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春联范文
时间:2023-04-07 11:1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副春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岳父家住在广西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这里保留着壮乡最浓郁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当一副春联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民族文化突然显得尴尬起来。
事情要从小妹说起。正在浙大读博的她带来一副壮文春联,尽管除了大嫂和我是汉人外,家里其他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壮族人,可是,大家不认识上面的字!
“居然不认识?!”小妹很是惊诧,“这是最简单的壮族文字,意思是祝愿全家康泰平安!”说着,她首先向父亲发飙了,“您仔细看看,我们的壮文50年代创制,随后有过大规模的推广,您肯定学过!怎么会不认识?”
岳父重又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有些惭愧地说道:“哦,对,学过,当时夜校组织大家学过,只是学了一阵就搁下了,后来又没什么壮文刊物,又回到了说壮话,写汉字的老路,呵呵。”
“您还笑!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字哦。”小妹有些不满,“文字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文字产生形成,就能以符号方式记录这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传递和传承这个民族的文化。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的完整传承,也就难以留下可考的历史。所以抛弃自己民族文化将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小妹顺势宣布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所以,毕业后,我将致力于壮文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别那么上纲上线好不好。”大哥揶揄道,“你看广西1600多万壮族人,有多少会写壮文?不过,每年财政会有一笔经费,专门推广壮文,这对你申请课题经费有好处。”
“我才不像你那么功利呢!上学时,有同学就常问我壮族的生活习惯与习俗,而我竟答不出一二来。因为我们的生活和汉族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我打心底希望我们能保持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小妹愤愤然回击。“实习时我遇到一个达斡尔族青年,我问他现在还有没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语言什么的,他的回答很简单:只是不吃狗肉。他也只记得达斡尔族好像是属于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再详细的他也不知道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我们应该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不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让我们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像水一样流失了。”
妻子插嘴说,“推广壮文,数以十万计的老师的培训得有多困难,因为真正掌握壮文的人很少嘛。”
“所以才要普及壮语!”小妹反驳道,“作为壮乡儿女,都有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仅会说壮语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壮文这门壮族的民族语言。”
篇2
记忆中每年过年我家都要贴春联,这些春联无一例外都出自父亲之手。腊月二十父亲就会拿出笔墨、砚台、红纸,然后沾墨运笔,一副春联一气呵成。
在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父亲的工厂也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父亲超额完成任务,在八四年被厂里评为劳动模范,厂里还奖了父亲一台日立黑白电视机,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父亲也喜上眉梢。那年春节父亲欣然挥笔写了一副春联“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是“万象更新”。
过了几年父亲辞了职,成为较早一批下海者。父亲凭着他的精明和勤奋,生意做得有模有样,我家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家里还装了电话。虽然父亲为人低调,但还是免不了有一些闲言闲语说父亲的钱来路不正。父亲听了这些议论心里很不好受,到了春节父亲在门上贴出了春联“走万紫千红特色路;发一清二白正经财”,横批是“问心无愧”。
九十年代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父亲租了厂房,开了公司,求贤若渴。父亲当了总经理的第二年春节,他在公司大门口贴了春联“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招南北东西杰才,开拓市场经济;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集古今中外精粹,书写盛世新篇。”横批是“前程似锦”。这副春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一时间“南北东西杰才”纷至而来,父亲的公司越发红火。
进入新世纪父亲从管理层退了下来,过起了安逸的晚年生活,他在退休第一年春节写了这样一副春联“借五彩声屏,欣看大千世界,玩玩书画琴棋,添几分潇洒;喜四时春色,铺满万里河山,写写诗词歌赋,倾一代风流。”横批是“怡然自得”。
篇3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我们家也不例外,今天是腊月二十九,爸爸就带着我回老家贴春联。
我们先去的爷爷家,看着爸爸和哥哥贴了一副又一副,我看了一会儿,心里想:“不就是贴个春联么,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么简单,我也会!”我心里这么想着,好奇心也促使着我想要贴它那么几副,于是跑到爸爸面前,对爸爸恳求说:“爸爸,也让我帮忙贴几副吧!”爸爸对我说:“等会儿到你小爷爷家去贴的吧,你先看着点。”我迫不及待的等到哥哥和爸爸好不容易贴完了,我们就奔向了小爷爷家。不久,小爷爷就煮好了糨糊准备让我们贴呢!我先把旧春联撕下来,可怎么也撕不干净,于是,我拿来扫帚在门上扫来扫去才把旧春联给弄下来。我拿出竖联,看看左右,看看先后,才发现哪一个在右,哪一个在左。姐姐帮我涂上糨糊,我踮起脚,好不容易够着合适的地方,然后再贴另一个,有好不容易冲齐了吧,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最刺激就数贴大门上的两副横批了。小爷爷家的大门可高了,只好搬来梯子。我看着好玩,吱吱呀呀的吵着哥哥让我上去贴的,哥哥一开始说太危险了,不让我去。结果在我的再三央求下,哥哥无可奈何,只好让我上去。上梯子时,我心里也很害怕,这毕竟是第一次上这么高的地方么,对哥哥一遍又一遍的叮嘱着:“招好了啊,一定要招好了啊!”我拿出贴在最上面的横批“春光满园”我先用左手攥好了梯子,用右手贴上“春光”,再贴“满园”了,我试着不怎么好帖,就从里边让哥哥姐姐给我指导这贴,他们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说倒过来,一会而说正过来,弄得我头昏脑涨。
后来,我又帮爸爸哥哥贴了两个大妈家。真不愧是“过新年,贴春联”。贴春联真好玩!
篇4
去年年三十上午,我准备去超市买一副春联,没想到父亲从带来的行李箱里拿出一副从老家“私人订制”的春联:“别买了,印刷的春联有年昧吗?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吗?这是老家李大叔特意给你们写的。”当我徐徐展开,阵阵墨香散发开来。只见红彤彤的纸面上是两排龙飞凤舞、遒劲有力的毛笔字:“志抱新常态快马加鞭共筑中国梦,心怀正能量银羊接力齐奏和谐歌”。
贴春联是春节最温暖的记忆,我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最期盼的就是贴春联。因为贴上了春联就意味着要过年了,有好吃的,有新衣服,还有压岁钱。
我老家在古城蕲州,镇上的李大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逢这时,他就成了镇上的“一支笔”。李大叔不仅毛笔字写得好,对联内容也讲究。他的春联手抄本上,既有体现的“四项原则奠千秋基业,三中精神开一国新春”,有展示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年新岁新世纪,春风春雨春意浓”,还有小清新的“北岭春深宜牧马,南疆草浅待牵羊”。
每每李大叔裁剪好纸开始创作时,大家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乱他的思路。拿到李大叔写的春联,大家就像捧得宝贝一样捧回家去。
贴春联也最难忘。我们或拿梯子或拿凳子,先小心翼翼地撕下旧对联,用鸡毛掸子扫掉门窗上的灰尘和蜘蛛网,然后在门两边刷上糨糊。父亲先将春联隔空虚拟地放在要贴的位置,让我和姐姐站在两米开外,肉眼判断春联是否放正。“左边再高点”“右边再低点”……在我们努力下,红红的春联喜气洋洋地贴在了大门两边。
我们跟着大人去亲戚邻里串门拜年时,常和父亲一起你上联我下联地念诵并摘抄精彩春联,不仅临摹了书法艺术,还能学到不少知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透着墨香的年味。
随着爷爷奶奶相继离去,我回老家过年的机会越来越少,记忆中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在老家,自从李大叔上了年纪后,镇上请他写对联的人家也一年比一年少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写春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几乎都是印刷品。
篇5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 从容学写 展示成果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与教育有机而辩证地联系起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理论自成体系,简单中蕴涵着丰富,通俗中渗透着深刻。
那么,如何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让语文教学更有情趣更为有效呢?下面仅以《春联》一课的教学为例,试谈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爱好是焕发智慧潜力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探索的欲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创造线上,若无发明欲,便依然不会探寻未知之境界,以开发科学之源泉。”可见,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动力,也就没有创造的智慧和灵感。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轻负担地投入学习,乐于学习。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春联》教学一开始,我就这样导入:如果把一副春联中的一个字略微改动一下,竟能气死一个人,你们相信吗?看着学生们将信将疑的样子,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改春联》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土财主,对待长工非常刻薄。在他66寿辰之际,有人送他一副春联:“家大门大好出官,年年岁岁官不断。”他非常喜欢,叫长工挂在中堂上。有个长工悄悄地给上联和下联中的一个字加上了同一个偏旁。土财主一见,被活活地气死了。长工到底给哪个字加上了什么偏旁呢?故事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学生的兴趣来了。我趁势投影出示了那副春联,请他们琢磨琢磨。很快,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原来是在做官的官左边加了个木字旁,变成了棺材的棺呀。”瞧,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二、联系生活,为学生奠定基础
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行知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与儿童的生活沟通,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也就是“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学习《春联》一文正好是元旦前,于是我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来搜集春联。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去商店、企业、家庭搜集,有的说可以请教父母,也有的说可以翻阅书本,甚至还可以上网查询……我说:“方法多得很,大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后布置了如下作业:⑴每人搜集两到三副春联;⑵感兴趣的同学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写成大红春联,带到学校交流。
“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三、从容学写,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进步。”语文课程新标准同样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春联》时,在诵读了大量的春联之后,学写春联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我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带领讨论,共同创作一副春联,比比哪个小组创作的春联最成功。孩子们情趣高涨,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很快,一副副春联从他们的口中、笔下诞生。
学生创作的春联,也许粗糙了点,幼稚了点,在大人看来似乎并不特别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积极创作的过程中,不是对字词反复推敲、研究一番了吗?不是在学习使用文字的技巧吗?他们创作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同时也享受到了创作成功的乐趣。
陶行知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四、展示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兴趣能够焕发积极的学习过程并带来成果,而学习 成果反过来又会使学生产生满足和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学习获得的成功!成功是兴趣之母。
在教学《春联》一课前,有不少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的春联喜滋滋地给我看。我不时地鼓励他们:好好读,课上请你读,好吗?此时,他们已经跃跃欲试。在课上的小组交流中,孩子们有的离开自己的位置,聚在一起,大声诵读着、品味着,场面很热闹,也很有趣。我也成了一名参与者,这一组看看,那一组听听,真正地与学生融为一体了。
全班交流开始了,代表小组最高水平的学生上台亮相了。他们有的带着本子,有的拿着课前书写好的大红春联,上阵比武了。春联的内容更让人大开眼界。有庆贺开张的:“红杏一枝开店外,春风满面待君来!”有描绘春光的:“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盈门。”有祝福新春的:“东西南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有歌颂祖国的:“风光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聆听着台上抑扬顿挫的诵读,台下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附和着。顿时,台上台下一片诵读声。而评比诵读难分上下,只能举手表决。学生上台表演诵读,得到锻炼的还有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当语文课堂里呈现出鲜活的情景时,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
当小组朗读春联获得成功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展示春联,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更是展示他们的自信与成功。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作业要求:⑴与父母合作,将创作的春联写到大红纸上,贴于自家门上。⑵中午,由学习委员负责、学习小组长配合将课前搜集和课上创作的春联书写于大红纸上,贴挂在教室里;午自习时举办春联展示活动;⑶感兴趣的同学可自己创作春联,交给老师。
中午,教室里成了春联的世界,同学们有的在浏览,有的在诵读,有的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神采飞扬。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连我也为他们自豪。课后,有不少学生都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难忘的一课。
篇6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rdquo;辞旧迎新日,大门就会穿上红通通红彤彤的衣服——春联。说到春联,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在我看来,它是那么地高雅别致,寓意深厚!对于写春联,我更是喜爱至极,得知海宁市青少宫将在春节前夕举办“流动送春联”的活动,我更是跃跃欲试,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活动,一想到自己亲手书写的春联将被送进家家户户,就感觉美滋滋的,而且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送春联活动,更是满怀期待,准备大显身手!
活动当天,小书法家们都在现场挥毫泼墨,俨然一副大家风范。我也不甘落后,摆开笔墨纸砚,选了一副寓意吉祥如意的春联“喜见红日消绩雪,欣逢盛世贺新年”,凝气聚神,笔尖不断飞舞,纸上阵阵墨香。写到一半,不经意地抬起头,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这下原本平静的心中泛起了一丝涟漪,正不知如何继续下笔,眼角一瞥,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第一幅作品,抢到春联的人眉开眼笑,不停道谢。我也想让这种如沐春风的微笑为我的春联而展开,凝神,呼气,握紧手中的笔,行云流水间,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幅春联,引来了周围人的啧啧称赞,我的春联还很受人欢迎的嘛!
我再接再厉,蘸墨提笔,冷静地,稳稳地写着每一个字,旁边的人都说:“这小姑娘的字写得真不错!”听着别人的夸奖,我欣喜万分,手上却不敢大意,字越写越顺,越写越好,一幅幅作品应运而生,瞬间被一抢而空,我的“生意”还蛮好的嘛!
今天,虽然感觉有点累,两只手也被墨汁染得黑黑的,但当看到自己的春联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认可,看到人们拿着我的春联,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时,疲倦感一扫而空,那种成就感让自己快乐无比!
篇7
【关键词】 民俗文化;对联;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其内蕴丰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国粹,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她既表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灿烂,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
对联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相关知识的渗透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义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渗透的基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现在,对联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仍经久不衰,它出现在各种场所:学校课堂,升学考场;出现在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等不同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诠释出各种信息,道出不同人的心声,让人们尽情去称颂、赏析、追忆、沉思、律己、正身等等。
二、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依托大文化背景,抓纲扣本。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联题依旧是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题型在历年语文中考、高考中频繁出现,涉及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鉴赏、语言创新题、甚至作文出题等等各个方面。究其原因是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到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和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对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效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掌握对联相关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利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课堂中引入对联,能够给枯燥呆板的课堂注入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往对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学生只是停留在被动的记诵层面上,对诗文中的情感缺乏深切的感知。
(四)利用对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教学体验。
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在教学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我抓住诗的颔联、颈联把对偶句与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简单介绍。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cháo)平(píng)两(liǎng)岸(àn)阔(kuò),风(fēng)正(zhèng)一(yī)帆(fān)悬(xuán)。
颈联:海(hǎi)日(rì)生(shēng)残(cán)夜(yè),江(jiāng)春(chūn)入(rù)旧(jiù)年(nián)。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律诗里的颔联、颈联是对偶句,即对仗、对联,是文学形式之一;它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相反、相类似;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可把汉语拼音的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在一副对联中,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例1:上联:开(kāi)窗(chuāng)林(lín)月(yuè)白(bái) 平平平仄仄下联:洗(xǐ)砚(yàn)石(shí)泉(quán)香(xiāng)仄仄仄平平。张贴须从左到右(仄起平收),诵读也须从左到右(千万不能贴错、读错)。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注意不是所有对联都需横批,要看具体情况。
例2:民间趣味联故事。
A、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生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家道却十分贫寒。他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趣味。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得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B、拆字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C、加笔划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整首律诗的教学,在活泼、充满浓烈趣味兴中完成。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习了古诗,又对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了简单介绍,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五)鼓励学生学习、创作、欣赏、运用对联,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生活。
让学生了解对联知识,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从一字一词开始,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从简易的词组、短句起步,例如“学海对书林;黄金屋对颜如玉;好好学习对天天向上;长江滚滚对黄河滔滔。”
课堂上,可利用个人、分组、竞赛、评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创作热情。
在课文学习、写作中加强对联的学习、运用。在平时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们要求学生不仅有妙词佳句、比喻拟人,还有名人名言,歇后语等等,如此引导学生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上对联,将对联为我所用,这将会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会令作者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在阅读课文中品味对联运用的趣味。
创建对联兴趣小组,学校以上大课的方式对爱好者进行培训,并适时组织小组开展考察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品味。
校园内,布置宣传标语,标语以对联的方式呈现,可以征集对联的方式让全校师生参与,集中智慧,建言献策。
(六)生活处处有语文,对联无处不登堂。
语文无处不在,举目三尺现对联。教会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时机,绝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例如,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必有对联,只要有心就能有所收获。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特别是春节中的春联更能随处可见,是收集的大好时机;还有旅游、上坟祭祖等都是学习的课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对联作为一种最为精粹的语言表达形式,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早已成为我们民族语言表达的鲜明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地运用对联,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定能结出金色硕果。
参考文献
[1][转载]浅谈对联的作用(2011-08-03)
篇8
那天,我们来到了预定的位置。我们先把原先借人家的桌子摆好,然后铺上报纸,之后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放在桌子上。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心想:我们免费为群众写挥春,群众能让我们免费为他们服务吗?万一他们不理解,我们该怎么办?唉!不想那么多了,就当体验一下生活吧。
不久,一位叔叔向我们的摊档走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见有客人来了,就跟他说:“背后这些字都是我们写的,您喜欢哪一副,我们帮您写。”那个人说:“这些真是你们写的?那你们写那副给我看看。”我们一听,其中一位同学马上写了一副给他看。他看了以后,拿了这副免费的春联,说了声谢谢转身就走了。
过了不久,那位叔叔又回来了,后面还跟着许多群众。哦!原来他给我们做宣传呢。接着,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多。我也没有闲着zuowenku.net,首先把红纸折成七格,然后拿起笔,沾了一点墨水,挥动着笔,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笔就像一条蛟龙在一片火红的海面上奔腾着、舞动着。不久就写完了一副漂亮的春联:天好地好春更好,牛多粮多福愈多。横批:丰年大有。在旁的一位伯伯看了我们写的字,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然后对我说:“小弟弟,帮我写那副春联,行吗?”我看“生意”来了,,就爽快地答应了他。我又挥动大笔,在纸上展示了我的才华,那位叔叔拿着我写的春联,对我说:“你年纪虽小,但写字写得这么漂亮,真是厉害,连我这个大人也佩服你喔!”
篇9
是一幅对联,出处不详。
原句:红梅乍绽知春早,春风得意千里绿。
意思:红梅突然开放,预示着春天马上就要到了,等到春风一吹,植物抽芽,一眼望去,千里之内都是绿色,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篇10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赋予了我们伟大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当人类产生了语言,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文化才更好地被传承,被记载。本文通过对春联、行业联、婚联等对联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探究,旨在揭示中国汉字文化的丰厚内涵。
关键词:汉字;汉字文化;对联;对联
一、从春联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明初,由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某年除夕,他传下圣旨,要求官员、百姓各家各户都要贴上一副春联。此外,朱元璋还亲笔给学工陶安等人题赠春联。皇帝的重视,使得写春联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过去一到过年,街上就看到现场挥毫泼墨卖春联的临时摊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描述北京过年前卖春联的情形说:“塾师学长,多卖对联者。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语,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门联横披。”由此可见旧时贴春联的盛况。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贴,确实能显示一派盎然春色。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联是欢度春节用的对联,其主要内容是写吉利喜庆的话,情调、风格是喜气洋洋,春意盎然,表现辞旧迎新的愉快心情和继往开来的奋发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新生活的憧憬。春联的作法:第一,春联的内容要写吉利喜庆的话。因此,像死、亡、凶、伤、悲等字不能用,甚至这些字的同音字都要避免,不可掉以轻心。第二,写吉利话要注意分寸,做到恰如其分,不要流于浮夸。如大家都熟悉的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在一家小餐馆或小卖部,就不免给人以虚夸不实之感,如果用在百货公司就合适了。第三,不要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鲜,体现出时代精神。像“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种用了好几个世纪的春联,自然谈不上体现时代精神了。
春联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汉字在应用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简洁的字,简洁的形式,却传神的体现出了人们在新年伊始对来年寄托的深厚祝福。贴春联、写春联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是我们保持了千年的风俗习惯,与此可见春联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行业联了解我国的社会行业文化
现如今,社会中涌现出来了各式各样的行业,其形式之广,种类之繁多,无不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形形的行业服务于我们现在高端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最强有力的帮助。许多行业我们非常熟知,还有些我们也许陌生,但是通过他们特有的环境和装饰,会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行业对联的张挂也许就会带来这种效果。
行业联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专用联,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某一类行业通用,如商业通用联;另一类是某一行业专用或独家专用。行业联写作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两点:第一,内容要切合某一专门行业。在这个前提下,内容可以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侧重宣传经营宗旨,说明本行业的重要性;有的夸自家的货色好、手艺精,服务周到;有的抒发职业自豪感;有的是对某行业的赞美;有的突出该行业的重要作用;有的表现职业道德等等。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宣传粮食的重要和粮食工作的重要意义);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这是眼镜店联,是说眼镜的良好功能);饭热菜香迎客早、桌洁杯净映春红(这是饭店联,侧重表明该店服务态度好);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是理发店联,很明显抒发了职业自豪感)。第二,写作行业联,还要注意思想性。如酒店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与广州陶陶居酒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两联虽同为酒店联,但前者写的歪歪倒倒的醉汉形象,毫无美感可言,后者告诉人们,饮酒不可过量,那些过量饮酒的人往往浪费光阴,甚至贻误公事。
曾经见过这样的对联,如:“弦中参妙理韵出高山流水;笛里寄深情曲追白雪阳春。”以及“和声鸣盛世曲奏阳春白雪;鼓乐庆升平音知流水高山”这两幅对联给人们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似乎把大家带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你在其中幻想着聆听大自然歌唱的美妙,其实,这是乐器店门口的行业联,可真是用意深刻呀。还有一副是:“远求海内珍藏本锦绣成文原非我有,快读人间未见书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不难看出 ,它是张贴在书店门口的对联,那种磅礴的气势似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预示这里就是黄金屋。因为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从婚联看中国的婚俗文化
在我国,婚姻被喻为是人生中头等的大喜事。可见,婚俗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喜”。不论现在的新人以多么罕见、翻新的形式结婚,但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亘古不变的传统风俗就是贴婚联,剪喜字。这些为的就是给新人带来吉祥的祝福。
婚联是娶亲嫁女的专用联。婚联多贴在大门上,也有贴在洞房门或妆台上的。婚联在艺术上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鱼、水、花、鸟、月、珠等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男亲女爱,婚姻美满。从内容上讲,就是要用欢欣的语气,祝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互相关爱,共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共创光辉灿烂的未来。如:红梅并蒂相映美、矫燕双飞共比高。写作婚联应当注意:第一,内容上,要避免旧时的婚姻由天定的迷信思想,像“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之类;也不要宣传多子多福的不正确的幸福观。第二,用词当然可以亦庄亦谐,但应该文雅,不可庸俗,不可恶谑。第三,写作婚联,最好能结合时令或新婚夫妇的职业来写,这样更能切时、切人,使办婚事的人家看后感到十分亲切。
有些婚联就十分新颖,和气。如: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又如: 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四)从挽联看中国的丧礼文化
“白马素车挥别泪 看山兴悲愁碧汉”;“绿水青山悲旧迹;落花啼鸟泣化身”。从这两副挽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生者在怀念往生者时的痛楚,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专用的对联,作挽联要在“挽”字上做文章。其内容大多是评价逝者的功业,或颂扬其学艺的造诣,或表彰死者的情操,或叙明他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