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4 08:0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篇1

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

它是一本写三国历史战争的书,里面最出名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吕布、孙权、周瑜……

在《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关羽,他面如重枣,身高九尺,手持青龙偃月刀,坐骑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还忠肝义胆,先是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还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

篇2

《三国演义》语言流畅,雅俗共赏,全书结构严谨,借鉴编年史的手法,将百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叙述有条不紊,浑然一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三国演义考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三国演义考试知识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人物及性格特征: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公:忠义,智勇双全。

相关事件:

1、桃园三结义

2、火烧赤壁

3、草船借箭

4、孔明借东风

5、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6、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相关练习:

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

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7、《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关羽。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喜欢人物:(略)

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 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三国演义》。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献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20、“丹凤眼,卧蚕眉,

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21、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 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2、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3、《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4、《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2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2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 ——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2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29、“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

3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31、“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之口。

32、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33、“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关羽、刘备、曹操。

34、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

)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

答案:C

35、《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

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

A、关羽 B、张飞 C、赵云 D、马超

答案:C

36、《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

)

A、赵云 诸葛亮 关羽 B、赵云 张飞 关羽

C、刘备 赵云 关羽 D、刘备 关羽 张飞

答案:D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三国中,我最欣赏关羽:因为他的忠义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他的武艺和军事领导才能,令人敬佩。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诚,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67-02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悄然出现了一股“诵读文言文的热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简洁性,丰富语言的内涵,同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继承。但是,有些教师在文言文诵读中丢掉了教科书而另起炉灶,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出现教不好、教不完的现象,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依托教科书,科学地选择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1.研读语文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内来。

细细品读苏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在其中已经合理渗透了文言文的内容,而且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去编排的。对12册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纵向”是按照“字、词、句、段、篇”来编排的,“横向”又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乡、荷塘、月光”这类简单的韵文识字;“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这类“对对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此类易懂的古诗,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爱人者人恒爱之”一类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寓言;《三字经》《三国演义》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类古今贤文;歇后语、谚语;《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整篇的节选,等等。

清楚了教材对于文言文的编排体系,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对文言文的学习进行适当补充和深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学到“绿树、红花”这类“对对子”内容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日对月、风对雨、寒冬对酷暑、粗茶淡饭对山珍海味、数竿君子竹对五树大夫松”;学到“揠苗助长”此类寓言故事课文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从课文的生发点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必须给予“生长的自由环境和土壤”。因此,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允许在课堂改变原先“既定的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须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也不是所有生发出来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个人以为,要想使生发出的“文言文诵读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需要两个原则:一要有助于“本篇课文核心价值”的学习,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一课时,在学到“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这首诗写的什么啊?我想知道!”这个“生发点”就是“价值资源”,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执教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个资源,把《题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推”与“敲”的差别,体会“用词的精准”和贾岛的钻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参照法”,从改编课文的原文版来。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文本之间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茱莉亚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言文诵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策略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中节选并改编而来的。在教学这类“改编课文”的时候,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主体的教师,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渗透“原版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比如: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课,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点”。而改编的课文对于“白骨精变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简单的一句:“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适时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真个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也在诵读中提升了语言能力。

4.提高资源整合意识,从“主题”学习的留白处来。

“主题式学习”是当前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与策略之一,它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把散落的知识进行“主题式整合”,从而打通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段与年段、课内与课外”,让学习内容“从点连成线,从线形成面,从面构成网”,使学生达到两个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和结构化地学习。

篇4

一、精彩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小说的背景是时期,中国最动乱的时代。 “车站是乱的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开篇就将所有人都置身于一种浮躁、紧张、动乱的氛围之中,与之相映的是课文中第四章的场面描写:“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走过半条街,竟有数千人跟着跑来跑去。”简单的笔调,冷静的思维,主人公王一生与九位高手大战的局面就如一帧帧电影的场景在读者脑中构画,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狗的狂吠,甚至尘土都紧张地凝固住了。“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作者通过层层蓄势将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必将是一场鏖战,如此宏大的场面描写目的是什么?《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片段,“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关羽勇猛无敌的形象瞬间清晰。这场扣人心弦的车轮大战现场气氛的营造也是为了突出王一生@个“点”,为了突出这一丰厚的英雄人物形象而为。

好的文章就像芭蕾,优美的舞姿都是基于脚尖那一点。与场面描写相映衬的是对王一生这一个点的刻画:“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背靠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地像一块铁。”外面紧张热闹的氛围和王一生安静肃杀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他有着极其冷静的头脑,心如止水,万物自鉴,他是与其他人有着明显区别、明显界限的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其他的成千上万的人只是凸现这个人的背景而已。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的写作手法为王一生“棋呆子”形象的塑造做好足够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当堂练笔。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画眼睛

《棋王》篇幅虽小,但其中的人物都各有其鲜明特点。节选部分虽然对其他人物描写不多,但教师却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单篇走向整本书阅读,不局限于节选篇章的描述从而获得整体认知。比如第一章里教王一生下棋的老者,老人虽是捡破烂的,但对于象棋的玄理和道家文化的理解精当而深刻,他“为棋不为生”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王一生。小说主要是通过“吃”和“下棋”这两方面来塑造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课文所选内容正是作者在车轮大战中对于王一生眼睛深入细致地刻画。

第一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虚望”二字说明王一生对于车轮大战还是心里没底,他只是普通人,一人对战九大高手,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

第二处:“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儿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眼睛由开始的“虚”变成“黑得吓人”,眼神开始发生变化。可以看出他已经进入状态,进入楚河汉界的世界里厮杀,所以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躁乱,显得异常的冷静。

第三处:“王一生的姿式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王一生在前面多次提到“待在象棋里最舒服”“何以解痛苦?唯有象棋。”象棋就是他的追求,他的精神,现在他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沉浮,外界的纷争扰乱不了他,所以他的这种目光看起来非常空洞,却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第四处:“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眼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刀子似的眼睛”给人一种凌厉、害怕的感觉。这是王一生在下棋时的一种疯狂的表现,而他的棋道之所以“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就是因为他把“命放在里面搏”。虚怀而物归,心净而入神。

第五处:“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样王一生已经完成了一个由凡人到圣人的转变,“似无所见,似无所闻”,已经完成了个人宇宙的内化。一种非常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超然的眼光。

王一生从“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的状态中松懈下来的过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们在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里面都有对说所谓“跳大神”人物的描写,据说他们进入到一种癫狂的状态,但之后当停下来的时候人一下子就瘫掉了。王一生也是从“神”的境界回到“人”的境界,似乎就变得不认得人了。师承老庄美学的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所谓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正好用来作为王一生搏弈群雄的精神写照。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画眼睛”来分析王一生的人物形象,可以品味阿城细致精到的细节刻画,感受到他在平淡的叙述中隐藏着的风起云涌的场面感,体会王一生“人棋合一,物我两忘”超脱世俗和自然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王一生的状态是一种人生体验,是对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和真实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三、丰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也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和体悟,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小说《棋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描写与融入,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唤醒对历史的记忆。

首先,“吃”的文化。吃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并且是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孔夫子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饮食,首先是解释人性中最为原始的一面。饮食之欲或曰口腹之欲自然源自于人类的求生本能。年代,“有的吃”成为当时人们的无上追求,从作者对王一生吃相的描写以及知青们对吃的津津乐道中可以窥得一二,因此“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成为王一生的人生信条。然而,王一生却又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仅仅只是追求“吃”,他还醉心于象棋,他的“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是一种对于超然忘我境界的攀登和个人人格主义的自由的追求。这与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之流变相抵抗乱世,遁隐山林,寄情山水的特质不谋而合,也正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人生态度。

“吃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而“棋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精神方面。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不仅仅是精良的“机器”,冷漠的“工具”,只有精神世界S腴了才能算作一个真正完整的人。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阿城传递出来的精神仍然适用于当下的中学生。

其次,“象棋”的文化。象棋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战法上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下棋的过程中能体悟人生哲理,即从现象出发,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内核。《棋王》中的“象棋”充满着象征意味,它成了传达丰厚文化的道具,无论是地区冠军对王一生棋术的评语(“汇禅道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还是捡废纸的老头对王一生棋术的点拨(“柔不是弱,是容,是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你要造,需无为而无不为。”),都反映了我国传统哲学内涵。王一生在吃的过程中享受了人生的知足和常乐,在棋的过程中获得了灵魂的解救和精神的超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认为,只有主观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为此保持虚静恬淡的心境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知足常乐,避免祸患。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仍然保持着超然的人生态度,正是老庄思想的精髓所在,传统的道家文化在王一生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阿诚告诉我们,只有拥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完成“人”的建构。王一生在乱世中能秉持着“淡泊不功利”“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态度,确实是为现在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照模板。新课标中“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中学时代正是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王一生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执着的意志品质,为了提升棋艺刻苦奋斗的精神,坚持真我的价值均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小说中关于儒家的执着,道家的超脱又能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打开一扇窗,由此可见,《棋王》的教学意义可谓深远。

参考文献

①阿城:《阿城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8月。

②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王蒙:《且说〈棋王〉》,《文艺报》,1984年第10期。

④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