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范文
时间:2023-03-26 10: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梁实秋雅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
3、建造:简陋破败。
4、环境:荒凉没有人烟。
5、生活:不方便;交通不便利。
篇2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雅舍》一文。谁知道梁实秋?
生:他的散文写得非常好,他好像考入了清华,后来在清华教书。
师:还有吗?
生:他好像还有作品《白猫王子及其他》。
师:知道他的散文集了,很好,这已经不错了。有没有人读过梁实秋的《雅舍》?有吗?
(学生无人应答)
师:应该很少。虽然说这个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名,但是因为当年被鲁迅骂得狗血喷头,还因为他后来到了台湾,所以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这个人的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现在,请你根据这篇文章来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宕开一笔,聊及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看似闲聊,实则有心。这既是传授知识,也是激发学生对其人其文的兴趣。这样的开场白,平易不平淡、简约而丰富。)
生:雅舍符合他的性格,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很安静的,他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
师:可能应该是一个很幽静的地方。
生:也许是某种心态的寄托,带有一种特别的情调。
师:住在这里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
生:应该是很有情调。
师:情调!我很喜欢这个词。还有吗?
生:我觉得应该要陈设雅、格局雅、住在里面的人雅。
师:非常好!如果一间陈设很雅、格局很雅、住在里面的人也很雅的屋子,建在茅舍的边上,或者在茅厕的边上,雅吗?所以在常人心目中的雅舍还应该有什么特点?
生:地理位置雅。
师:很好!那么梁实秋笔下的雅舍还有哪些特点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去查找,至少找出三到四个特点,尽量找出五个特点,好不好?
(学生默读课文三分钟)
生:第一个特点是非常简陋,从第一段倒数第二行可以看出。
师: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从这里可以看出它很简陋。
(师板书“简陋”)
生:还有,它所处的地势比较高。
师:地势只是高吗?
生:有高有低。
师:有高有低?到底怎么说?你把句子读一下。
生:“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
师:“一面高,一面低”,这叫什么?
生:坡度大。(板书“坡陡”)
师:还有吗?
生:比较简陋,朴素。第五段有“简朴”二字,“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师:这就是叫“朴素”吗?
生:简朴。
师:什么简朴?
生:陈设简朴。(板书“陈设简朴”)
师:什么简陋?你前面提到的。
生:结构。
师:结构或者说构造很简陋。(板书“构造”于“简陋”之前)还有吗?没有的话请坐。有没有作补充的?旁边的同学请。
生:雅舍是很闹的,在第3段中可以看出来。
师:很闹的?
生(读):“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读错“吮”字。)
师:嗯?这个字读什么?
生(集体):shǔn!
生(继续读):“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读错“岑”字。)
师:“破我”什么?
生(集体):cénjì!
(感动于这个教学细节。为了一个字的读音,宁愿中断教学的预设流程,帮着学生正音。细节见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学。再看下面的谈话细节,学生认为雅舍“人声鼎沸”,显然是误解。老师的回应虽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几层意思:先委婉否定,再回读原文,接着简要解说,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以理服人的谈话方式,更是尊重学生的教学细节。)
师:这说明雅舍——
生:人声鼎沸。
师:真能“人声鼎沸”倒不错了。来,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下。“‘雅舍’共是六间”,预备起——
(生集体读“‘雅舍’共是六间……破我岑寂。”)
师:如果你敢去想象的话,还有其他的声音可以“破我岑寂”,一点隐私都没有了,也许隔壁两个人说悄悄话都可能被听见了。雅舍的破败简陋可见一斑!还有别的特点吗?
生:雅舍这个地方是看月亮的好地方。
师:怎么说?请把相关的句子读一下。
(生读“‘雅舍’最宜月夜……此时尤为幽绝。”)
师:(板书“月夜幽绝”)还有吗?
生(读):“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师:你知道“猖獗”是什么意思吗?
生:生活在里面不是很舒服。
师:生活在里面不是很舒服?假如你现在生活在班级里不是很舒服,你能说“我很猖獗”吗?(朝向所有同学)大家一起来猜猜看,“猖獗”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集体回答):猖狂。
师:什么东西猖狂?
生:蚊子。
师:不仅蚊子很猖狂,还有什么东西也很猖狂?
生:老鼠。
师:(板书“鼠蚊猖獗”)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关于雅舍特点看法的?
生:(读“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说明雅舍的布局十分精致。
师:(板书“布局不落俗”)非常好,还有吗?
生:(读“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细雨蒙蒙之际,若云若雾,一片弥漫”)说明雅舍富有情趣。
师:说得非常好。
生:但是大雨滂沱之际,屋顶湿印到处都有,雨天非常……
师:你能不能再联系一下第一节中相关句子来说明一下雅舍还具有什么特点?
生:屋里小下,外面大下。
师:(微笑)屋里下小雨,外面下大雨,你能不能把这句话倒过来说?
生: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师:对了,因为外面下大雨,所以里面才下小雨,这里面有一个因果的关系。这地方写出的是雅舍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能——
生:遮蔽风雨。
师:简单地说,就是难蔽风雨。(板书“难蔽风雨”)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从整体上来说,大家的分析基本到位了。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大家没找到,我还有点不满意。
生(读):“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师:这个句子主要写什么?
生:主要写好友之间的情谊。
师:好友之间的情意,换另一个角度来看,倒是可以的。(板书“好友情深”)但是不能证明它地点荒凉,应该说哪一句话?
生:读“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这句话说明雅舍地点荒凉。
师:很好,这说明它地点很荒凉。(板书“地荒”于“坡陡”之前)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下,“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预备起!
(生齐读:“‘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师:“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读完,我们马上能够想象得出一句话,就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作者说“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什么叫“榛莽”?
生:丛生的杂草。
师:什么叫“榛莽未除”?
生:杂草未除。
师:那些杂草还没有除掉,也就是杂草丛生。这样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应该说是一个比较荒僻的地方了。概括起来讲,在客观世界中,或者说在现实世界中,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指着板书)是结构简陋的,这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我们一起把第一小节读一下,“火烧过的砖”——预备,起!
生读:“火烧过的砖……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师:是怎样一座典型的房子?就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的房子,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什么叫“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他的意思是讲——
生:所有人都说像是座房子!
师:为什么不说“所有人都说是座房子”?(学生沉默)体会一下看,(微笑)我们平时口语中也经常会这样说“你还像个人”,什么味道?
生:有点不像人。
师:说还像是座房子,就是说——
生:它还有点不像房子。
师:原来那只是个结构简陋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难蔽风雨、地荒坡陡、陈设简朴、人声嘈杂……总而言之,这个叫做“雅舍”的地方“雅”吗?其实倒有点像刘禹锡陋室那样,(板书“陋舍”)真有点“陋”了。
(这一段师生对话,教者主要做了三件事:确立漫谈的话题——“雅舍有哪些特点”;引导漫谈的方向——“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总结归纳学生的谈话内容——“雅舍其实是陋室”。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漫谈的轻松氛围,并且,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氛围的创设,正是教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理念使然。所以,当学生的表达冗杂时,他帮着提炼;当学生的回答旁逸时,他帮着纠偏;当学生的认知浅显时,他帮着深化。教师这样的对话,学生如沐春风。)
师: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没有一些雅事呢?(学生浏览文章,找“雅”事。)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无人举手发言。)
师:外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的时候,有没有雅趣?
生:有。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那些句子,从哪一句开始?
生:“细雨蒙蒙……”
师:好,一起读一下。“细雨蒙蒙——”预备起!
(生齐读:“细雨蒙蒙之际……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师:把这几句话再好好读一下,我们就品出了其中的味道,也就是说在赏雨的时候有很多的乐趣。(板书“赏雨之乐”)还有其他的乐趣吗?我们不要单单把目光停留在写景的地方,有些叙事的地方也要看看。
生:(读“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师:什么乐趣?
生:每天爬上爬下就像是散步。
师:散步之乐,还有没有和作者的身份相关的乐事了?
生:第6段第3行:“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第7段:“随想随写,不拘篇章”。
师:在这个地方可以“随想随写”,自由自在。(板书“写作之乐”)可以写作,倒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去处。虽然说雅舍从外观、从里面的设施等等角度来看,的确是简陋的,但是在雅舍中的这些事情,倒也有点——
生:雅致。
师:雅致,非常好。还有同学用了另外一个词语“雅趣”(板书“雅趣”)。不雅的陋室,在作者看来,却有如此多的雅趣,这是为何呢?难道仅仅因为作者有独特的视角,所以能够看到雅舍美的所在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生:应该是另有原因。因为他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了,有两个多月了,有感情了,所以他能够看到雅舍的美。
师:这是一种解释。
生:雅舍还是富有个性的。
师:因为雅舍很有个性,看来作者是很欣赏有个性的东西的,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这说明梁实秋居住的地方都非常有特点,他本人就是喜欢追求雅兴而又脱俗的人。“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梁实秋是一个富有闲情雅致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雅人,他的住处怎能不雅呢?
师:她回答得非常好。他本身就是一个雅人,本身就有一颗雅心。刚才她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闲情逸致”,有闲情逸致的人能不感受到这个屋子的“雅”吗?但是,难道仅仅是闲情逸致吗?
(漫谈的意义就在于,谈话的内容不是平面滑行,而是逐层深入。“问题引入”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郁老师设置了三个问题:“有没有一些雅事呢?”“不雅的陋室,却有许多的雅趣,这是为何呢?”“难道仅仅是闲情雅致吗?”这三个问题是有梯度的,第一问,是认知现象;第二问,是探求本质;第三问,是追根溯源。如此,体现了教者漫谈中的方向感、责任感。)
师:谁能够很聪明地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住到这个地方的?找出来的词,请使用方框将其框出来。不要怕错,这个题目很难。五年之前上这篇文章,我绝对不敢讲这个问题,但是今天我敢讲了。
(学生有的看书,有的看老师)
师:(微笑)不要看我的脸,我的脸上没有答案。
生:(读“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他一开始来的时候只是希望雅舍能让他安顿下来,感觉作者当时应该是经历了什么事情,但是社会背景不知道。
师:作者好像是经历了什么事情,你的这个感觉非常对。在怎样情况下的人希望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
生:流离失所的人。
师:你的思考非常好,(板书“流离失所”)流离失所的人最想找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能隐隐约约看得出来?
生:第1小节(读“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说明他经常搬家。
师:他经常搬家,从豪华的到简陋的都住过。我们现在在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从文章中读一读找一找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住到这个房子里的。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第3段“‘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这句话能够看出作者是在抗战的情况下住在雅舍的。
师:(微笑,面向全体同学)他从这句话竟然能够看得出是在期间,我非常佩服你!这不是第六感觉了,这就是第八感觉了。
(生笑)
师:还有吗?
生:第3段“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说明他住的地方不固定。
师:非常好,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无定所。
师:非常好!请在旁边写一写,这个要写下来。明年到底是不是还住在这里,还不知道呢。还有吗?
生:(学生低头回答问题,站姿不好,声音甚小)(读“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雅舍给作者一种家的感觉。
师:你人站好,把本子拿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声音发出来了。你再把你的观点重复一下。是家的感觉吗?你们说是不是家的感觉?“是的”还是“似的”?
生:似的。
师: 有点家的感觉。第6小节第一句话,我们再读一遍。“雅舍”——预备起!
(生齐读:“‘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
师:何谓“房客”?
生:暂居的人。
师:而且这一小节中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词,叫“卜居‘雅舍’”。什么叫“卜居”?
生:选择住处。
师:选择住处,你说如果是一个有家的人,安居乐业的人需要今天择地而居,明天择地而居吗?
生:不需要。
师:看来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住到这个地方的?
生:流离失所。
师:刚才还讲到一个成语,叫——
生:居无定所。
师:的确,在1939年抗战期间,一直到1946年,整整七年的时间,作为一位大学教授、赫赫有名的文学家,作者从北方逃难,一直逃到重庆,住到重庆郊区的一个草屋之中,难道这还能成为闲情雅致吗?(手指“闲情雅致”)什么情况之下才能有这种东西啊?
生:只有安居乐业的时候。
师:(手指“居无定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够发现雅舍是如此之美,这是不是只是闲情雅致的问题?
生:心态。
师:怎样的心态?一个字,找到了吗?不要怕错啊,错了都是我的,因为我还没有讲。心什么?
生:心雅。
师:心雅因为什么?能够发现这么多雅,因为什么?
生:远。
师:为什么用“远”呢?
生:……
师:不能够猜的,要从文章中读出来,请坐。请前面的女同学来回答。
生:安。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3段最后“但是我仍安之”看得出来。
师:因为心安,所以自然有这样的雅趣。在中国历史上岂止是梁实秋有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心态,用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词,叫做——
生:淡定。
师:这家伙还真能称得上是“淡定哥”,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他的心态还能如此之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止梁实秋一个人有这样一种淡定,这样一种恬然,这可能是中国许许多多文人所具有的一种心境。《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写一下。(板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大概能懂吗?什么叫“不堪其忧”?
生:不能承受的忧愁。
师:别人都不能承受那种贫苦。(继续板书“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再想一下,坡被贬斥到蛮荒之地,夜游赤壁的时候,他的心态怎样呢?“唯江上之清风——
生(齐诵):“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师:有了淡定这种心态,陋室亦显其雅,贫苦难改其乐。这就是梁实秋,这就是中国有志的文人。下课。
(陋室不陋,反生雅趣,其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卒章显志:“心安”。本来谈到这里,是可以打住了,文本的研习已经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但是,郁老师却又“控制不住”地拓展开去了,谈到了颜回,谈到了坡。这样的漫谈,不是随性放任,而是别具匠心。我们看,他由一个人的心安,延展到几个人的淡定,归纳到一类人的恬然,这一类人所共有的情怀,就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如此漫谈,是拓展,更是升华。)
【课例总评】
漫谈,其本意是不拘形式地就某问题发表意见或谈体会。在语文课堂上,所谓的“漫谈”,就是师生之间围绕文本进行的比较轻松自由的交流,教者既是漫谈的组织者、引领者,又是漫谈的旁观者、参与者。
《论语侍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最原始质朴而又最热烈和谐的师生漫谈场面,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最生态的语文课堂。
郁洪千老师执教《雅舍》,颇得孔子“漫谈”之真意。课堂上,师生愉悦交谈,谈笑间,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郁老师的课堂“漫谈”艺术,呈现这样一些特征:
一、漫谈不是插科打诨,而是扎扎实实的语文活动
时下有些语文老师,将低俗的笑话乃至段子引进课堂,美其名曰活跃气氛,还有一些语文老师在文本某个节点上盲目拓展介绍野史趣闻,以示博学,从而博得学生一片惊叹……这种表面的热闹,掩盖了文本学习应当具有的专注与严肃,甚至可以说,是“非语文”的元素。
郁老师预设的漫谈话题,如“雅舍有哪些特点”、“雅舍里有哪些乐趣”、“处陋室而有雅趣,其原因是什么”,都便于学生走进文本,都能支撑起某一块的文本学习活动,都能触动学生的思考与表达。
围绕话题展开的漫谈活动,更是植根于文本语言,通过对文本语言进行反复的感知、概括、品味、分析活动,形成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完善和提升原初阅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郁老师经常提醒学生“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这样的提醒,就是培养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行走的习惯,避免架空分析。
二、漫谈不是“放羊”,而是“与羊共舞”
漫谈,不是“自由谈”,教者首先必须置身局外,引领行进的方向;其次又必须身心俱入其内,抛出话题,激起水花,鼓励碰撞,推波助澜。
郁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说雅舍给作者一种家的感觉,显然,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如何在对话中纠正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呢?郁老师建议学生回读课文片段,抓住“似的”与“是的”进行辨析;再建议学生回读课文,找出了与“有点家的感觉”意思相近的词语“房客”、“卜居”;继而由“房客”、“卜居”推及成语“流离失所”、“居无定所”,于是乎自然地牵引出写作背景。在这里,教者将课堂评价巧妙地融于对话之中,“有步骤”地实现了“扭转”的意图,而且,看似随意的漫谈,比直接的评判与纠正更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呼应。“我不直接说你错,而是和你一起想办法去寻找对”,这大约就是漫谈过程中“陪伴”的意义所在了。
三、漫谈不是东拉西扯,而是一线串珠
这节课,从表面形式来看,似乎就是师生间随意的交流;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课堂结构,不难发现漫谈的主线就是一个“雅”字:“雅舍—雅趣—雅人—雅心”,漫谈的过程中,内容有变化,话题在推进,评价方式也呈现多样性,但始终围绕主线展开,不旁逸斜出,不游离不定。
漫谈式的课堂,最忌讳的就是“游离”,而且是不知不觉的“游离”,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智慧地“矫正”。在这节课中,郁老师采取了延缓评价、善意提醒、话题切换、连环追问等手法,及时矫正漫谈的方向,体现了教者高超的课堂引领艺术。
四、漫谈不是平面滑行的口头表达,而是螺旋上升的思维训练
漫谈,首先是一种口头表达,一种文本阅读体验的交流,其次,它还应该是一种思维品质的训练,体现一种不断深入的思维态势。这样的漫谈,才有价值。
郁老师在漫谈过程中,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推进”。课堂最后的一个版块的漫谈,充分体现了这种逐层深入的思维训练理念。先抛出问题铺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够发现雅舍是如此之美,这是不是只是闲情雅致的问题?”;继而追问启发:一步一步得出“心态-心雅-心远-心安”的结论;然而不罢手,继续跟进:“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止梁实秋一个人有这样一种淡定”,补充资料提升认识:“有了淡定这种心态,陋室亦显其雅,贫苦难改其乐。这就是梁实秋,这就是中国有志的文人。”课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深长。
如果我们细细推敲一下这个环节,我们就能更清晰地感受到郁老师的“那一只神奇的手”,它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它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了深处。
篇3
由于艺术类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的不同,课时的安排也不同。以我们学院为例,专业课程占大多数,文化课时间相对比较少。每周的语文课只有三到四个课时。在这么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我们艺术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就不能像中学一样细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只能给每一课“立主脑”,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所教文章内容的特点,教授每篇课文中最精要和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例如,在学习梁实秋先生《雅舍》这篇散文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目标,先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雅,再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俗,然后,比较“不雅”与“不俗”,最后说明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梁实秋先生是在战乱之际,只能住陋室,但他偏偏称之为“雅舍”,体会梁先生通过以清贫为乐,以简朴为美,对自己生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调侃,表现了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关于这一课的其他目标,如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及一些经典的语句,则略讲,或引导学生课外去品味。本人以为,这样抓住重点,一课只讲透彻一个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一方面的能力,比眉毛胡子一把抓,字、词、句、篇“一个也不放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谈戏剧创作时,主张“立主脑”“减头绪”,抓住“一人一事”,突出主要矛盾,从而表现剧作者“立言之本意”。本人以为这一理论可以借鉴到我们艺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来“,立主脑”即抓重点“,一人一事”即一课一事。这一理论,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也曾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通过课堂实际,本人深刻认识到“立主脑”,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每篇课文都有所获,并对所学知识有很深印象,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投其所好”,联系专业
根据在艺术职业学校3年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高的热情,也希望别人认同他们所学的专业,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提到他们的专业,并表现自己对他们专业的认同、欣赏,会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因此,我在课文导入,或中间举例时,尽可能联系学生专业,如此,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给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上《雅舍》一文时,是如此导入的:“大家看过黄梅戏《家》吗?对剧中的大少爷高觉新有印象吧?”很多同学回答“:知道,侯长荣演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传统剧目《天仙配》,高觉新的家是成都高公馆,可谓高门大户,董永的家在哪呢?”我接着说。“寒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董永自己的话说‘: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同学们认为高家大少爷幸福,还是董永幸福呢?”(我故意说出《天仙配》中那两句唱词,表明自己对他们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有说高觉新幸福的,有说董永幸福的。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大多数同学说董永幸福,可见家不在房子之大、之豪华,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同学们,今天,我们去看看梁实秋先生的家,看看梁先生的《雅舍》。”我收了话题,回到课文上来。从学生的反应看出,这一堂课的导入是很成功的。因此,我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联系学生的专业,如讲苏轼的词《赤壁怀古》,我会与学生聊到黄梅戏《小乔初嫁》;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会联想到徽文化,提到韩再芬的《徽州往事》;学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会让学生联想越剧《祝福》中的阿庆嫂等等。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获得自重感
篇4
是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这里远离喧嚣,虽没有山可依,但却有水环绕,别墅就躲在绿化中间,俨然一个天然的小氧吧。空气有植被过滤,很新鲜,睡觉的时候连做梦也感觉是蓝的。
庭院不大,却种了很多名贵的树种,有罗汉松,常青树,桂花,红枫,尤其是玉堂春,时下正当花蕾待放之际,每当天空飘洒着丝丝小雨之时,此花更显得仪态俊朗,别具一格,众花都有绿叶配,唯独这艳丽的玉堂春不要谁来陪。她孤芳自赏,淡雅怡人,当她婀娜盛开之时,就把整个庭院装点,美丽了风景,羡煞了路人。也有很多普通的树种,有王椰树,秋枫树,九里香,紫荆花,杜鹃花。说到紫荆花,也是很受人喜爱的,她开花的时间很长,叶子长青,正是红花配绿叶,旁边有一撮杜鹃花,与之遥相媲美,煞是好看。也有果树,黄皮,龙眼,柑橘等等。别墅的后面,推开落地窗,便可观赏到在水一方的水葡萄,站在阳台里透过榕树垂直下来的根须,可以看到闪着粼粼波光的水面荡着圈圈的涟漪,欣然若甚。榕树的根系很发达,喜欢暴露在地面,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绿荫如盖,用梁实秋《雅舍》其中的一句来描写很合适:“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别墅的二楼,错落着一个30多平米的露台,专作观光品茶之用,靠西北角有一株参天高大的木棉树,每当花开,一树橙红之时,便是告诉人们,春来了。到了夏天便是绿叶成荫,每天下午的四五点钟,西斜的太阳就被它婆娑的绿叶遮挡,整个楼台很是阴凉,在那里喝茶看风景,淋漓畅快。木棉花四季分明,到了秋天便是枝叶萧瑟了,也在向人们喻示,秋来了。随着秋味的凝重,片片黄叶在秋风里飘然落下,寒树秃枝,这已经是冬天了。隔水对岸是一家宾馆的别墅套房,坐在露台品茶,可见姣好妙龄,裙摆飘逸,与她的心上人闲庭信步,花前月下,甚是养眼。当夜深人静之时,露台南面的一棵夜来香,芬芳幽幽,弥漫了整个露台,沁人心脾,舒服极致。
我时常在想,这么美好的居所,也只是临时的寄居,总有一天要离开这里,到了退休的时候,
回到家里,没有这样美好的环境,我不知道会否适应。家里是农村,没有这样的景致,更没
篇5
如花的男人是有品味的,学贯中西的梁实秋就是其中一位。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花,色香味俱全;男人,才情趣齐备。缺一,就如花凋谢了色,或走失了香。才,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情,是他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趣,是他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冰心说:“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梁实秋是一树梨花,一树梨花一溪月,高洁幽雅。才,学贯中西;情,一往情深;趣,妙趣横生。梁实秋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雅舍”,高雅脱俗却食人间烟火,静心坐拥书城,热心拥抱生活,开心面对人生。哭,痛快淋漓;笑,捧腹舒怀;爱了,就把整颗心都放了进去。古稀之龄的梁实秋爱上小自己三十来岁的韩菁清,一天一封情书,硬是用激情的火烤化了坚硬的冰。难怪台湾的文坛会有这样的说法:娶女要看祝英台,嫁君要选梁实秋。
女人像一朵花,但花期易老,容颜易谢。而男人像一朵花,花般灿烂,花般潇洒,花般从容,花般开落无声,却香了一世。男人如花,怒放的是心花。有一种花开在心田,叫才情趣。看一个女人,看她的气质;看一个男人,看他的气概。男人的气概,足够折服冰雪聪明的女子。笑靥如花,是绽放在男人脸上的另一种乐观豁达。四十男人一朵花,这只是通俗的看法。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男人,一生都是花期。如花的男人从蓓蕾初绽起,就从不凋谢。
男人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这也决定了男人也如花一样多姿多彩。剑胆琴心的男人如梅花,凌霜傲雪,孤然绽放。能够倾听的男人如荷花,盛尽月光,解尽人意。男人用自己的幽远,迎合着她的忧郁,将伊人一腔心事载入,再化做一份坚强的美丽。才华绝代的男人如昙花,花开一瞬,明媚一生。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是一瞬。昙花般的男人,构成了这一瞬的每一个节点,如同一线阳光,穿越整个世界的黑暗,开启世界的暗箱。温文儒雅的男人如君子兰,潇洒临风,玉润鉴人。他浅淡的微笑,他温和的眼神,他从容的步履,他渊博的学识,浑然天成,不带一丝的做作与伪诈。
篇6
手术室门口,她的脸苍白似一张纸,脑后还在向外流着血。他抓着她的手,慌乱得像个无助的孩子,眼泪把镜片打得一片模糊:“季淑,你一定要挺住,你一定要挺住!”她费力地抬起头,艰难地挤出一丝笑容:“华,你不要着急!华,你不要着急啊……”厚重的玻璃门缓缓合上。她半抬的手却迟迟不愿意放下。
手术台上,由于医生操作失误,她再也没有醒来。
她叫程季淑,已故文学大师梁实秋的第一任妻子。那一年,她73岁。梁实秋71岁。风雨相伴50年后,她没能实现自己与他相伴到老的誓言,带着对他的无限牵挂,于1974年春天殁于美国西雅图。
她走了,他的世界顷刻间坍塌,人在一夜之间老去。在她的墓前,他默然静坐,颤抖的手指轻抚墓碑上她的名字,轻声呢喃:“夕阳啊,你明天落的时候,稍微快一点吧!你的残光刺得我心痛,你既不肯不去,你就快点去罢,一线的光明刺得我心痛……”这是他写给她的第一首情诗《荷花池畔》里的诗句,也是她一生珍爱的一首诗。那时正是青春年少,他和她正在北平的昆明湖畔,赏花吟诗,流连在花前月下。
北平宣武门外的初相遇,他激动惶惶,她落落大方。是媒酌之言,把他们牵到一起的。彼时,他是清华校园的才子,她是北平一女子学校的老师。原本对亲事怀了满腔的敌意,见面寒暄后,他才发现她不仅人长得端庄秀丽,胸中也是笔墨纵横。她喜欢画画,喜欢读诗,谈起笔墨纸砚,她是十足的行家里手;说起古今中外的名师大家,她条分缕析……
爱情来得那样意外与突然,一向清高自负的他不知不觉坠入情网。她懂他,甚至超过他自己。在每一个面临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总是她首先站出来,替他选择方向。热恋之中,他接到去美国公费留学的通知,犹豫着意欲放弃,为怕别离。她却说:“真正的爱情是会经得起分离的,放心去,我在这里等你。”
3年后,他学成归国。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教书,她执家,他写字,她研磨。婚后的她,把工作辞掉,把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他和那个家上。
那样的幸福,却太过短暂。婚后短暂的甜蜜之后,他们面对的是长达6年分离生活――北平陷落,他和很多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怀着满腔的国恨家仇,一路辗转南下。她留在乱世中的北平,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替人浆洗衣服,找各种零碎的小事情做。因为有她在,那个家,风雨飘摇中总算支撑下来。
再相聚,在重庆山城,半山腰那间漏风又漏雨的“雅舍”里。她拉着孩子的手,满面风尘地站在他面前。那一年,她43岁,脸上已皱纹横生。头发也白了很多,一双手被艰辛的生活磨砺得粗糙无光。不变的惟有她眼里对他的那份热烈的爱。
拉着她的手,他的眼泪就掉下来:“对不起,这6年,让你受苦了。放心,从此以后,咱们再也不分开。”是的,再也不分开,此后风雨兼程几十年,他们真的再未分开。
台北那栋小小的院子里,她和他静静相守,度过了平静的后半生,《槐园梦忆》是他给她的最后的礼物。很小的一本册子,那年就在台北上市,冷静舒缓的文字里,却句句是爰,字字含情。那一本小册子一时间风靡台湾。它曾赚得世人数不清的眼泪。
那时,梁实秋这个名字,是痴情的代名词。
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手里的《槐园梦忆》墨香犹在,他们脸上挂着的泪水还没擦干,他与另一个女子一场惊世骇俗的忘年恋已轰轰烈烈地上演。1974年底,梁实秋为《槐园梦忆》出版事宜回台,在那里,与比他年轻30岁的艺人韩青清一见钟情,飞速地坠入爱河。
那一场爱恋,注定波折。很多读者悲愤欲绝,把他的《槐园梦忆》付之一炬。更有他的学生们,联名写信给老师,阻止那一段不为世俗接纳的恋情。
可再多的质疑与阻挠,都无法抵挡爱情的来临。他,到底还是牵起小妻子的手,与她走过了13年的岁月。
篇7
我想,大概是某种蚊虫干的吧。生物书上说,昆虫毒液可以引起一些人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于是会出现皮肤红肿,严重的甚至还会休克。照目前来看,我除了手指僵直,没有力气之外,似乎也并无大碍。唉,也许是这只虫子境界还不够,并未修炼到家吧。
说实在的,本人并不爱虫子。虽然小时候读《昆虫记》读得兴致勃勃,但也从未把自己幻想成法布尔。昆虫世界固然神奇,可供人们编出“黄粱一梦”之类的故事,可是那些有着花花绿绿鲜艳色泽的昆虫如同毒蘑菇,是不可接近的。更何况,“嗡嗡”地飞来飞去的蚊子是虫子们中罪恶的代表。聒噪、炎热、肿痒以及传说中的疾病,使我对蚊虫避之不及。
因此,对于沈复《浮生六记》中“留蚊于素帐”中的行为,我曾惑而不解。“夏蚊成雷”很是形象,然而若要把它们比作“群鹤舞空”,就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换做我,面对或千或百的蚊子,顶多能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中盘旋的战斗机,怎么也不会产生“鹤唳云端”的诗意。对我来说,只要一只虫子不给我造成像这个不幸的早晨一般的痛苦,我猜自己还是可以宽容地对待它们的。
可见,我其实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记得梁实秋先生在《雅舍》一文中说:“满屋里磕头碰脑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都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大师之风范,真是自愧弗如。再如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能与虫子们和平共处,一腔童趣,多少年之后也写得兴致盎然。回忆起来,大约两年前的一个夏夜,我去乡下的奶奶家,因为喜爱那一大片斑斓的星空的缘故,执意要在院子里纳凉――虫子们叫声悦耳,可是蚊子的身影,到哪里都是可恶的。我大概是终究享受不起乡村里美妙的星光的了,因为景色之得与血肉之失相比,我显然实际得很。由此推测,我没能成为作家,又多了一条重要原因:与虫为邻的大师们,可以让自己活得一样滋润逍遥。这也许可以归纳为一种大度的胸怀,又或者,可称为潇洒的心态。
归结起来,似乎又是因为工业文明、城市发展,那些大自然中的美丽生灵离我们远去,而历尽千辛万苦在这灰色的水泥森林中存活下来的便成了蚊子、苍蝇、蟑螂这一类“邪恶”(对人类来说)而又强大的代表。它们在城市生活得风生水起,肆无忌惮地败坏着昆虫家族与世无争的名声。那些“无毒无公害”的小虫就算偶尔露个脸,也成了众矢之的,非被五马分尸不可。昆虫们不该出现的地域正在扩散,人类的目光中往往容不下这样卑微而渺小的生命。是啊,大部分人是不会在乎这些小小的虫子的――它们是太弱小了,相比他们,人类似乎要强大得多。可是,谁知道呢,人类的这些亲密邻居,大约也不全是只会装死或拟态的。
我们不可避免地与虫为邻――虫类的家族是地球上最庞大的一支――它们默默地、安静地出没在一个个小角落里。大部分人把这些小生物当作天敌,而少有人把它们当作生活趣味所在。无法否认,人类受过不少“毒虫”的苦头,然而这个世界并非纯粹的人类的世界,为了那些心中暗藏的恐惧,怀着对这些隐形威胁的排斥,我们站在了虫子们的对立面。影片《风之谷》中,人类在将地球环境破坏殆尽之后,又用尽所能,幻想杀尽怒极而来的大群王虫。在人们的计划即将失败,面临毁灭之时,一个小姑娘用爱说服了愤怒的王虫。这确是童话式的想象,然而倘若那样一个未来真的摆在我们面前,人类又何来“感动”自然的能力呢?
鲁迅先生说:“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这固然是在讽刺那些吸人血而又大发议论的伪君子了,然而昆虫之于作家,倒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篇8
国学大师章太炎,最爱吃的是带有臭气的卤制品。他特别爱好臭腐乳,直臭到满屋掩鼻。有一位画家钱化佛,是章府的常客。一次,钱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鸡蛋,章见到此物欣然大乐,他深知钱的来意,就问:“你要写什么,只管讲。”当时钱就拿出好几张斗方白纸,每张都要写“五族共和”四个字。后来,钱又不断带些奇怪的臭物来:苋菜梗、臭花生、臭冬瓜等,前后共计得到章的题字一百多张。钱将其裱好,挂在自家店中,以每条十元售出,小赚了一把。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大师黄侃,对吃乐此不疲。平生只要得知有某物自己未曾品尝,黄侃必千方百计一饱口福,并且为了吃上这些美味佳肴不惜出尽洋相。黄侃是会员,有一天听说一些相识的会员在某处聚会,席间有不少好吃的,但没有请他。他知道是因为自己过去曾骂过其中一些人,可是怎奈肚中馋虫作怪,他不请自去。刚一进门,那些人见来的是他,吓了一跳,随后又装得很热情,邀他入座。黄心知肚明,二话不说,脱鞋坐下,就挑好的吃。吃完之后,他一边提鞋,一边回头冲他们说:“好你们一群王八蛋!”说完,就赶紧跑了。
史学家傅斯年,人称“傅胖子”,是一个标准的大吃货。由于患高血压,老婆很少让他吃肉。有一天,秘书那廉君正在秘书室吃饭,傅斯年正好来找他。看到那廉君饭盒里放着油汪汪的卤肉和黄焦焦的面包,已三月不知肉滋味的傅斯年馋坏了,顾不得面子,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抓起来塞到嘴里。边吃边满足地乐道:“面包夹肉,正是很好的三明治。”秘书被他那滑稽的满手油腻、大口嚼肉的馋相逗乐了,但大笑之后又觉得几丝心酸。
文学大师梁实秋,同样也是个大吃货,甚至对吃颇有研究。他很喜欢吃汤包,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这样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活脱脱一个老饕的形象。
篇9
吃得忒油腻腻了。
许多人尽管对咸菜也存有疑虑,但仍然不惧咸菜的高盐、腌制的副作用,以清理肠胃,清爽味蕾。看了这篇分析,你将会打消恐惧,掌握吃咸菜的分寸,毕竟,咸菜自古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哪能说抛弃就抛弃了?
当然,若想吃对了咸菜,还是自制最好:酱瓜、萝卜干、蒜茄子、芥菜丝儿、苤蓝丝儿……
妈妈奶奶姥姥腌咸菜的老手艺值钱了,快剥削快抢救吧。・老编・
咸菜,小菜儿一碟儿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却也离不了餐桌,有谁这辈子没吃过一根儿半根儿的咸菜丝儿呢!
回头一想啊,很多“名著”里都有咸菜的一席之地,譬如《红楼梦》里的主角儿个个都和咸菜有瓜葛。老太太“只拣了椒油莼齑酱”;凤姐就只吃燕窝粥和两碟精致小菜。不过凤姐的燕窝粥当是淡食,吃“咸味的小菜”送粥;而宝玉匆匆吃了泡饭就了“野鸡瓜齑”。可见过去的大户人家,也都有咸菜,只不过不像穷人一样天天吃、顿顿吃。
《雅舍谈吃》,是一部美食家的启蒙书,我经常读给幼时的女儿哄睡觉,而今她放在床头,学习累了,就画饼充饥。梁实秋老先生在书中说:“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可见,梁实秋喜欢北平,也因为它的咸菜。而老先生紧跟着又提:“日本的酱菜,太咸太甜,吾所不取。”是因为舌头的判断,还是爱国的情结?我们不去管它,反正,老北京的咸菜,在美食家的眼中,也是一景儿。
梁老说的,我绝对赞同!老北京的咸菜有几味还真是让人回味不已,时常惦记,吃过的人便知道它的美。有一道著名的小吃,“豆汁儿”,不是单独喝的,定要配上焦圈儿和咸菜丝儿才够味儿。这道小吃深受很多老年人的喜爱,原因就是它开胃:豆汁儿是绿豆发酵过的,帮助消食儿;而焦圈带香,最妙的是那咸菜丝儿是芥菜疙瘩做成的,芥菜本身就有芥菜芳香,开胃理气,且利尿消肿,又富有纤维素,对老年人来说最体贴不过。腌制得恰到好处的芥菜丝儿,鲜香异常,离老远都能闻到。你说,这豆汁能不好喝么?本来是下脚料,这样一搭,成了美味,关键是这咸菜丝儿给腐朽化了神奇了!
不光是芥菜疙瘩鲜美,很多咸菜且具有不俗的食疗气质,很多都是食疗高手。甘露子,又称“土人参”,是北京特有的咸菜――八宝菜之一,清脆甘甜,是可以入药的药材。中医书中记载:甘露子可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用于黄疸,尿路感染,风热感冒,肺结核;外用治疮毒肿痛,蛇虫咬伤。还可补中益气,故用以治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病后体虚,气虚头痛,疳积等。瞧瞧,本事儿的确不小!
鬼子姜,也叫“洋姜”或“阳姜”,有地方也叫“姜不辣”(亦有文词菊芋,前些日子老编在一高档超市西餐蔬菜档得见,叫特拉维夫姜,不到半斤居然26元/盒),是一味清热凉血药,从其中提取的菊糖,对糖尿病人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降低血糖,又可以在血糖偏低时,升高血糖,所以是甜蜜的保护神。这鬼子姜并不需要用酱腌成深色,只需洗净晾干,脱去一些水分,然后用生抽泡上两天,第三天就可以取出切片。滴上香油和香醋,撒上点葱花,入口鲜脆咸香,就上一碗小米粥或是棒渣儿粥,那就赛了神仙了!
今年的北京菜市上,甘露子和鬼子姜都很俏,想必是咸菜又回归了,大家也醒过味来,其实,过日子还是离不开咸菜,自己腌制最放心。
东北人爱吃的酱瓜,都是用黄瓜尾巴腌制的,这黄瓜尾巴是苦头的,含有丰富的葫芦素C,是难得的排毒养颜好食材。
一般说来,鲜菜在腌制后,钠含量大大提高了,确实损失了不少维生素C之类的水溶性维生素,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等是没有丝毫损失的,反而因水分减少而单位重量中含量增多,最关键的是,食材的性味没变,食疗该好使还好使。
咸菜虽好吃,但因含有亚硝酸盐致癌物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其实,现在的家庭,很少有天天顿顿咸菜的,一周吃个一次,且同时还吃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C 等抗氧化剂,抵消了咸菜很多负效应。若是自己动手腌制咸菜,只要腌制时间2天以内或20天以上,亚硝酸盐含量并不很高。
再有,我们还可以人工除毒。腌制成咸菜后,吃前可用水清洗4-5次,或用热水清洗的方法处理,既可以除去大部分盐分,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咸菜中绝大部分残存的亚硝酸盐。
总之啊,这咸菜,虽说不能一味多吃,但也不必讳疾忌菜,懂得健康吃咸菜的方法了,照样可享咸菜的美味。
春节过后,咸菜又要作为不可缺少的贵宾登场了。谁说咸菜是小菜儿一碟,过日子没有小菜儿,就没滋味儿了!大餐,小菜,缺了谁也不行。
最新发现姜不辣降糖
近年研究发现:姜不辣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姜不辣含一种与人类胰腺里内生胰岛素结构非常近似的物质,当尿中出现尿糖时,食用可以控制尿糖,说明有降糖作用,当人出现低血糖时,食用后又能使低血糖升高。
姜不辣是块茎,你一定认识它,深秋,当百花凋零时,路边那些开着如同小向日葵的,不起眼的高个儿,就是它的地上部分。
甘露子
篇10
有个学生写了一首俳句式的短诗,只有两句:
“使用前请摇一摇,沉淀的爱情!”
“妙极了!”我说 :“但什么是沉淀的爱情?又怎样摇一摇呢?”
“爱得太久,疲了,倦怠了,不论朋友或夫妻,爱情都会沉淀!”学生说 :“沉淀的爱情上面都是水,淡而无味,必须常常振动一下,才能有味道。譬如送他一个惊喜的礼物,穿着一件特殊的睡衣,甚至……甚至跟他说有个小男生在追他老婆,叫他小心,别忘了自己老婆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总之,不要让婚姻成为一种习惯,常给那睡着了的婚姻一点刺激,就算是摇一摇!”
她的道理固然不错,但我觉得沉到水底,上面淡而无味的爱,倒也别有一种滋味。好比浓茶有浓茶的美,淡茶有淡茶的妙。
《菜根谭》里说得好:“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虽不是讲婚姻,但那真味只是淡,却也堪玩味。
我发现许多婚后不久出问题的夫妻,不见得是因为生活变得太淡,而是婚前味道太浓。譬如婚前热恋期,总是出外旅游、夜总会嬉戏,一下子结婚静下来,餐馆成厨房、风景胜地改为公寓阳台、蝴蝶鸳鸯成了食谱账单,生活由热滚滚,一下子成为温吞吞,自然容易出问题。
反倒是那些婚前就由热恋“跌入”现实的男女,能慢慢将飞驰的爱情逐步减速,由求其“快”,到求其“长”,成家之后比较幸福。
有位朋友热恋多年,突然跑来对我说:“我终于决定娶她了。”
“难道以前这么多年,你都没想娶她?”
“问题是她也没想嫁给我啊!”
“那你怎么知道她现在愿意嫁了呢?”
“因为我们前两天逛夜市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漂亮的瓶子,她喜欢极了,我就说要买了送她。照以前她一定会跳起来搂着我的脖子打转,这一会居然瞄瞄价钱,说太贵了,以后再谈。表示她开始往远处想,这远处,不就是结婚吗?所以送玫瑰花的爱情,不一定长久 ;种玫瑰花的爱情,才是真的!”
还有一朋友说 :“我现在跟女朋友进入了新的境界,过去我们进餐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情侣,现在则会认为是夫妻!”
经我追问,原来因为他现在跟女朋友对面而坐,不再是喁喁私语,而成为“女朋友看菜单,他看报纸”。
这使我想起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续集里《沉默》那篇文章里写的,有位朋友去看他,以嘴边绽着微笑,当做见面行礼。二人默对,不交一语,梁教授递过香烟,对方便一支一支地抽。又献上茶,也便一口一口地也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磬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梁教授誉之为“六朝人的风度”。
这也令我想起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他去看老朋友,正巧朋友在读经,也就不打扰,径自往山里走了。那种老远跑去,却又能以“意到已足”,而淡然离开的境界,不是“平淡入妙”吗?
还记得古诗中有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诗人与朋友一起赏花饮酒时醉了,便径自去睡,叫朋友:“你要是有意思,明天再抱着琴来玩!”也是在淡远中,显示一种挚情。
当然这种淡,不能是无礼,而应该是具有深厚情义,漠然会心,而不拘小节的率性。如同那坐着看报的朋友,他的女伴如果能不觉得自己被冷落,反觉得那只是率真,则未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名作家琦君女士曾说,她跟另一半常难得有说话的机会,只好在桌上留字条,我乍听觉得不可思议,但见琦君好文章不断,渐渐领悟夫妻相处的另一妙处:“在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间,让大家保留一点自己,而不必成天腻在一块。”
热恋中的朋友,一定不会同意我的看法。
因为平淡入妙的境界,没有十几年二十年的工夫,是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