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8 22: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顾城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我
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篇2
1、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2、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很大。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3、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4、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篇3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秘诀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五枚金币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秘诀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秘诀3: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秘诀4: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篇4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形成/过程特点
【正文】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并认为:夏代“是古代城市开始时期”。“‘夏鲧作城’,虽是一种传说,但是揆诸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个传说却是与实际相符合的。”同时还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周以前的城市还是不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兴起,主要是在封建时代。”〔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文明时代之前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早已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应该在原始社会后期。”〔2〕
此外,还有学者则认为:“我国的城,最初见于早商时代”〔3〕;有的说:“邑在殷末已在成立过程中”〔4〕;有的说中国古代都市“周代始有之”〔5〕;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从春秋初年开始”〔6〕。
上述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间为什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对“城市”概念的理解与认定有较大的出入。事实上,在探讨城市的历史时能否有一个科学、明确而大致相同的概念,是客观地揭示城市起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定型的渐进变化过程。城市的产生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时期。
一般说来,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因此,城市的本质特征既不与“城”相同,绝不是专指城墙建筑;也与“市”相区别,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但从其基本特点来看,它又与“城”和“市”有内在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城市只是在特别适宜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才形成起来。”〔7〕因此,他还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城市存在本身和那些简单的许多独立家庭当然有所区别,这里全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8〕很明显,马克思所指的“真正的城市”,其标志是通过其特有的不同于乡村的经济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换的场所;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心作用。在这几个要素中,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城墙对于现代城市来讲,虽然是可有可无,但对中国古代城市而言,则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维护城市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古今城市的本质和特点来看,可以认定: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如果说,这个“城市”概念从其内涵与外延来讲,是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的本质和特点而较客观、科学的话,那么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史实所表现的情况看,我们认为: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从萌芽到形成,即城与市有机地结合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诞生,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城的政治功能等与市的经济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结合以后所表现出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在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城、城堡、城邑、都邑这些相对的单概念与城市这个复合概念完全不同,不仅其形成过程中在时间上表现为先后不一,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存在着明显的“质”的差异。
一、乡村式城堡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城堡阶段,大致是指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部落联盟间发生战争至夏代前期。它既是文明曙光初现时野蛮人掠夺性战争的产物,又是原始人类长期同自然界斗争的结果之一。
这种乡村式的城堡,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多称作“城”或“城邑”等。关于“城”的概念,《说文解字》载:“城,以盛民也。”清段玉裁注曰:“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9〕《释名》也说:“城,盛也。盛受国都也。”晋崔豹更是明确地指出:“城者,盛也,所以盛受大物也。”〔10〕这些虽然是从城的作用来解释城的含意,但都反映出城是一种特殊的防御设施。它的产生,其最初的动机完全是为了防御上的需要。故《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可以说,这种概括性的解释是相当恰当的、符合史实的。
既然当时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防御方面,因此,它必须首先具备防御的设施——城墙。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条件下,难以逾越的城墙,自然就成为城的最主要的标志。在人们看来,只要有了城墙,城才有了防御的屏障,其防御功能才能得到体现。当城中居民遭遇人为或自然灾害时,才能充当其城堡的作用。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这个时期可以溯源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代前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11〕从我国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这一时期正是部落联盟阶段。这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产生了乡村固定居民点,而且产品的剩余、增多等导致了各部落联盟间相互发生战争,如黄帝和蚩尤、黄帝与炎帝之战。在战争中为了防御敌人,保存自己,同时为了抵抗、预防自然界中野兽与洪水等的侵害,人们开始在较为集中的居民点,即驻地周围筑起简陋的夯土墙垣,或是在居住地周围挖出一定宽度和深度的壕沟,同时用沟里返到地面的土筑成一道坚固的土墙。另外,也有些较大的居民点或部落联盟中心在其周围修筑出质量更好,形式更复杂的城墙。至此,最原始的乡村式城堡就开始出现了。
这种城堡的产生,可以从我国古代大量历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得到印证。《轩辕本纪》载:“黄帝筑城邑,造五城。”《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除“黄帝筑城说”以外,还有“夏鲧造城说”。据载:“尧听四岳言,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12〕《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夏鲧作城”,《淮南子》中也有“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的记载。《管子》也说:“夏人之王,……民乃知城郭门宫闾室之筑。”这种城,显然是指简陋的城堡建筑。因为除了其有关城墙的记载外,其他资料所反映的多与以农耕为主而定居的乡村毫无二致。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这种乡村式城堡阶段的存在还可以从已取得的考古发掘的材料得到证实。龙山文化中城子崖、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等遗址中就发现有夯土城墙、城堡等距今约4200年左右的遗迹。
早在30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发掘龙山文化遗址时,就在城子崖发现一个围绕遗址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的长方形城墙,住房多在城内。该城墙是以夯土筑成的,距今约4250年左右〔13〕。197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西王城岗上也发现了一座城堡遗址。其中上、下夯土墙内有龙山文化晚、中期遗物,根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应该在距今4340—3870年之间,“可能相当于夏王朝”。故有人据此认为,“原始社会的部落也可能有了城堡”,“时间应早于夏代,可能属于原始社会晚期”〔14〕。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淮阳县城东南发现了又一个古城址,即平粮台古城址。“城址高于地面二至五米,面积约百亩”〔15〕。其城墙近正方形,城内长宽皆为185米,西南城墙角略呈弧形。在城址中发现城墙有南北城门和排水陶管等遗迹。据碳14测定,其年代当距今4010年左右,树轮校正年代为4515年左右〔16〕。
从上述各个城址的遗迹可知,它们既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因此,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城里城外居民的利害是协调的,并未因城墙的存在而被分割。而且,不论是据文献记载,还是考古资料证实,当时围有城墙的城内范围,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并不同于欧洲中古时期那种狭小的城堡,故城内不仅有相对集中的居民区,还有一些由城里人耕种的农田、菜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以备较长期防御、守城的物资需要。或许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城市早已形成的2000多年以后的部分近代城市中,仍有农田、菜地等分布在围有城墙的城内。如“福建的泉州城,在1945年经航空测绘订正的地图上,仍有四分之一是空地。民国初年完成的二万分之一的苏州城图,城内也还有不少农田”〔17〕。城中有农田和水利等设施,可以大大减轻外力围城的威胁;同时也表明古代早期城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乡村农耕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差别。中国古代的城,尤其是如此。这种乡村式城堡的存在,可以认为是以后城市形成的原形之一,是城市产生的最初萌芽或城市雏形。
二、城、市分离阶段
城、市分离阶段,大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如上所述,在乡村式城堡阶段,城堡只具有极其单一的防御性功能。到夏、商时期,伴随着统治阶级机构的逐渐增大,单纯的对外防御性城堡逐渐发展为不仅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而且对内也具有政治中心职能的都城。不过,这种都城与地方性政治中心“城邑”同以前的“城”或“城堡”相比较,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从“市”的历史来讲,在乡村式城堡阶段,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加上城堡规模小,人口少,人们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换极其有限,即使偶尔为之,也是临时性的,因此,当时很少有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市。但到夏、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开始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商业活动,相对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市,也因此产生。作为物资交换场所的市,在其形成初期,是与城邑完全分离而单独存在的一种既不同于都邑,又有异于乡村的单纯的经济活动场所。因此,当时的城与市是两个无任何内在联系的独立体,完全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在中国古代从城到城市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城、市分离阶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在许多历史文献与大量已有的考古资料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据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已知最初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如上所述,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据点。故文献上载道:“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18〕。在此,城、郭、城邑、都城、都邑等,都是指单纯的“城”而言,其间并无质的差别。
市,指的是交易市场。《易·系辞》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文解字》也认为:“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19〕。可见,凡进行买卖的交易场所即为市。从古代文献记载城与市的基本特征看,城与市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城不一定有市;相反,市场也不一定围筑墙垣。可以认为,最初的城或市,皆不包括复合名词“城市”的含意。
近几十年以来,许多有关夏、商时期城址的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也多为城、城郭、都邑或宫殿遗迹,发展水平较高的都邑,也仅存一些单纯供应王室、而非用于交换的手工业生产作坊。即使是可能与城邑有关的手工业作坊,也大都分散设置在城外或其他地方〔20〕。至于作为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商业市场,一是不可能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完全形成,二是少量的临时性的商品物物交换,由于它与官营手工业作坊相比较,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邑的关系更趋松散。因此,它更缺乏条件在都城大邑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城分离的状况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废墟、郑州商城遗址以及湖北盘龙商城和安阳殷墟都城遗址等,尽管各个都邑城址分布较大,遗物收藏颇丰,既有城垣、宫殿基址,又有手工业作坊等遗迹,但商代的都邑经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如规模宏大的商城遗址,其东墙、南墙各长1700米,北墙长约1690米,西墙长约1870米,周长大致为7公里。四周城墙共发现有十一个缺口,这些缺口有的可能是该城毁损过程中产生的,有的可能是该城的城门。但从城址中“其出土物看,这些居民大半是农业人口,同一般村落遗址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21〕。这也正好反映了早期城邑的某些特点。不过,与一般村落遗址又有所不同的是,商城外围还有一批按照一定布局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如南北近郊各发现一处铸铜器遗址,西郊有烧陶作坊遗址,北墙处发现制骨器作坊遗址。只是这些作坊中所制作的各种手工业品还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主要是专门为统治者所制作的〔22〕。
由上可知,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城址发掘中,都还没有发现夏商时期的城邑中有市场的任何痕迹。尽管这一时期市场已经出现,但它与当时的城或都邑仍处于分离或相对隔绝的独立状态,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三、城、市合一阶段
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城与市自渐趋结合到最终合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经历了几百年之久。在时间上大致包括西周至春秋时期。可以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诞生之时。
从城市的起源看,“城”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而下形成的;而“市”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商品交换以及伴随出现的手工业的逐渐发展,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由“下”而“上”形成的。在城、市分离阶段,由于城的功能偏重于政治中心与军事堡垒的作用,因而抑制了具有经济性质的市与城邑的有机结合;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冲破人为的某些束缚向城邑内部“进军”;此外,当时城邑农产品的主要供应途径,是通过军事性的野蛮掠夺和强制性的征收,而有市无市对于早期国都或城邑则并不那么重要,况且,设市人多又杂,更容易增加城邑防卫上的困难,削弱了城邑的政治、军事功能。因此,至商代中后期,城郭之内虽然开始设有为王公贵族服务的手工业作坊和极个别临时性的集市,但仍然改变不了当时的都城突出的单纯军事防卫性质。对此,从当时的城或都邑的特殊性质所反映的地理特点,即夏、商时期的城多筑于易守难攻的依山傍水之处就可得到佐证〔23〕。
在中国古代究竟从什么时候起于城邑中设有市场,文献史料中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从《周礼》等早期经史中与市场相关的记载可知,在西周时城邑中已开始设有市场,从而拉开了中国古代早期城与市结合的序幕。
在周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聚居点增加,手工业与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观念上的变化。人们一方面逐步认识到工商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富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诸侯割据,各国认识到仅有城墙的防御功能而无经济实力的城难以长期固守。同时,随着统治集团地域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治者为使其生活更为便利和舒适,并为增强都城的防卫能力,在开始仅建有宫殿或衙署等政治、军事性建筑的“城”里,允许在“城”的城厢设“市”贸易,进而手工业作坊等也不断随之出现并增多,“城”的规模由此相继扩大,人口增加,逐渐形成了“前朝后市”的格局。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的增多,促进了一些交通发达的商品集散地或繁华的市场,因军事、政治等原因,围“城郭沟池以为固”,从而出现了“市”、“城”合一的情况。所以,“市”有大市、小市,早市、晚市,定期与不定期市等之分。《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所谓“市师”,即“司市”。“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24〕。即是说,当时“市”中所设的管理官员,其职责不仅在于监督商贩货物等出入城门,整顿摊肆货店排列场所,甚至确定物价、限制违禁品买卖等,而且自身有专设的吏所治舍及其管理制度等。可见,当时城中有市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上述城内部市的建立以及外部城的修筑这样两条主要途径,最初各自独立的城与市便渐趋融合,缓慢地发展为统一的、有机的复合体——城市。这样的有机整体性的城市,不再仅仅是“王宫的营垒”,尽管最初只是城与市的简单结合,但愈到后来,其职能、成分和基本特征等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这种具有复合性的一体化城市的产生,它不仅事实上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而且还是行政、生产、文化、居住和交通等系统在空间的统一体,同时还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环境。它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只有城市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感觉到的客观实体,城与市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在语言中出现“城市”这一复合名词。正因为如此,在城堡和城、市分离阶段,中国古代文献上和成语中只有城、邑、都和市等单概念,直至春秋战国之际,载有复合概念“城市”的文献才开始流传。《韩非子·爱臣》篇载:“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这与前面所引文献中仅存城、邑等单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本质上具有质的差别。对此,《战国策·赵策》中也有相似的记载。《赵策》中云,韩国上党守冯亭使使者对赵王说:“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此外,《周礼·地官·司徒》(下)篇中有关周代各种专门管理都城市场官吏及其职责分工和国君、夫人、世子、命夫、命妇过市应有不同赏罚等具体规定的系统记载,诸如“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财而行市”等,说明当时不论是天子王都,还是诸侯国邑,其性质已明显地反映出都城与市肆逐渐有机地结合的事实。这既是周代城邑发展的自然需要,又是当时社会经济、特别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考古发掘古城址的资料证明,西周曲阜鲁国故城〔25〕、燕国的下都城址〔26〕、楚国郢都故城〔27〕等遗址中,不仅发现在作为君王宫城的屏障——郭城中有手工业、商业和居住区的分布,而且在内城除了发现宫殿为主的建筑外,也多发现有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郢都就分为宫廷区、手工业区及平民居住区,其中手工业作坊发现多处〔28〕。而下都城址所属手工业作坊中,不仅东城有大型官营铸铁、铸钱、兵器、制骨、烧陶作坊等多种,而且在城西南居住区还发现有一些小型的手工业作坊,这些以农用铁器为主的个体手工业作坊,显然不是为官府生产而是作为商品出售给农民或从事耕作种植者的,从而说明燕下都已具有某些商业色彩〔29〕。
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期间较大的都城几乎都附筑一个以手工业、商业和居住为主的城区,作为君王宫城的屏障——郭城。郭城不仅可作军事屏障,更重要的是增强长期固守的经济实力”〔30〕。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河南境内的郑韩故城较为典型。据考古勘察发现,郑韩故城由城墙分为东城、西城两区。西城是君王和王室贵族居住的宫殿区,而东城则是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平民区,今已发现大面积的铸铜、制骨等作坊以及熔铜炉、骨锥、骨珠、骨环等产品。而城西南还有大规模的铸铁作坊,面积达4万平方米。其遗物表明,当时作坊中不仅铸造剑、戟、箭等武器作为军用,而且还铸造大量的锄、镰、铲、锛、凿等农业和手工业工具〔31〕。很显然,这些大量用于日常生产的工具制作是为了出售而不仅仅是为了自用。由此表明,郑韩故城已开始摆脱过去仅具有政治、军事中心功能的地位,渐趋向具有商业经济性质的“城市”新阶段迈进,进入了城、市结合,以致二者最终合二为一的新时期。
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城、市结合的新情况,所以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有关在城市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记载。有人认为:“工肆之人”〔32〕即是指手工业与商人而言;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中的“百工”,大概就是指自产自销的民间手工业者〔33〕。《墨子》和《论语》中的有关这类记载,也从城邑的人口组成这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城、市合一的状况。
不仅如此,城、市合一的状况在当时的都邑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也表现出来。如管子在齐都临淄“定民之居”,制国为21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34〕。按规定,“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可见城邑中工商户占整个临淄城民户的近30%。当时每乡2000户,“二十一乡凡四万二千家”(《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每户皆以平均4口计,临淄城中即有十多万人。与夏商时期的都邑相比,显然,二周时期城与市的合一较为明显,城邑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城邑点的增多,城区分布范围扩大,城区区域结构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人口有较快的增加,城内人口构成也日趋复杂化。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的城与市已逐渐结合为一体,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在与乡村分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乡村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居住形态体系的。自原始社会末期至春秋时期,主要经历了乡村式城堡,城、市分离,城、市合一三个阶段。尤其是从西周开始至春秋时期,由于城邑规模、区域及人口构成等的变化,已明显地反映出当时城与市合一的趋势,且由最初个别的、临时的、偶然的结合,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较经常的、带有趋势性的合二为一,从而在春秋战国之际,宣告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诞生。
注释:
〔1〕傅筑夫:《中国古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见《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三联书店1980年1月版,第323页。
〔2〕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3〕《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页。
〔4〕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新知书局1948年版,第12页。
〔5〕那波利贞著、何建民译:《中国古代都市的研究》,《时事类编》第五卷,第九期。
〔6〕张鸿雁:《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载《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7〕〔8〕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页。
〔9〕《说文解字注》卷十三下。
〔10〕《古今注》卷上。
〔1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9页。
〔12〕张树补注《世本》引《吴越春秋》。
〔13〕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载《文物》1981年第6期。
〔14〕余波:《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载《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5〕《淮阳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载《人民日报》1981年2月10日。
〔16〕《淮阳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载《河南日报》1981年1月25日。
〔17〕〔23〕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4、68页。
〔18〕《礼记·礼运》。
〔19〕《尔雅·释言》。《尔雅疏》载:“市,买卖物也。”
〔20〕邹衡:《试论夏文化》,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1〕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商代城址发掘简报》,载《文物》1977年第1期。
〔22〕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24〕《周礼》卷四,《地官·司徒》下。
〔25〕张学海:《试论鲁城两周墓葬的类型、族属及其反映的问题》,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26〕〔29〕《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的勘察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27〕〔28〕《楚都纪南城的勘察与发掘》,载《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
〔30〕李绍连:《试论中国古代都城性质的演变》,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31〕《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载《文物资料丛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32〕《墨子·杂守·尚贤》。又见《论语·子张》。
〔3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3页。
〔34〕《管子·小匡》。
参考文献
[1]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
[2]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篇5
之一:我醒了
儿子的睡眠一直是个问题,自打从医院回到家一直到满月,我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偏偏我白天睡不着觉,儿子夜里又不睡,我只好陪着熬。熬到四五个月,儿子睡觉终于有规律了,加上有纸尿裤帮忙,我可以安心睡觉了。一天清晨我迷迷糊糊地听到儿子在身边“啊啊啊”地叫,我闭着眼睛把脑袋转到了他那一边以示我知道他醒了。儿子就这样一会儿安静,一会儿自言自语,在儿子的晨曲声中我迷着……突然我觉得有一只柔软的小手在我的眼睛、嘴巴上滑过,绵绵的、痒痒的、香香的,我终于不能再装睡了,我微笑着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儿子发现我醒了,立刻露出开心的笑。我和儿子的笑声在早晨荡漾开来……
之二:急中生智
早晨,丛丛还没下床,小表哥阳阳来了。丛丛一听见他的声音腾地坐起来激动地大叫:“哥哥来了,阳阳来了!”他甚至来不及穿衣服就想出去,我把他按回被窝,他“急中生智”,用手按在胸上急切地说:“我尿尿……丛丛尿尿……憋不住了……”这一连串的话;可是以前无论什么情况下也不曾说过的,情急之下他竟然想出这么个歪点!
之三:逗爸爸玩
星期六早晨,儿子和往常一样早早就醒了,我在半睡半醒之间无暇理他,老公醒得早就躺在床上陪儿子说话。我闭着眼睛也感觉得到儿子在不时地瞅我,我想反正有老公哄着呢,我可以再睡一会儿。过了半个多小时,我醒了,发现儿子正盯着我看呢,显然他没想到妈妈真的睁开眼睛了,儿子带着惊喜忙不迭地喊:“妈妈睡醒了,睡醒了!”然后钻进我的被窝和我头挨头地躺着,那高兴劲儿别提了。这时老公伸手给儿子掖掖棱角,不料儿子一回手推着爸爸的腔说:“你睡吧,睡觉吧。”哈哈,有了妈妈就不跟爸爸玩了,也许刚才和爸爸玩儿那是“逗爸爸玩”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之四:蹦蹦床
近几天,儿子不知从哪里知道了!蹦蹦床,而且知道蹦蹦床是跳着玩的。早晨,我和儿子挨着说了会儿悄悄话(其实就是陪着儿子练习说话),儿子像想起什么似地一下子爬起来,嘴里喊道“一二三,开始蹦蹦床!”于是就在席梦思上蹦了起来。蹦了几下摔倒在床上,爬起来再喊再蹦。一会儿又喊:“一二三,开始转圈!”于是在原地转圈,转了一圈又摔倒在床上,他装模作样地叫着“哎呦”笑着爬起来再蹦再转,乐此不疲。就这样,儿子自娱自乐了十几分钟,终于坐下来歇着了。我在一旁看着直乐:两岁的儿子开始晨练了!
之五:上幼儿园
早晨起来,儿子问我:“妈妈,今天去哪儿?”我以为他又想出去玩,便说:“今天大热,哪里也不去了。”儿子马上纠正说:“今天上幼儿团。”我想起来了,昨天他跟他姑姑去幼儿固接小表哥,顺便在幼儿园里玩了一会儿,儿子被幼儿园里的滑梯、转椅什么的迷住了,连家也不想回。回到家他姑姑对我说:“丛丛对幼儿园可感兴趣呢。”我顺口说了句:“明天丛丛也去上幼儿园。”没想到这句话竟被儿子记在心里。我赶紧对儿子说:“丛丛大小,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大小便,这样不能上幼儿园。等丛丛再长大一点,把这些事情都学会了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好不好?”儿子认真地听着,似乎听懂了我的话点了点头:“行!”那样子像下了好大决心似的。
之六:买汽车
老公新买了部手机,对其钟爱有加。
不曾想儿子对它也特感兴趣,有空就拿着玩,还装模作样地打电话。有天早晨,老公急着去上班,可儿于就是不还给他手机,老公开导儿子:“爸爸得上班去,迟到了人家可就不给爸爸发工资了,没有工资怎么给你买汽车呢?”汽车是儿子的最爱,可儿子像没听见一样。老公不敢贸然去抢,怕惹恼了儿子也怕碰坏了手机,于是便打算放弃手机去上班。可老公刚走出卧室,儿子就大叫:“爸爸,给你手机,买汽车吧!”
之七:尿尿了
清晨五点钟,我醒来一看,小床上的儿子把毛巾被蹬掉?,我伸手替他拉了拉,却发现儿子的屁股是湿的。槽了,儿子夜里尿床了,我一下子就清醒了,幸好儿子身下铺着凉席,尿液渗下去并没有沤着孩于。唉,我边给他换衣服边想:肯定是昨天白天玩累了,夜里睡得沉也不知道叫尿尿了。我用一个大毛巾被把儿于的光屁股包了起来抱到了大床上让他继续睡,然后赶紧把湿漉漉的褥子晾上再把凉席冲净、把被单泡上。收拾完,我重又躺下,心想:再睡一会儿吧,早上有活儿干了。
之八:自己尿尿
早晨六点半,儿子醒了,我没像往常那样送给他微笑,我想看看儿子怎样度过没人理的时光。他自已玩了一会儿又看看我,大概看出来我不想睁开眼睛,他就自己爬了起来,然后很敏捷地下了床,穿上。拖鞋,走到卧室门口又倒回两步冲我说:“妈妈,我去尿尿!”我闭着眼睛应了一声:“自己去吧。”我听着儿于踢踏踢踏地走向卫生间,接着传来“哗哗哗”的声音,我心里不禁暗喜:儿子能自己尿尿了。又一阵大的“哗哗哗”声响起,我听出来这是儿子在放水冲马桶!这倒是我没想到的。我真的喜上眉梢:我对儿子自理魄力的训练已初见成效,28个月的儿子不仅能独自站着尿尿,还会冲马桶,这可是个好的开端,我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又增添了信心。后来婆婆告诉我,儿子尿尿时她想帮忙来着,可是破儿子拒绝了,并把奶奶关在了卫生间的门外,儿子还不让大人帮忙呢!
篇6
1. 说课标,明方向
1.1、课程总目标
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及词类的有关知识,掌握文言文常用字词及句式。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新课标》新增: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的能力。)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要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新课标》新增: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及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新课标》新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标》修订前后对比,《新课标》增加了要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学生的视野,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2、不同学段目标
在第一学段,要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诵读儿歌,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美;在第二学段,要求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在第三学段,要求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把握节奏韵律,体悟诗人感情;而到了第四学段,则要求七―九年级的初中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1.3、第四学段目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新课标》所提出的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2. 析教材,建体系
2.1、教材编写特点
七年级分散、级集中;所选作品都是名家名篇;且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难易适度,古诗词以唐宋为主,作品风格异彩纷呈。本套教材与苏教版对比古诗词的编排更加集中,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2.2、教材编写体例
课内古诗词精读七年级(上)5首,七年级(下)1首;八年级(上)7首,八年级(下)10首;九年级(上)5首,九年级(下)2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共60首,每册10首。
2.3、教材编写意图
了解诗歌文学样式;运用联想想象品析;体悟诗人思想感情;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4、教材知识内容整合
(1)7个朝代
东汉末年,曹操的《观沧海》;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唐代,李白的《行路难》《渡荆门送别》;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7种体裁
歌行体,如《观沧海》;乐府诗,如《木兰诗》;五言古诗,如《饮酒》;绝句,如《赤壁》《己亥杂诗》;律诗,如《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望》《望岳》《过零丁洋》《次北固山下》;宋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渔家傲・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元代散曲,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3)7种题材
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如《饮酒》。
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这类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如《使至塞上》。
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如《赤壁》。
写景抒情诗: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其风格清新自然。如《钱塘湖春行》。
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如《望岳》。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怀亲、思乡、念友等。如《春望》。
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七年级6首,多为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八年级17首,多为反映诗人忧国忧民之情;九年级7首,多为表现报国热情及爱情的诗作。从想象力到形象思维,从价值观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是在积累与感悟中实现的。所以七到九年级古诗词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原则,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 说建议,重实践
“拿来春风千万缕,妙手慧心细剪裁”,研究了课标,把握了教材,就到了具体实施的阶段。“说建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教学建议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认为要倡导新型的学习模式;注重朗读教学;读写结合提升拓展;要创设情境,引发体验;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根据我校“四三三”教学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遵循一定的模式: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导入的环节,我们可以用故事、音乐、图片、游戏等形式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也为课堂渲染了氛围。
(2)结构预习,夯实基础
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先自主完成教师课前发下去的学案,然后有疑问的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在组内研讨。作为教师,我校特别注重学案的编制,在“低起点,小台阶,多方式,勤反馈”的12字方针指引下,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由同科教师经过初备、集背、整合、个性化修订四个环节来完成。
(3)合作交流,班内展示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
(4)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在理解诗词大意、赏析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作家及写作背景,总结概括作品的主题。
(5)合作交流,班内展示
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6)总结归纳,评价反思
以知识树或表格的形式把诗词的内容回归到本单元中,做到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梳理总结学生所学知识。
(7)达标测评
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可以是习题,也可以是问答的形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然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还要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感性的文字,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搜集报纸、广告等媒体中的古诗词精美的语句。在开学时趁热打铁,开展背诵比赛。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
3.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7
1、成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2、梦想经不起等待,只有你不断努力地执着于一件事,才有可能会成功;
3、标新立异的成功者,向着洒满阳光的大道昂首走去,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4、有着坚定的意志与忍耐力的人,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坚持自己的意志,便会获得成功;
5、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6、真正的成功,不是来自别人的认可和评价,而是由自我满足带来的宁静平和的心态;
7、真正的人生之路是由成功和失败两根道轨铺成;
篇8
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已经将近一年,但争议一直没有停止,那么什么是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尺?显然要看最终的效果,也就是公司价值,如果股改后的公司价值不能得到提升,那么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就是一项不经济的行为。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是,降低非流通股的持股比例,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而起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效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但问题是,股改能否提升公司价值是很难得到证实,这主要是因为:股改是一个短期事件,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行为,而公司价值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而提升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换一个角度来进行验证:如果股改信息披露后,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则意味着股价反映了未来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预期,同时,股价的上涨也直接提升了公司的价值。
用CAR法衡量价值
公司价值由非流通股价值、流通股价值和债务价值构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一般在股改信息披露后40天之后,因此,在股改方案实施前(包括股改信息披露前后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公司依旧处于股权分置状态,所以公司价值应该将流通股价值和非流通股价值进行区分。
在股改信息披露前后,可以认为,公司的债务价值不变。因为股改信息披露前后的时间段并不长,公司的相关债务结构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公司的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也未发生变化。
在股改信息披露前后,公司的非流通股价值不变。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过去几年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平均价格来衡量非流通股的价值,非流通股的价值约为每股净资产的1.07倍,由于时间窗口很短,可以认为公司的净资产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非流通股价值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所以可以认为,公司价值的变化完全取决于流通股价值的变化。流通股价值上升,则意味着公司价值增加;流通股价值下降,则意味着公司价值的下降。但是,由于流通股的股价波动与大盘波动紧密相关,因此,用剔除大盘影响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来衡量流通股价值的变化更加反映了股改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泄露比较普遍,因此,在股改信息披露前,股价已经受到信息的影响发生了波动,为了准确反映股价受到股改信息的影响程度,选择股改信息披露前后2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来刻画因股改信息而导致的股价波动情况。
实证检验的结果
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第一、二批试点公司披露的股改信息为案例,用运来CAR法来验证股改是否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
第一、二批股改试点公司扣除在股东大会中被否决股改议案的清华同方,总共45家上市公司,选取时间段为2005年5月9日到2005年7月30日之间披露的股改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通过数学模型运算的结果如下:(表一、图一)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到,股改信息前后存在明显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CAR最高达到了9.19%,这说明股价确实受到股改信息的影响,且为正向影响。
在股改信息披露期间股价存在正的CAR,流通股价值得到提升,流通股价值增加就增加了公司的价值。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股改确实提升了公司价值。
进一步的结论
这个实证检验可以继续深入:怎样的公司对股改有更好的预期?怎样的公司可能因股改而更大程度地提升公司价值?
这里要运用到一个以CAR为因变量,对影响CAR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主要变量:
1、CAR受到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可以认为,盈利能力指标反映出公司现在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它应该和CAR呈负相关关系,因为目前的管理水平越低,未来股改后的管理绩效提升越明显。我们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市盈率(PE)和股息率(IP)三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权益资产的能力,市盈率反映的是市场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价,股息率则是流通股股东投资回报率的直接指标。
2、CAR受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R)的影响。可以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CAR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很高时,支付流通权对价后的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会提升公司价值,因此SHR与CAR正相关;(2)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时,支付流通权对价后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会恶化公司治理结构(导致内部人控制,使成本进一步增加),会降低公司价值,因此SHR与CAR负相关。因此,SHR与CAR的相关性尚需实证检验,以证实究竟哪种因素的影响更大。
3、CAR受到股权结构的影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越高,非流通股股东可能支付更多的股份作为流通权对价,因而股权结构会因股改而更加改善,这会更多地提升公司价值。我们用流通A股占总股本的比例(AR)来衡量股权结构,流通A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越高,CAR越小,即AR与CAR负相关。
以2005年5月至8月披露股改信息且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平均CAR为11.44%,这意味着流通股股价在股改信息披露前后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率。从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等指标看,试点公司的盈利能力好于市场的平均水平;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流通A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等指标看,试点公司与市场平均水平相一致。
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与CAR负相关,市盈率与CAR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CAR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的假设,这也说明市场对股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升公司价值存在较好的预期。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CAR负相关。
篇9
这是辽宁的一位客户,公司名与客户姓名不便写出,男士,约35岁
08年年尾去辽宁某市参加一个行业展会,公司派出3人(我是其中一人)作为展会工作人员,展会为期4天,极其令人失望,寥寥的观众,更别说专业观众,婆级、大妈就多,都是趁热闹来着,我们还拿来一大堆样品(小货车运输的),为了减轻负担故而卖了不少展示样品。4天时间里,没任何的收获,唯独有那么两三个客人是比较有意向的,其中一个就归我手中。
参展回来后,回到公司首先整理收集的名片与资料,做好归档以及做总结,这总结还真不好写,毕竟公司花了N多万元希望是满载而归的,却竟然一个签单客户也没,好吧,还是要写。实话实说,我手里还真只有一个客人是值得展后跟进的,而且客人没有表述太多,就拿了资料聊了几句,他是做批发业务。
大约5天左右,我便与该客人联络,前一两次联系都说忙着(或在外面,不方便听电话),行,我也就没再打扰,他说不方便就不方便,然后挂掉电话,我便发个短信过去(问候),继续忙其他的去,一天、两天,客人没有任何的回复(包括email),看来意向还真不咋滴!此时12月份,节日多着呢,圣诞、冬至,然后是新年(元旦).....
每逢任何节日我都发信息问候,真的没漏掉任何一个节日,可是当短信发过去时,客人要么回复“谢谢,你是?”,要么“同乐”之外,再也没其他了,当我回复过去“我是xx公司的xx的时候”,客人就不再理会了,当然,人之常情了。
真的,直至次年的新年、五一等节日,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发短信祝福问候,客人稍为显些人情了,起码回复“有心,谢谢,同乐同乐”,我记得我三月份发过一条短信,是关于“春天时节”心情问候,客人回复我说“小李,你好,你不用再给我发短信了,我们是不可能合作的”,此时我豁然,客人终于提及这事宜了,我马上回复过去“xx,可以说说原因吗?你不用顾忌我感受,我只想你说真话”,碉堡,客人并没有回复。
直至五一时节我再发短信问候,客人的回复令我意外,说道“小李,我之前说我们没办法合作,那是因为我对你们公司不了解,但产品还可以,但我们还要看公司是否信得过,谢谢,再给我们一些时间”,实际上要证明公司是否信得过无非都是实体展示、实力展示、客户见证这些,但我知道这客人比较资深,这些对于他来讲,还不足以说服,我回复“我们两地相隔甚远(我在广州),仅仅是展会一面之缘就把订单交给我们,换着是我,我都会加以谨慎,但我们是否值得你信任,时间可以证明,做生意是要讲缘分的。
篇10
今年我以经12岁了,爸妈在我5岁时就离婚了。12-5等于多少?是啊7年了,开学就上小学6年级了。1年对于我们来说很短暂,就算有一年的痛苦也能熬过去,但是对于我来说把一年乘以7的话就是一种艰熬和折磨。7年我经历了多少风雨·7年我攒了多少心里话。7年来我妈对我的教育我是不会忘记的,7年来我爸对我的关心我也不能忘记,无论他从前对我多么不好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现在对我好不就行了吗!
也许连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经常出去干嘛,那时我实在太伤心了想找一个地方把我的烦恼向它诉说,这样我的心里会好受些。我找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小河边。我坐在那里掉着眼泪,向她诉说我的烦恼,我的泪就是我的话。小河在流动我的眼泪在流,流进河里她能把我的烦恼带到远方,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她就是我的烦恼之地。如果家人不让走太远,我就躲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轻声哭泣。这样的事我不知道有多少回了。
现在的我才算真正知道自己了。每一次听到别人在说我家人我都会很不服气,但我姥家说我奶家怎么对我不好我也很不服气,毕竟我是她们的亲生骨肉,但我奶家说我姥家的话我更不服气,因为这些年来我姥他们对我最好了,因为他们知道我没有爸爸就更因该多关心我,对我最好的是我姥爷。我5岁那年出了车祸,腿被撞折了,是脚腕。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彻底好,回家以后姥爷不让我上穿下跳,他明知道我是假小子性格。在医院里我以经憋得“喘不过气”了,好容易出院了还不让我玩几天?但是我知道姥爷是对我好,所以我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