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牧羊人范文
时间:2023-03-26 22: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种树的牧羊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电视说书人 故事类节目 主持人 素养生成
作为一种极具
一、故事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传播魅力
环顾当代电视传媒生态,“讲故事”的节目能够在各大电视台风生水起,无疑印证了人类对于“故事”的原始喜好,借助 电子 声像技术得到了空前满足。不同的主持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叙事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在节目中进行结构布局。主持人不仅要讲述一个个精彩故事的来龙去脉,起伏波动,还要在起承转合之间呈现人间百态、嬉笑怒骂,更要在适时加以精妙的点评,以传递节目的立场和态度,传递一种媒介价值观。而就在“讲、述、品、评”的全过程中,主持人自身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上述传播目的的实现,更直接影响自身能否自由、流畅地驾驭节目,形成持久吸引受众的传播魅力。
1 故事化叙述
不同于电影、电视剧对生活的虚构演绎,故事类电视节目以“真实故事”为注脚,在抓住戏剧冲突精髓的同时,再辅以 艺术 化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对“人物——事件”进行逻辑结构,其要在倒叙、插叙、顺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中。让矛盾冲突得以集中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也同时是“说书人”,故事悬念能不能迭起,构思够不够巧妙,全仰赖于这个“说书人”对故事的了解、掌握以及向外传播的能力。
2 评书式表达
目前我国电视“说书人”普遍采用了评书式的语言表达模式,更有地方台直接将评书演员或是相声演员直接收纳为主持人。“评书”这种在
三、讲述类节目主持人素养的生成路径
故事类的节目题材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节目形式也应当让观众悦然接受,这就要求主持人不只是故事的揭秘、解密的角色,也应当担纲起建构节目、传达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任;更要求主持人能够以更具人文气质的素养,为故事类节目增添人文关怀的情愫,以更为宽广的社会视野来审视故事类节目中出现的“那人那事”。当然,比起简单模仿、一味照搬,上述要求更体现出一种慢变量的特质,需要主持人踏下心来慢慢沉淀和积累。在当今主持人普遍年轻化,主要来源于学院培养的环境下这种职业素养的生成显得格外艰难。
1 以人类学视角展现人文情怀
故事类节目离不开人,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以人类 发展 的 历史 眼光来建构节目内容,必然成为探讨人、关注人、影响人的传播中介。因此,考虑到节目的播出效果和专业品质,以更具人文情怀的主持人来保证节目的个性特质和节目基因的传承,就成为此类节目的生存之道。这里说的大众传播者应当具备的“人文情怀”,一方面是指人类共有的“同情之心”,另一方面是指媒介人特有的“批判之心”。前者能够确保主持人不冷漠、不游离,后者则能够确保主持人具备足够的理性和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
具体说来,就是要以人类学理论思维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培养起故事类节目主持人悲天悯人的职业情怀,既能以“局内人”的身份来增强受众的信任感,又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廓清故事本身的症结所在。卢梭曾这样说过:“我认为,所有人类知识中最有用而最落后的是对人本身的了解。”如果我们将这样的阐述运用到故事节目的主持来。就要求主持人要善于和勤于在对人类历史的把握中,从百态人生中收获心灵感悟。这样在面对节目中涉及到的人物时可以游刃有余地从故事主人公的意识、情感、欲望的视域中来挖掘其人性化内质,从人物内心的追问到行为分析,从感性到理性,深入到心灵深处打造吸引受众的故事要素,从“相识到相知”,与受众消除交流的障碍。
2 以社会学视角观察事件动态
篇2
《绑架课》
小外星人面临的难关是“操纵有两千个按钮的UFO,到地球上成功绑架一个人”。
历经挫折,小外星人终于把一个沉睡的人绑架了。最后,小外星人又把他放回去了。全宇宙的小孩子都是善良的。
(欧阳宇航)
《土拨鼠》
土拨鼠面对一次次失败却一次次重新奋斗,我觉得它精神可嘉。不过,我如果是土拨鼠,我会努力避开危险,而不是只知道鲁莽地往前冲。(袁梦洁)
自己历经辛苦,拥有了一个好东西,就要好好珍惜。不要像土拨鼠那样,一味地炫耀食物,结果到头来一无所有,还被压在牛屁股底下。(彭欧雅)
一辆辆满载美味的车远远驶过来。土拨鼠赶紧在路上挖了一个洞。这个坏主意让它一次次不劳而获。可惜的是,每次美味刚拿到手,还来不及塞到嘴巴里,不是被公鸡抢走,就是被老鹰叼走。我深受启发:当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很可能下一秒就会失去它。最后还会深受其害。(刘莎莎)
《土拨鼠》是我看过的最搞笑的短片。可怜的土拨鼠实在是太倒霉了!我看的时候笑个不停。静下来时,我觉得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谢晓波)
《鸟的故事》
一群小鸟总想欺负唯一的那只大鸟。它们仗着“鸟”多势众,不停地用嘴啄大鸟的脚。大鸟栽倒在地上,小鸟们也因为大鸟的离开被反弹到了天上,一只只都掉光了羽毛。
我从中悟出了道理:心怀不轨,害人害己。(彭欧雅)
生活中,不要因为别人和你不一样就排斥他,欺负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和他人和睦相处。(黄心怡)
《种树的牧羊人》
一个人,几十年,荒漠变绿洲。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黄可欣)
如果每一个人都像牧羊人一样,把不毛之地变成森林,我们将有更美好的生活。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渺小,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才能让地球母亲不再哭泣。(徐粤)
我们也种树,但只是每年的植树节做做样子。我看到周围的人越来越喜欢种花,因为花能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我希望更多的人来种树。(徐科裕)
有些人不愿种树,觉得这事太渺小,但手里如果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却随手一丢了事。我呼吁大家记住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嘉欣)
《回忆积木小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往事藏在记忆里。孤独的时候,我们就会回想那些美好的记忆,生活也因此多了很多美好。(黄可欣)
老人越来越老了,快乐的往事却永远鲜活。为了以后能有更美好的回忆,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创造精彩的生活,过好每一天。(贺文波)
篇3
【关键词】奥斯卡动画短片;影响力;思想;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31-02
在这个图像文化盛行的时代,动画在塑造时代上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从最初的幼儿动画到现今的全民动画,就足以说明动画在不断壮大。当然,动画受到外界的瞩目,不得不提起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它功不可没。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Academy Award for Animated Short Film)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932年设立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设立至今,具有很长的历史,评选出了八十多部优秀的动画短片。从这些获奖短片来看,其主题思想、制作方法、艺术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一、奥斯卡动画短片的发展历程
奥斯卡动画短片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一部分,自颁发以来受奥斯卡金像奖威望的影响,也愈加受到世界的瞩目。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一般是指“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是奥斯卡众多荣誉的一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规定,动画的长度必须超过70分钟才可以参加这个项目的竞赛。然而相对于奥斯卡奖的悠久历史,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才刚刚有了雏形。这个奖项于2001年才设立,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开始颁发。在此之前的动画长片电影们都只能按普通电影那样去角逐最高荣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只有短短13年历史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之所以被看作是动画领域里的一项权威评定,恐怕更多要归功于奥斯卡的另一项动画类奖项――最佳动画短片奖。
200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奖被细分为最佳动画长片奖和最佳动画短片奖两个奖项。从名字上看短片奖似乎更像个技术类奖项,跟长片奖相比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样子。实际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具有很长的历史,从1932年开始颁发,只是早期的动画并没有借助电脑技术,现在意义的动画短片是从1974年开始的。相对于北美的动画短片作品,该奖项似乎倾向于更富有艺术气息及更大胆创新的欧洲作品。其中,不乏像《探戈》(1983)、《种树的人》(1988)和《蒙娜丽莎走下楼梯》(1993)这些在动画史上流芳千古的旷世奇作。所以短片奖实至名归地被看作是当今世界动画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奖项。
二、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赏析
当我们欣赏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时,有时会被它夸张变形的人物吸引,被它华丽的色彩迷惑,被它晦涩的情节困顿,也会为其感人的场面落泪,有时还会在它的不知所云中迷失,甚至有时还会体会到它发自内心的呼喊,看到毫无美感的丑与恶,体会不安与痛苦,所有这些都无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时至今日已评选出83部优秀短片,其中美国本土居多,前28部都是美国本土的,此后才有美国以外的国家的作品M行参选,其中加拿大获奖的作品最多,有《沙堡》《摇椅》《哑谜》《种树的牧羊人》《拯救大师瑞恩》《丹麦诗人》等10部作品;英国有《伟大》《操纵》《酷狗宝贝》等;法国有《商标的世界》;德国有《平衡》和《寻找》;俄罗斯有《老人与海》;日本有《回忆积木屋》等。
美国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美国动画片的历史,在世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直引领动画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首先,频繁地丰富地涌现出动漫周边产品;其次,良好的外形,典型的电影明星介绍;第三,大团圆结局;第四,注重细节和特征,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第五,动物形象夸张,成为广泛借鉴的卡通图案;第六,角色设计规范;第七,数字技术和薄膜技术的运用,使画面更完美;第八,情节曲折、有趣,个性鲜明,音乐优美动听。
加拿大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1978年第5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沙堡》,讲述了泥人在沙漠里创造出一众可爱的朋友,他们就像团结贪玩的一族人。利用着自身的特长,相互配合,建设着他们巨大的城堡。风沙再次来临时,他们得以躲进城堡。古怪的角色的形态设定虽然简单,但令人佩服的是与形态相符的运动特性和与沙子间的物理互动效果。1981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摇椅》,温馨的色调,温馨的笔触,温馨的音乐,温馨的故事。片中的摇椅,充满浓郁的北国风味,见证了沧海桑田,承载着一代人对旧时代悠闲自然的生活的怀念。浓妆淡抹的手绘水彩,打造出流畅的场景转换。配乐与舞蹈场景都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热情欢乐。1998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种树的牧羊人》,该片以平实的旁白、第三人回忆录的角度讲述一位孤独的种树人,穷尽半生,凭勤劳的双手变荒地为森林,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2005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拯救大师瑞恩》,通过创作者与被创作者之间对话的形式,以破碎影像和反常声效贯穿的手法“记录”了一部命运的离奇悲歌。
加拿大动画的一大主要特征在于题材多来源于各国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加拿大动画中别具一格的民族音乐、异域服装,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听感受与作品主题,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动画在这里不受任何地域宗教的影响,自由发挥,全力创作,张扬个性,任何种族都得到平等对待。
英国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1976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伟大》,短片围绕个人遭遇和社会反响创作大量卡通角色,通过他们塑造出时代伟人的形象。夸张的高帽和轻快的插曲令人印象深刻,大量真实素材和历史事件把观众带回短片主旨。1992年第6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操纵》,结合传统英式幽默的特点,人物与动画师插科打诨,幽默之余更多体现喜剧人物的自嘲,也表现出动画师别具一格的“动画”功底,以及对生活情趣的异样触感。
英国动画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制作精良,独特的个性,重人文,非主流,赢得更多。英国电影品种繁多,款式多样,探索性强,想象力丰富,探索生命和死亡、哲学、命运等深奥的问题。
法国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商标的世界》,故事的外壳生发于欧洲大陆人文主义理想的忧患意识的五彩蛋。故事里面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商标将世界解读为商品的世界,这里的一个个商标都被赋予寓言的色彩,具有人性化。
德国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1990年第6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平衡》,当平衡被贪念打破,最后留下的只有孤独与失败?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争抢下去的结果看起来并不是这样。也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并不都是那样的一块处在平衡间的板,而更像一个倒T字形的形态。1997年第69冒滤箍ㄗ罴讯画短片《寻找》,朴素的定格风格动画正是德国定格短片的典型代表。泥人为寻找神秘的水源,一层一层地洞穿了荒芜人烟的沙漠、荒地、石滩、铁壁,却回到了本来的地方,原本的空间就在水中。德国动画所表现的实验与探究有目共睹,它坚持注重影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其娱乐性与商业价值;关注声音与画面节奏的关系;使绘画运动起来的美学特征。
三、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视听觉艺术的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得动画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延伸到我们生活中去。动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更是一种影响日常生活的方式,也成为了全球新兴的重要产业。动画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与此同时,中国动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要想动画发展起来,要重视其根本,发展动画短片,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我们就要从优秀的动画短片学起,取其精华,从而创作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兆倩.多元视像的梦幻与现实[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法]奥利维耶・科特.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M].王英策,王诗戈译.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120.
[3]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
[4]姚震宇.奥斯卡获奖动画创作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5]喻青青.艺术的表达与先锋的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曹迪思,汪少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特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22):20-21.
[7]王乃真.动画事故[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9).
[8]王余烈,赵晓艳.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的民族文化特色探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2):64+60.
[9]张春.中国电影短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张h.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纸人》幕后[J].时代漫游,2013,(05):72-73.
[11]刘向英.动画短片的艺术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3]熊阳.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看动画审美的演变与发展[D].南昌大学,2013.
[14]王愿.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动画短片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湖南大学,2013.
[15]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6]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7]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18]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9]杨晓林.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08).
[20]周晨.中国动画电影与奥斯卡最佳动画的比较分析[J].媒体时代,2011(10).
[21]张楠.动画长篇的奥斯卡之路[J].艺术评论,2011(07).
[22]高放.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J].电影艺术,2001(03).
[23]王丽媛.奥斯卡大片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4]赵明.基于内容的动画短片分类[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5]王余烈.论动画短片的故事创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1).
[26]郑勤砚.动画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27]黎青.动画短片《平衡》的现实指导意义[J].文艺研究,2005(08).
[28]于瑾.动画短片中的创意思维研究[J].电影文学,2008.
[29]王清平.宫崎骏与他的动画[J].美术大观,2008(7).
[30]耿宏涛,汪少明.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的多元性及其积极意义[J].媒体时代,2011,(10):69-72.
篇4
(1)非主流动画的概念。非主流动画是相对主流动画来谈的。它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创作体验,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愿望为宗旨。动画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纸上的艺术。
(2)非主流动画的艺术特性。1)个性化的表达和非功利性的创作。非主流动画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或情感的表达,是非功利性的,不需要像商业动画那样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所以,大多数的非主流动画很难被大众所接受,这也是它们成为非主流的原因之一。非主流动画是一种走心的艺术。2)短小精悍,情节简单。相对于主流动画而言,非主流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干。非主流动画是较个性化的创作,一般都是由创作者一人或几人完成,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非主流动画大多是10~20分钟,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钟。由于短,创作者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讲故事上,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和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上。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非主流动画在创作时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创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例如,用水彩、水墨、油画、马克笔、铅笔、蜡笔、毛笔等几种工具交替使用。表现方式也可以是平涂、晕染、擦拭、重叠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制造出新颖奇特的实验性效果。非主流动画推陈出新,除了手绘与玩偶动画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沙画动画、剪纸动画、针幕动画、泥塑动画等等,这些传统的表现形式驰骋在艺术家无边无际的思想海洋中,演化出更多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3)非主流动画的重要性。非主流动画是现当代动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主流动画辩证存在的独立个体。在动画发展的道路上,非主流电影便是非主流动画的雏形模式。非主流动画对于传统主流动画的继承与发扬,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的价值。在主流商业动画占领市场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略非主流动画在动画界的影响力和价值。非主流动画艺术家的作品个性强烈、内容深刻,涉及我们的生活与思维中的方方面面,为铜臭味四溢的动画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流连忘返。
2 非主流动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理论上讲,当代艺术开始于1960年。这个时候,人们还是在时间意义上来确定“当代艺术”。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便在特定意义上开始使用“当代艺术”的说辞,但它仅指一部分“当代”艺术。可是,这种“当代艺术”在西方却成了主流的、成了亲民的艺术,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载体。
(1)国外的非主流动画与当代艺术结合实例。许多动画短片都会从传统的视觉艺术中汲取灵感,动画与艺术就像一对双胞胎,承载共同的基因,当代艺术也不例外。美国动画师琼·格拉茨的艺术短片《下楼的蒙娜丽莎》,片名源自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下楼的裸女》两幅世界名画。它的出现,标志着我们踏上了当代艺术的旅程。短片包含35位史上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但它并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利用或隐或现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画面之间更迭变幻。这部短片采用油质的黏土为制作原料,与油画的质感贴切。动画短片《种树的人》,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巴克在1987年创作完成的。它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二战时期的真实故事。男主角生活在法国的普罗旺斯,是一个孤独牧羊人。他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给予自然,将毕生的经历都倾注在阿尔卑斯山的植树工作中,一直坚持了34年。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将荒芜贫瘠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最后,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默默地离开了人世……。短片以淡入淡出的剪辑手法使影像平静柔美,带给观众行云流水般的动感与诗意,与故事的主旨契合得完美至极。
(2)中国的非主流动画与当代艺术结合实例。动画的进入是在影像出现之后的事。21世纪初开始尝试,2006~2007年是一个发展期,2008年后,以动画为主要创作形式的艺术家们已在国内以至世界上享誉盛名。在中国非主流动画史里,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独立影像。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独立影像就以装置的形式有所表现。但是随着90年代数码影像等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录像、数码照相机等艺术装置才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界的。
张培力是最早从事影像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创作录影作品。张培力始终坚持用超越人体极限的身体语言来掌控录像装置这种媒介。例如,在1996年面世的影片《不确切的》里,他大胆构思,将十几个电视机屏幕,通过技术连接合为一体,制作出了最早的矩形宽银幕。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巨大的屏幕中,清晰地播放着人体各个部位抓耳挠腮的特写镜头,肉感的画面与电视材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令每一个观众都触目惊心,久久难以忘怀。唐茂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是从2005年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开始从事动画创作的。第二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以三屏装置的形式来诠释动画艺术的实验短片《兰花指》面世。这也是他第一次用动态的影响来表达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3 总结
非主流动画是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更能体现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手段和互联网络等多种平台的支持,非主流动画将会异军突起,对当代艺术的进化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黄河清.艺术的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篇5
一、西北地区
西北向来被认为与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区。传说中的神农产生于陕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农在先秦以来的古代传说中正是农业和医药的创立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
传说中的神农以水为姓,即姜姓。一般认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说文解字》中释羌字的意思为牧羊人。但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伪装成羊的猎羊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第三纪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不断干旱化(2),后来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猎羊人"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南迁进入黄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长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开始了农业生产。
进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对粟(稷)的驯化工作。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粟遗存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地处富有森林的秦岭北坡,又处黄土高原南面,而且处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为庇护所,并从中采集、狩猎各种生物资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种)等适合当地干旱和黄土等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实,满足食物的需求,使人们对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们开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树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过程在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迹,《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虫龙之肉,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条记载说明,由于采集和渔猎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农发明了农业和种植业。但在《新语·道基》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民人食肉饮血,衣皮衣,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说,渔猎所得不足以养民,于是开始发展农业。《周书》中也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蓐,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食"(3)。开始了农业生产。
古人早期的农作方法,《国语·鲁语》是这样记述的:"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疏。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4)这里的烈山氏可能指的是放火烧荒,柱可能指的是早期用木棍点播的一种栽培方式。形象地道出了神农驯化粟的"棍耕火种"过程。
当然,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里驯化的作物还有蔬、果。从大地湾文化的后继者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栗子,而现今秦安所在的天水地区仍然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野生栗子林这一情况分析,栗子这种坚果可能也是由这一地区首先栽培的。另外,桃子也可能首先是由这一地区栽培的。桃无疑是我国栽培史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虽然还未见有栽培的果实(或种子)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现,但河北藁城曾出土商代的栽培桃核,《诗经》中也反映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非常熟悉这种水果,加之天水的小陇山(秦岭北坡)仍有大量野生桃(甘肃桃)的分布,这种野生桃与栽培桃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应当就是栽培桃的野生祖先,因此推测它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被栽培是有可能的。在蔬菜方面,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罐装菜籽,很可能是芜菁(因为我国唐代以前北方似乎一直没有白菜),这种耐干旱的蔬菜可能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在农业社会中,除食物生产之外,穿衣是另一最受人关注的事情。因此纤维植物很早也为人栽培。甘肃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栽培类型的大麻籽,说明大麻也可能最早起源于这一地区。这种作物在中亚和我国西北分布很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的底部有麻布纹,说明这种纤维植物的利用是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亚原产的小麦可能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传入我国的渭河流域。因为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陕西赵家来客省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小麦遗存(5)。
从上述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渭河上游的陕甘地区的秦岭山麓及周边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温带耐旱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里发源的作物对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稷(粟)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图腾,不但神农的后代称作稷,而且周人的祖先因为从母亲氏族--神农族那里继承了这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也被尊为稷。他们都被后人认为是五谷神,与土地神--社合称便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稷。而其它几种作物都是适合早期粗放栽培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的农业发端应当也是很早的。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这里在第四纪时期,植被主要是夏绿林。进入全新世初期,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占据统治地位。气候比较寒冷。从距今7000-8000年至5000年前,气候逐渐变得比现在还要温暖一些,阔叶树种逐渐占优势,草本植物也达到高峰(6),说明这一时期是非常适于农业发展的。虽然早期的新石器遗址没有发现有栽培作物的存在。但是与上述大地湾遗址同期并处在黄土高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却曾发现大量的粟的遗存。这里所见的贮藏粟量非常之大,说明它的栽培有相当的历史。但现在还很难说它是由黄河上游地区传来,还是当地起源。
上述遗址出土的其它作物包括核桃、榛子。值得注意的是核桃。这种坚果原先一直认为是汉代的时候,张骞"凿通"西域后才传进内地栽培的。但在河北容城曾出土过距今九千多年前的核桃,磁山文化遗址也出土过核桃(7),此外,同处黄土高原边缘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同样出土过核桃(8),这表明它的利用和栽培在我国有着异常古老的历史。而且我国西南的林芝地区至今还分布有野生的核桃林,这说明这种果树很可能是我国本地起源的(磁山出土的核桃据说很小,虽在考古文献上标了核桃的说明,但我怀疑它可能是核桃属的其它种)。顺便提一下,从《诗经·庸阝风·定之方中》可以看出,榛子曾经是一种栽培的果树,但在后代似乎没有得到改良和发展。
另外,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酸枣,在新郑沙窝李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了枣核,这说明这种果树也开始为人们所栽培。这种果树与西北地区的起源的栗子在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它们一直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木本粮食"(9)。华北地区起源的重要作物可能还有桑,这种植物的果实可能很早就被人采食,传说黄帝的妃子发明了养蚕,甲骨文中已有桑字(10),《诗经》中不但有20余处提到桑,而且有大规模种桑的记述。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熟悉程度都非同寻常,可能有很久远的栽培历史,估计在5000年前已被栽培。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栽培植物,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培水稻的地方。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暖湿。据孢粉研究,我国东南部地区距今11000-8000年前,以松或栎等(阔)叶树种为主,植被从森林草原型向森林植被方向发展,属于落叶阔叶树稳定上升期,这个时期气温迅速上升。距今8000-6500年前的常绿林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潮湿。距今6500-3500年前的前半段为亚热带植被发育期,而后半段草本植物蒿属达到高峰,常绿阔叶林成份逐渐减少(11)。大体上以森林植被为主。可能很早就有人类在各大湖的周围捕鱼拾贝、采集植物果实和嫩芽。传说中的蛇身人首的伏羲(包牺)可能就是爬行动物众多长江下游和华东地区人们的远古始祖。《易传·系辞下》记载他曾:"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后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意味着农业就从这里开始了。但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
这一地区驯化的最重要的作物无疑是粮食作物水稻。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国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1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曾经出土过水稻的植硅石(12)。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13)遗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实(14),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湖南澧县八十土当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15)。这无疑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现今我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和我国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我国已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黄河流域演化为粳稻。我国是粳、籼稻两个亚种分化地之一(16)。他关于水稻栽培起源地的说法可能是不对的,但关于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这种观点大体上是站得住脚的。湖南、江西这一地区不但至今仍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并且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因此以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认为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的说法大约是比较可信的(17)。笔者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湖区周围应该是它的栽培起源地。这类"大泽"向来是古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基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早期。作为一种食物经长期的采集,加上适当品种的选择导致栽培,这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湖南道县还可能是柑橘的栽培起源地之一。因为历史上早期记载都说洞庭湖一带的柑橘很有名,屈原还写过《橘颂》,至今浙江的温州,江西的南丰还是我国著名的柑橘产区。道县还有野生橘的分布。两湖则有近缘种宜昌橙的分布。另一近缘属金橘属的野生种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我国另外一种果树梅应当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它的果实早期可能主要用于调味,从《尚书》的有关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它的野生种在我国湖北等地山区仍有分布。它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汉水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的南部一些地区,在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过夏代的梅核(18)。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能是我国最早大量使用竹类植物的地区,因为在浙江吴兴钱三漾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过竹编的器物。后世《禹贡》中提到荆州的贡品包括竹产品;《尔雅·释地》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此外,苎麻可能也是由这个地方首先驯化而成为栽培植物的,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曾发现有较多的碳化苎麻平纹布和细绳(19)。这表明此种作物的栽培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过一个漆碗,表明漆树这种经济植物很早就为人们所利用了。上述情况表明这里当是我国一个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这里驯化的水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它很快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过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稻粒印纹,说明向淮河流域发展很早,而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七千多年前的栽培稻谷(20),似乎表明水稻向周边传播似乎是同步的。不仅如此,考古学的证据表明水稻后来很快向黄河流域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传播。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谷物,为我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另外,这里首先大量运用的竹子,到后来栽培竹子对我国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这一地区有大量的竹林分布,因此当地的百姓除了食用竹笋之外,还广泛运用竹子制作各种生产和生活器物,它充斥在我国南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代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曾指出竹子在我国有大大小小的600多种用途,以至于有些外国人称我国的文明为"竹子文明"。
此外,漆树的利用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漆树分布较多和现今栽培较多的是在我国的川东和湖北一带山区。
长江流域应当是首先利用这种植物的地方,很可能这种树脂的利用在长江中游大巴山区的汉水流域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并通过那一地区将漆树的利用方法传到中原地区。河北一些商代的遗址曾出土过漆器,这说明漆的利用历史从南到北都很久远。《诗经》的有关记述表明,漆树在周代的时候肯定是一种栽培植物。战国时期的庄子还当过漆园吏,说明当时黄河流域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漆树也是很有我国文明特色的一种栽培植物,对我国后代的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上述"猎羊"的古羌人或他们生活在陇南的后裔可能有部分进入四川的岷山山地的岷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21),成为"三星堆"远古居民的先祖。从《史记》等有关文献记载来看,这里应当是芋头驯化地和分化中心之一,这一地区至今仍有野生芋分布。但这种作物的驯化的时间还有待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