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21 10:2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课堂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课堂模式

篇1

关键词:高效课堂模式;善导;乐学;精练

高效课堂为高效性课堂或高效型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果或效率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完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更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的前提下,一种新型的“15/20/10”高效课堂模式在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主要是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15/20/10”教学模式是将一节课的45分钟分成三个阶段:即15分钟温故,自学;20分钟展示交流,点拨提高;10分钟当堂反馈.应该说,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陋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有一种钻研的精神,最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练习用来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有个全面的巩固.

善导、乐学、精练是这种高效课堂模式下的三要素.如何将导、学、练有机结合,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使教师在学中导、练中导、学生在导中学、导中练.真正达到高效.

一、15分钟中的善导

多数中职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所以要求中职教师首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导情、导知、导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1 导情.激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教学热情与艺术,去感染学生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境界.例如,在学生已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讲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可以各准备一个同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大米若干.用圆锥装满大米然后倒入圆柱,请一个学生来演示,然后得出它们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于是,学生由情感的好奇,转为情感思索,即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最终获得圆锥的体积公式.

2 导知.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必须注意旧知向新知的过渡引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构建知识网络,并把旧知识纳入新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例如,讲复数模公式时,先复习向量的模,再把复数用向量表示,从而通过旧知向量的模,推导新知复数的模.

3 导序.所谓导序,即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需要一动机一目标引导下,产生最佳的思维状态、情感状态和认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20分钟中的乐学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题、思题、解题.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能力转化.

1 学例题、思方法.例题是学习新知的引索,引导学生自学例题,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从中领悟例题的内涵及思维方法,从而扫除思维障碍,达到接纳新知之目的.

2 学操作,思抽象.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必须创设操作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学具式演示,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清晰的表象,然后逐步有感知抽象概括出理知.例如,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定义.可让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然后把直角三角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 学表达,思逻辑.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也是思维直接表达形式.例如,信号弹有红、绿、黄三种颜色,如果向天空连发3枪表示一个信号,那么共能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首先让学生读题,审题后,让学生口述:①已知条件是什么?②要求问题是什么?③分几种情况求出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这道题有二个条件,一是共三种颜色,二是发三枪,要求的问题是共多少种不同的信号?分三种颜色①一种颜色②两种颜色③三种颜色.最后把三种情况的结果相加得到最后的解.以上这一过程,实质就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10分钟中的精练

精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练习,促进学生由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练旧知,育迁移能力.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它与旧知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知生长点上,巧妙设计铺垫题,使在新知的连接点上,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实现迁移,启发学生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

2 练新知,育理解能力.练新知,目的在于知识反馈,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以便及时矫正.练习中,充分运用教材中做一做,让学生动口,动手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3 练类比,育应变能力.许多数学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必须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巧妙设计题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合理的类比推理,使学生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应用水平,增强应变能力.例如,学好排列、组合后,练习将9本相同的书分给3个人,各有几种分法?①甲1本,乙2本,丙6本.②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6本.③甲、乙、丙每人3本.通过练习,让学生分清排列与组合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老师主宰着课堂的沉浮,是课堂的主体,而忽视了有自己思想和性格的个体――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明白,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学得如何,而不是教师“表演”得如何。因此,我们应以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思想上接受学习,亲历学习,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使语文课堂走向高效,走向“成熟”,展现无穷魅力。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高效呢?叶圣陶先生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吗。”因此,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实际,我建立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模式的固有程序,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使之更科学、更高效。

一、课文学习故事化

对于内容浅显、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同桌或小组的成员听。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知识消化的过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先让学生自独自讲,互相点评。学生讲完后我抛出问题: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你觉得谁应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以问题带动学生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我予以恰当点拨。学生有了阅读体验,争相发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获取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当学生把这些问题解决后,我让学生了解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并学习此文的写作方法,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随后即做课后研讨与练:想象一下,菲利浦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写成两百字左右的小短文。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改变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抱头睡觉,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效益低下的状况。

二、重视整体感知,加强朗读教学

诗歌单元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默读、齐读、分组比赛、男女生对抗赛等。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在此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不做讲解。我认为对诗歌逐字逐句地讲解、条分缕析,无疑是对其做肢解,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意境美,而这些是永远讲不出来的,只能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悟出来。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诗时,我就让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概括诗歌的内容,并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画(当然,不要求画的完美性,只要学生能抓住关键,表现自己的理解即可),效果不错。

三、课文教学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许多文章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如九年级课本中的《心声》、《给女儿的一封信》等课文学生读起来很亲切、很有意思。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我不把课文条分缕析、肢解,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悟、体会。

在教学《心声》时,我就让学生自己读悟,先在小组内谈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整体感受。因为这课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近,许多学生也有与京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再抛出问题:能给你如此感受的文章或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最后学以致用: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与任课老师、班主任是否也有过与文章中李京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都曾给你深刻的体验,请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简要的描述。此次练笔,连一向讨厌作文的学生都写得相当不错。

四、依据文体特点,课堂教学模式化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把课文编成一个问题模式,以问题为线索,带动学生自主读文,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解决问题,达到自觉自主学习。

小说单元的教学,可设计以下问题辅助学生学习探究:

1.感知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2.梳理思路,把握情节。(可依据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进行梳理。)

3.解析人物形象:走近主人公,了解其性格特征。

4.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表现手法。

5.摘抄精彩语句、段,赏析其精彩之处。

6.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谈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当然,说明文教学和议论文教学也可采用此种模式,只不过所设计的问题侧重点不同。

采用这样的方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也就不会感到太辛苦。因为教师只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通过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的翻新。而我的做法也就遵循此原则。我相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努力钻研,勤于反思,就一定会找到许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青春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情智;模式;构建;高效

随着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推进,各地都依据自身条件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也突出了“美术人文和科技”交融的创新教育理念,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所以说情智教育就好比是为美术教育量身定做的。现如今要解决的就是构建好“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使美术课在情智课堂模式下“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摸索,我认为情智课堂模式下的美术课应包含课前准备、情境导入、感知探究、学生练习、欣赏评价和拓展迁移等六个环节,而如何把握这六个环节就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从小学美术情智课堂模式的建构中加以探究。

一、课前准备,启动情智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术课一般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较多。教师要提前布置,没有工具和材料怎么能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呢?同时,如果长时间的缺少工具和材料,学生就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教师上课也一定会上得索然无味。学生提前准备的不仅仅是工具和材料,更重要的是那颗求知的心,这已经勾起想要学习的欲望,启动了学生的情智。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就有了保障。

二、情境导入,激活情智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美术课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更需要发挥其艺术特色,其他课都讲究艺术,美术课就更具有它的独特性。美术课上用的最多的就是创设情境导入。情境导入主要的形式有游戏激情法、故事激情法、歌曲激情法等。其实无论是那一种方法,我们都要注意,不能为了设置情境而设计,要切实的、真正的符合美术教学规律,实现激活情智的作用,为美术课堂教学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才行。

三、感知探究,生成情智

古往今来,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不具备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他们都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示着人类的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时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本体,还应该以美术为桥梁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勇于追求与众不同,乐于表现。例如:我在上《桥上桥下》一课时,就结合教学内容,首先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弧线,请学生猜猜是什么?“月亮”、“伤心的嘴巴”、“桥”“彩虹”等等,学生说出很多有趣的答案。我顺其自然的通过添加引出课题。接着学生自由的讨论“喜欢什么桥?”、“中国最古老的石拱桥是哪座?”、“桥的基本造型是什么样的?”,通过讨论形成宽松、自主、合作的一种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同时,我还注意提示学生重点分析桥的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桥的造型要以力学为依据,桥身呈拱型,全桥稳定匀称,大拱利于船只的航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桥文化,了解桥背后的故事。通过古今中外的桥梁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发现桥的美,认识生活的美,让学生层层深入地感知和体验审美教育与人文和科技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学生练习,发展情智

学生在创作时,我们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但绝对不能越俎代庖,那样会干扰学生的构思,打乱他们的表现过程,同时也尽量不要阻止他们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们练习时通过自己的感悟与合作中的交流,实现作品表现形式的升华,达到美术创作的高度。这样既有了认知上的互动,又有情意上的互动,还可以促进行为上的互动,最终使得学生的情智有所增长。

五、欣赏评价,展示情智

小学生经过努力画出来的作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的弹性较大,因此我们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评价出孩子的自信,评价出孩子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来。我们可以在课堂多样化的评价中重点突出自评、生生互评。让学生欣赏评价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个体产生独特的体验,形成鲜明的立场,以至出现不同观点品长评短。这时展开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辩论中增乐趣、长智慧。通过这样的展示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内化知识、张扬个性、升华兴趣、发展思维和培养习惯。

六、拓展迁移,升华情智

课堂延伸是知识的拓展,课堂迁移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迁移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美术教育的拓展迁移就是让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进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最终使拓展迁移打破了课堂内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无时无处不在感受美、表现美、创作美,进一步升华他们的情智。

篇4

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这样的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新课引入设计和运用,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希望他们关注的教学内容上,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都会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自主探究;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情境呈现,或设置悬念、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心理愿望。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1)短(时间安排合理);(2)精(紧扣课题,目的明确、语言精炼);(3)准(形象直观,效果明显);(4)实(易于操作)。

2.研究探索,学法指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对于滑动变阻器如何接入电路,选用不同的接线柱时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效果,教师可让学生们合作,用实验验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让大家彼此交流,从而掌握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另外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或通过阅读或通过实验,学习应用观察思考法、激疑讨论法、实验探讨法……进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发现问题,讨论分析、研究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学生能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掌握良好的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3.重点突破,有的放矢

教师要精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前面各个教学环节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系统而规范。教师只需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地讲,这样的讲解针对性强,效果好。另外,讲解时要注意作小结、讲规律,教给学生清晰的概念;抓住事物的本质,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学习规律,使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同化或顺应,形成知识体系。

4.反馈矫正,小结反思

课堂检测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习题,使练习的内容既符合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强化已学知识,又促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兴奋状态,使学生经过努力深化所学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形成技能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根据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和失误进行矫正和补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善于提出问题,巧设难局,启发思维,使学生经常面临反馈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自我反馈的客观环境;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和认识结果应用于自身;要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馈训练,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调整的方法,为学生的自我反馈创造必要的条件。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任务。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能力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1、要吃透教材与课标

一节课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教师是否吃透了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只有紧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则要求通过合适的方法、不同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要编好学案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就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成"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3、要了解学情

无论是在学案的编写上,还是在课前的准备上,还是在课中的讲解上,一定要了解学情。比如每节课上课前,一定要检查或抽查学生的学案。一方面是督促学生要认真完成学案上的内容,同时要了解学生每道题的做题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只有这样,你在课前任务的分配上和课中的点拨?讲解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4、课前要认真备课,课上要灵活应变

课堂上瞬息万变,学生不一定会问到什么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学生提出的问题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云。同时要求老师要又灵活的应变能力,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既要小心地呵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要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探究,而不至于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对细枝末节问题的扯皮中。

三、优质高效历史课堂模式初探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学校也在努力,我们历史学科也在探索适合我们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模式,现将我们摸索的模式和最初设想介绍给大家。

1、预习

预习主要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各种方式,完成预习内容。预习很重要,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展示是否精彩和课堂是否有效率,预习的差距也决定了成绩的差距,所以要给学生讲到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检查或抽查督促学生预习的完成。

2、展示

展示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将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之所以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是因为如果学生上课后才将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将会占用不少时间,往往会出现每节课都讲不完,每节课都拖堂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在每节课之前,提前把任务分给各组。

第二个环节:上课后前5分钟,通过抽查或提问的方式,检查上节课的复习情况和本节课的预习情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预习时要有意记忆。

第三个环节:各组学生代表对展示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质疑,老师及时点拨。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0-25分钟,也是整个环节最精彩的部分。这个环节最能锻炼学生胆量,最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个环节,展示学生只有在预习充分地的情况下才能展示精彩,其他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质疑。当然这个环节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为学生在展示和质疑时,什么问题都有可能提出,什么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点拨才能及时?到位,才能真正起到指点迷津?拨云见雾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课堂小节能使整节课知识网络化?体系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当堂检测能起到巩固和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纠正。

这就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当然,针对历史学科,尤其是在新课程下专题体例?中外混编的情况下,我们除了每节课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问题化?网络化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单元小结?单元测试。单元测试分为基础测试和能力测试。基础测试主要是将单元内容问题化,然后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测试主要是出一些立意高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找寻信息、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堂模式实施一年多来,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探究潜力激活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学生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杰.试论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4(15).

篇6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效”很关键。所谓“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在教师高效率的指导下取得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这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

“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达到启发、互补、提升的目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促教,打造高效课堂。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包括“自主学习D合作交流D质疑探究”三大环节,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因课而异、因生而异。现以苏教版八下课文“窗”为例,简要谈谈“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几个环节的实施。

第一环节:精心预设,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只需要自动生成而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师应当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为生成做好准备。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教学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期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的传统备课模式,预设时心中要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充分估计,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使所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一致。简单地说,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在对小说《窗》的教学进行预设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小说的抓手或突破口是什么?

2.怎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读懂小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怎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的标题是“窗”,透过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请圈点相关文句并批注。

2.文章结尾写到“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结尾是否让人感到意外?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小说情节;走进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激活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如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行,要多关心学困生,对于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通过明晰而具有点拨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思考,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的思辨之后,能够进入“柳暗花明”的欢乐境地。

在学生充分思考,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1.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组长记录组员的发言,并整理归纳精要内容。

3.组内推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这一环节怎样才能达成新课程强调的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为学而教”呢?一般地说,这一环节中,组内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彼此碰撞,会有很多精彩的生成。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观点的对话过程中捕捉闪光点;因势利导地把深藏在学生心底的智力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见解;围绕讨论与交流的问题,沿着主线,抓住重点,定向引导,进而解决问题。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自主―导学”的课堂模式下,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空间,把话语权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或追问其不懂之处,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为学而教”。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促进提升。

学生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要有质疑、体验和操练的机会。“探究”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赋予探究新的内涵,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以学定教”的预设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留出探究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非常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四人学习小组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示,同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引导,并做出科学、艺术的分类处理。学生的质疑问难和深入探究是理解课文思想观点的关键,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以拓展课堂的深度和高度。比如,在进行“窗”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问题,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

1.文中为什么要详细描绘窗外公园的美景,事实上这个公园并不存在呀!

2.当远窗者看到那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后,他会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探究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小说的主旨,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和自由展示的天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通过《窗》的学习,学生透过一扇心灵之窗,既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又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只有心灵善良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景。

“自主―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下,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凡能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批注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批注,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凡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联系、推导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想成就学生主体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师就要善于“让贤”。以教师的“礼让”,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篇7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灵活激情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一个新课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创设情境导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孔乙己》为例,课前我让学生下去自己准备,课堂用五分钟的时间。表演孔乙己分吃茴香豆的情景。结果学生的能力大大出乎预料,把人物演的活灵活现,表演中他们还对人物的性格增添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对孔乙己出场时和分吃茴香豆时的夸张的演绎,不仅人木三分地再现了人物的个性,还增加了孔乙己的才气。学生们的兴致极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整节课都在有趣、新奇、激情中进行,大家在轻松愉快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学”习的方法

老师是经验丰富的传道者,对知识的脉络、疑问难点都很清楚,讲的内容也比较系统。所以,课上集中精力听课,是掌握知识的捷径。上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适当的指导预习的方法,给出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首先自习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再归纳疑问,然后带着疑问进行同桌间或小组讨论解决,遗留问题有小组长提交。全班共同解决,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归纳。对于重难的知识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的思想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引导学生学会对事物是分析、推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把握住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记。合理地利用笔记本,—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老师讲解是的整体构思或板书样式,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利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缕析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的资料。

学生充分参与到了整个学习过程。展示了才华,表现欲望大大增强,也体会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的“地位”也由主角降到了主导,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热情高涨了,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堂成为了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而我也享受着教学的乐趣。

三、“讲”课的策略

学习成果的展示是一节课灵魂集中点,也是师生能力的展示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想把预习的成果和才能展现出来,个个激情满怀的。如在讲《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用说、写、讲、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始至终让学生这个主角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促教,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交流中。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根据学习程度,分配相应的任务,交流、总结、归纳,教师给学生提醒时间。在展示时,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教师要投入到学生的讲解中去,不但关注展示学生的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还要关注参与的全员性。在每组学生讲完后,及时的进行点播,并适时的进行总结。对于重点的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还要及时的进行强调。讲解完之后,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对讲得好的学生,对他们表示赞赏和肯定。如果有分析不到或出错的地方,其它学生可及时指出补充。当学生评价不到时,教师则及时进行点拨指导。总结归纳时,可给学生适当时间,让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来归纳。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诸多形式,师生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参与问题的评说,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的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拓”练的智慧

拓展延伸是对所学内容的反馈总结应用反思,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环节,要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要突出“弱势群体”成果的检查落实,能否达到三维目标,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较弱学生在某一个问题上存在的差异,要及时帮助并鼓励他们主动向优等生拜师学艺。点燃他们求知欲望。优等生同时在原基础上又得到提高,不自觉的把知识进行梳理、系统并形成能力。鼓励优等生还要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胆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主张看法,使优生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这样优生更优、弱生也提升了自信,明白了“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成功中走向成熟。

篇8

【关键词】化学高效课堂学习方法激发兴趣

1.前言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使之符合预定的目的。面对新课标的特点,课堂教学以何种方式开展才能更有效果?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理解:

2. 探究高效课堂

2.1 在思想上把学生做为主体

首先,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应从思想认识角度必须要认清的前提。所以,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他的主体是学生本身。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过程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与教师共同提升。

2.2 教学过程

2.2.1 精心备课设计合理教学方案

要以大纲为基础,结合实际,设计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根本和基础。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还要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时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明确学习目标。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盲目性。一个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目标过低,学生学习就会索然无味;目标过高,学生学习就会望而却步。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呆板、沉闷、乏味。洋思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虽然不是太多,但其讲评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言简意赅,绝不拖泥带水;板书内容同样也进行了精心设计。

2.1.2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在每节化学课中如果都能设计出形式多样,巧妙有趣的导语,就会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从抑制状态快速进入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用古诗作导语,在讲到《氯碱工业》时用明朝诗人于谦在12岁时作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入,诗中表现出英雄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被人们所敬仰,但是这首诗的后三句包含了三个化学反应,这三个化学反应到底是什么反应又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联系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2.1.3 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重要举措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内容涉及广泛与多学科都有关系,还有些结构复杂,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象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和问题等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其学习活动也就更加主动、专注,思维也就更加敏捷、准确,学习效率也就更高。借助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还能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特别在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教学中,其优势更加明显。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迷信和夸大多媒体的功效,盲目、泛滥使用多媒体,其危害更大。“适用、适时、适度”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技术只有与传统的讲解、板书、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恰当的配合,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篇9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一种交流语言,其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小学的英语教育已经受到了全面的重视。在新型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高效课堂模式也成为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教学效果就是对教学模式最好的检验,而高效课堂模式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不算特别好,在个别的区域或者学校,效果很差。通过调查研究发展,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效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该模式的理解很模糊,甚至都不太明白;懂得高效课堂理念的老师有的又存在导学案同质化很严重的情况;有的老师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课堂“小组活动”,但是效果却很差等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高效课堂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提出了一些列改进策略,为高效课堂模式实施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一、加强教师对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解

1.加强小学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学习。小学英语高效课堂,除去要求学生和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外,主要还是需要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基本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高效英语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授课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学习,首先,让教师正确科学的理解高效课堂的意义和内涵,并让教师间互相进行探讨和学校实施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其次,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对高效课堂进行分层次的探索,不可激进。最后,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指定高效课堂的目标的情况下,认真准备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高效课堂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l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算真正的高效教学。

2.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核心就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导”,而高效的导,主要是在于教师自身对导学案的设计、学情的了解等。导学案多样化、创新的设计者都是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经验和素养等。因此,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局、国家等组织的各种教师研讨或者培训的机会,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之间进行共同的探讨和分享,达到一起学习一起提升。第二,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对于教育学、教育方法、学生心理教育、教师核心素质培养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有更加有效的提升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效率。

3.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提高英语高效课堂应用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把理论知识化为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准确的把握好高效课堂的内容、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反应。教师应该有效的发挥自身有效指导的作用,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的把握好课堂设置和课堂活动的衔接作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合作小组建设。只有教师真心的支持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并付诸行动,认真做好新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培训工作,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及时对高效课堂的实施给予意见和建议,才能让高效课堂达到高效的效果。

二、导学案的多样化编写

1.教师应合作集体编写导学案。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师的导学案基本上都是参考其他教师的导学案进行编写的,这样就容易出现导学案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内容同质化现象,学校应该将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师集合起来,一起进行探讨和制定导学案。导学案的制定进行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和责任人进行规范化编写,而且在编辑写的时候,应该进行规范化进度的记录和检查,确保导学案的质量。而且在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是定期进行的,避免变成轮流编写。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以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主,设计多样化的导学案给学生参考选择,并按照学生提出的建议或者想法对导学案进行修改或者编写,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参与感,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校课堂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案,设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适合学生学习,学生感兴趣,同时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学习各地“高效课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我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5课《鸟语》一课的第二课时,谈一谈我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

1.课前预习,了解“公冶长”的故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虽然不提倡进行课前预习,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延伸性,结合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还是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为:了解“公冶长”的故事。因为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如果不对“公冶长”的故事加以了解,上课时学生没有背景掌握,势必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而若要放在上课时再进行背景了解,又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学习任务就很难完成。学生在进行预习之后,对课文背景有了一定了解,上课就很容易走进文本,与文章产生共鸣。

2.课上学习,共同交流

《鸟语》一课的内容可以分为知鸟——懂鸟——爱鸟三部分,在预习以及第一课时,我们已经掌握完成了第一部分“知鸟”的环节,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落在了“懂鸟”和“爱鸟”上。我在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时,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了。

2.1 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在板示了课题之后,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三组词语回顾课文内容,这三组词语均为四字词语,分别是鸟的声音、鸟的姿态和鸟给我们的启示,目的一方面是巩固词语,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接着我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明晰作者从小就爱看鸟儿“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为下面与学生进一步研究鸟语作好铺垫。

2.2 揭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篇课文中,了解“我”与鸟儿的交流过程,体会“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对于鸟儿真的有语言吗?课文中的“我”真的能“听懂”鸟语,与鸟儿交谈吗?怎样才能成为鸟儿的“知音”?可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因此在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练习说话。(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2.3 先学后教,合作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次“先学”,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2.3.1 第一次先学后教。

我的自学指导是:快速阅读文章4-7自然段,思考:一听到鸟的叫声,“我”是怎么做的?“我”与哪些鸟儿进行了交流?

这次自学是为了让学生对重点段落有个初步印象,并能将“我”与鸟儿的交流分为三个板块。

2.3.2 第二次先学后教,学习第一个板块——与布谷鸟对话,我的自学指导是:默读文章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和布谷鸟都说了些什么,并用“——”画出最能概括“我”和布谷鸟交流状态的一句话。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将“知音”一词作为深入教学的切入口。通过三种方式来学习文本。(1)“读”。引导学生自读4-9自然段,知道作者听懂了布谷鸟的叫声。(2)“听”。多媒体展示布谷鸟及它的叫声,引导学生认真听,从而了解布谷鸟其实不会说话,那是作者根据鸟叫声进行的猜测,引导学生注意“种田织布”“勤劳刻苦”与“布谷布谷”句尾都以“u”压韵,读时要注意节奏。(3)“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只是音相近,有韵的话,那我和布谷鸟会不会这样对话,为什么?“你做什么?”“睡觉打呼。”“你喜欢什么?”“做事马虎。”在学生轻松的笑声中,学生了解到小作者是知鸟,认识布谷鸟的生活习性的。所以,要成为鸟儿的知音,真正听懂鸟语,不只是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

2.3.3 第三次先学后教,学习第二个板块——与喜鹊对话,我的自学指导是: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1)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请用波浪线画出来。(2)喜鹊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人们为什么还高兴?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鸟叫声,然后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创造性地去解读,表演。并将适时拓展,让学生根据几幅画面,猜猜画中的鸟儿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想像表达的同时,鼓励学生也能注意合辙押韵。

2.3.4 第四次先学后教,学习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的自学指导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7自然段,并用双横线画出表现作者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的句子。在与学生懂得交流中,让学生懂得其实鸟儿的语言不仅有声音,只要用心发现,在大自然中“鸟语”更是丰富多彩的。我将随机引读并出示第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思考:其实这里也有鸟儿的语言,你读懂这种语言吗?从鸟儿的肢体语言中感受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2.4 当堂训练,提高能力。

我设计本节课的当堂训练如下:请根据画面,猜想鸟的对话,完成小练笔。然后站起来交流!从( )的( )那里,我认识到( );从( )的( )那里,我懂得了( );从( )的( )那里,我学到了( )……

我会出示四幅画面,反哺的乌鸦,迎风破浪的海鸥,为人服务的啄木鸟以及象征和平友谊的和平鸽,让学生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时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5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在总结课文时,我将鼓励学生谈出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并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鼓励学生将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

【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