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6
3(2.24—2.28)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6
4(3.2—3.6)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6
5(3.9—3.13)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测试
8、匆匆
6
6(3.16—3.20)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6
7(3.23—3.27)
第三单元测试
10、古诗三首
6
8(3.30—4.3)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6
9(4.7—4.10)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5
10(4.13—4.17)
14、文言文两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
11(4.20—4.24)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6
12(4.27—4.30)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检测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5
13(5.4—5.8)
第六单元检测
古诗词诵读
6
14(5.11—5.15)
古诗词诵读
综合复习
6
15(5.18——5.22)
综合复习
6
16(5.25—5.29)
综合复习
6
17(6.1—6.5)
综合复习
6
18(6.8—6.12)
综合复习
6
19(6.15——6.19)
篇10
小学五年级寒假计划范文一:
一、每天要做到的事情:
1、数学:做口算题卡二张或应用题二张;预习下学期部分内容;
2、语文:练字二张,提高书写水平;预习下学期部分内容;
3、课外书:白天读半小时,晚上读半小时;
4、英语:听英语半小时;
5、每天练习古筝1小时;
6、每天跳绳跑步;
7、空闲时间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画画、手工制作等
具体时间安排灵活掌握,每天完成计划的事项即可。
二、假期中还计划要做的事情:
1、去趵突泉大明湖赏花灯,观看民俗表演。
2、通过自己每天的表现,让妈妈奖励去看两场电影。
3、利用年前大人忙年的时间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先从整理自己的东西、清洗自己的小件物品学起。
4、年后跟爸爸妈妈外出旅游,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放松心情。
小学五年级寒假计划范文二:
1. 用"爱"献一份亲情;
( 1 )给家人(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顿饭;
( 2 )给家人洗一次衣服;
( 3 )亲手给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洗一次脚;
( 4 )大年初一早上向父母、长辈问好;
( 5 )(当面或者通过电话和网络)给长辈、师长、亲友、同学拜年;
2. 用"心"做一本文摘
所选文章以短小精悍为限,以励志、说理、亲情、人情,做人之道为文摘标准。长篇的如果心有不舍,可以自己缩写。讲究排版、文章的布局和合理的插图,巧用豆腐块。也可选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最后,给自己编辑的文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设计一个漂亮的、简洁的或意味深长的封面、封底。
收集十条灯谜。
摘录春联三副以上,背诵。
3. 用"勤"充实每一天
( 1 ) 有计划地做好寒假作业。
( 2 ) 阅读金波爷爷的书(在书上写批注,积累好词好句),并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进行阅读。
( 3 ) 了解一个古今名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之道。(开学回来与大家分享)
( 4 ) 了解家乡春节习俗、家乡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寒假计划范文三:
1、寒假里我准备每天用(时间)认真完成书面作业。
2、寒假里我要阅读的课外书是:
3、我每天要坚持的体育活动是:
4、我要去游玩的地方是:
5、我要帮妈妈爸爸干的家务活是:
6、我要在寒假中养成的一个好习惯是:
7、我要在假期中改掉的一个坏毛病是:
8、我要在假期中学会的一样小本领是:
一旦制定了计划,就要按计划执行。等到假期结束的时候,请爸爸妈妈检查一下,自己制定的计划都完成了没有。从小养成办事有计划、有条理的好习惯。
一、快乐练字:(写在“超级棒”田字格本中)
从学过的生字表(二)中,每天练习4个,每个生字写4遍,开学评选“小小书法家”。
二、快乐积累:(请家长帮忙抄写在“超级棒”田字格本中,或打印出来贴在本子上)
背诵古诗4首以上。(要求:以描写春天或是新年为主题)
三、快乐阅读:
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或文章。放假回来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课外书。
推荐图书:
(1)一类读物:短小易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西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