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03-31 15: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篇1

高密市开发区小学孙金花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的不懈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

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十一课《第八次》,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大家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解决.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

学生读文,作标记

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布鲁斯为什么躺在磨房里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中的几乎是什么意思蜘蛛是怎样织网的布鲁斯是怎样动员人民的

以学定教,研读课文

(出示多媒体课件: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

让学生通过读这两个句子,把它们进行比较,理解几乎的意思.

自读1,2两个自然段,从哪个句子能看出布鲁斯几乎失去信心了

学生读,回答.

师:布鲁斯为什么躺在磨房里生答.

师:什么是唉声叹气生说.师:唉声叹气是什么样子生作叹息状

师:那不断地唉声叹气呢学生表演.

师:此时的布鲁斯在想什么呢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想什么

(创设情境)现在我们来到了古时候的欧洲,来到了美丽的苏格兰,在这里,你和苏格兰人民过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当外国侵略军踏到苏格兰土地上的时候,这种幸福的生活便被打碎了!难道苏格兰就像一只小羊一样等待着被这匹恶狼吃掉吗不!你,苏格兰的王子,勇敢的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奋起抵抗!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见,顿时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我们败了,可我们并不灰心,再打,败了再打,就这样打了败,败了打,一连打了七了,都失败了,军队被打散了,你拖着疲惫的受伤的身体,逃到了山上的一间磨房里,实在走不动了,就一头倒在了木板上,此时的你,会想什么呢

学生说.

师:就在布鲁斯灰心丧气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了什么生说

师:现在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蜘蛛结网的句子.

(1)生读,画.

(2)指名读.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

(3)自读,边读边想象.(师先示范怎么是边读边想象)

(4)指名读,指导学生朗读.

(5)想读的站起来读,不想读的闭上眼睛想象.

(6)老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师: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蜘蛛生说,并到黑板板书.

师:作为布鲁斯,他历经了七次失败,失败的打击让他灰心到了极点,感觉这次战斗没什么希望了,看到了这只不服输的蜘蛛他是怎么表现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他心里在想什么生说.

指名读,指导朗读.

师:布鲁斯被感动极了,他下定决心要干到底,他会怎么说"我也要干第八次"

学生握起拳头读.

师:同学们,说话很容易,可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只有他一个人就打仗了得有什么(军队)军队被打散了怎么办(召集)可那些士兵和布鲁斯一样经过了七次失败,也灰心丧气了,不想打仗了,几乎失去了战斗的勇气,那布鲁斯得怎么做才能让士兵愿意跟他一起去战斗(生说)

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怎么说服他们,鼓起他们作战的勇气和信心呢

学生上台说,下面的学生和老师充当被打散的,失去信心的士兵.

齐读最后两句话.

再读课文

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篇2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实施单元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整体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四个一”。

语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思路,努力做到“四个一”:依托一个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一套教材,熟悉一册课本,明确一个单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其理念和标准,了解整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体系特点,熟悉当前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图,明确当前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时序、过程设计等。

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参考每单元之前的“单元教材支配表”。此表提要式分条列出本单元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主要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建议和精、略读课文安排建议。当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如笔者在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亲近文学”单元的教学时,将开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放到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教授,并作了略读处理。因为,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小,对文学没有太多直观认识。而《为你打开一扇门》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等的论述又比较抽象。如果按部就班,首先教授此文的话,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为此,我先安排了浅显易懂的《繁星》,生动曲折的《安恩和奶牛》,优美流畅、富有哲理的《冰心诗四首》,再安排了简短有趣的《古代寓言二则》,散文、小说、诗歌、寓言,体裁多样。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赵丽宏对文学的阐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二、有效开展比较教学,多角度、多层面“求同求异”。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题来合成单元。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既有共同的主题,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实施单元教学可以常用比较教学法。有效开展比较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求同求异”,通过对语言材料全面深入地比较和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理解鉴赏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之歌。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七律 》、《<组歌>两首》、《老山界》、《草》、《<>节选》),若从求同的角度看,它们有很多共性。首先,题材都与“”有关,记述了途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次,表达方式方面,都采用了叙事和描写,多少不同而已。最后,五篇课文的主题,都表现了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展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有共性,某些教学环节的要求、处理可以相同或相似。如:朗读基调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若从求异的角度看,它们各有个性。首先,五篇文章体裁不同。律诗、歌词、回忆录、小说、电视剧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一般方法。其次,从描写角度来看,前三篇描写景物较多,后两篇描写人物较多。教师可将各篇文章中的描写性语句找出,然后比较差异,并探寻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主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七律・》侧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组歌>两首》侧重表现用兵如神和战士的革命理想;《老山界》侧重表现优良革命传统;《草》侧重表现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节选》侧重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指点学生通过体会细节,品读关键语句来把握差异。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篇3

一、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配乐朗诵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广泛,许多教师都曾用过这种方法来进行诗文教读。首先是诗歌教学。诗歌教学重在诵读,学生如果能读出诗味,读懂情感,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怎样能使学生读懂感情读出味道呢?那就是根据诗歌选择合适的音乐,让音乐带领学生进入诗歌,让音乐为教学设置一个最佳情境。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艾青的诗歌《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时配上轻缓又略微活泼的钢琴曲,教师轻柔而又深情地朗诵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跟着老师的声音便自然地走进了明月朗照的中秋,走进了酸甜的思念之中。紧接着让学生跟着音乐动情地大声地诵读,音乐此时自然能调动起他们的感情,帮助他们走进那种情境。如果没有音乐,不仅老师的朗诵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很难在诵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不仅是诗歌,散文的朗诵教学也适于配乐。如本册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选择的是四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诵时也应配上合适的音乐。如《济南的冬天》可以配上钢琴曲《雪之梦》,这首曲子即舒缓又充满温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济南的冬天充满温情的特点,伴随着音乐我们仿佛听到了老舍先生缓缓而有深情的讲述。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则更适合《雨中漫步》等更为欢快的钢琴曲,之后再让学生配乐朗诵。当然,学生也不必全文朗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朗诵,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形式多样的配乐朗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而让语文教师头痛的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另外,关于音乐的选择,不仅局限于钢琴曲,各种乐器自有不同的味道,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如讲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笔者认为用钢琴曲不当,似乎二胡的忧伤深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件平凡小事中的拳拳父子情,因此笔者选择了二胡曲《睡莲》。当深情的音乐起伏连绵时,教师用最质朴的声音为学生讲述起一个最普通的父亲的“背影”故事,那朴实而真挚的情意就随之流泻而出了。

二、音乐导入,铺路搭桥

音乐最能启感,因而在教学之初,用合适的音乐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最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最深刻地让学生感知情感。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萧乾的散文《枣核》,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因此,音乐导入时选择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先让学生体会中国人的这一份不朽的爱国情怀,再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对这一情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如果觉得这首歌有些老旧,或者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那么刘德华的《中国人》或者SHE的《中国话》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听完之后,让学生谈一谈对歌曲的理解或者感受,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国,也更能体会这一深沉的情感。这样的引入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本单元“爱国情怀”这一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就完全实现了。

再如,苏教版选有《诗经•蒹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早被现代人谱上曲重新演绎过了,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歌曲导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琼瑶依据《蒹葭》作的词,以此引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抒发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深婉惆怅,更能体会那种缠绵悱恻又不折不挠的曲折追求,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歌恒久而常新的魅力。

另外,音乐导入也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首歌曲,只要用得合适,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教学这一单元课外时,何不使用一些音频声效来导入新课?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叫卖声、地方戏曲的几声唱腔、地方特有的乐器演奏声音或者民俗表演的声音……这些声音能引起学生对于民俗活动的记忆,使学生体会到民俗风情的魅力。所以,各种音乐或声音效果能很好地导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激起共鸣。

三、诗文吟唱,深化理解

音乐除了帮助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现代诗歌和古诗文的教学,最佳的反馈方式就是“唱起来,唱出来”。之前提到的《诗经•蒹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七年级上册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自然不必说,因为有现成的曲调,上完新课让学生唱一唱,不会的跟着音乐学一学,再次体会其不老的深情,对于巩固学习成果非常有效。

对于其他诗歌同样也可以唱起来,怎么唱呢?自然,让学生谱曲难度较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用合适的曲调,改变歌词来唱吧。然而选择曲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抒发伤情的诗歌却用欢快的调子来唱,自然就会成为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规范引导。

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美术作品;艺术形象

欣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欣赏艺术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理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也很有帮助。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并不是所有初中美术教师都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教学,有的教师的教学甚至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欣赏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教学呢?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一种“三性一体”的好教法。

一、第一性――知识性

具备一定的知识,是进行有效欣赏教学的前提基础。具体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什么是美术的艺术形象呢?课本讲解的并不明确。在讲解时可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图片,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静物、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的不同之处,是在空间上存着确定的、静态形成、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并具有“鲜明、具体、生动”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美术形象的真正含义,为后面讲解美术形象来源和多样性打基础。

其次是讲明美术艺术形象的来源和成为真正艺术形象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讲解时可着重在高于生活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在高于生活方面,可结合中国画中的“传神”和“气韵生动“理论,指出美术形象是美术家在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内部,并注于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深华为形与视,情与理,物与我高度和谐统一的形象。如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实现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延长美术形象的艺术生命。

再次,对比讲解美术形象的多样性,可从三方面讲解:①单个形象与整体形象。②再现性形象和表现性形象。③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在这部分教学中,重点是表现性形象,意象形象和抽象形象。因为这三者与现实生活相背离,不符合一般人的认识和审美规律,可结合图片详细讲解,对表现性形象和意象形象,要讲明二者的区分与联系:区别是表现性形象形象注重作者内在的心态表露,意象形象注重画面表面的直观形象,联系是二者都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认识。抽象形象者着重讲其功能,在于激感和创作心态。

二、第二性――趣味性

趣味性是增强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的“催化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仅进行理论的讲解和一般的作品欣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主要采用两个方法:①趣味性语言教学;②趣味性故事教学。趣味性语言教学要做到语言正确、语调顿挫,不同地方采用不同的语气,避免方言、土话,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感到枯燥无味,这样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趣味性故事可参照作品形象的欣赏,趣味性地讲解作者生平;创作方法;作品所反映的故事内容等。

如我在教学生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三、第三性――娱乐性

篇5

一、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语言神态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观察通常是对某个知识内容的局部反馈,适用于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环视的方法来了解整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通过点视的方法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了解某些学生的掌握情况。点视法的针对性较强,比如学习到基础部分的时候,我们点视的对象就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出现在难点突破环节时,我们首先点视的对象应该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逐一突破的过程中,我们点视的对象也随之而改变。对于某些比较内向而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当老师的眼神与他们相撞时,他们会感到紧张,这时我们就不能通过他的面部表情或眼神获取非常准确的信息。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虚视法来观察学生,虚视通常不和学生发生眼神相撞,可以在学生看向黑板的时候,大体用环视的视线,潜意识却有目的的去观察要观察的学生,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那些相对较内向的学生的情况。在数学课堂中,环视、点视、虚视是相结合的,每一个观察都要有目的,每一次观察都要有结果。就拿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探究等角对等边来讲,在情境创设等边对等角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环视了解每个学生投入程度,及思维的积极性,而在思考由怎样的条件可得到等边时,很多同学自然而然会想到,如果有两个底角相等就能得到,当教师告知这样的说法错误时,大部分的学生会很惊讶,只要教师重复说“底角”几遍,采用点视和虚视相结合的方法,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露出豁然开朗的微笑,从而针对性了解本环节目标达成可能不是很好的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提问法

提问法就是通过高效的提问来考查学生。课堂考查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提问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班集体和每个个体的学习情况。在整体学习中,如果学生对知识点都掌握的比较好时,我们可以把很多结论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集体回答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来了解整体中是否存在个别掌握不到位的学生。而在提问中最有效的形式是“整体提问,个别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对提问的内容要精心准备,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课标的要求,还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再适当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提问方式。如在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时,我们可以结合八年级上册整式中的有关概念,如项、系数等来进行提问。这种通过复习巩固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前面的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样可以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情况。而提问的出发点有很多,就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可以创设复习情景提问;可以根据课堂中的教学实际,适时提问;也可以根据课堂中的各种意外事故,创设各种巧妙的提问来解决尴尬。总之,只有智慧有效的提问才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实践操作法

实践操作这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效果尤为明显。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明显区别于语文等文科科目,学习好一个知识点后,我们会马上采用课堂例题进行反馈,比如在学好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解题后,要考查学生对配方法掌握的情况时,会马上让学生做一道例题,大部分学生在下面做习题,再叫个别学生的到黑板上来解题,根据上来学生的解题情况,老师的巡视来了解学生对我们所研究问题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实践操作方法不仅能显而易见的反馈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有效反馈课堂的教学效果,然后可以根据实践操作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课堂进度和教学策略。但是实践的内容必须紧扣我们刚刚所学的内容,难度要适当减小,面向全部学生,切实做到练习巩固的效果。

四、课堂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