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韦应物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滁州西涧韦应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滁州①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②幽草③涧④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⑤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 滁州:古代州名,辖境相当于现在安徽滁州、来安、全椒三市县地。

② 怜:喜爱。

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④ 涧:这里指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

⑤ 野渡:荒野的渡口。

【今译】

我非常喜爱这涧边幽谷的小草,

黄鹂在岸上的深林中响亮啼叫。

春潮伴着黄昏的风雨急急涌来,

无人的荒郊渡口小舟随水横漂。

【赏析】

一说起春天,人们总是想到万紫千红。其实,春天不仅是一幅彩色画,也是一幅水墨图。《滁州西涧》这首诗就用水墨画般的技法写出了春天那淡到极致的清丽。

诗以“独怜”二字领起,“怜”是爱惜的意思。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一洗胸襟。草是“幽”的,树是“深”的,春潮,黄鹂,野渡,小舟……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诗眼就是题目中的“涧”,涧边的草、涧上的树、涧中的潮、涧渡的舟,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勾画出了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

这看似无人的水墨画,却处处被诗人的情感所浸染。“幽草”自甘寂寞;“黄鹂”自得其乐;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这一幅动静相映、野趣横生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幽”草,“深”树,“春”潮带雨,“野”渡无人,小舟“自”横,这样精妙的字句,也使得身外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水融,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和恬适的胸襟。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方岳《听雨》

篇3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1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5、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篇4

一、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篇5

以中国电视的现状,外国人在电视节目中基本都是这样的:汉语说得比较利索的,那就说相声、演小品;差一点的,那就唱歌;实在不行的,来个海豚音。在自己的国家都混不下去的,来中国还能挣大钱,比如酒井法子。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这些泊客们的影响和魅力,那就太难看到了,因为它不能娱乐,不能保证比较高的收视率。所以,在一个不那么安静和干净的屏幕上,要想看到安静甚至宁静的泊客,太难了。

然而,这种有些奢望的安静和干净,我们在《泊客中国》里看到了。

比如讲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与他共舞》,此人专门研究唐代大诗人韦应物。与不少翻译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比尔的翻译不单单是案头工作,而是追寻诗人的足迹,用社会学的行话就是注重田野调查。由于韦应物负气任侠,为政刚直,其仕途曾几起几落,待过的地方不少。比如人们熟悉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韦初为滁州刺史所作。而这位自称是“不成功的韦应物”的汉学家的执着就在于: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落叶斜阳,与他共舞,他一定要到滁州西涧走上一遭。注意:美女主持尹畅也一路相伴,成了中国诗人和美国汉学家的双重粉丝。看到这里,安静和宁静似乎已显得太轻,非境界、精神、信仰不能说明问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千多年以后,神马都是浮云,唯有诗人的情怀与关怀,穿透了千年浮云。

假如以上的行走是在小桥流水间,那么,《大漠之观》则是真正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片子更具有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艺术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意味。泊客徐勇,韩国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后不知怎么才能再上一个台阶时,来到敦煌,马上明白:“我的画缺一种东西,骗人,什么都没有。画家要画,一笔一笔地画。”于是,他告别漂亮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敦煌面壁八年,静静地寻求艺术的真谛。片中这位第一个获得敦煌学博士的外国人的声音动人心魄:“敦煌的菩萨和佛,你们要不要我呀?要不要我都来了。”这声音在幽暗的洞穴中回响,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尊重。

想想这些年又乱又滥的书画市场和“40岁四千万”的名校教授,想想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关怀,想想“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我又想到的“老三篇”中的《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的确,我们应当追问我们的精神是不是出了问题。而对于那些为了精神和信仰的殉道者,我们表现出足够的尊敬究竟有什么用呢?研讨会上我说了这样的理解:它可以让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少一点。因为,当我们“不知道吃什么、不知道吃什么是安全的”时候,世道人心一定是出了大问题,而此时媒体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追求,则一定是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推手之一。

篇6

中国是诗词的故乡,正所谓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在群里一位网友这样写到:

诗词是上天赐给人间最动听的情话,诗词的世界一直是一个梦,一个从历史和人文中衍生

出来的不息的梦,隐隐约约,绚丽升华,不可抗拒的牵引着我。

——负手诗词

喜欢诗词是从小开始的,读唐诗宋词时,总是被凝练的文字所吸引,每每看完心中陡生敬意。同样喜欢这个题目,风轻月夜寻诗梦。在这嘈杂的世间,寻一个身心清幽的所在,涤荡一下混沌的心灵。涤荡心灵莫过于禅意诗了,作为中国诗词的一派,其中有不少美诗值得一读。

禅意诗,大体分三种:

一是写清幽淡远的景物,以表现远离烟火的世外味,如: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如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词具寂,惟闻钟磬音。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林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是表现以慧心观照而得的空寂之感,如: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醉眠》——唐寅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过古墓》——孙友箎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

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三是轻轻点染,以求于迷离恍惚中有言外意和味外味,也就是已禅理得诗的所谓韵味或神韵。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续本事诗》——-王氏诗

白藕作花风已愁,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秋。

佛教的出世思想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影响了不少读书人和士大夫。文学是生活的反应,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既然说到了佛教和禅意诗,不妨录几则公案如下:

《能改斋漫录》载:

洪觉范(惠洪)有上元宿岳麓寺诗。蔡元度夫人王氏,荆公(王安石)女也,读

至“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曰:“浪子和尚耳。”原诗如下:

上元独宿寒岩寺,卧看篝灯映薄纱。夜久雪猿啼岳顶,梦回清月在梅花。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却忆少年行乐处,软红香雾喷京华。

《五灯会元》卷一九载:

克勤诣五祖法演问道。祖曰以“小艳诗”——“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启发之,克勤亦以“小艳诗”——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而博得五祖赏识,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禅也。”由此,所至推为

上首。故《西圃词说》:受此公案影响,得出结论:“词之一道,纵横入妙。能转法华。则

本来寂灭,不障昙花。文字灵性,无非般若。频呼小玉,亦可证入圆通矣”。

《枯崖漫录》——圆悟录

临安府净慈肯堂育禅师,余杭人,嗣颜万庵,风规肃整,尊望一时,颂“即心即佛”云:

“美如西子离金阙,娇似杨妃下玉楼。终日与君花下醉,更嫌何处不风流。”

可见佛教本身有世俗的一面,委婉一点说是相机施教;率直一点说是投其所好。

风轻月阑,摘诗于旧日笔记中,有如旧友重逢,感悟诗词的精深博大,正像一场好梦。用资寿尼妙总禅师的一首诗做结吧: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挠舞棹别宫商。

篇7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复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且录于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的喜悦(“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主人的致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与对客的款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一一写出,《客至》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描写待客,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意尽篇中。与律诗相比,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它篇幅短小,直叙其事有困难,直抒其情又难免空泛,然而诗歌从根本上说又离不开抒情,巧妙的办法是以少胜多,融情入景,让人从可视可闻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到诗人寓于其间的真挚情意。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相关链接】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景写情,借景述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结合全诗,请谈谈你对这两句景语所含之情的理解。

篇8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真实还原古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与他们生活、经历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学生会觉得古诗陌生和难以理解。再者一些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冷淡。那么,如何使古诗教学大放异彩呢?就此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1)对古诗词句的理解。古诗语言精练,诗句内容也很丰富。在理解诗歌时,我们要重视诗句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等,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它们使诗歌空间无限延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些诗句因表达的需要而颠倒语序,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增加困难。这就需要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如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属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诗的词句,讲清它们的含义。

(2)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对古诗词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诗,只了解词句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古诗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过联想与想像去丰富古诗内容,完成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创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从字面去理解就是: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但这样一来似乎缺点什么,如果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再进行艺术创造,效果肯定不一样。全诗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横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请同学们结合全诗,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进行想像,把他们想到的画在黑板上。课堂上一下便炸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很积极,自豪地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作”。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

(3)对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古诗讲究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词和曲长短不一,而古诗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还有在句末押韵的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是韵脚。这样诗歌就押韵了,音调变得和谐优美。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然后背诵。再在其中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篇10

摘要: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可谓长矣,而且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诗歌的考察也渐渐重要起来。因此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要端正对古诗教学的认识,还应该明确古诗教学的内容,并运用适当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诗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炼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但是在以往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诗歌在语文课中所占分量虽不算少,但所用教学时间却不多,即使学习诗歌,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熟读背诵、了解大意而已。现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了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首先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环境的变化,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其次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第三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第四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第五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最后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

美在形式。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

美在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因此诗中的一朵花,一片页,一棵树,一个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