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
时间:2023-04-06 23: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TPACK模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师教学能力
1引言
在大数据网络时代,信息化教育在教与学的不断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也日益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如何在信息化教育时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共同关注的问题。
2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存问题
信息化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非常适用于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现代职业教育,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相对滞后,无法紧跟信息化教育发展要求和变革趋势,主要体现为:
2.1知识技术整合能力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应用于职业教育,是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融会贯通的整合过程,而非简单叠加信息化技术于教学环节的形式。由于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熟悉信息化技术,也没有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技术相匹配的教学教法,无法综合应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来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容易出现仅仅“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误读,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2协作互助教学氛围欠营造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交互、共享和协作,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固守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更没有设计多样化的互助共享教学活动来引导和激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成果,结果就是僵化沉闷的学习过程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应用教学评价待改进
信息化教育在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上,更加注重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教学成果的实践应用。但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建立对于教师队伍教学能力考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仍多见于传统的、制式化的教学考核,对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如何综合衡量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知识融合能力以及反思性实践能力,尚未深入研究和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客观上不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3TPACK模型的基本内涵
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6年提出的理论模型,认为TPACK是教师未来专业发展必备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理解信息化教学诉求下教师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TPACK框架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四个复合要素及境脉要素(Context)。在核心要素中,内容知识(CK)包括具体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法知识(PK)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方法与策略选择、过程管理与调控、评价与考核实施等;技术知识(TK)包括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是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在复合要素中,学科教学知识(PCK)需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现实需求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也需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计和使用合适的技术;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体现在技术可以强化教学法的应用和促进新的教学法诞生,教学法也会影响对于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则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三者的动态平衡。而境脉要素(Context)强调结合真实教学情境和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2]。可见,TPACK既是教师知识框架,涵盖CK、PK、TK、PCK、TCK、TPK以及TPACK等七种知识元素和教学境脉,强调知识整体性;同时,也特指由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知识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构成的一种复合型知识。
4TPACK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适用性
TPACK模型对于信息化教育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信息化教育促使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积极转变,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理念的转换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动机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评价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以及终身学习的实践者3,TPACK的基本特征正好匹配上述角色定位。一是TPACK构建了教师全新的知识体系,其贯彻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学课堂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监控的作用。TPACK帮助教师升级知识体系,明确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二是TPACK所包括的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以及技术知识(TK),三者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即TPACK不是单纯强调信息化技术,而是重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以促进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三是TPACK作为复合型体系,并不存在某一种标准方案去解决每一门学科、课程或者课堂的应用问题,只能依靠老师的认知灵活性去寻找,这有效促使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探究各种情境下教学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正,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4]
5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策略
TPACK要求教师对于技术深刻理解,对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不断反思,对学科专业实现自我拓展和持续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技术性、实践性、情境性和互动性,符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现存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5.1更新教学理念,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落实在职业教育具体的教与学过程中,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注重教师角色定位的发展变化,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就教师具体的教学理念而言,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实现TPACK所强调的技术、教学法和专业学科内容的相互作用;二是深刻理解TPACK中的境脉因素,形成以任务驱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三是构建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与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实现学生的素质提升与发展;四是调整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评价,侧重于考核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促进实践的适用价值与指导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应用价值[5]。就教师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而言,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除了不断精进专业知识研究,掌握和应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如多样化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微课和慕课设计与开发以及交互式教学平台搭建等,还应注重以人为本、混合学习、产学融合、职业发展教育等理念的更新。
5.2变革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TPACK模式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首先,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会转变为强调以构建真实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更为注重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度、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度,教学目标明确,是优化教学设计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其次,在教学内容整合上,不再单一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向更为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例如,广受关注的情境教学,始终贯穿情境设计和应用,运用多元化信息技术,保证情境的真实还原与实践经验的高度萃取,在教学内容整合中明确职场业务痛点并设计典型情境和挑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问题的解决中去,完全符合TPACK对于境脉因素的强调,也有效满足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重视。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需要利用TPACK框架进行系统课程设计,并选择与合理使用技术。比如,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和学习内容的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室等;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利用信息化基础环境,灵活选择PC端和移动端的资源库、网课、网络平台、APP以及各种社交软件,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5.3重构教学氛围,强调自主、参与、合作
教学氛围综合反映师生对于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态度,气氛的和谐与融洽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教师精心设计交互式教学环境以及营造团结互助的教学氛围,是充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教学法的整合应以和谐融洽、协作互助的教学氛围为依托,营造平等和谐、高效互助的学习环境,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在学习小组或团队中贡献力量,进而充分发掘其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创新应用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交流沟通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及时交流与沟通。
5.4反思教学成果,提高实践效果与应用价值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信息化 提升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是促进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及模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构成要求
1.知识要求
职业院校教师首先要具备应有的知识基础,包括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结构、基础的知识概念及方法。实践技能主要落实在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方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方法来迎合信息化教学,如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模式的应用。
2.能力要求
利用现有资源,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寻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信息,掌握对教学资源的检索、管理和分类,会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开发所需教学资源,并能借助网络工具与平台开展教育教学。
3.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构成中还应该具有相应的素质要求;一是专业素养,与教师所教授科目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二是职业素养,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中所展现的工作态度、投入程度等。
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制约因素
1.师资配备
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师相对普通高校教师学历及教育程度都较低,又缺乏相关的企业经历,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偏弱。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既要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还要迎接信息技术应用的挑战,面临的困难实为不小。
2.教育信息化资金匮乏
大多职业院校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背景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对职业教育认识还有一定片面性,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在政府投入、社会办学支持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观念的制约
从本质上说,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过程,教育信息化不是单纯现代机器和技术的渗透吸收,也是新的理念与传统保守的教育思想、观点割裂转变的过程。
4.信息化培训低效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教师不能以脱产形式或半脱产方式投入信息化学习,无奈只能选择自学方式,缺少专业指导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1.成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导机构
组织制度的建设是成功的基础,在一些职业院校,没有规范的现代技术中心或网络管理中心等部T,较为混乱,而成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导机构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2.建立专项基金,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政府和学校应出台与之相关政策或法规,支持建立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专项基金,完善经费管理机制,专款专用。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是教育技术学科特点,考核机制也要紧密结合它的学科特点。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信息培训,并在完成后对教师学习成效的考核与评估,是考察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一种形式,能够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4.引入激励措施促进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
要调动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引入合理的长效激励机制。如学校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评选,将最终结果统计管理,并计入年终考核评优。也可以在年终评定优秀教学成果时把信息化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评比标准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可以鼓励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相关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李霞林.浅析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2]薛继成.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J].科教导刊,2013(11).
篇3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改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考核体系
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国家级规格的考核标准。高职类各校各行其是,高职语文课程考核随意性较大,鲜有学生考核不过关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高职毕业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不容乐观,他们所表现出的语言交流和沟通问题也越来越多,讷于言辞的大有人在,写不好日常应用文的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齐华森教授指出,没有一个对汉语水平进行验收的方式,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大学毕业生普遍汉语水平滑坡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开始引进或借鉴国家职业汉语测试(简称ZHC),实践表明,ZHC不仅可以更好地检查课程教学效果,而且对推动课程改革可以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一、ZHC为制定高职语文课程考核的国家标准提供参考性依据
ZHC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简称,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研发,以从业人员和求职者为测试对象,考查其在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它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语言学、语言教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发研制,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能有效考查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测试。合格者可以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ZHC于2004年正式面向社会运行,测试对象为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员和在职人员,测试成绩作为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类学校在人员招聘、选拔、任免和培训等决策过程中评价相关人员的职业汉语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ZHC内容包含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有102道题,测试时间为150分钟。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正确理解并利用关键词或语句快速查找主要信息;概况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真实意图、倾向或目的;分析阅读材料的逻辑关系,推断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在书面表达方面主要考查内容有:正确书写汉字;对句子有无语病组成判断;结合上下文使某个词语或某段文字表述恰当;根据工作要求,选择适合工作需要的文体并撰写一般信函、报告等常用应用文。
ZHC根据测试结果给出每一位应试者一份成绩报告单和一份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成绩报告单除给出考试总分和各分项得分外,对分数层级给与一定解释,是测试中心应用先进的教育测量理论和分数解释技术,针对每一位考生给出的个性化分数解释和能力描述。与之相对应的等级证书为应试者个人、用人单位和培训单位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到目前为止,ZHC是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的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测试。这一测试不但可以用来鉴别应试者的职业汉语能力,而且可以反映出社会对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其标准化的测试流程、还是实用性极强的测试内容、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设计的等级标准,都为高职语文课程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高职语文如果能借鉴或引进ZHC,就能使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有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就能推动高职语文更好地审视教育理念,更切实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二、借力ZHC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深入改革
1.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长期以来,高职语文课程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侧重于强调“人文”、“文化”或突出“文学”,严重忽视了汉语在职场中作为交际工具的“应用性”。在这样的定位之下,教学目标呈现“泛高校”现象:既要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又要灌输优秀人文素养,还要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批评,课程任务普泛化,严重忽视了对职场中汉语“听说读写”运用能力的强化。
根据国家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关规定,高职语文应围绕“高职”二字重新审视课程定位,走实用阅读、实用写作、实用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职业发展路线,面向职业环境,强化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要确立能力储备观念,以提高学生基本人文素质和汉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类型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是实践操作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作为未来的职业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岗位,在职场中,汉语必定是用来交际的唯一工具或重要工具之一。向上司汇报工作、和同事沟通交流、与客户商务谈判、当众阐述意见或书面表达观点等,无一不在职场交际的范围之内,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必定要掌握职场中汉语运用的能力。ZHC的考核初衷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
2. 课程内容采用“拼盘式”。近年来《实用语文》《高职语文》《职业汉语》《职业汉语教程》等高职语文教材纷纷推陈出新,几乎无一例外地以ZHC考核内容及考核目标为参照,打破了原有的《大学语文》中课文选编呈现的单一的文学审美,开始关注并表现出学科内容的多样化,有意识兼顾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内容与自然科学内容。采用“拼盘式”的结构,或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相结合,或将“理论”与“实用”相并重。尽管这些教材的内容上不尽相同,有的还亟需进一步完善,但无一例外表现出,注重学生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融合。不难看出,高职语文教改正在根据ZHC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设计,侧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功能,面向职业岗位需求,强化汉语作为职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应用性,给予学生较好的汉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采用“拼盘式”教学内容的同时,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既强调语文学习的共性要求,又兼顾不同专业的个性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对汉语言运用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应用艺术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数码平面设计师岗位,职业汉语实用写作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数码照片为素材,设计、制作一组有故事的艺术照,做配图故事解析”;针对广告公司文案岗位,则以“为某房地产企业所设计的宣传海报及宣传册做文案”为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更侧重“练”与“用”。鉴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高职语文更要注重在“练”语文和“用”语文中,帮助学生训练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课程任课教师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手开展志愿者活动、社区语言应用调查活动、读书活动、优秀人物访谈、人文类讲座等,在传统课堂之外,积极开辟更多更大的第二课堂,为师生提供奉献智慧、施展才华的“大语文”舞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个个具体的课题,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同样可以用于职业汉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在职场面试、社团招新、社会调查、课堂辩论等项目中,学生“动手写、开口说”,达到 “做、学”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探索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完整的高职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口语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阅读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等级测试,相关专业加试文言知识等级测试。然而,现有的高职语文考核中,口语表达能力测试几乎为零。目前,ZHC也只包含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两部分,听力理解、口语表达等部分还在试行之中。
ZHC试行口语考核,传递出一种信号:汉语口语表达考试即将有统一而规范的考核标准。这一标准检测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即职业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建立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在内的完整的教育评价内容与标准,有效地检测职业人实现口语交际目的(准确传递信息、系统阐述观点、辩解、说服)的能力。
三、ZHC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融会贯通
ZHC在实施国家汉语能力测试方面,有资深的专家,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并颁发国家认可的证书,比之于各高校自行组织的期末考试或课程结业考试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高职教育兼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ZHC的等级标准侧重于后者即职业能力的测试,对学历教育的测试还有待“兼而有之”。目前,ZHC仅设初、中、高3个等级,是根据不同职级的职业群来进行设计的,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对求职者职业汉语能力认知的需要。这与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学识水平给予的评定有所不同。所以,大学生汉语能力标准不仅要考虑学科专业的不同,还要兼顾学历层次的差异。有研究者建议,以“等”来规定不同学历层次汉语能力的不同要求;以“级”来规定不同学科专业汉语能力的不同要求。如规定研究生的汉语能力要求为高等,本科生的汉语能力要求为中等,专科生(高职)的汉语能力为初等;理工类学生的汉语能力要求为初级或一级,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汉语能力要求为中级或二级,文史哲类学生的汉语能力要求为高级或三级。这样的等级标准更能加强汉语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结合度。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育生态 ; 职业技能竞赛 ; 影响力 ; 测评 ; 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ZYLX121313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7-02
从生态学角度看,一方面,有机体必须依赖周围环境,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有机体又通过存在影响或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以职业院校为基本种群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职业院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与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功能统一体。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能量转换载体的功能系统。随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的初步形成,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生态必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探析,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实践价值。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是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是指职业技能竞赛主体(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等)通过宣传、组织、实施(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相关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作用的力度。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现实效果是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其终极效果应该是让学生主体受益,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评价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效果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对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观测和综合分析,是排除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用呈现的规律性。通过影响力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相关主体,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发展的差距,调整决策与实施方案,从而促进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由五个缺一不可的因素构成,这五个构成要素是:规模、时间、内容、导向和效果[1]。
1.职业技能竞赛规模。职业技能竞赛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力范围和边际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技能竞赛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规模影响是形成外部影响力与内部持续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从职业院校内部技能竞赛系统看,师生是最大的参与主体,是决策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系统看,则更关注其外部性,组织部门、参与院校、企业、媒体数量等因素对影响力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职业技能竞赛时间。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包括竞赛时点、组织周期及持续时间三方面。“时间”决定着“影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所历经的过程,时间影响决定职业技能竞赛的轰动效应与持续效应。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制度化周期运作的竞赛安排产生的持续影响力及由此产生的长期促进作用。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内部系统中,我们更关注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训练在实训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判断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3.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设施、操作流程等,是影响力的载体,是影响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内容,影响无从谈起。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主要关注技能竞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技能操作与社会实际岗位的契合程度,以及定期组织的技能竞赛与社会最先进技术、技能的更新速率。
4.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影响的指向性,是竞赛组织者期望实现的目标。导向决定了竞赛服务对象,是对预期效果的期望,是确保影响力正确与否的基本条件。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教育、教学、教研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5.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即其影响作用发生的有效性,是衡量影响力水平的尺度和客观结果。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除了关注比较的结果(获奖情况)对职业院校形象的影响外,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竞赛对师生成长的影响及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分类及其功能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职业技能竞赛也作为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根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作用的范围不同,影响力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力(外部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内部影响力)[3]。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师生的“比武”,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是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集中有形展示,对于促进全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关心、关怀职业院校发展,重视、吸纳职业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外部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
教育影响力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作用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的全部影响。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层次,参照加尔东的社会结构层次理论,可分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2]。
1.决策影响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及专业建设层面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职业院校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2)促进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造,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特征;(3)促进职业院校明确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行业与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建构、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精英影响力。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对参与人(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影响力。竞赛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也是受职业技能竞赛影响最大的群体。对指导教师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职称职务等各方面;对参赛学生的影响也包括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
3.大众影响力。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所有普通师生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只有让职业技能竞赛惠及所有普通师生,才真正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功能。
(三)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的关系
毫无疑问,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评价中,应该突出教育影响力的作用。然而,社会现实却不容乐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过分看重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作用,是当前职业技能竞赛中“应赛教育”、“培养错位”、“比赛经济”等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在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测评中弱化了社会影响力的影响,以期发出正确的决策信号。同时,在教育影响力内部,我们更加关注决策影响力与大众影响力,因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影响力测评指标同样应该释放促进教育公平性的信号。
三、基于职业教育生态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
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的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人、事、物在时、空、量、序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指标
以下我们主要着眼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系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构成要素,结合影响力分类,依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及生态位态势分析原理,确定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子[4],具体指标如下:
(二)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1.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及影响因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以下评价模型[5]:
影响力绝对指数Y=S+AP (1)
其中:S=∑SiWi (2)
Si=∑SijWij (3)
P=∑PiWi (4)
Pi=∑PijWij (5)
A为量纲转换系数
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主要运用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系统单元(职业院校)的时点评价与动态评价。
2.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相对指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Yi=(Si+AiPi)/∑(Sj+AjPj)
其中,i、j=1,2,3……n,Yi为系统单元(职业院校)i的影响力相对指数,Si为系统单元i的状态指标值,Pi系统单元i为趋势指标值,Sj为系统单元j的状态指标值,Pj系统单元j为趋势指标值,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主要用于系统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定位研究。
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以下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及同省三所同等院校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以下指标考察期为1年,趋势指标量纲转换系数设为1a):
本校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 Y=S+AP=0.52675
本校与同省其它三所同等院校对比资料如下: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的对比分析,本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同等四所院校中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都处于低位,尤其是与A院校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B院校状态指标较高,但趋势指标最低,说明该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趋势趋缓,而本校在趋势指标上高于B、C两所院校,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该抓住这一趋势,从而实现赶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消除“为荣誉而战”的竞赛思维,努力回归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功能,以提高大众影响力的决策思维构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体制与机制。
2.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评价制度,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对口率与岗位技能实操率,大力推进技能竞赛进专业教学计划、进第一课堂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
3.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青蓝工程、专业教师轮岗等组织、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机制、成果运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使职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为推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2]李援越,吴国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失衡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
[4]颜爱民. 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就业质量;策略分析
1 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21世纪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关于配套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正完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质量成为了社会各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全国各地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普遍的建立了校园就业指导、培训部门,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伴随着各个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一些问题。现在全国的高职高专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中职中专升级而来,这些高职高专办学时间不长,学院的很大工作精力在把学生招进学校,对于就业指导、就业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精细化的辅导。许多的高职高专学校由于建校时间多,系统的就业能力指导提升工作缺乏,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能力提升指导课成了国家政策、用人单位信息的提供会,成了创业指导的宣讲会。对只有3年在校时间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缺乏职业规划、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一些高职高专虽然能够解决学生面试的常见问题,并没有将就业指导、就业能力、就业发展等形式结合,学生虽然能够走出去,但对于未来学生难以掌握。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咨询部门协调不够,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不够,即使有对应的老师,老师们大多忙于处理其它事物,无法深入实地进行一线调查,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行有效引导。
2 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分析
高职高专的就业情况不仅仅反映的是学生能否寻找到工作岗位,还需是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可以说,新时期的就业情况是需要在对社会需求准确预测的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合理的招生,进行对学生个人的认识、专业的培养,再通过合理指导以及宏观政策的把握,形成招生就业一体化。招生就业一体化,是对社会需求的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建立高职高专院校市场分析部门,调整专业和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避免招生时热门,毕业时冷门的情况。缩小社会需要和高职高专技能人才需求质量之间的落差。具体如图1所示。
“高就业率”是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的主要表象。这种“高就业率”是停留在毕业能找到一份工作的范畴上。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寻找一份一般性工作看似容易,就业也好于本科生,是因为高职高专寻找的工作往往工资待遇较差,工作稳定性较差,并且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差。高职高专出现的“高就业率”,更多是指在社会市场中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岗位。这种岗位对于企业来说,缺乏不可替代性,不是不可或缺,大部分招工难的单位不需要复杂的专业技能,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上岗。缺乏专业性、专属性的岗位缺少职业发展前景,长远来说,不利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发展。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没有学位证,虽然是高等教育文凭的持有者,大多数从事的是一线蓝领工作。很多的岗位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中专毕业生也能胜任。还有一些属于次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无需高等教育就能够胜任。当然,不能排除一些只有高职高专文凭的毕业生能够很好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能够进入中高级阶层,工资高,福利好的毕业生还是少数。整体来说,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停留在表面的“高就业率”上,离“高就业质量”还有些距离。高职高专把就业率当成了终极目标,把在校教育变成了入职岗前培训,忽略了就业质量,学生未来的发展。
3 新时期提升高职院校毕业就业质量的策略分析
3.1 老师和学生共同从自身做起,提升就业能力
3.1.1 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校的高职学生和就业指导的老师大一就按照社会需求的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在校学生的生活实践需要老师的及时指导以及迅速反馈。做到不断的总结,分析不足,让职业生涯规划不再是形式,同时防止职业规划落空。
3.1.2 扎实学习理论并掌握技能。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些高职高专的学生注重理论学习,而有些高职高专的学生注重进行实践、实训技能忽视了理论知识。前者进入岗位需要长时间适用,后者进入岗位后发展后劲缺乏。新时期的高职高专的学生要既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提升实践技能,提升职业技能,为以后的岗位打好工作基础,储备构建的完备的理论实践体系。
3.1.3 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学校时间是3年,比4年制本科生(5年制的本科)要短,高职高专的学社得珍惜各种就业机会,才能有可能寻找的满意的工作岗位。此时,需要学校给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适的活动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利用假期专任老师可以到相关企业指导学生,利用企业岗位的员工的实践之长弥补学校的不足,让相关实训教师能够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时间把实践升华。同时,为了促进高质量的就业,高职高专还需利用社会资源开辟员工上升通道,完成自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3.1.4 合理安排岗前培训。要完成高职高专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还需要有完整的岗前培训。学校的岗前培训,主要给高职的学生提供后劲,把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引导成有内容,有认识的自我。同时,给高职高专的学生提供社会市场的需求特征,让企业和毕业生都能找到入职的合适点。
3.2 按照社会需求预测培养技能人才
3.2.1 理论教授与就业技能联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想和本科生一起竞争中取得成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许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的岗位也和本科生差距很大。虽然有一些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待遇和薪酬能够超过本科,但是毕竟是少数。高职高专在学校的教育需要和社会生产需要深入的结合,把技能型岗位落到学校实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岗位分析,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做到3年内能够观测,观测毕业生的上升通道。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防止学生3年后的技能不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3.2.2 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抽象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更适合把就业指导融入到实习,实训,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每学期的就业实训周进行集体协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锻炼,指导学生正确的自我推荐。专业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合理的理论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礼仪,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能够先学习这么重要的一课。
3.2.3 合理安排创业能力。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生创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部分,虽然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远远小于失败者(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成功案例也不多),但是还是有很多大学生会投入的创业的洪流中。于此同时,随着国家相关创业优惠政策的颁布,扶持创业也起着风向标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积极贯彻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政策,依据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优化创业课程的开设,进行模拟创业实训,通过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创业教育,完善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评价。
3.3 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3.1 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服务。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就业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整个系统的完善不仅仅需要高职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更离不开社会与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4,5]。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教师队伍质量的本身的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可以说,高职高专的老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做到教学相长较为困难,更需要老师通过教学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通过过程导向型的任务让学生的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积极为走入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3.3.2 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高职高专的院校和相关企业比较的优势在与大量的老师具有特别强的理论。无论校内的实训室如何修建,还是和现场存在一些距离。现有的高职需要利用优势互补,院校的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进入企业来抵消学校实践的不足,培养出更合适社会需求的岗位。
同时,高职高专的院校依据自身的特色已经所在地区的优势,把校内外的资源整合,做到能让学生看到5年内的发展空间,实现批量式的高质量的就业。
3.4 促进就业考核导向的转变
高职高专的学生还存在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院校应该通过合适的渠道联系单位,进行推荐;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加强辅导,帮助他们化解就业恐惧,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高质量就业变为考核就业的方向。让高就业率变成高质量就业。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变成高职高专的优势[3,6]。
结束语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开办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发展的重点。本文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要依据市场需求实现招生就业一体化体系。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分析,提出了新时提升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希望通过这些能为新时期的高职高专的就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磊.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指导探索[J].才智,2015(36):37-38.
[2]陈华勇.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浅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1(4):153-154.
[3]谢志远,余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7-129.
[4]李玉兰.高职生就业“难”在“满意度”[N].光明日报,2012-2-8.
篇6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课堂设计
0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重点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开展会话交流的能力。
当前中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主要是考试、毕业、就业。由于学生生源广泛,英语基础薄弱,教师的教学工作十分繁重而且收效甚微。中职学校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十足,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同时适应环境能力强,敢想敢做。所以尽管劣势明显,教师还是要注意到这些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强项。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才华专长,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调整和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哈佛大学“零点项目”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新的教育手段。
1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他所著《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智能是人类生物和心理的本能,一种智能不会完全依赖于单一的感觉系统,智能依靠自身,通过一种以上的感觉系统得以体现。加德纳认为,人具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8种智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然而对每个人来说,发挥作用的方式都不完全一样。
优秀的人常常在多种智能甚至所有智能方面都出类拔萃,但是大多数人只有部分智能处于优势,或多种智能共同作用。教师面对的学生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成绩平平,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游刃有余;有的学生不善言辞,艺术感觉却十分敏锐。教师应发现并能够利用学生的智能优势,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要注意到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其中,语言智能是所有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然而,要精彩地完成一节课,除了口头表达,肢体语言(身体―动觉智能)也必不可少。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应当了解教学效果、分析长处与不足,从而不断调整不断改进(自我认知智能);课外,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沟通,可以多方面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与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根据该理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不同的发展,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居于优势。因此,衡量学生智能水平不能仅靠在校成绩,而应当准确判断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帮助其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弥补弱势领域,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第二,从教师角度来看,使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既积极参与教学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又努力营造宽严兼济的教学氛围,既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还要充当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观察者和评价者。只有重新定位转换角色,才能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第三,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一对几十人的大班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缺乏互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数年如一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合个体差异的教学手段,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取得更大的进步。第四,从评价方法来看,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完整概括学生的能力,改用多元化多评价体系,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次粗暴的评级。
3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3.1 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即使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以及书面创作的能力,为了完成交流和沟通的目标而综合使用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语言智能型的学生擅长通过语言交流进行学习,对文字相当敏感,善于辩论,喜欢阅读以及用所学的词汇进行造句、写作等等。
教师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阅读方面给学生提供文字优美的英文散文、小说、科普文章、新闻等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字数的阅读工作,并能够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2)听力方面给学生的听力材料设置相关问题,在对话录音播放结束后,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句,或者要求学生背诵听力材料中的短文,以培养语感,记忆单词和句型。(3)写作方面,可要求学生记英文日记,或游记、评论等等。(4)口语方面,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或模拟现实场景,要求学生做角色扮演练习,在无稿前提下要求学生临场发挥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师预设情境:
When we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we usually make small talk. How to start small talk?
设计初次见面打招呼闲聊的交流背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对话。还可依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相应的帮助,比如以下提示:
(1)Ask a question.
(2)Talk about something in common.
(3)Offer help.
3.2 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指运用观察和推理方面的能力,有效使用数字、抽象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逻辑-数学型的学生善于计算、搜集数据、借助推理概括进行学习,通常擅长语法、排序、阅读理解方面的题型。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科技英语、拼字游戏、单词分类等练习,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长处。
判断推理题能够促进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比如:
A: Can I help you?
B: I want to buy a shirt for my husband.
Q: Where are they?
A) School B) store C) hotel D) kindergarten
3.3 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是个体感知视觉世界的能力。
空间智能型的学生能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即使在有关物体的刺激已不存在,也能够重造视觉体验,完成知觉转换。他们喜爱图形、色彩、图片,对想象中对事物能够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英文电视剧电影等视频材料、表演、幻灯片、看图说话等等教学活动比较适合此类学生。
教师可采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或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绘制成图形。如:
Listen to the monologue and draw the route on Map2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s given by the speaker.
3.4 身体-动觉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指运用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动觉智能型的学生在身体技能如协调性、平衡性等方面较好,擅长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学习,静态的背诵记忆不适合他们。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动态的学习环境,安排用手操作的活动,比如排练戏剧、手工、实地考察、舞蹈等相关活动。
3.5 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人们对韵律、节奏、音高、旋律的感知辨别能力。音乐智能型的学生喜欢音乐,对旋律、歌词记忆清晰,对音质音色较为敏感,节奏感强。
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听多唱英文歌曲,组织歌曲比赛、歌词听写、课堂设背景音乐等等,也可采用英语影视剧教学法:教师提前节选发音标准清晰,口语纯正,并且趣味性强的电影或片段,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环境,还可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模仿和改编,以加深印象。
3.6 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表现为感知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人际智能型学生观察力敏锐,对他人的表情、声音、体态等细微差别能够较好地感知和区分,并能作出有效反应。教师应该给此类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活动,安排任务让他们发挥特长,比如访谈、社会调查、聚会、模拟推销等活动。
3.7 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一种内在能力,是个体对自我情感或情绪的体察能力。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辨别,了解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修正和指导。自我认知智能型学者擅长定计划,进行自我鞭策和激励。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要求学生为自己定计划、记学习日志、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以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8 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指对自然界的动植物进行辨认和划分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型学生热爱与自然相关的活动,善于观察环境。教师可为他们提供实地考察、户外阅读、郊游等活动。
4 实践案例
以《致用英语-综合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编:程晓堂)第一册第五单元“What’s playing tonight?”为例,以下是我们为该单元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设计的具体任务和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 在职教师 师范生 职业技能 微格教学
[作者简介]李学杰(1966- ),男,辽宁沈阳人,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河南 周口 46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JGLX25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66-0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高等对教师教学所应具备的理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执行者,广大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职业技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要求,成为各级教育机构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我们从2010年至2012年对河南省某市中学教师教学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探寻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培养策略,培训和强化在职教师及高师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教学水平。
一、调查目的、内容与方法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基本内容或要求的了解状况和职业技能的运用状况,能否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进而为加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和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提供参考,为地方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培养策略。
2.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方法。(1)调查对象:2010~2012年河南省某市举办的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骨干教师来自于本地一区一市八县74所中学。其中:市区7所,占9.46%;县区11所,占有14.86%;乡镇56所,占75.68%。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实际回收296份,回收率87.06%,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100%。(2)调查内容: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或要求的了解、职业技能的运用状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师范生踏入教学岗位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等。(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的问题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问卷形式,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 调查结果
1.在职教师的基本情况。被调查对象涉及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和体育、音乐等学科。他们的学历、职称、教龄情况分别为:专科学历教师24人,占8.11%,本科学历教师272人,占91.89%。其中中教高级教师16人,占5.41%;中教一级教师124人,占41.89%;中教二级教师148人,占50%;助教8人,占2.70%。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4人,占1.35%;6~10年教龄的教师64人,占21.62%; 11~15年教龄的教师128人,占43.25%;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100人,占33.78%。从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骨干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或具备中教二级以上教师任职资格,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职业技能的运用情况。在对教学中职业技能重要性、掌握难易的调查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讲解、语言、提问、反馈、课堂组织等技能非常重要,导入、板书、变化、演示、结束等技能比较重要。其中运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技能较难掌握,其他依次是语言、组织、教态变化、讲解、提问、反馈强化、板书、导入、演示、结束等技能。同时也发现,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方言较重、普通话欠标准。
调查中,有74.00%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进行新课导入,有4.39%的教师不能自然有效或不知如何进行课堂导入。50%的教师能够有条理、有特色地设计板书、板画,其他教师自认为板书设计一般。有50%的教师认为授课时语言能表达清楚并吸引学生,41.89%认为能表达清楚但缺少语言魅力。43.24%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并做到及时恰当和全面客观,还有5.74%的教师不能做到客观、及时、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54.05%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45.95%的教师因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学和工作中及时接受新信息的意识和改革创新观念不强。所有被调查者都能够在新课改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但能在课前和课中及时反思教学的各仅有1人,占47.30%的教师还是习惯于在课后反思。虽然对教学现象能够有所反思,但在教学研究方面做得很好仅有12人,占8.1%,有36.49%的教师不知道如何针对教学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
3.职业能力培训和提高情况。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各科教材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从框架结构上把课程按不同系列划分为模块或专题,在内容上和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调查中,51.35%的教师能够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学习不足,教学中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教学,仍继续“拿新瓶装旧酒”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访谈中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改革的理论及时转化成学习方法还掌握不好;新教师刚踏入教学岗位有着高涨的热情、满怀的憧憬,但缺少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思想上还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需要认清自我身份的改变,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体会、多总结,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者。
在对教师接受培训的调查中发现,在职教师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微格教学及训练方式不太了解的占53.04%,基本了解的占41.89%,其中年轻教师多曾接受过微格教学培训,一些老教师则根本没听说过。在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途径方面,有70.27%的教师参加过计算机或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43.92%仍习惯于面对面的讲授模式,48.99%愿意接受网络学习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仅有7.09%的教师能够适应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模式。有77.03%的教师认为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86.49%认为今后需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和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提高自我的职业技能。调查发现,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达33.78%,他们在培训当中对新知识、新信息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偏差,而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年青教师则接受能力较强、掌握培训内容较快。
三、调查的反思
1.教师教育观念和整体素质仍需继续更新和全面提升。调查发现,在高中新课程实践教学全面实施的初期阶段,个别基层乡镇学校的少数教师受传统教学大纲等影响,主观上仍习惯于用老思维、老方式对待改革中的教学环境,思想和行动的准备不足造成对新课程教学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急需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切实把改革的理论及时转化成学习方法。同时,调查中也反映出年轻教师对新形势、新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若要培养满足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还要从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和师范生教学思想、职业技能的培养抓起,促使师范生在校期间了解和学习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自觉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
2.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模式仍需探索革新。当前,高师院校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及时反映教育改革的信息,师范生从中学到大学的经历使他们缺乏对新课改的充分理解,教育实习中也多以大学或中学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参照。教育理论课程的应用性、时代性不强影响和制约着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和教学能力的形成及提高。与部分国家教育实习相比较,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技能研究与训练不足,“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到位,教育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难以保证学生教学基本能力掌握等问题。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教学实践的形式仍缺乏连续性和循环性,成为影响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改革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的设置,探索职业技能训练的策略和模式势在必行。
3.新老教师的衔接与专业发展仍需提高。新课程实践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解决师范生作为教学新手的观念冲突,加快新教师专业成熟进程,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是各级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教学改革迫待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应值此课改良机,深化内部管理,调整课程结构和比重,利用自身学术优势和良好社会形象,吸引优秀学生,培养合格教师;利用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开设各种形式“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缺乏的条件性知识,强化教师专业技能,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和专业发展需求。
四、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模式
基于对以上调查和访谈中表现出问题的反思,我们综合分析各方面研究成果,总结并提出了以下教师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自学领会课程改革精神。为全面落实和实施高中新课程实践教学,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教师应深入学习各学科新课程的相关标准,积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加强在职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强化在职教师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理论自觉性,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及时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2.整合教育类课程,强化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为了深化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课程功能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匹配的科学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其次,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课程结构,进一步凸显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第三,在课程内容上,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大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改革的力度,实现专业学科知识教育与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段教师发展的现实要求。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知识结构和学科素养。最后,在课程实施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出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误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及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专业特长、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结合新课程教学内容和中小学教学典型实例,整合高校教育类相关课程,丰富高师院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结合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及时把各科学科教育学课堂搬到中小学教室,吸收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帮助高师院校在校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促使他们及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向专业化发展。
3.革新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教学体验。借鉴国外为成为新教师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提供专家指导、建立教学技能跟踪档案和每年不间断地进行教育实习等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时间,使教育实习活动从“集中短期完成”改成“长流水式”,改变国内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时间短、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实践阶段过分集中的现状。同时,促使师范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吸收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通过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努力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来促进实践,促使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有效地向专业化发展。
4.利用微格教学系统,加强教学模拟训练。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方法,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提供示范、编写教案、教学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再实践、再反馈、再评价等循环形式,被训者在教学和训练当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技能呈螺旋式上升,从而不断地得到深入和提高。因此,“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反馈评价”微格教学训练模式成为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在校期间迅速提高职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对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用行动研究,“教、学、研”融合一体。行动研究是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困惑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教育现场,在教育情境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通过“行动”和“研究”的双重活动,观察与记录教育实践情况,反省教学研究结果,将教育实践、研究和学习有机结合,从而谋求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发展,进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6.建立教师发展档案,促进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是为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教育成长设立的一种记录方式和策略,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动态发展依据。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发展档案,可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汇集和总结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证据与材料,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作为教学新手的观念冲突,加快新教师专业成熟的进程,帮助师范生和年轻教师尽快地走向岗位、反思教学,迅速成长为教学队伍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2001-06-07.
[3]李惠男,王彩霞.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现状分析及教改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日益凸显。各高职院校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广东白云学院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韩敏,2013)以及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部分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概念不清楚,未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国内近五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文献来看,系统性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零星的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实训教学”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实践教学”“实训教学”或“实践教学模式”等同与“实践教学体系”。而作为实践教学的承担者,部分教师也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不清楚。因此,了解清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迫在眉睫。此外,高职教育重点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才恰恰是学生能够胜任工作的关键。
1.2 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实施的场所,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体系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习基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赵锦,2008)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对办好高职教育和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因而制约了其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构建高职商务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对策
为了解决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2.1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水平,构建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不仅能让教师的思想更充实,更能让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解更深刻,更好地来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其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吴建设,2004)。狭义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合理配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论各高职院校在采用广义或者狭义,都应清楚其概念、构成和运作方式等。而不能将实践教学体系等同于实践教学模式或方法。此外,职业能力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因此,在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进行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明确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和时代变化,按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并随时更新实践教和提高教师水平。
2.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集团
校企合作一直是制约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和提高其积极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接受学生的量少(多小于5人),校企合作企业数量不足。如何让学生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构建校企合作集团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商务英语专业可主要寻找使用“阿里巴巴”操作平台的企业来建立校企合作集团。这不仅解决了企业接受学生量的问题,还降低了企业未来培训员工的成本。建立校企合作集团还有利于扩大院校在该地区外贸行业的影响,进而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加入到校企合作集团中。
2.3 进行企业兼职教师认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实践教师主要由校内专任和企业兼职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内专任教师应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通过双师认证,真正掌握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企业兼职教师则应发挥知悉企业人才需求,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脉等优势;克服缺乏基本教学技能,实践经验无法提升到教育理论层面等劣势。进行企业兼职教师认证是克服其劣势的解决方法。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3次培训企业兼职教师认证,效果明显。这不仅帮助企业兼职教师解决教学难题,也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行校企联合培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开辟了新的渠道。
3 结语
为了更好地解决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主要对策包括:提高教师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集团;进行企业兼职教师认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
参考文献:
[1]韩敏.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3).
[2]吴建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3]赵锦.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英文书法;培养策略.
一、引言
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学能力为其终极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这是由教师的职责和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能,也有助于自己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中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能力素质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体现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主要是:英文书法、音乐美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技能、自修与教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
英文书法是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英文书法技能训练也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书法是学生从事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书写规范整洁与否、得体美观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研备课、听课笔记、命题考试、批改作业等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必须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来达到训练目的。就目前英文书法教学的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书法的热情不高,书法学习低效,短期内难以达到训练要求。因此,提高学生对英文书法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效能,使之达到《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训练要求,这是执教人员有待探讨的课题。
二、学生英文书写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英文书法在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课学期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为了了解、掌握一年级新生的英文书写水平,为本研究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我们对148名在校的一年级师范类本科学生进行了英文书写能力测试与书写体态观察,经汇总统计显示,英语专业有72. 9%的学生存在坐姿不正确的现象,一般为身体伏在桌上或伏在手臂上、头部歪斜或偏侧、眼睛斜视桌面、面部与纸面距离过近(大约只有20c。距离)、脚部不能平落地面等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有64. 9%的学生握笔不正确,一般为握拳式(手指紧贴掌心,形同握拳,这样使笔只能伸而无法缩,影响书写的灵活性)、拇指勾笔式(拇指勾住笔杆,形成虎口紧夹笔杆之态,书写时显得僵硬,不自然)、屈指并行式(拇指第一节与食指第一、二节与笔差不多成平行状,虎口紧夹笔杆、笔杆成垂直状)、食指上移式(食指弯曲上移与拇指相并甚而移到拇指上方,这样便消弱了食指的控制作用)、双指夹笔式(用食指和中指第一节夹笔书写,无法使食指起控制作用)等不正确握笔方式;有83. 8%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笔划顺序不正确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大写字母:E, F, H, T, X, N, M,以及小写字母:f, i, j, t, x等字母的书写上;94. 6%的学生英文字母、语句、格式书写不规范,较集中表现在自然段落开头的字母空位数量、书写的角度、单词之间的间距、句子之间的间距、标点的占位、大写和小写字母的占位等问题上。同时,经过问卷及访谈,我们了解到,52.7%的学生认为规范的英文书写对目前学习影响不大或不十分大,对未来工作的影响持不确定态度;97.3%的学生人学之前没有学习和练习过粉笔板书,83. I%的学生不能够区分意大利、匀体、圆体的书写形式,89. 9%的学生没有在书写方面得到任课教师的专项指导和规范要求,并有27%的学生反映目前不正确的书写方式与任课教师的熏染有关。
三、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策略
英文书法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任课教师一定的书法原理与技巧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助练习。
1.提高学生对英丈书法学习的重视程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趋
要使学生充分领悟今天学习英文书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也无论他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学生的书法示范教师,一位字写得好的教师,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班级习字乃至学习风气。
当然,若要学生练就一手好字也绝非易事,要培养他们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任何兴趣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开始学生对英文书法学习没兴趣不要紧,可以逐渐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批改每日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书法学习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说来,书法学习的乐趣与学生所下的苦功及获得的进步成正比,练字越刻苦,获得的进步就越大,兴趣自然也就越浓。
2.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范贴,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姿势和不规范的书写
学生在练习书法时,有时会出现尽管练习很努力但仍感觉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练习者原有的书写习惯已经固化,且自己往往又找不出欠缺之处,很难一时改正,这时就应及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在练习中不断加以改进,使书法水平迅速提高。
另外,在书法练习中,一定要为学生选择完整规范的英文书法字帖以及所要练习的书写体,并加以认真讲授与指导。授课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学习便是临帖,先追求形似,再追求神似。一字一字地练习,一笔一笔地琢磨;没有看准,没有把握则不动笔;第一遍写完了,一定要认真与字帖对照,找出错误,想出改正方案,有了把握再写第二遍。要求学生在练字时不用求练习次数多少,可以将练习过的字放一放,过几天之后再回过头来写,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3.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练习场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篇10
一、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法律关系定性
解决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的核心在于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学习学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定位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劳务关系说、劳动合同关系说、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三种观点。
“劳务关系说”认为,实习教师并不符合《劳动法》的调整范围,1995年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只能用民法调整,应当为劳务关系(雇佣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说”将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的法律关系定位为事实劳动关系或者准劳动合同关系。事实劳动关系说认为,顶岗实习教师依照三方签订的实习协议,为实习学校提供劳动并接受管理,接受一定的报酬,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合同关系。准劳动关系说认为,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在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间寻找平衡点,将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准劳动法律关系,把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纳入劳动关系进行保护。
“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认为,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仍为在校学生,其到实习学校顶岗实习的目的不是为实习学校提供劳动或劳务,而是为了获得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是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顶岗实习只不过是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学校学习活动的延伸,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应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
目前,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是通说。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为学生,其与实习学校之间不是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双方根本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条件,事实劳动合同关系无从建立。劳务关系说很难保护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明显对实习教师不利。准劳动合同关系说只不过是学界对立法的呼吁,再说保护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也不一定非要采用准劳动合同关系的方式。综合考虑,将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较为妥当。
二、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实习生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因此社会上对企业顶岗实习问题特别关注。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既有与一般顶岗实习法律关系相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特殊性,有助于解决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
(一)强制性
由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各高校曾经对毕业生实习有所放松,因而造成社会各界甚至毕业生本人都认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的错觉。其实,根据有关规定,毕业实习是强制性的。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或毕业时的课程考核不及格的课程未达到留级门数者,先发给结业证书。在分配工作后一年内向学校申请补考(补作)一次,及格者换发毕业证书。经补考(补作)仍不及格的课程以后不再补考(补作)。从师范类学生来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的强制性更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将教育实习与教师资格的获得挂钩,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掌握教师资格申请条件和认定程序。要将申请人修学教师资格课程、通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进行教育实习和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等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因此,顶岗实习作为实习的一种类型,实习教师可选择的余地不大,必须接受学习学校的安排,这与劳务合同双方意思自治的要求相抵触。顶岗实习教师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劳务关系。
(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
与其他类别的顶岗实习相比,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具有特殊性。教师岗位有自身的特殊要求,《教师资格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顶岗实习教师尚未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意义上是不能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的资格尚不具备,实习教师只能是“有名无分”,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事实劳动合同关系。
(三)学习性
教师职业是经验性的职业,对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而顶岗实习教师缺乏的恰恰是实践经验,其顶岗实习的目的也正在于获得实践经验。与其他类别的顶岗实习相比,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学习性更强,其他职业顶岗实习的劳务性更强。
(四)政策性
顶岗实习不但是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技能问题,而且还承担一定的实现教育均衡的重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城市优质幼儿园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各地在组织师范生顶岗实习时,地方政府经常出台一定的文件对顶岗实习加以规范,划拨一定的经费对顶岗实习进行支持。因此,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性更强。
三、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的解决
顶岗实习教师的法律关系既然应当定位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学习性、政策性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等特征,顶岗实习教师的一切法律问题都要围绕其法律地位的定性与特殊性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