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范文

时间:2023-03-20 19:1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祁连山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还是刺骨

冷还是那个味道

让人欢欣

雪保持着体温

紧拥着

用最幸福的方式取暖

感受原始的心跳

融化的雪水

顺着沟壑流下

漫过了山下的马蹄

倒影着马背上的你

最美的雪山下的草原

从地下传来的呼麦

随着马蹄声渐远

怅望祁连

我亲手葬了死去的马匹

让你佩戴野花

从我的坟前

流泪走过

我在山下告诉你

我是在你的梦里死去的

然而,你就是祁连

篇2

“丝绸西去,佛教东传。”一条延续千年之久的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的“运河”,千年尘埃落定,在丝路沿线留下的敦煌莫高窟、榆林千佛窟、张掖马蹄寺、天水麦积山等一系列精美的壁画、佛塑、寺院和石窟,宛如一串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千里河西,给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增添了许多闪光点。

马蹄寺位于张掖市南的祁连山中,在张掖市区就能远眺到的祁连雪峰给这个塞外边城平添,一种壮美。其实,祁连山还在百里之外,距张掖整整60公里,车驶出市区南行约有30公里的田野村庄,再之后就是一望无垠的大戈壁了,从绿洲的边缘一直铺到祁连山下,这非常有利于观察河西地形,因为祁连山横呈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在河西走廊的南侧,就形成南高北低的特点,水往低处流,黄羊河、黑河、疏勒河几条水系滋润出几片绿洲城市的生态景观。张掖由于临近祁连山主峰,形成水量最大的黑河,养育了河西最大的绿洲。因地形开阔,戈壁聚热,水量又充沛,所以产稻米和蔬菜,并滋养了河西也是亚洲最大的山丹牧场,所以有“金张掖”的美誉,恐怕这也是产生马蹄寺佛窟群的重要原因。无论如何,古代开凿佛窟,耗资巨大,无富豪大户做经济基础是绝不可能的事。

途中,几次停车观察,只见祁连山巍峨高耸,山下几乎没有丘陵地带过渡,是倾斜度十分明显的戈壁滩,大小不一的河石紧紧依附地面,表层则有无数道深浅不一的水槽,这是暴雨山洪留下的痕迹。再向下望去,云烟苍茫的地方,形成偌大一片郁郁葱葱的苍绿,那便是河西最大的绿洲——张掖了,与荒凉的戈壁形成鲜明对比。此刻,让人觉得“绿洲”的称谓真是恰如其分。

到了祁连山下,进入一条山沟也就到了马蹄寺。马蹄寺不是一座独立的寺院,而是包括金塔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等在内的大小70多个洞窟群落。马蹄寺因一座大殿内有天马足印得名。相传,汉武帝求天马心切,有天马得于敦煌渥洼,东去长安,见此地甚佳,刚落下一只马蹄,又受惊腾空而去,遂有僧人在此凿洞、塑佛、建寺。

传说固然美丽,但在我看来,马蹄寺的魅力大半来自地形之胜。与河西走廊其他几处洞窟相比,包括敦煌佛洞、武威天梯寺、安西榆林窟等处,马蹄寺的地形选择最为优越,几处洞窟分布于一条幽静隐蔽的山谷之中,谷口并不开阔,且有一道山梁正好像一堵照壁,给人一种山环水绕之感,也仿佛成为人间与佛境的界线。进入谷口,立刻豁然开朗,竟是一片数百亩面积的山间盆地,祁连山峰环立,远处雪峰皑皑,云雾弥漫,颇似仙境。一条冰雪融化的溪水从祁连山深处流出,湍急清澈,蜿蜒曲折,正是这看似温柔明净的溪水凭亿万斯年的努力,竟然冲刷、切割出这么一条幽深达几十公里的洞天福地。更吸引人的是,祁连山地处西部高寒,树木、牧草皆显苍凉萧索,这条山谷却因小流域环境优越,有高山遮蔽风沙,有溪水滋润沃土,植被茂盛,满目青绿,雪峰下面的山峦长满挺拔的松树和俊秀的云杉,溪水边镶嵌着灌木丛,错落有致,枝叶茂密。河谷两岸绿草如茵,开满各色野花,淡紫深黄,桔红洁白,交相辉映,仿佛五彩缤纷的地毯。在这样的山谷间徜徉,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严酷的西部,倒像是在江南山荫道上。

马蹄寺的几处洞窟便一字排列在这条画廊般的山谷里,沿着与溪水交错相伴的山道便可一一造访。洞窟大都开凿在山崖半腰,有蜿蜒于山腰的石梯可达,洞窟与洞窟之间则有栈道相连,悬空飞架,平添气势。马蹄寺的佛窟群落,始凿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丝路繁盛期间,受东传佛教影响,历代凿窟不止,形成规模宏大的洞窟群落,留下历代大量风格不同的壁画与塑像。丝路洞窟虽有损坏,仍有许多保持完好,尤其是金塔寺的洞窟,有大型佛塑一排,配有菩萨立像,群像之间,饰满飞天和供养菩萨。这些飞天和菩萨虽然仍采用树杆做骨架、黄泥塑身躯的传统办法,但佛教传入日久,凿洞塑佛的经验也就日臻圆熟,加之世俗观念的渗透,工匠们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所塑菩萨立体感很强,躯体结实丰满,神情生动自然,惟妙惟肖。飞天酷似河西一带的女子,身材苗条,相貌秀丽,嘴唇小巧性感,胳臂修长圆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似乎比敦煌泥塑还有魅力。

再是众多的泥塑和画像,菩萨神态各一,绝不相同,有的沉思,有的端庄,有的朱唇微启,似有所语,有的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有的目不斜视,神色威严。菩萨之间还塑有凌空欲飞的飞天少女塑像,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整个塑像群落静中有动,坐中有站,层次分明又富于变化,构成了一个佛的世界,一方天国。漫步其间,会深受感染。遥想当年,那些远离家乡亲人的工匠蜷伏于这偏僻的洞窟,在制作佛像的同时,渗进了他们多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正是马蹄寺佛塑最具艺术价值也最为成功的地方。

篇3

2011年暑假,兰州大学学生社团――兰州大学绿队开创了第一届冰川营――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在队长奚烨的带领下。队员们登上了美丽的祁连山冰川,睡帐篷、啃硬饼。开始他们守护祁连山冰川的天使行动……

守护祁连山冰川,

守护美丽的河西走廊

2011年,家住祁连山脚下的绿队队员,兰州大学大一学生汪轩,从任祁连山管理局副局长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个令他惶恐的消息。

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除冰川退缩、雪线上升等自然气候的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挖中药材,破坏了冰川区域的生态环境,导致祁连山冰川缩减,这也是导致河西走廊沙漠化、成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的原因之一。“保护祁连山冰川,就是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从小生活在祁连山下的汪轩感觉“保护祁连山冰川,形势刻不容缓。”当即,他向绿队的前辈们反映了这个情况,大家也纷纷抱有同感,感觉身为一名致力于环保的绿队队员应该为保护祁连山冰川做点什么。

行动。做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

2011年暑假,当其他的大学生纷纷坐上列车回家时,冰川营项目的队长奚烨带领她的队员们也一起登上列车。然而他们无意回家消暑,他们是奔赴祁连山,开展第一届冰川营活动:做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

“坐在列车上向祁连山进发的时候,望着窗外西北苍茫的土地和接近嘉峪关时远处若隐若现的祁连山冰川,我的心中对西北的人民,西北的植物以及在西北这片土地生存的一切生物有一股敬仰之情。在日渐恶化的自然条件下,当地人们和其他一切的生物,依旧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地坚强地生息繁衍。”奚烨又一次吐露了她内心对西北大地生存着的生灵的敬仰。而对祁连山,她和伙伴们的感情此时已经复杂了好多。“千百年来它默默无闻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而现在由于好多人为的因素,冰川正在急剧地消退,我们的心里真的很不好受。”

2011年7月15日中午。皑皑的白雪,炙热的阳光,清凉的空气,蓝天白雪之间回荡着一串串欢歌笑语。兰州大学绿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小组冰川营的营员们登上海拔4600米的祁连山冰川,在这里合影留念,队长奚烨和她的队员们用手扯起“兰州大学绿队冰川营――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的彩色横幅,在蓝天白雪间面对着镜头,露出了他们纯真的笑脸……

队员宁晴颇有诗意地描绘了冰川上的美景,“冰川营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见证了大自然极致的美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纯美无瑕,让我们近距离地体会到了冰川的晶莹剔透。纯净的冰川在进入到我眼帘的那一刻,就已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上。没有人触及的自然,原本都是这样天然去雕饰的吧,美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以原始的姿态,强悍地挤入人心中,充满你的整个天地,仿佛一闭眼就能回到那片铺天盖地的纯净之中……”话锋转过,话题又变得沉重。“然而,一想到这美丽的冰川正在急剧地缩减,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心情变得格外沉重,又感觉肩上的担子是何其神圣。”

冰川营项目把大本营驻扎在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嘉峪关七一冰川海拔3800米的山脚下,紧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驻扎地。“军用大卡车像运小猪一样,把我们运到冰山脚。”宁晴不乏幽默地介绍当天到到祁连山冰川的情景。“因为高海拔,平常很容易走的山路变得艰难。”

实际上,为了适应冰川的环境,冰川营的队员们之前已经进行过长达两个月的体能训练,每天早晨六点起来围着操场跑三千米,也简单学习了一些户外生存的知识。但到了实地还是感觉困难重重――大家携带的装备都很“小儿科”,因为经费紧张,像冰镐一类的装置都不是特别专业,有的同学在前进的过程中在冰面上擦伤。

初上高原休整一天后,冰川营10名成员分别对中科院七一冰川观测站研究人员、七一冰川环保与旅游服务中心的李建荣主任、附近的一家牧民进行了访谈。“本以为对中科院方面的调研应该会顺利且取得良好效果,而在与中科院师兄在考察站帐篷的将近一个小时的谈话中却颠覆了我们项目本源的理论根据: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祁连山冰川。”奚烨有点沮丧地说,接着她又解释了她之所以沮丧是因为中科院的师兄无奈地告诉她们:“你们保护冰川干嘛,冰川缩减不全是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目前,甚至是科学界对这个问题也仍是争论不休。”“我们顿时开始不理解。当公益圈与学术圈产生碰撞,作为学生环保团队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奚烨不禁这样疑问,“而此时,项目却仍要继续下去,心里丝丝的迷茫:有些不知所措。”

在对七一冰川进行调研时。冰川营得到了七一冰川环保与旅游服务中心的李建荣主任很多帮助。“李主任对环保很有研究,对我们的到来提供了很多帮助,对七一冰川的保护也做出了很多表示。”奚烨作为队长,不无感激地说。“游客意识调研方面也得到了游客很积极的配合与鼓励,但很多游客依然向景区乱扔垃圾。”

结合民生,携手全社会

7月17日,奚烨带领冰川营项目组来到河西走廊工业及旅游城市嘉峪关市,下午19:30分至21:30在嘉峪关市雄关广场,进行了关于宣传冰川与低碳环保的活动。奚烨回忆那晚的情况说,“嘉峪关在线的志愿者提供了帮助,真的很感谢他们。宣传期间,我还作为队长接受了酒泉市电视台、电视报、雄关晚报三家媒体的采访,宣传也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嘉峪关市的人民是热情的。嘉峪关市区的环境是优美而整洁的,而坐落在嘉峪关市区北部的嘉北工业区却烟雾弥漫、怪味横行。”提起嘉峪关市工业区企业环境问题调研时的情景,队员们普遍有这样感觉。“走进工业区,尝试着进一家又一家的企业,每每提到环境问题就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偶尔有个别企业接待。感受到民营企业运行的艰难,环保成本的高昂,让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最本源的调研目标。”对调研时的遭遇,奚烨至今记忆犹新。她和她的队员们又提出质疑,“经济与环境保护真的是对立的吗?难道没有契合点吗?作为学生的我们真的有些迷茫了。而我们只能努力地寻找答案。”

接下来,队员们走访了酒泉市高新工业园区的企业。奚烨介绍走访某风电企业发现的新问题,“风电、太阳能,这些大家原本以为清洁环保的能源,而利用方式却有着难以处理的严重污染。风能风叶的处理、太阳能所用的硅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都相当大。”“所幸还有好消息,我们去了一个钛合金企业,这个公司虽无环保类业务,但曾组织参加环保宣传活动。”接着她又介绍了走访钛合金企业的具体发现,“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自身已经意识到企业的废气排放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起冰川消融。因此公司正努力减少粉尘,减少污染,努力向绿色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公司正在着手建综合料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封闭的方式避免粉尘进入大气,此项目计划在十二五规划内完成。”

最后一站。奚烨带领队员到了肃州区东郊的泉湖乡,关于泉湖乡之行,她是这样回忆的:“在泉湖乡,当地的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那么深切地感受到西北这片土地人民的热情与淳朴。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祁连山周边地区人民对气候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与民生无关的很多东西早已被百姓潜意识地放弃。如何把环境保护与民生相结合才是我们做环保最好的出发点。”

篇4

中国的航天城在这里安营扎寨,并非偶然,但冥冥中也许还有一种天意。

巍巍的祁连山遥遥相望。颜师古云,“匈奴谓天为祁连。”而这座被称为“天”的大山,总跟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连在一起。

西王母,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位祁连的女儿,在传说中被人们尊称为王母娘娘。一部《西游记》,把中国人关于天宫的想象,发挥到极致。

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嫦娥奔月”,是从何时开的头?《淮南子・览冥篇》说,“羿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可知这嫦娥,至迟在《淮南子》时代就已经是我们的飞天仙女。

更不用说酒泉治下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了。

如果你更有兴趣,不妨到祁连山下的马蹄寺看看,那里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泥肉飞天。

应该说,“飞天”是全人类共有的梦想,所以西方就有了长翅膀的小孩丘比特。但是比起彩带飘飘的飞天来,哪一种想象更神奇,更美妙,更有诗意?

题外话,不说也罢。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的航天港。因为有了你,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三个独立回收卫星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了“一箭多星” 技术的国家;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里,是中华民族飞天理想的萌生地和实践地。这里,是有梦并梦想成真的地方。

弱水三千

弱水,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源于祁连山,流经卫星发射场,流向巴丹吉林大漠深处。

弱水很古,古到《山海经》;很有文化,古经古诗古文,不少名篇,都涉及它。“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的千古绝唱,唱的就是只属于弱水流域的壮美与豪情啊。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很哲学。司马迁说,老子出函谷关,受关伊请求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然后掷笔出关,不知其所终。后来听说他又骑青牛涉弱水,或许就大隐于此。品一品这地名,函谷,弱水,浸透的全是道家精神。只有道家,才给柔弱卑下赋予了难以逾越的精神高度。

弱水流域,又是上演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的大舞台。北狄、匈奴、乌桓、鲜卑、党项、蒙古等北方强悍民族,都曾在这里牧马扬鞭。居延都尉府的修建,把弱水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肩水金关,是西汉肩水督尉和肩水侯官的驻地。这里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居延汉简,忠实地记录着2 000年前的战争风云。西夏的军事重镇黑城,作为这个雄峙一方的的政权的故都,至今还在默默地诉说着千年的孤独与苍凉。那里出土的成千上万的西夏文书和大量的珍贵文物,成就了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的一世英名,也留下了至今争论不休的道德评判。

篇5

青海湖离湟源全程约100公里。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祁连山下并不是我的故乡,在那住得久了,对她产生了感情,学会了爱这方水土这方人。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内容都在这里,埋怨她怨恨她都没有任何意义。不论贫穷还是富裕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坚守,就用真心投入到这里的生活,只有这样生活才有意义,生命才会绽放青春,生活才会回报给我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两千年前的河西走廊处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丝绸之路原本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路基。丝路文明是从戈壁沙海,险象丛生中孕育出来的。那条路上留下的丝路文明与女娲造人的传说,伏羲人类的祖先等神话一道让河西走廊变得精神富有。我知道她的精神财富不仅仅属于河西大地,她同样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世界。

在河西走廊我站在国道312线上,看那条贯穿南北的路,一条平凡的路,它的路基就是古丝绸之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扩展成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新欧亚大陆桥,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她承载着历史,承载着辉煌,承载着神话,承载着现在还有未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中国。

中国海边的省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丝绸之路已经走向了世界。汉武帝建元元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路让世界知道了大汉王朝。这条路马可・波罗走过,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释迦摩尼走过,把佛教带进了中国,玄奘走过,一路佛祖,一路神话。一条贯穿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路,一条贯穿河西走廊的路。

在现代文明面前河西走廊相对落后于南方诸省,就像人的一生有巅峰也有低谷。如今的河西大地早已回归到朴实的现实中来。那里许多地方看上去依然荒凉、落后。因为缺水大片土地无法开垦,因为干旱许多植物长得不够茂密,不够粗壮,像缺少营养的孩子让人心痛。

必须承认河西的城市与中国南方的城市相比,是落后了许多。河西的现实是这样的,精神富有,土地贫瘠。在河西一个地级市也许要比南方一个县,从建设规模、物资设备、人口总量、经济收入等方面都要落后许多。尽管这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嫌弃她,她朴实地存在着。河西大片的戈壁、沙海、不毛之地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许多地方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依然有人类居住着。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没有嫌弃她,两千多年以后的汉朝的子孙们更没有权利嫌弃她,笑话她。从整体上看河西大地是落后了些,但纯朴属于她。

在河西农村,很多家庭的经济收入并不看好,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做人本分,为人实在。外地来的游客总是说,河西太落后了,有点原始的味道;都什么年代了,有的农村还能看到裹小脚,穿大襟的老人。我想正因为这样她才更显得真实,纯朴,有个性。

河西让我看见了生活的真面目,贴近了生活。多少家庭抱着美好的理想,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勤学苦读,只盼着有一天能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里去精彩。每个人都抱着一份不甘心,拼足了劲要去外面看一看,闯一闯,到筋疲力尽。其实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清楚。

我常常想:“守着农家那一份恬静,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只要快乐,健康,心中充满希望就是最好的活法。”风景总是在远方,远方的路就在脚下。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越走越远,终于会让你知道什么叫思念故乡。然而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让你爱,让你痛,让你刻骨铭心,让你难舍难分,成长过生活过的那个地方。故乡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牵挂,就是让你魂牵梦萦的那个地方。只有离开她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心中那份难舍的思念与牵挂。

在河西还可以看到荒凉与粗糙。许多原生态的土地因缺水而无法开垦。重新走回丝绸之路。戈壁滩还是两千年前的戈壁滩,沙海还是两千年前的沙海,还有一些古城旧堡遗址。河西走廊中部的骆驼城就是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上古表是县的县城,表是县是河西地区最早开发的绿洲农业区之一。岁月能带走一切。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骆驼城是一些土得掉渣,荒野上先人用黄土夯成的圈墙,城空了,人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早已变得高低不平的圈墙被遗弃在那里,任凭风雨怎样去摧残。陪伴它们的还有沿途的烽火台,那些烽火台在现代人眼里就是一些黄土堆成的巨大的土墩子,早已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观赏价值,但是它们却在流失的岁月中坚守了千年,默默地见证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月牙泉的神奇醉倒了天南地北的游客,莫高窟,玉门关,阳关,嘉峪关已变成一个个古老、厚重的文物。再看往日丝绸古道上的重镇已经替换成了年轻充满朝气的现代化城市,武威、张掖、酒泉焕然一新,散发着现代的光彩。

两千年前汉武帝完成了河西的归属,大气磅礴,从此结束了她的游牧文明进入农耕时代。

河西的辉煌属于历史,汉朝的臣民就是汉人。汉人以外的民族包括匈奴、蒙、回、维等等一切从西域来的民族,汉朝称他们为胡人。驼队商旅从那时起就定格成了戈壁沙海中永恒的风景。

河西的辉煌交给了神话。我生活在张掖的土地上,这里就是《西游记》中描述过的高老庄,这里还有牛魔王洞、流沙河。唐僧师徒取经从这走过,神话让这片土地更具色彩。然而现实中的她自然环境不理想,没有资源,缺水,严重阻碍了她的发展。我们没有权利笑话河西的黄土地无法开垦,那里有贫瘠的村庄和粗糙的生活,尽管她的发展速度是慢了些,可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

理性的河西人从不怕苦,不会守着祖先的荣耀而是走出家门去打拼,在更大的世界里尝受着痛苦与喜悦,成功与失败。他们懂得人生的最高追求不外乎就是寻找一条通往幸福快乐的路。人们总是喜欢去外面的世界,去寻找幸福。去外面的世界还想去更大的世界,寻找幸福的路永远都通向远方。在河西我看见了幸福,我认为珍惜现在,对现在拥有的知足,就是对幸福最好的诠释。

用物质武装自己不一定开心、快乐、充实。精神找到了归属才不会介意太多的身体之外的东西。回归自然,淡定,从容,不让内心因各种名利折磨而变得痛苦不堪,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活法也许就找到了幸福,找到了快乐!

问自己:在河西我收获了什么?把情感溶进乡村的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融进这方泥土,一种真爱,一份投入让我懂得什么叫刻骨铭心;一种渴望让我期盼与她一起地老天荒。

篇7

古老的黑河――弱水从张掖流过,境内湖泊遍布,芦苇连片,有各类湿地21万公顷。据载,明、清时期,甘州古城里的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3,城里城外山光湖色,泉水淙淙,碧草连天,被誉为“塞外水乡”、“水韵之城”、“湿地之城”。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林海、草地、蓝天、碧水与雪山、冰河、古城、砾石相映成趣,既有南国风韵,又有戈壁风情,被誉为山青、水秀、地绿的“塞上江南”,宜居、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和文明、和谐、繁荣的“戈壁水乡”。难怪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江南才子罗家伦感叹:“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冰火黑河 柔情弱水

――河西走廊的母亲河

张掖深处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这里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仅13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高达1300毫米。但民间自古流传着 “半城芦苇半城庙(塔)”的俗语,有“甘州不干水池塘”之说。

甘肃境内也有两条黑河,一条是源自六盘山南麓的陇东黑河,另外一条就是源自祁连山的黑河,因为流淌的雪水携带了大量黑沙,水呈黑色,故曰黑河,它便是流经张掖的黑河。

从地图上发现,河西走廊至今还有一条弱水河。沿着地图稍微一走,就可以发现,黑河――弱水,竟然是同一条河流。它呈“S”状流过张掖,自金塔县以下到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又称弱水,入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称为额木纳高勒(即额济纳高勒,高勒为河流之意),最终流向额济纳湖泊。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很多人对黑河的认识其实是从地理方面开始的。与古老的弱水相比,这条河显然与它并不是一回事,但放在几千年的时光中,我还是更愿意把这条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叫作弱水。

弱水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禹分九州,张掖恰属雍州。又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流沙”,是说大禹治水把弱水导于合黎山,一部分流到流沙(居延海)。合黎山恰巧在张掖西北200公里与内蒙古交界处,和祁连山南北遥相呼应,黑河正是从合黎山的西南穿过,流向西北的金塔县和额济纳旗。可以想象,数千年前河西走廊的水源远比现今充沛,大概溪流遍布,而大禹以万流归宗引导众水入于居延,故曰:黑河即弱水。

清代文史学家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写道:“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郑康成,即东汉人郑玄,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大禹治水史上确有其事。想必,大禹治水时将河西众多浅小的河流在张掖一带汇聚,导入黑河之内,故有此说吧。

黑河的发源地祁连山,匈奴语是“天山”的意思。常说“山水”,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山成就水的活气,水造就山的灵性。祁连山流淌出的黑水河,正是天山圣水的弱水河!如此说来,把弱水指向张掖,把弱水和黑河对应起来,是合乎逻辑的。

历史上的弱水渐渐淡去,今天的弱水又被展现,这似是一种早已搭配好的巧合,也道出黑河――弱水在河西走廊,特别是在张掖的重要地位。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弱水无疑是哺育张掖的乳汁。正是这条河流,让这片热土凝聚了天地日月之灵气,造就了张掖的气韵天成,物华天宝。弱水曲折蜿蜒,涓涓流淌,形成了水草丰茂、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风情,让金张掖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弱水干流全长821公里,整个流域涉及青海祁连,甘肃肃南、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酒泉、嘉峪关、金塔和内蒙古额济纳旗,流经总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集结了天、山、草、木等灵气,而后又滔滔不绝,浇灌出张掖绿洲,养活多个民族、万千牛羊。

弱水无怨无悔地默默流淌了数千年。且不说《穆天子传》中周天子驾驭八骏马车,巡行西北3.5万里,渡弱水与西王母相会,醉饮酣歌;且不说《淮南子》里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单就弱水河流域至今可见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之多,就可知其辛苦与付出。因其是圣水,便无可选择地肩负着哺育万物的使命;因其来自天山,必须像父亲般勇往直前,以水的力量、水的精神、水的气概,给河西数百万儿女以生命之魂魄,又要像母亲般温柔善良,恩泽四方,奉献出最后一滴乳汁。

凭借弱水的呵护,远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流域内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层出不穷,历史的遗址更是遍布整个流域。大量有价值的古墓葬、古雕塑、古洞窟、古城堡,独特的裕固族民族风情,别样的河西宝卷等,文学艺术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这当中许多风俗习惯、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文化遗产,不仅至今深深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也让外来的游客增长了不少见识。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肯定,没有弱水,河西走廊只能是一片荒漠。正如清乾隆年间《重建黑河龙王庙寝宫厢房钟鼓楼大门碑亭记》中记载,黑河“其水利之在境内者,蜿蜒三四百里,支分七十余渠,说者谓无黑河则无张掖”。

因为有弱水的浇润,才有河西走廊昔日的辉煌。也正是凭藉弱水的便利,张掖今天仍在塑造着属于它的辉煌,也书写出了历史的弱水赋予它的一片希望。

弱水,还在恣意行走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因弱水而活,弱水因祁连山而生。难怪张掖市委市政府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张名片。相信,保护好弱水,建设好湿地,再现“半城芦苇半城塔”美景,为期不远。

突然想起《庄子・知北游》中的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但是,美丽张掖不能不言,冰火黑河不能不议,柔情弱水不能不说。

黑河湿地 戈壁绿洲

――祁连山下的生态肾

行走张掖之前,总以为那里全是苍山黄尘,戈壁砾石。特别是冬日车过乌鞘岭,眼前的祁连山脉层峦叠嶂,映着淡青色的天光,更是相信只有“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的情景。心里总是念叨:这里虽有多情的三千弱水,但雄浑的大漠戈壁、晶莹的雪山冰川、瑟瑟的冷月朔风才是苍凉的素材。

来到张掖,才了解到,这里出名的景点数不胜数,随便问一位张掖市民,他津津乐道着这里的历史故事时,突然插上来一句:“来张掖可不要光看文物,也要看看我们的城北湿地,否则,等于你没来过新张掖。”

古老的张掖是丝路重镇,林草丰茂,物产富饶,千百年来,有“六水三庙一居处”、“四面芦苇三面水”之说。元代张掖燕石花的《竹枝词》写道:

湖头水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

明代太仆郭绅的《甘州即事》则写:“黑河为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明代诗人魏谦吉《北湖》亦云:“花随细细风中落,鱼向涓涓水底沉。”从中我们都感受到当年水光滟滟、波光粼粼的湿地绿洲盛景。

但是,曾经生活在张掖的人们为了生存,对湿地上“水乡泽国”的优美环境熟视无睹,进而填湖造庐、埋地修路,成片的湿地被开垦,连片的芦苇被蚕食。随着人类过度开采,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只剩了塞上,失去了水乡。

张掖少了水,张掖缺了水。然而,2003年11月以来,特别是2005年9月后,张掖的地下水位停止了10多年来不断下降的局面,开始大幅度反升,给城区部分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建筑工程及房屋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2003年10月的山丹、民乐地震破坏了地下水道而致,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堵塞了地下水流途径,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治理水患,一时成了张掖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06年10月,甘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湿地保护与绿化工程;2008年盛夏,张掖市委决定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其中第一号工程就是顺应自然,恢复生态,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顺应自然,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使之成为张掖最大看点的举措。

心动不如行动。自2008年以来,张掖人民把黑河生态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效果显著。2011年4月16日,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举,将黑河湿地保护和地方发展目标提升到国家战略上,使张掖在彰显 “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独特魅力的同时,把城市的历史与现在、经济与文化有机统筹起来,构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万亩,主于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与城区毗邻,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010年,湿地公园被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2月,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8月,新建成的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展示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有数据显示,近几十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锐减不少,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因此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张掖湿地公园,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当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态旅游的一种利用模式,也成为提升张掖形象的“金字招牌”。

如果不了解这里的历史,谁会想到,就在这干旱缺水的地方,竟有这样一片异常美丽的湿地!谁曾想到,这片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的国家湿地公园,昔日竟是荒滩、盐碱地和垃圾池!谁能想到,就在全国湿地锐减的情况下,张掖却改造开发了这么一块圣地!大自然就是宽容大度,只要人类稍稍对她怀以敬畏,她就给予人类更多的财富和幸福。

行走在湿地公园,且不细说数字化的城市湿地博物馆,只是眼前拔地而起的湿地观鸟塔、游客接待中心,因碧水、蓝天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为绿草、珍鸟而来的专家、学者,就能为湿地公园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卷。

鱼米之乡 塞外粮仓

――河西大地的农耕缩影

张掖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悠悠弱水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黑河湿地,戈壁绿洲。这里山川秀美,水草丰茂,物产丰富,种植广泛,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黑河湿地长达数千年的融合中,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民以食为天。但凡悠久的古老城市,农耕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在张掖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铲、石斧等石器证明,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市民乐县的东灰山遗址发现的炭化小麦标本,经专家考证,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小麦遗迹,距今4500~5000年。有人据此推断,张掖应该是小麦由西向东传播至中原大地的主要原点。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此居住;春秋战国,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秦汉时期,匈奴独霸走廊,从事游牧业生产。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出击匈奴部,收复河西平原,并建立河西四郡。自此开始,历代王朝在此大规模屯田戍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得张掖农业一直处于生产发展的前沿,并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区,在当时就成了河西粮仓。

唐朝武则天时,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种水稻,城北乌江的大米因米粒饱满,色白纯正,味道醇香,品质极佳,一度成为贡米,沿丝绸之路运抵长安。驼铃声声,沙海浩浩,似乎是人们对河西走廊普遍的印象,而张掖竟然能产贡米,简直是传奇般的神话。

其实,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戈壁绿洲,农作物的品质自然格外优良。甘州区市区海拔只有1400多米,张掖市最低的高台县天城村,海拔仅有1200多米,加之张掖处于河西走廊小盆地之中,地理环境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作为塞外粮仓自成必然。正如明朝诗人郭绅《观刈稻诗》诗云: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

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至今熔融着弱水的幽幽倩影,演绎着塞外鱼米之乡的故事,在历史的变化中诉说着张掖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黑河流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一直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增多,自汉代起朝廷开始在此兴建粮仓。居延汉简中“城仓入谷”、“仓丞”、“仓曹”的“仓”即粮仓。另据史料载,唐朝天宝年间,河西道常平仓所储粮食占全国各道总储量的36.1%,与河北道并列全国之冠。

提到粮仓,不得不提的是张掖明粮仓。它地处张掖市东北隅,据《新修张掖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在当时属闻名于河西乃至全国的明代“天下粮仓”,距今已有622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均有增修,至光绪年间,共有廒房22座,总名曰“广储粮”,实为“天下粮仓”,现存廒房9座54间。如今,这座透露着历史沧桑的古粮仓,寂静孤单地默默矗立着,与四周色彩斑斓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喧嚣热闹的场面对比中,继续见证历史的变迁。

其实,就仅存的“天下粮仓”本身而言,其实用价值已不重要,但作为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大型仓廪,连当时粮仓用的独轮车、扁担、木杠、斛、斗等器物也保管有序,既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印证了河西粮仓的名副其实。

张掖地处西北高原,四季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可以和纬度相近的法国媲美,以历史悠久的葡萄酒酿造而闻名全国。当年王翰悲歌《凉州词》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正是于遥远而苍凉中,诉说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悠久历史。想来,那欲举杯痛饮一醉方休的豪迈,却是顷刻间的绝美;而要飞身上马几人难回的无奈,才是长久时的悲壮。英雄已去,盛产祁连美玉夜光杯的张掖,伴着浓浓的葡萄美酒,依然在轻触中,香飘四溢,悠远绵长。

当战争远去时,我们且享受现代的和平,欣赏“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当然,这里的黄花是油菜花。张掖的油菜花自西向东铺展,分布在甘州、民乐、山丹等县区。盛夏时刻,大片的油菜花,如金黄色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地相呼应,加之星星点点的红砖蓝瓦村庄,高低起伏,绵延无穷,铺天盖地,霸气十足。或许,这波澜壮阔的奇观,只有大西北才能造就。

由于造物者的偏爱,大自然赋予张掖神奇的魅力。黑河中现生存有10多种野生鱼类,其中祁连山裸鲤因资源稀少、生长缓慢、肉质鲜美,已于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贵鱼类名录。黑河两岸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至今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农作物,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新时期鱼米之乡。

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使张掖市农业发展不断跨上新的台阶。2011年10月,张掖玉米种子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成为张掖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高原优质夏菜基地,民乐县的沙漠马铃薯、民乐苹果梨及紫皮大蒜,甘州区乌江大米、塞上胡麻,临泽红枣和沙河梨,肃南特色风干牛羊肉及高台县葡萄,都成为张掖特产的代表,享誉海内外。

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张掖的小吃主要以面食为主。特色食品有炒炮、搓鱼子、拉条子等,美味无比;除此之外,灰豆汤、豆腐脑等也很有特色。肉食辅以面食,既有游牧民族的豪放,又把农耕民族的精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纯粹的游牧生活方式,张掖的农耕文明,交融体现在一道道民间美食之中,也算是推陈出新吧。

传统的农耕文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张掖人民,他们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千百年来持之以恒的辛勤耕作中,创造并传播了大量实用的农业种植技术,建设出河西走廊最好的一片绿洲,使张掖成为河西农业生产的中心,也使张掖成为陇原大地乃至整个西部农耕文化的缩影之一。

2008年11月初,甘肃省第一家农耕民俗文化陈列馆在甘州区党寨镇建成。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还在使用、现在许多人已经叫不上名字的生产生活工具,伴随着上千年文物在各市区民俗文化陈列馆展出时,在记载着“金张掖”曾是天下粮仓的历史的同时,或许,我们不该忘记祖先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我们的子孙后代再见到这些,不仅仅只解释为文物,更应是一种农耕文化的理解,最起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

金张掖,金张掖,农耕文明,历久弥新!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仰望祁连,回首张掖,遥视弱水,再看黑河,不得不慨叹老子之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弱水,造就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神奇风光;是黑河,养育了张掖勤劳朴实的各族儿女;是黑河,孕育了张掖灿烂文明的丝路文化;是弱水,谱写了张掖金字招牌的传世美誉。

篇8

肃北,顾名思义,就是肃州之北,这是因了酒泉市古称肃州的缘故,也就是说,肃北县在酒泉市的北部。但实际上的肃北县城却处在酒泉市的西南方位,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十分迷惑的地理概念。

去肃北需从国道312线南行,穿越瓜州和敦煌,从敦煌西行30公里,就能看见一条孕育了敦煌绿洲的河流---党河。沿党河水溯流南上,就到了梦柯山系的党河南山下的党城湾地界,这就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县治所在。

到了肃北县城,才知道肃北县还管理着一块地域相当广阔的飞地---马鬃山,那里曾是肃北蒙古人最初的游牧地,而马鬃山正好处于酒泉当地人所说的北山地区,可能肃北称呼的由来与此有关吧。

党城湾名称古已有之,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推测,历史长达4000年以上,可谓历史悠久。但这里始终是一个纷争不断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期,戎人、羌人在这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岩画,秦汉时期,乌孙人和月氏人在这里靡战争雄,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直到清朝晚期民国时代,这里始终杀伐不断,处于族群的纷争之中。

肃北蒙古族虽然只有几千人,却来自15个部落和地方,有来自新疆的、青海的、内蒙的、东北的,还有来自外蒙的少数蒙古人,是经过长时期磨合的一个组合型大家庭,经历了许多艰难探索。今天的肃北蒙古人已经把自己与梦柯雪山固化成自己的地标族标,自豪地称自己为“雪山蒙古人”,这其中包涵了多少历经沧桑巨变后的生命感悟啊。

现今的肃北县城安静祥和,行人从容淡定,县城周围的田陌郁郁葱葱,印证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从游牧步入到半耕半牧的生活状态,让我对生存于斯的人们心生仰慕之意,突然地就有了些许思考:人们毫无准备地来到世间,无论哪个民族,无论那片山水,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时代的发展激发了人们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是无休止的战争、杀伐、争吵、恐吓,这都经不住岁月的洗涤沉淀,归终会化为历史的云烟,连一丝尘埃都很难留到世间。

行走在成吉思汗广场上,感受肃北蒙古人对他们的大英雄的膜拜与虔诚,再细细观摩蒙古人放牧、狩猎、歌舞的石刻图雕,这展示的可是蒙古族同胞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到此一游的人们好好沉思一番的。

返回途中,刻意地在梦柯巴音敖包前做了一个十分虔诚的礼拜。在蒙古语中,巴音是富饶之意,梦柯是透明的意思。敖包是蒙古族祭祀神灵的福地,看来肃北蒙古人把梦柯雪山当成了神山一样祭拜。

篇9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中学八(1)班申栩薇

"好几年没回来了,没想到这儿变化这么大."

见到打工四年的姑妈,她就告诉我这么一句话.恩?

变化?噢,细细想想,变化是挺大的.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爸爸总是骑着一辆破自

行车送我上下学.在上学的那条路上,路面凹凸不

平,还有滚滚尘土,我总是担心的搂住爸爸的腰,而

爸爸在颠簸中骑着车子左摇右摆,时不时的,还用手

护住我.那时侯,看着爸爸那坚实的脊背,心里默默

想着,这条路快快修好吧,让爸爸少受些累.

等我一天天慢慢长大,我已不在需要爸爸的脊

背,学会了和小伙伴一起上下学,高兴的玩,往日那

条凹凸不平的路已经不在颠簸."刷"一辆汽车飞快

地从我们身边开过,我们一个个拍着胸脯,庆幸自己

没事.爸爸妈妈也为我们提心吊胆,时时为他们的子女

祈祷着:一路平平安安.

转眼间,我都上初中了,但还是回经过那条路.这

条路早已经变的不再危险,因为"车有车道,人有人

道"吧!我们也不必再和汽车争路了.不仅这样,路旁的

树也更多了.我喜欢秋天,因为当秋叶落下时,路面上

飘洒着金色,这条笔直的路显得更美丽了.

我从一个傻傻的小姑娘长成了成熟的大姑娘,而

这条陪着我走过十三年的路,也随着我的成长,一天天

的改变着.凹凸不平到笔直平坦,这是多么的漫长,却

又似乎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

这祁连山下的一角,每一刻都在变,这里的房子,

这里的路,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都在变化着,也许

正是因为这措手不及的变化,使我们永远对这个地方

充满了新鲜感.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我的家乡临泽也在发展!

篇10

在农民的眼中,那是农作物,那朵朵黄色的小花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但在我们看来,耀眼夺目的油菜花让人兴奋不已,那便是一片美丽的风景!从江南到华北再到青海湖,人们总是迷恋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海,陶醉在其中。

油菜进入开花季节,田间一片金黄,余邵诗云:“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油菜花竞相怒放、流金溢彩,绵延数十里,好似金浪滔滔的海洋。微风吹来,此起彼伏,置身美丽金黄的花海中,犹如画中游。这真是“浓郁花香令人陶醉,美丽风景让人流连”。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也被油菜花深深吸引……

一、古诗中的油菜花

二、作家笔下的油菜花

农历三月以后,江南江北许多区域的油菜花皆会陆续开放,大约谁都曾身临过那种金灿灿的海洋,那海洋绝没有使人没顶的危险,有的只是浓郁芬芳的花香对人的恣意浸润。别担心会沉醉其间,这种花海之上氧气充裕,实为天然氧吧。

……

单株的油菜花并不耐看,其身姿是柔弱的,其花朵是细碎的,仿佛都难以承受住雨打风吹。而其千株并侍、万花相扶之时,就结作了蔚为壮观的花的海洋。杨万里有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别说是蜂蝶了,赏花人步入这种花海中,也会有走失的感觉。

──黄廷法《浮生拾慧──油菜花》

三、寻找最美油菜花

2009年,人民网旅游频道曾推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评选活动,全国共有15个知名油菜花观赏地区参与评选,其中陕西汉中成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评选排名第2至第6位的分别是江苏兴化、湖北荆门、云南罗平、重庆潼南和青海门源。而在此之前,江西婺(wù)源的油菜花早已经是名闻遐迩。

婺源油菜花

江西是种植油菜大省,江西最美丽的油菜花在婺源,走进婺源,村村是景。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五种颜色,和谐搭配,胜过世上一切的图画。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就是这样一种意韵。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最美的季节是油菜花开放的时候。三月中下旬,棵棵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得每一个逃离纷繁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归宿 。

陕西汉中最美油菜花海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春天的油菜花海是汉中的一大靓丽景色,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参观。每年春天,汉中盆地和浅山丘陵的百万亩油菜花盛开,把汉中装扮成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

罗平油菜甲天下

每年2至3月,连片的20万亩油菜花在云南省罗平坝子竞相怒放,凡驻足这个最大的天然油菜花海的人,无不感叹罗平是“金玉满堂之乡”。324国道、南昆铁路从花海中横贯而过,有“中国吉普赛人”之称的养蜂人,聚在花海之中,放蜂追花采蜜。登山远眺,可以看到花海中,玉带湖、腊山湖、湾子湖像三面银光闪亮的镜子,衬托着山色青翠的白腊山;油菜花海里,村落点点,寨子棋布;此起彼伏的喀斯特锥形山,点缀花海中,有如人间仙景,构成绝妙的图画;牛街石岩溶洼地,是喀斯特岩溶中的一种典型地貌,呈现出别致的“千丘田”田园风光;一年一度的油菜花旅游节,向海内外游客发出春天的邀请,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朋友到罗平观花、尝鲜蜜。

门源油菜最豪放

青海省门源县是北方小油菜生产基地,从每年的七月初开始,这里就进入了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被覆盖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