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31 05:1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现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现生活

篇1

生活,拒绝平庸,但不拒绝平淡;拒绝清贫,但不拒绝清高;拒绝骄奢,但不拒绝高傲。生活的真实,其实,就是真实的生活。一分一秒,一丝一缕,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无不蕴藏在目之可视、耳之可闻、鼻之可嗅、手之可触的细微之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观察,耐心品味,就会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美的生活。

当平凡的我们,以审视美的眼光来看生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那些浑然天成的处处旖旎风景,究竟从何而来?难道是上天的鬼斧神工?不,是我们,是我们用勤劳的双手造就了这一切一切,让生活因我们而精彩。

走在外面的小路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倒不乏一种惬意--那是来自于恬静生活的惬意。时不时遇见几个邻居,就笑着打打招呼。看见有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就会不由自主地将他扶起。正是这种恬静的生活,感染着我的性格--遇事从容不迫。或许你会对此毫不理睬,亦或会报以理性的微笑,但我相信,你会更多地感受到心灵的反应,它是向往的。

诗意的语言,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

妈妈一直说我是个怪孩子--总爱趴在地上看蚂蚁劳动。可我确实发现了一点东西:蚂蚁们搬运时总是齐心协力,“交通堵塞”时便会相互谦让,令我想到了一个字--和。和是一种美。蓝天白云,动静结合,产生美;青山绿水,刚柔相济,产生美,清风明月,和风细雨,让人心旷神怡;鸟语花香,细竹悦耳,使人神清气爽。和是美之因,美是之果。正是因为生活中含有这些至真至善的事物,才因而流光溢彩。

篇2

一座雨后的彩虹,一片新生的绿叶,甚至是湛蓝的天空中一丝丝悠闲的白云,都会是生活中美丽的细节。的确,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因为生命总是美丽的。

一次无意中的一瞥,竟让我发现了如此美丽的生命。

以前,我们家挤在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我房间后面全是高楼大厦,再加上我们住二楼,那里几乎终年不见天日,只在夏天有那么一丁点晕暗的阳光而且十分潮湿。就在这几乎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一处墙缝上,长出了几棵无名的小草。当我发现它们时,除了惊讶还是惊讶:这无土的墙缝竟会长出小草?

在这些小草的婴儿时期——种子,不定的风把这无用的种子撒落到天涯海角,它们选择了这里,选择了这没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泥土、阳光,只有潮湿的空气的地方。它们就在我房间外的墙缝上扎了根,发了芽,甚至繁衍下一代。因为营养不良,长出的叶子是暗绿色的,但这种绿呈现了它们的所有生机。这种绿,比起在肥沃的土地上温室里的嫩绿,更经得起风吹雨打。

可能你会认为这些小草很傻,只要选择一个稍微比这个环境优越一点得地方,那它们的生命会更辉煌。但是你错了,生命正是要在厄运中呈现出来的生机才是最美的,最辉煌的。

生命就是这样充满着美。

现在,我已经搬家了,离小草而去了,但它们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因为它们是美的化身,它们向我揭示出美的内心世界。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生活中的化学

人教版新的化学教材,以研究性的内容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活动较多,在进行日常教学中,就要着重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本文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改革,得出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从而让学生愿意去探究化学问题,学会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呼吸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一项基本能力,如何了解和认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空气,是我们学习本章节内容的重点,在本章节中笔者照本宣科地来讲空气的组成,氧化反应的定义等内容,而是先从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谈起,引出空气的话题。

1.模拟雾霾天气下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内,环京津包围圈内,多次出现雾霾天气,给人类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雾霾天气下人类生存的情况,在课前准备中,先是用一些无害气体模拟了雾霾天气,学生进入模拟环境后,有的会用手捂住口鼻,有的会用手不停的扇动,试图撇开难闻的空气。模拟结束,学生对空气好坏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空气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模拟雾霾天气,学生了解到空气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氧气是人类呼吸生存的重要资源。空气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人类生存的质量。借此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探究与空气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材中的关于空气中含有氧量的实验,在实验之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有人操作实验,有人进行实验报告记录。选取红磷作为固体反应物,它们能够与空气中的氧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在这项实验中需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密闭的容器中红磷燃烧时的不同变化,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燃物能否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体积变小,气体的压强变小。可以引发学生想象判断在狭小的空间内,如果发生火灾,可以根据身边可燃物的类别判断火势,尽快寻找求生出口。

二、自然界的水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常常见到的纯水与自然水,还有化学应用中的硬水和软水,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水的组成,怎么保护自然界中的水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做了尝试。

1.水与人类的关系

在课前准备几份咸度十分高的食物,请学生现场演示水与人类的关系。实践证明,吃掉咸度十分高的食物的同学,在过了差不多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感觉到口渴难耐,就有想喝水的欲望,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水,人就会变得口干舌燥,心慌不安定,如果马上给予充足的水喝,精神很快就会焕发,由此可以得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

2.探究与水有关的化学问题

由上述事例可以得出,人的生活离不开水,通过喝和品味了解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水的物理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理解起来非常的直观。而在接下来的电解水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借以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关于水的组成,水的化学反应等实验中来,引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来解决我们常见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三、化学与生活

除了人类生活必需的空气与水之外,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细小的事物都与化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能通过化学知识来解答。

1.生日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同学过生日,我们点燃蜡烛庆祝,为什么我们在吹灭后,刹那间看到有一小股白烟出现?

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就是因为生日蜡烛制作的材料是由石蜡和棉线做成的烛芯,外部还有其他材料,蜡烛的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汽,温度低,在刚点燃时还不能够充分燃烧,所以短时间内点燃烛心会冒出由蜡烛蒸汽形成的白烟,也就是我们看的现象了。

2.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

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这一现象,同时在教室用三盆植物进行了探究性化学实验。有一部分学生认定植物的光合作用只与二氧化碳有关,我们设定为现象一;有的学生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只与水蒸气有关,我们设定为现象二;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植物的光合用与水和二氧化碳都有关系,我们设定为现象三。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实验一,只供给植物二氧化碳,没有供给水份,植物出现干枯;实验二,只供给水不供给二氧化碳,植物颜色变黄;实验三,可以看到在既有水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植物不但长得十分旺盛,而且植物颜色十分健康。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参考文献:

[1]蔡广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9(167).

[2]毛金津.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J].学周刊,2012(01).

篇4

关键词: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美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40-1

一、把美术融于生活,让美穿越学生的心灵

美术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绘画的基础技巧,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日出是美的,白雪是美的,苍穹是美的,弯月是美的,西方高挑身材、浓眉大眼的美人是美的,东方古典、雅致的美人也是美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扑捉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生命,生活中有情、有形、有境。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游览名胜,增长见识,在生活中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这样就为学生的创作表现奠定了基础,使美之有形,美之有物。例如,有一年下大雪,面对银装素裹的世界,我决定让学生走出教室,真真实实地感受雪景的美,他们不仅生动描绘了雪日景色,还生动记录了大雪带给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感动,从这一张张、一幅幅的精彩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经历过的事情越多,感受就越多,题材也随之更加新颖和绚丽多彩。在这些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绘画作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升自己的美育情操,孩子们在体验美、感受美、陶冶美中,心灵得到一次次升华。

二、设计美术教学生活化,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和上课形式

1.引领生活情景走进美术课堂,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生活中的学生是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认识世界,事物越具形象性,就越能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所记忆、所理解。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而感性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进行美术创作,实现了生活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在《肌理》的单元中,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来讲肌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在上这课时,我把肌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从生活中寻找各种肌理,让学生自己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在课堂上,当把寻找到的肌理放在电脑上展示时,学生发现一片树叶的筋脉,一片花朵的花瓣,动物的皮毛,大理石表面等司空见惯的的东西竟拥有如此美丽的肌理,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

2.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促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然而,还有较多的教学,教师对教材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编排意图感觉麻木,在处理教材时未能发挥生活中与之连接紧密的方方面面,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课堂多一点生活的味道,是时展和艺术发展的必然。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充满童趣、富有乐趣的课堂生活中热情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在《服装设计》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在课堂上来个时装秀,学生们兴高采烈,异常踊跃地把自己最帅最酷的衣服穿在身上,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满意衣服的哪个部分的设计,为什么?引导学生去研究服装设计的元素,通过研究,学生发现服装设计竟有那么多知识、色彩、款式、装饰、面料等等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课堂中,教师并能及时地注入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怎样的衣服符合什么样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以什么样的穿着为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3.及时开展美术活动,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如拔河比赛,秋游等活动之后同学们回味无穷,我们可引导他们闭目静思,回忆当时难忘的情景,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当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深秋时候,校园里的开得正浪漫,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然后以《》为主题进行创作,这种及时的观察,当然会及时地发现美,同学们也就渴望表现美了,于是拿起画笔得心应手。

篇5

初中爱上摄影

摄影这个爱好是从冯恩鹤初中二年级开始的,那时几个同学借台相机、凑钱买胶卷出去拍摄,调到北京后,冯恩鹤买了第一台自己的相机,他还自备了放大机,至今这个放大机仍旧躺在家中的大柜子中。冯恩鹤喜欢拍风光,他说:“别人拍照片是为了办展览,发在网上,我是为了自己玩。现在拍照片更多的是为了将来不拍戏时,在家画画用。”说得挺轻松,可是做任何事情都百分之百投入的冯恩鹤,他的玩,也一定是专业级的。2005年换了数码相机后,年近六旬的冯恩鹤逼着自己学PHOTOSHOP,他说开始很抵触,后来发现数码成本低,而且后期制作工作都可以自己做,很方便。为了在电脑上修照片,他从早上8点干到凌晨2点,半个月后视网膜穿孔才让他不得不停下来。

现在冯恩鹤使用的是佳能5D3,每天他都会按下快门,哪怕不出门,也会给刚出世的孙女拍照,在他的影响下,儿媳妇也成了儿童摄影高手。“我的相机不是最好的,但镜头一定是最好的,走到哪,我都要带着它,拍一些剧组人的生活照和风景照,我就喜欢这个。”冯恩鹤表示,平时在剧组拍片他最感兴趣的是跟组工作人员的平凡生活,像摄像师傅的专注神情、执行导演疲劳的一转身……他为许多付出辛苦劳动的幕后工作者留下了难得的一瞬间。尽管也会在剧组里拍摄,但是冯恩鹤绝不拍剧照,因为那是另一个工种,只是因为设备好剧照师有时会找他这个专家借镜头,磕磕碰碰也很难免,尽管冯恩鹤很心疼,但也不好说什么。

自驾车拍戏记录沿途好风光

每次出去拍戏,冯恩鹤一定是自驾车,他的车上装满了生活装备,副驾驶一定放着自己的摄影器材,路上每一处好风景都不会错过。拍完戏他还会自驾车去拍摄:“每次找都会在返程时设定好路线,到哪停,待几天,不论多远,我的车上永远是我一个人。”而出去拍摄,他车上的桌子椅子、帐篷甚至是锅碗瓢盆就都能发挥作用了,有时也可以自己做些可口的饭菜。

冯恩鹤曾经在江南古镇待了近1个月拍摄,他的照片记录下他的足迹和生活。“拍照片比写日记好,一张照片拿出来,当时拍摄的时候什么天气,发生了什么事,拿着照片讲故事,没事时可以打开电脑一张一张看。”在拍摄的时候发生的故事太多了。冯恩鹤说2005年他在宁波拍戏,4月的一个早晨,外面下起了雪,他拿着相机出去拍摄,等架好相机后发现,后面已经架了7、8台相机,和他拍摄同一个景致,他问旁边的人拍什么,对方说你拍什么我们就拍什么,因为你的相机好肯定专业,一番话说得冯恩鹤哭笑不得,因为他要拍摄的景致只有他的镜头能够拍得到,那些业余选手根本够不到。

拍摄过程中,冯恩鹤经常发现摄影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常他算计好时间做了很多充分的准备后,天公不作美,也是白费工夫,在敦煌拍电视剧时,他一个人带着照相设备和面包、水走进沙漠,一天下来却没有一张满意的片子。“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经历,而且从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冯恩鹤说摄影养成了他对环境细致的观察,对自然不同的感受。

在剧组里,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冯恩鹤一点也没有“老演员”的架子,他不但会和爱好摄影的群众演员切磋摄影知识,他还经常在空地上盘腿而坐,拿着石子和场工争论石子的结构。他是剧组里有名的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的知心朋友,可以随时接受演员甚至无名场工的求助。他跟组拍戏时喜欢自带一个咖啡壶,经常为赶拍夜戏的工作人员煮咖啡。在他看来这就是乐趣。

篇6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生活 情境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创设和谐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认知体验和感受英语,能有效活化思维感知,深化认知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发现英语运用价值,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能切实增强学习认知体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1.用课本小品活化学习内容,深化理解

英语课程教学倡导创造情境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探知,以深化认知感悟。现在较流行的课文剧表演就是通过小品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学习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活化课程学习内容,应在抓住课程学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给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满怀深情地参与课程学习。教师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与此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唱主角,真正通过小品形式体现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更丰富。课本小品的运用,一方面要找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奋点和兴趣点,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表演,另一方面要倡导多元化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更多富有人性的美。

课本小品的运用,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不断增强认知感悟。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9A Unit 4 TV programmes的Reading“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中,不妨建议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影视演员,通过“模拟秀”,展示其中的一段精彩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在更好地了解“TV programm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阅读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知。小品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英语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2.以情景再现丰富交流过程,增强体验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表达交流过程中认真交流,不仅有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感知,更能够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交流中深化感悟体验。情境再现,对课程学习内容起到活化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表达运用技能。

情景再现运用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认知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创设与此相似的学习情境,一方面,要体现学习的主旨内容,让学生置身学习情境,大胆表达和主动交流,形成有效的学习认知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拓宽思维感知,让学生能够带着丰富的思维想象实践体验和运用,不断升华课程学习内容,更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课程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思维感知。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不妨将阅读学习创设成“I want to say my secret with teacher and classmates”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说悄悄话的形式表达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化对“I meet some problems in my grow up.”的理解感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阅读学习内容,还能让学生在具有生活体验的认知感悟过程中发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利于学生理解感知。

3.用实践活动升华学习运用,提高技能

实践活动运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有效途径。围绕活动的开展,注重从学生的认知体验中创设互动学习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化理解体验,更能够让学生在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的表达交流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

实践活动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课程知识由理解识记转化为表达运用,起到综合评价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可运用学习园地、学校画廊等校本资源展示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让学生带着激情参与学习;也可运用手抄画报的形式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言知识素材,如在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School lives”中,可建议学生搜集世界各地有趣的学校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源综合运用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多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注重英语课程的生活性和开放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英语的精妙之处,更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英语的交流互动和交际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第2版.

[2]代为民.让英语走进生活[J].新华教育导刊,2010(08).

[3]沈欢欢.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12).

篇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这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无穷的乐趣,下面就是我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暑假里,奶奶去市场带回来了一盆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又十分有趣的的含羞草。你瞧,它身披一件翠绿色的外套。仔细一看,羽毛状的大叶子里面,均匀地散布着一片片细嫩、娇小的叶片,活像一个害羞的小妹妹,真可爱呀!我用手轻轻地碰了它一下,发现它居然慢慢地合拢了它那绿色的叶子,便不由自主、惊讶地喊道:“奶奶,奶奶,快来看哪,你买的含羞草真神奇呀!居然自己会动的!”奶奶走过来,笑着对我说道:“呵呵,它是‘害羞’了呀,你不要经常碰它,它会‘生气’的。”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了头,说:“哦。”

为了搞明白含羞草为什么会自己合拢叶子,便跑到客厅,疑惑地问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为什么含羞草会自己合拢叶子的呢?”“哦,是因为含羞草的叶柄下有一个鼓囊囊的包,叫“叶枕”,里面含有充足的水份,它有敏锐的感觉。当你用手触摸它的叶子时,叶枕中的水马上会流向两边,叶枕瘪了,叶子就垂了下来。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的时侯才垂下叶子的,遇到雨天或者强风的时侯,它的叶子也会垂下;而当风雨过后,水份慢慢恢复时,叶子也就恢复原形了。”“哦,原来如此。”我边说边点了点头。

你说,小小的含羞草,居然会隐藏着这么大的奥妙,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四年级:粉豆豆17

篇8

【关键词】发现 记录 生活 素材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6-02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教学除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外,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只有先明确了“写什么”,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怎么写”。所以帮助小学生解决好作文写什么,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生写作难的原因

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阅读量有限,生活经历不丰富,对事物还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写作难的实实在在的原因。“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这只是老师鼓励孩子们的一句话,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可是多数小学生提起笔时,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接下来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根本无法动笔;二是寥寥数笔之后,再也无话可说;三是编假话、编故事,毫无真情实感可言。

伟大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话告诉我们,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本来是作文的源泉与基石,小学生不会写作首要原因就是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少生活经历,更谈不上“充实”了。

其实,哪怕有了生活经历,也要从中有了感受和体会之后,才能成为写作素材。因此,只有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将对生活的感受诉诸笔端。可是,孩子们的问题是不仅生活经历不丰富,而且往往是经历过了也没有知觉。不会去思考,也就发现不了写作素材。所以,导致学生不会写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发现不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他们对所经历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们大量阅读,更要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教给孩子们发现和记录生活素材的方法。

二、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

作家契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文之根本,是情感的生发地,要相信“生活处处皆作文”。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们整天关在教室里,我们不要因为各种顾虑,而把学生的春游、野炊等享受大自然的机会给剥夺了,我们还要带领孩子们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知与体验,这才能为他们的创意表达、自由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时,教师就要从开发与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入手,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学校,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孩子们广泛参与,孩子们在亲为亲历中自然会累积许多的话题。在家庭,我们也要布置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生活经历、有体验就要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下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让日记、习作成为学生“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在于记得有多详细,而在于勤记、多记,不管是几句话,还是几十个字,只要能说明事情就行。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如网络、电视、报刊中的事物、现象,教师都要善于引导与运用,使这些信息资源也成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只要学生觉得有意思,就鼓励他们记录下来。

三、提高孩子们的发现能力

首先培养孩子们用感官观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小学低中年级可以定位于指导学生运用眼睛、耳朵这两种感官观察和感受生活。根据学生的年级的不同,老师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地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

布置“看”的任务,先告诉学生看什么:早晨起床,观察屋内的陈设、光影变化、家人的穿戴、早餐的形色味、每人吃饭的样子;上学路上,观察路旁景物、行人、车辆……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动物植物、人物活动、社会现象……

还要布置“听”的任务。每天各种嘈嘈杂杂、悦耳刺耳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教师要提醒孩子们留心倾听。比如,提醒孩子们留意上学路上的鸟叫声、马路上的鸣笛声、刹车声、自然界的风雨声,校园里的欢笑声、读书声、歌声等等。

第二培养孩子们用脑想象。没有经过头脑的观察不叫观察,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语文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孩子们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把静止的想成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讲话的当作会讲话的……学生有了想象的方法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在平时的感官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发挥了。

观察和想象的训练也一定要和勤于动笔记录结合在一起。提醒学生把看到的和听到的记录在日记本上,不求多,只求真,教师注意随时检查评比。对孩子们的要求应循序渐进,一开始哪怕孩子们记的流水账,也要给予肯定。渐渐地就要求学生只记录最感兴趣的,再接下来让学生把各种感官收集到的信息比较全面地记录下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受的描绘。

四、训练捕捉与选择素材的能力

有目的地观察生活是一种及时捕捉写作素材的训练。比如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优越,父母虽然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们,但孩子们却对父母的爱视若罔闻,更别提回报父母的爱了。因此,让学生在家观察父母为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记录父母的爱及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练习了写作,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亲情,对学生还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通常情况下,为了指导学生完成好一次作文,教师都要提前安排。在活动之前、事件发生之前告诉学生观察的内容、顺序、重点等,让学生做好记录,在习作指导课上进行整理。这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捕捉写作素材训练的好方法。

篇9

“世界上一直没有一个伟大的‘生活发现’网站可以供我们参考,豆瓣一边做一边琢磨,希望可以成为一个这样的网站。”杨勃说。

朝着这个目标,豆瓣有了自己的特点:工程师人数超过半数,他们不断更新算法技术,解读用户每一次浏览痕迹背后的逻辑关系,最终高效地为用户带来最匹配的推荐结果。

这恰好是大数据时代最需要的质素,然而在当年,只有豆瓣在琢磨一个让人觉得奇怪的算法逻辑——“你先告诉我你喜欢什么,然后我向你推荐你更喜欢、更需要什么”。

读懂你

“许多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伴随这一愿望,豆瓣诞生了。

而豆瓣的核心能力是从技术引擎开始的。当时,豆瓣对“发现”的理解是“个性化算法推荐”,也就是“豆瓣猜你会喜欢”,这形成了杨勃对豆瓣最初的设想:通过精准强大的算法为用户进行产品推荐。

但在这之前,还需要建立全面的兴趣图谱。

创办豆瓣后的第三年,豆瓣开始加强“口口相传的魔力”,推出了曾经叫做“友邻广播”的“豆瓣说”。接下来,豆瓣社区效应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很多用户开始在群组活动里谈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杨勃意识到,是时候将豆瓣社区单列出来,并分化出线上活动、豆瓣小站。

其中,豆瓣小组从上线至今已经有超过30万个兴趣小组被用户创建,每个月吸引5500多万人访问,而话题更是延伸到娱乐、旅行、美容、购物、二手交易、租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兴趣图谱数据最大的来源所在,也让豆瓣能从图书、电影、音乐三大主题扩展到更多生活领域。

豆瓣也一直试着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最终将产品延伸到多个简单实用的生活服务组合中。不过,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存活下来。2006年,豆瓣推出“我去”——专注旅行分享的主题, 很快因不受欢迎而停掉。相反,生活类小站、社区中二手交易、团购、手机应用等信息,受到好评。推出新产品、发起用户意见反馈、最终由用户决定产品去留,是豆瓣的惯性做法,但除了直接反馈之外,他们更信奉数据量化分析,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获得真实声音而非被动等用户的“抗议”。

“豆瓣有这么一群用户,他们更有特点,更愿意展示多维的兴趣图谱,所以我们的数据会更加丰富。”豆瓣首席科学家王守崑说,基于算法技术进行个性化推荐,豆瓣成立时国内还没有太多人研究,做得早也成为一种优势。

通过算法自动推荐给你的个性化内容,背后是不断改进的算法程序,每天从豆瓣页面的各个角落统计你的使用行为,比如点击“收藏”、“感兴趣”等内容,从而判断并猜测你的喜好,然后把相匹配的内容推送在你进入豆瓣时的主页面。

当然,那些越是专注在某一个领域的用户,得到的推荐越精准。这也使得豆瓣在推动有共同爱好、价值观的用户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圈子,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少连载故事会在这里产生更直接的粉丝效应。

豆瓣猜

最早成为豆瓣算法实验的领域就是图书、电影和音乐,因为杨勃认为,它们更适合、更易于做个性化推荐。“在做算法这个领域,有个共识就是有什么样的数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会更好一些。”王守崑说。

不得不以豆瓣电台为例,连杨勃自己都称其为“豆瓣核心技术最完美的展现”。

打开豆瓣FM,一首歌放出来,可以直接跳过那些不喜欢的,也可以用点击红心的动作表示喜欢,或者直接丢进垃圾桶再也不听。这是电台更了解听者喜好的简单方式,通过与听者的这种交互模式,使算法推荐的发挥越来越准确。

刚组建豆瓣音乐时只有几个人,都是从原来的豆瓣大团队拆分出来,其实并没有新团队的感觉,但面临的挑战又很大,因为当时产品技术各线几乎都是单枪匹马,想做的事情却很多,有种重新创业的感觉。

通过分析5年间积累的用户音乐偏好,音乐团队设计出一套复杂的基础算法:

用“用户歌曲矩阵”的传统方法,计算和每首歌近似的歌曲集合,并依次作为核心数据,然后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线性的播放列表,每当用户对一首歌曲给出正向反馈,系统会取出与这首歌相似的歌曲列表中的几首,插入用户当前的播放列表。反之,如果一个用户点击“跳过”或“垃圾桶”,系统会从这个列表中删除那些与这首歌相关性高的歌曲。

反复测试中,他们也发现还需要补充一些策略。针对删除同一个歌手的歌曲,或是连续点击喜欢或跳过的用户行为,进行特殊建模,根据当前时间推荐不同曲风的歌曲。另一方面,加强针对同类用户对比的算法来提高效率。

基于这一切努力,豆瓣猜的终极目标是这样的:每天你打开豆瓣,满眼看到的都是各类你会感兴趣的新东西。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一起让这个画面成为现实。而豆瓣电台就是一个实验,选择了网络收听这种最简单的模式,把复杂的逻辑和计算隐藏在后台,采用个性化推荐技术作为核心的算法,呈现给用户最易用的交互和体验。

跟着用户走

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内容更为生活化之后,杨勃发现依靠机器完成的算法推荐远没有用户推荐的效果好,于是核心能力慢慢转化为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挖掘。

在这个过程中,对数据的挖掘与认识,不仅帮助豆瓣给用户推送更精确的内容,更推动了一系列好产品的出现。正如豆瓣从不认为,是他们打造了豆瓣的氛围和方向,而恰恰是用户一步步带着豆瓣成长成为今天的模样。

半只脚踏入商业化的购书单功能,就是如此而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从推荐、发现的决策参考到达成购买,是一个完整决策行为的流程。豆瓣提供购书单的比价、购买链接功能,在杨勃看来,完全是顺势而为的事。

篇10

生:“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我也知道写作素材和灵感来自于生活,应积极地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可我就是看不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我注意的。

生:我也是,一提笔,还是觉得生活就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没什么发现。还是抓住笔挠头。

生:平时细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实际生活中最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注意观察身边的现象和事物。

师: 那你说说看。

生: 比如,冬天一般很冷。可是,假如最近两天气温回暖,往往过两天会变天;下了雪,某位同学怕冷,就戴上厚厚的帽子,而不怕冷的同学不仅仅穿得薄些,还故意把衣服敞开,说他还热呢;下雪时,真的就会出现“江上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景象。

生:我们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字数不限,主要写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新鲜有趣的事或者现象,我觉得就是多练,要注意练眼练手――

师:你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练眼”再说什么是“练手”。

生: 练眼,就是观察,看现象、找变化;练手,就是经常写写,积累素材、积累语言。我刚开始按照要求写日记时,每天放学,我会和家长一起讨论今天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和家长说说聊聊,一方面家长帮我回忆了,也拉近自己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对当天发生的事进行一个梳理,慢慢就知道自己可以写些什么了。

生:我回头也请家长和我一起这样做。

生:这样一说,我想加一点,抓住一点“发散”――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就可以联系在集市上看到叫卖青蛙、小鸟和各种珍稀动物的小贩,被污染的溪水等现象,我们可以写《哭泣的小溪》《笼中的小鸟》和《餐桌上的青蛙》或《餐桌上的小鸟》等文章,通过合理的想象表达出对人类朋友青蛙、小鸟等的珍爱,表达大家对自然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危害的深切担忧。

生:假如写《一张照片的故事》这个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一些真实的瞬间来写。比如回家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写出照片上的瞬间故事。就可以写误吃妈妈的唇膏哭笑不得,或写坐海盗船时吓得大喊大哭的狼狈样子,或写刚进小学时参加演出,表演时难忘的一刹那……因为这样的瞬间很难忘,诉说着大家美丽的童年故事。

师:好。大家说得真棒――就注重“观察”“多练”“发散”。大家以后要多落实啊。请大家看看后面的几篇习作,有的写家庭成员的变化,有的写家里添新居,有的写自己的新发现,值得借鉴。

【微博】

一心二意: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多年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最真实的一瞬间。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可以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漫谈身边琐事等。让他们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他们写出表达的热情,写出对作文的感情来。

郭老师回复一心二意:您做的,是关注生活中最真实的一瞬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