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剧本范文

时间:2023-03-13 22: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雀东南飞剧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孔雀东南飞剧本

篇1

一、《孔雀东南飞》悲剧手法的体现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孔雀东南飞》运用了赋、比、兴等手法,这不仅表现了作者优秀的文字功底,也足够体现出内容的语言之美。显然《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在其内容上,语言运用精当,合理的语言描述是渲染悲剧气氛、表达作者不满最好的方式。比如,诗中描述到兰芝的聪慧时,运用排比句的描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通过巧妙的排比方式,表现出兰芝的聪慧能干、心灵手巧。如此完美的儿媳,却遭到婆婆的遣归,无疑加重了文章的悲剧性。“迎亲”一段中用“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写出了迎亲的大场面,这种令人羡慕的排场表现出世俗中的富贵诱惑。而联系起来看,很容易就发现作品所表现的是封建的门阀制度下的冷酷现实,正是这种鲜明、生动的客体体现,表现出刘兰芝悲剧人物不攀高枝、不慕富贵的精神品质。所以,语言、手法是表现悲剧美不可缺少的因素。

另外,《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反抗美,正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东汉末年,我国正处于封建宗法势力强大的时期,封建势力不容质疑,否则就只能迈向死亡。在这样的时代,表现这种不可避免的悲剧,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当我们读到“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时,分明读到了兰芝内心死意已决,最大的反抗就是无声的顺从。《孔雀东南飞》的反抗美表现在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性格与故事的背景方面,这正如鲁迅先生说所“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一种体现。对比诗歌,就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刘兰芝正是这“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好人”遭到不幸之后,终究会被封建社会逼上“毁灭”之路。

二、《孔雀东南飞》悲剧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打造故事氛围的最好手段。《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才貌兼具,且品德贤良,在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形象基础上,让人们对其产生好感。除此之外,故事还对刘兰芝的内心以及生活上进行了描述,塑造了追求天性美、对生活热爱、对亲情眷顾以及对封建时代刚烈这样一个典型的完美形象,最后却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扼杀,用这样悲伤的结局,表现出恶势力的强悍。

在作者的笔下,刘兰芝就是一个美的化身,其外貌美,文中“起严妆”一段,称赞兰芝“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其品质美,“上堂拜阿母”一段,兰芝的隐忍、与小姑的深情,对婆婆的孝顺表露无遗;其精神美,在受到兄长逼婚的情况下,纵然迎亲场面奢华,而丝毫不为所动,毅然为捍卫爱情选择了举身赴清池。故事通过塑造刘兰芝美丽勤劳、无可挑剔的形象,没有任何的哀叹和眼泪,用这样的描绘使得兰芝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了兰芝在遭受到迫害时的悲剧情形。用现实的眼光来看,悲剧本就是对有价值或者人们所认为美的事物进行毁灭,刘兰芝这样一个完美形象的塑造,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恶势力的痛恨,更能强烈的感染读者,打造出深入人心的悲剧形象。

三、《孔雀东南飞》悲剧气氛的营造

文章主要通过浪漫主义的运用和首尾呼应的方式增强全诗的悲剧氛围,使得悲剧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篇2

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无尽的压抑,灰色的基调,让人心很沉重。六个爱国学生一起演话剧,喝酒,暗杀汉奸。那时候的大学生虽有满腔的爱国激情,但让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想法是多么荒诞幼稚,一群不成熟“神经病”!杀一个汉奸居然要依靠一个女人去出卖自己的身体?真有这样的事吗?王佳芝在易先生的过程中,居然还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一个杀人无数的刽子手,是什么使得她最后不顾一切的在紧要关头放过他?是为了那枚鸽子蛋钻戒?还是近乎变态的让她满足?王佳芝的选择让人不解。为了一个男人,让多年的计划化成泡影,搭上了其他人的性命,也赔上了自己的命,太惨烈了点吧。她也知道即使救了他,她也无法得到她想要的爱情。也许死了,就是解脱,就能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她就还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大学生吧。女人总是为了男人牺牲一切,男人总是为了一切牺牲女人。

梁朝伟的表现一贯的精彩,易先生阴郁的眼神让人过目不忘,这种眼神在《英雄》《花样年华》中有过,透过他的眼神让你体会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不同的个性。汤唯表演自然逼真,大学生的清纯,的娇媚,一点都不做作,就算是,也不觉得她放荡。这对于作为新人的她来讲,实属难得。虽是一脱而红,但无疑她是个很有潜质的演员,整个表演很稳,从容而淡定。走出影城,我和同伴一直还在谈论着这部很有争议的电影,确实让人意犹未尽!

我和同伴是为看黄梅戏《霸王别姬》的演出而到合肥的。晚上,我们一起来到安徽大剧院。恶劣的天气也难挡戏迷的热情,剧院早已是高朋满座,看来大家都对这场演出充满了期盼!《霸王别姬》故事家喻户晓,描写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的伟大、坚毅的品性、不屈的精神,就如电影画面历历在目。今天他的同名话剧《霸王别姬》将被安徽省黄梅戏团首次搬上黄梅舞台,将以新的视角、新的解释、新的人物命运再现这段乱世中的凄美传奇。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铁壁围困之中,腥风血雨之时。剧作家莫言充分发挥想象,将吕雉与霸王挂上了号。让我惊异的是故事一改历史,讲述的实际上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虞姬固然当仁不让,没想到的是吕雉爱的也是项羽。于是在垓下之围的千钧一刻,两个女人都冲到项羽身边要救出心爱的“阿羽”。吕雉当初在刘邦战败时当过俘虏进过项军的营,后来签了个条约又给放了回去。到底历史上吕雉有没有见过项王和虞姬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有这种可能吧。在这部戏里,吕雉不但与虞姬有精彩的对手戏,还试图去勾引霸王,而且口出之言更是大胆,就连《色戒》里的王佳芝也没有说过如此露骨的话语,何况她身为“国母”!真的让我感到费解!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新的视角、新的人物命运?虞姬和吕雉这两个女人,虞姬是一个只懂男欢女爱、追求儿女情长的纯情小女子;吕雉则成了一个识大局、可以牺牲个人感情来辅佐自己丈夫的女人。历史上的吕后掌控政权的16年中,天下太平,经济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有功绩,但她手段凶残、性格扭曲,刘邦死后,她把曾经的情敌剁成了肉酱。作为有夫之妇,她也不该去介入虞姬与项羽的感情,充当第三者的角色吧?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好就去争去抢,还要美名曰:“敢于追求”!这也值得去歌颂吗?对改编的情节真的有点让人无法去接受!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兴趣爱好;教学模式

一、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有意为学生创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孔雀东南飞》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介绍完成以后,教师应该将文章作为一个剧本编排舞台剧。在编排舞台剧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让学生能够在二十分钟内将刘兰芝的整个人物形象塑造出来,感受她的温婉贤淑、坚毅刚强,展现焦仲的善良,焦母的专横等。通过类似手段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语文教材机械的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讲。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整天都是面对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中去。学生面对这样新颖的事物,会非常感兴趣,学生会全神贯注于课堂中。这时候,应该学会趁热打铁,将语文内容以动画、视频或者是具有趣味性的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现今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引入语文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篇4

一、兴趣为力,点燃知识渴求欲望

由心理学理论看,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探索未知世界。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求知欲望强烈,潜能无限,需要教师捕捉契机,灵活引导,点燃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年轻心灵中均存放了渴求知识、求知好学的“火药”,就看你是否能点燃这些“火药”。其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就是点燃渴求知识“火药”的重要导火索。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植学习者的学习趣味,则可培育学习动力;唤起学生好奇心,当学生内心深处抱诸多好奇心时,灵感与思维永不枯竭,热情才不会冷却。

首先,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好奇心。如在导入环节,根据教材结构与知识内在关系,考虑学生爱好,运用音乐、故事、动画视频、启发式谈话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顿时产生悬念,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渴望。如教学《祝福》一文时,巧妙设疑,营造思维情境:绍兴鲁镇新年祝福时发生了桩命案,有目击者见证了这一命案,并叙述自己所知的。命案的元凶又是谁呢?见证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故事的?通过这些疑问,触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跟着教师进入《祝福》中,深入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其次,注重授课艺术,增添学习趣味。在语文知识分析与讲授时,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知识传递方法的多样化,避免单一灌输,以免影响学生学习趣味。如以口诀、知识网络等方法小结知识;将知识寓于一定的故事中,让学生主动探取;运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幽默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体验到亲身参与知识的情感,也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有效条件。如学习《祝福》时,可引导学生模拟法庭:谁是杀人凶手,小组辩论,老师结合学生辩论内容予以点评、补充、小结。

二、形态为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目标的达成,均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即教学形态,也就是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需要得法,特别是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更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灵活选取有效教学形态,打破灌输式教学,由“教师独白”模式中解脱出来,走向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甚少,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满足上述要求,以学生为主,将阅读、质疑、分析、说话、表达等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代办、不包办,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如教学《雷雨》时,营造民主平等氛围,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自学探究。比如自学戏剧常识,了解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自读文章,梳理剧本情节;合作探究剧本写作特点、个性化对话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角色朗读,师生多向对话,研究潜台词,认识人物鲜明个性;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氓》等文章,研究文本主旨与思想。

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教学领域,重视现代电教手段的运用,让同学们在丰富内容与多样方法的互相整合、渗透中拓宽视野,强化学习效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将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如教学《红楼梦》选读时,借助多媒体以及校园网络建立“红楼网页”,收集有关图文、影相资料等,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读、思考、讨论,给学生个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5

一、读。在朗读中放飞情感。这里的“读”并不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传统读法。新的《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是多么的重要。听别人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似有“磁力”的声音往往使人入情入境;而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首先,教师要范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感情丰富地范读,也可以播放示范朗读声像带等。让学生体会、模仿,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朗读的节奏、速度、停顿、重音、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然后,学生要诵读。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经,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可读性强,琅琅上口,通过有声有色的诵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注意力和感情反应。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 “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还他个激昂,委婉还他个委婉。”所以,诵读还要注意: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低缓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因此,一定要带动学生多读,尤其是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要好读、多读、巧读,要由吐字准确、清晰,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即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这样,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长期下去,学生会达到读书成享受的境界呢。

二、演。在表演中体验真情。《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并不是僵硬呆板的,语文教育不应该是老师毫无表情甚至是一脸严肃地讲,学生满脸漠然的记,然后死背下来去参加考试。所以,这里的“演”主要是指要把语文课看作是一种表演。

首先,老师要表演。这里的表演并不是装模做样或作秀,而是指教师上课要像演戏一样投入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试想一个上课有气无力看似病奄奄的老师,这样能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吗?学生能有饱满的激情吗?恐怕是睡倒了一大片吧。所以,必须以“师情”带“生情”: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与学生心灵共鸣。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熏陶有时是细微的,是“润物细无声”;有时是强烈的,声声震撼心灵。但无论是怎样的传递、交流,情感表演都不能失真。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的传递中得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就可以感受到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其次,学生也要表演。语文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意味着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就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平时上课时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多提问多讨论多辩论,尤其要善于和敢于提出与老师和各种资料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有创新的观点要大力支持,偏激欠佳的要适当纠正,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另外,也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把课本中一些经典篇目按照原著精神或自己的创新编成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表演。这种形式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理解文学作品。如我的学生表演《孔雀东南飞》这个课本剧时, “焦仲卿”得知“兰芝”的死讯时,先是惊呆,继而失声痛哭,然后长号一声“昏死”过去……绝大多数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正是因为那位同学能深刻的理解人物才表演得如此生动逼真;同时,也让同学们真切感受了这个爱情悲剧,切实地起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6

【摘 要】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戏剧的美学个性,要求高中戏剧教学必须突出针对性从而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应首先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学情,并精选教材,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角色化教学、课本剧排演与评析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方法;高中语文

【 Abstract】Uniqu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esthetic personality of dramatic , will require a high school's drama Teaching to highlight the targeted so a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 throug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forms we should first of all find out the learning situation , then select Textbooks . In addition ,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practices on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ole of teaching , rehearsing and evaluating textbook drama.

【 Key words】Drama teaching ; teaching method ; high school Chinese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戏剧教学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形势喜人。不过笔者注意到,不少研究者在视角局限于在诸如“四环节教学法”之类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而对戏剧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演性重视不够。这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1. 增强针对性和实演性的必要性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行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针对性。摸不清学情就开展教学活动,无异于盲人摸象、闭门造车。其结果必然是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

戏剧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能提高其语文素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世界,具有很大的智育和美育价值。这是无可置疑的。不过,中学的戏剧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戏剧史教学,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初步把握戏剧艺术的精髓。

高中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趋于稳定的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也是其求知欲、表现欲、表演能力不断增强的阶段。以表演为生命的戏剧恰恰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搞好高中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突出针对性和实演性,深入浅出地讲授基本戏剧理论,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其表演能力。

2. 增强针对性和实演性的基本策略

2.1 增强高中戏剧教学的针对性。(1)精选教材,系统又浅显地学习和掌握戏剧理论。戏剧是一门高度成熟的艺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整而丰富的理论和技巧体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在的一般戏剧观众大都停留在“看热闹”的水平。如果想引导学生“看出门道”,就不能停留在对戏剧作品只作诸如“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语言技巧”等一般文学分析上,必需掌握一定的戏剧理论武器。戏剧理论说起来深奥,其实,它就寄寓于每一部戏剧经典之中。结合具体作品领会一些戏剧知识和技巧是一条很便当的途径。因此,笔者主张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导读》为纲,较为系统、较为浅显明了地讲解戏剧艺术的美学特征,鸟瞰中外戏剧史。

(2)通过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学情调查。摸清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通过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细致地调查学生在对戏剧艺术的基本印象、阅读的戏剧名著、观看过的话剧(含影视作品)、浏览过的戏剧评论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实施教学提供“第一手情报”。

此外,还要调查清楚学生总数、男女生人数,通过测试,调查普通话水平、身高、肖像、艺术特长等,为下一步排演提供参考。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适合不同阶段表演的对白或剧本片段,适时组织排演活动。

2.2 增强高中戏剧教学的实演性。戏剧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是实演性。《中外戏剧名作导读》强调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富于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和力所能及的艺术实践。这种实践包括朗读经典台词、表演精彩段落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小品或剧本的创作、演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戏剧经典的神髓,而且学会体察不同人物的各异的思想和精神生态,在“对话”与“独白”中把握不同性格与情态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人、尊重人,提高自我表现的语言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谈话技巧。增强高中戏剧教学的实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加强知识基础和表演基础。实演性是过程性的,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肯定演不好。所以必须加强对戏剧理论的学习,督促学生分小组展开谈论和探究,认真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即时性的心理特点和戏剧情节的艺术性。督促学生加强普通话训练,确保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抑扬顿挫,有感染力。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学习和表演戏剧中的作用。

(2)认真组织,演好课本剧和校园剧。学生创作戏剧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对所学课文的改编。感兴趣的学生对过去学过的课文的情节、人物、结构形式等加以改编,形成了“校园剧本文学”,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再次体悟把握小说与戏剧不同的语言特点,真正体会到戏剧语言个性化、口语化、动作化的特点以及潜台词深刻内涵。必修教材部分很多小说、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可以拿来演。

另一种是学生收集校园生活素材,进行校园剧的创作。校园剧比其他戏剧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创作的素材,他们对创作校园剧的兴趣极大。

(3)尝试丰富多彩的角色化教学手段。研究角色化戏剧教学方法说到底就是要创造许多切合实际的角色呈现,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不仅是把握角色化的本质属性还是巧妙驾驭学生的审美思维, 其目的都是研究用什么方法来创造切合实际的角色呈现。角色呈现包括角色模仿、角色扮演、角色评价三种方式, 它们具有各自的长处, 适合不同的戏剧类型。这些教学方式代替填鸭式教学, 对提升质量, 树立形象,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字:知识积累语言技巧模式新颖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评价课堂效益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语文教学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怎样切实使教学相长呢?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在语文教学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一汪水。要及时充电,备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真正是才高八斗、博大精深。教师需要积累,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言谈举止及作文中积累好词佳句,进而充实、完善教师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积累则更加重要。学生除完成课堂作业外,还应安排出适当的时间去积累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佳句、好的修辞句等。这样日积月累,他们会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其足够的词汇量。他们有话可说,针对课文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他们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互助协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即使有时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在活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二、把握课堂语言技巧

风趣与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超然运用与奇巧安排,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教室中常出现开怀大笑而又井然有序的局面,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

《孔雀东南飞》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教师故作惊讶地提醒同学:“鸳鸯是水上动物,怎么会在树上?会不会是野鸳鸯?”大家一下都被逗乐了。经过争论,知道这是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象征焦刘不朽的爱情,正如梁祝化蝶一样,是一种美好意愿的寄托而已。在讲杜牧《泊秦淮》和鲁迅《自嘲》时,教师便戏谑道:“商女不知红灯多,隔座犹唱《一把火》。”“横眉冷对书呆子,俯首甘为六十分。”

教学幽默切合学生心理,让其在笑中领会知识。传统教育中,教师一人独唱,学生起初由于陌生还能接受,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变成催眠曲,有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只能靠强记。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学生压力也大,时间一长,知识便抛到九霄云外。待到应试时,则手忙脚乱,无以回答。倘若教师改变“填鸭式”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在学生大笑之余,嘴未合上之际,将知识抛入他们口中让他们咀嚼,岂不妙哉?作为现任语文教师,我认为:倘若幽默能开花,那便是我和学生心目中的一朵;倘若幽默能有翅膀,师生都要乘风而去,化作一颗颗永恒的学习之星!总之,教学幽默给学生带来灵感,对培养学生幽默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研究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我们说一盘好菜,是在适当的佐料下才体现出它独具鲜美、舒适可口的特性,倘若佐料过多或过少,都会给顾客留下遗憾。作为佐料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新课标的模式中闪亮登场,但要合理布局才能出现极佳的效果。一名教师在讲述《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第一、第二课时她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分析人物形象,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分组编写剧本,最后集思广益,形成一个四场剧的剧本。

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再到演出,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演出后,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正方反方争论迭起,从学生发言中发现,具有一定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具有了鲜明道德标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适当加佐料,让学生放在语境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佐料不能少,否则,食者将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追求高效课堂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如果说“高效课堂”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则是现代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为了学生、为了教师、为了教育、为了人类我们一起反思吧!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人格魅力 审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情感交流的必要性,才能使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氛围,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彼此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有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感情基础,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学生,用爱构筑师生感情交流的桥梁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了课堂的成败。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照他们的生活,倾心于他们的成长。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仅仅是关注还不够,教师要用爱统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爱是教育的一切,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更希望有爱他们的人,更有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爱的阳光之中,希望自己在爱的阳光普照下茁壮成长。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能够对学生施以爱心,那么学生学习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奇迹就会被创造。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基础较差,他们都曾经是被教师遗忘的人,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为了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每节语文课前都让学生做三分钟的演讲。每次演讲之情,学生都积极准备演讲稿,课前反复练习,都希望自己能够借此机会一展身手,受到同学的赞扬,受到教师的赏识。由于这些学生准备充分,每个人的演讲都很成功,获得了师生的好评。每次演讲后,我都对学生的成功之处、精彩之笔做简明扼要的点评。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可以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教育。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递感情的窗口,所以教师在课上要用自己深情的目光向学生传递成功的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目光是无声的,但这里面包含着激励,包含着赏识。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都不能逃离教师的目光。正是这样,教师的目光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成长的源泉。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学生胆怯,很怕说错,即使发言也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时候,我就用亲切的目光鼓励这些学生,使他们敢于站起来讲话。他们回答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我也是以鼓励的眼光赏识他们的行动,并对他们的错误回答给予纠正。久而久之,语文课上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说明,教师的爱联系了师生,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构筑起了师生感情交流的桥梁,让师生之间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二、树立自身形象,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他的精神境界能够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能够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注重自己的仪表,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

仪表端庄,谈吐优雅,精神丰富,是教师自身形象的体现。在现代物质丰富,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教师要凭借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智慧赢得学生的崇拜,用自己的真实感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改变成剧本。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和学生一起登台表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又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和学生一起用自己的笔在黑板上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这样在师生作品亮相的同时增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教师丰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人格魅力,都是教师形象魅力的关键。

三、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更能让学生进行一种审美的体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的熏陶,让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的情感在审美体验中得到升华,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提高。现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声音、图像等音像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增强了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与现实自然相交融的环境。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让情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愉悦的审美体验。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让学生看到壮美的北方风光,感悟壮阔的历史,并在对诗词的吟诵中领悟英雄的豪情壮志。同时,我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了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了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了教学的理想境界。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戏剧单元教学实际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高中课本中有两个单元的戏剧。这个分类虽以“戏剧”为目录,但其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戏剧文本。戏剧与戏剧文本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如何让语文教学的特性在“戏剧”中体现?如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戏剧”中融注贯通?如何让生活冲突与“戏剧”的矛盾冲突得到一个统一的辩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戏剧的个性特点?这都是戏剧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再加上时下学生爱戏剧的不多,这种对戏剧的陌生感、距离感,给戏剧单元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题。如果仅仅当作戏剧课来上,课堂必定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而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东西。而如果依然把它作为文学鉴赏课,介绍戏剧常识,分析人物,分析冲突等,学生又不能充分体验到戏剧无穷的魅力。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更适合戏剧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经验性学习理论内容

所谓经验学习,是指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经验活动,使学习者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将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进行概念化,再应用于新的实践中,从而影响学习者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方式。

经验学习理论的代表者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他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这一理论强调在做中学,“学习即生活”,强调在互动中成长。

结合杜威和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经验学习,即通过经验的传递、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已有的具体经验开始,然后再观察与反思有关经验,将经验进行总结,抽象概念化,再回馈在新的行动中,进行积极尝试。

鉴于此,借鉴经验学习的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应该是戏剧单元教学方法的首选。

因此,我们在戏剧教学中,尝试设计一些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即将文学鉴赏课和课本剧的改编排演活动相配合,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和感受,学生透过自己的亲自参与和领会,在行动中反思,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新的实践中验证。这样,学习就不再只是由教师单向地教授,而是学生自主获得的过程。

二、经验学习理论在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经验学习理论在具体的戏剧教学中如何运用呢?笔者以《雷雨》的教学为例,作详细分析。

(一)我演剧中人

戏剧文学教学不是坐在戏院看戏,无法感受那种综合艺术带来的震撼。我们所面对的是“课文”,是导演、演员用的蓝本。于是,我们师生只能自己做导演、演员,通过自我的心领神会与亲身的演出实践,来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这是我们运用经验学习理论来进行戏剧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演出,就必须要进行人物分析和戏剧冲突分析。在此,阅读仍然是基础。通过阅读领悟戏剧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包蕴其中的潜台词;进而感受人物此情此景中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动向;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将平面的文字转化成立体的舞台形象,进而达到对舞台背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鉴赏,最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所选取剧目的各个方面作出综合分析评价。

这个过程是一个对文字的把握过程,也是一个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对语气、语势、语调的体会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老师介绍一些戏剧常识,提供一些资料,解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

角色挑选的凭据主要是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把握,由学生评议产生。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先自己研读剧本,写出自己对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分析,并设计形体动作。竞选时,可以先试演一个片断。由学生打分,推选各个角色的最佳人选。之后,进行初排,在课堂上演。通过演剧,学生化书本文字知识为己有,实践令文学的感悟变得异常感性。这实际上就是经验学习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主,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把知识的学习和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了。

(二)再现经典

学生毕竟不是专业演员,缺乏相关的演出经验,在将文字变成实体的过程中,必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个时候,老师再及时提供影音视频资料,将专业的改编演出情况展示给学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看经典演出,就会有比较,有思考,有辨别,并形成有别于先前经验的认识。这一过程,是先前直接体验过程的沿续,学生有了第一阶段的体验,再加上这一步骤的观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的材料,使得抽象反思成为可能。

《雷雨》电影,是由一批老艺术家拍摄的,改编较成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在提供影音资料前,老师也可提一些思考题,比如:电影对剧本作了哪些改编?影片是怎样来渲染雷雨来临前沉闷的气氛的?这对表现剧情有什么作用?周朴园、鲁侍萍等主要角色的扮演是否成功?有没有什么细节,导演处理得很出色的?班级自编自演的演出中,哪些表演较到位,哪些还需要些火候?学生研究课文之后再看经典,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对剧情的关注上,而带着问题观看经典剧,使得反思、分析、提升成为可能。

在这揣摩比较的过程中,戏剧冲突、戏剧动作、舞台背景等术语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名词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了。

(三)我来评议

演出活动结束了,经典作品看完了,接着,就要召开座谈会,或者开一堂讨论课。由演员谈谈“演后感”,观众谈谈“观后感”。这就是信息反馈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保证连续的行动不偏离方向,并评价行动的结果。由于大家都是同学,评议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进行得很顺利,深入。

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照戏剧,咀嚼戏剧语言,体会演员的再创造等,对戏剧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剧,同学们也不盲从,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比如说:《雷雨》电影中有一个典型的细节与课文不同:剧本中侍萍撕支票的情节,在电影里是改为侍萍将支票放到灯火上烧掉的。学生都认为这个处理没有原剧好。认为原剧更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更利于塑造坚强自尊的侍萍形象。学生们说说议议,对戏剧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四)再次体验

这次体验是在前面体验、观察、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实践,是对新生长成知识的实践,是认识的提升,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有两种方式可实施:

1.重新排演

初次排演,学生是凭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剧本的初步认识来饰演人物的。在对照经典演出、互相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对原有经验进行反思,再认识,之后,将知识重新建构,重新生成。当他们脑海里有了新的认识后,他们迫切希望在这基础上重新实践,力求排演出一台更精彩的话剧。这时,老师提供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享受到二度创作成功的快乐。这第二次的排练,是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的。角色可以重新竞争分配,也可以原班人马。

2.我编新剧

学以致用,当学生对话剧发生了兴趣后,让他们学着将小说改编为戏剧,能有效地巩固他们对戏剧的正面认识。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加深他们对戏剧的了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适合改编成剧本,如小说《智取生辰纲》《药》《项链》《变色龙》,叙事诗《石壕吏》《孔雀东南飞》等。可以集体改编,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编写时,老师适当提醒他们注意人物不能太多,情节不能太复杂,场景不要切换过多。并且要注意有必要的舞台提示文字,要注意戏剧冲突的设计,人物形象要丰满等。学生编写的兴趣很高,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课本剧。

编写剧本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戏剧体裁认识的强化过程。这比单纯地教戏剧知识要好许多。因为运用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三、经验学习理论在戏剧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从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经验学习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确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沉闷的课堂气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它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激发出了真正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课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协调活动能力。从这些活动中所得到的知识、体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也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不过,在尝试过程中,也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第一,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形式新颖,深受学生欢迎,但费时较多。在当今高中教学讲究时效的时代,只宜偶尔使用,或者将戏剧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与小说的教学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列训练,效果可能更好些。

第二,由于中学里,班级人数较多。在这样的尝试中,真正有亲身体验,从经验中得到生长知识的同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同学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并不能真正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本来不喜欢语文、学习能力不强、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是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如何让活动面向大多数学生,这也是一个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三,这一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要担当好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要有宏观掌控能力。而戏剧对老师来说,也是一项新的领域,老师要做好辅助者的工作,必须要具备更为广博的戏剧知识和基本的表演常识,有表演才能则更好,这样才能作好示范。这对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篇10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搭建音乐戏剧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