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有倜傥生范文
时间:2023-03-14 21: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齐有倜傥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难度要适中,具有思考的价值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没兴趣,学生会不以为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使学生一时无从回答,从而导致思维“冷场”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智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例如:我们在学习“硫化氢的性质”以后,如果提这样的问题:硫化氢与氯气是有毒的气体吗?它们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了解哪些有毒的气体?怎样让它们的毒性消失?问题太简单或难度过高,提问的效果都不会好。所以对一些问题,我们应把握好其难度,不妨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如以上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硫化氢与氯气都是有毒气体,如果按一定的体积比混合后,其毒性就会消失,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种问法,只要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氯气的性质,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这种问题既能巩固新知,又能联系旧知,还能使学生认真思考,因而属于有价值的问题。
二、设计好问题的梯度,逐步由浅入深
要把握好问题的梯度,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紧扣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阶梯性的问题系列,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点拨,让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纵向发展。例如:在学习“原电池”这一内容时,根据实验演示把铜与锌分别放入硫酸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这样的问题:“铜、锌分别放入硫酸溶液中的反应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金属的活泼性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然后把铜与锌用导线连接放入硫酸溶液中。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铜变得如此“活泼”?学生根据实验中的不同点,找出问题的所在,原来是线的连接。最后,把铜与锌用导线并连接电流表放入硫酸溶液中,通过实验现象验证推测,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铜锌在连接导线后会产生电流。这第三个问题的提出直逼原电池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样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入手,通过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
三、开放与放手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自己探讨解决。在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和学生交流完实验过程和注意问题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学生说:“螺旋状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的红热,酒精后,铜丝呈现紫红色。”让学生重复一遍,学生又重复了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问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会变成什么的?学生答:氧化铜。教师问:你能再描述一下实验现象吗?学生说:“螺旋状铜丝在酒精灯上烧成黑色的氧化铜,酒精后,铜丝为紫红色”。这时有学生坚持认为:看到的是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红,然后插入酒精中变成紫红色。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很多,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接着引导:大家交流交流,观察得入仔细些,为什么实验现象不尽相同呢?大家通过交流,原来是螺旋铜丝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加热时,实验结果不同,铜丝从酒精灯上移开插入酒精中快慢不同,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一样,为什么呢?教师继续引导,剖析原因,这样学生的热情就激发出来了,课堂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创设情境式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化学知识新旧内容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新知紧密联系的问题,辅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急切地“探个究竟”,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新问题,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氧化钠性质”时,进行这样的提问:宇宙飞船既然是密封的,那么宇航员是怎样呼吸的呢?学生回答:“将液态氧装在飞船上就可以了”。此时追问:那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此时作点拨:如果能找到一种固体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生成氧气,那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过氧化钠性质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巩固了旧知,发现并掌握了新知。同时,让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五、创设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2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沟通交流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而课堂又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对于整个历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具有直接的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教与学相互统一。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要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来共同向教学目标迈进。那么,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沟通呢?其实,提问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提问的质量就关系到师生之间沟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提问一定要注意讲求技巧性,从而保证历史课堂在有效的提问下实现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与交流,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一、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历史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每一分钟都异常宝贵,而提问的时间也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问得有价值,这样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够保证提问有价值呢?那就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明确该问题是用来启发学生思考、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深化理解新学知识、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这样,在明确了提问的目的以后,再进行相关问题的具体设计,才能够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有价值。
二、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质量的高低首先就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表述。有些教师在表述问题的时候往往叙述冗长、语言表达不规范,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模糊不清,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路出现混乱,严重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提问效果,首先,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要科学准确,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晰,这样才能够保证提问的效果。例如:“《》签订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这个问题由于涵盖的范围比较大,显得比较笼统,学生在听到问题以后往往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在回答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如果教师把这个问题换一种更加具体的表述方式,如:“与之前的很多不平等条约相比,在《》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以及内河新航线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在《》中,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会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样,通过这种清晰的具体化的提问方式,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从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着问题的核心来进行。
三、注意问题的新颖性
兴趣是学生从事思考和探究活动的根本动力,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当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时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有效实现提问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老生常谈的问题很难引起学生回答的兴趣,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但是,如果同样的问题教师能够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述,如:“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的国家是意大利,但是为什么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却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意大利呢?”就这样,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表述方式,就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来。
四、注意问题表述形式的多样性
绝大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是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然而,如果在提问的过程中,单一地采用语言表述,难免会令提问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呆板,并且很多时候,一些问题用语言很难表述得清楚。因此,除了语言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表述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呈现几段材料,或者展示一些图片、视频,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视频,然后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会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人的认知活动都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进行的。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逐级深入的分析,与人的认知规律相契合,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两极格局”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带领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本部分的知识,如:什么是“冷战”?“冷战”政策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美国要在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其政策的实质是什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冷战”对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二战后两极格局所提出的,并且问题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来表述的。这种层次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照顾到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逐渐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可以说,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质量,决定教与学是否能够连接成统一体,能否有效契合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环节的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让提问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03).
篇3
问:我儿子今年9岁,只要接触到冷空气就会有强烈的过敏反应,鼻腔发痒,不停地打喷嚏,随后就鼻子塞,喉咙痛,流眼泪,直到天气转暖才会缓解。请问我儿子的症状是不是冷空气过敏?
答:当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时,很多人会出现鼻黏膜发痒、连续打喷嚏、皮肤干燥瘙痒难耐、气喘不止等过敏症状,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冷空气过敏”导致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包括湿疹、荨麻疹等)及过敏性哮喘的发作。
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接触到特异性过敏原如花粉、螨等。除了特异性过敏原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非特异性因素对过敏的发生有明显作用,如气候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工作的劳累等,这些因素被称为诱发因素或加重因素。因此患者碰到冷空气易引起过敏反应,不能说是对冷空气过敏,准确地讲,冷空气是诱发因素。
常用的过敏防治方法主要有两部分:发作时的症状控制和改善过敏体质。事实上,彻底改变过敏体质才是彻底解决过敏问题的根本。在治疗方面,首先是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需要注意的是,1/3以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合并或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患者表现为胸闷、憋气、咳嗽、呼吸不畅,呼吸时可听见喘鸣音,要及时进行治疗。
婴幼儿补充鱼肝油的合理剂量是多少?
问:现在几乎每个妈妈都知道,宝宝出生后应适当地补充鱼肝油,但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剂量补充才是效果最好,又最安全的呢?
答: 维生素D是鱼肝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是帮助婴幼儿骨骼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的营养素。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因此需要常规进行补充。目前我国婴幼儿营养状况已有大幅提高,随着维生素D强化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等的出现,婴幼儿从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D已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倍,但是目前常用的一些维生素D补充剂(鱼肝油)仍然是传统高剂量的,并没有随着食物中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就增加了引起维生素D过量的危险。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2岁以内的婴幼儿每天需要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10微克),包括维生素D强化食品(配方奶粉、营养米粉等)、鱼肝油及紫外线暴露(晒太阳)所获得的维生素D。同时也建议每天摄入的维生素D不要超过800国际单位(20微克)避免引起过量。因此如果婴幼儿晒太阳多、配方奶量大的情况下,鱼肝油的补充剂量就要适当减少。假如每天有1~2小时户外活动、每天喝配方奶超过500毫升并且吃营养米粉的话就可以获得300~400国际单位(7.5~10微克)左右的维生素D,如果还是使用传统高剂量的鱼肝油(含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以上)就可能引起过量。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天婴幼儿的膳食营养情况下,每天从鱼肝油中补充120~280国际单位(3~7微克)左右的维生素D就可以满足正常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早餐奶能代替早餐吗?
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早餐奶,添加了麦片、核桃等来提高牛奶的营养成分,据说可以代替早餐。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早餐奶是近年来乳品行业新兴的一种产品。所谓早餐奶,就是在牛奶中添加了白砂糖、花生粉、燕麦粉、核桃粉和蛋黄粉等含有碳水化合物的物质来提高牛奶营养成分的奶类制品。
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些“早餐奶”的包装袋上标识为灭菌调味乳,每百克含蛋白质≥2.3克。而有些“早餐奶”在包装袋背面的标签栏中标识为乳饮料,每百克含蛋白质≥1.0克。
目前的国家标准规定,符合标准的超高温瞬间灭菌奶(即普通常温奶)一般每百克含蛋白质≥2.9克;灭菌调味乳因其添加其他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质≥2.3克;而乳饮料的要求则是每百克含蛋白质≥1.0克。所以确切地说,高质量的“早餐奶”应属于灭菌调味乳,每百克含乳蛋白应不低于2.3克。低质量的乳饮料早餐奶只能是作为一种休闲饮品。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早餐奶还没有制定国家标准,所以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乳饮料的营养确实不如调味奶及普通奶,所以不建议使用乳饮料早餐奶作为每日必需的营养补充。
虽然早餐奶的营养不如牛奶,但却是“应急早餐”的好选择。因为早餐奶中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能缓解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来不及吃早饭的时候,携带一包早餐奶,随时打开喝掉,总比饿着肚子工作一上午强得多。不过,总是用早餐奶代替早餐还是不行。如果不搭配其他主食,早餐奶中的碳水化合物还是太少,不足以提高并维持较为理想的血糖水平,保障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即使选择早餐奶,也还是要搭配一些主食类食物,如面包、饼干、馒头、豆包等才好。
煲汤是否时间越长越好?
问:许多人认为,煲汤时间应在3个小时以上、甚至时间越长越好。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营养专家认为,煲汤时间不宜太久,应在1.5~2个小时为宜。先开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煲。建议汤和肉一起吃,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不可能都能“熬”出溶解在汤水中。
如果是煲药膳的话,中医师们认为,按照中药的煎煮时间来说,黄芪、党参一类补气的药材文火熬40~60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时间太长,药材的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掉。如果煲汤时间为2个小时,那么可先将药材单独浸泡1小时,然后待汤熬了1个小时后,再将药材连同泡药材的水加入汤中与食材一起再熬制1个小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药效。
维生素C饮料能代替水果吗?
问:很多人喜欢喝维生素C饮料,认为可以补充体内所需的维生素,比通过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更方便、更快捷。请问通过维生素C饮料来补充维生素的办法可行吗?
篇4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词;豪放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66-01
李清照前期生活相当美满,生活也较安逸,尽情享受着父母之爱、夫妇之情。受幸福情绪影响,其词作大多乐观向上、热烈奔放,多写少女的闺阁情怨,呈现一种悠闲风雅的浪漫情调―――幸福、欢乐、轻盈、明快,偶尔闲愁。其诗作则抒写自己的志向抱负,刚健有力,大气如虹。如《点绛唇》就很好地反映了她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和大胆。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记录了李清照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的生活:一位大家闺秀,不是语不高声,笑不露齿压抑地生活着,而是尽情地玩耍尽情地嬉戏,以至于力乏而慵态尽显,汗出而轻衣湿透,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待字闺中的少女见陌生人来访,表面上急得连鞋也不穿,只着袜子就走,其实少女的心里并不想走,只见古灵精怪的她竟借嗅青梅作掩护,好奇地打量起了客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能如此大胆,不为礼节所束缚,真让人感到惊讶。由此看见,李清照身上有着大胆、率真的性格,甚至还具备了一些男儿豪放洒脱。再如“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首吟咏桂花的词通过“性柔”“情疏”的桂花品格显示出词人体性温柔、情趣典雅疏朗的人格,同时“花中第一流”更显示了她的大气与自信,毫无扭捏之态。
李清照另一首早期词作《如梦令》就表现了她身上这种不拘小节的随性,词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了李清照早年一次游玩的经历:年轻的词人尽情游玩了一天,竟然酩酊大醉,连归路都不辨了,可她和伙伴们既不着急也不惊慌,那误入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洒落在水面的笑声,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惊起了一群露宿的鸥鹭。同是诗中有画,比起王维《山居秋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于静谧中更有一种飞动之感。因其豪迈倜傥,后人赞曰“易安惆优,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
相比较前期的安逸,后期的李清照经历夫死、家破、国亡的人间惨剧,尤其是南渡之后,生活更是不顺遂。在这样的逆境下,李清照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与苦难搏斗,以诗词作伐,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士大夫们的歌咏中弥漫着的浓郁的忧患意识与黍离之悲,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有着同样浓厚的表现。
李清照避难于浙江金华,登楼遥望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作《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单看这诗的气势,哪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倒像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所为,这这首诗不但气势豪放,而且勇于针砭时事、干预现实,足见其忧国忧民之心,显示出了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深切的现实忧患意识。李清照的诗歌《夏日绝句》更是忧愤之作。诗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诗中,李清照热情地赞美了楚汉之争中失败的项羽,她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一生却是轰轰烈烈的。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力拔山兮气盖世”,曾建立过雄伟的霸业,是人中豪杰。他死也死得悲壮,为了气节尊严拔剑自刎,是鬼中之雄。李清照通过赞美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斥责统治阶级逃跑偷安,无心抗敌的行径。这对于当时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无疑是一声断喝;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英雄豪情,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李清照还有《咏史》诗:“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诗中以王莽篡汉的故事,说明南宋继承北宋,正如东汉继承西汉一样,才是正统,借咏史以鄙薄金人扶持的伪齐、伪周政权。诗中还热情地歌颂了不与司马政治集团合作,英勇牺牲的嵇康,借以讽刺张帮昌、刘豫等傀儡。这些极具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笔力豪放,见地独到,表现了身处乱世的李清照心忧天下的历史使命感,表现出了“压倒须眉”的史识。
正如王增保《论词绝句》中赞美的那样“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才华、大气的情怀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得”的封建时代与男子争锋,成就了婉约之外另一番豪放之派,从而穿越时空,铸造永恒。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芬[J].文学遗产,2004(5).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篇5
在母亲家里,无意之中又发现了这些微微泛黄、但排放整齐的老照片。心里霎时溢满了温暖和喜悦,感谢母亲能这么细心的收藏着这些美好的回忆,那里面有我和姐姐的欢声笑语。
先来看看这一张,这也是我来到人间以后第一个美丽的画面:一张黑白的三寸照片,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黑白分明的双眸,圆圆的脸蛋,微卷的漆黑的头发,一个很陌生却又和我关系那么密切的人,三十年前的自己。
这一张是黑白全家福,前排在右的是我和蔼可亲的奶奶,奶奶那时大约五十来岁的模样,稀疏的头发一丝不苟的竖向脑后,在后面绾着髻,上身穿着藏青色的大襟,一排核桃扣从颈下斜插至腰际,下身着绑腿的大棉裤,脚穿绣着暗花的尖足小鞋,雪白的袜子裹着娇小的三寸金莲,奶奶一直都是那么的干净利落。
奶奶膝上坐着的小童是我的姐姐,一颗小小的酸枣胡,这是母亲给姐姐取得别名,姐姐一身碎花小棉裤小棉袄,头戴缀着穗子的虎头帽,脚蹬虎头鞋,圆圆的小脸,圆圆的眼睛,圆圆的小嘴,都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小小的酸枣胡,甚是叫人喜欢。
前排在左的是我的爷爷,一个规矩很大的老头,嘴边常常挂的一句话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却也是和善心地善良的。爷爷一身天青色的中山装,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小眼镜,发间银丝若隐若现,漆黑的双眉直入云鬓,吊稍眼,深邃的目光透过眼镜,兴味的看着这个世界,爷爷学过几年私塾,尽管只是个落魄的书生,身上不免带点书生气,已近半百的爷爷看上去却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
后排右边的是我的母亲,长长的麻花辫温顺的垂在胸前,前额有一缕头发拂过脸颊,淡淡的秀眉,甜甜的微笑,白白的脸庞,更加显出小女人的娇羞,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温柔、端庄的女性。
母亲的旁边是父亲,那样开心的笑着,露出白白的小虎牙,是一个令人喜欢的单眼皮大男孩,一脸的阳光和稚气 。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妈妈曾经说过,在我三岁时,还有一些不摸底细的人给爸爸介绍对象。这张照片里没有我,因为那时我还处在来生今世的轮回之中。
还有一张,让我啼笑皆非,照片上的我,八岁,刚刚被母亲千哄万哄,终于从铁臂阿童木的动画里哄到镜头前,身着红裙,扎着羊角小辩,大晴的天,手持一把黑布伞,一脸的苦瓜相,不情愿的咕嘟着嘴,恶狠狠的瞧着镜头,虽然一脸的不情愿,却也是俏皮可爱的,纯真的少年,任何一个表情都似一幅美妙的油画。
我和姐姐彩色的一张,那年姐姐13岁,我10岁,我们立在桥头,我是胖嘟嘟的,小肚子挺挺的,牵着姐姐的手,姐姐麻杆一样纤细的身板,两条纤细的长长的麻花辫垂在胸前,杏核眼,樱桃小嘴,眉头微蹙,风一吹就倒般的柔弱芊芊,那时的姐姐是个书虫,脾气也是倔强的。
篇6
嚼出来的下巴
对于下巴这个人类独有特性的由来,学者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有些人认为这是语言的产物,人类语言出现的时间和下巴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随着语言的出现,人们说话时舌头和相关肌肉会不断活动,这种频繁的肌肉运动导致面部下端出现了这一突出的骨骼结构。而另一些学者提出咀嚼假说,认为咀嚼动作会对面部某些骨骼产生一些机械力压迫,这会导致骨骼受力发生一定的形变,随着一代代的基因传播,将突出的颌骨这一性状保留下来,就成为我们与众不同的下巴。
上面两种观点实际上都是认为是力的作用让下颌向外生长,但也有人认为下巴不是下颌“凸出去”形成的,而是因为口齿“收回来”造就的。灵长类动物和类人猿的牙齿和颌骨向前突出,牙齿野蛮生长,以咬食坚硬粗糙的食物。而随着人的进化发展,食物越来越精细,牙齿不再是用来撕咬的工具,而主要用于咀嚼,以促进更精细的消化。这个时候动物型的前突口齿没有必要,牙齿越来越整齐,逐渐后缩,而下巴没有跟着一起缩回来,就形成突出的下颌结构。
男女下巴并不同
优秀的异性会通过基因将自己突出的体貌特征传扬下去,而下巴对于面部吸引力影响重大。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异性选择上,审美因素占据重要比重,那些拥有整齐牙齿、端正下巴的个体更能赢得异性青睐。通常女性更欣赏下巴较宽较方的男人,认为这种人更强健、更稳重,而男性则对女性下巴较窄较尖的“V”字脸情有独钟。
如果这一推论是正确的,那么平均来看,男性的下巴应当会比女性更宽。专家通过测量180名受测试人员的下巴,得出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从某个角度证实了咀嚼假说不可靠。因为如果仅仅是因为咀嚼而形成下巴这一结构,那么男性和女性之间应该不会有明显的差异,毕竟大家的食物结构都差不了多少。
下巴是进化的副产品?
篇7
此件行书作品崔子玉座右铭,纵37cm,横29.5cm,纸本镜片。为丰子恺先生1947年(丁亥)手书,赠送给钱君夫妇的。现藏浙江省桐乡市君艺术院。此作也蕴含了丰子恺先生对学生钱君的真挚情谊。释文如下:
无道人之短 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 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子玉座右铭 句句着实 字字芬芳 至理名言 千载常新 沐手敬书 寄呈君贤伉俪 身体力行 丁亥晴秋 子恺五十诞辰时居杭州西湖之滨
子恺(白文) 石门丰(白文)
古人曾云:“未入深山,焉闻鹧鸪?”品赏丰子恺先生的书法,我们要重真迹,重渊源,重揣摩,重体验,若仅从印刷品上冒然决断,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丰子恺先生的书法从笔调上看,他并不刻意表现轩昂大气,更不故意着手凌厉锋芒、豪放粗朴,甚或粗头乱服。与那些假、大、空的书法相比,他更注重的是小、巧、精、秀、拙,表现出书法创作中的抒写真情、真趣,若孩童般的天真、自然。作品图中如“誉、唯、仁”等字的处理,既天真活泼,又不失古法。他把六朝人的经体书法及北魏墓志书法写活了,在运笔中,渗入行书、小草,尤其是章草笔法的自然流露,使原本明显有楷化倾向的笔画顿然生出映带、简化,平易而明快,充满了音乐的节律,简直如跳动的泉水,叮咚而下,令人称奇。
丰子恺先生以漫画闻名于世,但他对书法的看重和自许远在漫画之上。他曾说:“书法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纯正的无过于眼与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丰子恺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他的书法,是有思想的书法,其宏大气度,蕴含于毫芒之间,其烂漫气质又流露在造型结字之内。他的书法源于北魏,兼及章草。风格的形成,既缘师门的影响,也有对现实世界的感悟。首先,李叔同先生在书法上对他的影响极大,据丰子恺先生在文中记载,其求学期间,曾在李叔同先生的指导下,很认真地临摹过《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魏齐造像》等碑刻书法。其次,丰子恺先生年轻时也非常服膺于马一浮的行书,据载,某次丰子恺先生坐船回家,船头所挂帆布上有马一浮先生手书,异常潇洒倜傥,喜爱之极,或有摘下私藏之思。而马一浮先生的书法就是魏碑与“二王”行书结合的典范,丰子恺先生后来书法的走向或与此有很大渊源。与丰子恺先生同时代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书画在中国本来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下过很久的工夫。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看时才显得生动而坚实……”。再则,就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整体布局和内容要旨而言,如果没有了题画之书,题画之妙句的配合,绝对不会有现今大家公认的成就。我们在看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及题款后,无不钦佩其书法风格与漫画的和谐一致、珠联璧合,我们不妨把他的书法和漫画比作一母同胞之孪生兄弟。
篇8
开场白:今朝*母古稀中,鹤发童颜迎宾朋,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各位好友: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年——月——日,农历——,阳光明媚,天气回暖,连老天都给了我们一个笑脸。今天,在——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齐鸣,声振八方;子媳女婿,儿孙满堂;高朋满座,美酒飘香。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我们走到了这里。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们迎来了*府——老人的七十寿辰,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寿星及家人,向到场的所有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是——单位——,十分荣幸能够客串今天生日庆典的主持,平生第一次,希望大家能够予以多多的支持,尽情的浪费你那宝贵的掌声,谢谢!
一、寿星登场
下面我宣布:——女士七十大寿庆典仪式现在开始。让我们全体起立,用最热烈的掌声,最诚挚欢呼有请老寿星——女士及爱人——*府掌门人——老先生闪亮登场。奏乐,鸣炮。
天上没有玉皇,海里没有龙王,今天,寿星你就是我们心中的王母娘娘,伴着仙乐,驾着祥云,王母娘娘向我们款款走来。朋友们,来宾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幸福的寿星,向伟大的妈妈致敬!
二、主持人的祝福
七十年的风雨,七十年的沧桑,七十年的操劳,迎来了今天的子贤女孝,儿孙满堂。在丈夫的眼里,你是爱的港湾,家的依靠;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你们证明了什么是白头偕老,什么是地久天长。首先,请允许我向两位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祝你们青春永驻,白发转青,等到本人一百岁,二老要来送人亲。主持人给你们敬礼了。
三、孙辈的祝福
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七十年的坎坎坷坷,七十年的春秋冬夏,你为子孙们奉献了你的青春年华。在晚辈们的眼里,你就皎洁的明月,火红的太阳。今天,你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来看你来了。寿星大人,你看,他们来了。(孙辈齐上)
想当年,吃不饱,穿不暖,寒冬腊月穿单衣,红苕藤、冷稀饭,此等辛酸说也说不完。孙女,孙女婿献上一杯茶,一句祝福把心宽:爷爷、奶奶,你们辛苦了。(孙女、孙女婿敬茶并祝福)
到后来,儿女长大,苦尽甘来。如今,孙子已经长大,献上一杯蜜糖,一句祝福:爷爷、奶奶,你们的以后的日子定会比密甜。(孙子敬糖并祝福)
看,在外学习的孙子外孙也回来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们的关心让我们健康成长,你们的关爱让我们天天向上,献上一束鲜花,一句祝福:祝你们日子比花艳,快乐似神仙,(重庆语)到明年嘛,媳妇领回来,红包要一千。(孙、外孙献花并祝福)(孙辈就不下场,站到两边)
四、拜寿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啊,七十年,是那么的短暂,仿佛弹指一挥间,七十年啊,又是多么的漫长,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几个七十年?妈妈啊,你的养育永不忘记,你的恩情牢记于心,在你七十大寿之际,你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给你拜寿来了。
1、掌声欢迎——府大公子——及夫人——,二公子——及夫人——上前拜寿。
—家公子请听真,千万别忘父母恩,七十大寿不容易,扣首三次表孝心。—家儿媳请听真,公公婆婆是双亲,扣首三次还不够,叫声爸妈表真心。
来来来,一扣首,二扣首,三扣首,祝二老生日快乐,长命百岁。(建议拜寿的人带上话筒,每组选一二人说一两句祝福的话,然后站到孙辈两边,下同)
2、下来将来拜寿的是*府的两位千金——、——,及陈府的两位乘龙快婿,一位是英明神武,气宇轩昂,家财百万,为人豪爽的——老板,一位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样子可爱,越长越帅的——主任,掌声有请。
请作好准备,一扣首,二扣首,三扣首,祝二老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3、(子女辈及孙辈向观众致礼)感谢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多年来对*府的关心,感谢各位的光临,感谢大家的深情厚谊,*府全家向在场的所有来宾致以诚挚的谢意。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祝所有的来宾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天天好心情,钞票数不赢。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除两位老人外全体人员下)
五、品尝生日蛋糕
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但愿人长久,岁岁有今朝。让我们共同唱响祝福的歌曲,再次祝愿两位老人健康长寿,快乐百年。(音乐起,孙辈代表上蛋糕),看,烛光已经点亮,听,歌声已经唱响,寿星大人,许下心愿,吹灭蜡烛,接受你的家人,在场所有来宾的祝福,相信,你的心愿一定能够实现。(孙辈点蜡烛,唱生日歌,后撤下来)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祝福寿星心想事成。
六、寿星大人的七十寿宴,得到了各位亲友,各位高邻的大力支持,下面,有请寿星的家人——致答谢辞。
七、结束语
篇9
关键词:词;“被女性作”;双性;女性词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104―0095-06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10YJCZH221)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传统吟诵与当前语文教育"(NKZXYY111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静(1976-),女,河南鄢陵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词,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从“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开始,就与女性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对此已有所关注,如“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人禀阴阳之气以生,性情中所寓之气,有时感发,每不可遏。有词曲一途分泄之,则使清纯之气,长留存于诗古文”、“填词长调,不下于诗之歌行。长篇歌行,犹可使气,长调使气,便非本色。高手当以情致见佳。盖歌行如骏马蓦坡,可以一往称快。长调如娇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徙倚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学人钱锺书先生也曾指出“词比诗‘稍近乎情’,更宜于‘簸弄风月’……而宋代同一作家的诗和词常常取材于截然不同的生活,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心灵,仿佛出于两个人或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的手笔”;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更是结合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提出词是一种“特别女性化的文类”。近年来随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性别意识的逐渐深入,在《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性别审视》等著述中均对词体之特别具有女性特质的问题有所涉及。但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留有空白。比如,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将男性词作误植入女性名下的词例吗?当男性词作被后人误读为女性作品,这一现象说明词之为体的美感特质究竟何在?不同性别作家创作出的词作是否同样会具有双性的色彩?
本文拟对这些问题逐一做出探讨。
一、词“被女性作”
词,按其作者的性别身份自然可分为男性之作与女性之作。据有关学者考证,文学史上确曾出现过将男性词作误植入女性名下的“男扮女装”现象。试看下列两首误人朱淑真名下的词例: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酹江月
爱君嘉秀,对云庵亲植,琅矸丛簇。结翠筠梢津润腻,叶叶竿竿柔绿。渐胤儿孙,还生过母,根出蟠蛟曲。潇潇风夜,月明光透筛玉。雅称野客幽怀,闲窗相伴,自有清风足。终不凋零材异众,岂似寻常花木。傲雪欺霜,虚心直节,妙理皆非俗。天然孤淡,日增物外清福。
《生查子》词本为北宋欧阳修所作(唐圭璋先生的《朱淑真(生查子・元夕)词辨讹》一文辨之甚详),明人杨慎不但误将其归至南宋朱淑真名下,且据自己的误记下了判词:“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可见,即使是一首佳作,因作者的性别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评价。而今人继续沿用数百年的郢书燕说得出的结论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是朱淑真恋爱生活中血泪凝聚成的艺术珍品……表达了朱淑真率真坦荡的人格”;“朱淑真则表现得更为率真和大胆……这是发生在两个元宵夜的两种不同的情景……第二个花灯依旧的元夜,作者孤人独行,寻找着去年的那份温馨,然而情人不见,只有相思的苦泪诉说着内心爱的酸楚”。同一首欧阳修的词,在“被女性作”之后,古之士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出发,对作者的道德品格提出了质疑;今之学者则从女性觉醒的视角切入,对作者发出了同情和颂扬。在古今不同的文化批评背景下,评论者对此词“作者”的褒贬不同,然所据一也。这些不啻霄壤的评判均为无根之木,因为它们都是带着性别对立的有色眼镜去解读作品,这种解读在作者的真实性别大白于天下后显得近乎荒诞。性别研究的前提是必须对伪作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它可能导致人们对作家作品产生错误的认识,更有可能影响到研究中最基本的鉴别和判断。
《酹江月》词本为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士谭处端所作,后人因对《诗渊》体例的错误理解,在将其从《诗渊》中辑佚出时也误在朱淑真名下。之后不少学者就此首“被朱淑真作”的词展开了性别研究:“正为淑真爱竹的心声及其人格的比喻”、是朱淑真暮年寄居尼庵的“明证”、“诗人还能寓闲远之情于物……在《酹江月・咏竹》中对这一特色表达得更为集中突出”。当学者们从一首男性词作中解读出“女性特色”,并借此判定其女性身份的时候,一方面给我们警醒:没有可信的作品用于研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似乎也给我们一个印证:词是一种“特别女性化的文类”。男性词在“被女性作”之后何以能受到完全符合女性作的评论,为何这两首男性词置于朱淑真名下,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质疑?
二、词体之美感特质
历代词论家在探索词体美感特质时,往往关注到了其女性叙写的特点。如刘克庄所云“藉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朱彝尊所言“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张惠言所谓“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陈廷焯归结为“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写“花卉”、“闺怨”的词作为何道出了“骚人墨客”、“放臣逐子”之感,写“风谣里巷男女哀乐”的词作为何道出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为什么好词就是要“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怨夫思妇之怀”与“孽子孤臣之感”又有怎样相近的感情心态,这些论断是否说明词体正具有一种“双性”的美学特质?
“双性人格”也就是西方文论中的“雌雄同体”,它指的是人们从僵化的男性与女性的性格特质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状况。性别的特质与两性所表现的人类的性向,本不应做强制的划分,而应从一种约定俗成的性别观念中把个人自己真正的性向解放出来。“雌雄同体”要的是两种或多种性别特质的同时存在。已有学者对“雌雄同体”的艺术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如王玫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性别角色的游移和反串并不仅见于宫体诗,从屈原、宋玉,到曹植、曹丕、王粲及至后代诗人所创造的文学文本中,作者程度不等地扮演着这种反串游移的角色,已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宫体诗之所不同在于表现得更充分、更坦率,因此也更自觉。”王晓骊解释“为什么当歌妓唱词不再是文人词的主要传播方式和创作环境以后,女性化的抒情和叙事方式却依然是男性词的主流”的原因是“通过作词、唱词、听词的‘游戏’,男性词人的‘阿尼玛’冲破‘男女有别’的性别大防,得到了宣泄和释放”。这些研究依循的依然是伍尔夫的原意:“只有作家具有了‘雌雄同体’的性格,才能创造出展示‘雌雄同体’幻想的作品来,才能创造出不朽之作来。”中西方文论家往往强调的是作家或作品中形象的“雌雄同体”或“双性人格”。的确,词人在男性与女性角色之间反复游移、反串,获得某种满足,将女性作为假想的对象,甚至采用男子作闺音的手法,使他们试图一体兼具两性。美国学者卡米拉(Camille Paglia)就认为,男女性别角色的游移和反串,不仅是人们深层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而这里所要指出的是词体这一文类具有“双性”之美,在词体发展演变的各阶段中,“双性”始终是衡量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果将诗词的语言特点进行对照,不难发现,诗的语言是一种更为有秩序的、明晰的、属于男性的语言,而词则是比较混乱和破碎的一种属于女性的语言。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语言的形式来讲,诗歌多为整齐的五言或七言,且多对仗;但词交杂使用四言、五言与七言,而且问或使用三言与六言等句式,句子长短错落,摇曳多姿,是一种更为女性化的语言。第二,从语言的节奏上来看,即使诗歌里也有长短不齐的句子,词里也有长短整齐的句子,但词句还是要比诗句更有一种抑扬错落、精致曲折的节奏变化,这与诗多单式句(一句中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一个字或三个字),而词中却常出现双式句(一句中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两个字或四个字)不无关系。可以说,诗的语言节奏是一贯的、整齐的、一往无回,而词的语言节奏却是多变的、参差的、徘徊往复。第三,从语言的内容来说,“载道”之文和“言志”之诗不同,词从《花间集》开始就集中笔力写美色和爱情,而且往往以女子的感情心态来叙写其伤春之情与怨别之思,内容抒写中出现了更多的女性。不但《花间集》如此,“从整体而言,宋人从来没有排斥过‘闺情’的题材和婉约的风格,他们不仅普遍认同词需‘入闺房之意’,即以女性化生活和情感略作点染……直到清代,这一观点依然占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以“仕隐”与“行道”为主题的诗文是男性意识的语言的话,那么,以“美女”跟“爱情”为传统的词则更富有女性色彩。基于上述词体在早期阶段内容意识与外表形式上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女性叙写为主的早期花间词是中国各种文类中最为女性化的一种文类。不但花间令词如此,即使是长调的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与诗歌中的长篇歌行相比,也被发现具有一种女性之美。
《花间集》中的作品完全出自18位男性词人之手,虽然他们并非有意追求“双性人格”的特质美,但他们竟然在征歌看舞的游戏之作中,无意间展示了在其他言志与载道的诗文中所不曾、也不敢展示的一种深隐于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化的情思,这使词在发源之初就具有了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与女性语言来创作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品质。美国学者劳伦斯・利普金(Lawrence Lipking)在《弃妇与诗歌传统》(A―bandoned Women and Poetic Tradition)一书中曾指出,男人有时也有失志被弃之感,于是他们往往借女子口吻来叙写,所以男性诗人比女性诗人更需要“弃妇”形象。“弃妇”诗显示的不仅是两性之相异性,同时也是两性之相通性。此外,中国古代传统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中的“君臣”和“夫妻”属于后天不平等的伦理关系,被控制和支配的一方即使在被逐与见弃之后,仍被要求持守住片面的忠贞,失志臣下可以从不幸妇女的遭遇中看到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幸,因此,逐臣与弃妇在伦理地位与感情心态上的相似,形成了中国诗歌中弃妇与思妇的传统,但这种传统诗歌中有心为言外托喻的作品,与文士们创作于游戏宴乐时的花问艳词仍有不同。在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的解析符号学理论中,前者属于“象征”(the symbolic),后者属于“记号”(the semeotic)。这种词中“符号”的含糊性(双重性),不同于诗歌中“象征”的神圣性,使词体更具女性特质。传统诗歌中使用的女性形象与其所象征的意义之间是完全出于作者显意识的有心安排,而花间词所写的女性形象,很可能就是泛写眼前的美女,而无任何托喻的用心,前文言及的《花间集》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语言的特点,以及“双性人格”等因素,使这种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与女性语言来创作的小词容易引人生言外之想,“像这种来自于作品之文本中的微妙的作用,如果我们要为之找到一个在西方文论中的术语来加以说明,我以为西方接受美学家伊塞尔所提出的‘潜能’一词,颇有参考之价值……伊氏以为文本与读者之关系,就在于文本提供了读者一种可能的潜力(也就是前文所简译的‘潜能’),这种潜能的作用,是在阅读过程中所完成的,读者所完成的虽不一定是作者显意识中的本意,但确实是作者所创作的文本中某些质素作用的结果”。词体在早期由“双性人格”所形成的这种幽微要眇、具含丰富潜能、易于引人生言外联想的特点,正是词区别于诗、文等文体的独特之处。
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语简而意深,所以为奇作也。
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有韵之文,以词为极。作词者着一毫粗率不得,读词者着一毫浮躁不得。夫至千曲万折以赴,固诗与文所不能造之境,亦诗与文所不能变之体,则仍一骚人之遗而已矣。
值得注意的是,词体这种需要经过“千曲万折”、“委婉形容之”的“文不能达,诗不能道”的“语尽而意不尽”、“语简而意深”的特质,在词体发展演进的各阶段都延续了下来。当词的发展脱离了花间词的女性叙写与双性人格之后,不同词派都各自发展出了一种不虽假女性与双性,却与花间词的深微幽隐、富含言外意蕴相类似的双重性质的特质。比如,柳永的慢词是在相思怨别中加入了秋士易感的成分;苏辛诗化之词中的上乘之作,不但在语言方面能表现一种曲折幽隐的女性美,而且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性格的自然表现;周邦彦开创的赋化之词重安排勾勒的写作方式,强化的正是词幽微曲折的特质。不但宋代的词作者在创作中延续了词体的这种特质美,而且清代的词论家对这种词体特质也做出了进一步的描述: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钜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敦弗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缋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
这些词论不但指出了词体“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的具含丰富潜能的特点,而且强调了词体表达方式上应该“低回要眇”、“以无厚入有间”、“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低徊要眇以出之”,尤为可贵的是点明了词中所独具的“诗所难言”之情乃“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种“意内言外”正是从早期花间词的“双重性格”一脉延承而来。在此基础上,近现代的词论家对词体的美感特质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吾苍茫独立于寂寞无人之区,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沉冥杳霭中来,吾于是乎有词。洎吾词成,则于顷者之一念若相属若不相属也。而此一念,方绵邈引演于吾词之外,而吾词不能殚陈,斯为不尽之妙。
王国维归结出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况周颐强调的“若相属若不相属”的“不尽之妙”,都是对词体美感特质更为深入的把握,这在当代词学界依然影响深远。可见,早期花间词由“女性书写”与“双性人格”所形成的幽微要眇、具含丰富潜能、易于引人生言外联想的特点,从小令到长调、从宋代到近代,乃至整个词体发展演进过程中,始终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核心标准。因此,有学者提出“女性叙写及其所蕴含的双性之人格,则实为形成此小词之美学特质的两项最基本且最重要之因素”。
三、女性词中的双性之美
一方面我们承认由于天生的性别差异,造成了女性词与男性词的各有特色;但另一方面“‘性别’肯定和强调了男女两性之间密切关联、互为参照的关系。它指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无论男性世界还是女性世界,都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尤其是对词这样一种特别适合于“男扮女装”的文体,研究者更应格外关注作者性别的张冠李戴。
研究表明,才华横溢的男子往往带有一些女性特征,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女子同样具有一些男性特点。“任何作家在写作时只想到自己的性别是致命的,做一个纯男性或者纯女性都是致命的。人必须是具有女子气的男性,或是具有男子气的女性”。也就是说,与因先天秉受而具有一定的本质性的“性”不同,“性别”却可能在个人性向特质和后天环境之陶冶、规范的互动下,有其多元流动的可塑性。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说道:“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依据她的观点,人之初男婴女婴本没有性格差异,而是约定俗成的培养习惯、社会和家庭的不同要求和环境的强化暗示使之变成了男性性格特征或女性性格特征占据主流的男人和女人,但有少数人仍能摆脱习见模式的制约,其双性性格特征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成长为具有双性人格的特殊群体。这些观点引发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古代文学中“对男性文学的模仿,使女性增强了突破现有的个人生活空间,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超越意识,也增强了女性争取与男性分享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女性在社会中的种种特殊性是被社会塑造成的。有理想和有抱负的女性为了获得平等的权利,有必要使自己努力向男性气质靠近……按男权社会塑造男性的标准塑造自己……”但因为流传至今的女性词作中,极少见到女性词人纯用男性口吻写男性情思的作品,所以,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对女词人及其作品中的“双重性别”、角色的反串游移并未足够重视。其实,李清照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首先,李清照既有女性的敏锐纯真多情之心,又有着以诗酒书画为乐的雅士情怀,可谓是融柔婉与倜傥于一体的双性人格,被誉称“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其次,李清照身上还具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身为女性而欲与男性一争高下的去女性化心态。这种双性人格和争强好胜的心态,使她的词体创作也呈现出了双性之美:“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
易安词作的双性之美,首先,表现为创作风格兼具两性,集中既有“写出妇人声口”的作品,又有“文土之豪”的佳作。后者虽与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有所偏离,但的确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不自觉的潜意识而为。其次,易安词作的双性之美也体现在单首作品中。《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就具有双重性格,完全符合男性词深隐幽微、富含言外意蕴的特质美: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篇10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生而口吃,不能言辩,当时的一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之学”却招收了他,在荀卿等教师的教导下,他扬长避短,成材了,写出了令秦王嬴政叫绝的文章。嬴政每读他的文章时就渴望亲自与他畅谈,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风流倜傥、口若悬河的辩士。秦王经过一段时间的茶饭不思的思慕后终于见到韩非子,才知道他能写而不能口辩。
以上的例子对我们教语文的教师应该有点启发吧?应该能说明一个人只要他发育正常,没有影响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鲁钝”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还可以教好。韩非子若是生在今天,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一定不喜欢他,因为他不能达到语文大纲上要求的“听说读写”中的“说”和“读”的要求。但是荀卿等老师却“因材施教”,使他笔下生花,成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也排在诸子百家散文之列令后人景仰。
由此我想到一句俗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话可谓道出教育的真谛。学生能否教好的关键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你会不会教,教不教得好,会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其实已经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因材施教”。韩非子成材的事就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既然“因材施教”可以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那么,我们有必要谈一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即根据人的不同资质而施行相应的教育的意思。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的千差万别,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的先天的资质(即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有些方面的“材”是与生俱有的,也就是说人脑并非生而一块白板。人生下来后,他的遗传基因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成就。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整齐划一、简单机械,特别不能板板六十四,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而最适合于千差万别资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人的资质才能被充分催化而得以发展,才能使那些“大智若愚”的天质被掩盖的学生顺利成材。我说“因材施教”是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顺利成材的最佳教学原则,也由于“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实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实质。
语文教师肩负着的不是用“工具学科”就能简单定义的、一个人一生用的最多的、能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是最能够多方面催化人的素质的学科,无论是语文所包含的“道”,还是语文所包含的“美”;无论是语文的“百科性”,还是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借助语言来完成思考,都是说语文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最佳选择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使“不是学语文的料” 的学生对号入座,各得其所。口吃的就纠正口吃,纠正不了的,发展他的可以发展的别的方面, 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条适合他学习语文的途径的。
语文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韩愈《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
由此看来,察材本身就是对语文教师自己的考查。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等,都要影响他正确识材。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只看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凭作文就判其是否在语文上有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比如学习成绩全校“倒数第一名”的司汤达,讲成绩真是一无是处,看作文鬼话连篇,身体又差,还经常旷课,谁会识别他是将来写出《红与黑》,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文学巨匠呢?又如,由此可见,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语文教师一周仅仅几节课,了解学生困难就更大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察材。
家访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语文教师同样应该家访。“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虽然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价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最了解,我们访问学生父母,是能够获得许多学生情况的。所以,了解家长以及学生生活的家庭,对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学生入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平时教学时,教师只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语文教师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一个语文老师 同时又是一个心理医生是最完美的事,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比简单的个别谈话不是更先进吗?
总而言之,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法原理,科学地、系统地和有目的地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做到较准确的察材。
“施教”是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因势利导”是指对在语文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语文尖子。
“孵化生成”是指那些语文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捕到“苗头”后,我们就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让这些苗头终于成苗成材。
“循序渐进”是说“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发展和成材的规律,不能无政府状态的放任自流,也不能要求学生很快成材而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