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7 20:2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人物刻画深刻,故事情节曲折。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更是清代园林在书面上的最杰出代表,无论从选址、造园设计理念、景观营造、植物配置均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集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景观艺术以及园林意境美之大成的“天上人间诸景备”。
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不仅要有优美的景色,而且要有幽深的境界,应有意境的设想。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情联想,创造了幽深的诗情画意。植物因具有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姿态和芬香的气味,使其在古今园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无园不木”,是创造园林意境美得重要构图手法,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更易产生比拟联想。大观园中的植物品种齐全,含义丰富,园中以植物花草寓指园中女性,显出植物景的象征意蕴,对于这些人物,曹雪芹深入地写出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更是通过植物来比拟人物的性格。
大观园是书中主要人物的居住场所,诸多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虚构园林中,尤其以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最重,对于他们所居住的庭院更是细致刻画。
一、人物性格与园林意境美的相互体现
1、人物性格与园林意境美的相互关系
大观园中的萝风轩、拢翠庵清冷充满禅意,怡红院富贵华丽,潇湘馆清幽高洁,衡芜院雅致素静,稻香村自然质朴,与其住在其所内的人物性格完全吻合。
园林植物人格化是大观园植物景观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创新。大观园的园林景观营造遵循“人园合一”原则,与人物性格相吻合。
2、运用植物形态美比拟人物性格
李辰冬《(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中说:“曹雪芹描写人物的目的,就在给人物一种个性。因为内心的不同,形之于外,即令最细微的室内陈设,也因之而异。”他认为,不但陈设,因心理的殊异,于是体格也因之差别。反之,从一个人的外貌,往往也可知道一个人的内心。
譬如,薛宝钗看上去“行为豁达”,而实际是深具机心;林黛玉看上去“小性儿”、“尖酸”、“多疑”,而实际是直率单纯。把人物性格写得丰满,曹雪芹在植物选择时充分注意到植物的精神属性美,如莲之高洁、菊之隐逸、竹之劲节。在赋予花木蕴涵时,大量运用了比拟手法,如怡红院中暗喻宝黛爱情的“蕉棠两植”,蘅芜苑只有“冷香”却无花木的植物景观,以及潇湘馆内点点泪斑的湘妃竹,无不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二、大观园内宝黛钗的人物性格及园林意境营造分析
1、怡红院
贾宝玉作的《怡红快绿》云:“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
怡红院为清代建筑风格,粉墙灰瓦,简洁淡雅。院外有竹、垂柳及碧桃等各种植物,运用障景手法进行构图,“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重。”园内运用碧桃作为骨干树种,建筑周边种植垂柳,桃和垂柳搭配,突出“怡红快绿”的春季植物景观,红色的碧桃花、翠绿的垂柳叶与白色的墙面。怡红院内配植花木色彩多为红色,突出了宝玉爱红、吃红、恋红的嗜好,具有象征意义。
2、潇湘馆
宝玉作的《有凤来仪》云:“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进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潇湘馆为书中林黛玉的居所,书中黛玉是阴柔美的典型,“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整日伤感落泪,不能自已。
潇湘馆中植物种类仅有5种,主要有竹类、芭蕉、苔藓、梨、单瓣水仙等。潇湘馆内群植湘妃竹,亦是象征黛玉的风骨,也暗示黛玉命运的悲凉。“翠竹夹路,苍苔布满”,潇湘馆栽植苍苔地被植物,苔藓一般生长在空气湿度高和人为活动较少的地方,这表明黛玉与人少交往,庭院内苍苔遍地。同时也象征黛玉寄人篱下,通过苍苔表现出她孤寂的心理和身世,透出悲音。院后栽植芭蕉,此景亦为黛玉所爱,后院“大株梨花兼着芭蕉”,突出梨的姿态和春季繁茂的白花;体现苍白的园林意境美。
3、蘅芜苑
宝玉作的《蘅芷清芬》云:“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蘅芜苑的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固之风。五间清厦连着连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其建筑如“雪洞一般”,没有装饰,园内无一花木,满园异草,清香馥郁,表现的是“薪芷清芬”的主题。蘅芜苑里,杜衡、蓝兰等异草奇香,“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书中兰草象征的是显贵,仕文化的发扬。宝钗一心维护封建家庭秩序,推崇仕途经济,蘅芜苑栽培兰草,营造蘅芜院朴实无华的景观效果。植物的色彩以绿色或冷色系为主,绿色或冷色能给人以沉静的感觉,同时暗喻宝钗的冷美人的性格和低调的为人处世风格。选用香花的藤本和草本植物,无其他花木,院中藤萝就着大玲珑山石与建筑檐柱攀缘而上,形成障景,遮挡山石和建筑生硬的线条,是垂直绿化的成功典范。
三、结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清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历史,无论从相地、立意、布局到建筑、植物都展现曹雪芹的杰出艺术凤范,全面反映了我国明清时代的造园理论、造园艺术、造园手法。从意境的表现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植物人格化的处理方式,园林植物有人一样的性格特征,见其园而知其人。
在宝黛钗的居所内中,书中主角的情感和意念在周围的景象得到充分发挥,即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使这些居所具有悠远、含蓄、雅逸的园林意境,使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园中那些植物赋予了强有力的生命,使人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体验与顿悟。
红楼梦中园林意境的表现构图手法对现代造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观园中的建筑空间布局、植物配植的营造模式,对现代园林中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场景理论和技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引作用;尤其是植物配置采用比拟联想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园林意境赋予一定的情感,同时也赋予一定的文学艺术魅力。《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巨著,也是一本中国园林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潘宝明.巧撷百花,装扮红楼――红楼梦中花的描写在情节艺术中的作用[J].名作欣赏,1990(3):75-78.
[2]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韵和造型特色[J].红楼梦学刊,1988(3):41-46.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张世君.《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J].红楼梦学刊,1994(1):105-106.
[6]俞晓红.《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J].红楼梦学刊,1997(增):324.
[7]顾平旦,曾保泉.红学散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9]改琦.红楼梦图咏(上、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10]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
篇2
首先就从小说中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开始。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学界像著名学者邹|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最重要是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红楼梦中光彩照人的形象很多,众女子的形象也是各有特色。作者在塑造他们的形象上也往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细微出下功夫,使即使很接近的形象也能做到和而不同,各有千秋。
论聪明伶俐,有才干来说,宝钗探春有些相同她两人皆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但宝钗聪明不外露,探春就敢说也敢做,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书中所写探春“才自精明”,主要不是指诗才文才,而是管理能力,这在她和李纨、宝钗三驾马车治理大观园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这种精明的奇“才”,一方面固然显示出探春的不凡见识与才干,另一方面它也正是其高远之“志”的生动体现。探春指出有些开支“重重叠叠”,“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五十六回),决心革除积弊。但两人比起狠心且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女曹操” 王熙凤来,她们不过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且被封建礼教所害的青春少女罢了。
同是寄人篱下,黛玉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且常感于身世处境自怜自伤,湘云却是“素喜谈论”,而且“心直口快”,颇有魏晋风度。
都是心高气傲,黛玉是清高但又很热情,妙玉是清洁高雅,怪谲孤僻,素不理会她不欣赏的人。
篇3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相应地,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考试中,也出现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著试题。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根据各地中考名著题的不同设计,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上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篇4
【关键词】红楼梦;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对高中名著阅读作出的明确规定[1]。如何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名著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以《导读》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
一、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自能通过学生的自觉来完成阅读任务,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能够自觉阅读的最好办法。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探索欲。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总计180多首,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还揭示人物性格[2]。可将诗词歌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中诗词歌赋讲解,让学生对人物命运及人物性格的产生好奇,从而去书中探寻答案。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整部小说诗词最多的章节,其中的十二钗判词讲述的是小说中十二位女子的命运。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3]。这些判词的寓意为何?为何作者会给这些女子下这样的判词?这些女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再说到诗词歌赋揭示人物性格,大观园里住的女子有许多称得上是才女,她们所作的诗词可以说是妙语佳偏,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可列出文中人物所作的诗词歌赋加以分析,让学生猜想哪篇作品是出自谁之笔,是怎样性格的人会写出这样的诗词。事实证明,在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部分,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的阅读只是基础,通过阅读对名著进行分析鉴赏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点所在。但是名著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一个人的分析鉴赏力毕竟有限,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时难以挖掘是很正常的。定期进行主题讨论是全面深刻的了解作品本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被研究了上百年后,其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在被后人挖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选取许多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关于王熙凤的形象分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王熙凤可谓是只笑面虎,精明能干,贪财弄权,狠辣无比。首先说精明能干,王熙凤口齿伶俐,善于讨王夫人与贾母的欢心,在处理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上的管理者,在协力宁国府中更是将其精明能干充分体现出来。贪财弄权也是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她利用延迟发放府中月钱去放高利贷,在平日里收取各种贿赂,更是为了三千两银子生生将一对有情人逼死,在贾府被抄时,从她房间里边搜出许多借条与银两。而其狠辣的在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在府中滥用私刑处罚下人,巧施相思毒计将垂涎她美色的贾瑞害死,通过借刀杀人之计将尤二姐及其腹中胎儿生生逼死[4]。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将王熙凤的这一人物形象一一挖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意义。
三、 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单一的阅读会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达到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可围绕名著阅读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例如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名著人物评论交流,名著阅读笔记展评,开展不同观点的辩论塞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出众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影视作品欣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影视与文学密切相关,但从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审美观念均存在差异[5]。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比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较多,对原著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增删与改编,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增删与改编后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可分析比较不同影视对原著中经典场景的演绎。例如王熙凤的出场是原著中非常经典的桥段,可通过观看不同影视版本对这一桥段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解,品味文字的魅力。欣赏完影视作品后,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或者影评。
一部名著不能简单的读过就过,阅读完毕后应对阅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常是以写阅读心得体会与写作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名著内容的重新回忆,分析总结小说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主题等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领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写作方向。学生写作完成后可以进行交流,相互展示阅读成果,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付艳青.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0,03(01):72-75.
[2]昝庭根.感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0,07(08):103-104.
[3]赵慧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J].语文学刊,2009,02(12):66-67.
篇5
小说表面上以单纯的爱情为主线,实际上在这种柳丝花朵的静逸下蕴含着许多现实主义的成分,小说近似朦胧而内涵极其丰富,其文如幽林曲涧,其势如风似雾。作品给人的不是毁灭性的冲突,更不是冷水浇背令人陡然一惊的严峻的历史画面,而是通过柔情似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展示出一幅幅神秘、朦胧的彼岸世界。它成功地通过对局部世界的精微剖析展现了宏观世界的本质,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诗意,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写意手法和抒情风格洒脱地喷薄着史诗般的现实。其悲剧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典雅轻柔的悲剧色彩
花前月下、柔情似水的儿女之情,是典型的阴柔美的表现。《红楼梦》这部巨著,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反映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包括社会矛盾等,特别是对贵族生活的腐朽作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和刻画。作家在为主人公恋爱、婚姻的悲剧发出感叹的同时,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众多纤丽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场面、细节的描绘渲染贵族生活的威仪、华贵和骄奢。作家在着力描绘贵族宴饮交酬的享乐生活的同时,反衬出当时妇女的幽怨、悲惨的命运。她们在“平明奉帚金殿开”之余,只能抱着“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弄揖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抑郁之情消磨漫长而寂寞的时光,表现出“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无限哀愁。但在表面上却平和委婉,稳重雅致。
作者把自己强烈而深沉的感情规范于适度的人物形象之中,颇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同时,作者运用绘画派的色彩感,通过季节的流动,景物的转换,人物的华丽典致,显示出一种绚丽缤纷的气派,并通过悲哀与的结合,将“哀”笼罩起来,从而带给读者一种神秘、朦胧、内在的幽玄之美。而且这种美表面上是庄严的,神圣的,而内心却总是寂寞与悲哀的,并常用神话帷幕笼罩着,创造出这部现实人生的大悲剧。
二、悲愤、悲哀是人物命运的内核
王国维对《红楼梦》作过这样的评价:“字字看来是血的悲剧。”的确,《红楼梦》表现的是一种“三春去后诸芳尽”、“秋尽江南草木凋”的美的毁灭的回声。纵观全书,笼罩在主人公身上的是一种淡淡的悲哀和悲愤交织的悲剧色彩。在这里人性异化、人命危浅,真、善、美的事物惨遭毁灭,但又永恒不息地张扬着,涌动着人道主义和美的呐喊。我们通过对这些“生于荣华,终于零落”的悲剧性人物性格发展的分析,透过爱情婚姻悲剧的帷幕,看到了人物灵魂深处的那种最深沉、最微妙和最丰富的情感世界,使我们同主人公一起同忧同乐,同笑同啼。《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动人的艺术魅力,是与作者独特的艺术写作思路分不开的。
悲哀,是作者寄予悲剧性主人公的同情,表现出一种感动于心而发出的叹息之声。小说通过独特的白描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不幸的女子形象,通过她们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她们共同的命运悲剧。作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呼喊出她们的痛楚和悲伤,通过时空的超越,表现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忧患感。作品中的黛玉、宝钗、熙凤、湘云、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人物。通过对她们性格、形象、主张的刻画,以及对其身世、地位、人生的描绘,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悲剧根源。林黛玉“木石前盟”的破产,薛宝钗处在“金玉良缘”的桎梏下,以及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被丈夫折磨致死的迎春,远嫁的探春,悲观绝望出家的惜春等众多女性都没有得到完满的结局。这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在传统社会行将结束时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
但作者没有明确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而是通过咏叹的方法表达出来,即以客体的悲哀和主体的同情相结合,赋予这些人物悲剧情调,造成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美在表面上装饰得十分优美、风雅,甚至风流,但在内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悲伤和哀叹,带着深沉而纤细的悲哀性格,交织着女性对自己悲惨境遇的哀怨和悲伤沉痛的郁结之情,作者使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创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作者善于以细腻的笔法描述那种微妙的感情世界,创造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创造出一种难以形容却又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
三、以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手法
恩格斯说:“生活中最深刻的悲剧有时是穿着喜剧的外衣出现的。”《红楼梦》在繁华热闹,富丽堂皇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片呜咽哽噎的悲剧成分。作者通过概括化的描写和语言表象捕捉到了永恒的人物形象,并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把人物的生死离别刻画出来,塑造出一个个丰满而富有个性的人物。
作者在“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环境中,将悲剧色彩巧妙地融合在其中。一方面,他把人物作为悲剧人物来写;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的铺垫使格调悲而不哀,哀而不显。在这里景物之优美,既有整体的恢宏壮丽,又有局部的秀美玲珑;既有顾恩思义殿的巍峨宏伟,又有嘉荫堂的宽大敞亮;既有怡红院的华丽精致,又有稻香村的偏静寒凉;既有潇湘馆的潇洒幽静,又有蘅芜苑的清雅素净。在这里既有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恨,酒和诗;又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愁惨凄凉之感。
篇6
关键词:语文 名著阅读 对策
名著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财产,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学有对名著阅读的要求,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会让学生认识人类优秀的文化,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智慧,并能帮助学生扩展视野,尊重多样的文化。同时名著相比于一般的时文,更经得起推敲,更加丰富,内容结构更加复杂完善等。但是由于名著一般都篇幅较长,内容复杂,隐含意义较多,学生不能深刻地把握。出现了很多教学上的问题,需要教师能够针对问题,认真分析,找到应对措施。
一.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1.名著教学同于普通文本教学
名著有着不同于普通文本的特点。首先,就中国古代的《西游记》而言,高中生的学习不能像小学生或者初中生一样,仅是看热闹;也不能像大学专业的学习一样对其分析得非常深刻等。而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讲解过于浅显或者过于深刻,让高中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次,由于教材选取的名著都是一章节,而不能将完整的文本展现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把名著的这个章节等同于普通的文本教学。过分分析所选文本的结构和内容,忽略名著的整体文本性,学生对于整体名著的文化价值不能把握,不能做到对名著全面整体的理解。最后,由于普通的文本一般思想内容较为简单,很多教师对名著的解读只是采用主流的解读,扼杀学生多方面的理解能力。
2.学生鉴赏力不够
名著阅读的教学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提高学生文学批评的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现在的名著阅读教学却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够,不能正确地对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创设环境等方面理解,对文本语言的形式不能正确地切入。这都是需要教师在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鉴赏力不够,对于名著阅读的学习会有生吞的现象,这就违背了名著阅读学习的初衷了。
二.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措施举例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集合了世界人类伟大的遗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高中生应该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名著阅读产生极大的热情,展现出对名著阅读的渴望,这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著所展现给人们的启示和意义。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名著进行适当的介绍,可以通过赏析片段,介绍名人等有趣的方法来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开设“我读名著”等名著推荐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名著等。其次,在课外,教师可以采用名著阅读计划,来给学生确定一定的目标等。最后,教师还可以把名著阅读与现行的影视剧作品结合起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影视评论的积极性。
2.采用三步阅读方法
名著内容丰富,结构知识含量复杂,需要教师分步骤的教学,主要包括三步走:
第一,是学生对于名著中基本常识知识的把握,包括一些字词的掌握、优美句子的诵读、著作的基本结构、作家的基本情况等。比如,根据文学理论“知人论世”的观点,学习《红楼梦》,就必须对曹雪芹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明白《红楼梦》的写作背景。这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基本知识的掌握。这还需要教师结合导读本做好导读。
第二,是对于名著的深层次阅读,包括著作中人物性格分析,典型性格分析等。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形成自己的书面讨论稿,这些可以在课后完成。比如,对《西游记》中性格鲜明的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的人物性格分析,通过讨论分析来学习名著鲜明人物性格是怎样写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解读和鉴赏名著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接受者;中学语文;名著教学
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不感兴趣,哪怕是原本为文学爱好者,哪怕是学习文学名著,语文课都缺少应有的吸引力。这在当前几成普遍现象。考察和解决这一问题,自有多种角度;但在我看来,要想根本性扭转语文教学效果,还需要真正考虑到语文课堂的接受者。尽管有相关研究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其研究与思考依然未能摆脱教师的自我主体限定。当师生之间的施动、受动关系未作调整、未加改变,教与学未能深度相关,就不可能拥有理想的课堂教学、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此深有感触,因此拟以《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为例,从接受者角度谈谈中学语文名著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由于《红楼梦》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曾经有过较为深入的阅读,在看到这篇课文之后,我对课堂学习充满了期待。但一上课,老师就给出了一套规整的课堂设计:介绍故事梗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体味出场细节。显然,这是一个常规而稳妥的内容安排,跟其他的作品讲读无大差别。而我的感觉是:非常沮丧。很明显,老师根本就没有考虑我们是否对故事梗概已经了解,是否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认识,是否对人物性格有自己的理解,是否对人物出场细节有自己的体会。
不容否认,我们的老师是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了许多问题,引导阅读与思考。然而,作为学生,我却觉得有一种强烈的被掌控感挥之不去。似乎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说,都跳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而结论更是以老师的为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堂课的学习,将我所期待的思维的乐趣和创造的摧残殆尽。而整个课堂一如既往的沉闷,也让我感到,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排斥这样的教学。
事实上,《红楼梦》在小学阶段就是课外阅读材料。据我们班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五十六位同学都或多或少读过《红楼梦》原著。虽然未必都感兴趣,但基本印象还比较清晰,脑海中都储存有一些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等相关信息。有鉴于此,课堂上老师根本无需占用过多时间重复介绍作品基本内容,而应将精力用于陪伴学生关注细节
是的,“陪伴”,而非所谓“调动”或“引导”。对于学生来说,那些与情节相关的细节最值得关注;那么老师就可以听由学生通过细节来梳理情节线索。线索梳理清楚了,学生自然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对人物关系的安排、透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从而领悟作者精美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了。至于更细节的东西,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空间环境的布局、衣食住行的安排、各种物件的摆设等等,它们像血肉和枝叶一样,自然填充着情节框架和故事梗概,可以在阅读中自然感知,除非学生追问,否则无需剥离出来加以讲解。
篇8
一、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困境及其原因
古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人对《红楼梦》却敬而远之。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调查显示,近3000名网友投票选出来的“最难读”的书中,《红楼梦》高居榜首。而在学生眼中,读《红楼梦》也是十分令人头疼,大多数学生往往止步于前十页,很多学生在有充分阅读时间的情况下,终其整个中学时代,也无法读完整部。《红楼梦》为何“最难读”,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析:
一是《红楼梦》本身“难读”。首先,《红楼梦》虽是白话小说,但与我们今天的纯白话文相去甚远。作者曹雪芹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合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形成了既精练又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白话中融入文言本就不易理解,再加上当时口语中的一些俗语、歇后语在今天已经消逝,如不结合注释,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故而,难懂的语言为《红楼梦》笼罩了一层迷雾,让学生难以亲近。其次,《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整部小说的线索,四个封建家族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都围绕这一线索展开,叙事宏大,“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在阅读中,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书中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出场的有姓名的人物多达480多人,而且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侄舅甥、上下主仆等多种关系互相夹杂,层层萦绕,文中情节也多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展开,令学生无从读起。
二是《红楼梦》难以满足学生当前的阅读期待。纵观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情节曲折、节奏紧张的小说(如武侠、言情、玄幻小说)是他们的最爱。《红楼梦》主要呈现的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贾府)的生活状态,过于寻常、琐碎,难以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厌读《红楼梦》的学生中,男生尤甚,不少男生热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热血豪情,觉得《红楼梦》太过“婆婆妈妈”,难以读下去。
同时,不少学生的阅读都是浅尝辄止,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遑论品读欣赏,有所感悟。而纵观高考语文附加题,则是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内涵,学生如果对《红楼梦》只是大致翻过,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根本无处得知,无从下手。
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故而,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需进行指导,拨开笼罩在《红楼梦》上的层层云雾,让学生亲近书本,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由兴趣入手,以谜题导入
缺乏阅读兴趣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当然,以考试作为动力和目的,只能够让学生加强对阅读《红楼梦》的重视,从而被动地去读,无法真正走入红楼世界。要让学生真正亲近《红楼梦》,需要让《红楼梦》走下神坛,走进他们的生活。其中最简单易行的途径便是观看电视剧《红楼梦》(83版),影视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也能使学生对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活”在眼前,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再来看书,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阅读兴趣自然也会增强。当然,此举有利有弊,不少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止步于“看”,所以,这只能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真正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还应是《红楼梦》本身的巨大魅力。《红楼梦》问世百年以来,各方面的研究渐成体系,称为“红学”。而在“红学”中,对《红楼梦》其书本身的疑惑越来越多,比如《红楼梦》是否以作者曹雪芹的家事为原型,书中主题究竟为何,后四十回是否为曹雪芹原作等。总之,《红楼梦》本身就萦绕着诸多谜题,学术上的索隐也可延伸到对《红楼梦》的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对《红楼梦》的“谜”有所了解,让他们把阅读的过程也当作简单的索隐和解谜的过程。例如,《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配有图画和人物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在这些判词和曲词中都隐含着曹雪芹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暗示,学生以此为谜面,在阅读中寻找谜底。
(二)从人物着眼,搭建阅读框架
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如场景变换、线索交叠、人物来往等,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要从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明确小说的主体结构,让学生有路可循,为学生在阅读中指点迷津。《红楼梦》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十分明确,以贾府和大观园为主,这里无须多言。在情节上,要明确是以宝黛钗爱情为主线,来展示封建社会的全景生活,要多加关注书中的经典情节,如“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等。情节的延伸是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展开的,这也是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故而,理清人物关系在阅读中至关重要。在阅读中,要明确人物身份,对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和归类,如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都是夫人,“金陵十二钗”都是小姐或少奶奶,袭人、晴雯、紫鹃、鸳鸯都是丫鬟,等等。而要理清书中人物关系,可参照前人已绘制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展示以“四大家族”为主体的血缘、姻亲、主仆关系。同时,也要明确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关系,让情节内容沿着人物关系的框架渐渐生发出来,从而对全书内容有所了解,实现最大程度的有效阅读。例如,探春和贾环虽是贾政子女,但却是贾政小妾赵姨娘所生,Z环不受贾母重视,赵姨娘愤恨,才会与马道婆一起使用巫术伤害宝玉和王熙凤,探春虽是庶出,却十分能干,可以代替王熙凤理家,但正因为她是庶出,在她理家时,管家媳妇才敢“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抄检大观园时王保善家的也敢去挑衅,等等。
(三)由探究深入,品读作品内涵
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以及书中人物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读者阅读《红楼梦》云山雾绕,不得其径的同时,也可以在迷茫中用自己的角度解读红楼,探析红楼。《红楼梦》中有众多别有深意、值得推敲的细节,人物的命名甚至房间的布置都有独特用意。某知名社交平台上曾发起话题讨论“《红楼梦》中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引发网友的广泛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推敲的小细节。比如,在前八十回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王夫人和儿媳李纨的对话,那么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对后四十回情节发展又会有怎样的作用,都值得探究。而另一个话题“《红楼梦》中哪些不被发现却很动人的小细节”中,有网友指出在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中,“呆霸王”薛蟠行商归来,特意买了许多小玩意带给宝钗,而宝钗拿起泥捏的薛蟠小像比照哥哥,“不仅笑起来了”,可见凶横暴虐的薛蟠也发自真心地关爱妹妹,而持重端庄的宝钗也有天真烂漫的时候,《红楼梦》中人物的鲜活饱满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看出,普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是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在有人指导、有充分阅读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红楼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透过重重“云雾”解读红楼的过程。
前文已经提到,阅读《红楼梦》由“解谜”入手,在“解谜”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研读《红楼梦》,对《红楼梦》进行简单、基础性的探究,这种探究可以是对文中别有深意的命名或“细思恐极”、打动人的细节等方面的收集和归纳,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来进行探究:
1.探究人物命运
现行本《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而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原作。所以,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安排与曹雪芹本意有所差别。学生可以仔细研读第五回中的判词、曲词,分析人物在前八十回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对于后四十回中人物的命运提出可行性的设想。如探春的判词是“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再依据前八十回中探春组织诗社、理家等情节,试分析探春在后来的命运轨迹,得出与现行本中后四十回迥然不同的答案,由此,对人物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
2.揣摩语言内涵
《红楼梦》中人物语言中常常含有深刻的意义,透过语言,人物性格、情节矛盾也跃然纸上。如“元春省亲”这一情节,元春已有皇妃的尊荣,贾府为迎接她回家省亲竟不惜财力造了一座大观园,而元春在见到贾母等人后却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为何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这背后可以看出她虽然是皇妃,但在皇宫却不见得幸福。在语言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间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入的探析。
3.推想情节意义
篇9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语言学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分析不同语境中各种语言的言外之意,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是翻译《红楼梦》的最杰出的两个代表,他们的译作也被很多学者研究过。本文拟从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分支―言外行为理论进行赏析第三章对王夫人这个角色的刻画。该研究发现,通过言外行为理论分析,杨译和霍译互有优劣,各有长短。我们可以借此方法赏析对比各种文学作品的译文以及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
1引言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分别作了翻译。该书最典型的章节为第三章,生动饱满,自成一体。本文所选研究对象是王夫人,她作为贾家的幕后主角,很多地方值得深入挖掘。要对她做深刻透彻的了解不能只关注其表面的语言动作,还要看她的言外之意。而要正确把握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理论是一重要而又恰当的切入点。把握人物的身份角色、性格等各方面才能真正把文章翻译好,言外行为理论正好提供了这种理论支持。因此,本文以第三章为例,在言外行为理论基础上分析两个译者的翻译进行赏析。
2言外行为理论
言外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部分。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P8249-252,胡壮麟,2001,7)美国语言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表达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宣告类。(P90-91,戴炜栋,2002)他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该理论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简洁的“言外之力”这样一个问题。(周明,2000)本文就是要以该理论为基础,对第三章中王夫人的性格行为进行赏析。
3王夫人
王夫人在贾府是个重要人物,有着一定的分析研究价值。如:“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霍:"We looked and looked, but we couldn’t find any likethe one you described yesterday. Perhaps you misremembered."杨:"But though we searched for a long time we couldn’t find any ofthe sort you described for us yesterday, madam. Could your memoryhave played you a trick?" (P181-210,党争胜,2008.9 )
这里最能体现出王熙凤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杨译”Couldyour memory have played you a trick?”相对比较委婉,更适合她们的级别和身份。在贾家这样的封建大家庭里,尤其需要注意措辞。杨译翻得就很好,在英语里就是“是不是您的记忆跟您开了个玩笑?”说出来更容易让人接受,体现出熙凤说话滴水不漏,处事圆滑的同时,更能体现出王夫人在熙凤面前的威严。
王夫人和林黛玉之间的对话是本章一大亮点。原文: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一你只日后不要睬他……霍:There is only one thing that worries me. Ihave a little monster of son who tyrannizes over all the rest of thishousehold ……The thing to do is never to take any notice of him.杨:Just one thing worries me: "That’s my dreadful son, the bane of mylife, who torments us all in this house like a real devil……Just pay noattention to him." (P183-213,党争胜,2008.9 )
这里既引出宝玉,也给黛玉敲响警钟,让她离宝玉远点,不要自找麻烦。为达目的,王夫人当然是把他说的越不能惹越好。相比两个译文,霍译更有威吓作用。"monster" "tyrannizes" "never”都是阐述类言外行为,都更好地体现出王夫人的“良苦用心”。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对于不了解情况的黛玉,王夫人势必要交代清楚。接着就是“笑”,“笑”也是一种语言,其言外行为更加值得分析。既是苦笑又是解嘲的笑,是表达类言外行为。宝玉实在不好惹,稍有不慎可能就导致他神经大发了,让人无奈;由于黛玉不了解情况,也略显出对黛玉的幼稚加以轻微的嘲笑。这笑也是一种阐述类言外行为,对自己上述话语进一步肯定和重申。.此外,这个笑还是指令类言外行为,她一笑自然就引起黛玉的注意,达到“你给我听好了”的警示目的。霍克斯译成“gave a rueful smile" ,"rueful”的意思有“expressing sorrow or regret in a slightly humor-ous way",根据场景,该词用的恰到好处。既增强渲染效果,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王夫人那种暗示多于语言的性格。
篇10
关键词:英汉文学作品;人名谐音;寓意;效果
一、谐音的特点
谐音,就是利用字的同音或近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使人由一个词的音同或音近而联想到另一个词的含义,以产生辞趣的修辞格;为了能够在语言表达上达到含蓄、委婉、幽默、挖苦、讽刺等言语效果,谐音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修辞手段。在语言表达中,谐音是针对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词而言,一个词汇或词语的语音形式可以表达相同意义,语音形式不同或相似的词汇也可以表达相同意义。文学作品中谐音常用来命名事件、人物、地点,因为它能够将不便于直接表达的意思用暗语表示出来,同时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含蓄和幽默效果,使语言更富有文学色彩。谐音在各种语言中的应用不仅受语言结构的影响,还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文化的谐音能够呈现不同的语言效果。
二、谐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模式
1.本体和谐体同时出现
此种模式下的谐音是由两个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是语义不同的字词同时出现而构成,能够充分引起读者联想,很自然地从一物联想到另一物,从本体过渡到谐体。像本体“西兰公路”与谐体“稀烂公路”,本是西宁到兰州公路的简称,谐音为口语的“稀烂”后却更加反映了该条公路糟糕的路况。
2.有本体,无谐体
有时谐体下所暗语的含义不便于单独存在表达,此时就选择将谐体隐藏到本体之中,避开本体与谐体相似的语音形式,直接取首字母组合成缩略词,此种现象多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出现,为了避免和皇族或达官贵人姓氏相同或相似。像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经写道“田登作郡……上元放灯……吏遂书榜曰:‘本州依例放火三天。’”此句中本应为“点灯”,但是“灯”会与“登”谐音,造成对吏使大人的不敬,因此改为毫无语音关系的“放火”。
3.无本体,有谐体
此种模式增加了作品的深邃感,没有本体,读者需要从谐体中选寻找与之语音相似或相近的本体,通过表面挖掘深层含义。
三、英汉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谐音寓意
人名作为一种代号的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人名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文字特点,是作者再三斟酌下确定的,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在设定人名时,会渗透一定创作意图,反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深化主题,烘托情景气氛,强化艺术魅力,达到或喻或讽,或褒或贬的效果。以下从五个方面阐述人名谐音的寓意。
1.暗示人物本性
英汉文学作品中,人名谐音往往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定向联想,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物本质。从英语文学作品来看,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红字》浪漫主义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为RogerChillingworth(齐灵沃斯),Roger与rogour(流氓、恶棍)谐音,他明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逐渐衰退,畸形化,但是为了慰藉自己寂寞空虚的心灵,点孤寂凄苦的内心,仍然取了貌美如花、充满活力的Hester(海斯特)为妻,他的这一“流氓行为”毁了海斯特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葬送了她的整个青春,导致悲剧的发生。从姓氏来看,Chillingworth由Chilling和worth组成,其中worth与worse(更坏)谐音,暗示出他的本性,Chilling的原形词汇为Chilly(冷漠的),两者组合到一起,更加渲染了男主人公泯灭人性的、残暴无情、虚伪邪恶的本质,他用慢性的、无形的方式不露痕迹地折磨他人,此种恶行充分证明了他的无赖。萨缪尔理查逊创作的《克拉丽莎》中女主人公Clarissa是一个不愿受封建家庭束缚,渴望自由婚姻的新时代女性,她出身高贵、善良、大胆、勇敢、纯洁、美丽,可以说是当下最典型的新型女性。但是在逃避婚姻过程中却被专骗妇女、荒无度的Lovelace(拉夫雷斯)所骗,由此使一位自由女性代表在封建社会的星空中陨落,最后以悲剧收场。Lovelace可以谐音为loveless(没有爱情),也符合拉夫雷斯并不是真正帮助克拉丽莎逃避婚姻的行为,即没有爱情只有欲,反映了他伪君子的嘴脸、薄情寡义的本性。从汉语文学作品来看,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作者也是在人物命名上运用了谐音,揭示了各个人物特性与本质。其中最典型的“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尊重兄长、嫂嫂的正人君子,却与妻子同床异梦,勾搭多个女人,整个一纨绔子弟。“贾琏”二字分开看都是寻常姓名用字,合起来正好与“假廉”谐音,表明他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伪君子。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传》中,王德与王仁俩人满口封建主义道德纲常,但是为了讨好严监生的妾,在自己妹妹还没断气时,便将妹妹的正室头衔拱手相让,没有丝毫亲情之谈,是“忘德”、“忘仁”的虚荣之人。
2.揭示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往往是通过性格进行拓展,人名谐音在人物性格揭示方面也是一普遍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暗喻、讽刺作用,表达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态度。在《红楼梦》中,卜世仁是一个配角人物,作为贾芸的母舅,贾芸在落魄时寻找他借一些香料以便在贾府某一差事,但是却被他用各种理由搪塞,还一顿教训。从名字用字“世仁”来看,似乎这个配角应该是慈善的人物,加上姓之后谐音后“不是人”,与名字产生巨大反差,也充分揭示了他自私、虚伪、无情无义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厌恶之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中塑造了一个破落的封建贵族——JohnFalstaff(福斯塔夫)人物形象。他表面上一副高贵、智慧、勇敢,但实际上他玩世不恭、贪生怕死、吃喝赌样样都行,他的名字中Falstaff是False和stuff(假货色)的谐音,生动地体现了他表里不一、名如其人,是个假货色的人物形象。
3.预示人物命运
俗话说“人各有命”,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其性格、遭遇、品质息息相关。在文学创作中人名谐音在人物命运和结局预示方面也有很大作用。珠儿(Pearl)是《红字》小说中的一个女性人物,她的名字与小溪(purl)谐音。溪流本就是变化无常,一方面它在阴暗的森林深处流淌,给人一种神秘感,正如珠儿的命运一样,她作为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戴尔的私生女,只能与阴暗神秘为伴,在溪流边玩耍,在阴暗的封建社会中独自玩耍,是世界的弃儿,不受人瞩目,是海斯特与牧师痛苦的见证。但同时森林深处的小溪不受污染,清澈见底,能够倒映出人的影子,正如珠儿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教师与牧师所犯下的罪证。同样另一方面小溪的自由与奔放也暗示出珠儿幸福的结局。元春、迎春、惜春、探春作为贾府的“四朵金花”,出身相同生活经历相同,但是命运却不同。元春成为皇妃,但却在宫廷争斗中死去;迎春出嫁后被孙绍祖折磨而死;探春虽精明能干,做事果断,但最终也是远嫁他乡;惜春目睹了三位姐姐的不同命运后看破红尘,最后削发为尼。贾府是何等显贵,但是府内的四位千金却落得如此下场,不免让人“原应叹息(元、迎、探、惜)”,作者借用名字的首字组合就预示了最后的结局,而名字中用字“春”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最舒适的季节,代表着四朵金花在贾府的花季年华,但最终也没有留住“春天”,命运也以悲惨而结束,让人扼腕叹息。
4.影射事件发展
文学作品中人名谐音的寓意除了以上叙述的功能外,对故事情节发展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有预示事件先兆或解说人物使命的价值,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故事发展的大致方向。《红字》中女主人公Hester(海斯特)与单词hastier(更草率的)谐音,草率一名体现在女主人公在婚姻抉择上是“草率”的,嫁给了行将就木、虚伪邪恶、表里不一的齐灵沃斯。又在不幸的婚姻中,因为孤独,明知当时教规女教师不允许与牧师相爱,却还是向丁梅斯戴尔示爱,生下了珠儿,犯了通奸罪。因为犯下罪过,清教社会对其进行残酷摧残,终身佩戴象征耻辱的红字,造就自己的悲惨命运。《红楼梦》中霍启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害小英莲在街上被人拐走,随后甄家起火。“霍”是常见的姓“启”是常用的字,可是谐音“祸起”,预示着灾祸的起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英莲(谐音应怜、预示可怜的命运)自己以后的遭遇以及冯渊的悲剧,可见曹雪芹用心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