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4 20:4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谷雨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说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了,这首诗委婉地写出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闭馐子赏跷?吹氖?端驮??拱参鳌酚咳胛业难哿保?掷镄屑洌??怂坪醢盐掖?敕直鹬?埃??执幼掷镄屑洌?叶恋搅俗髡叨耘笥鸭唇?度サ奈拗?氡?В??瘢?还善嗔勾永铎系摹断嗉?丁分型嘎冻隼础!拔扪远郎衔髀ィ?氯绻常?拍?嗤┥钤核?迩铩<舨欢希?砘孤遥?鹗且环?涛对谛耐贰!崩铎媳簧咸旄秤栉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烁?????且晃痪?鳌;蛐硭?腔实壑凶钣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凶钣腥?Φ模??桓鋈吮患性诹礁隽煊蚶锩妫?欢ɑ崾艿缴撕ΑK?蔷?鳌??龉???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纯嗖荒鼙环⑿梗?谑撬?椭挥杏眯醋鞯姆绞嚼磁判棺约旱耐纯唷
小时候,我因诗的韵律而学习诗,认为读诗是一种高尚优雅的事情,但我只领会了诗之本,并没有领会诗之意,所以我只是诗之芽。
之后,我因诗的意思、故事而学习诗,认为诗歌是人类最美好记忆的载体,但我只领会了诗之意,并没有领会诗之情,所以我只领会了诗之叶。
篇2
“月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乌啼”是鸟的鸣囊振动发出的声音。“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渔火”表明燃料燃烧时,将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钟声”是在振动时产生的,靠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客船”因受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静止在江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为什么钟声半夜才能到客船呢?那是因为声音会“拐弯”。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可声音有个“怪脾气”,那就是它喜欢朝温度低的地方走。由于白天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比空中高,声音就往上拐到空中去了,若距离声源较远,那就听不清楚或听不见了。夜晚和清晨,接近地面的气温比空中低,钟声传出去以后,就顺着温度较低的地面移动,于是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清晰地听到钟声。同时,也与夜深人静、杂音较少有关。所以,声音会传播得更清晰、更远。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诗人陆游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二是建筑群、马路上的水泥比热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三是城市水域面积小,水的蒸发吸热少;四是楼群难以形成空气对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弓箭能射大雕,说明拉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射箭就是将弹性势能转换成了动能。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我们知道,柳絮是白色的,诗中怎么能说“柳絮”是“片片红”呢?是否诗中写错了?其实,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柳絮反射红色的夕阳,所以看起来是片片红。
“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
这两句诗说的是光的两种现象。前句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就如同我们观察盛了水的碗一样,看上去水好像变浅了。后句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静静的池水如同一面很大的平面镜,它可以将明亮的月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气袭人知骤暖”是说闻到花香,就知道天气慢慢变暖了。这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前后两句的参照物分别是行船和河岸。如果把河岸当作参照物,则是船动;如果以行船为参照物,那就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了物体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同学们,下面提供了几句诗,你能说说其中包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
1.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
篇3
一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重要的艺术范畴,是组成诗歌意境的微小细胞,是构成诗歌大厦的基本砖石。《周易·系辞上》中虽早已出现“意”与“象”的概念,并提出“立象以尽意”的方法,但第一次将“意象”并提并引入文学理论的范畴,是南朝刘勰,其《文心雕龙·神思》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即作家先观照自然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然后开始动笔写作。按照现代文艺心理学的解释,意象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外物的一种知觉方式,是有一定意义的形象。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和象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物我同一,主客交融的和谐统一体。作为审美意象的柳,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大,它的含义也有一条历时性发展演变的轨迹可寻。《诗经》中言柳诗凡四首,基本上处于借物抒情的初级阶段,但已开诗中言柳之先河。《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借杨柳表达士兵的思乡恋亲之情,情景交融,堪为千古佳句。“柳”因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且易种好活,可以寓示远行之人落地生根,随遇而安,清人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故在汉代又产生了折柳相送的民俗,流传至今的地理学著作《三辅黄图》卷六“桥”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乐府中像《小折杨柳》《折杨柳行》《折杨柳枝》《攀杨枝》之类的题目几乎被人们用滥了。魏晋时代,人物品评之风颇盛,柳又成了君子比德之物,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文化人格的象征。《世说新语·容止》曰:“有人叹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南史·张绪传》言武帝夸赞张绪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时。”这说明魏晋六朝时期柳的人格化对象基本上还是男性,并且是有美好品格的男性。这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几乎绝迹。
柳文化内在的流变规定并制约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迁移。齐梁宫体诗以至初盛唐诗歌对柳意象的审美关注,除了在渲染离别情绪上胜前一筹外,从中又发现并赋予了更多的柔情媚意,人们惯于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与眼,用柳枝比喻女子们的腰与舞姿,用柳絮比喻女子的生死由人与情意无定,柳的女性化意味在逐渐增强。据有人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柳意象出现达二十九次之多,且大多与女性有关。清代诗评家程梦星评李商隐诗时即云,“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中晚唐迄至宋代诗词中,柳意象又多与青楼女子相联,成为贱称女的贬义词。于是汉语词汇依附着柳意象殖生、扩展出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贬毁女子轻浮为,讥讽男子为寻花问柳,女居住之处为柳市花街,甚至连性病也被称为“花柳病”。所以,柳意象经过长期积淀,逐渐成为一种凝聚着中国人特殊情感和思想的大众意象。
二
艺术的天敌在于重复、雷同,咏柳诗词数以千计,然而首首不同,各有妙处,这是因为不同诗人以不同的审美心境关照客体对象,使柳多方面的属性都得到了反映,也使诗人各不相同的情感得到了表现。只要想象存在,艺术将永远不会枯竭,所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完的”。据初步统计,《全唐诗》中咏柳诗约有四百首,每首立意各不相同,柳意象的蕴含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谜面。下面即以此为例略加绎述。
1.柳为自然之物,本无情感可言,然诗人吟咏,往往移情于物,化无情为有思。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皆言柳之无情而恼人。
2.柳寓示离情别绪。如王之焕《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雍裕之《江边柳》:“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正因为柳与留别相连,柳促人离怀,故与前此相反,诗人有时不愿攀折柳条,不欲柳条生长。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此可为情痴之语,非伤心之极者不能道此言语。
3.柳柔弱细长,多喻娇好女子。李渔《闲情偶寄》卷五说:“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故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说:“柳比妇人尚矣,条以比腰,叶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首联以楚王爱柳之典,写与美人的交往。颔联写美人的可爱,颈联写与美人的离别,尾联回忆昔日盛筵的欢乐,以反衬眼前离别的痛苦。正因为柳似美人,故唐代诗人往往因柳怀人。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傍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4.柳作为春光春景,寓示着青春、欢乐与幸福。如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柳象征人的青春与欢乐,此时本当欢聚团圆,却要无奈分离,故曰“悔”、“愁”。后诗中的“杨花”与柳絮实为两种不同的花卉,植物学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故古人多混为一谈。
5.杨柳春荣秋凋,寓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诗中大有人世沧桑,美人迟暮之感。又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通过柳荣、枯的对比描写,融合着诗人对生命、政治与爱情的慨叹。
6.柳絮为素白之色,又是暮春的标志,故多以喻白发,寓示人生老迈。如白居易《柳絮》:“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以柳絮之白比喻头发之白,别出心裁。雍裕之《柳絮》:“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是雪,莫近鬓毛生。”此诗绘柳絮传神逼真,呼之欲,由柳絮联想到白雪,再联想到白发,最后写到人的苍老,贴切自然,形态毕肖。
7.柳絮无根,随处堕落,这种飘荡无依、不能自主的状况寓示天涯游子漂泊不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存状态。薛能《咏柳花》:“浮生失意频,起絮又飘沦。”薛涛《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二诗借随风飘荡的柳絮抒发作者俯仰由人,不能自己的身世之感。与此同时,柳絮因微小繁多,暮春漫天飞舞,撩人思绪,且 “絮”同思绪的“绪”谐音,故又寓示闲愁多而广。如刘禹锡 《柳花词三首》其一:“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又如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
8.柳絮随风飘荡,落入水中,化为浮萍,随波逐流,故多寓示女人的轻浮,谓之“风流之花”;又因柳絮的飞舞,极易让人想到小人的得意忘形和趋炎附势,故多寓示小人的轻狂,被贬为“颠狂之花”。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柳絮同桃花一样为轻薄之花,在唐诗中成为倡女的代名词。而李绅的《杨柳》则曰:“愁见花狂飞不定,还同轻薄五陵儿”,这里柳絮又是颠狂嚣张,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象征。
三
从上分析可见,柳意象是一种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单纯说理或直接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意象赖以存在的条件是物象。其次,意象要求诗人不能对物象进行简单复制,甚至照相式描写,而必须运用审美经验对物象进行淘汰与筛选,以符合自己的美学趣味。两千余年来,柳意象被历代诗人反复地加以运用,由此呈现出诸多特点:
积淀性:历史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审美意象也是这样。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感染力很强的典型意象,一旦被某位天才诗人发现、使用,后来的诗人就踵而效之,反复沿袭,并将其类似的情感体验投射于审美意象中,从而稳定为经典含义,使之能为更多的诗人接受。内容积淀为形式,形式一经形成,就能唤起读者类似的联想。如上分析的柳意象,经过历代诗人长期使用,便已成为凝聚着具有较为稳定含义如离别、伤感、柔弱、漂泊、轻浮、轻狂的典型意象,尤其是在唐宋诗词中,柳意象蕴含的丰富与稳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再生性:诚如文化一样,柳意象亦具有极大的再生性。它经过历代诗人不断的使用,随着文化背景与社会现状的变化,该意象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柳意象在先秦时不过是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普通词汇,在魏晋时代多用于形容具有美好品格的男性,初盛唐则转而形容柔弱的女性,中晚唐迄至宋代又多与青楼女子与小人相联系,成为一个具有负面道德人格象征意味的贬义词。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诗人的审美心境也有别,因而对同一客体事物便会赋予不同的情感,从而使意象的含义更新。其二,客体对象具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些属性便会不断被人们发现并加以突出描写,从而导致意象的多重含义。柳意象的这一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表情层次,使古代诗人的抒情方式趋向多元。
差异性: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诗人对柳意象的理解、运用有时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伤感的诗人可能会钟情于残花败柳,富有朝气与激情的诗人多着意于繁枝绿叶,阅历深厚的诗人会由杨柳而生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多情善感的诗人则会因之而联想到离情别绪与意中人。如身处高位的贺知章所写《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漂泊异地他乡的郑谷所写《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篇4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说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了,这首诗委婉地写出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闭馐子赏跷?吹氖?端驮??拱参鳌酚咳胛业难哿保?掷镄屑洌??怂坪醢盐掖?敕直鹬?埃??执幼掷镄屑洌?叶恋搅俗髡叨耘笥鸭唇?度サ奈拗?氡?В??瘢?还善嗔勾永铎系摹断嗉?丁分型嘎冻隼础!拔扪远郎衔髀ィ?氯绻常?拍?嗤┥钤核?迩铩<舨欢希?砘孤遥?鹗且环?涛对谛耐贰!崩铎媳簧咸旄秤栉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烁?????且晃痪?鳌;蛐硭?腔实壑凶钣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凶钣腥?Φ模??桓鋈吮患性诹礁隽煊蚶锩妫?欢ɑ崾艿缴撕ΑK?蔷?鳌??龉???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纯嗖荒鼙环⑿梗?谑撬?椭挥杏眯醋鞯姆绞嚼磁判棺约旱耐纯唷
小时候,我因诗的韵律而学习诗,认为读诗是一种高尚优雅的事情,但我只领会了诗之本,并没有领会诗之意,所以我只是诗之芽。
之后,我因诗的意思、故事而学习诗,认为诗歌是人类最美好记忆的载体,但我只领会了诗之意,并没有领会诗之情,所以我只领会了诗之叶。
篇5
一般而言,古诗词涉及内容比较丰富,如创作背景、作者心境、相关评价等。介绍和讲解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其实是作者人生感悟、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诗词作品能够生动地体现作者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内心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充分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心情状态。如,教学《泊船瓜洲》,教师可以事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在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提前布置课前作业,发动学生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可为学生创造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品味语言,涵养人文情怀
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精髓和遣词造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艺术特点,有效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认识。要深入地领会和鉴赏古诗词的精髓,就要先理解其中的词句。我国的古诗词大多采用单音节词,如《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射等。在发音上,古诗词也有独特之处,与现代文具有较大差别。例如,《回乡偶书》中的“衰”字的发音。在句式上,倒装句是古诗词经常采用的表达形式。例如,‘客愁新”实际是“客新愁”的意思,在翻译成现代文时,要将顺序理清。古诗词大多语言精练。例如,在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要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这类特点,将古诗词的精髓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朗读感悟,丰富人文情怀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教师要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精髓,与诗人在情感上共鸣,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充分感受古诗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学生的朗诵增加音乐背景,以强化现场气氛,让学生全心投入。例如,在要求学生高声朗读《敕勒歌》时,用一段蒙古草原音乐,给学生伴读。通过多次的朗诵训练,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诗歌中的豪迈之情,被诗歌所描述的蒙古草原的气魄所深深打动,仿佛北方的羊群就在眼前,放牧人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游牧民族热爱大草原、热爱放牧的情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髓。高声朗诵诗歌,不仅能够让朗诵者更好地体会到诗词的韵律和意境,而且能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四、想象赏析,培养人文情怀
(一)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诗歌具有用词精练、语句高度浓缩的特点,诗句的意思跳跃性很大。因此,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象,是欣赏古诗词的一个关键词。它通过触景生情,让读者从环境描写中发现作者的心理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包含了作者对外部环境的深刻认识和丰富情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立意与主题,都与之密切相关。意境综合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创意。古诗词都离不开意境的创造。意境是用来描述诗人内心感受的具体物象。教师要注重诗歌意境的剖析,将学生带入诗人创造的独特境界之中,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山居秋暝》为例,在讲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创造的意境:竹子、泉水、村妇等图画元素,体验到诗人所创造的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不断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篇6
2、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3、万福吉祥久打禅,事随人愿佛休闲。如期应约红尘醉,意韵梅边蝶卧眠。
4、公证之道,秉承公正、勤勉、谨慎、和谐之道,此乃行之于心也。以公心立世,乃为人之道,唯知足者常乐,乐其所乐。
5、一岁新来一岁除,几家欢喜几家哭。少人千万豪宅卧,多数三间陋舍居。金玉满堂谁不喜,平安永伴我长愉。此心只愿无灾难,幸福相随乐有余。
6、更欢爆竹满城喧,紫气东来福兆门。玉牛辞鼠除夕岁,春风一夜转乾坤。
7、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8、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9、历尾无馀日,更筹促曙躔。持愁賸残岁,将老入新年。
篇7
外观欣然于大众审美
如果不是手机正面右上角的硕大LOGO,你可能都无法认出这是一款带有芬兰血统的手机。从整体的风格来说,NOKIA 6的外形和诺基亚Lumia 930比较类似,棱角分明,十分硬朗,不过家族特色就显得弱了一些。整个手机的设计简约,机身采用的是铝合金一体成型工艺,硬度不错,而且CNC切割恰到好处,尤其和磨砂黑配色的诺基亚6对比效果鲜明。背部用上了目前最流行的U型天线设计,与后壳融为一体。在最新的Nokia 6正面,我们可以看到5.5英寸Hybrid In-cell屏幕(IPS技术),覆盖有2.5D弧面康宁玻璃。1080P分辨率符合目前主流需求,但是却没有更大的惊喜,堪堪够用大概是比较实际的评价。Nokia 6底部有一颗按不下去的Home键,支持指纹识别,左右两侧分别是返回键与菜单键。底部的Home键虽然按不下去,但是震动反馈感在同类设计的产品中做得算是比较不错。指纹的识别效果理想,支持熄屏模式下解锁,不过解锁速度只能说是一般水准。Nokia 6音量键与电源I都设计在了有两条高光切边的右侧边框上,按键手感有些肉。左侧边框则是顶针式卡槽,支持双卡,这对于国内的主流手机配置来说并不意外。诺基亚一直都以做工出色闻名,NOKIA 6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手机背盖与玻璃全周贴合度很高,官方给出数据称缝隙部分只有0.05mm,肉眼根本看不出来。背部的1600W像素摄像头与双色温闪光灯竖向排列,让人有些失望的是,摄像头模块略微突出机身,我比较担心长时间放置手机,镜头是否会被磨损。手机底部是传统的micro USB接口与扬声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诺基亚6采用的是上下双扬声器设计,支持杜比全景声,对于喜欢外放的用户来说,真正是个好消息。总的来说,5.5英寸屏幕的NOKIA 6持握手感比较出色,没有明显的短板,外观颜值也还过得去。不过在这个安卓手机缺乏新意的时代,NOKIA 6的整体外形也没有跳出目前主流审美的桎梏,大众脸,没特色,全靠LOGO加分,大概就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骁龙430到底够不够
首先大家要端正一个观点,那就是NOKIA 6只是诺基亚复活之后推出的第一款试水的手机,并不是它品牌的新年旗舰,对于性能有很高要求的用户,基本上可以歇歇了。不过430的芯片组搭配,确实也只能算入门级的产品。骁龙430为骁龙400系列的高阶产品,采用八颗28nm制程的Cortex A53架构核心,核心频率1.2Ghz,集成Adreno 505图形芯片。虽然属于400系列,但在图形表现上要优于采用Adreno 405的骁龙616。搭配4GB的运行内存,应付一些常用应用那是游刃有余,甚至因为芯片在使用时会全频率运行,所以在一些网络游戏身上,你也不会察觉到迟钝。但是如果你玩像《NBA 2K17》这类大型游戏,你就会发现芯片组在性能方面的捉襟见肘了,卡顿那简直是必须的。除此之外,Nokia 6还搭载了双扬声器系统和智能功放芯片,外放立体声提供了不错的临场感,系统集成了杜比Dolby Atmos音效增益技术,对于喜欢用手机看片的用户来说Nokia 6的娱乐体验要优于很多同价位机型。在摄像头的配置方面,Nokia6采用前置800万像素(1.12μm,F2.0)的摄像头,具有84大广角。而后置的为1600万像素(1.0μm,F2.0),支持PDAF相位对焦功能,旁边设有双色温闪光灯,基本上也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NOKIA 6的电池容量为3000mAh,在5.5英寸屏幕中显得中规中矩,待机一天没有问题,重度使用因为芯片组的原因表现也还可以接受。不堆砌硬件是一件好事,但是整体硬件水准偏低却可能会让部分消费者感到失落。
篇8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1 引言
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使其更深入的了解诗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注意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初读诗文,落实字词句教学
一首古诗,一般是一课时完成,要求达到的目标要一一落实,包括生字的认识、书写等。依据学段不同,初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初读古诗文离不开词句教学,低段教学尤其如此。试想,如果学生生字认不清形,读不准音,如何能读懂并体味诗意呢?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赠、汪、秀、舟、欲、踏、潭”等生字,会写“舟、乘、汪”等3个生字,教师要夯实这些字词的教学,以便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的增多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初读诗文认识生字也逐渐由“细致变粗略”,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总之,初读诗文要依据学段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读通读顺,以达到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3 语言美:即品词析句 体味诗情
小学古典诗词具有着篇幅短小、语言精美、事物抽象、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引导学生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甄选中的理解、体味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语言的美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充分预习古诗后,开始学习古诗的内容,首先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字一句的让学生自己慢慢的去领悟,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翻找;其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上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次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黑板上,由全体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重难点处老师适当点拨,画龙点睛。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引领孩子品味词语,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让孩子思考作者先曾写成"春风又过江南岸"而后换成"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原因?"过"字与"绿"字有什么不同?在推敲词语的同时感悟到这样一改,全诗境界大为改观,整个江南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便色彩鲜明地跃然纸上了。
4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这样能使诗歌的意境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
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5 恰当引导,求理解求深入
古诗词内涵极其丰富,如果语文老师引导得不好,只讲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带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学生难对诗词产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同样,讲到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一词,老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他们兄弟三人,谁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大儿子。”“对了!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哦,从‘锄’字可以看出,扛锄头是比较重的活儿。大儿子年龄大些,所以他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我们再接下来看,二儿子年纪稍微小些,所以他就做些纺织之类的活,在仔细地编织鸡笼。而三儿子呢,他年龄最小,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所以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老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诗词的美妙意境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结束语
篇9
1、生命教育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亲情观念教育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爱惜粮食教育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勤奋顽强教育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时间观念教育
《明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人际关系教育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7、进取精神教育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坚强意识教育
《梅花》
篇10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本文将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几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诗人、词人借雨抒情。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坡。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