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7 07: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岳阳楼记的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体会琢磨文言字词句的准确性。
2、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3、理解并运用本文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作者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自读《岳阳楼记》,疏通字词句;2、查资料了解范仲淹生平和思想抱负。
一、检查预习
1、“岳阳楼记”的“记”是什么体裁?
明确:“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记人、记事、记物、记景。记景的目的往往在于书法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基本观点。
2、请一位同学翻译第一段。
二、疏通课文
1、第一段是记人、记事还是记景?
明确:记事。第一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藤子敬谪守巴陵郡,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
2、 第二段请一位同学朗读并翻译。
明确: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怎能相同呢?
3、“予观夫巴陵胜状”至“前人之述备矣”记的主要是什么?
明确:记岳阳楼之景。记的是洞庭湖之胜状。
4、“衔”和“吞”可否换成“连”和“接”接呢?
明确:不能。“衔”和“吞”将无生命的洞庭湖写成有生命的,把“远山”和“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而“连”与“接”都是静止的画面。效果不够生动。
5、后面一句“然则……得无异乎?,“然”的意思是“这样,“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那么。我们知道在这里文义发生了转折,那么是由前面的写景转到了什么呢?
明确: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议论。
6、“得无异乎”怎样翻译更好呢?
明确:怎能有所不同。反问,语气更强烈。
7、表示转折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写景到议论情之异。
8、从下文看,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何异?
明确:悲与喜之异。
9、齐读第二段,教师翻译。
明确:“若夫”相当于“像那”,作用是引起下文论述。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这里的“去国怀乡”的“国”是指国都,而不是国家。
10、这一段景物有何特点?迁客骚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景物的特点是萧条,凄凉。迁客骚人的感情是悲伤。这是览物之情异之一——悲。
11、齐读第四段,请一位学生翻译。
明确: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2、这一段写的景又有什么特点呢?迁客骚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景色明媚。迁客骚人产生喜悦之情。这是览物之情异之二——喜。
三、分析文章主旨及艺术手法
1、迁客骚人由览不同之物所产生的悲与喜的感情是不是作者所认同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第五段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作者并不认同悲与喜之情。
2、 古仁人之心有何异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可以翻译这段话?
明确: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
3、这就是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那么从思想观点和胸襟的角度,谁来说说两者之间的不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古仁人不论是当不当官,古仁人都心怀天下,心怀百姓,他们的忧与喜总是与天下相关,这正是作者想要追寻的。再看迁客骚人,他们的悲与喜总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荣辱的影响,迁客骚人之心比较狭隘,作者运用对比,对比之下,古仁人更显得胸襟宽广了。
4、为了突出古仁人之心,作者运用对比,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心胸进行对比,突出了古仁人胸襟的伟大宽广。那么,通过对比,你知道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心了吗?请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抱负谈一谈。
明确: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情系苍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一生的追求。
四、总结
本文是篇“记”,通过记事记景最后发出议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开头第一段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缘由,后介绍了洞庭湖的胜状,引出了迁客骚人对不通之景的不同感受。然而,作者的本意并不在写景,而在有次引出一番关于古仁人之心的振聋发聩的议论来。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情怀。
五、复读课文
篇2
【关键词】初中学生 生本教育理念 语文情感体验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26
最近我们年轻教师去听了本校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师教授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岳阳楼记》。我很敬佩这位教师的教学功底,佩服他一节课滔滔不绝的讲课精神,在他的教授下,原本很难懂的课文讲解得十分清晰,板书也是写完一板又一板,学生也记得很仔细。我看到学生专注记笔记的一幕我突然想到了一首顺口溜: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面对这样的传统课堂,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可以向他学习备课、教学基本功,但是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适合学生吗?我陷入了深思中……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试行“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曾说:“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那样的相互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时,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1]从教6年,我从模仿教学到摸索教学,一路走来,不断成长,但我现在仍处于低级阶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是快速成长的必经阶段。
学校从建校以来一直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导航。学校也从去年开始就实行了“新课改”――导航教育:一切以学生为本,课前《导航单》训练,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讨论完成预习;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发言;课后给学生自主检测的空间,通过课堂来发挥学生的各项能力。学校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提倡的“导航教育”,我想这些都是来自于或是类似于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生本教育”。郭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说道: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2]
确实,无论授课有多完美,如果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知识被接受者,这样的课堂也不能叫完美;无论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多高,如果是教师“填鸭式”教学而来的成绩,那这样的好学生也不叫好学生。学生也曾袒露心迹:老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我们发自肺腑的“研”;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赶不上我们发自内心的“学”。其实学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认认真真上了满堂课,最后我们只感动了“自己”,没有感动学生,还认为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为前提的课堂才会是好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正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的实施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3]
二、“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本教育”理念下探究情感体验的缘由
学校虽是一所重点中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乡镇、农村,学生背景不同,学习习惯不一,能力参差不齐,但是都有着相同的问题:阅读面较窄,阅读情感薄弱――这就导致学生很难读懂文章或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看懂文章。这对于教学是一个难题,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显性维度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隐性维度目标,它反映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时代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尊重,也体现了情感目标的复杂性、层次性与多维性,更具弹性和灵活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实践、探究中体验知识的丰富蕴含,获得知识多方面的价值,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情感、素质的转化。这就强调体验、领悟与内化,强调师生共同创生课程。
在这个三维目标中,我认为第三维度的目标是最难掌控的,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就是抽象的,它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七种: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在这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需要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培养、提升或是改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才是教学的“源头”,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却进行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最为重要的。恰如郭思乐教授所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力之源,并且是最大的教学资源”。他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生成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机,而且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养成他们健康的人格。
所以,对于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情感薄弱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利用生本教育,转变教学方式,利用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学生运用一种与以前不同的自主学习方式:乐读-乐学-情感共鸣-爱学,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生本教育”理念下探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的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掌握知识或技能,却没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而是简单粗暴的教授给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情感体验,而是引导学生朝着我们教学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发展。“生本教育”理念下,主要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我们所知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生本教育”理念在价值观上主张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主张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上主张全面发展学生。[5]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地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积极地情感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造,并且把通过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当成一种快乐的体验。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的这个。”
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最大的特点是老师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地学习、探讨、感悟,师生形成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一起探讨,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起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当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还应该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欣赏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的优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希望被人赏识的欲望。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时,赏识他们,接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从而诱发出积极地情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形成“乐读―乐学”的学习方式。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1.给学生罗列每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字音字形、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重要句子的翻译、分析特殊句式、通假字积累、古今异义、词语活用、熟悉课文内容等;3.第二课时自主朗读,赏析景物描写,理解重要的句子,分析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4.第三课时,拓展知R,自主完成习题。这些课堂环境中,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之中让其充分讨论后,教师再做总结。因为我相信只有学生自学过的东西,他才会印象深刻。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前提,具有自主能力的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昂的上进心,更善于思考,更敢于质疑,更乐于探索,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授课过程中,激扬生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本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使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化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理念的运行机制就犹如我们开动汽车一样,教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称之为激发式教学。俗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授课过程中,即使在教学字词句这类基础知识时,我们也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只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感悟。如文言文的学习是很枯燥的,学生常常有一些抵触。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第一课时,采用小组竞争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我将70个学生分成10组,各设一位组长,组长带领大家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然后,以竞标的方式(每个任务以10分为满分,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将每个任务给予5~10分不等,并配有相应的答题错误机制惩罚。每组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明显。“生本教育”理念有提到: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其原理是一样的,通过儿童的内化去完成的。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他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超过教师所教授的东西。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觉地进行成果展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会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每个学生心里都会充满对学习的渴求和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学习引力场。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与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处理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形成“情感磁场”,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从而促使学生与文本达到情感共鸣,如教学《岳阳楼记》时,第二课时分析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背景、心路历程等来体悟作者的情感,促使学生大济天下的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以情感的双眼辨识这个世界。这才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鱼”和“渔”
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这里的“鱼”是指具体的语文知识;这里的“渔”是指具体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就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为辩证一些,使其积极的意义更能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
结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辩证地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鱼”与“渔”是同样重要。无论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与研究如何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样重要。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鱼”和“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鱼”和“渔”的关注应该均等,不能有失偏颇。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渔”而轻视“鱼”,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鱼”,而轻视了“渔”的作用,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机会。而由“鱼”到“渔”的转换,就需要依靠“启发式教学”了。拘句话说,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地研究由“鱼”到“渔”的转换的最佳途径。
二、启发式教学简论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述而》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过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文化的发展,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论语集注》中,对此又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科的独立,启发式教学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在当时,启发式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并列存在于当时的教材《教育学》中。后来,启发式又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施祖毅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李媛媛于2013年发表于《教育探索》的题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都把启发式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从“鱼”到“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
1、研究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字词教学、语句教学、段篇教学组成的。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鱼”和“渔”的关系,还是探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都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 研究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关授之以“鱼”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1)字词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始于词语教学。在具体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对词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词语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后边一系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为阐释自然环境对迁客骚人的影响,作者有一段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段文字里,有两个词语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和“集”。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本义。第一个词语“景”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方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景”字的本义,即“日光”。因为“景”构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义,即这个字与“日光”有关,而“京”则是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即“京”表示它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边的词语“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弄清其本义。文中的“集”是一个会意字,它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义是一种鸟,而后边的“木”又与树木相关;所以“集”的意思应该是“群鸟栖止于树上”。
通过上边根据造字法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不同的词语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记住这个词语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古文的翻译更加准确。如前者,对于“春和景明”,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对于后边的“沙鸥翔集”,学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
上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识的“鱼”到利用造字法知识分析的“渔”的发展变化。
(2)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应用于词语教学,而且,启发式教学还应用于语句教学。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这个段落来表现自己因瘫痪而产生的暴怒心情: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在这个段落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性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学生理解这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的表现。即“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作者这些暴怒无常的表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还对“暴怒无常”这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对理解后边母亲的那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3)段落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段落中的教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解段落定语句的含义;另一个是理解某个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前者,它和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密不可分,又因前边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过多地论述了;对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结合中的作用,我们结合下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这样的独句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这个独句段的认识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问学生“二十年前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从下文找到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独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父亲已经有两年不相见了,但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来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前者侧重于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后者适合结合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4)篇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段落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步入篇章的学习领域。在篇章学习领域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学生由“鱼”到“渔”的关键。所谓的篇章教学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所选课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观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另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结构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安排的影响。下边我们结合大家熟知的《伤仲永》来分析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