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07 04: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

篇1

一、斟酌字句,揣摩语言的情韵。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字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语言短路等特殊语言现象,并把自己的揣摩结果旁批在书中的空白处。

如《济南冬天》中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小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学生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又如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不仅表示存在,还传神地勾画出了小村庄、房顶上的雪的神态,它们像有灵性的人,在舒服地躺着……

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点,或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诵读品味,揣摩语言的意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愈《进学解》)。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我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首先通过初步阅读感知分析,找出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不仅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情感的激发点。文中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由衷地喜爱和赞美之情。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通过学生分析得出要放慢语速,“这”字不仅要停顿,还要重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然段应怎样朗读,采用在各小组内试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领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当学生完成了诵读和品味后,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之中,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化而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最可贵的读书境界。

三、对比鉴赏,揣摩语言的精妙。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对比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比是语言鉴赏中最常用的办法。刘国正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对比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确实,语言的对比都可以在这四种方式下得以实现。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笔者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换成“亮了”好不好?通过比较品味,得出星星本是恒星一直在发光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的结论,由此更能领悟出作者锤炼词语的精妙。

再以《散步》为例,作者介绍一家人散步时写道:“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去掉“我的”,也很通顺,但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开篇基调就定得很庄重、很严肃,作者是借散步这件小事讲一个生命传承的大道理。大词小用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所以引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时要庄重、严肃,对顺利体验文本的情境极有帮助。

篇2

一、针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设计提问

读懂文章是阅读鉴赏的第一步。针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思维品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预习了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文本写了什么?本文采用怎样的写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索,学生领会和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再如《济南的冬天》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重点思索以下三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引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课文的主题。

二、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提问

标题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一面》一课,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了三个问题 :“与谁想见一面?在哪儿想见一面?为什么要写这一面?”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作出了比较切题的思考:“与鲁迅想见一面,在内山书店见一面,写‘一面’的目的是深刻表现鲁迅先生精神感人之深以及人们怀念鲁迅先生的感情真挚深切。”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文章内容已初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含义奠定了基础。再如《驿路之花》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什么是驿路?这里的梨花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吗?驿路梨花指的是什么?”同学们积极回忆课文内容,理解了“梨花”一词是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设计提问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即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的“点”。如果能找准这个“点”,抓住这个“点”,精心地设计、运用好它,就能使课堂省时高效。如《老山界》一课,叙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中国工农老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我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说忽然醒来?醒来后,战士是怎样抵御寒冷的?这一段反映战士什么精神?”我先启发学生理解了“逼、刺、更、卷”几个词的深刻含义。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理解了:半夜里在山腰露宿,由于“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他们被冻醒了,可他们没有唉声叹气,而是观赏夜景,静听夜声。他们看到了闪烁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的蓝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伫立在前面,四周的山围成的山谷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也使他们树立了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围绕文字的难点,设计提问

课文有的段落或句子中语言比较抽象或含蓄,使学生读后感到其义难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是童年鲁迅出于求知和好奇而问先生,但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气”。在封建社会,先生只要求学生读自己的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和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的老师固执,有问不答。所以,学生有了问题后不知道该问不该问;我们现在的老师有问就答,问老师的问题多。三味书屋的学生礼节多,太拘束。另外,现在学习内容形象化,便于理解。”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指出课文中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私塾教育教学思想落后,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通过提问、启发和教师的重点指导,突破了文学的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一个拦路虎,如果不能够采用恰当的教育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进步都会产生阻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究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将其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推动学生和教学的双赢为最终目的。

1做好语文阅读预习

预习属于一种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在阅读学习当中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能够让学生对阅读篇章产生初步的了解,为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忽视阅读预习,认为预习活动十分空泛,不能够产生实质性效果,同时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难题,之后,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预习环节,不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缺少预习的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往往会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同时在教师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是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因为缺少对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也因此不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见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语文阅读的预习工作,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预习这一环节做出更多的努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教学环节有意识的为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体系。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预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布置读后感的方法来强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主动的投入预习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这篇文章,说一说自己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用读后感的方式来进行简要的评述。

2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在和学生以及教学来对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创新,会极大的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还会让整个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多种多样,接下来将对几个重点方法进行分析:一,加强学生的文章诵读。诵读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环节,采用略读的方式,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用精读的方法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神韵,发现篇章的特色,运用默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深入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范读以及导读,有效熏陶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力。第二,注重弹性留白。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利用阅读材料当中的留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使得学生能够展开自由的想象,而不是直接表述出答案,让学生给出自我感悟。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留白,隐藏好自身的理解,将发挥的空间交给学生,率学生用一句话来对孔乙己进行总结。教师的留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发散和拓展,提升阅读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第三,指导个性阅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在阅读教学环节也要落实这一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心理学角度来看,大量的心理学家在自身的研究当中明确指出,当人置身于愉悦轻松的环境当中展开学习活动的话,能够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远远超出基本预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也要将良好阅读环境的营造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考虑到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当中充满激情和求知欲,最大化的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学生出色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的认知阅读主题,同时也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一些重点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深化理解来挖掘出中心思想。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深入的阅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并在优良环境的支持之下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境,僵尸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并创设开学情景,让学生也能够直观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最终让学生对阅读篇章的主题进行把握,真正的了解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的真实含义,感受作者的心声和心意。

4倡导师生互动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平台,而且师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阅读课堂的,师生之间应该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互动来深化对阅读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在深化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当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因此,倡导师生互动交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力提升的一个保障和策略,而且在积极构建阅读课堂交流平台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价值,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在师生的合作互动当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交流互动当中,深化阅读理解水平。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的呈现文章当中描绘的美妙情景,初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接下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也就是进行生本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就可以进行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主题思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十分关键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把握文章主题,活跃阅读思维,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在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好语文阅读,预习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倡导师生互动阅读,进而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王新明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慧.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J].成功教育,2011,(24):36-537.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激发 初中生心理特点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利于教学开展的资源,尤其是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要运用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信息化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一些介绍景观建筑及科普内容的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直观的感知,无法加深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中下载与教材中所介绍的景观建筑及科普内容相关的视频信息,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演示,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枯燥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整个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熏陶,营造教学所需的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二、以自我满足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心理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特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平等,感受到民主,增强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与闪光之处,从点点滴滴入手,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满足感。有了教师的表扬鼓励,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从畏惧、抵制到乐于学习,这样的转变离不开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另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吸收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想状态做到及时把握,并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以活泼丰富的专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专题活动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有力措施,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专题活动的作用。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谈一谈家乡的美丽冬天”专题活动,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和描述了家乡冬天的美景,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结构、特色描写家乡的冬天,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了,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写作训练,效果较为明显。再比如,在《背影》教学中,有教师为了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展了“我眼中的慈父”演讲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简要的叙述,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的父亲。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眼前浮现的是父亲对自己浓浓的爱,心灵受到震撼,从单纯的课文学习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效提高思想教育成效。

四、以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让改革后的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争相探究的课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教师可以按照要求在教学中将更多的自交给学生,教师定位为启发引导的引路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化语文教学成效。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成了主角,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小组活动,对探究提纲进行思考分析、研究交流,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积极开动脑筋及相互之间开展讨论,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思维的活跃性明显增强,学习的参与程度也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模式,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明显高于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知识、能力同步发展,每一位都能够积极投入和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发挥促进作用。

五、以分层分类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要客观对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无法按照教师的一刀切要求开展学习,许多学困生因过高的学习要求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优化,其中分层分类模式能够有效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开展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畏惧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这一模式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性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在每一个层级上都确定相应的目标要求,无论是对学生课堂提问的难度,还是课后练习的数量,以及考试的目标要求,都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优秀生时刻保持旺盛的上进心,学困生保持积极的心态,整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六、以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7-01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往往题材狭窄,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绞尽脑汁,但写出来的文字总觉得平淡无味,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寻生活趣味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语)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斓的,关键就是你是否注意观察。观察,能够因“仔细察看”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文中对外祖母的描写饱含深情。如写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这样贴切传神地描写,使我们如见其人,正是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塑造出了这么一位读来亲切、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又如《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许多名篇佳作,也正是因为作者“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才给我们展现了无比灿烂的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各种人和事,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而农村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我们可以着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譬如假期里,孩子经常喜欢去钓鱼、钓虾。到农忙季节,老师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既体会其间的甘苦,又能观察自然界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临近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更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民俗民风,体会展现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习俗。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或者也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这样,真正走进农村生活,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2 品阅读甘味

农村初中的学生普遍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相对于城里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眼界狭小。另外,一般的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绩,不少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再加上进入初中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平时笔者极力提倡学生多看新闻、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如《读者》、《格言》、《美文精粹》等,学生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摘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在课堂上朗读“我最喜欢的短文或片段”,推荐课外阅读,说说课堂体验或心得等。这样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 仿名家笔法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文也和学习绘画、书法一样,进行模仿,也是必经的学习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初中语文课本上选编的课文都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很高的。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可以让学生也去尝试刚学到的方法。如学习了《童年的朋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同学,抓住人物的一两个特点来写外貌和神态。学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也回忆自己的老师,围绕老师的特点选材,试结合叙述和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效果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激成就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

在作文中,对学生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不仅会挫伤自尊心,还会打击他们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