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3 18:3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回乡偶书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篇2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回乡偶书》 “衰”字的读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时代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应用当时的语言、使用当时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域的变异而变异的,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也会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社会用字的不同要求和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些字的古音在普通话里已消失,但在方言中却很好地保留下来。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让后人久久回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这首诗中:“衰”字的读音在中小学课本或其它诗集中都把它注为“cuī”,并解释为“两鬓已经斑白”、“耳边的头发疏落”等意。即“衰老”或“疏落”之意。原来,老年人,头发最易变白,两鬓(耳边头发,又称“鬓角”)更明显。根据诗的内容和生活常识,这里只能取“衰老”之意,并且应读成“shāi”才是合理的。原因有二:
其一,《现代汉语词典》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shāi,衰弱。“cuī”①等衰,②同“縗”。《简明古汉语词典》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shāi①动词,衰退,②形容词,衰弱,③形容词,衰老。“cuī”,①动词,依等级递减,引申为减少,②名词,古代丧服,通“縗”。由此看来,从释意上看,应选择“shāi”的读音。《说文解字》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秦谓之 。从衣,象形 ,古文衰。稣禾切(sō)。译文:衰,草做的避雨衣。秦地叫做 。从衣( ),象雨衣之形 ,古文衰字。注释:①衰,徐灏《段注笺》“衰本象 雨衣之形,假为衰(cuī)纟至字,而雨衣加 作蓑,其后衰纟至 字又加”纟“作”縗 “。按,衰又借为盛衰(shāi)字。② ,朱骏声《遇训定声》:“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
“衰”字古代有读成“cuī”的。如六朝时谢灵运的诗《岁末》:“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这里的“衰”就有“递减、减少”之意。而“鬓毛衰”的“衰”应读成“shāi”,取“衰老”之意。这里如果取“减少”之意,那是与生活常理不相符的。我们知道,老年人头发会疏落,但那是从头顶开始的,两鬃反而不明显。
其二,唐诗是最讲究押韵的,在绝句中,通常一、二、四句的末字要求押韵,但至少二、四句末字要押韵。这首诗中的“回(hui)”、“衰”、“来(lái)”三字,“衰”字如读“shāi”,则与后边的“来lái)”押韵;如读“cuī”,则与前边的“回(hui)”押韵。我认为,这里也只能选择“shāi”,与后边的“来(lái)”押韵。在唐诗中,有好多绝句都只讲究二、四句末字押韵。如诗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只有“晨(chén)”和“人(rén)”押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柴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只有“烟(yān)”和“川(chuān)”押韵。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也只有“流(liú)”和“楼lǒu)”押韵。
退一步,如果这首诗一定要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也可以在“回”字上下功夫。“回”字在好多地方,如滇西,读成“huái”,这就让我们找到了它的古音是“回”、“来”二字的合音速读。如“回家”就是“回来家”。这在唐诗中也是有例子的,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开(kāi)”、“回(huái)”、“来(lái)”押韵。“回”也只有读成“huái”,理解成“回来”才能找到解释。北宋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回(huái)”、“开(kāi)”、“来(lái)”押韵。“回”也只有读成(huái),理解成“回来”是一样的。同时徘徊(huái)的“徊”是形声字也能在此找到明证。
滇西地区的汉族,其先民大多来自江苏、浙江一带,而《回乡偶书》的作者贺知章也正是浙江萧山人,从方言来讲应有渊源关系。
这种字典里没有的读音在方言中存在的现象并不少见。“斜”字在好多古诗中为了追求押韵,都读成“xiá”(今天江淮方言仍读此音)。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斜”、“家”、“花”三字押(ia)韵。“翁”字读成“wōng”(今天滇西方言仍读此音)。如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空”、“同”、“翁”押(ong)韵。“风”字读成“fōng”。如清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松”、“中”、“风”押(ong)韵。“鹅”字读成“wó”,“歌”字读成“guō”(今天滇西方言仍读此音)。如唐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鹅”、“歌”、“波”押(o)韵,并且还为我们找到了“鹅”字是标准的“右形‘左声’”的形声字的证明。
综上所述,无论从句子意思也好,字典释义也好,追求押韵也好,《回乡偶书》中的“衰”都应读做“shāi”,而“回”则应读做“huái”。我认为,在今后教学古诗时,可借鉴古音保留下来的方言读音,帮助我们还原古音。虽然我们不能为追求押韵而“削足适履”,但在教学中,学生问起为什么不押韵之类的问题,却是不容回避的。
参考文献
篇3
古诗里描述的场景,离孩子的生活有点远,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把古诗里的元素和现实扯上关系,引起孩子读诗、背诗的兴趣。比如古诗里的地名、人名就是很不错的素材。
某天嘟嘟在车上翻看《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咸阳城西楼晚眺》几个字跳入眼帘,我赶紧按住这一页:“嘟嘟你看,这首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在咸阳写的哦!” 嘟嘟顿时来了精神:“咸阳?是爷爷奶奶家那里吗?”我点点头,就此接住话茬把全诗念了一遍,然后讲解诗中意境,再邀请嘟爸和我一起诵读,随即请嘟嘟也跟读,然后我们仨一起念……等我们下车的时候,嘟嘟已经理解并且初步记住了这首和家乡有关的诗。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演诗法:惟妙惟肖印象深
孩子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死记硬背虽然也可以记住古诗,但很快就会忘记,最好还是让孩子对诗作有直观的认识。
女儿问我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的是什么,我教女儿把全诗大声朗读了一遍后,再模仿着老年人饱经沧桑的嗓音,开始绘声绘色描述诗人的心境: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现在年纪一大把,终于归来了……我一会儿或轻抚鬓角或假装捻须表现年老的诗人,一会儿歪着头仰望上方扮演天真的乡间儿童,嘟嘟笑得乐不可支,不断要求“妈妈你再来一次”。我顺势提出要求:背诗一次演一次。现在嘟嘟为了看我表演,经常自发地背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形象传神法:领略诗作之美
有些描绘景色的诗作写得分外传神,这些诗作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因为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领略到诗作的韵味。
在背诵《咏柳》这首诗之前,我跟丈夫先讨论了这首诗的传神之美, “短短几十个字,就能描摹出一幅无比美好的景致,或者准确表达某种心情,甚至一句话或者一个字都那么传神!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女儿听到我们的讨论后,背诗的时候也更加用心,想用她小小的脑袋理解我们所说的“博大精深”。后来,她散步时路过一棵柳树,我指着柳树把《咏柳》吟诵了一遍,再引导她观察树的形态风姿,女儿似乎瞬间明白了我们当日的讨论,大叫:“这首诗写得好美啊!”张继那首举世闻名的《枫桥夜泊》,嘟嘟也是在我对诗中情境的描述中记住的,并且一再表示,以后一定要去苏州,看看诗里的寒山寺,听听寒山寺的钟声……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篇4
一、保证时间,确定素材
经典诵读作为对中国孩子进行素质熏陶和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活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深远影响,可它不属于考试内容,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把经典诵读学习时间“抠”出来。不搞散兵游勇式的“游击战”,这项活动才能踏实开展,持久常态。我把每周两个早读时间(约40分钟)作为经典诵读时间,在黑板报中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作为经典诵读的主阵地。至于诵读内容,我选择一些朗朗上口、容易理解记忆的五七言绝句,大多根据季节的更替、景物的变换每周一首,例如在秋天读《秋词》《秋夕》《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等诗,进入冬季后诵读《梅花》《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别董大》等诗;有时也根据节日的来临确定诵读内容,如重阳节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旦读《元日》,感恩节读《游子吟》等;有时还结合课本内容适度拓展强化,例如学了李白的《赠汪伦》,趁热打铁拓展读《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学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继续诵读他的《回乡偶书(二)》和《咏柳》等。以后还可以开展同题材阅读,如送别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的诵读。
二、每周一诗,反复诵读
我常常在周一早晨更新黑板报中“每周一诗”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周三早读时准确地读出来,这样学生必须利用查字典、找资料、请教小老师等办法认识生字,渐渐形成了自学习惯。
二年级学生对读古诗很感兴趣,他们在学龄前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古诗,但家长们往往只要求孩子们背得熟,背得多,对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并不讲究。我抓住诵读指导这样一个切入点,要求学生读诗必须字正腔圆,讲求节奏和韵律。通过音韵起伏、节奏分明的诵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听觉上的音韵美。我常常采用范读、带读、引读、对读等形式,配以表示平、扬、降、顿、延长的手势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节奏的变化、音调的起伏,让学生熟读、美读,浸润在诗中,逐渐过渡到边读边体会。
低年级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这样指导和训练几周后,学生很快掌握了古诗的基本节奏。全班诵读时,学生们的手指在空中舞动,脸上表情丰富,声音清脆悦耳,读得是有滋有味,余韵悠长。学生一旦爱读诗,把听诗、读诗当作一种乐趣,经典诵读就不再是枯燥、单调的重复活动,而成了有滋有味的艺术享受。这一刻在老师看来,何尝不是令人愉悦的幸福时光。
三、但求甚解,熟读成诵
有这么一种观念:孩子年纪小,记忆力好,理解力弱,小时多读多背不求甚解,长大自然会慢慢“反刍”。但现实中很多孩子囫囵吞枣乱背一气,不及时巩固会背得快忘得快,还会出现“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乱点鸳鸯谱”的可笑现象。这是教师把握不好火候:讲多了,枯燥乏味,浪费时间,固然不好;只读不理解,糊涂背一气,也未必好。
我采用以读为主、适度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熟读古诗后常有学生提问,我觉得这是非常珍贵的教育契机。我往往只回答他们最想知道的,即使展开,也充分注意趣味性。例如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就绘声绘色地讲唐朝重阳登高的习俗,让学生了解他们生活的国度一千年前的生活画面。学生问到个别字的意思,我也尽量提供最简洁明确的答案。这样,二年级学生慢慢体会到中国古诗单字成词、言简意赅的特点,对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著名诗人、风土人情也渐渐有了一些了解。
事实证明,适度的“讲”和“点”是有用的。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古诗生硬的字面开始熟悉了,他们的诵读不再只是读字、读音,而能透过字面读内容、读意思。学《梅花》时,反复吟诵后,我直接发问:“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枝梅花长在哪里?”“作者站在哪儿赏梅?”学生能马上掐住诗题“梅花”和诗中的“独自开”“遥知”等词作答,说明学生懂得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
四、开展活动,乐在其中
每周一诗,虽然每学期也能读诗二十首左右,但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还是太少了。怎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照顾到个体差异?期中测试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自读古诗至少五首,学期末举行诵读比赛。这个作业学生可以在后半学期自己安排时间完成。
元旦前一天下午,我们班举行了“经典诵读”比赛。学生走上讲台高声诵读古诗,有课本上学的,有“每周一诗”中推荐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学的。规则是分组竞赛,不能重复,一时间教室里诗韵悠扬、古意浓浓,不时有涌起,小朋友们个个不亦乐乎。整个比赛历时一个半小时。
篇5
关键词:培养幼儿 古诗 兴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的诵读。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呢?
一、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说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根据古诗的特点,对其进行筛选,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先学五言,逐步过渡到七言,先学绝句,再教律诗,先选些描绘具体形象、叙说具体事件的,后选些抒感、表现气氛意境的,让幼儿的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选择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内容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吭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的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2.选择与季节相符的古诗内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为了能让幼儿在每个季节中加深对景物的印象,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时,梅花开放了,我带幼儿参观梅花在认识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学习古诗《梅花》,再画梅花,使幼儿对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二、古诗教学环境的灵活性
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灵活利用周围环境来学习古诗。
1.在自然环境中学古诗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我带幼儿户外活动时,会随时选择情景教幼儿学古诗。如在学校里观察柳树活动,让幼儿看看讲讲柳枝、柳叶的颜色,学习贺知章的《咏柳》,高高的柳树像美女一样,袅娜多姿,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我启发说:“小朋友们,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然后教幼儿朗读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接着进行解释,这样幼儿玩玩、看看、念念学得轻松愉快。
2.在正规教学活动中学古诗
课堂活动是老师有目的地选择好古诗内容,准备好教具,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由表及里,让幼儿在自觉状态中学会、学好。如中班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我先出示四幅画,让幼儿观察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想象这是怎么回事? 然后用故事解说古诗含义,让幼儿理解。再出示有节奏的文字,学习有节奏的朗诵。接着创编动作加深印象,最后倾听配乐吟唱古诗,体会它的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轻松愉快,兴味盎然。
3.在日常生活中学古诗
我将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学习,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饭时幼儿会将米粒洒到桌子上、地上,无意中浪费了粮食。于是餐前我与幼儿一起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劳动果实。以后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会情不自禁地说:“粒粒皆辛苦”并将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
三、古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古诗内容比较深奥,而幼儿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使幼 儿对古诗感兴趣的关键。在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讲述故事法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
2.图示、图文结合法
图示、图文结合法是将所要学的古诗的图片、图示、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幼儿理解接受起来容易。如我教古诗《一望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然后讲述画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图示,这样幼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出示文字,让幼儿看看有几句,数一数每句有几个字,并用空格表示出节奏,让幼儿有节奏地诵读。
3.动作表演法
动作表演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如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创编出动作,左手向左前方打开,右手食指点几下,表示几枝梅花。双手合扰,手掌不动,手指慢慢地分开,表示梅花冒着寒雪独自开放。两手不停地摇动表示不是雪花。双手由前向鼻扇动,表示梅花的香味扑鼻而来。这种方法能增加活动的气氛,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
4.欣赏吟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如古诗《咏鹅》它的旋律是活泼轻快,节奏鲜明。古诗《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它的旋律是缓慢、抒情、节奏流畅,听起来很优美。又如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它的旋律激昂,听起来催人奋进。幼儿特别喜欢吟唱古诗,在吟唱古诗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这种方法特别受幼儿的喜爱,每天午点吃完后,只要有一个小朋友唱起了第一句,只听见声音越来越大,一会儿,全班小朋友都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吟唱的行列中,没有老师请,没有小朋友说古诗题目,小朋友自发性地吟唱着,而且唱得那么整齐、那么投入、那么动听。时而活泼轻快、时而优美抒情、时而激昂奋进,悦耳的童声久久地回响在教室里。
5.复习巩固法
篇6
一、预习是“少教多学”的基础
一节课40分钟,要想在这40分钟里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一首古诗的学习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不是教师对学生说明天我们要学习某首古诗,今天大家回家预习一下。预习是讲究技巧的,我们一定要把预习落到实处。我给学生安排的预习任务很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预习。
二、课堂让“少教多学”显色彩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我们可以把课前预习看成是台下学习,把课堂看成是台上学习,有了课前目的性的预习,课堂自然就会轻松快乐。如《回乡偶书》一课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把这首诗的内容已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要做详细地分析理解,我们应给学生展示预习的机会,让学生有顺序地汇报自己对这首诗课理解,当某个问题产生疑义时教师再做解释。
三、课后使“少教多学”延续
有了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上精彩的展现,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但是如何使诗词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呢?仅仅靠课前预习和课堂展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课后进行文化熏陶。既然是古诗研究,我就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我要求我们班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并且把自己背诵的古诗做成正方形的卡片,做卡片时也有要求:第一行正中间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古诗题目的右下角写作者和朝代,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第六行,或者第七行,第八行写古诗内容,当然不许写错别字。然后我把学生做好的古诗卡片收集起来放在盒子里,这个盒子就变成古诗资源库,一个月后这个盒子里就可能有一百多首古诗,之后的古诗背诵就从古诗资源库里选择,选择完后再建古诗资源库,当然我们从每周一首古诗提升为每周两首古诗,当自己的古诗被同学背诵后别提孩子们的高兴劲有多高,看着他们开心,我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同时我也受益颇深。
四、方法使“少教多学”开花
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熏陶,教师不妨趁热打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古诗学习的兴趣。比如告诉学习学习古诗的五步法:对待古诗学习,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美感,一定要大声诵读,同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二是了解作者。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有了好奇心就有探究的欲望。三是理解诗意。
篇7
国学经典,像指南针为你拨开成长中的迷雾,像吸尘器帮你清除成长中的纷尘。国学经典,似夏日的清泉浇灌了我们,似冬日的太阳照亮了我们。因为国学经典,我们成长;因为国学经典,我们成熟;因为国学经典,我们知道了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因为国学经典、我们学会了怎样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着我背《弟子规》《三字经》。还有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像《咏鹅》《咏柳》《回乡偶书》,它们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颗种子――对国文的深厚兴趣,它们像一叶叶扁舟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上学了,老师引领我们学习那些更加深刻的国学经典:从岳飞慷慨豪迈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到文天祥坚定不移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陶渊明恬淡闲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曹操求才若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在知识的旅途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不足;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会了我该怎样珍惜身边的朋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告诉我一件事物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教我懂得正确地帮助身边的人……
是夸父、精卫、愚公教会了我坚持不懈,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是花木兰让我领略了一代巾帼的风姿;是《桃花源记》、《三峡》、《小石潭记》给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次一次,我在国学经典下接受心灵的洗礼;一次一次我在国学经典中探索成长的道路。
篇8
一、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作时的情境
很多的古诗是因情而发,读者需要明白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古诗“寄意、抒情”,我们可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言犹己出。如教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时,我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临终时以诗写成的这篇遗嘱,概括地道出了自己一生的心事:对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无穷悲愤,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热烈向往和坚定的决心,从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诗的内涵。但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我们不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因为很多的时代具体情况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对于这些知识只让学生了解大概就可以了,否则很可能会喧宾夺主。
二、采用直观方法让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意境
我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的内容当然不外乎诗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地渲染环境表情达意。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自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动画,音乐等,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我们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用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和感性认识时硬去思考、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声,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三、抓住诗眼,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们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没有必要。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蝶蛱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此时学生就会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就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另外《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感到凄凉、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心灵进入古诗
篇9
听诗词
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述,使幼儿深受感染。以听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词教学,幼儿听得认真,学得主动,也会对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例如:在学习唐诗《池上》时,我先把诗句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幼儿听:“从前,有一个小孩,他很顽皮,有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地撑着小船到池塘中去,偷偷地采摘了一些……”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着:“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低矮的茅草屋,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里长满了又大又嫩的莲蓬,小溪边长有青青的小草。他们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很勤劳,在小溪东边的庄稼地里锄豆;二儿子也很能干,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只有最小的三儿子很顽皮,他正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呢!”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述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古诗词。
背诗词
组织幼儿学习古诗词,尽量不要让他们死记硬背,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背诵方法:
据意背 教师说句子的意思让幼儿猜出相应的诗句。比如教师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年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家乡的口音没有变,但须发已经变少变白了,小朋友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幼儿听后便迅速背出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教师在说句意时,幼儿都能认真倾听,且反应很快,思维敏捷。
表演背 教师做动作,也可请幼儿做动作,然后大家猜句子。例如:我做出使劲划船的动作且表情夸张,接着又请许多小朋友学水鸟飞。此时,幼儿便轻松地背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请一名幼儿上来做边走边害羞的动作,走到门前倚门回头看,再做嗅一嗅的动作,幼儿便能轻松背出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据画背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图画,请幼儿根据画面内容猜出是哪首唐诗或宋词。例如:我出示了由大树、明月、喜鹊、知子、青蛙、稻子、星星、雨点等物体组成的画面,幼儿便迅速背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示一张图画,上面画有凋零的、枯萎的荷花、橘子树、茅草屋、竹篱笆等,幼儿便立即背出苏轼《浣溪沙・咏橘》。另外,我还将幼儿平时画的诗词画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选出一些特征明显的优秀作品装订起来,逐一翻看,让幼儿看画面背出相应的诗词。
问答背 教师说上一句,幼儿对下一句,同时说出这首诗词的名称及作者。例如:我说“燕子来时新社”,幼儿接着说“梨花落后清明,是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我说“外湖莲子长参差”。幼儿接着说“霁山青处鸥飞,是张先的《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此外,还有接龙背、分组背等方法,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让幼儿巧背、想背、乐背。
改诗词
在幼儿已经能熟练背诵所学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诗词中的人物改掉。此时,幼儿的兴趣更浓,亲切感倍增。但须注意:宋词字数有规定,不能随意增减;且讲究平仄押韵,所以押韵处也不宜改动。例如:在复习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时,我把“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中的儿童改成班内任意一名幼儿的名字,把老夫改为老师,这样一改,一首现代版的《清平乐》就完成了;在复习唐诗《池上》时,我将诗中的小娃改为班里任意一名幼儿的名字,他们听后觉得很亲切,犹如身临其境;在复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我将词中的大儿、二儿和小儿改成班内幼儿的名字,八百多年前的词一转眼成了身边的事,令他们兴趣勃发,教学效果很好。
唱诗词
诗源于歌,歌促成诗,宋词也是如此。但时代久远,古谱多已失传,且仅有的那些音律唱腔也太老了。这就需要教师大胆突破,可以用幼儿熟悉的儿童歌曲取而代之。例如:在唱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选用了歌曲《小格桑》的音乐,其节奏合拍,字数相差不多,音乐风格与词内容所表达的感情也基本吻合“欢快、愉悦”,幼儿唱得投入,学得轻松;唱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时,我选用了《柳树姑娘》的曲调,词中美景被优美的曲调诠释得淋漓尽致。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动脑,选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能让之接受的歌曲去唱古诗词,将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篇10
一般而言,古诗词涉及内容比较丰富,如创作背景、作者心境、相关评价等。介绍和讲解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其实是作者人生感悟、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诗词作品能够生动地体现作者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内心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充分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心情状态。如,教学《泊船瓜洲》,教师可以事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在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提前布置课前作业,发动学生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可为学生创造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品味语言,涵养人文情怀
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精髓和遣词造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艺术特点,有效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认识。要深入地领会和鉴赏古诗词的精髓,就要先理解其中的词句。我国的古诗词大多采用单音节词,如《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射等。在发音上,古诗词也有独特之处,与现代文具有较大差别。例如,《回乡偶书》中的“衰”字的发音。在句式上,倒装句是古诗词经常采用的表达形式。例如,‘客愁新”实际是“客新愁”的意思,在翻译成现代文时,要将顺序理清。古诗词大多语言精练。例如,在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要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这类特点,将古诗词的精髓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朗读感悟,丰富人文情怀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教师要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精髓,与诗人在情感上共鸣,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充分感受古诗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学生的朗诵增加音乐背景,以强化现场气氛,让学生全心投入。例如,在要求学生高声朗读《敕勒歌》时,用一段蒙古草原音乐,给学生伴读。通过多次的朗诵训练,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诗歌中的豪迈之情,被诗歌所描述的蒙古草原的气魄所深深打动,仿佛北方的羊群就在眼前,放牧人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游牧民族热爱大草原、热爱放牧的情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髓。高声朗诵诗歌,不仅能够让朗诵者更好地体会到诗词的韵律和意境,而且能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四、想象赏析,培养人文情怀
(一)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诗歌具有用词精练、语句高度浓缩的特点,诗句的意思跳跃性很大。因此,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象,是欣赏古诗词的一个关键词。它通过触景生情,让读者从环境描写中发现作者的心理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包含了作者对外部环境的深刻认识和丰富情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立意与主题,都与之密切相关。意境综合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创意。古诗词都离不开意境的创造。意境是用来描述诗人内心感受的具体物象。教师要注重诗歌意境的剖析,将学生带入诗人创造的独特境界之中,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山居秋暝》为例,在讲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创造的意境:竹子、泉水、村妇等图画元素,体验到诗人所创造的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不断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