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物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8 18: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植物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植物的诗歌

篇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 考试改革 改革方案

近年来,以初中起点招收的五年制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强,现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培养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为特点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的考核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1 现有传统考试模式不足的体现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各类高职院校中,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而改革考试内容、方式将直接推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考试的考核目的、测试方式、考试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很强的推动、导向作用。考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尤其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甚至可以说,“考决定着学”,因此考试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

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传统高职课程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考试功能异化 在思想观念上,学校领导、教学管理干部、教师对考试的本质、地位、作用、功能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树立与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相适应的考试观。考试本具有引导、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的手段化功能,以及评价、选拔、加强等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严重异化,片面强调评价、选拔功能,而掩遮了学生对其它功能的注重。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通过闭卷考试得来”的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甚至将学业分数同奖学金、评优评先、困难补助,甚至学生的好坏紧密结合。

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忽略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掌握。这种考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缺失。

1.2 考试内容不合理,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类教材应用性内容欠缺,理论性要求偏高,学生学完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最后教学的效果成了“唯以知识的传播”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学生的应用能力、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考证。

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将会使学生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忽视对发展自身能力的关注,同时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考试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

首先,闭卷考试是学生在不借助任何书籍和材料的情况下,一般在2小时的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的,成绩存在偶然性。第二,在这种考试中,记忆力的考核处于主角地位,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处于边缘角色,所以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察是不全面的,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真实素质的发展状况,且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吻合。第三,闭卷考试一般客观题较多,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走向趋同,这在多元化思维的世界文化氛围中,阻抑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成长,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第四,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基础差、理论底子薄,很多学生采取搞题海战术、考前索取所谓考试重点的方法应付,甚至不惜冒险,进行考试作弊。

1.4 考试成绩不理想 以我院的基础课电路分析、电子技术、数学,专业课高频电子线路、数字通信等课程为例,当前的考试模式与教学模式加上学生层次的复杂,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不理想,造成成绩不合格率在文化基础课中占领先地位,有的课程甚至达到80%以上。通过对近三年《高等数学(文)》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补考成绩统计,结果80~100分占15%,60~79分占20%,59分以下占65%。学生在消极和被动中应付此类课程考试,厌学厌考。

1.5 实训课程考核要求低 高职校内外实训环节是高职院校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获取职业认知、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更是高职学生职前职业能力准备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是高职学生实现有效就业的重要支撑环节。特别是,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示范共享,成了进一步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方向。

但是,诸多院校,在实训教学的考核模式上,还没有有效建立规范的实训、实习教学考核办法,或没有一个可测量的考核标准体系。对学生技能考核改革力度不够,其要求不如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把以“能力本位”的考核理念贯穿于实训教学未能到位。实训教学考核不及格现象极少,学生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产生学习惰性,缺少考核压力,造成学生技能培养先天不足。

针对以上考试模式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2 改革方案

2.1 改革的目的 为了积极探索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培养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为特点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的考核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2 课程分类及考核方式

2.2.1 挂钩课程 学期考核:采取与证书挂钩的方式;补考方式:与考证挂钩;涉及课程:办公自动化、普通话等。

2.2.2 理论课程 学期考核:①平时测试:单元测试、课堂练习、测验等(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考核)。②期终考试:方式1:采取半开卷考试(制定参考资料,如:书、一页笔记等)形式。方式2: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套题中随机抽取)。③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终考试成绩×50%。说明:平时成绩=考勤15%+作业15%+平时测试20%。补考方式:缴费重修开辅导班(够15人的,开班集中上课辅导;不足15人的,由教务处指定辅导老师,安排辅导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涉及课程:数学、物理、毛概、语文、英语等。

2.2.3 理论+实践课程 学期考核:学期总评成绩由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构成。理论部分考核方式同以上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占比减半)。实践部分考核方式:分项考核、单元考核、任务考核、现场考核、上机考核。总评成绩=理论成绩×50%+实践成绩×50%。补考方式:那部分不合格考那部分,综合计分,实践部分随机抽取模块现场(上机)考核。涉及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缆线路、概预算、光纤通信、光缆线路、接入网、C语言、市场营销、服务礼仪等。

2.2.4 实践课程 学期考核:分任务分别考核计分。总评成绩=各任务得分之和。补考方式:在限定时间内,随机抽取一任务考核。涉及课程:文字录入、VB、AUTOCAD、PHOTOSHOP等。

2.3 关键问题

2.3.1 操作性:操作性强、容易开展,能反映课程特点,实现教学目标,并避免出现和稀泥、捏造成绩。期末有笔试环节的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期末考试。

2.3.2 制度化:考核标准细化、公开化、制度化,防止主观随意给分。考勤、课堂表现、技能测试、期终考试等各考核环节根据课程特点划分合理比例,共同构成总评成绩。

2.3.3 延续性:补考环节严格把关。

2.3.4 可查询:平时成绩等考核资料的存档。

2.3.5 可监控:对于五年制班级,在制订授课计划的同时,明确课程考核构成比例以及各项考核、测试的时间安排,以备教学检查、督导督查。

2.3.6 分层次:有期末书面考试的,试题难度分层次,避免大面积高分或低分。

2.3.7 统一性:相同类型的课程统一模板,并装订成册。

2.3.8 有预警:及时预警(每学年书面形式通知),并召开辅导员会议沟通,教学口和学生口相关部门联动,共同督促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3.9 升留级:每一学年对补考后的考试课程成绩进行统计,一半门数以上考试课(含一半)不及格的,不予升级,安排相同专业或相近的专业班级留级。

通过对AUTOCAD课程的试行改革,效果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叶惠英.关于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6.

篇2

[关键词] 微波炉 电磁炉 物理原理

一、微波炉作为一种新兴电器已步入寻常百姓之家,它不但热效率高,发热快,而且环保节能,使用方便,还不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欢。下面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微波炉中的物理知识。

1、微波是怎样产生的?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在1mm—1m之间,频率在300—300000MHz范围内。磁控管是微波炉中发射微波的电子管,它的阴极在低压加热后,产生大量的电子,这些电子在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下,向阳极高速旋转推进,在到达阳极之前,还要通过很多的谐振腔,最后形成2450MHz的微波。

2、微波炉为什么不能加热金属容器内的食物?

微波射到金属物质的表面如同光束照射到平面镜上一样,会发生反射而不能透过,不仅无法加热食物,而且微波炉中的微波达到一定的程度,还有可能损坏磁控管。另外,金属还会因微波照射而放电,引起火花,破坏炉体内的平滑表面,这是非常危险的。而对于玻璃、塑料、陶瓷等绝缘材料,微波却很容易穿透它们,就如同光束透过玻璃一样。所以,在微波炉内不宜使用金属容器,而应该使用玻璃、陶瓷而耐高温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作的器皿。

3、微波炉为什么热效率高又加热快?

当微波遇到肉类、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时,微波被明显的吸收。

微波炉工作时,发射的微波在炉腔内壁来回发射,使微波来回穿过食物,致使微波大量被食物吸收,又因为食物分子的振动频率与微波比较接近,引起食物中的分子共振、摩擦使微波能直接转化为食物中的热能,并且食物内外一起加热,所以加热效率高,加热速度非常快。  4、如何检测微波泄漏?

如果微波炉发生泄漏,会造成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在微波炉工作时,可以打开袖珍式调频收音机在微波炉门及机身四周来回移动,如收音机发出轻微的咝咝声,这说明有微波泄漏。也可以在夜晚,关闭其它光源,开启微波炉,用一只8w左右的荧光灯放在微波炉附近。若荧光灯发出微弱的荧光,则说明微波炉有泄露。因为微波通过荧光灯的螺旋状的灯丝时,灯丝中产生很强的感应电流,从而使灯丝发热,发出大量电子激发水银蒸气,产生强烈的紫外线,射到荧光粉上使之释放出可见光。

二、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1、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它利用高频的电流通过环形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当磁场那磁力线通过导磁(如:铁质锅)的底部,既会产生无数小涡流(一种交变电流,家用电磁炉使用的是15-30KHZ的高频电流),使锅体本生自行高速发热 ,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由于电磁炉线圈和锅体没有直接接触,而是靠电磁感应加热,所以没有漏电危险。电磁炉发热线圈本身有磁条陈列,和锅体对磁力线的汇聚吸收作用,并且经过金属外壳屏蔽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篇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不断改革,对我国诸多行业和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从医疗卫生领域来看,由于我国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医疗需求,同时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本文基于新型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医院等相关医疗部门提出财务管理变革的措施。

1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概述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促进我国各大企业事业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和资料,同时规范财务会计中涉及的相关工作。从医疗卫生领域来看,新型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时间为2012年1月,弥补了传统会计制度的不足点,同时提高了服务的全面性和完善性。审视新旧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情况可见,在多个方面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在几方面:其一,适用范围。新制度将范围扩展至我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公立医院,较旧制度而言,使用范围在扩大的同时更为明确;其二,核算基础。新旧制度对比而言,前者明确地规定了医院会计核算建立的基础,即权责发生制,而后者不同的是在核算方面还包括收付实现制;其三,财务报告体系。新制度增加了诸多内容,使得报告体系完善化,包括了补贴和现金流量表等方面内容。

2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管理力度小

受到旧制度和传统体制等的影响,医院在预算管理方面的力度偏小,一方面,相对比其他行业,医院财务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工作任务多,不仅要为各种患者提供救治,还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例如药品的储放、领取等工作,这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纵观当前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预算程序和采用的方法不够规范,有的采用了传统的计算方面,同时出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性和形式化严重。该问题的存在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相关。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内容,明确提出对预算管理的变革,因此,针对当前的问题和新要求,应积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预算管理的力度。

22成本核算机制存在漏洞

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中仍有部分医院在成本核算方法和形式等方面存在漏洞,具体表现在:其一,医院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到位度较低,如药品仓库、领用登记等方面管理不足,影响了成本核算;其二,未能按时处理应收款项,使得资金周转速度缓慢;其三,财务管理方面人员的素质偏低,同时存在由非专业人员担任财务工作的情况,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总之,现阶段成本核算机制存在的漏洞已经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23财务管理监管的缺失

财务管理监管是提高管理力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监管缺失表现在几方面:其一,医院管理人员对监管的重视度偏低,同时内部监控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其二,财务人员岗位设置规范度偏低,各级岗位之间无法协调,使得相互之间的监督体系未搭建起来。总之,财务管理方面监管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对风险的监管,容易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受到潜在风险的影响和制约。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内容可知,该制度明确提出了监管的力度和内部监控的内容,要求及时发现存在的腐败现象,同时较为合理地利用多种资源。因此,监管的缺失应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弥补和完善。

另外,目前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不?H包括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外,一些公立医院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利用当前信息化措施不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对财务分析报告的管理力度小、财务人员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3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变革的措施

根据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制定出预算管理、成本核算、风险监管等方面变革的措施和建议,以此实现财务管理方面问题的解决和不断的变革。

31加大预算管理的力度

加大预算管理的力度,首先,医院领导应当提高对预算方面程序和流程等操作程序的重视程度,按照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进行变革;其次,构建统一化的预算管理制度。即依据“预算的总体管理、全面控制额度、分级化管理”,医院根据内部部门设置情况,具体划分为整体、各职能部门以及子部门的分级化预算。通过分级化管理使得医院的预算管理得到统一和规范;最后,搭建完善化的预算评价和反馈制度。由于预算执行的时间较长,为了强化实践管理力度,搭建定时评价和及时反馈的制度。需要定期监控和调查了解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各个部门的实践情况调整偏差,为以后积累一定的经验。

32完善成本核算机制

根据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现金流量和相关财政补贴等内容的补充,能够逐步为完善成本核算提供依据。根据当前成本核算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几方面予以解决:其一,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规范各机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制定出完善化的绩效考核方法,提高各部门成本核算规范度;其二,医院应及时清理应收款项。由于医院内部的物资、药品等在所有资产中占据一定比重,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减少以上材料的储备,对于医院的应收款项应及时收回,保障医院现金流量运转使用的高效化;其三,加大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力度,规范专业队伍,同时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和高校教授等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总之,从多个方面完善成本核算机制,为提高财务管理提供基础。

33强化财务管理监管力度

篇4

【关键词】知识转移;图书馆知识转移;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N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31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决定了图书馆与知识转移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但是通过研究用户个性、使用行为、习惯等主动提供用户所需信息的服务,而且是用户展现自我、宣传个性的一个窗口,同时又是一种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图书馆应根据新的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实行“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下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发展的策略。

1、图书馆知识转移与个的概念

1.1 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概念

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Davenport和Prusak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如果知识没有被吸收,那么这一知识就不能说已经转移了提供知识并不代表转移知识,基于上述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知识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拥有者知识源到接受者的传播过程知识转移活动是在特定情境或环境中发生的;知识转移有着特定的目的,但最终目的是使知识拥有者的知识成为知识接受者的知识,是缩小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差距,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采用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内外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挖掘、选择、整合,使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和转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增值的活动和过程。

1.2 图书馆个的概念

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但是通过研究用户个性、使用行为、习惯等主动提供用户所需信息的服务,而且是用户展现自我、宣传个性的一个窗口,同时又是一种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文本认为图书馆个是基于用户自己特定的信息需求,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功能的一种服务。基于此,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定制性。即用户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和习惯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二是主动性。即以用户为中心,主动分析用户的需求,并能主动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推送给用户。三是易用性。即信息服务能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建立个性化定制系统,用户只需提出自己的信息需求方向,系统就能为其提供经过分析加工的信息。

2、图书馆知识转移对其个性化服务的影响

早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将无序的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加工,使其有序化,以便让人们在特定时间内从众多信息中获取所需的特定信息。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随着知识增长与老化的加速,用户知识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改变以及先进检索技术的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正逐渐转向对知识的需求,图书馆开始提供知识服务,通过提高知识转移的水平与效率来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故图书馆知识转移实际上就是为特定用户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因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使知识接受方能有效地吸收知识,并能将知识转化为图书馆服务的竞争优势。

2.1 要求提供服务更加全面和系统

图书馆知识转移使得图书馆用户要求图书馆提供的文献内容更加的全面与系统。例如用户不仅仅要求图书馆可以提供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同时更要求图书馆可以提供数据库文献,更重要的是要求提供的内容及知识必须要系统与全面、新颖与独到。因此,图书馆在知识转移中应建立知识营销的理念,即一种建立在全面的、动态的和多层次的用户需求观基础之上的新型营销理念,以知识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引导和改变用户的利用行为与习惯。

2.2 要求提供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服务机构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凭借所掌握的信息手段、快捷的信息过滤技术、敏锐的信息市场触角,成为图书馆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下,更是要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具有针对性。例如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设置查询信息时候的各种模板,用户可以直接利用定制好的模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来改造模板。系统在设计过程中给予最大的灵活性,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创意设计出独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板。这些模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用户知识结构、爱好、兴趣、工作性质的改变,用户可以随时更新模板,从而使这些模板适应动态变化的个性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使信息服务双方之间的沟通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正是这种个性化信息服务才使信息服务双方之间能实现最大意义的零距离。

3、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构建策略

3,1转变图书馆员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于主动服务

图书馆服务对象是读者,那么在办馆理念、资源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就要以读者为中心。围绕“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服务宗旨开展各项工作。这时,图书馆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打破传统服务模式,走出单一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手段和低下服务水平的局面,变传统的静态服务为向读者提供特色资源讲座、深层次的信息等动态服务,化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培养用户的信息知识能力。这是因为图书馆员,他们是图书馆知识资源搜集、组织、管理和传播的主体,是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随着信息与知识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读者信息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与图书馆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读者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依赖会越来越大,图书馆员的作用和价值将会日益凸现。馆员有了主体地位,各项权益得到保障,工作、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3.2 图书馆需要建立促进知识流动、转化、创新、共享的高效机制

图书馆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促进共享的文化机制和激励机制极为重要一方面,图书馆应鼓励馆员进行独创性的开发探索,允许馆员参加图书馆内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团体,因为有共同特点和爱好的人更容易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召开小范围的馆员交流会,让资深馆员带动新馆员,促成图书馆家庭式的信息交流气氛,鼓励馆员积极贡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和丰富经验,创立开放、灵活、共享的环境,使馆员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共享知识。

另外,图书馆要培养馆员的创新意识,形成知识拉动型流动。图书馆在采取自上而下文化渗透,将知识推到需要的地方的同时,更应该鼓励馆员寻找、共享和创造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致力于培养馆员内心愿意成为图书馆智力资源的一部分的渴求,建立明确的目标,迫使馆员接触超越他们自身所有的知识,从而形成知识拉动力。

3.3 建立激励读者或用户吸收知识的动机、兴趣和能力的机制

知识受体参与知识转移的动机和吸收知识的意识,捕捉知识、挖掘知识的能力,对新知识的前瞻性等主体意识和能力是与知识转移的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图书馆必须想方设法增加用户参与知识转移的兴趣和意愿,强化其知识转移动机,特别是用户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用户对获取知识、享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和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一种兴趣,它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学习知识的速度和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显性知识的内化。因此图书馆在知识转移机制下更应该建立可以激励并吸引读者或用户吸收知识的动机、兴趣和能力的机制。

3.4 加强用户需求的市场调查

图书馆主要是服务性质的,尤其在知识转移机制下更是如此,因此图书馆必须通过市场调研等手段,摸清楚用户在新的形势下的需求特点以及需求内容、希望的服务方式,然后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服务,这是个性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服务,有服务就有提供服务的机会。通过服务活动,用户需求得到满足,服务价值得以实现,服务产品就能够提供,那么图书馆在知识转移机制下照样可以赢得竞争。

篇5

一、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中存在的焦点问题

(一)公益、救济性捐赠在所得税前扣除额的政策规定不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为了便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的计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29号)确定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即首先计算调整所得额,将企业已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捐赠额剔除,计入企业的所得额;然后将调整后的所得额乘以3%(金融保险企业1.5%),计算出法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额;最后将调整后的所得额减去法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额(实际捐赠额小于法定捐赠额的,其扣除数为实际捐赠额),其差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此外,国税发[1997]191号文件规定,税务机关查增的所得额不得作为计算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的基数。由于政策规定的不统一,以致对实际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一是对应纳税得额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按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无论是收入总额,还是扣除项目金额,都应该符合税法规定的范围及标准。

(二)公益、救济性捐赠以所得为基数计算扣除额的规定不合理。

作为纳税人而言,都可以对公益、救济做出捐赠,但不一定都可以在所得税前作部分扣除,因在众多纳税人中,不排除有经营亏损的存在。而经营亏损就失去了计算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基数。税法之所以规定对纳税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在所得税前准予全部扣除或部分扣除,其目的在于鼓励纳税人为社会公益事业、贫困地区等多作贡献,以减轻政府负担。但目前的规定有失立法的本意,其鼓励捐赠的优惠政策对经营亏损的纳税人已变得毫无意义。

(三)现行广告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政策规定不太合理。

广告费用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扣除部分,其扣除标准和比率是否合理会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一是扣除标准不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第84号)的通知中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但粮食类白酒广告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既然都是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为何扣除标准不同?就我国目前而言,粮食并不稀缺,既然粮食白酒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有其自己的市场,为何要人为限制?对同一费用有的在税前可以扣除而有的不许扣除, 这种规定显然有失公平。(四)工会经费税前扣除政策规定不统一,税务处理时难以确认。《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职工工会经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计算扣除。《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的第十一条解释:"计税工资是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工资标准"。由此可知,实发工资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部分不能计提工会经费、不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678号)又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凭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前者强调的是"标准",超过标准的部分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而后者强调的是"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 同一个问题却有两种不同的规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一致。

(五)所得税纳税企业中劳动保护用品支出的扣除规定不明确。劳保用品是指确因工作需要为雇员配备或提供的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所发生的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第84号)的规定:"确因工作需要,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可以扣除"。很明显,这条规定太笼统,税企双方对"确因工作需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合理的标准和数额不好掌握。

二、完善现行企业所得税制的思路及对策

(一)确定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额的计算基数。目前对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额在规定中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全额在缴纳所得税前据实扣除;二是按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扣除。为了解决扣除额计算困难且难以准确计算的实际,以销售(营业)收入额为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额的计算基数,确定合理的扣除比例的办法,一方面,顺应了立法的本意,对捐赠者较为公平,无论纳税人是否盈利,在所得税前都可作部分扣除,消除了亏损企业在以前规定中无法享受这一优惠政策的现状;另一方面,简化计算方法,消除了以前所规定的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调整的复杂过程。

(二)统一销售(营业)收入的范围和计算口径。一是应以纳税人损益表中经营利润前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为主,再加上除分回税后利润(股息)以外的其他投资收益作为销售(营业)收入。纳税人取得的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以及取得的所得税后的投资收益,不作为销售(营业)收入。这样不但消除了税后投资收益(净利润)重复计算的现象,也能准确计算投资公司的营业收入额。二是在统一计算口径上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应将视同销售部分的收入额作为计算扣除费用的计算基数,其理由是该部分收入在所得税处理中已被确定,将其视同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一样对待,不仅消除了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而且与所得税政策规定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当前税收查补的形式较多,有纳税人自己查补的,聘用中介机构查补的,以及税务机关查补的等等。只要是按一个纳税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包括会计决算报表)申报的(或次年),无论是税务机关、聘用的中介机构,还是纳税人自己查增的收入额都不能再作为扣除费用的计算基数。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上交主管部门的管理费,以及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标准,应均以统一的销售(营业)收入范围和口径计算。

(三)降低广告费用在当期所得税前的扣除比率。一是在当期所得税前的扣除比例不能太高,应统一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第84号)通知中的规定,取消当前少数行业中的部分企业按每一纳税年度8%的扣除比例和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全部据实扣除的规定,保证税收法规的相对一致性。降低当期扣除比例,只是对超过当期比例的部分往后推迟扣除而已,这样规定至少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保证企业所得税的提前入库,对财政资金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短期经营行为有所约束。二是应以广告而产生的相对应的销售(营业)收入作为当期扣除的广告费用的计算基数,可防止纳税人钻税收法规的空子。三是无论是一般企业,还是粮食类白酒企业,应一视同仁地享受广告费用扣除标准。

篇6

前不久,北京时代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全国200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企业2008年基本药物品种的毛利率在20%以下,毛利率在20%~40%的企业占12%,毛利率大于40%的企业只有3%。面对基本药物巨大的市场蛋糕,87.1%的受访企业表示会积极参与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高达81.9%的企业表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对目前不生产的基本药物品种会考虑重新生产,但前提是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88.3%的受访企业认为,基本药物的毛利率应该保持在20%左右。但是,合计有80%的企业表示,近几年基本药物品种在“新农合”招标中的中标价格与生产成本只有很小的距离,并逐步接近成本。

基本药物招标价格过低,可能导致市场上基本药物供应断档、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如一些具有基本药物生产资格的大中型企业,因为手中产品批文较多,会选择毛利率高、产能占用较少的新特药自己生产,而把毛利率低、产能占用较大的基本药物品种的生产委托给中小企业。据笔者了解,某个具有蛇胆川贝液生产批文的大型企业,就是把这个品种委托给外地某小企业进行生产的。因为该大型企业自己生产每支的原料成本要2.8元,而委托加工企业的成品价格只有1.9元。

50.4%的受访企业表示,当基本药物的中标价格低于企业的基本利润要求时会减少基本药物的参与,18.2%的企业表示不再参与。52.5%的企业认为,通过委托加工会影响到基本药物的产品质量。因为委托加工的企业多为小企业。

对于基本药物的招标,笔者完全赞同《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的“质量优秀、价格合理”原则,和“探索设定基本药物标底价格”的思路。招标规则中,应综合考虑药品质量、价格、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因素,加大质量权重,降低价格权重。

那么,如何设定基本药物的标底价格呢?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全部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计算,则会出现较大偏差。一方面,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能远远低于大企业。比如位于县城的小厂与位于大中城市的大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人员成本和环保成本优势,而且在县城建厂,还享受税收优惠,其产品价格自然明显低于大厂。而大企业通常生产标准较高,原料药价格也较高,采用这样的原料药生产的制剂产品的价格自然就较高。

篇7

一、房地产价格是整个商品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商品价格体系管理。

二、物价部门是我市房地产价格的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房地产价格的评估、审定、审验、监测和监督检查,协调和仲裁房地产交易中的价格纠纷等工作。

三、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遵循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原则,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对优惠房出售价格,公有住房租金,房屋重置价格,土地基准价格以及涉及房地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对普通住宅商品房价格,公有房屋出售、租赁价格由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价格管理办法,实行指导的市场调节;对土地出让、转让、租赁、抵押价格,非住宅商品房价格,高标准住宅商品房价格,私房出售、出租价格,建立利润调节机制,由市场调节。

四、商品房价格管理

(一)商品房价格管理由物价部门负责,会同建委、房产、建行等部门共同制定商品房价格管理办法,规范商品房价格构成。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联合管理。

(二)合理规范商品房价格构成,明确成本构成范围和代收代付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制定管理费率、利润率及楼层、朝向、质量和地段差价率。

(三)确定商品房开发中的各项收费,严禁乱收费和乱摊派。

(四)商品房的理论销售价格由各开发单位根据市商品房价格管理办法制定,报送物价部门,由物价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后执行。

(五)商品房必须进入房地产交易市场挂牌销售,公开成交。成交价格由开发单位根据审核后的理论销售价格结合市场供求自行确定。普通住宅商品房价格不得超过规定的浮动幅度。

(六)建立商品房利润调节机制,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度上涨。商品房实际成交价在理论销售价格以内的,收入全部为开发单位所得;超过理论销售价格的,其超收部分(含土地增值)按累进率收取增值费。收取的增值费统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五、房地产交易市场价格管理

物价部门要会同房产、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对房地产交易价格的管理和指导。制定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各类房屋买卖、土地转让及其租赁、抵押、典当等经营活动中的价格管理办法,并参与房屋、土地价格的评估和审验工作。

六、土地价格管理

物价部门应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价格的测算和标定地块地价工作。会同土地管理部门共同搞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工作,研究制定基准地价。逐步完善外商用地收取土地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七、物价部门要与房产部门共同搞好房改各阶段公有住房租金调整方案的测算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房出售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以职业为导向 物流管理 能力本位 课程改革

当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交易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了。这些交易都涉及到了物流,从网上选购商品,提交订单,然后支付,最后便是物流了,所以现在对物流管理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毕业生很多却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最后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还是现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不是以职业为导向,没有足够的改革,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物流管理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现在的许多中职学校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最后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职业对于理论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无法建立满足现代社会的高智能性和高强度要求的意识。以职业为导向即是,单位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两点:

1.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

现在的中职培养计划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定位,不能建立适合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培养方案,最后导致现在许多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胜任工作。目前的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就培养目标来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教育观念而言,教育观念陈旧,还有部分的高职院校以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根本,改变其部分无关紧要的内容,不以中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特色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特征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2.能成功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不以职业为导向来进行人才的培养,那么就是会违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初衷,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拥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谈论的重点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和科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导致改革实践的不知所措,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已经有了三次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对于教育界,对于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帮助。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以职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上更是如此,在进行改革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下几条原则:

1.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要求。试想如果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不能处理好在工作中出现的搬弄是非、厚此薄彼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承受这些委屈,不采用合理的沟通手段,导致因不能承受工作压力而使工作效率降低。

2.坚持课程体系开放的原则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加上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要求,导致了现代人才标准是一专多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识。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育目的不应该是老师为主体,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体,从学生的要求、职业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

三、实训室课程改革的探讨

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现在的特点,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改革。由于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可以满足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组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上精简课程,重视需要动手的课程。在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上,我们应该减少哪些与社会不需要技能的课程,增加哪些对于社会所需技能的基础理论课程上以实现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不断的拓展学习,拥有熟练和专业的动手能力就能满足职业的需要。

其次,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上重点教授技能,注重实践。在这个方面的学习上,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优势,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造机会,为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技能目标提供方法。在行业技能的培养时,不应该以学习的课程为主体,而应该以制约所需要的技能为主体,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改变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第三,学科前沿类课程模块应以职业要求不断更新,满足职业需求。其他的基础理论课,包括行业实践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也应该不断的进行改进以满足社会对符合型人才的需要,例如: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与电子商务,管理以及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尝试在课程的安排上增加电子商务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内容。

最后,特色培养模块上,学校合理安排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选课。选课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安排上结合一些像物流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开设与管理学、博弈学、法律等知识相关一些的课程,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开设这些依据学生兴趣而构建的课程的时候,还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学习中添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结

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大需求,但是中职以及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满足职业对于技能的要求,这导致市场需求本来很大,但是相关专业毕业生却仍旧难觅工作的怪现象。解决这种怪现象的方法就是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入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人才,我们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科学进行改革。在改革的方式上面,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改革目的,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等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慧倩.吴跃进.刘水庆.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研究—以服务贵州经济为视角[J].科学教育.2010

[2]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 企业 课程 改革与实践

企业的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交货期,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掌握并熟练应用企业物流管理知识及技能,是企业中从事物料配送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

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方向)把“为生产制造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的物流操作、管理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应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制造业为对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的需求。

1 培养目标求“高”,将培养“三高”人才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计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突出高职高专的特点,将“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所谓“高认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高技能”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而“高素养”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会更好?”。如在讲授“物流标准作业”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标准作业?”、如何编制“标准作业卡”,还要让学生清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施“标准作业”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保证生产质量与生产安全,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实施标准作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标准作业”的重要性,从而将“标准作业”真正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会主动对“标准作业”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工作做得更好。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不是企业生产一线简单的操作者,而是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一线的现场管理人才,既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还要掌握对“人、机、料、法、环”等企业五大要素的管理方法,更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贯穿课程始终的“生产安全”教育为例,只要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不伤害他人”还不够,还要做到“防止他人受伤害”,这就是对一个现场管理者和操作者的不同要求。

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不同,它具有非专业性和可迁移性,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时所关注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实训现场(或生产现场)一件小事为例,当发现物料配送现场的地面上有一个螺丝时,有个别学生会视而不见,一脚踢开;多数学生会把这个螺丝检起来放到料箱里,但这并不是职业素养最高的学生,如果学生发现地面有一个螺丝,他会把它检起放到料箱里,然后他还要思考“螺丝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止螺丝再次掉在地上”,找到原因之后学生开始行动,并解决了问题,这才是一名高素养学生的表现。专业课程正是将职业技能的传授与职业素养形成结合起来,将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知识、高技能、懂管理、会改善”服务于生产企业一线的多技能复合型人才。

2 内容设计求“新”,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根据企业对物流人员的理论、技能与素养的要求,设计和开发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突出一个“新”,就是把生产制造企业目前普遍推崇的、先进的管理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如“现场5S管理”、“目视管理”、“标准作业”等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既有物流理论的基础学习,又有物流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不但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需求,还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不但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与现场管理经验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生产物流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标准作业,对生产物流管理和操作进行设计、实施、评估及改善的能力。使之日后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一线管理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通过大量企业生产案例、工作流程、作业标准的讲解与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便对企业生产实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企业实习与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达到“学得懂、会操作、知改善”的教学目的及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以企业生产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生产流程顺序为依托,设计和开发课程的具体内容。在课程的设计中有目的地解决我国制造业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现场物流管理混乱、管理落后、管理无方法、制造成本过高、在制品数量过多等问题,教学内容中融入真实的生产情境,使内容的设置更符合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需要。课程内容包括了企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销售物流、信息管理、绩效管理等一系列项目。贯穿企业生产准备、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现场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等多环节,注重的是实际操作技能锻炼。

3 教学过程求“做”,追求“做中学、做中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教师利用为企业进行生产企业物流培训的机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收集大量的企业案例、作业流程、工作标准与规范,通过整理加工之后,结合学校建立的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如:在学习“看板管理”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通过对企业现场参观过程的回忆,引出“看板”的概念与应用范围,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控制部”、“物流中心”、“生产车间”等部门,教师下达一个具体的生产任务,为了完成这一生产任务,各“部门”之间需要利用“看板”这一载体进行物料需求信息的转递,以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当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如:供货出现差错或供货不及时时,教师与学生一道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措施。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不但掌握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看板管理”的方法与应用原则,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问题的解决与改善,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改善”,而这也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去掉了“××定义”、“××意义”的枯燥讲解,而是“做中教”。针对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训练课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生产过程的“标准作业”为依据,提出具体任务或问题,组织学生自我讨论、分析、制定计划和方案,然后实施、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正确答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为什么如此操作”,以及不这样操作会生产什么样的结果,通过企业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促进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认知。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设计问题与任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争论和探讨中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形式避免“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 考核评价求“实”,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

学生的考核(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和标准,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考核(评价)分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情况,考核(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评价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如在讲授完“现场5S管理”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企业5S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对学校的教室和实验室进行5S管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结合实际制定“5S标准”和“5S点检表”,由学生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教师组织学生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真正掌握了“5S管理”的方法,也改变了学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被动管理变成学生的自主管理。

教师评价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学生评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对每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实践、参与从中领会知识内容。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体现在课程结束后小组汇报与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团队的作用、沟通的必要性、调查的方法、经验的积累等,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首批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建设专业,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作者本人负责的《配送管理实务》课程获得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生产企业物流》课程获得2009年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32-0033-03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王秀方(1963- ),女,吉林双辽人,四平职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为主,使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同时会运用公共关系的各种工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四平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实质性改革,改为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公共关系实务》课程。

一、确立突出“三性”的课程新理念

在公共关系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全新课程理念。即从过去按照学科系统性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改为按照公共关系职业特点、工作岗位要求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性”;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改为现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切入点,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从强调知识本位,改为注重与企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突出开放性。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做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技能性特征,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把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1],在强调“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构建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初、中级公关员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将公关员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有相应的任务或项目来支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设计了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专题活动等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又设计了若干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相关的能力点,彻底打破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地融入实际操作之中,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三、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即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实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理论,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程式化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此,针对公共关系工作的程序,设计了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活动实施等项目任务,教师在介绍相关的基本知识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如在学习公共关系策划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撰写“开业庆典策划方案”,并在课堂上讲述,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认真策划每一个活动细节。学生在项目任务引导下,打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框框,把书本知识变成了操作技能,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重大改变,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主动“求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2]。

四、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设计

(一)情境模拟训练法

情境模拟训练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某个工作或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学会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3]。具体做法是:针对专题活动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新闻会”,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教师帮助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分配角色,并协助学生理解新闻会活动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资料、做准备、组织实施。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把所学的公关知识、礼仪知识、沟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模拟实践中,其潜能和创造力得以激发。

(二)学生团队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公关调研报告的撰写,公关活动方案的组织与实施。包括每个小组自行搜集公关活动素材,共同制作公关活动方案,小组派代表对公关调研报告、公关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陈述,对其他小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才、学识和风采。学生团队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信心和表现欲,增强了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领学生进入仿真的“任务”环境,让学生面临一个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对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讨论,搜集并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提升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教学过程收到了三个效果:第一,有助于学生确立诚信的价值观。第二,能激活学生思维触发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迅速产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三,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锻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社会实践教学法

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设计“工学结合”校外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学做人、学做事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校外实训项目中,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既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又能将自身的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合作基地四平宏泰房地产公司实习,在部分学生的参与策划下,由宏泰第1城营销中心主办并实施了“宏泰第1城·荣域”家庭趣味运动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既体会了基础知识的重要,又学会了运用公共关系策划等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公共关系课程改革与实践中,通过探索和总结,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一是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关,及时记录学生在学习和操作方面的表现,同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考评,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评分、活动点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期未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打破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核重心转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俊.基于能力本位的“6+1”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精品课程《公共关系学》建设为例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12-13.

[2]周爱荣.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68-70.

[3]刘月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4):232-233.

Stud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Relations Busi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Xiu-fang

(Sip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