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4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容易混淆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容易混淆的成语

篇1

一、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可不能笼统地理解为美好的意思;“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文,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

例:同学们经常向老师们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解析:“不耻下问”特指长辈向晚辈,上级向下级、水平高的向水平低的人学习请教,而本句同学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不准确。

正确运用成语还要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等,都有重复的毛病。

二、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运用范围,有的只能运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运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运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运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例: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解析:成语“巧夺天工”特指人工的精巧,而“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天然的杰作,所以句中的“巧夺天工”运用不准确

三、辨别感彩

成语从感彩上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可以从成语的感彩角度去辨别,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们不能当做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做贬义词用。

例: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解析:“见异思迁”是指缺乏主见,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不一样的就改变趋向,是贬义词。结合语境看,这个成语在这儿运用不当,可换成褒义词“高瞻远瞩”。

四、辨别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略一看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中。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也容易混淆

例:小说《窗》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解析:“别有用心”是指图谋不轨,属于贬义词,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这是与“别具匠心”混淆了。

五、弄清双重语义

有些成语还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了解“双柄”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比喻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篇2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指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主观臆断而造成的错误。

例1: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2011年北京卷)

江河而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用在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误以为诗人站在楼上看到江河水奔腾而下。

例2: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2011年全国卷Ⅱ)

繁文缛节: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这里,“繁文缛节”望文生义为论文的繁杂和冗赘。

二、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有些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我们在使用时必须明辨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1: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2011年全国卷Ⅱ)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原句是褒义。“趋之若鹜”用在这里属于贬词褒用。

例2: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2011年全国卷Ⅰ)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褒义。这里用于“大灾难”,含贬义,属于褒词贬用。

三、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约定俗成。如果对这些成语的使用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1: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2011年北京卷)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于事物“雨”,不合语境。

例2: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2011年全国卷Ⅱ)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嘈杂,对象有误。

例3: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2011年湖南卷)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多用于文章中对人物、场景的描写,书法、绘画艺术以及说话时的表情神态等,这里用于亲眼看到的兔子,对象失当。

例4: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2011年重庆卷)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意思是说一个大户人家再穷也起码剩个架子,好过一般穷人家。这里用错了对象。

例5: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2011年四川卷)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生成的,只用来形容人工技艺高超,句中用来形容九寨沟的自然奇景,使用对象不当。

四、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功能混乱的错误。

例1: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2011年安徽卷)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好也指坏。在语法上不能充当定语。

例2: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2011年安徽卷)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与“热情”搭配不当。

五、画蛇添足,重复矛盾

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达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或矛盾。

例1: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2011年北京卷)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而句中的意思是经过了激战。成语与句意相矛盾。

六、不辨细微,音近易误

有的近义成语,其意义和用法有细微差别,必须细加区别,才能准确判断。

例1: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2011年山东卷)

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这里因与其近义的成语“浩如烟海”混淆而误,因为两个词都有辽阔无边的意思。这里应改为“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例2: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2011年山东卷)

闲言碎语: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这里因与其近义的成语“只言片语”混淆而误,两个成语都有零碎语言的意思。这里应改为“只言片语”。只言片语: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例3: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2011年山东卷)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这里因与其近义的“鱼龙混杂”混淆而误,两个词都有“混在一起”的意思。这里应改为“鱼龙混杂”。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例4: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2011年安徽卷)

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这里因与其近义的成语“息息相关”混淆而误,两个词都有“关系密切”的意思。这里应改为“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针对2011年成语设误的情况,2012年的成语复习备考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分类积累,整理归纳

成语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如果不讲求方式方法盲目地复习,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将常见的又容易出错的成语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积累,准确地理解记忆,既可以缩小成语的复习范围,又能达到高质高效的目的。成语可作如下分类:

1.望文生义类,如:

五风十雨 对簿公堂 大快人心 屡试不爽 久假不归 差强人意 万人空巷 不刊之论 涣然冰释 空穴来风 空谷足音 善刀而藏 不足为训 不以为然 人面桃花 城下之盟 穿云裂石 身无长物 细大不捐 间不容发 罪不容诛 大方之家

2.带有明显褒贬色彩类,如:

洗心革面 无所不为 无所不至 始作俑者 粉墨登场 无独有偶 处心积虑 弹冠相庆 官样文章 连篇累牍 师心自用 评头品足 叹为观止 集腋成裘 耳提面命 雨后春笋 危言危行 有口皆碑 蠢蠢欲动 凤毛麟角

3.对象失当类,如:

萍水相逢(适用于人) 明日黄花(适用对象是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汗牛充栋(书籍) 罄竹难书(罪行或坏事) 擢发难数(多用于罪行或坏事)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行云流水(多用于文章或书法) 炙手可热(多用于权势) 一挥而就(用于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举案齐眉( 用于夫妻间) 相敬如宾(夫妻互相尊敬) 挥洒自如(用于画画、写字、作文) 倚马可待(比喻文章写得快) 呼之欲出(适用于绘画和文学) 鸿篇巨制(用于书籍) 烘云托月(多用于书画或文学) 相濡以沫(多用于夫妻间) 含英咀华(对象是书) 洛阳纸贵(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功能混乱、搭配不当类,如:

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漠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耳濡目染了先生的高超技艺。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

5.重复矛盾类,如:

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使人民生灵涂炭。只能让人贻笑大方。一个莘莘学子。

6.近意而误类,如:

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 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 不足为训与不足为戒 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 不可理喻与不可思议 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 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 侧目而视与刮目相看 谈笑风生与谈笑自若 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 含糊其辞与闪烁其辞 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

7、带有明显敬谦类,如:

雕虫小技(谦辞) 东涂西抹(谦辞) 贻笑大方(谦辞) 千虑一得(谦辞) 绵薄之力(谦辞) 如坐春风(敬辞) 蓬荜生辉(敬辞) 门墙桃李(敬辞) 敬谢不敏(谦辞) 不情之请(谦辞) 信笔涂鸦(谦辞)

二、对比积累,强化印象

有些成语仅仅熟记其意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辨别正误,理解记忆。如:

第一组

1.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不足为训”使用正确。

2.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作发财机遇,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行发财之实,这种做法不足为训。――“不足为训”使用错误。训:规范、准则。不足为训:不能做为行动准则。句中做法值得谴责,而不是什么准则。显然用错。

第二组

1.87岁的台胞何少川先生身居台湾,心系家乡,用一生节俭的积蓄以家族名义创办的兴泽基金会,秉承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发扬值得发扬的事”的宗旨,回馈桑梓,捐助莘莘学子之心令人敬佩。――“莘莘学子”使用正确。

2.1944年深秋,在北碚复旦大学登辉堂前,一位穿着褪色米黄风雨衣的莘莘学子,腋下夹着本书,迎着飒飒江风向图书馆匆匆走去。――“莘莘学子”使用错误。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这里与前面的“一位”矛盾。

第三组

1. 香港《镜报》2008年4月号发表题为《透视美国传媒价值观和准则》的文章,以大量事实揭示,在美国凡是未能与政府保持统一口径的记者、编辑和传媒主管,都会受到威胁、排挤直至被解雇,在霸权强权下的美国传媒的社会声誉江河日下。――“江河日下”使用正确。

2.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江河日下”使用错误。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这里用于描写自然景物,不合语境。

三、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在成语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情,掌握一些“土办法”,总结一些“土规律”,一定实用有效。

1.添加成分法。 就是在成语中添加一些相关的成分,来帮助理解其意。如:

空穴来风――它的正确意思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但“空穴”两字会使不少人误以为是指“消息和传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若补充两个字,变成“(有)空穴(才)来风”,它的比喻义就一清二楚了。

再如:

喜出望外――喜(超)出(希)望(之)外/先声夺人――先(以)声(势)夺人/车水马龙――车(如)水马(如)龙/难能可贵――难(事)能(做)可贵/不二法门――不二(的)法门

2.由点及面法。由成语中的关键字眼推导出整个成语的意思。 如:不名一钱――这个成语的关键字就是“名”,其正确含义是:“占有”(而非“值”)。只要记住了这个字的意思,整个成语的含义也就记住了:“一个钱也没有”。(并非“一个钱也不值”)

再如:

危言危行(危:“高耸”,引申为“正直”,并非“危险”)/见危授命(授:“献出。”并非“接受”)/不足为训(训:“法则、准则”,并非“教训”)/差强人意(差:“稍微”,并非“差劲”)/登高自卑(自卑:“从低处”,并非“轻视自己”)。

3.据音定义法。根据读音来推导意思。如:

久假不归(假:jiA,借用;而非jiS,放假)――长期借用人家的东西不还(并非“请了很久的假还没回来”)。

再如:

万象更新(更:gEng,改换) 强人所难(强:qiAng,勉强) 好为人师(好:hSo,喜欢) 博闻强识(识:zhK,记) 家给人足(给:jJ,富足) 乳臭未干(臭:xiM ,气味) 少不更事(少:shSo,年轻;更:gEng,经历) 曲高和寡(和:hF,应和)

4.语法分析法。

(1)运用短语或单句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了解成语的含义。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通过这样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身体”是偏正结构而非并列结构,从而有助于我们掌握“身”的正确义项:“亲身,亲自。”

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重迁”是偏正结构,并非动宾结构“重视搬迁”的意思(“重”:不轻易,不轻率)。

(2)借助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进行分析。如:

篇3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哪怕是“洞幽烛微”,也一定能“拨云见日”。

一、据义定形

汉字的正确使用是为了明确的表达一定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或一定的语境来判定汉字的使用是否正确。

如“哈密瓜”的“密”字,常与“蜜”字混淆。如果明白了“哈密”是新疆哈密地区,而非指瓜甜,像“蜂蜜”一样,就不会把“哈密瓜”写成“哈蜜瓜”了。

再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A项中“出奇制胜”,容易和另一个成语“出其不意”混淆:如果我们明白了“出奇制胜”中“奇”和“出其不意”中“奇”的含义,这两个词的字形就会避免写错。“出奇制胜”是指“用奇兵或肖计战胜敌人”,所以“奇”可以理解为“奇兵’或“奇计”。而“出其不意”是指“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所以“其”可以理解为“代词,他”。

二、形声推形

汉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所以,在字形题中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推测出该字在词语或语境中是否使用正确。

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C项“顶梁柱”,我们可以根据“梁”这个形声字的形旁推断出“梁”指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因此“顶梁柱”“悬梁刺股”“梁上君子”都应为“梁”。“粱”据其形旁“米”可以推断该字指谷子也指主食,因此有成语“黄粱美梦”“膏粱子弟”等。

三、结构推形

汉语中有些四字词语,可以根据其结构关系来判定字形。例如并列关系,可以根据前后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反来确定字形是否正确。

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D项中“老奸巨滑”,答题中很多考生没有发现这个词有误,致使误选。如果看清这个词语是并列关系,那“奸”和“猾”词义应该一致,都有“奸诈狡猾”之意,由此可以确定“猾”应为“狡猾”而非“光滑”的“滑”。

四、特殊记形

有些词语的字形很容易记错,而且人们普遍用错,这样的词需要我们格外注意,要单独记忆。

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A项中“文身”,虽然指“在人体上刺成花纹或图形”,但这是一个动词性短语,应当写成“文”而非“纹”。

篇4

【关键词】汉字水平测试;辅导;策略

中国的语言文化由于民族众多、疆域广阔表现出方言极其繁杂的特点。推广标准的汉字水平,提倡人人学习并使用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半个世纪以来,推广普通话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重大发展的硕果已经悄然的走进了高校,高校汉字水平测试已成为备受各高校重视的学生能力测试,其中汉字水平测试辅导工作也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鼎力支持。

一、汉字水平测试

汉字水平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主持的一项语言应用能力测试,是一种资格证书考试,旨在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汉字水平测试从高级到低级分成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为规范汉语言的使用,测试主要检验应试者对字量的掌握,形、音、义的辨识和使用,阅读、书写的综合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汉字水平测试辅导策略的目的

1.汉字数量的掌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之内的汉字准确使用数量为4000—5000个汉字。

2.形、音、义的辨别和准确应用:通过学习和测试,使学生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正确的书写这些汉字的标准字形,同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辨别出他人汉字的书写和应用的错误;同时,能够在汉字的应用环境中准确的说出其汉字的正确读音和音调,并且辨别出他人不准确的汉字发音;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清晰无误的明白所表达汉字的意思,也能知道其汉字的其他常用意义、用法等,对一字(词)多意和容易混淆的汉字、词语能明确的表发其使用的含义。

3.书写、阅读的综合测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顺畅且具有一定感情的阅读文章、报告等,同时能够使学生在社会各个行业准确的进行汉字书面表达,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汉字应用能力。

4.社会工作:经过培训、测评能够使学生对汉字的应用能力有更大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应用条件下对汉字进行准确的使用。

三、汉字水平测试辅导策略

从汉字水平测试的长远发展出发,各高校应该积极配合,有效的进行辅导工作。真正做到“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切实提高在校大学生汉语的掌握水平。

1.语音。汉字的拼音主要通过声母、韵母、声调等共同组成,此外也要受到清音、浊音与送气音、不送气音的影响。对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掌握只要求通过学习辅导,能够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生僻字和容易混淆字读音的分析,如:在A.丰功伟绩(j欤珺.旷日持久(un),C.恪尽职守(k瑁珼.鸾凤和鸣(lu醤)四个选项中,学生应注意旷日持久(un)的“旷”的读音不能“望文读音”;又如:A.规矩(ju),B.罹难(w閕),C.褐色(h瑁珼.竹篙(o)四个选项中如果学生对汉字语音复习不到位,那么很难分辨出B项中罹难(w閕)是错误的。

2.语汇。语汇部分的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汉字基本词的特征,对于那些具有常用性、稳定性、延续性,很少变化的基本词能够熟练的掌握,同时,由于这些词有些是构成新词汇的单元,因此也要注意其衍生、变化的含义。

在语汇相关的内容中,主要通过语素、词、同义词的辨析与选择、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其中同义词的辨析与选择、成语的理解及运用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对于同义词的分析和辨别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词的概念和含义不同;二是词的附加意义差别;三是语法应用上的差别。而在成语的理解及运用方面,高校学生应该首先弄清成语的基本含义和典故,然后再研究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音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文字。这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的字体方面。对于汉字的笔画与偏旁这两种结构单位,学生应该有所掌握,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书写习惯和汉字书写规范。学生要了解阅读文章中出现错别字的类型并予以纠改,能够准确的使用汉字。如:A.大名鼎鼎,B.走投无路,C.旁证博引,D.束之高阁四个选项中,学生如果汉字学习没过关,那么会难以发现C项中“旁证博引”的正确书写方法应该是“旁征博引”;同时,学生复习时也要注意汉字的易混淆错误,如:A.与子偕老,B.心浮气躁,C.丧失殆尽,D.凤毛鳞角四个选项中,应该注意到D选项中的凤毛鳞角的“鳞”应该是“麟”,学生要注意相近似字的区分。

同时,学生也要注意汉字正确的书写规范和书写习惯,主要是正楷字的书写笔顺,如:在汉字书写试题中“轮”第四笔的名称是:A.竖,B.横,C.提,D.撇,如果学生的书写有问题的话,那么学生很可能不会选中正确选项。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合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篇5

一、基础知识

1.错别字:

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常见错别字归总分类记忆,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的《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和《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备考的重点是别字,注意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记忆。如“辑拿”的“辑”系“缉”的形、音皆近字,岂不知,“缉拿”住后是要用绳子捆的。记忆的前提是理解到位。如“义愤填膺”考的就是“膺”的字形,如果我们知道“膺”的本义是“胸”,它是身体的一个主要部位,根据造字规则,身体部位的字有“月”字偏旁,可断定“膺”为正确字形。再如“大有稗益”的“稗”看偏旁就知道是一种“草(庄稼)”,显然是错误的,应为“裨”。建议考生自己整理“容易用混用错的字辨析一览表”,注意以音辨形、以义辨形、以语境辨形。当然,备考时还要进行“字音题”训练,解题思路与识别字形相同。

2.成语:

正确理解成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历年高考成语题主要考查的是“感彩的误用”、“适应对象的误用”、“易混淆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含义、使用范围和感彩。如“拍手称快”是针对反面人物被处治后发生的,“功败垂成”是差一点没有成功。建议考生自己每天积累、辨析1—2个成语。除了备考成语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虚词乃至俗语也要进行专题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均属于“词语”范畴。

3.病句:

辨析病句时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主要考查的类型是“句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没必要搞成“杂糅”再细分。答题时,主要采用句子成分主干划分法判断“句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问题。不合逻辑主要是前面“是否”双向对后面“是”或“否”的单向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复习时一定要把划分句子主干成分的语法知识补充学好。

4.语句连贯:

连贯就是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答题时要注意看陈述对象(含话题)的一致性、句子前后结构的一致性、词语前后照应、逻辑顺序恰当。可采用根据语境提示先确定选项首尾的“观察首尾法”,然后再采用“抽心连贯法”,看哪一语句和首尾连接最紧密。

二、科技说明文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

选文——关注自然科学研究新观点;理解——紧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分析综合——注重信息筛选和整合。命题的设计注重整体感知,并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收集筛选有效信息,进而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介绍新知识、新观点的材料中必然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和重要的句子。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词语和句子,必然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新概念、重要的句子常常就是命题点。解答有关术语概念理解、重要词语理解、概括性题目,一定要到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说明文题目的基本原则,诸如到文章标题中找答案、到上下句中找答案、到上下段中找答案、到总结性语句中找答案、到注解中找答案等。

三、文言文阅读

1.实词活用和虚词重要用法实词出题一定要在课内注解中找到原形用法,尤其注重重要实词的引申义,通假字,名词做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使动、意动用法,注意典型的古今异义词。要关注句式和句式特点,重点关注六种句式中的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四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基本发生在疑问句和否定句当中,关注命题典型字样的“之”、“是”提示宾语的作用;定语后置的命题典型字样是“者”;状语后置命题典型字样是“于”。

2.翻译句子句子翻译要先将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实际上句子翻译的采分点就在一两个关键字词的准确翻译上),然后看句式或句序,最后补足省略成分使句子通顺。翻译的总要求是意思明确,表达通顺。

3.筛选文中信息命题时依据文段中描写人物主要材料,以某个标准(诸如经历事迹、才能才干、品质情操等)编题目。从近年高考题目可以看到,文言文考题的分析理解题目有倾向于现代文出题的新动向,比如分析内容因果关系,佐证前后呼应,修辞法分析,写作借鉴等,这也是文言命题创新的增长点。

4.篇章内容的理解整体感知类题目,就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先针对选项内容到文中去解读大意,对比见正误。

四、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要抓住“诗眼——诗言志,表达的思想”

“诗意——描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诗情——诗言情,诗的感情基调”:“诗句——炼字炼句(尤其是名句),语言文采的作用”。古诗词鉴赏要找好解题的突破口。从题目突破,明确内容;从作者突破,了解风格(例如李白之飘逸,杜牧之俊逸;白居易之晓畅,刘禹锡之清新;杜甫之沉郁,李商隐之奇艳;韩愈之雅素,贾岛之苦涩);从词语突破,理解句意;从修辞突破,体味意境美;从表达方式突破,鉴赏艺术技巧;从比较阅读突破,把握思想感情。

篇6

【关键词】说文解字高中生教育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字书,对字形进行分析,并对字源进行考定,是当前我国最早的字典,对于古代汉语以及古文学的研究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注重字源、字义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先说出字的意义,然后对字的形体进行解释,许慎结合字形对字义进行解说,并概括总结偏旁部首,这些是学习现代汉语汉字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都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汉语文字、词语等。

一、分析字形,对字义进行掌握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9成以上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是表意和表声偏旁共同组成的。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使用《说文解字》对字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汉字的本源意义。了解词语的本义,学生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了解其他词语的意义。科学的使用《说文解字》,学生先观察字的形体,学生能够对汉字的发展有感性的认识,再分析形体的构造,结合《说文解字》了解汉字的本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中的“兼”,《说文解字》中说:“兼,并也,从又,持禾,兼持二禾。”[1]“又”是“右手”,“兼”的本来意义就是一手拿着两禾。《说文解字》中“本”字的形状是一个草木的根,其本义就是草木的根,学生掌握了这一意思,其他意思的理解就更加简单。很多词义都是通过其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了本义,学生就更容易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充分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学习,能够对字形更好地分析,掌握字的本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词多义,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有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二、借助形发散,理解汉语复音词

通过对词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与学生学习过的文言文、现代汉语中保留的词语的义项相结合,学生的联想能力就会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字形,对词义进行判断,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复音词的来源。

依旧以“兼”为例,通过这个字能够引申出一下义项,首先是《说文解字》中“兼”的意思是一手拿着两禾,其引申义是将几件事情和几件东西同时占有,还可以引申为聚合,这是一个动词,如“二者不可兼得”中“兼”的意思就是鱼和熊掌是不能同时得到的。再如《过秦论》中的“约从离衡,兼韩、魏、燕”,其中的“兼”表达出的意思就是聚合。[2]其次,《说文解字》还可以将“兼”引申为同时、全部等意思,表示的是两个或以上同时含有一件事物的全部,能够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学生通过对《说文解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必要时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了解汉字词性以及词义的变化,能够将古代词语进行引申,更好地学习其他文言词语。

三、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成语

一直以来,人们的都喜欢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的含义,成语在汉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成语也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一些高中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容易根据字面猜测成语的含义,不能对成语的本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成语一般是来自于历史故事、诗文语句、神话寓言等,在高中学习阶段依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掌握成语相关的典故,还需要对成语中单个的字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学习,学生的成语学习水平以及能力会更高。

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对于“息息相关”和“休戚相关”很容易混淆,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说文解字》学习解释“息息”与“休戚”,从而更好的对这两个成语进行分辨。息息相关是说连呼吸也是相互联系的,形容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息指的是呼吸时进出的气。《说文解字》:“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3]休戚相关说的是彼此间的喜忧祸福都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十分密切。休指的是欢乐、吉庆的意思,《说文解字》:“息止也,从人依木。”原本的意思是休息,后来引申为欢乐的意思。这时休的词性从动词变为形容词,戚是悲哀,忧愁的意思。

四、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文言虚词是汉语学习中重难点问题,词性比较复杂,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是不同的,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的效率并不高。而将《说文解字》与文言虚词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兴趣。

比如学习文言虚词“而”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说文解字》了解“而”的本义,了解其中的联系,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再如“则”,它作为连词时,可以被翻译为“那么”、“就”等,具体的意思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在《说文解字》中,“则”的解释是“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4]引申为法则,而后又引申出其他虚词的用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中对于字形字义的分析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汉字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学生的汉字学习提供参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说文解字》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古文字方面的内容,利用《说文解字》,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说文解字》的书籍,不断充实学生自身,从而能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获得自身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大英. 二十年来(1988-2009)《说文解字》言部字研究述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92-95.

[2]陈亮. 21世纪《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二)[J]. 湘南学院学报,2015,01:49-53.

篇7

试看近年来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关于成语的试题情况:

(附图 {图})

由上表可以知道,高考语文试题中成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测试内容,除了成语的字形、字 音、含义以外,还涉及到成语的结构方式、成语的出典和成语的辨析运用等方面。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成语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归纳,以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成语的音、形、 义,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一、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

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 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 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 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二、辨析成语的形、音、义

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 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汗 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装腔作势”中的“势”,是姿势的意思,不 能写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寻求的意思,不能写作“证”。89年高考试卷中的“明察秋亳 ”,91年试卷中的“淋漓尽至”,92年试卷中的“貌和神离”、“迫不急待”,93年试卷中的“直接了 当”、“名列前矛”、“好高鹜远”,94年试卷中的“不径而走”、“神采弈弈”、“妄费心机”、“磬竹 难书”、“蜂涌而上”等,如果掌握了这些成语的确切含义,那么就会明白这些加点字都是错别字了。

如何辨析成语中的形、音、义呢?

首先,要防止望文生义。在四字成语中,每个字都是意义单位,但它们之间决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 整体,它的意义是概括的,因此不能单单按字面理解。如“高屋建瓴”中的“建”,是倒水、拨水的意思。这 个成语的意思是将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不刊之论”中的“刊”,削 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差强人意 ”原意是说还算能振奋人心,现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差”是“尚”、“略”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 思。如果望文生义,把“建”理解为“建立”,把“刊”理解为“刊登”,把“差”理解为“不好”,“强” 理解为“勉强”,那跟成语的原意就背道而驰了。

其次,要细细辨别同形异义词。有些词,在不同的成语中有不同的含义。“毫厘不爽”中的“爽”是“差 错、失误”的意思,而“爽心悦目”中的“爽”是“舒服、轻松”的意思。“投笔从戎”中的“投”是掷的意 思,而“情投意合”中的“投”是迎合的意思。“五体投地”中的“体”是身体的一部分的意思,而“身体力 行”中的“体”是体验的意思。

三、剖析成语的语法结构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分析掌握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造句 功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成语。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词组是相同的。它的结构方式,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并列关系:高瞻远瞩、层峦叠嶂、云蒸霞蔚、分门别类、博大精深。

偏正关系:中流砥柱、揭竿而起、默默无闻、得意忘形、痛不欲生。

主谓关系:言者无罪、短兵相接、鞭长莫及、胸有成竹、鹏程万里。

动宾关系:置之度外、包罗万象、粉饰太平、混淆黑白、崭露头角。

连动关系:拍案叫绝、负荆请罪、刻舟求剑、量体裁衣、饮水思源。

兼语关系:请君入瓮、调虎离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化险为夷。

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又分别有几种情况。

在并列关系中,“多快好省”四字都是并列的,“隐恶扬善”是动宾+动宾,“残羹冷灸”是偏正+偏正 ,“家破人亡”是主谓+主谓。

在偏正关系中,“弥天大谎”是定语式,“慷慨陈词”是状语式,“巧夺天工”是补充式。

四、赏析成语的文言特色

绝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因而保留了许多文言特色。

有的成语保持了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特点,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鼓作气”、“衣冠禽兽”,名词作使 动用法的“汗牛充栋”、“祸国殃民”,名词作意动用法的“草菅人命”、“幕天席地”,名词作状语的“天 长地久”、“草行露宿”;动词作使动用法的“闭花羞月”、“生死肉骨”,动词作意动用法的“是古非今”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扬长避短”、“拈轻怕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厚此薄彼”,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的“丰衣足食”、“光宗耀祖”,形容词作意动用法的“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等。

有的成语还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式的“时不我待”、“何去何从”、“唯我独尊”、“ 马首是瞻”、“唯利是图”,状语后置句式的“持之以恒”、“重于泰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运筹帷幄”等。

五、品味成语的修辞手法

不少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得成语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怀瑾握瑜”、“望穿秋水”、“铜墙铁壁”运用了比喻,“青梅竹马”、“布衣之交”、“蓬筚生辉” 运用了借代,“饿莩遍野”、“铺天盖地”、“囊括四海”、“怒发冲冠”运用了夸张,“满招损,谦受益”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运用了对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用了对偶,“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可忍,孰不可忍”运用了反问。

有的成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雷声大,雨点小”就同时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六、探究成语的出典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通过探究成语的出典,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神话 、寓言、历史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夸父追日”来源于《山海经》上记载的古代神话,“狐假虎威”和“揠苗助长”分别来源于《战国策》 和《孟子》所记载的寓言,“睨柱吞赢”和“图穷匕见”分别出于《史记》、《战国策》所载的关于蔺相如和 荆轲的故事,“世外桃源”和“海阔天空”分别出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唐僧玄览的诗。

七、指导成语的运用

学习成语在于运用。指导学生用成语造句,或把几个相关的成语连缀成文,或把成语用于习作之中,或以 成语命题作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而且也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加文章的生动形象。

篇8

一、借助工具,培养兴趣

低年级汉字教学以培养对汉字的情感,提高识字兴趣为主。同时,教师要适当地渗透识字方法。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查字典以后,教师要及时巩固,让字典成为学生独立识字不可或缺的学习伙伴。要求学生每天查一个不认识的字,将字典装入书包,语文课前放在书桌上。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让同桌汇报查了哪个字,并互相交流,将字记录在小本子上。

当学生熟练查字典后,结合班级实际,举办“查字典比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形近字辨一辨”,有“听写我最棒”,有“看谁查得快”,等等。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学习汉字的快乐,同时,识字能力在潜滋暗长。

又如,苏教版第四册《识字》中有关于形声字的教学,如“月”作为偏旁的不同意义。学习形声字后,学生就掌握了学习一大类汉字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及时拓展延伸。如“月字旁”,表示身体部位,除了书本中的“腰”“腿”,还有哪些?试着从字典中找一找、学一学。对于字形简单的,也可以认一认。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指导。

二、教给方法,边扶边放

三年级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很多形近字困扰着学生,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时,要重点指导,教给方法。

1. 结合汉字的字义,记忆汉字

如“挺”字教学,如何区别“延”。教学时,如果一味强调两者的字形差异,只会让学生更容易混淆。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呢?告V学生,汉字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能够归纳记忆,会事半功倍。“廷”这个字是后鼻韵母,以它为声旁的字大都是后鼻韵母。同时,出示一组“挺、庭、廷、艇、蜓”,猜一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再与“延”进行比较,从字形和字音上加以区分。通过组词造句等形式加以巩固运用,使生字扎根于学生心中。

2. 结合汉字的字理,记忆汉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教学中引入汉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同时学习汉字背后的知识。如教学“瞻”,了解“目”是观看、查看,“詹”上部“厂和八”表示古人居住的洞穴,“厂”上面表示手,下面是“言”。在一起是一个人站在洞顶向远处t望,发现情况后会发出声音向同伴报警。这是“瞻”的本义,是看的一种。如“观瞻”“高瞻远瞩”等都表示向远处或向上看。教学“暂”,“斩”意为“执行死刑”,“日”为“子”。“斩”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死期临近”“来日无长”,本义为时间短,如暂时、暂住。学生了解汉字字理后,逐渐对汉字的起源产生了兴趣,班里还有很多学生买了《说文解字》《中华大词典》等,通过查阅,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重点指导,及时检查

学生进入五年级,教师在三、四年级指导自学生字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将生字的学习放入预习中完成。课堂上以学生汇报、教师检查为主。教师检查听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1)初识后的交流:第一课时,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要求学生交流自学时遇到的困难,如“融”左边的一横,“蔬”右下边的一点,有的介绍记忆方法,有的说明字理。

(2)熟识后的听写:听写的同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同时将字形容易混淆的部分加以强调。如“隔”,提醒“里面有几横”,“醉”偏旁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等。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强化字形,牢固在大脑中的形象。

(3)回忆中的默写:进入高年级,对生词的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可以一改之前的耳听手写,教师要求学生默念文中的词语,尝试记忆几组词语,进行默写。根据记忆能力,挑战自己的极限,可以由最初的三到八个词语不等。默写后,对照批改,也可以由同位互改。训练一个学期以后,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大大超出听写效果。

(4)复习时的拓展:针对较熟悉的词语,反复听写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感,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采用拓展法。教师报出一个生字,由学生补充为词语,鼓励学生补充成语。如“虚”字,学生提供“子虚乌有、虚心求教、做贼心虚”等几个常用成语。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提前积累生字词语,把听写时提供词语视作莫大的荣誉。这样既拓展了词汇,又提高了兴趣。

(5)错误中的更正:让学生准备错字本,将平时写错的词语记录下来,复习时一一默写。为巩固记忆,要求学生结合查字典,给错字组词,解释字意,或写一段话记录写错的经历。总之,要让学生印象深刻,牢固正确的记忆。

篇9

关键词:老子思想;学习错误;积极利用

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会随时出现学习中的各种错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一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把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以关注和积极利用,使教学活动充满灵活性和实效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史学家,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髓。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许多主张,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积极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常常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样错误,从而错过了许多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手段和完善教学策略的机会。归结起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错误的不当应对方式主要有:

一、不知如何应对,害怕学生出现错误

许多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非常害怕学生出现学习中的错误,他们对此大多怀有排斥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应对学生学习错误的方法;对教学过程驾驭能力不足,担心处理学习错误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

二、严格控制课堂,避免学生出现错误

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往往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没有任何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也没有任何学习错误可以发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教学预设在形式上“顺利”地进行了教的过程,却和学生学的过程严重脱节,难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学习中的错误。因此,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违背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统一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忽视或简单应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问答、讨论和学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也正是在这些环节中常常出现错误。对此,一些教师要么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要么在评判“不对”之后直接告知答案,还有的教师甚至会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指责。

这些做法都忽视了学生学习错误所蕴含的教学意义,没有发挥出这些错误在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方面应有的教学功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错误,并通过有效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从老子思想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错误的积极利用主要包括:

1.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错误的呈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就是说将要消弱时,必定要使它强盛;将要废弃时,必定要使它兴起。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不出错、少出错,而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反而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更多地呈现出来,这样教师才会及时把握学生知识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并加以修正、巩固,形成准确、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最终达到学生不出错、少出错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预设、实施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错误的出现。可以采用的方式有:

(1)创设积极心理氛围,让学生敢于出错

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形成的不同心理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状态和水平,尤其是学生能否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毫无心理压力地呈现自己的错误更是与课堂心理氛围息息相关。

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展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灵活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手段,并采用积极的引导语、反馈语、评价语等,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氛围中处于放松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真实地呈现学习错误。

(2)提供恰当问题情境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出现错误

当教师意识到教学中呈现学生学习错误的重要性后,如何有效呈现即呈现学生学习错误的实际操作过程便更具现实意义。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学习错误的呈现:

(1)在重点、难点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每一节新课需要得以突出和突破之处,也是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在让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感知、理解、记忆、运用等学习活动时,要避免一言堂、包办代替的现象,而是要运用问题情景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等教学方式、方法来及时获得学生学习进程的反馈,让学生有机会暴露出学习中的错误。教师通过予以相应的纠正、补充,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

(2)在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之处

由于对某些彼此具有相关性的知识理解不够准确,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例如,语文学科中的形近字、意义相近的成语,英语学科中意义相近的单词、短语,数学学科中的相关概念、原理、运算法则等,学生经常出现知识之间负迁移的现象,造成知识间的混淆、错用,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问题解决的水平和质量。对此,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熟练把握,针对学生容易a生混淆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如问答、讨论、练习等,让学生及时呈现学习错误,以此促进教和学的实效性。

(3)在容易马虎之处

学生在知识加工和提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看错题、丢漏题、策略正确而细节错误等马虎现象,如考试中对于眼熟的题就会自认为是曾经做过的原题而不仔细审题,内容的书写常常因毛草而失分等。对此,教师通过总结学生日常学习、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马虎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陷阱”,使学生不断“上当”出错,同时可以出示收集的学生马虎的实例,既有助于增强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的水平,又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通过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使万物得其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会停留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同样,学科教师也要善于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情况都得到积极利用,尤其是很多教师都不喜欢的学生学习错误,更要得到关注和利用。具体来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错误的积极利用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明晰学习错误产生的原因

老子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说明道是万物的起源,万物都有其生成的过程或道理。学生的学习错误亦是如此,有其各种根源,诸如知识记忆不牢,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知识间横向、纵向联结的网络不稳定、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等。学生的学习错误出现之后,教师应该迅速、准确判断其产生的原因并反馈给学生,因为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不但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及时复习与学习错误相关的知识

老子提出“进道若退;夷道若h”,就是说前进的道路好似后退;平坦的道路好像很崎岖。此外,老子又提出“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作为教师,要能够认识到教和学的过程不是直线性、单向性的活动,而是主体方向前进,同时充满往复性、多向性。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正是教学活动往复性、多向性的充分体现,只有适时地“后退”,才能更扎实地前进,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错误来源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水平不足,相当于知识网出现了大小不一的断裂。而针对学习错误进行及时复习本身就属于分散复习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强集中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学生出现学习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赶时间,而是要根据当前的问题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使学生知识网上出现的断裂不断得到修补并变得结实和牢固。例如,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把a。的结果写成0而不是1,这就意味着学生对已学过的a的0次幂知识掌握不牢,而且把a的0次幂和a与0的乘法运算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指出并及时进行复习,由此使学生能够扎实、准确地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用联系的观点来积极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指明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存在。在教学中,能够把知识内容放在学科知识整体结构中来把握,尤其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加以认识和利用,极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学生的很多学习错误涉及当前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众多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对此,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错误在简单评价“对”或“错”后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该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出现错误的知识进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并通过一定的练习、问答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例如,初中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说出能够表达为了完成艰巨任务而忍受暂时屈辱的成语,有的学生说出“负荆请罪”。对此,教师不应该对“负荆请罪”仅仅评价以“不对”,而是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负荆请罪”本身的含义,并进行举例说明的下位学习,还要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成语相联系进行并列学习,对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学生围绕出现错误的知识形成扩展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

4.依据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思维转换

篇10

高中生文言阅读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课本、读本等,如何利用课本积累一词多义,下面我们选取几篇课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归纳整理。

《说文解字》“顾,还视也。从页,雇声。”

1.顾的本义,动词,回头看。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剌秦王》中两个精场景描写运用了“顾”的本义“回头看”。在“易水诀别”中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体现了荆轲视死如归之壮志。在“廷剌秦王”中“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中体现了荆轲随机应变之能力。

必修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体现了宋文帝北伐战事溃败之态。

由顾的本义“回头看”,而引申为动词“视、看”。

例如在《中国古代散文欣赏》中李白的《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庄子・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都可归纳为这一词义。

2.顾,动词,顾念、考虑。

《鸿门宴》中的名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则运用了“顾”字“考虑”这一词义,将樊哙这位有勇有谋、赤胆忠心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由顾字的“顾念、考虑”词义可引申为“关心、照顾”,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从而可再次引申为“顾忌”。例如:《战国策・秦策三》中“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

3.顾,动词,看望、拜访。

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字除了上述动词词义外,还有以下副词词义。

4.顾,副词,反而、却。

例如《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首顾居下。”翻译为“脚反过来在上面,头却在下面。”

5.顾,副词,不过、只是。

必修一古代记叙散文《荆轲剌秦王》中荆轲私见樊于期,列数秦王对其家人之刻毒,探究其内心想法时,课文中写到“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文本刻画樊将军悲痛欲绝、无计可施之痛苦,同学们可结合语境推断此“顾”为副词,表轻微的转折,解释为“不过、只是”。同样在必修四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面对廉颇的百般挑衅与羞辱,蔺相如置之不理,向门客道出其中缘由“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文句中“顾”同样是“只是、不过”之义,体现了蔺相如深明大义的坦荡胸襟,传为后世佳话。

6.顾,副词,岂、难道。

例如:彭端淑《为学》篇“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为“难道”之义。

7.顾通“雇”。酬。

《汉书・晁错传》“敛民之财以顾其功”中“顾”通“雇”取“酬”之义。

8.顾,古部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