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9 05: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篇1

龙抬头

作者:王文烨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每年的春节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一直到来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仓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这天一般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这时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二月二这一天,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为什么要理发呢?那是因为人们认为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龙剃头”,预示着一年都有好彩头,都会在这一天,修剪一下头发,轻轻松松,从头开始。

在我国北方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传谕了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的时候,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他,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年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或炒豆豆,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在临近二月初二的日子里,在大街小巷都会听到“嘭·嘭·嘭”的声音。那就是人们为了迎接“二月二”的到来,在做“金豆”呢!大家快看呀!小区门口的孩子们捧着香香的玉米花,脆脆的豆子,笑的多开心呀!正可谓: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那把为蚂蚱,蚂蚱撑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开嘴。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耘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节日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涵义,也已经鲜为人知。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每年的二月二这一天,我们家总会有一些爆米花。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我们借助龙的形象,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也要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延续下来。这时,我不禁想到,农民伯伯都已告别农闲,下地劳作了。而我们这些当代的莘莘学子们,也要从中得到启迪: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们应有新的目标和打算。让我们扬起风帆,再次起航!

篇2

一、 已被捕捉到的民俗镜头要成为旅游解读的凝视点

海南岛的民俗已经在很多影视剧中呈现,电影包括纪录片和故事片、黑白片和彩色片。海南岛的纪录片历史很早,1928年,时任琼崖行政专员的黄强在考察五指山地区黎族部落过程中,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拍摄,最后形成纪录片《五指山问黎记》。黄强被认为是最早关注黎族的学者。该片记录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展示黎族的服饰、饮食、狩猎、信仰等民俗文化。1937年拍摄的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1957年拍摄的纪录片《黎族》、1959年拍摄的电影舞剧《五朵红云》、1962年拍摄的电影《红叶题诗》、1978年拍摄的美术动画片《歌声飞出五指山》、1985年拍摄的纪录片《黎族民俗考察》、1961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红色娘子军》、1962年拍摄的故事片《碧海丹心》、1995年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椰林湾》、1996年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黎母山》、1997年拍摄的电视剧《七仙岭传说》(上下集)、2006年拍摄的故事片《青槟榔之味》、2008年拍摄的《木棉花开》、2010年拍摄的动画片《鹿回头传奇》、2010年拍摄的《余光之下》、2011年拍摄的音乐电影《黎歌》、2012年4月拍摄的6集大型纪录片《望海南》、2012年4月拍摄的纪录片《海之南》、2012年拍摄的《我爱五指山》(又名五指山之恋)、2012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山海黎乡》、2013年4月底拍摄的《海南梦》,这些影片都有专门的海南岛黎苗族民俗表现,黎苗族的民俗美集中或不集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关照且容纳于电影电视之中,构成了强烈的电影观赏价值。影片大量地记录了黎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展示黎族的服饰、饮食、狩猎、信仰等民俗文化,一些音乐“罗呢调”等以黎族民歌的曲调在荧幕内传出。黎族的古老文化遗迹流淌在镜头之内,黎族纺线、黎族织锦艺术、黎族船型屋、椰雕等等。地域审美特点和习俗格外令人瞩目,黎族的制陶技艺、踩田、文身、纹面、编织、捕鱼、节日礼俗、建筑仪式、信仰、槟榔文化等等都被一些影片所涉猎和采集。海南民居、黎族方言、渔业民俗、服饰、岁时节日、跪拜祖坟、上孔庙祷告、给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等等,非常具有民俗审美情调。另有一些木偶剧和琼剧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海南岛影视旅游民俗美学的一个必要补充。

一些海南影视旅游专业人员由于缺少对海南电影电视的文化史阅读,导致作影视旅游工作腹内空空,眼中无物,影视旅游盲点重重,丰富的海南民俗美在视野中被遗漏,从而无法深入地域影视旅游的发掘,找不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身在此中,大海遗珠。

“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都可以归结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文化,乃是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的发展所达到水平的标志和尺度,而民族精神则是特定民族在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创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特征的总和。”①

海南民俗本身就是影视旅游的瑰宝,她可以供影视拍摄,供欣赏,供体验,供品味,是海南影视旅游深度开发的最大矿藏。就海南岛影视涉猎的海南民俗遍洒在海南岛各个部位,镶嵌在各民族之中,铺就了一个长长的民俗展画卷。旅游在与影视结合的时候,旅游客体要有解读影视的能力,不仅会描摹它的外观,还要阐释它的文化,走进它的历史,并且能有评论的素质和修养,履行好旅游主体走完全部旅程的功效性引领,使游客实现影视审美艺术的预想期待。

海南少数民族地域审美与汉族审美习惯完全不同,影视作品的表述方式以落差的冲击力勾画民族日常生活、民族习惯、风俗特点、,透视民族心理,挖掘民族史精神。面对广泛的大陆,海南岛把自己称作为岛内人,与大陆迥异为两种民族文化,岛内的文明程度、认识方式带有天然的朦胧性和传奇色彩。我们看到了海南岛就如同看到了另一个精美的世界。海南岛无限的大自然风光赐予,以及海洋文明把他们的风俗修筑成本民族史的章页,记录着他们的豪迈、旷达、慷慨,也翻卷出他们的惆怅、苦难、叹息,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②

海南民俗是一个、数个民族的心灵、情感、情绪的完备人格审美范式,具有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不可模拟的独具性和标本意义,记录海南岛民俗审美的影视艺术作品是一个地域民族历史审美的连续性生活写真,间断性、周期性地传递他们沉淀的民族精华和精神,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民族生命表达的书写,浮现出凝重而震撼的审美高度。

海南岛影视民俗审美在旅游领域中,必须准确而全面地再现于旅游过程里,是旅游文化发展的必要阶段,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真正旅游境界,旅游随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进程,早已不是有钱了就把它花了,闲极无聊地消磨时间,旅游是一种身心的放游,一种精神的远足,一种生命完整意义的实践方式,是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确认和提升。民俗是一个地域、一种民族文化凝炼的塑成,也是一个最有某种符号化的集体象征性的明了解读标志,因此,它也必然成为旅游解读的凝视点。

二、 不让被扫描过的民俗点在游客眼中成为流星划过

在海南岛电影电视中有一些表现当地民俗的镜头在整部影视作品里一扫而过,没有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突出出来,有的当作场景出现,有的当作背景出现,有的成为整部作品中的一个气氛描写,没有形成影视的直接民俗审美点,但这些镜头从旅游学的角度,和旅游经营学的角度看待是具有可提炼的审美作用的。把这些还没让电影导演和观众注意的东西在旅游主体的视线里定格、回放,作为旅游主体的观赏注意对象。电影《南岛风云》《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包括《非诚勿扰Ⅱ》都没有民俗场面出现。这些影片的主题也不是表现这方面的,《南岛风云》《南海长城》《南海风云》三部影片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战争电影,大海、礁石、椰树、槟榔树都作了硝烟的陪衬。《海霞》中有一个渔民出海场面,几个家属给大海作揖,电影没有大量铺排这个细节,是由于这部影片同样是反映海岛女民兵保卫海防的故事,又处于时期拍摄的影片,不能把这些当年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放大进去,今天从尊重民俗的角度看,可以补充它的丰富内涵,也有必要把当年被剪掉的镜头和构思充填在真实的民族记忆史中,大海、槟榔树都属于海南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人祭海可是有非常隆重的民俗仪式的。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是海南人的祭海节,人们端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祭品,有猪头、鸡、鲤鱼、大馒头等,焚香化纸,燃放鞭炮烟花,朝着大海行叩拜礼。用鲤鱼来祭祀海龙王,是取“鲤鱼跳龙门”的寓意。渔民会把头年捕到的最上等的渔获作为祭品,在祭海时摆作贡品,祈求来年渔季捕获更好的海产,祭海已经成为一种海南黎族的地方,它的仪式是非常热闹而隆重的。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的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渔了。从2005年始每年海南三亚大小洞天景区都要在二月二龙抬头日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全国性“中国三亚龙抬头节”大型活动,并且以道家文化的传播贯穿始终,与宗教仪式并和,构成多种民俗的联袂审美效应,海南三亚大小洞天的祭海活动新增了很多现代项目,比如,划龙船比赛,秧歌比赛、歌唱、舞蹈比赛、猜谜语、放生仪式、书画展、音乐会、相亲节目、大小洞天讲堂讲座、祈福仪式和祭拜等至今已经举办了11年。在这个活动中要邀请来国内最有名气的影视明星参与主持和作为贵重嘉宾到场,大小洞天设有“鉴真广场”“南海龙王院”,身穿道袍的道士引领仪式活动,台湾星相易理协会、宗教弘法协会等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些宗教社团组织都会到场,古典习俗与现代风尚交织一体,这个活动把影视与旅游与海南地域民俗审美凝聚到了一起。

海南的祭海民俗非一地一景所显,在海南影视旅游的概念里,这里所有电影电视拍摄过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寻步,海口、三亚、万宁、文昌、琼海、博鳌等拍摄点尚可作为海景一线,构成海南岛拍摄地海景连珠,旅游车即可一路行驶,并连带游览海南的绿色山峦、高峰峻石,手触白云,看银河流水。

槟榔节同样是海南的重要节日,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海南人嘴嚼槟榔蔚然成风,吃槟榔的体会是提神醒脑、生津止渴,天冷可以御寒,在海南有吃槟榔一族,通常被叫做槟榔族。海南岛还有非常好看有韵律的竹竿舞、槟榔舞。在海南还有一首《采槟榔》歌呢,这首歌原属于湖南的民歌,但它在海南被盛行流传,一直传唱到全国,后成了海南的地方特色歌曲: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姐姐(周璇版为姐姐,其他歌手翻唱版多作“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低头又想他又美他又壮/谁人比他强/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青山好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在唱。海南岛的槟榔传说和故事都非常多,本身就是电影电视的难得素材,槟榔活动已然成了这里地域文化的品牌,它是海南岛品牌的一种,能成为海南岛品牌的海南岛风俗很多,他们都一并构成了海南岛的影视旅游民俗美学奇观,构建成无限畅想的审美世界。

三、 引导影视拍摄进入民俗审美世界

影视旅游被动跟着影视跑是不行的,一些地区影视旅游景区打造不成,影视旅游业不景气,开不出工资,到最后倒闭。这其中有几条原因是不能忽略的,前期投资不上规模,力不从心,后期萎缩造成。管理不善,影视拍摄地不具备影视拍摄点旅游地的外包装标准。宣传力度不够等等,但归根结底是旅游被动跟着影视跑,依赖于影视给它的效益资源。没有主动去创造影视拍摄地可能构成的旅游驱动。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能让某个摄制组拍片,不惜搭上成倍的本钱,四处寻找制片公司以受到青睐,低三下四地祈求被看上眼,也有的出大价钱聘请有名导演到他的旅游景区拍片,等待事后的轰动效应。但是一般这些工作都不被制片单位或者好导演看中,有眼力的导演,一下就看出这个景区的民俗审美不够层次。海南岛没有民族特点,缺少民俗还看什么呢。看大都市风光、街道、高楼大厦、摩登景观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地就行了,为什么要来海南岛呢。身为海南岛的影视旅游领域也对自己的定位不太清楚,光是手里有钱,不太擅长影视、旅游业务,文化,以及审美文化、历史、观众心理学都不通,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具备了影视旅游学的相关知识和水平,还必须对地域民族审美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影视旅游的工作开展下去。影视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但同时也是一门需要有相当才华的人来担当。引导影视拍摄进入民俗审美世界是要和导演、投资商讨论和策划的艰深业务。说服不了导演和投资商不行,要说服他,影视旅游部门的负责任就要以自身的才学和理解讲述能力面对。

影视拍摄进入民俗审美世界,主要是指那些还没有进入电影电视拍摄之中的民俗审美目标要纳入民俗审美世界当中。比如,海南黎族的隆闺风俗、家谱祭拜、家谱修缮、新建房屋仪式、黎苗婚俗、三月三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非常有电影元素特点的东西,要把它引入到电影电视中来,事后成为影视旅游的领域范围。

隆闺风俗,是一种原始性的黎人习俗,可以成为一个电影电视的窥镜观照。“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不与父母同住,要搬到“隆闺”去居住。男孩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孩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分有“男隆闺”“女隆闺”“兄弟隆闺”“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尤其是“女隆闺”,当小女孩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可以在这里招来和等待她喜欢的男孩,和她相好、亲近、交媾了,像古代的英雄与美女上演的一幕,也像没有束缚的男女之欢。

麦茨指出:“作为想象的能指,电影促进了窥阴癖行为中的窥视症状,并且他表明,这通常包括施虐狂在内。窥视症描述了从观看中得到的性满足。窥阴癖行为在根本上有别于窥视症,窥阴癖的满足是从窥视一位并没有意识到窥者的存在的人那里得到的(尽管这个差异并不常被区分)。”①

海南电影电视还没有把“隆闺”摄入其中,它不论是民族史的记述,还是艺术联想的篇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审美意义,“隆闺”习俗在少有的海南纪录片中曾有点照,但都没有作文化和艺术的太好发挥,应该说它不管是对电影和旅游还是文化研究而言都是一个漏缺的遗憾。

篇3

关键词:山西剪纸 民间种类 民俗功能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6-03

民间剪纸产生于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部分――山西剪纸的产生、发展与兴盛都与山西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山西千百年来的人民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剪纸艺术是山西人的精神寄托,而且,山西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可以看作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从流派划分来看,山西剪纸属于风格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北方派,但是山西各个地区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剪纸风格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过去剪纸一般出现在农民家里的窗户上,如今在太原的大街上,凡是带有晋韵风味的酒店、宾馆的橱窗上都出贴着巨幅的剪纸,给人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的剪纸主要内容多是民间传统吉祥题材,如十二生肖、寓意圆满的大幅团花,意义在于把好运带给客人,也愿自己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剪纸已经被作为一种山西特色吸引顾客,也反映出了剪纸在山西民间的标志性作用。

2009年10月,广灵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各省(市、区)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山西剪纸进一步走向辉煌。

山西民间剪纸种类十分丰富,用途极为广泛。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西人的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剪纸遍布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装点着人们生活的每一天。根据山西剪纸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窗花。窗花是指贴在窗户白纸上或者玻璃上的剪纸。过去农家窗户都是木头做成的方格,用纸糊在上面,以避风寒。窗花的形状一般根据窗户的形状设计,各地的窗棂构架不同,窗花造型也各不相同。晋北一带窗花格式多样,除方格外,还有菱形、圆形、多角(包括多孔小窗格及十字窗棂)等各种样式。还有的因为窗格较小,各个小窗格的剪纸拼凑起来是一幅完整的图案。所以窗花随窗而异,有左右对称或二方连续的图案,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呼应的团花。窗花的题材丰富多样,人物风景、花鸟虫鱼、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等等,大多蕴含着吉祥幸福,对来年好生活的向往。在山西许多传统节日都会用到剪纸,不同节日、不同时刻会剪不同题材的窗花,春节的窗花是最为丰富多样,最有特色的。

2.墙花。墙花是为装饰室内的墙壁而贴在墙上的剪纸,有贴在土炕周围的“炕围花”和贴在灶边的“灶头花”。由于空间的大小不同,墙花的尺寸一般大于窗花。墙花的题材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炕围花多是戏曲故事及历史人物,且要粘贴连成片,起到挡灰的作用;灶头花则以吉祥题材为内容,有图案,也有直接剪出吉祥文字的。

3.顶棚花。顶棚花是指贴在室内顶棚上的大幅剪纸。过去农家的顶棚是用白纸糊的,在雪白的顶棚上贴上色彩艳丽的窗花,既可以美化装饰环境,又可以通过剪纸图案寄托希望。顶棚花主要是用于节日、婚庆或迁居的室内。顶棚花的幅面较大,一般是把纸折叠剪出来的对称结构的剪纸。形状多是圆形、菱形、方形或者其他多角形大团花形式,有的四角还配有三角形的角花,与中间的大团花主题相呼应。一方面顶棚有大块的空间,可以展开大幅的剪纸图案;另一方面,对称的剪纸也象征着生活的和和美美,圆满幸福。

4.门笺。门笺,又叫“挂笺”、“吊笺”“吊签”,是春节时悬挂在门楣或窗楣上面的剪纸。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门楣上悬、挂门笺的习俗应当是由唐宋时期挂“春幡”的习俗演变而来的。门笺的形状为长条形,天头较大,便于张贴;外缘较宽;下摆较特别,或为流苏,或为锯齿状。门笺一般以四条或者五条在一起张贴,几幅不同的图案组合,构成喜庆吉祥的组合图。在山西,门笺一般用于喜庆的时候,大多是用红色或者五色纸雕刻。门笺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吉祥的图案或者词语。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吉祥文字多是“福”、“寿”、“喜”、“四季平安”等;有的是文字与花样结合。

5.礼花。礼花,是用来装饰礼品的剪纸。过去在山西农村人们互相走动带的礼品(如:花馍、鸡蛋、糕点等)上都要盖上剪纸,现在礼品包装越来越精美,这一习俗随之逐渐被淘汰。

但是,现在在婚礼上,仍然可以看到礼花,由于是喜事,所以人们一般叫做喜花。新婚之时,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山西晋南一带女儿出嫁,陪送的各种嫁妆上都要用《喜鹊登梅》、《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除此之外,亲戚送的礼物有的用莳萝,有的用条盒,都是多层的,每层的礼物各不相同,每层都要盖上大红色喜庆剪纸。浮山也是如此,女儿出嫁时,嫁妆如衣柜、脸盆、茶具等上面,通常都要贴上或者盖上代表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之类的剪纸图案。

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比如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6.刺绣底样。剪纸和刺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两项最基本的“女红”训练内容,而剪纸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剪纸往往作为她们刺绣的底样,根据剪纸花样绣出色彩艳丽的衣服鞋帽。刺绣花样大多是用白纸剪成。刺绣花样题材广泛,根据刺绣的用途主题有所不同。

鞋花是用来做布鞋鞋头、鞋帮、鞋底、鞋垫表面刺绣底样的剪纸。流传于山西的“金十果”鞋花是结婚时新娘穿的鞋上绣的花样,除此之外,还有“戏水鸳鸯”、“蝶恋花”等表现爱情的题材。流传于山西的谚语“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坐状元”,就是丧葬中,要给亡人的枕头上绣上牡丹花或者贴上牡丹花剪纸,要在鞋底绣上或者贴上莲花,这样子孙后代就能大富大贵。

帽花是用于帽子上的刺绣剪纸底样。帽子种类丰富,所以剪纸花样也丰富多样。儿童帽一般以老虎、狮子这些凶猛的动物为形,比如虎头帽、狮子帽都很常见。帽子上的刺绣花样则一般是一些花鸟纹样,比如佛手花、莲花、牡丹花等等。

围涎花是用于儿童围涎刺绣底样的剪纸。围涎,又叫“围嘴”,以前婴儿经常流口水,为了防止口水流下来弄脏衣服,就给婴儿做一个围涎戴上,既实用又美观。围涎呈圆形,围在婴儿脖子上。围涎上的形状多种多样,刺绣花样也很丰富多彩。有的是简单的圆形,上面绣上寓意吉祥的花,如佛手花、莲花等。有的是象征四季的四季花,这种围涎由四片组成,每片上面一种花,代表一个季节,希望婴儿四季平安。有些是五片拼接起来,形状像一朵梅花,上面绣着五毒。还有虎型围涎,老虎有虎虎生威的意思,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一样茁壮成长,所以虎型围涎在民间是非常受欢迎的。

枕头花,又叫“枕顶花”,用作长形枕头两侧的刺绣底样用的剪纸。过去枕头是长形,两端是方形,就是“枕顶”。由于空间限制,枕顶的刺绣花样的构图一般是方形,内容多是花鸟为主的吉祥喜庆题材。多数四张花样是一套,可以绣一对枕头。

衣袖花,是要绣在衣服或者袖口处的剪纸花样。自古以来,民族服饰品种繁多,并且几经变迁,还按照不同庆典和节令,有着各种各样的服饰,比如以儿童服饰为主题的剪纸即有《狮子登元宝》、《如意石榴》、《丹凤朝阳》、《佛手娃娃》、《黄金万两》、《富贵花》、《牡丹花》、《白菜娃》、《长命锁》、头饰纹样等多种。再如婚嫁服饰、寿丧服饰等剪纸纹样也十分丰富。如《双凤朝阳》、《双喜如意》、《刘海戏金蟾》、《福寿双全》、《双猴献寿》等多种多样。

山西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联系密切。一方面,民俗生活为它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剪纸又为民俗活动所应用。民俗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剪纸。这时剪纸在民俗活动中,不只是用来装饰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强的功能性。根据功能不同,剪纸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岁时节令剪纸。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相传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在山西民间,春节是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重要。围绕着这个传统节日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扫尘、守岁、挂年画、贴春联、摆贡品、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蒸花馍等。其中贴窗花和门笺成为人们每年必做的一项,也已经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每年这个时候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人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在古代人日有戴“胜”的习俗。“胜”是一种剪纸头饰,剪成人形的就叫做“人胜”,剪成方形的叫“方胜”,剪成花的就叫“华胜”。这一日,百姓家家户户剪纸为人,剪彩戴胜,以寓意人丁兴旺,以求年康。李商隐在他的《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说明剪彩为人源于山西一带。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也称“灯节”。元宵之夜,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在山西的花灯有走马灯、宫灯、河灯等。近代民间流传的彩灯主要工艺是运用糊纸、扎纸和剪纸,剪纸也就成为了灯彩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是古代祭祀雷雨神的节日。山西地处华北平原,历来降雨量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旧时,遇到久旱不雨,人们无力自救,便将希望寄于龙,到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在山西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这说的就是二月二贴剪纸龙的习俗。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前一日是寒食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山西习俗,清明扫墓时,要带上祭品和吊钱。将食物祭在亲人墓前,吊钱插在坟上。吊钱是一种白纸镂空的幡状物,上面有铜钱的图案,也是一种剪纸作品。

谷雨节后,气温升高,各种害虫进入生长期及繁殖期,各种瘟病也容易传播。为了防止害虫及瘟病对人们的伤害,人们在谷雨日在家里贴上“谷雨帖”。山西北部地区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雄鸡叼蝎子”或“老君斩蝎子”的剪纸,并配上禁蝎谚语:“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有的则要贴“符”,“符”上刻印有:“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四盅,送蝎千里化为尘。”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民间习俗这一天要插艾草,驱五毒。“五毒”通常指蛇、蝎子、蜈蚣、蜥蜴和蟾蜍。要在孩子衣服上绣上五毒图案,或者在门上贴上“虎除五毒”的剪纸或绘画,用以辟邪。

2.人生礼仪剪纸。人生礼仪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几个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代表人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剪纸作为一种民俗生活的表达,在人生的重要礼仪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长辈的为这新生命都得庆贺一番。山西家里要是添了丁就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办喜事是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婚礼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更是全家的大事。到了结婚当天,院落、客厅、门窗、洞房都要张贴剪纸,称作喜花。娶亲嫁女的主题就是“喜”,所以大红喜字是绝对不能少的。山西婚嫁贴“喜”字很有讲究的,嫁女的一方贴“禧”字,是表示一种喜庆、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要贴“喜喜”字。这“喜喜”字,原本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字,结婚是一喜,婚后很快就会怀孕生子又是一喜,因此以喻喜上加喜。“喜喜”的出现出于民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也体现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她们在剪“喜喜”字时,又将钱纹、瑞兽、花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越发增加了剪纸的意蕴,也袒露出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作者更深层、更广泛的一种涵义。家里到处除了贴上大红双喜字外,常见的还有“鸳鸯戏水”、“蝶恋花”、“鱼戏莲”等表现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题材,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山西大多数地方还要在新房的窗户上、门上贴上“扣碗”窗花或者门笺。忻州一带,结婚时要贴“全窗花”。“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以及剪刀和尺子的图案,祝愿娶来的新媳妇是善于女红的巧手;并祝愿早生贵子,长命富贵,四时如意,美满幸福。山西阳泉地区装饰洞房的窗花用大型团花,名叫“盘合”,又叫“月廊”。其题材多以表现喜庆红火,吉祥如意为内容,突出一个“全”字。即天上飞的禽鸟,山上跑的走兽,河里游的鱼虾,地上长的花草都包括在内,以表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各得其乐。其寓意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在传统的月廊中,无论以什么题材,都必须将猪、柿子、如意、剪刀四样东西穿插在其间,是借助四种东西的谐音,猪(诸)、柿(事)、如意、剪刀(坚固),组成了“诸事如意坚固”。俗语谓:“诸事如意坚固,守住爹娘不走;事事如意坚固,夫妻必定到头。”

山西丧葬礼仪中也大量用到剪纸。民间殡葬礼仪极为冗繁。殉葬之物都是用纸剪出的,有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名堂很多。人们怀着笃诚之心寄托对已故亲人的追怀、纪念,精心细致地剪制彩幡、花卉与殒者生前所喜欢的用品,为谢世者安排一个富富裕裕、快快乐乐的世界。这个习俗的由来,是从上古殉葬奴隶、陶器物品的礼制延续而来。山西浮山在丧事中有“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坐状元”的说法。就是说冥枕上要贴象征富贵的牡丹剪纸,冥鞋上要贴象征清白的莲花剪纸,这样后代才会有福气。吕梁地区有在棺木内死者枕头底贴“蛇盘兔”主题剪纸纹样的风俗。

寿花,就是为老人祝寿时用到的剪纸。祝寿一般为老年人祝寿,已嫁女儿奉献的寿衣寿帽上除用剪纸样花绣上“寿”字外,还用红色剪纸图案覆盖,宴堂或屏风上要张贴或悬挂诸如《福禄寿三星》、《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等大型剪纸,祝福老人多福长寿。祝寿仪式中宾客贺寿,在乡村一般携带的都是自制的寿馍,馍上再苫一帧朱色剪纸“寿桃葫芦”,或者剪蝙蝠(蝠谐福)、鹿(鹿谐禄)、寿星(或者桃子)三种构成的纹样。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寿双全。

3.巫术祭祀剪纸。剪纸还是民间巫术信仰的一种媒介物,认为是能沟通阴阳二界、人与鬼神之间的信物。这虽然是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但在群众中流传已久。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潘鲁生,苗红磊.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4.薄松年,段改芳.山西民间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5.刘泽民等.山西通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2001

篇4

盘子: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

在山西省吕梁山上的柳林县,元宵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特殊物品,名字叫盘子。一般称之为"柳林盘子"。关于"盘子"的叫法,至今还没有定论。在当地似乎因其形制很像一般盛供品的木盘,故名。

因为是浓缩了的庙宇,所以盘子更是一件要求更细、更精的艺术品。从造型上看柳林盘子的形态可谓千变万化:有的用几棵木桩支起来,搭挂上树枝蒿草,贴几幅对联、神像,摆些许面塑供果就行;有的却造型考究,做工精细;有的单层薄进,如板画孑立;有的则多层多面,亭台楼榭,飞檐斗拱,栩栩如生;有的楼台人都可以上去观看,一个盘子得花十几万块钱。

木头打制、铁皮铁管焊接,用砖石水泥砌筑,还有用两种或几种材料混合构筑,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柳林盘子的材料也多样化。盘子各部之间讲求的是套和插,一般各部之间是活套可拆的。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套装好,活动完后再拆下来保存。这也是盘子与一般庙宇的区别。

后来,有的地方专门为盘子建造一所房子,元宵活动时把门打开,活动完再关上,这便省下了年年装拆的工夫和对连接件的损坏。也有的地方干脆把盘子做成一个固定性的建筑,盘子便更像庙宇了。

在当地木制的可拆装的盘子系出正统,制作也更精细。无论木刻、彩绘,出自有文化艺人之手的东西更有市场,于是便产生了一支制作盘子的队伍,而且手艺日进,收入可观。匾额是固定的"天官赐福"四个字,而楹联的讲究就多样了,多是文化人参照诸多庙宇楹联编撰。木雕掌握的是大的形体把握和刀工的细腻,有阴刻也有阳刻,有的阴中嵌阳,有的阳上镶阴。近年制作的盘子,在镶角和填栏的木格子上,又增加了不少有故事和趣味的造型雕刻。

画工靠非凡的想象和色彩的搭配,笔法各有千秋。盘子在制作时,内壁和嵌面都留出很多平面,等待画工去填充。除内部正面主画有一定的内容限制,其他地方就是画工自由发挥的天地。有画飞禽走兽的、有画历史人物的,有的单单一个造型,有的讲述历史神话故事。在同一个平面内,有单一形象的,也有组合的,有一主多辅的,也有平均对称的。有的画工作品入规入矩,形象逼真。有的则肆意夸张,形体变态。如把龟、羊画成直立的,头是兽身如人,甚至给插上翅膀,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面塑:盘子活动祭祀的供品

盘子的祭祀活动中,供奉最多的是面塑。盘子装好后要摆面塑。面塑的式样很多,单个蒸好成组摆放的有大贡,面猪、面羊、面鱼(俗称"三牧")等。大型的,单独摆放的是由S形的小件拼捏成的。因为每个S形的弯里都嵌进一颗当地特产的大红枣,名称也就离不开枣了。用这么四块方形的组件围起来,加一个盖子像储粮的囤子一样的叫"枣囤囤",用S形拼成个近似三角形,加一个大大的面头,再拼两只面脚,立在盘子正面的叫"枣山山"。所有的面塑上都用柴棍儿或高梁杆皮的条儿挑一个面鸟儿,棍儿条儿的身上再缠些彩色纸条,面塑便愈加五彩缤纷了。而一家一户蒸了去供奉的,则只是涂点些色彩,并不插面鸟儿。当然,为生子而偷了面鸟儿或枣囤囤盖儿应验了的,除了金钱和灯笼的贡献,还得蒸上一对大大的枣囤囤供上,并且尽力装扮得华美些。因此,有的盘子上的枣囤囤就不止两个。

盘子活动的古老法则

和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一样,盘子活动也有它的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本身并没有个准确的名儿,但机构中的组成人员却叫纠首。纠首的多少视区域大小和盘子活动的规模大小而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或者更多。纠首由区域内的男户主们轮流出任。纠首中还有一个为首的叫主人家,主人家的产生一般是从轮到的这班纠首中推选,负责组织管理纠首和盘子活动的所有事宜。

盘子活动的经费大多是凭心而为。在盘子活动中,有不少捐赠榜示。盘子活动是神社的事,朴实的神的子民们是很虔诚的,宁可自己多贴进去,也不愿或不敢在神社里有计么不规行为。一般来说,一个盘子都是由某一区域内的居民住户们共同出钱制作的,出钱的标准是经过商量确定的,每年盘子活动的经费也由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负担。收取的形式就是由轮到的纠首、主人家们逐户去收。标准确定之后,多少就自愿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宁愿多掏而不愿少出。因而一个盘子的繁华、铺陈程度,就决定于供奉这一盘子的住户多少,富裕程度,灵验与否和纠首们的工作能力。

基本的面塑都出自自愿捐集的资金,由专门的面艺人员制作。有的地方除了基本的面塑,区域内每家每户都蒸一份,到正月十四子夜时分送到盘子上去供奉,叫做"点头香"。为了点到头香,好多人早早地就来到盘子前等候。盘子前便人越来越多,甚至挤得水泄不通,活动也就到了鼎沸的时候。

当然,供奉面塑的也有跨区域的,这取决于该盘子的“灵验”程度。距县城五公里的穆村镇也是盘子活动比较集中和盛行的地方。由于这里过去商贸鼎盛,文化发达,许多盘子制作的艺人也大都出自这里。镇子上有个清泉沟,沟小道儿窄,这里盘子活动的场所也就在沟中段一块不足40平方米的空地上。这个盘子的制作虽不甚精良和奢华,但其活动却是异常的热闹。在活动的每一个程序性中,几乎是人人热心参与。爆竹在小沟里回荡,灯火照亮了整条沟道。点头香的时刻,这里的活动热闹到不可忍受的程度。不到点头香结束,盘子上的贡品仓就已堆满。

柳林盘子:是元宵活动大系中的一支变蘖

元宵活动在山西吕梁一带叫闹会子,其中的会子说的就是天官会子。柳林盘子活动,与元宵活动一脉相承,是元宵活动大系中的一支变蘖,是天官会子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二、三开始,十七、八暂停,二十五再闹。有的要闹过了二月初二。柳林人把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搞得更铺张、经典,在文化性和祭祀性两个方面更趋极致。

盘子所祭祀的主神是天官即观音,因此,每个盘子的主额头标就是"天官赐福"。这也看出它与天官会子的渊源关系。祈求天官赐福,每个盘子的檐前都会挂好多好多的锁,两三毛钱的东西一经过盘子的拜度,一般要卖到两三块钱,买的人十分踊跃。一拨一拨的善男信女们领着子孙来到盘子底下,点两柱香,烧两张纸,卖锁的人把锁在供物上绕几圈,再给孩子们戴在脖子上,似乎孩子就能幸福长寿了。

盘子祭祀的中心活动是求子。不生育或生了女儿想生儿子的夫妇们,都要到盘子上去偷供献的面塑,有的偷一对儿"小鸟",有的把"枣囤囤"盖子也偷去。如果心愿得偿,他们就会用几倍、几十倍的贡品来还愿。于是,每个盘子的周围便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而灯笼上写得最多、最大的便是"有求必应"。

柳林盘子活动,只分布在县城周边十公里左右的一个狭长地带中。现存最早的盘子在距县城不足2公里的穆村镇沙曲村。据考证出自清光绪年间,距今有二百五六十年。沙曲村的老盘子还有三四个,用木头做成,和现今的盘子比起来,造型比较单调,尺寸也比较小。有一个老盘子后侧的木板背上,依稀可见期间的语录。可能正是由于有了"最高指示"的“保佑”,这些古老盘子才得以留存下来。

盘子活动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围绕盘子的活动很多,有旺火、赏灯、扭秧歌、转九曲等。

有盘子必有旺火。城区盘子的旺火,一律用柳林的优质焦煤垒砌。平时人们烧一两煤都要掂量掂量,但盘子旺火的火炉一天烧一两吨煤是常事。在山村,只能用柴禾点火。如果能砍下酸枣树的话,那火是相当壮观的,大火可以把一个院落或一个村子照得通红透亮。这时,男人们有的瞅火焰喷溅的形状,有的到窑壁上细看火影的图形,以判别今年哪种作物将丰收,依此作为安排农事的参考。

姑娘、小伙子等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纷纷从火堆上头跳越,这在当地叫跳火笆。至于跳火笆的讲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只是大家跳我也跟着跳,一是祖辈留下的活动要参与,二是这么放肆的娱乐何乐而不为?

火头很快过去,渐渐变成灰烬。火旁边渐渐冷清下来。主妇们把年节祭神的面塑拿来掰成数块,放到柴火堆上熏烤给馋嘴的孩子们。煤垒的炉子几乎通宵达旦地燃烧。一般点火的时间得掌握好,在观赏人最多的时候,火也要最旺。灯火辉煌的盘子前,人头攒动,旺火的火苗则高高地跃出人群,伸展着,跳跃着,伴着欢快的朗笑装扮着太平盛世。

赏灯是县城居民的一项必修课。元宵夜华灯初上,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这时,有盘子的地方时常人山人海。

九曲黄河阵在当地叫"转九曲"。不少人要掏上两个钱到九曲黄河阵里去转转,以求得一年的通顺。"九曲"不只九个弯,而是由四个回转的方阵拼合组成。由春门进到冬门出,中间历经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去的九曲只是在地下插些木桩,木桩儿的顶上固定个圆形木盘,木盘上糊一圈彩纸围起来,中间放个食油的瓷瓜灯。木桩与木桩之间用绳子连起来,只留出一条曲曲弯弯的路。后来,圆木片上的油灯换成了蜡烛。再后来,人们干脆给木桩上安个灯炮,木桩之间也用串串灯管拉着。人行期间,亮如白昼。最热闹的地方是九曲的入口处,亮亮的大灯炮下,两排纠首,一只大簸箩。锣鼓山响不息,香火烟雾缭绕,想进的人挤来挤去,簸箩里的钱也猛涨起来。

小时候觉得九曲很难转,因此,人们说转进去找不见路就出不来。其实,可供你走的路只有一条,只是转来转去转得人发晕。同去转九曲的人要是不紧挨着,那么互相之间就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一会儿迎面而来、擦肩而过,一会儿并肩前行又各自拐去。

闹秧歌一般在白天,晚上有闹的也一般在离盘子远一点的大街上或大院里。晋西北的二人台,或简陋或华丽。演唱者往往是一男一女,在锣鼓和乐器的伴奏下,两个人摇着伞子逗酸逗臭,有时还做出一些不堪入目的动作,俚俗至极,却也热闹至极。经常是观众脚下似钉了钉子半夜不肯离去。

盘子活动场上还有一样很耀眼的东西叫"花纸"。花纸是用本地抄的粗纸染成各种颜色,再写上各种祈福迎祥的字,象现在的标语。方形的纸下面两角各糊着一条彩色纸穗儿。花纸粘贴在绳子上横挂在空中,一条一条的琳琅闪耀,竭尽招摇。从春节到元宵,柳林县城周边家家户户挂花纸,或街巷、或门楣、或院落,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眼花缭乱。而盘子活动场所的花纸比别处更密集,更惹眼。

盘子活动结束,新生活开始

正月十七、八日,盘子活动暂时冷下来,有的盘子已开始拆除保存,有的则用塑料布或什么东西蒙蔽起来,等待正月二十五的活动。盘子里的贡品按区域内出钱人家的数量分开,或通知各家来取,或由纠首们挨门挨户去送。积余的款项有的连同盘子交待给下年的纠首,有的买一些小物件和分开的贡品一起送给出钱人家。

篇5

一、我国婚庆旅游发展现状

婚庆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以结婚旅游为主的旅游。它是区别于一般观光度假旅游,以婚庆为目的,把婚礼策划、服务、婚龄纪念和旅游服务结合到一起的一项复合型旅游产品。婚礼设计、执行,接待来宾、度假等婚庆活动都包括在婚庆旅游范围内。根据我国婚姻产业报告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有1327.4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因婚姻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1.3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4%左右。新人结婚时,大概31%的个人存款用于婚庆消费。婚庆消费拉动了珠宝首饰、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宴和婚庆旅游等将近43个关联行业的发展。其中,67.66%的新人安排蜜月旅游。而在美国、欧洲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有90%左右的新婚夫妇选择蜜月旅游,选择出国度蜜月的比率分别是68%、85%、88%。我国的蜜月旅游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蜜月旅游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前景也十分可观。2006年,电视剧《金婚》的热播,使全国熟知了婚龄的说法,从而也掀起了人们对婚龄纪念旅游活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旅游机构开始把旅游产品和婚庆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开发。由于婚庆旅游产品比其他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旅游机构在婚庆旅游活动开发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旅游机构对婚庆旅游产品的开发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婚庆旅游产品特色性不强,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

二、婚庆旅游产品分类及特点

婚庆旅游产品主要指依托新婚蜜月游和婚龄纪念游开展的婚典仪式、婚庆纪念、婚庆节事以及观光度假等旅游产品。婚典仪式包括,集体婚礼、民族婚礼、草坪婚礼、水上婚礼、风景名胜区婚礼等,如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谢娜和著名歌手张杰的婚礼,2011年9月他们在云南香格里拉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婚庆纪念游指已婚夫妇结婚周年纪念游,包括纪念晚宴、纪念活动。婚庆节事指以婚庆旅游为主题而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如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万达百货珠宝婚庆节。观光度假由指针对新婚夫妇、婚龄纪念夫妇开发的蜜月游、金婚游、夕阳游。婚庆旅游产品拥有普通旅游产品的所有特征,但与普通旅游产品不同的是婚庆旅游产品对参与婚庆旅游的游客而言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婚庆旅游游客对婚庆旅游产品的要求极高,使婚庆旅游具有消费水平高、对旅游目的地资源要求高、对相关服务部门服务要求高、季节性强等特点。

1.婚庆旅游消费水平高。结婚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大事,为了在新婚蜜月期间享受二人世界的幸福和快乐,也为了在彼此心里留下永久而美好的回忆,大部分人新人将31%的积蓄用在了婚庆上。因此对于不惜重金操办婚礼的婚庆旅游者来说,他们对婚庆旅游的价格不是十分敏感。当前旅游机构推出的婚庆旅游产品大部分是豪华团、高档路线。在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旅游机构对婚庆旅游进行了文化提升和创意包装,从而使婚庆旅游产品的价格空间逐渐被放大。如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平时5天4夜的千元地接旅游产品,经过旅游机构的创意包装成为每对报价8000元的集体婚礼旅游产品。虽然婚庆旅游价格不菲,但仍然吸引着很多婚庆旅游者。

2.婚庆旅游对旅游目的地资源要求高。婚庆旅游者通常要求选择浪漫色彩浓、基础设施良好的旅游目的地。为了满足婚庆旅游者的要求,旅游机构一般都向婚庆旅游者推荐国内外浪漫氛围较好,旅游交通便捷,住宿设施、餐饮、通信设施较好,旅游救援服务体系较完善的景区。在国内有举办“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的浪漫之都三亚,有“亚洲婚庆旅游文化基地”之称的四川成都。在国外有“情侣蜜月天堂”之称的美国夏威夷,有“百塔之城”爱情古城捷克布拉格,有承载神仙神话故事的韩国济州岛,有浪漫之都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等。

3.婚庆旅游对服务质量要求高。婚庆旅游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新婚夫妇、婚龄纪念夫妇,因此婚庆旅游对他们来说是人生中最浪漫和温馨的时刻。婚庆旅游过程留下的深刻记忆将是他们生活的又一个美好的开端,所以旅游机构在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注重浪漫、温馨、时尚性。旅游机构要针对不能年龄段的婚庆旅游者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如针对年轻人喜欢挑战、刺激的性格,可以设计登山、潜水、汽艇、攀岩等旅游产品;很对老年人身体素质不易做剧烈运动的特点,可以设计品茗、夕阳漫步、老歌、老电影回放等旅游产品。

4.婚庆旅游季节性强。婚庆旅游的景区是婚前旅游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婚庆旅游者的婚庆活动体验场所。一般而言,婚庆旅游的旺季也恰好是旅游的旺季。因此景区内游客的数量会严重影响到婚庆旅游者的体验舒适度。2007年,我国对假期制度进行了改革,假期变得更加分散。婚庆旅游者由于受到假期零散和工作时间的限制,不得不避开假期旅游高峰,另选婚庆旅游时间。另外由于婚庆旅游景区不同,季节环境景观也截然不同,因此大部分婚庆旅游者会选择最适宜度假的季节前往婚庆旅游目的地。

三、我国婚庆旅游市场细分化

市场细分化又称为市场分割和市场划分,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差异性,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更加细小的市场。企业根据细分市场,针对不同消费者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可能。旅游机构由于自身资源实力有限,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婚庆旅游产品。为了使现有资源能够合理有效利用,旅游机构必须要进行市场细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利可图的目标细分市场。

1.新婚蜜月游细分市场。随着我国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及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婚后去蜜月旅游。据统计2013年全国有1327.4万对新人登记结婚。新人中,青年人人数最多。青年人活泼好动,追求浪漫和新奇事物的思想促使他们通常会选择蜜月旅游。我国每年结婚登记的数量和新人的消费偏好决定了婚庆旅游市场中新婚蜜月旅游有巨大的可开发潜力。

2.婚龄纪念游细分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中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我国中老年人传统的观念里“子女第一,自己第二”,“积蓄第一,消费第二”,然而《金婚》、《金婚•风雨情》、《父母爱情》等一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婚龄纪念。中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开始向高品质、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把闲暇时间和部分积蓄用来享受晚年的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上,重温青春的温馨。另外,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以安排父母婚龄纪念游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希望父母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在开心和幸福中度过余生。因此婚龄纪念游也是婚庆旅游市场中具有巨大潜力的细分市场。

四、营销策略分析

1.整合营销婚庆旅游产品完善婚庆旅游服务一体化服务。婚庆旅游是旅游新的产品形式之一,涉及到婚庆服务、旅游服务等多个服务部门,因此婚庆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走整合营销的道路。整合营销是指联合产品价值链上所有的企业和部门为顾客共同服务。婚庆旅游整合营销其核心就是以婚庆旅游者为中心,以旅行社和相关各部门联合出发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旅游机构可以联合婚庆公司、景区、酒店等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浪漫的婚庆旅游产品,从而为婚庆旅游者提供完美、协调的婚庆服务。结婚时人生大事,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所有的事情新人都要亲力亲为,结果本应该享受喜悦和幸福的新人被各种繁杂的事情弄得身心疲惫。因此完善婚庆旅游一体化服务,能够使新人身心解放,获得更宽松和轻松的婚礼感觉。婚庆旅游服务一体化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和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在国内外蜜月游,婚庆旅游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婚庆旅游服务一体化不仅代替新人解决了各种烦琐的问题,而且对于旅游机构和婚庆公司、酒店等相关部门节约了成本和资源,使各个部门能够资源共享,提高竞争力。

2.设计婚庆旅游路线,提升婚庆旅游品质与价值。按照市场细分化原则,婚庆旅游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婚庆旅游者的年龄、家庭条件、教育背景、生活消费水平和理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婚庆旅游路线和产品,以满足各个阶层婚庆旅游者的选择。婚庆旅游的游客明显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游客,婚庆旅游基本上婚庆夫妇出游,不会参与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团队游。因此在设计婚庆旅游路线时,不仅要设计不同性质的婚庆旅游路线,如“新婚蜜月游”、“婚龄庆典游”、“夕阳红专列游”;而且还要对同一性质的婚庆旅游路线进行价格、消费水准做出不同程度的区分,以便丰富婚庆旅游地旅游活动的层次,来满足不同阶层婚庆旅游者的需求。以“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举办地三亚为例,举办方设计了:传统节庆婚庆游,如二月二龙抬头、黎族和苗族的三月三,七夕戏水节;影视作品情节体验婚庆游,如电影作品《非诚勿扰II》中“情迷小月湾”。这些旅游路线和产品的设计不仅针对不同需求的婚庆旅游者设计了不同的婚庆路线,同时还提升了婚庆旅游的品质和价值,能够给婚庆旅游者一次毕生难忘的体验美好的机会。

3.强化营销传播手段。当前人们的婚庆旅游意识还很薄弱,因此旅游机构应加大对婚庆旅游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传统的营销手段包括电视、杂志、报纸等纸质媒体的广告,以及公共事件和公共关系营销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旅游机构应该强化互联网营销和自媒体营销等手段。越来越多的年轻拥有移动互联网设备,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因此利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营销,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而且能够扩大目标客户群。如山西宝华国旅2014年6月28日举办的“以爱的名义出发———蜜月国际旅游节”,就是在利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结合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营销,吸引了大批客人前去咨询。另外还要加强婚庆旅游展览会等现代化旅游营销传播手段。如举办“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的三亚,不断开展业界交流,扩大合作,通过婚庆旅游展会使三亚作为一个婚庆旅游胜地的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