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3-14 20: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虚伪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你可以说纽约现代,东京繁华,香港发达与便利。但在伊斯坦布尔面前,这些城市绝对不敢说伟大。历史上能够被认为是伟大的城市,也许还有帝国时代的罗马,以及盛唐时代的长安。而今,仍然存在、唯一堪称伟大的也许只有――伊斯坦布尔。去了,感受过,迷恋上,你就不会认为这是夸张。
古城千年沉寂
星球上有海洋穿过的稀有城市,就连最主要的两个大陆也只能被隔开几米;历史上叱咤风云千年,三大帝国的首都;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激烈冲突,最终实现了文明融合。这些,都在伊斯坦布尔。所有这些伟大的资本,难以复制。
最重要的是,伊斯坦布尔始终存在,千年沉寂,不会消失。尽管按照帕慕克的说法,“奥斯曼帝国瓦解后,时间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
但是,直到今天,直到此时,为了核对资料,我打开维基百科伊斯坦布尔的词条,拖动并展开页面上金角湾全景照片,看到迷雾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对面依稀可见的亚洲大陆,仍然会感到强烈震惊,以及这个城市特有的那种忧伤。
大约2年之前,我穿洲过海飞抵这里,在那间名为“奇迹”的豪华酒店,通过窗户第一眼看到晨霭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它周围的壮观城市景象,也产生过这种震撼,而后却有了莫名奇妙的感伤。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回忆》中,把这种感觉叫做“呼愁”――一种伊斯坦布尔特有的、混合了历史记忆、文明伤痕和个人感受的复杂情绪。而对于初次拜访这座城市的陌生人来说,震惊是为了它罕见的海洋穿绕、横跨大洲的壮阔城市景观,而忧伤是因为你总感觉到在这里什么东西被失去了。这证实了帕慕克书中引用的“美景美在其忧伤”。
历史叫人惦记
我大概是2006年在香港买的这本关于伊斯坦布尔城市的回忆之书。因为内容有些晦涩和阴郁,一直没有读下去。到了2007年深秋,因为一个意外机缘,我和夫人来到这里,就在城市里,我就着与书中一模一样的景色人物,读完了这本书,也感受到了帕慕克这个典型土耳其人在书中描绘的那种情绪。
伊斯坦布尔在其存在的历史中,曾拥有过很多个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带着当时统治者的影子。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士坦堡这些旧名,现时仍然是某些国家活跃使用的名称。伊斯坦布尔亦别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为该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于七座山丘上,与罗马的七座山丘相映衬。由于伊斯坦布尔在整个中世纪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和丰厚的财富,所以伊斯坦布尔的另一个别名是Vasileousa Polis (“众城市的女王”)。
从10世纪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即“在城里”、“进城去”的意思,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土耳其共和国立国后,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语的习惯,在1930年正式将城市命名为“伊斯坦布尔”。我们大陆音译为“伊斯坦布尔”,港、台则采半音半意,称为“伊斯坦堡”。
大约1700年前,君士坦丁大帝凭梦中先知的指示,让拜占庭城成为帝国新首都的理想选址,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4年,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卓里波里斯战役终于击败了仅余的与他共治的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李锡尼乌斯,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四帝共治体制。6年后,拜占庭被正式宣布成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
1204年,第4次攻占君士坦丁堡,该市被洗劫和亵渎,随后成为拉丁帝国的首都,十字军希望以这个国家代替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分裂成为数个国家,当中的尼西亚帝国在米哈伊尔八世率领下,于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是希腊文化的传承,并成为了东正教的中心。很多宏伟的教堂得到重修,包括圣索非亚大教堂,曾是世上最大的教堂。
在几个世纪的衰落之后,君士坦丁堡被更多新兴而强大的帝国包围,最明显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人。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苏丹二世,在53日的围城之后进入了君士坦丁堡,该市很快就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苏丹亦参与建设了托卡比皇宫和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等建筑瑰宝。
伟大从来有理由
今天,包括这些伟大清真寺在内的全城450个清真寺和其他古老建筑,都还好端端在那里。你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几乎感觉不到时光曾经流逝。我对比1000年前的图片,都不能从外观上得出巨大变化的结论。从维基百科的另外一张城市天际线的照片上,你也看不出多少高楼大厦的身影。
伊斯坦布尔的伟大之一,就在于历史的保留和延续,也在于这种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你坐在埃及市场门外的广场上,喝土耳其咖啡、喂鸽子、看流浪猫到处跑来跑去,生活无比安详。而事实上,你面对的这个城市,几千年来风雨如晦,而你身边就是分隔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种历史的沧桑壮阔和你生活的安详平静都那么实实在在。
伊斯坦布尔的伟大之二,在于在历史的恩怨情仇和文明的厮杀冲突后,沉淀下来的那种融合、协调的平静。也许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比加沙、黎巴嫩和阿富汗更有理由混乱。但是它没有。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是那么宁静和谐。
在伊斯坦布尔的日子里,我们非常喜欢在广场闲坐,在窗口看不远处的海峡、金角湾和远处的马尔马拉海,在如今还运作却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埃及市场闲逛。提着土耳其咖啡的小孩在飞奔,其它人都神色安详,我们感觉上走进了墙上画面中历史上的伊斯坦布尔,唯一不同的是今天已经没有苏丹皇宫内兄弟姐妹的自相残杀。
篇2
所谓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程式,包括特定的顺序、线索、条理、步骤和规律来展开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以过程的有序性为特点,跟逻辑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特殊的序――即逻辑或规律;有序思维不一定是逻辑思维,它通常是相对于无序思维而言诉,其对立面是无序的思维。
1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序思维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序思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效率很低,更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2有序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中的有序思维首先表现为化学的学科思维,如物质分类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对称思维;守恒思想等等。运用这些思想可以解决很多化学问题。从具体的认知操作角度看,有序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分析有序性
例1:现有Fe、Cu组成的合金,其中Fe、Cu的总物质的量为a mol, 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研成粉末后,全部投入含有b mol HNO3稀溶液中,微热使其充分反应,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用微粒的符号填写下列空白: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和残留固体成分的可能组合有:
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还原性顺序Fe>Cu>Fe2+>Fe3+,再按硝酸的用量从少到多的顺序,按照这样的合理的分析思考顺序,得出以下结论:
2.2推理有序性
同分异构体知识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综合性强,既是高考的热点,同时也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过程中,常常不是多写就是少写。所以,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是非常必要的,有序思维方法特别适用于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顺序是:(1)官能团的类别异构:是指由于官能团的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2)碳链异构:是指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3)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异构:是指由于官能团取代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按照这样的思维顺序思考,同时考虑碳链的对称性和等效性,就能很好的解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问题。
例2:写出化学式为C5H10O的有机物的可能结构简式。
最后将各有机物按碳四价原理补足氢原子即可。
2.3计算有序性
化学计算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的量进行处理和确定的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基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量及其运算方程作为确定有关量的特殊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化学计算题一直被学生认为是难题,甚至有学生放弃计算题。对于有些计算题,如果能有序地思考,能使分析的结果清晰、明了、简捷,使解题的思路顺畅;能从题给信息的各个方面入手,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使解答完整准确。
例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浓度为2.0mol・L-1的盐酸中,再用20mL 0.5mol・L-1 NaOH溶液中和多余的盐酸,然后在此溶液中加过量的碱,把氨全部蒸出来,用稀HCl吸收,稀HCl增重0.17g,求镁带的质量。
分析:从题中叙述可看出至少涉及十个反应,条件多,反应关系多,但是如果用路线图的方式可以简单的描述如下:
然后根据最终溶液只是NH4Cl、NaCl、MgCl2溶液,再利用离子的电荷守恒求解如下:
2×n(Mg2+)+n(NH4+)+n(Na+)=n(Cl-)
[2×n(Mg2+)+ +0.5×20×10-3]mol=2×60×10-3mol
n(Mg2+)=0.05mol
3高中化学培养有序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营造有序思维的前提
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关的学科思想,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知”到“通”,由“知”到“用”,由“会(用)”到“活(用)”,做到触类旁通。
3.2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有序性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有序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3.3通过适当练习,加强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能够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量的练习。在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中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而且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回答能有效地激发思维,从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掌握知识将更系统,表达更有条理;分析和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会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志远.有序思维规律与高三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2007(11):25-26.
[2]陈建荣.有序思维与解答化学开放性试题[J].中学理科,2004(12):11-12.
篇3
关键词:整体思维;可持续发展;意义
1 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首先要理解思维是什么,柏拉图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思维就是人脑的活动,是人类大脑储存、遗忘、检索、整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所以爱因斯坦也认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思维的方法,是一定群体的人所习以为常的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特点能够体现各个不同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思维习惯。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思维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环境以及哲学致思方向等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大多是关于社会政治、人生哲理以及对历史的思考方面,传统哲学都注重思考整体事物的发展及其关系问题,中国的思维方式的重心是在哲学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擅长于从具体的同一性出发,以整体的观念认识对象。其中著名的“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看似无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时空结构,以便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自此事物了解彼此事物的目的。“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注重整体性的理性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就是将天、地、人以及社会看作是整体,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古代传统思想中关于整体性的表述有:“人之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同样在《易经》圜道观与阴阳五行说中都有整体思维观的体现。中国古代通过了解天、地来推知人事,因为天和地的规律是很容易被发现并且能够在长期的实践之中被掌握。耗散结构的创始人普里戈金在《从存在到演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的。”宋代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的布局就体现了整体性,使“天、地、人”合一,可见古人很重视环境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整体系统中体现“以人为本”,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
综上所述,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先进的,中国的思想家们早已运用了整体的观念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
2 整体观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整体思维方式要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明确地指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另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表述还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新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多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以及“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是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也要满足未来子孙后代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发展的问题,国家之间要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要促使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世界的整体性发展的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的进步是人发展的必然性条件。追溯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从最原始的“看天吃饭”到现代社会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由此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人类开始占领了主导地位后便开始用征服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理性的利用自然和开发自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人类也遭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人类不能忘记人是依赖着大自然生存的,是以自然为基础开展各类事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人类的发展之路,它是从整体出发思考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之中不能夸大人类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太过消极的看待人类的地位,这样才能在以自然为基础,人类发挥积极作用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人及其活动是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要站在整体的角度这改造,做一个“谨慎”的改造者和勇敢的调控者。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是整体性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发展观念,科学技术虽然使社会与人类迅猛地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人类不知道以后的人类社会究竟是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就向我们提供了今后发展的蓝图。各国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运用整体思维方式憧憬未来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将整体性思维作为思维的方法把发展及其过程作为思维的核心,对现代社会与今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
总而言之,整体性思维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于整体性思维才能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整体性思维的思维产物,二者内在关系密切。
3 传统整体思维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发展。面对当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给环境带来破坏以及环境资源浪费的现象,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就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些启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该以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中的精华部分为借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崇尚整体概念与协同理念,将万物与人看作整体的组成部分,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反对将人与自然的割裂与对立。另外,传统整体性思想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制定的而且实施者也是人,所以以什么思想指导人们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实施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人们应摒弃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这样急功近利的发展只是一时的不是长久之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指导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刘昌铭.中华生态环境文化[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年版.
[3]张岱年.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5]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的一致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篇4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 要:基于大学生情感需求的教育区别于专业知识教育,本质上属于心理教育范畴,以培养学生的情商,提高其学习动力,促使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以德先行,德才兼备。这种情感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需求尤为突出和紧迫,故需从人性的七种情感需求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使用一定的情感教育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等教育;情感需求;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5-02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丹(1982—),女,黑龙江泰来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出版营销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HGJXHB1110510)阶段性成果
国际知名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研究专家约翰·格雷(JohnGray)博士,认为人性有七种情感需求,分别是:爱、关怀、了解、尊重、感激、接纳和信任。在高等教育群体构成中,教师、教辅人员、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循环系统,其中每一个体的行为表现都会影响其他群体的发展[1],如何形成良性的循环,使系统健康运转,为社会培养出情商、智商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将以人性的七种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阐析如何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
一、促进全面了解,做到信息透明
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招生数量的增长,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南北方的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不同,另一方面,学生人数的增长也使辅导员工作强度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出来一种很强的迷失感和挫败感,迷失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引,而挫败则来源于学生认为自身没有被充分地认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在管理学生方面,不应仅仅依赖于辅导员个人,专业教师、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和其他教辅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工作。首先,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扰,帮助解除迷惑和解决实际困难,从而增进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2]。其次,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应通过一定的行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其他教辅单位应当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2.应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信息透明化,使学生们能完全掌握评价的所有信息,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他们相信学校的评价体系。
二、关怀他人,形成温暖的校园氛围
经过座谈形式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能够感受到的关怀,要比初高中阶段缺少很多,主要表现在: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很少,无法感受到高中教师一般的关怀;2.教师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更无从了解我的学习情况;3.在大学里获得的称赞太少,批评太少;4.来自于寝室同学的关怀很少,某些同学比较自私;5.班级凝聚力不足,很难组织集体活动,经常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共识。
对于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最根本有效的解决方式是要经常组织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3],通过互动形成师生之间朋友般的友谊。1.通过活动,教师可以更容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教师带队组织活动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能高一些,以活动为契机,学生彼此之间为完成某一活动目标,能够共同努力,从而有效地消除芥蒂,形成专业凝聚力,甚至学校凝聚力。
三、尊重彼此,使学校环境平等和谐
“尊师重道”一直是社会以及学校积极提倡的美德,而尊重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也一贯是很多教师的作风。然而,在现代化技术无所不在的环境里,很多教师感慨自己竞争不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于学生的诱惑,很无奈地表示学生不听课的行为是对自身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一部分教师选择漠视,另一部分教师选择与之针锋相对,久而久之,矛盾升级,十分不利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成长。
作为教师而言,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希望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希望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思考中来,但有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成效,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首先认识到尊重的相互性问题。即:若想学生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们提出善意的提醒,措辞方面应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如:“请同学们……”、“希望同学们……”等。如此,那些做着与课程无关事情的学生们也就无法再继续无视课程了。另外,教师们也应充分备课,尽量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更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们进入课程情景。在课上尊重彼此,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在课下,充分认可学生的权利与愿望,使之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共建学校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怀揣感恩,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
高校教学中的二表B和三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是特别感兴趣,对于教师的互动教学方式也不愿主动配合,课堂纪律方面也常常需要规范,整体而言,学风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强。而对于这些班级,任课教师也普遍表现得没有教学动力,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对于这些亟待学风、教风建设的班级,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参加三下乡活动或参加支教活动。在那些边远的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使之转换角色,成为支教教师,感受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用心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体验,他们会学会感恩,会学会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成果,同时也会深刻地认识到获得学习资源的艰辛,由此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如此,学风建设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五、包容学生,以促成其改进
高校里有着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中某些条款也的确非常有震慑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学生确实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而作弊或因为有法不责众的观念而抄袭他人试卷,或者是由于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而逃课。对待这些学生,如果用严格的制度,一次性地取消他的某些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之意识到某些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有可能使之彻底放弃学习,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预警制度的建设工作,用包容的态度在事情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加以提醒或预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指派学生干部加以帮助,使之不断改进。而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等也应对其保持长效的监督,循循善诱,帮助他认知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道德的至高作用,使其成长为诚实守信的社会栋梁[5]。另外,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比较敏感,不容易和同学相处,时常产生一定摩擦,甚至有时做出某些过激行为。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建议其退学,然而,毕竟他们已经成人,有自己一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最好能够宽容地对待这类学生,可以建议其休学,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或辅导,直至其恢复健康,重返校园。
六、提升信任度,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确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自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由于缺少发挥的余地而不能够尽显,而另外一些亟待实践环节锻炼的学生,也确实因为工作能力不能被完全信任,而丧失了用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前培养其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学校应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单位,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其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完成应尽的工作职责,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师也可以尽快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在这一方面,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值得推广,而综合性院校中法学院所推行的模拟法庭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6]。另外某些教师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的方式也是非常锻炼学生能力的,从资料搜集、整理、综述到建模、实验、得出数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学生因为得到指导教师的信任,而逐渐积累了科研经验,对于他们深入学习学科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七、爱护学生,使其感受家的温暖
学生们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生活节奏也明显与高中阶段不同,这种变化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各种冲击。而教师团队、教辅工作人员能做的就是用“爱”去温暖他们,不仅仅是要给他们提供特困补助、特困岗位、特困奖学金,还要用心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家一般的温暖。例如:吉林省每年都号召大学生义务献血,为了体恤学生,学校为每一位献血的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大枣、红糖等食品;而很多高校也为过年期间留校的学生举办联欢会,提供饺子、汤圆等食品。
然而,需要注意到学生们更在意的是来自于专业任课教师的关心,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关注社会,使高校里的正能量不断地扩散出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大学生[7]。
总之,以情感需求为导向,关注大学生群体,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高校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学识兼备,还要有积极向上、乐观正面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学校关注他们的各种情感需求,当他们在校期间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因素时,一些心理上的阴霾也便消散殆尽,便可以专心于学习和社会公益服务,并迅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魏义霞.梁启超情感教育论[J].求索,2014,(9).
[2]王平.情感教育:一个关乎生活幸福的教育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
[3]朱小蔓,钟晓琳.情趣教育:一种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4]徐澄,刘云.高校情感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3,(1).
[5]陈建名,郭峰.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正能量志愿服务实效性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
篇5
关键词:四君子汤; 内科疾病; 脾胃气虚证;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98-02
中医中四君子汤是一种很古老的方剂,基本中草药方为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尤其对于存在脉虚弱?气短乏力?舌淡苔白和面白食少等症状的患者非常适用?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衍化而来的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人们缺乏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导致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临床医学和中医药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四君子汤对脾胃气虚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分析12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和治疗,以期提高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从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共13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57例,治疗组患者80例?排除符合以下状况的患者:1)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3)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4)存在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症状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脾胃气虚证,其中女性患者63例,男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为21―63岁,平均年龄为(43.2±8.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及病情等方面无较大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通过四君子汤进行治疗,药方为甘草5g?茯苓?白术和人参各10g,添加水后煎取服用,分三次服用,1剂/天?所有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周,在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状况,对比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没有较大变化,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程度小于20%;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20%―59%;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60%―89%;痊愈:患者症状在治疗后全部消失,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程度大于90%?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结果:
进行积极的治疗后,经常规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为67.3%,经四君子汤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数据有显著性差异(x2=16.622,P
2.2 不良反应及复况:
13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均完成治疗,无中途退出者,所有患者中无不良反应;治疗1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组无复发现象,彻底治愈,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症状较轻?
3 讨论
脾胃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指的是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食欲下降?腹泻?神疲倦怠?腹胀?面色萎黄和舌质淡等症状,主要是由于劳累过度?饮食无规律?久病耗伤脾气引起的?
四君子汤由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四味基础药方构成,其中甘草味甘,性平,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黄甙?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黄甙等成分,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和糖皮脂激素样抗炎作用,起到解毒?抗溃疡?镇咳祛痰的功效,对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腹中挛急作痛?咳嗽气喘等症状的患者疗效显著;茯苓又名茯菟,主要包括三萜类(茯苓酸?茯苓新酸等)?多糖(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等)和无机元素等多种成分构成,性味归经为甘?淡,平?茯苓不仅具有宁心安神?补中健脾?利水渗湿?抗肿瘤的功效,还能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心悸?失眠的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白术?泽泻及猪苓联用对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涨满有很好的疗效[4];白术气清香,味甘?微辛,具有多项药用功能,能够起到补脾益胃?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等作用,主治脾胃气弱,由苍木酮?苍术醇及维生素等物质构成,适用于小便不利?虚胀?泄泻?食欲下降的病症;人参是一种主要的强壮滋补药物,性平?味甘?微苦,适用于健脾益肺,具有补脾益肺?复脉固脱?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主治神经衰弱?劳伤虚损?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能够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上述多味药同用则达到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的效果?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与数据,现代药理研究得出结论:在益气补中方面,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对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加以利用达到治疗效果?该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对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应该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1)实践了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适当表达。以辅助方式将课程的教学重点锁定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前提下,将与计算紧密相关却难于表达的教学内容,以验证型实验展现出来,用于说明基于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优势和限制,展示形式化方法的必要性。
(2)从系统层面探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18个虚拟实验内容覆盖最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不同专业分类给出最广范围,从内容上兼顾机械、管理、文科等不同专业。交互型实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理论和方法的技术落地,支持了专业需求。
(3)实验内容设计体现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演示型实验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模拟展示,揭示问题的本质;交互型实验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落实课程的基础性。
(4)实验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材包含大量综合应用和拓展学习,体现“突出新技术发展,强调与实际结合,重视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原则,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篇7
【关键词】计算思维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课题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896)。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刘向永记者的访谈时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诠释[1-3]。
国外的众多研究者涵盖计算机教育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等各个领域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79-84中明确指出应该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点之一[6]。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的规定,高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⑴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⑵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规则来编写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而计算思维正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科学对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但是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的错误思想,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不仅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读得懂程序,编写和调试代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设计算法,从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如何设计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经过多年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总结如下:
1.案例选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坚持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即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下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畏惧感。在学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后,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中认识到计算机竟然能这么方便地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在问题的求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程序就在身边。而对生活化的问题求解锻炼了学生日常问题求解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典型化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例,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在案例的解决中,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的设计既是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去深入了解,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3.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程序化
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计算思维相结合,在案例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算法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程序语言,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可以使算法程序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枯燥无味的程序语法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选择生活化、常态化的案例为原则,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为例具体实现案例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指针和数组。
教学目的: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以及使用。
教学重点:指针和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的使用。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指针和数组知识的学习,下面给出一个常见问题求解的案例,这一案例同样适用于数组知识的学习,只是案例中问题求解的方式有所变化。
1.问题提出:根据二代居民身份证号确定此人性别的问题。
2.常识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证号共18位,从左向右前6位为户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为顺序位(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编号)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最后1位为校验位。
3.问题求解:从18位数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断奇偶性,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对分解后的两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使用函数提取字符串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使用数组下标提取数组元素、使用指针提取数组元素等多种方法。下面针对指针的学习给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数组存储给定的18位数字,利用指针的移动提取第17位数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数字与2模除取其余数,判断奇偶性。
5.算法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方法为例写出相应算法:
Step1:定义整型数组a,整型变量b,整型指针变量p;
Step2:将18位身份证号赋值给a数组,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Step3:移动指针指向第17位数字;
Step4:指针提取第17位数字后模除2取余数赋值给b变量;
Step5:判断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数则是男,如果是偶数则为女;
Step6:输出结果。
6.问题求解方法的代码化:
#include<stdio.h>
main( )
{
int i,c,a[18]={1,5,0,4,2,8,1,9,8,9,0,6,0,8,1,2,3,3},*p;
p=a;
for(i=0;i<16;i++)
p++;
b=*p%2;
if(b==1)
printf("%s\n","男");
else
printf("%s\n","女");
}
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但是将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用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限定在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就案例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而言,让学生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同时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及使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设计时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学习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正像一条教育格言讲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will know.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学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验证明,提出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众化的案例解决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刘向永、周以真:《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页。
[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页。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 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 accessed June 28, 2010, http:///education/curricula/.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职业需求;瑜伽选修;教学改革
一、前言
瑜伽运动已渐渐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健身方式,在高职学院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国内日益壮大的职业院校中,体育选修课的开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基于此目标,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改革瑜伽选修课的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瑜伽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1分析受众学情,合理运用瑜伽技能特性
社会上各类健身场所开设的瑜伽课程,大多会因为会员练习时间的长短不同,在动作的编排及选取上有很大的限制。如若只是单纯的动作重复,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动作的难度过于单一,要么简单要么复杂,使得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大学校园中的瑜伽选修课,任课教师应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在校园中的瑜伽教学里“一概而论”,毕竟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在每周固定时间上课的学生,动作难度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适合学校体育的特点。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根据瑜伽动作形成的全部特性,为动作设计出不同的难度等级,由简至繁、由易至难,并在教案及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让正处在大学年龄阶段的女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瑜伽基本技术,而又不会在平时的练习中,出现因难度控制不合理而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同样在考核中,教师应进行量化的技评,弹性地根据应试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评定,力求评价的合理化、科学化、个性化。
2 针对专业不同,评价方式区别对待
纵观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多以工科为主,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瑜伽选修课的教学任务,除完成规定的体育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技能的培养之外,更多的还是拓展学生的心理层面,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与此同时,根据开设专业的不同,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素养。如建筑精算类的专业,通过瑜伽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专注的精神,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完成高精度的计算而自身的心境不出现急躁的现象;而与语言、形体有关的商务英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通过瑜伽的身体练习,纠正她们不良的身体姿态,锻炼她们的形体,使之始终以优雅的身体语言来面对她们的服务对象。
因此,教师需要在接任新一届的学生之后根据选项班学生的专业方向,为她们量身定制相关的考核方式。
(1)需要协同合作的专业:以多人组合为考核形式。在练习与考核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她们共同克服困难,力求完美表现的不服输的精神。
(2)需要仪态仪表的专业:以个人展示为考核形式。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同时学会弥补自己的劣势。教会学生在瑜伽中自我发现,发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3以“演”代“考”,推动考核形式的改革
就目前教学、考核的情况来看,将“以演代考”的模式结合到瑜伽选修课中,更好的体现则应该是在考核形式的改革上,即由个人向团体演变,由无配乐向有配乐推进,由单一动作形式向组合动作形式跨越。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再刻意强调以考核的形式结束学习,而从学期一开始就潜移默化地灌输“表演”的概念,让学生经过学习过程,完成最后的汇报表演。就如同学习戏剧的学生,毕业大戏才是四年过程中的重点,才能更切实地体现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弱化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挥与提升。这样的考核形式的改变,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而瑜伽项目恰恰是竞技能力与美学的双重展现。那么在提倡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模式的今天,在体育选修课中开展瑜伽项目无疑是两者结合的更好选择。
4体育教学网络化的建设与运用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不但体现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在最基础的学生学习工具的创新上,网络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瑜伽运动对于只接受短期教学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大量获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知识的拓展又恰恰是辅助教学的最有利手段。
作为瑜伽选修课,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呢?在教学改革中,应利用高职学院自身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利用瑜伽俱乐部活动时间或相应的理论教学时间,带领学生浏览相关的网络媒体,并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知识,帮助她们理解并加深印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课堂讲解毕竟是片面的和有个人因素在内的,且瑜伽是需要博采众长的一种健身方式,所以必要的“取众家之长”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做人的真谛如同瑜伽的受益者所言――人生重要的是不依赖。所以当学生能够自己学会从网络中汲取养分的时候,教师该做的是“放开手”,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将她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给教师听。无形中,枯燥的动手教学将变为不可预知的脑力锻炼,体育培养人的优势由此显现。
还可建立“瑜伽教学交流”微博或QQ群,给学生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畅所欲言的空间,也可以直接和任课教师交流更多的心得体会或寻求学习上的帮助。
5突出俱乐部的交流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瑜伽俱乐部在社会上已经比较多见,但在高职院校中还不多。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场馆,在授课之余组织本学期或以往瑜伽选修课学生组成“瑜伽俱乐部”。以瑜伽技术高层次提高为辅,以师生间的沟通为主,更多的是为学生打开沟通的平台。让她们在这里交流学习的心得,更交流练习的心得,交流提高技术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在运动中,让第二代的独生子女们能够学会倾诉与倾听,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分享。因为在当今社会“沟通”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的能力,可见“把嘴张开,大声地说出来”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身为独生子女人群身上最缺乏的一种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学也应在新形势、新目标、新机遇的背景下,创造出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特有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目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以此来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化的有序进行,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 1] 柏淑艳.高等职业院校瑜伽选项课教学方法初探 [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4):127―128.
[ 2] 江 磊.瑜伽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 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2):57―59.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岗位需求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礼仪教育无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礼仪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是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负责对学生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将特定专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当前高职礼仪课程因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被学生轻视的尴尬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据《纲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高职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 深化对高职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②]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形象与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 “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高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期刊网。
以文秘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③]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目标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彬彬有礼的社交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业场合礼仪。
继续细分下去,每一个分目标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目标,即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分目标是由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职业人士的服饰礼仪及职业仪态礼仪等几个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又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不仅要有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教育学论文,还要有品质目标,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职业形象与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例如在文秘专业的《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应地,在物业管理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其专业岗位对市场竞争能力及业主服务能力的要求,则强化了职业化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育学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求职面试礼仪的教学中,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招聘。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把教室布置成招聘面试的场景,并要求参与的学生提前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在仿真的场景下完成面试的流程,使得求职面试各个环节的礼仪得到直观的强化。
三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不可忽略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求职技巧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体验,提升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交谈礼仪单元教学时,匠心独具地设置了“荒岛逃生”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自己听与说两方面的能力及礼仪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强调砺技修德。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进行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脸型,并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脸型教育学论文,进而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发型。鉴于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片面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因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别设置了“我们是否应该自我悦纳”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达成“自我悦纳很重要”的共识,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仪容魅力。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形象与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职场礼仪模块的教学中,加入商务文书礼仪、网络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礼仪等内容;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紧跟行业和岗位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日益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篇10
论文摘要:服务需求决定社区服务的立足点。了解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此,2006年伊始,我们在成都市的10个区(市)县,对居民的社区服务需求进行了为期近1年的调查。文章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居民需求迫切的是社区公共服务类别的社区服务,所以认为社区服务应坚持公共性的立足点,进而结合居民对提升服务水平的因素排序,得出政府必须履行规划者、主导者职责的判断,同时也需要关注影响服务水平的多块短板。
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了解社区居民对过去十多年来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和他们的服务需求有助于更有效地推进社区服务的开展。为此,自2006年开始,成都市社科院与成都市政协合作,在成都市的青羊区、高新区、金牛区、成华区、武侯区、锦江区、温江区、蒲江县、双流县、崇州市等10个区(市)县,对居民的社区服务需求进行了为期近1年的调查。
一、城市居民最孺耍的社区服务项目
(一)对已有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排序
本次调查共投放问卷777份,回收率100%。被访者有43.1%的来自成都市中心城区,26.1%的来自成都市城郊社区,18.3%的来自郊区(县)中心城区,10.9%的来自郊区(县)城郊社区。男性占53.0%,女性占46.8%。被访者的年龄分布从18岁至76岁不等,其中1835岁年龄段占样本总体的28.1 % , 36-55岁的占55.5% , 5676岁的占 14.2%,未填的2.3%。在问卷中,我们列出了目前社区服务中涵盖社会弱势群体、普通居民、辖区单位群体、组织等十类有代表性的服务,包括: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餐饮、维修、再就业服务、治安保卫及纠纷调解、社区文体活动、卫生及保健服务、托老养老、孤寡残疾人服务、托幼服务。在回答您对社区提供的上述服务是否满意”时,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序为:治安保卫及纠纷调解91.5%;社区文体服务90.3%;再就业服务87.5%;卫生保健服务83.6%;法律咨询服务83.3%;孤寡残疾服务82.4%;托老养老服务63.6%;托幼服务62.9%;餐饮维修62.4%;物业管理62%;家政服务56.8%;其他服务4.6%。
总体来看,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社区便利服务的满意度,特别是属于社区公共服务范畴的社区治安保卫、社区文体、社区再就业、社区卫生、法律咨询、社区救助六个方面的服务较物业管理、家政、餐饮维修等便利的满意度普遍高近2030个百分点。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排名后六位的服务类别中,除其他服务外,每类服务都有10%—20%的样本表示不清楚此类社区内是否有此类服务。
(二)最需要的社区服务排序
我们还在问卷中设计了“你对哪些社区服务项目有需求’这一问题,并列出“物管服务、家政服务、餐饮维修服务、再就业服务、治安及纠纷调解、社区文体活动、卫生及保健服务、托老养老、孤寡残疾人服务、托幼服务、其它举例”等十类服务,要求填答者对各类服务在“非常需求、比较需要、不需要、说不清楚.中进行选择,用以了解居民对十类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服务的需求差异。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服务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社区文体活动82.4%;卫生及保健79.8%;治安保卫及纠纷调解78.i%;再就业76.7%;托老养老67%;孤寡残疾66.7%;餐饮维修62.4%;家政服务58.7%;托幼服务58%;物业管理服务57.3%。这一调查结果与满意度排序基本相同,仍然是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大于对便利服务的需求。
在对社区类型与社区服务项目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社区类型、家庭结构、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与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社区类型与再就业服务之间存在弱相关,即中心城区比郊区社区更需要再就业服务。对托老、养老服务的需求,随着社区位置由市中心向郊区变动,有减少的趋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托幼服务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家政服务、再就业服务都与家庭结构有显著关系。但是,总体来看,影响社区服务需求的因素是复合的,而非某一个单一因素。
(三)基本结论:社区公共服务是当下城市居民最主要的需求
调查反映出对已有服务的满意度排序和最需要服务的排序基本一致,相比餐饮维修、家政、物管、托幼等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或私人服务,居民对社区文体、卫生保健、治安调解、再就业、孤寡残疾等公共性较纯的社区服务更加关注。统计调查数据传递出的一个信息是:社区服务必须坚持其公共性,强化为社区居民所共用的那部分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具体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人福利、医疗保健、信息咨询、图书阅览、业余文化、终身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救助和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川对于适合按商业化服务方式运作的服务类别,应该让其进入服务业市场,侧“积极引导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团而不必再纳人社区服务,以便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做好社区公共服务。
二、形晌社区服务水平的因寨
(一)政府的作用
本次问卷调查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要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关键在于?”在对备选因素排序后发现,居首位的因素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为82.0%。居民认为首要的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因素还是政府的力量,这表明首先居民认同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合法地位;其次,居民认为社区服务的基本宗旨应该是为社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服务,尤其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各种困难户提供特殊服务,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提高社区整体的生活质量。所以,作为与私人和其他组织不同的,唯一具有公共权力,可以强制性征税的政府,就应该支付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就应该对社区服务进行应有的投入。如果投入不足,甚至是没有专门的福利预算、专门的财政拨款,那么就应该督促政府改进,而不是以此为由把公共服务和其他性质的服务搅在一起,冲淡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应有职责,模糊非营利和营利的界限。
(二)影响社区服务的其它因素
调查显示,政府是影响社区服务水平第一重要因素,其后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75.0% );广泛发动社区居民,让居民参与社区的互助服务(54.7%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投入社区服务(52.6% );发动和吸引专业人员加盟社区服务(i4.3% ) ;其它(2.4% )。
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居于影响社区服务水平第二位因素,其实也是期望政府增加投入,因为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由政府划拨。位居第三位的因素反映了社区参与对社区服务质量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居民已经认识到自我服务、互助服务是社区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选择。排在第四位的因素是吸引社会资金,因为政府的投入与对服务的期望肯定总会存在差距,所以人们对社会资金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有相当的期望。专业人员的作用排名第五,为14.3%,这与对社区工作者、居委成员的高度认同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者要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缺乏了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普遍认为社区工作者重要的是热心等品质而不是专业素质,况且对“士妈_士爷才”的委屈还能要求什么呢?
综上分析,居民对社区服务目前的多块短板都有相当程度的关注,如政府的作用、资金、硬件、服务队伍、居民参与等:另一方面对各因素的关注度不尽相同,比如对政府的作用、资金、人力、设施等更为重视。这不仅指出了社区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三、结论和裸讨
本文之所以从居民的社区服务需求着手,是因为基本需要原理是社区发展十大原理的第一大原理。这也与国发[2006] 1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坚持以人为本不谋而合。说到底,社区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因而从居民最需要的服务来探讨社区服务的本质是合乎情理的。一直以来,在有关社区服务的政策中,社区服务的性质都没有清晰界定,“福利服务,互助服务、自愿服务、商业服务”等性质不同的服务都用社区服务一个话语系统来统一,结果就出现了服务导向、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的混杂与混乱。(笔者对与社区服务相关的政策、提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梳理,见下表。
根据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并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社区服务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并将社区服务的不同内容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狭义的社区服务应该定位于社区公共服务,其中又包括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福利和针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公益两大部分。广义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两大范畴。之所以将商业化服务纳入广义社区服务的范畴,这是由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所决定的,我国从民政部开始进行社区服务试点,便民利民服务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在政府层面及社区层面形成共识。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住郊区化的日益推进,社区商业在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商务部制定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将社区商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规划之中,2006年7月出台的《关于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工作方案》,提出“争取利用3-5年时间,在人口(城区人口)过百万的166个城市的80%以上的社区中,实现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基本满足,建立较完备的生活保障型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因此,为了避免因概念的重大改变引发认识上的岐义,有必要将社区商业服务纳入广义的社区服务范畴。
但不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范畴来讲,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福利性、公益性,这一点必须明确并得到坚持,而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提供者,这既是政府职责所在,也符合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总之,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再分配过程,即通过市场以外的力量将部分资源转移到福利机构和福利受益者。这一过程必须通过政府或其它中介机构来实现,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则只能通过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中要承担对服务活动的授权、资助、获得和监督等职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