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离别范文
时间:2023-04-05 17:4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渲染离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七月末,八月初,带着淡粉色的浅浅伤,我们,骄傲的离别了......
七月末总是带着淡淡的伤,在这个小学生活即将凋零的盛夏,我和老师同学们离别了...
这时的我,好茫然。
老师的话很亲切,她说:“外面的天空需要你们的展翅高飞!”
同学的手很温暖,他们说:“离别会是真正的友情越来越浓,也会是假惺惺的友情更淡,相信我们之间永远是第一种;失去了现在,还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录上的留言让我更加感到心中暖暖的......
于是,美好又从容的度过了一个盛夏,如同往年一样,没有遗憾......
啊,神木六小,六年意味着什么呢?我真的不知道,但这时的我,只爱这个已经分散的集体,脑中永远保留着我们这个分散集体的美好回忆...啊,神木六小,六年意味着什么呢?
篇2
渲染,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们的动作行为、心理情感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雨霖铃》的上阙开篇写送别的环境,就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手法: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外,寒蝉高一生低一声地鸣叫。作者抓住三个意象:离别在清秋时日节,“寒蝉”本已透出了愁意,“凄切”之声更令人感到凄凉、冷落;“长亭”乃分别伤心之地,更何况天已黄昏;本可以为阻止这次离别的大雨,却又刚刚停歇。触景生情,愁思渐浓,离别双方情意绵绵、恋恋不舍,而舟子催发之声又不绝于耳,此情此景,只能让“一对离人执手泣,两双泪眼相对愁”。这里词人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可见,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或抒发的情感更鲜明突出。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好比画月,如果孤零零的画一个月亮就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几朵云彩,以云衬月,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此三句本是写离别时景象,但细细品味,句句含情。千里烟波,即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唐人崔颢曾有“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烟波浩渺,令人顿生生惆怅,以烟波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暮霭沉沉”,词人写傍晚云雾浓重,这与其沉重的心情其相似;“楚天阔”,明写楚地天空空阔辽远,暗示词人愁绪的无边无际。置身于这种景色之中,词人那原本伤感的情绪就变得愈发黯淡了。词人所选择“烟波”“ 暮霭”这两种暗淡迷惘景物来烘托怅然空虚的心情,。并以“千里”“沉沉”“阔”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以景衬情,情景相托相生,浑然一体。
同时,二句以“念去去”领起,表明词人越走越远,是在设想别后的情景。天光水色,近远相连,乃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眼前景象地描绘自然过渡到下片的抒情,体现的构思的巧妙。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篇3
【关键词】语文高考 正面 侧面 烘托 衬托
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是考查诗歌鉴赏考点。不同的是,今年是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为便于探讨,现录如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 口 送 友 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前2个问题不作探讨,故略)
命题人将这个问题处理为开放性题目,设计了两种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该题的题干与所给答案中都出现了“正面烘托”这个术语,“烘托”岂能“正面”?笔者认为,命题人并没有理解“烘托”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的确切含义,可能与“渲染”混淆,抑或是误以为“烘托”等同于“衬托”。
“正面烘托”是一个错误的鉴赏术语。笔者专门前往图书馆查阅对“烘托”词条的解释,摘录其中2种如下:
写作术语。原为中国画技法之一种。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作文中,指有意避开正面描写,仅从侧面着意刻画渲染,使所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
无论是“有意避开正面”还是“通过侧面”,这两种辞典的解释都告诉我们,“烘托”不能“正面”。我们习惯说“正面渲染、侧面烘托”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一诗中就用了“烘托”。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从侧面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反过来看这道试题,字面上要求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要求分析诗歌内在的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一般说来,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有“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清吴乔《围炉诗话》),也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峡口送友人》以暮春之景入诗,用衰红翠减之景衬离愁之苦;《送蜀客》以初春之景入诗,用清新秀美之景衬离愁之苦,前者以哀写哀为正衬,后者以乐写哀为反衬。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甚为常见,以杜甫为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之哀景:急风怒号,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后四句抒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以哀景写哀情,此即为正衬。又如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此即为反衬。
如此看来,命题人倒是可能真的混淆了“烘托”与“衬托”的关系,才有了“正面烘托“这样一个错误的术语,可是其出现在高考卷中,实在不该。
篇4
一、抓诗眼
1.抓住关键词找“诗眼”。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使用拟人手法,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与对朝廷不关心的不满。又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穿、下、向”三个动态的词,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想象返乡行程的悲哀心情。以上两例中的“动词”即是我们所说的“诗眼”,抓住了它们也就把握住了整句乃至整首诗的主旨。
2.把握重点句找“诗眼”。有些诗歌,除了重点词语外,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很利于把握全诗的主旨。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贾岛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全诗名句是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要把握全诗的主旨,作为“诗眼”的应是“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喜欢这种幽居生活,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全诗的主旨。
3.注意确认诗歌体裁,从而把握“诗眼”。五言诗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诗多为上四下三;五言诗一般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
二、析意象
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柳为伤离别,流水隐喻凡事听其自逝,等等。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晚唐诗人薛莹《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滚滚东逝之水,加之以“落日”、“烟波”等意象,充分渲染一个“愁”字,怀古伤今之情溢于笔端。
三、品意境
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暮秋、黄昏、寒鸦点点、悠悠江水,所有这一切都渲染出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可谓辞尽意不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波撼”从湖的浩阔与声势两个方面给人以雄阔的意境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以下术语可在分析诗歌意境时参考使用: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篇5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 物象 主题朦胧 意境无穷
一、 离别诗中的意象
举目望影,泪沾衣襟。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这些意象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
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所以离别诗中饱含离别之意的地点意象便有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岔路旁、津渡头、或者毂下外等。下面我们以唐代的离别诗歌为例,来欣赏这些离别意象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美好感觉。
“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乡在桃林暗,山在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临。”——张子容的《送孟浩然归襄阳》
张子容与孟浩然都是襄阳人,他们在永嘉相会,他乡遇故友,感慨极深,情绪相当复杂。同乡故友在异地相逢当然是高兴的,所以既喝酒又题诗。而当时张子容贬乐城尉,孟浩然赴举不第,俱不得意,皆有湿路之悲。因为怀恋故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但为了各自的事,又不得不分手,于是感慨更多。了解了以上背景,当我们读到首联“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时,就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两句诗中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
“浙东是我们相逢的地方,西亭是我们离别的津渡”。“浙东”与“西亭”这两个地点,极有韵味,意为刚刚相逢,又得送别,生涯的辛苦,可想而知。此诗把西亭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上国路绵绵,行人候晓天。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江露湿佂袂,山莺宜泊船。春风若为别,相顾起尊前。”——权德舆《送句容王少府簿领赴上都》
这是一首以离亭作为分别的地点的春日送行诗,将春天的优美景色和送别之情交融成一体来写,很有情味。“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写离亭之内,琴声奏起送别之曲,悠扬婉转,更增离别愁绪,难免使人感到凄凉;遥望乡间,树木青葱,仰看长空,白云连绵,天色已亮,依依难舍之情不言而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老朋友向西方辞别了黄鹤楼,在花柳迷人的三月东去扬州。首联便点出了离别的地点——黄鹤楼。诗人把黄鹤楼这个离别地点意象,作为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故人已去,独留黄鹤楼,空遗立。离愁悲绪绕楼宇,他日回想涕自流。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感伤?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凄凄别离南浦情,袅袅秋风暗吹西。泪洒回路不忍顾,肠断心愁点别离。饮不尽的思绪如酒,道不尽的离愁如梦。梦留南浦,萦绕愁肠。
“南浦”,这个充满离别愁绪的地点,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令多少读者为之黯然神伤。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望浦,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蓉》
此诗首联写自己奔波恰逢寒食佳节,又值暮春季节,正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愁绪,一起笔就被愁绪笼罩着。
可怜我独自站在江边,踮起脚尖,遥望,那远去的离人。却,终究不见,那,落桥故人。
江浦,又是熟悉的离别地点,相似的离别场面,带给人浓浓的别愁离绪。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渡头上杨柳依依,行人却早已归休。轻摇的双桨荡向远方。只有相思的情意,似春意缠绵悱恻。萦绕在江南江北,伴随着你的归舟。
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渡头,分别的地点,相聚的结束,相思的引子,不舍的开始。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山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东人归》
荒戍、黄叶、古塞、秋风,凄凉而哀伤。郢门山,令人十分留恋,流连忘返。汉阳渡,来时,双双把酒憨。去时,萧萧孤影行。来来往往,几经辗转,几许别离暗恨伤。曾记否,几时汉阳,渡离别!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往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司空曙《峡口送友》
峡口的落花散落一地,似乎将这春意散尽,好似,为你我的离别,尽情的悲伤。此诗的分别地点乃是峡口,可见峡口也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二)时间、季候意象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有时候,连自己心里想什么都弄不清。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情绪,叫做悲愁。静谧、忧伤的人,悲愁情绪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活泼、洒脱的人,平时总是那么的乐观,丝毫瞧不见有何种忧伤的情绪。这不能表明他们心中悲愁,只是隐没在心底深处,不轻易流露出来。若是哪一日心生感触,便会比忧伤之人来的更加悲切。
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情感细腻,感情丰富的人。有时,心底莫名的浮起一片忧伤,暗自落泪掩泣成声。为何会莫名心生忧伤之感呢?虽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总会有那丝丝的外因牵连。
有一种思绪,叫做悲秋;有一种感慨,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风惹落叶,落叶点心愁。秋,这是一个惹人相思,惹人心生离别愁绪的季节。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却终究还是要隐没离去,日别西山!就像友人一样,虽然难舍,却还是要分别。傍晚和秋,在离别诗中频繁的出现。它们作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时间和季候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青睐,成为中国诗歌画卷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篇6
一、“渲染、衬托、对比”的特性
渲染,是指诗人对某个环境或景物的描绘,目的是刻画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或突出某种环境的独特。如南宋刘过《唐多令》的“芦叶满汀州,寒沙带浅流”,写故地重游的环境,渲染了一种疏清凄寒的气氛,为下文奠定抒情的基础。
衬托分为映衬、正衬和反衬。袁枚《马嵬》的“石壕村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就是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和石壕村中百姓的离乱苦难互为映衬,收到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正衬与反衬相对,所谓“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为正衬。如李顾《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本来离别的友人已伤悲,更何况闻离歌、微霜降、鸿雁愁?诗人正是用这些意象来衬托内心的悲伤。反衬是指情与景的关系,所谓乐景衬哀情,正是这类技巧。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前面写的是乐景,尾联“叹息”两句落脚“伤悲”,这就是反衬,景致越美好,越添伤悲。
对比,如马戴《落日怅望》的“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滞留,辞家久未还”,把云、鸟远去之快跟自己滞留之久作鲜明对比,突出思乡之情深。
二、“渲染、衬托、对比”的辨析
首先,渲染与衬托不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渲染”为“比喻夸大的形容”。可见,诗人运用“渲染”这一表现手法,并不囿于事物的表象,而是创造意象并通过夸张,使内心的感情更为凝重。写“悲”,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哭声直上干云霄”(见杜甫《登高》和《兵车行》)。写“喜”,用“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夜飞渡镜湖月”(见李白《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写何人何事都极尽夸张,或渲染环境,或渲染事件,放纵地为抒情服务。而衬托,无论是正衬、反衬,都突出一个“衬”字。或以宾衬主。如《咏梅》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梅花的洒脱,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或互为映衬。如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一者把古台“摇落”的悲伤感叹写出来,二者兼含自己的思乡之心因“秋入”而更为悲伤。此诗巧妙地把古今之景变为悲伤之情,互为映衬。或动静互衬,声色互衬,情景互衬。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现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以动衬静,以声衬幽。而反衬,实为情景之交换,所谓乐景反衬悲情,是因为诗人出于主观感受而产生的独特情绪,并非景物变化之过。如姜夔的《杏花天影》“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诗人当时的情感是旅途之“苦”,却用“莺吟燕舞”来反衬,景愈乐,情愈苦,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总之,渲染的目的是加重情的份量,有雕饰之意。而衬托,不论是何种形式,都存在主宾关系或情景关系。
其次,衬托与对比不同。请看2009年安徽省高考题《小重山・端午》(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篇7
诗词中运用渲染的手法可谓炉火纯青。《诗经・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蜀道难》奇异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国诗坛,此诗之奇主要在于全诗极力渲染。如开头就熔远古传说和神话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诗的主旋律。接着直接描写高山,衬以“回川”之险,诗人意犹未尽,又借“黄鹤”“不得过”与“猿猱”“愁攀援”来反衬,还对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多角度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充分渲染了蜀道难行。柳永《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为全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您在哪里》反复吟咏“我们对着高山喊:――”和“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把毕生为人民操劳,人民深切怀念的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同样不乏运用渲染的范例。《林黛玉进贾府》这样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运用工笔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也是在《红楼梦》中对这个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写,重在通过外貌来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丽、弱质和她的细心、多虑与自尊,这种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发展的主体,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极力铺陈给人以鲜明印象。鲁迅《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作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之下农村的萧索境况充分渲染了出来,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乡的悲凉心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运用相似情节反复出现的方法,达到渲染的目的,起到强化人物形象的作用。鲁提辖三打郑屠,一拳打鼻子,二拳打眼睛,三拳打太阳穴。这“三打”,每一打的情节都非常相似,相似的情节充分渲染出了鲁提辖的刚烈性格和火暴脾气、高超的武艺,把一个疾恶如仇、不畏的英雄形象立在了读者眼前。
散文中也常见渲染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绿》,在开头对梅雨潭周围环境作了描写,着意描绘了梅雨亭的态势和潭上瀑布声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飘散。作者采取这种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美的意境中去,产生与作者那种舒畅兴奋心情的共振。张衡《二京赋》,为了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以俭,体恤百姓,故而铺写了前朝京师的壮美华丽以及统治者浩大的田猎场面。宫殿楼台、车马兵戈、林草兽鸟,物象繁密,词藻富丽,手法迭变,作者以浓笔重彩渲染奢糜以达到讽喻的作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了强调郭攸之等人是贤臣,先说自己的评价:“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一次强调这些人是贤臣。接着用刘备的话:“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二次强调这些人是贤臣。最后又用自己的看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是第三次强调他们是贤臣。多个角度反复强调渲染,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些人确实是贤臣。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中:“竹乡里的房子,是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无一不是竹的。”“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屠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作者不厌其烦、穷尽列举,渲染了一种浓浓的竹子世界的强烈氛围,让人不得不信其真,不得不佩服竹乡人的聪明能干。
篇8
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qīng píng lè ·bié lái chūn bàn
清平乐·别来春半
lǐ yù
李煜
bié lái chūn bàn ,chù mù róu cháng duàn 。qì xià luò méi rú xuě luàn ,fú le yī shēn hái mǎn 。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yàn lái yīn xìn wú píng ,lù yáo guī mèng nán chéng 。lí hèn qià rú chūn cǎo ,gèng háng gèng yuǎn hái shēng 。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2 古诗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3 古诗翻译
篇10
想起早一段时间带女儿到河边去玩的情景,河里的水很绿,在河边抓了很多的小鱼,用一个瓶子装起来。她问了我一句:“瓶子里的水为何不绿了?”
我想起了这种感觉,就如蓝色的忧郁。当你把它装进瓶子里的时候,却不见了。
关于昨夜
不要让我握满承诺的手在夜风中松开。我是一个经不起爱的人,一但握住,便不会轻易的放开自己。
请你在回眸的时候再为我多留一点点笑。就当我是你眼中蕴藏的的一把野火,一但点燃,便会轰轰烈烈的焚烧自己。纵然是化为灰烬也再所不惜。
??你不要再说自己是一个打马天涯的过客,爱情最怕路漫漫。我总怕在杳无音信的岁月里,会将昨夜的承诺遗失。
在我握住你的手的时候,心是满满的。
??当你把背影给我的时候,我的心是空的。空得想去握别人的手。
??我一定不是夜幕下最爱你的那一个,如果承诺最终将飘散的话,你一定要相信——我还是爱着你的。
??只是,我不是那个能和你一起在灯下共享温存的有缘人。而昨夜在你转身之后,那句誓言已被风吹走了……我也常常笑自己的多情和无情,我真的不是最爱你的那个,你就让我自焚一次吧。
我是一把野火,烧过后,便多了一份认真。
??关于过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并不是说自己无时无刻都在逃避心里感伤的一面。只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机缘修得一个可以任自己诉说的朋友而已。
??我也很想说。但是我一直找不到你,我又要去跟谁说呢?所以,我也就一直都没有说。心事在心底堆积得久了,慢慢的便开始有些霉味……不是太好的朋友,说起过去的话题来,我总会哑然失笑。就如同每次用笔写字的时候喜欢弄笔,不把手上和纸上都弄满墨水便不会轻易放过笔。那时我便会瞧着无处不在的墨水哑然失笑,那笑中满是慢慢的就开始喜爱天晴的日子了,在阳光下忙碌完别人的事也顺便翻出自己的心事来晒晒。由里及外的仔细翻晒。在太阳的气味里慢慢的打开那些旧事,就象是听别人的故事,无喜,无忧,也无怨。就象瓶子里的水,装进去以后,颜色没了。倒是生了一些憾事——倘若我们不把它强装进瓶子里,那水还是泛着幽绿的水。
??我总是想在下雨的时候,一个人去淋雨,就象曾经那样,尽管你不会来,但我还是想去走走。
??只是,枉我藏了这么多年的心事,想等你一起来分享。可惜,我们都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关于离别
??你说过今天会走。夜晚的时候老天竟然下起雨来了,我独自坐在灯下,担心这场莫明的雨会为你凭空增添几许离愁哦。
??而此时,你也许正在夜的怀抱里奔驰吧。任性的你会不会一而在再而三的打开车窗?关于离别的感受,你是最有体会的了。就如上次你一个人去武汉,那份空虚一定是那样的不能令人抗拒吧。而这一次,你又是装着怎样的一种憧憬离开呢?
??自古以来离别时总是要用一点雨来渲染气氛,而我一直都不尽然,总不把离别放在心上。总认为地球是圆的,转一圈之后,我们仍然会在最初开始的地方握手。也许是你我都还未经历过真正的离别,那些大手笔所渲染出来的悲欢离合,又有多少是我们这些人所能体会的呢?
??我们只能凭自己的心情来说一些彼此能体会的言词,而这夜的雨,难道不是上苍的安排?
??总是阻隔着千山万水,此去千里——请为我珍重。
??关于哀伤
??黄昏的时候,那份熟悉的哀伤又袭上心头,不禁千种愁绪浮上心头。
??哀伤来的时候,并不只是因为孤独。
??很多的时候,它总是悄然浮现在我的脑际,令我的心不由自主的一阵紧缩。有时,哀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绝望。
??而我,或许是绝望之中逢生的那个小女子吧?就算是一生都伴着绝望,也无处可躲藏吧?
??不过,哀伤何时会到来,却是我永远不可知晓的秘密。有时,它在欢笑后,有时则在黄昏的云端。我只能看它轻轻飘着,然后慢慢把我包围,再淹没。
??我的眼中蓄满了泪水。
??哀伤的时候其实不必在意自己的表情。因为哀伤来得太快,故走得也快。只不过是转瞬之间,就如从天堂到地狱玩转了一圈。
??那就一个人独自承受吧。或许大喊几声吧,反正,你总是要面对的。
??因为它确是无孔不入。
??在下雨的夜里,静静的听雨声轻诉自己的心情故事。有时激烈,有时平淡,一滴一滴的敲打在心扉上。
??关于心情
??心事就这样被搁下来。在这样的雨夜里,我什么都不愿做,怕破坏这一份和谐的宁静与雅致。就让我在今夜,放下一切,听雨说吧。
??不知这雨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扑向大地的。当我欢乐时,我感觉它是轻快明朗的;当我忧郁时,我又感觉到它是深沉凝重的;当日子过得平平常常的时候,又感觉它是缓缓的,轻轻敲打在心上。
??我从来不奢望能有一个人能够与我在雨夜里分享彼此的心情。其实,有很多的故事只能在雨夜里才能和着雨声轻唱,而不是能随意就与人分享的。在雨夜听雨,只有独自一人方能听出其中的韵味。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渲染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