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种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8 14:0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灵芝种植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灵芝种植技术

篇1

灵芝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 灵芝为木质腐生菌,人工栽培可以广泛利用木屑和农作物秸秆,添加麦麸合成培养基,就可满足其营养生长需要。

温度 灵芝属于高温型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7~35 ℃,而最适温度为25~29 ℃;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32 ℃,最适温度为25~28 ℃。

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为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为好;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80%~90%。

空气 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对空气十分敏感,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通过对二氧化碳含量的控制,可以培养出不同形态的灵芝。

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快,且洁白健壮。子实体生长发育若无光照的刺激,原基难以形成,且易产生畸形。

酸碱度 灵芝喜欢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6。

灵芝春季大棚袋料栽培技术要点

春季种植灵芝,一般在5月份接种,7月~8月生长灵芝。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棉籽壳40%,木屑40%,麦麸19%,石膏1%的配方,pH值控制在6.5左右。

配方二:硬质阔叶树种木屑76%、麸皮20%、磷酸二氢钾1%、石灰1%、石膏1%,食盐1%等。

装袋灭菌

采用折幅宽15 cm×3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栽培。选择无杂质无污染的木屑或棉籽壳,通过阳光晾晒消毒后与其它营养料混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灭菌多采用高压或常压灭菌,具体灭菌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高压灭菌灭菌时间为5~6 h,常温灭菌时间一般10~15 h。

接种养菌

种植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无菌接种和培养健壮的菌丝。接种时接种室、人员、器械都要经过严格消毒。药物消毒接种室每立方米可用15g硫磺或烟雾剂熏蒸,人员和器械用75%的酒精和0.1%高锰酸钾消毒。接种一般在接种箱或密闭的接种室内进行,两端接入菌种后立即扎紧,防止杂菌污染。养菌的培养室地面撒生石灰消毒,温度控制在25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春大棚养菌一般需要40 天左右的时间。

出芝管理

可采用菌袋叠墙栽培,即把发好菌的菌块垛成1~1.2 m高的菌墙,调控温湿度实施出芝管理:出芝温度控制在26~28 ℃,低温不适合灵芝分化,变温可使菌伞变为畸形,严重影响经济价值;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可采用喷水和悬挂水帘的方式增湿;出菇时需要散射光,光线暗不利于形成菌盖,光线强菌体容易干枯僵化;灵芝生长需要通风,但避免出现强风。可以在上午9:00~10:00和15:00~16:00各通风1 次。

出过第二潮芝的灵芝,生产上一般采用覆土栽培,即把菌棒摆放在挖好的菌畦中,菌棒间距2 cm,中间填上田园土,菌棒上面覆土3 cm,浇灌一次透水后,经短期养菌后即可出菇。覆土后灵芝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增加20%以上。

篇2

2、施足基肥:菱角需肥量较集中,种前可亩施猪粪或腐熟泥粪2000千克,发芽后亩施5千克尿素作速效肥,开花后分2~3次结合防病治虫用强力增产素2~3包或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3、移栽定植:菱角要当天起苗当天栽植,一般浅水菱行距1.5~2米,穴距1.5~2米,每穴栽植菱苗一束约2~3株,深水菱行距2.5~3米、穴距2~2.5米,每穴栽植菱苗一束约8~10株。

4、适时除草:菱塘的水生杂草种类较多,如板萍草、蜈蚣草、苔藓草等,必须及时进行人工清除,否则会影响菱角的光合作用,一般在移栽后每10天清除一次杂草,直到菱角封满水面。

5、病虫防治:菱角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叶蝉等,可在危害初期可用敌百虫或敌杀死兑水喷雾进行防治,常见病害主要是菱瘟,可在发病初期用井岗霉素加多菌灵兑水喷雾进行防治。

篇3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技术;病害防治

1马铃薯种植技术

1.1选地整地

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是很严格,但以表土深厚、结构疏松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马铃薯是喜凉作物,不耐高温,气候冷凉地区以砂土和砂质土壤栽培最好,气候温暖地区以砂质土壤或者壤土栽培最好,可促使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1]。整地一般都实行秋深翻、晒垡起垄等形式,秋季深翻尤为重要。北方地区常遇春旱,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在播种前浇水保墒,再浅耕耙平。

1.2选种育苗

1)根据栽培目的进行马铃薯薯种选择。若马铃薯作淀粉加工原料,应该选择高淀粉品种;若用于制作炸薯条或者薯片应该选择薯形整齐、芽眼少且浅、白肉、还原糖含量低的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2)根据当地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选择栽培薯种。应选择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马铃薯育苗必须要精选种薯,一般应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出窖后进行催芽处理,能促进种薯解除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发育,淘汰病薯。当芽长1~3cm时,可切块播种。需要注意的是,切块时用75%的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者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min进行消毒,并用草木灰或者种衣剂拌种,避免病害[2]。

1.3播种及合理密植

北方地区早熟品种4月中旬播种,中熟品种4月下旬播种,晚熟品种是5月初播种,一般采用播种机播种,施肥、覆土、起垄同时进行。除了品种特性和田间管理因素之外,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与马铃薯的种植密度有关,所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十分重要。密度过小,马铃薯地上部分茎叶光照不足、通风情况差、营养供应不上,会导致马铃薯块茎生长缓慢、减产;密度过大则会造成土地资源和肥水浪费。一般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植株矮小,可以适当密植,中、晚熟品种可以适当稀植;土层深厚、肥力较强、排灌方便的地块,养分充足,植株生长旺盛,叶片肥大,应当适度稀植,土层浅薄、肥力贫瘠、排灌不便的地块,养分偏少,植株生长矮瘦,叶片较小,应当适度密植;商品薯和薯条加工薯应适当稀植,种薯和淀粉加工薯可以适当密植。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马铃薯拥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能够加强地上茎叶的光合作用,促进地下茎块膨大,是实现马铃薯后期优产高产的基础。

1.4田间管理

马铃薯早熟品种生长周期70d,晚熟品种120d左右,这期间的田间管理对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很大,要根据当地不同的气温、地温、湿度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

1.4.1除草幼苗尚未出土遇到春旱或水分少的情况,容易滋生杂草,需要进行苗前耢地来到达减少水分蒸发、减少杂草、快速出苗的目的。如果不进行除草,任由杂草蔓延,会导致肥水供应不足,降低马铃薯块茎生长速率。因为杂草在成长过程中会争夺马铃薯的生长资源,且在地上遮挡光照,影响马铃薯叶片的光合作用,在地下干扰马铃薯块茎生长。同时,还有些病原菌及害虫的虫卵会寄生在杂草上越冬,为害马铃薯,降低其产量和品质。

1.4.2施肥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的反应很敏感,需求量最多的是钾肥,其次是氮肥,然后是磷肥,而且不同时期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量也不一样。马铃薯幼苗时期,植株矮小,养分消耗少;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肥量较多,若此时养分供应不足,会导致淀粉积累变慢,进而导致产量下降。一般情况下,施加基肥用量应占施肥总量的70%以上,部分地区马铃薯种植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用追肥;如若追肥,应该在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氮、磷配合使用,追肥量视植株生长情况而定。除了氮、磷、钾肥外,还应施加微量元素肥料,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有重大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有锰、硼、锌、铁等。锰能促进马铃薯幼苗生长,并增加抗性;硼能促进细胞分裂,加快碳水化合物运输,增加马铃薯产量;锌参与叶绿素的合成,可促进光合作用,同时也是很多酶的组成成分,缺少锌元素,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植株发育,造成植株矮小,产量降低[3]。

2马铃薯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病害大都是由于种薯带毒或者田间管理不当(比如高温、高湿等)引起的。马铃薯的常见病害有以下3种。

2.1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引起的能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卵菌病害。如果在马铃薯植株叶间或者叶缘发现水浸状的绿褐色斑点,并且病斑周围有晕圈,就说明马铃薯植株染上了晚疫病。湿度较大时,病斑扩大的速度很快,逐步变成褐色,生白霉,叶片背部明显;环境干燥时,病叶干枯易裂,病斑扩大速度慢。植株染病严重时,叶片会出现萎垂、卷缩等情况,最终整个植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后,薯块大多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大量发生,防治晚疫病有两种途径。1)减少初侵染源。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2)在病发时,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有较好的效果。

2.2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

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只为害薯块的病害。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扩散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中部稍凹陷、外缘隆起的褐色疮痂状病斑。病斑仅限于薯块表层,一般深度1~2mm,部分3mm以上,后期病斑连接变为5~10mm大木栓化硬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此外,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疮痂病的防治方法:1)选用表面完整、无病的薯块播种,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min;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4)使用药物预防。

篇4

关键词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冷凉地区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互助县优势作物马铃薯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8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1.4%。传统的畜力人工点播的种植方式不但无法保证合理的种植深度、均匀的株行距,而且耗时费工,无法在有限的播种期内完成较大面积的马铃薯种植作业,人工收获更难,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为使广大农民从依靠人、畜力的传统种植时间紧、工序复杂、耗费劳力多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互助县从2002年开始,结合本地生产实际,积极引进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种植机和收获机,成功研制了手扶拖拉机牵引的马铃薯挖掘机,农机农艺相结合,在低位浅山和高位脑山地区进行了大力推广,推广马铃薯种植收获配套机具350台,累计推广面积达1 300 hm2,与传统畜播相比,机械播种马铃薯增产4 500 kg/hm2以上,节约种薯750 kg/hm2,同时病菌不易侵入薯块,保证了薯块质量;播种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点播、覆土、起垄工序,机械收获可一次完成开垄、挖掘、分离等工序,省工、省时。

1种植模式

目前,互助县形成了以机械整地、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技术为核心,以中、小型拖拉机和配套种植收获机具为主体的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垄作模式(有单垄单行种植和单垄双行种植2种):撒施农家肥机械耕翻机械化起垄施肥播种中耕培土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追肥)机械化收获储藏。二是平作模式。撒施农家肥(在未耕地上)机械化施肥播种中耕培土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追肥)机械化收获储藏。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地块多而集中、便于机械作业、前茬作物为小麦、油菜的地块。采用垄作模式时要结合施有机肥机械耕翻1次,耕深为20 cm;采用平作模式时选择没有经过耕翻的地块。

3选择优良品种与种薯处理

选用互助县农技推广中心育成的主栽优势品种下寨65,该品种耐旱、耐寒,中晚熟,薯块休眠期长,耐储藏,抗晚疫病。一般播种前3周种薯出窖,淘汰薯形不规则、龟裂、畸形、芽眼突出、皮色暗淡、薯皮老化粗糙的病、烂等块茎。最好选择薯皮鲜嫩、薯形规整的幼壮薯,特别是重量在100~170 g的壮龄薯。对已经萌发的薯块,应挑出幼芽软弱细长或幼芽纤细丛生的。切薯播种能节约种薯,成本小,但容易传染病害,故切刀要进行消毒。切种薯时要合理利用每个块茎上的每个芽眼,切成三角形。切种薯时纵切比横切好。一般如70~80 g的纵切为两半,120 g左右的斜切3块,切忌切块过薄过小,影响出苗,不利于形成壮苗。有条件的可进行整薯播种。整薯播种可防止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和一些病毒病害的发生,且出苗率高,苗齐苗壮,生长势强,耐寒耐旱耐涝,早期生长发育快,茎叶覆盖地面时间早,光合作用利用率高,并能节省切种劳动用工,播种时选择40 g幼壮薯最好[1-2]。在气温较高的晴天将种薯平铺地面1~2层,夜间可能受冻时,上面覆盖干草或草帘等防冻,这样做能使种薯尽快结束休眠。

4播种

通常在发生晚霜前约30 d开始播种,即日平均气温通过5 ℃或10 cm土壤耕层深处地温达7 ℃。出苗期要避过互助县农历4月初八前后的晚霜。浅山地区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脑山地区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播种。一般下种量2 250 kg/hm2左右,保苗6万株/hm2左右为宜。根据茬口、地力状况、品种特性、种薯切块大小等综合考虑。播种深度:采用垄作模式时,垄播机覆土圆盘开沟器深度、开度要调整正确,确保垄形高而丰满,播种深度为10~12 cm,种薯在垄上侧移±3 cm;平作模式的播种深度为13~15 cm。垄作模式选用北京产2MDB-A型马铃薯垄播播种机,平作模式选用:内蒙的2MBS-1型犁用平播播种机。垄作模式,行距要基本保持在60 cm,株距调整通过更换中间传动链轮行,一般为15~20 cm;平作模式:平播机行距为可调,行距基本保持为50 cm。通过调整开沟犁,覆土犁在支架上的前后位置来进行调整。株距调整方法与垄播机类似。平播株行距一般调为(20~30) cm×50 cm。选配18型小四轮拖拉机,挂好机具,并将播种机支架前后、左右调平。机械作业时,要求土壤含水率在18%~20%,拖拉机快Ⅰ档匀速前行,播行要直,下种均匀,深度一致,翻垡好,翻后地表平整。地头要整齐,避免重播、漏播现象的发生[3-4]。

5田间管理

苗齐后及时除草、松土,早培土起垄,促进根系发育,同时便于机械收获。当植株长到20 cm时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追肥施碳酸氢铵300 kg/hm2。现蕾时视情况而定,有必要的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垄高保持在22 cm左右。由于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非常敏感,在整个生育期

(下转第124页)

(上接第121页)

中,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施肥时应施腐熟的马牛羊猪厩肥、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基肥为主,必须施22.5 t/hm2以上,同时搭配施尿素300 kg/hm2、磷钾复合肥750 kg/hm2。及时采取措施防治马铃薯的晚疫病、黑胫病、环腐病和早疫病等病害。

6适时收获

机具可选用河北产4UM-550D型马铃薯挖掘收获机,配套动力为18型小四轮拖拉机;青海省互助县农机推广站研制的4UM-40型牵引式马铃薯挖掘机,配套动力为7.5 kW手扶拖拉机;青海省乐都光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4UM-1型单行马铃薯收获机,配套动力为7.5 kW手扶拖拉机。当植株大部分茎叶干枯,块茎停止膨大而易与植株脱落,土壤含水率在20%左右时,用马铃薯收获机具进行田间收获作业。挖掘前7 d割秧,留茬5~10 cm,使块茎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为加快收获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一般要求集中连片地块统一收获作业。挖1行,隔1行,捡拾1行。杜绝出现漏挖、重挖现象。挖掘深度在20 cm以上,要求明薯率大于95%。薯块入窖前,摊放在通风干燥处阴晾2~3 d,剔去病、烂、破碎薯块,轻拿轻放,避免碰伤。

7参考文献

[1] 陈宗林.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8,31(4):17-18.

[2] 孙奎仓.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科技,2008(13):13.

篇5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资源整合 评价 机制

中图分类号:F093,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42-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时期的中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中职教学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数育教学中的作用,对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机制的整体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应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矫正;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也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推动因材施教,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校门槛低综合素质较低,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基本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双师型水平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现代化职业教学的需求;由于受到实训场地的局限,教师难以实施如行动导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之中职教育的科研机构少,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政府有些决策没有前瞻性,对中职教育的支持过少,使中职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也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机制探析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在各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办学水平地区差异大。如专业设置、教师素质、教学手段、实训条件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前,在教学科研、手段与评价等方面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困难。笔者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统筹规划,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面向应用,分类推进”的战略发展方向,制定统一的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模式

1.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体制。采取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社会力量或民间团体的互助,发挥基金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探索信息化投资融资改革,适度推进政府与商业机构、学校与商业机构的联合投资,建立起政府投资、学校自筹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

2.实行“国家标准、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建立“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共建平台,共享资源,不断充实和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库。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3.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模式,引企入校,引导和调动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1.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创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关键。中职学校教师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学中干、干中学、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实践中注重学习和积累,并逐步转变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目的,从而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微课和翻转课堂,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教师教学手段要新颖而多样。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前,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因此,一定要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如激发求知欲、感知、理解,巩固到运用,利用现代化工具如QQ、微信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提升到“我会学”,并能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建立以实训室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尤其是中职学生的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训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因此,加强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创新教学形式、手段和方法。针对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基础知识环节薄弱等问题,中职学习应以实用为目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他们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并注重实践,去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琢磨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自我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同时通过直观的视觉,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积极思维去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法则,并学会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众所周知,打造一支热爱中职教育事业,关心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精通业务知识、具备现代化专业素养及技能的中职教师队伍,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促进中职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前提。然而,当前大多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观摩,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得不到提升,大多数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交流学习。因此,加大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创新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基础。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准,并到企业去实践学习;同时,聘请一些有资深技术的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投入资金进一步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校本教材,不断激励和促使中职学校的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中职教师的知识更新与素质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保障。

5.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改革评价模式,是创新中职教育教学机制的重要条件。坚持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评价观念,采用教学评价(模块考核为主)、学生自评与企业评价、社会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成绩、职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6.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利用网络技术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加快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和山区及职教落后地区的师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发展战略。开设网络课堂是积极探索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举措,加快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名师课堂教学风采、与名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的梦想,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载体,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公共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机制与模式,促进优质教育普及共享,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加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动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标准,确定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中的主体责任和投入比例,适度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专项经费,省、市、县(区)要把职业教育信息化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要把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鼓励创建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机制,探索引进市场运行机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总之,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构建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努力使中职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朱宇宇.浅析职校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对策.考试周刊,2013.12.27

[2] 王欢欢.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对策.考试周刊,2013.8.27

[3] 曾凌静.浅析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学.科技资讯,2014

[4] 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07(3)

[5] 刘俊青.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6] 张秀莉.现代信息技术为课改锦上添花[J].学园,2014(1)

[7] 王中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2)

篇6

关健词:脱毒马铃薯;早春;拱棚;种植技术

早春利用拱棚栽培脱毒马铃薯,可比地膜提早20~30d上市,且薯块品质好产量高,产量可达45.0~52.5t/hm2,效益可观[1]。经曲周县西牛屯村部分农户7~8年的种植实践,发现该模式管理省工、操作简单、收益见效快,是春茬蔬菜种植的理想模式,现将该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马铃薯早春拱棚栽培宜选用早熟丰产、抗病性强、商品性优良的品种,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早大白等。

2种薯处理和切块

2.1催芽炼芽

在冬暖大棚、土温室、加温阳畦或比较温暖的室内,按种薯上、中、下部3层摊晾,弱光下进行催芽。一般温度以15~20℃为宜,打破种薯休眠,促进种薯发壮芽。当薯块芽长至1.0~1.5cm时,将薯块取出移至温度10~15℃、有散射光的室内或冬暖大棚内摊晾炼芽,直到幼芽变绿为止,时间一般3~5d。催芽时间在1月中下旬[2]。

2.2切块

种薯切块时,尽量利用顶芽,充分发挥顶芽的顶端优势。100g左右的种薯应从顶部纵切2~3块;大种薯切块时,可从尾部开始,按螺旋形排列的芽眼向顶部斜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顶部一分为二。每个切块至少有1个芽眼,这样可增加主茎数和结薯数,从而提高产量。种薯切块一般20~25g。实践证明:用40g重的大切块播种比用10g的小切块播种增产30%左右。特别是当土壤条件较差(干旱或较湿时)或易发生冻害的地区,大切块更有优越性。因此,薯块不易过小。注意切块时将2把刀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交替使用[3]。

3整地施肥

选择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先洇地造墒,待水渗干后,结合整地,施腐熟圈肥22.5~30.0t/hm2。同时根据马铃薯需肥特点,每生产1 000kg块茎,需纯N 5kg、P2O5 2kg、K2O 11kg。依据配方施肥公式计算,可施用化肥量为:磷酸二铵225kg/hm2、尿素150kg/hm2和硫酸钾600kg/hm2或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1 125~1 500kg/hm2。为防止地下害虫可结合整地施地达或辛硫磷颗粒剂45~60kg/hm2。

4播种盖膜

一般在2月上中旬播种,选择无大风、寒流的晴天栽种。密度掌握在7.50~8.25万株/hm2,行距50~60cm,株距20~25cm。开10cm深的播种沟,然后播种覆土,覆土厚度以5~8cm为宜,起5cm高的小垄,随后盖地膜。播种量1 500~1 875 kg/hm2。杂草严重的地块,可在播种后盖膜前喷施田补或乙草胺除草剂。

5扣棚

生产上可选用2、4、6、8垄拱棚栽培,但以4垄拱棚为好。4垄棚即以4垄为一拱棚,拱杆长2.5~3.0m,竹竿搭梢对接,拱高1m左右,宽3.0~3.2m,可选用4m宽的农膜覆盖。栽种覆膜后应及时扣棚,用土将农膜四边压紧压实,每隔1.5m用铁丝或压膜线固棚。

6田间管理

6.1破膜

定植后10~15d薯苗破土顶膜,这时应及时人工破膜,破膜后用土盖严苗周围,以确保膜下土壤温度,确保苗全苗壮。

6.2中耕培土

齐苗后一般苗高10cm时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第2次中耕培土应在封垄前,培成大垄,垄高达15~20cm(从母块到垄顶),防止块茎外露变绿,为结薯打下良好基础;第3次培土一般在现蕾至开花期进行。

6.3促进地下块茎生长

现蕾到开花阶段为防止地上植株徒长,促进光合产物向新生块茎转化,可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多效唑。多效唑可用15%可湿性粉剂,或25%乳油。使用时期不能过早,以免影响地上部绿色体的建成,一般在现蕾至开花期植株表现旺长时喷施,喷施浓度为0.01%左右,即用15%可湿性粉剂360~480g/hm2,或25%乳油216~288mL/hm2,对水600L/hm2,用喷雾器均匀喷施到植株冠层上;在发棵中期和现蕾期,喷洒0.05%~0.10%多效唑液或0.1%矮壮素液。

6.4温光调节

马铃薯出齐苗后,要加强棚内管理。土壤墒情差,需根据天气情况浇水,浇水后要注意通风排湿。上午8~10时棚内温度升到18℃时,要及时通风;下午2~3时棚内温度降到14~16℃时,须关闭通风口。随着气温的回升,当夜间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晚间可以不关闭通风口;如果棚内湿度大,阴雨天也要通风排湿。随着植株的生长,要逐渐加大通风,锻炼植株,以适应完全撤膜后的强光照等环境条件。进入4月后气温回升较快,拱棚马铃薯应逐渐加大通风量,温度较高时,可以把棚膜全部卷起,昼夜通风,但不撤膜,以备寒流来时,及时覆盖防冻。一般在4月中下旬撤膜,如有寒流,则要等到寒流过后撤膜。生育期间要经常用软布檫棚面上的灰尘,用竹竿轻轻振落棚膜上的水滴,以保持最大采光。

6.5肥水管理

马铃薯出苗后,及时浇水助长。现蕾后及时浇水追肥,可追尿素75~150kg/hm2、硫酸钾150~225kg/hm2,以后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见湿见干,田间不能出现干旱现象。待苗高15~20cm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内,喷3次叶面肥,一般在浇水前2d喷施。

6.6摘心打杈

一般不需要摘心、打杈,但对开花后天然浆果较多的品种可适当摘花、摘蕾。

6.7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可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脂等喷雾防治。病害主要有疫病,一般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洒,连喷3~5次[4]。

7收获

双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生长快,结薯早,一般4月底至5月初即可收获。收获前10d要停止浇水,以便提高马铃薯表皮的光洁度,收获时应大小分开,防止脱皮、碰伤,机械创伤,保证产品质量。

8参考文献

[1] 潘海虹,曲淑萍,敖永军,等.马铃薯脱毒种薯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106-107.

[2] 梁秀芝,吴瑞香.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及无害化综合栽培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S1):137-140.

篇7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及排水、保水性能好,有深松基础的偏酸性地块,盐碱地不适宜种植。

2、选茬

以小麦、玉米、谷子、杂粮茬为好,其次是大豆、高粱、麻类、地瓜茬,忌用甜菜、向日葵、茄子、辣椒、番茄、白菜、甘蓝等与马铃薯有共同病害的地块。

严禁选用在前茬施用过绿黄隆、豆黄隆、普施特等长残效药剂地块。

3、选种与播种

3.1. 根据本地区生态特点和不同用途及市场需求,必须选用经过审定的高产、抗病、质佳的2代以内的标准脱毒种薯。

菜用薯品种可选用克新13、克新14、克新18、克新19、早大白、黄麻子等;加工淀粉、粉条等品种选用克新12号、克新15、克新17、克新20号等;加工薯片可选用克新14号、克新16、克新20等;加工薯条可选用克新1号、克新17号等品种;适宜速冻品种克新18、东农307。早熟品种选用东农303、早大白、克新21号等品种。

3.2催芽方法。将种薯挑出病薯、烂薯,一是放入15~20℃散光条件下进行催芽10~13天(一般播种前20天进行),二是播前1个月在向阳处挖一个宽1米、深0.4米、长(根据土豆种量多少而定)的向阳畦,把土豆倒进去,厚度20~30厘米,之上盖一深色布单进行遮光,然后用塑料薄膜把畦口封严,晚上盖草苫保温,白天打开草苫升温,要经常翻动。待芽长出0.5~1厘米后移入有光处晒种7~10天进行壮芽,几天翻动1次,待白芽变绿或紫色即可。

3.3切块。在播种前2~3天按芽眼采用螺旋切法进行切块,种块要求在25~35克为好,每块应保留至少1个芽眼,每公斤土豆切30~40块。在切块前要准备好刀具消毒。应准备2把以上刀具,用酒精或0.2%高锰酸钾消毒液浸泡,交替使用。以免病菌通过刀具传播。

3.4播期

当10厘米深度地表土层温度连续三天稳定通过7~10℃时,即可播种。根据我省气候条件,确定适时播期为:北部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在5月10日~15日;中部齐齐哈尔地区在5月5日~10日;绥化以南地区在4月25日~5月1日。

4、合理密植

构成马铃薯的产量因素是单位面积株数与单株产量的乘积。单株产量是由单株结薯数字与单薯重确定的。而群体增产与单株增产之间是矛盾的。当单位面积株数增加时,单株产量相应降低,两者都与栽植密度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在一定密度的范围内,群体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确定密度必须考虑群体产量与个体产量两个相矛盾因素协调统一。如果密度小时,虽然单株发育好,产量高,但由于单位面积内总株数小,结薯较少,产量不高。如果密度过大,虽然总株数多,但单薯重很低,同样产量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单位面积内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既能使个体发育良好,又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从而获得高产。从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考虑,马铃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亩种6000株左右,每株2-3茎较为适宜。

5、田间管理

5.1苗期管理与中耕培土。土豆在苗前和苗期进行中耕松土提高地温,出苗后选择无风晴天进行破膜放苗、封口。现蕾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应达到10~15厘米,能有效防止薯块露出地面、变绿影响品质,还有利于增加结薯层次,多结薯、结大薯。

5.2肥水管理。在施足底肥和浇足底墒水的基础上,一般在苗期不浇水追肥。现蕾至开花期揭膜浇水,结合浇水每亩追氮钾肥15~20公斤,以后进入薯块形成期采取小水轻浇,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全生育期浇水都不要大水漫灌,水量不要漫过垄顶.

5.3化控。现蕾前后对旺长田喷施多效唑进行化学调控,控上促下。

5.4摘花。马铃薯处于开花期时正是地下块茎膨大时期。将花蕾摘除可以有效地将地上部营养向地下部转移,供应块茎膨大需要,明显地增加马铃薯产量。

5.5及时防治虫害。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和病毒病,虫害以蚜虫为主。应及时防治蚜虫,发现病株,及时喷药防治。

篇8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13

1 种植土壤的选择

马铃薯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也χ种驳耐寥捞岢隽艘求,即种植人员要选择地势偏高的位置,通风不易被阳光照射,土壤有良好的蓄水能力,要注意不能选择3a内种植过茄科的农作物的地点。土壤要较为松软,有较粗的颗粒。种植人员在土壤中放入种子前,要对土地进行深耕,调整地表土与地下土的位置,然后平整土壤,深耕的距离最浅为30cm,最深要40cm,把聚在一起的土块打散,根据种植的密度,每个排水沟之间的距离最好在1.5~2m,深度20cm,形状高拢。

2 种苗的选择

种植人员要选择可以有效抵御病虫害,可以实现高产的种薯,要让每个种薯的大小相等,表层没有伤痕,有良好的色泽。种薯只有在特定的温度下才可以保存,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超过10℃,在这种储存环境中,不会发芽,到了准备播种的前15~20d,把种薯放到阳光下照射,发出新芽,随后把发芽的种薯切成重量基本相同的小块种植。但种植人员切块的刀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细菌留在种薯上。

3 播种

种植人员要选在恰当的时间播种,保证成活率。在合适的温度下,可以提高马铃薯的发芽率,快速生出幼苗。种植人员通常会在10cm深土壤温度达到10℃时,放入种薯。但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会提前7~15d给土壤施肥,让马铃薯生长出来的根茎快速吸收营养,有足够的微量元素。土壤的肥力是马铃薯正常生长的基础。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的面积和数量,调整种植的密度,让每个马铃薯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不会过于拥挤,得到充足的养分。

4 田间管理

马铃薯和其他农作物相比,生长时间较短,需要种植人员增加田间管理的频率,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及早追肥,让马铃薯的块茎正常发育,防止出现茎叶、茎块没有一同生长的情况;把感染病虫害或无法正常生长的种薯挖出,补种新的种薯;定期翻土,让种薯根部周围的土壤保持松弛,使根部充分与空气接触,并根据生长情况合理追肥。

5 预防病虫害

马铃薯容易感染晚疫病和青枯病,晚疫病的出现会对马铃薯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病症主要出现在雨期或是马铃薯开花的阶段,会导致马铃薯大量腐烂。对于晚疫病的防治,其可以把25%的多菌灵粉末,按照250g/hm2的剂量,加入水后融入70%的甲基托布津,以600g/hm2为单位喷洒。当马铃薯生长到扬花期时,可以把72%的杜邦克鲁发粉末加水稀释,以1500g/hm2为单位喷洒,在这个阶段,如果发现中心病株,需要拔出烧毁,防止病情蔓延。

6 灌溉

篇9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67

1 脱毒马铃薯简介

马铃薯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不仅能够促进人体消化,还能够预防胃病以及心脏疾病。同时在抗衰老、美容以及防止脱发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功效。马铃薯所含有的丰富维生素还能够使人心灵愉悦,因此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研究非常关注,针对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所出现的叶片皱缩卷曲,叶色浓淡不均,茎秆矮小细弱,块茎变形龟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出现这种情况之后,马铃薯的产量以及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这是一种马铃薯退化的表现,种薯“退化”是病毒的侵染及其在薯块内积累造成的,也是引起产量降低和商品性状变差的主要原因。如果种薯内部病毒不能消除,就会一代一代积累下去,导致植株病毒病逐年加重。

2 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2.1 优选种子品种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气候、温度以及土壤条件差异也非常显著,因此采用脱毒马铃薯种植的关键是根据种植地区的特点选好种植品种。要以良种为主,优良的种子是保障产量的前提。通过脱毒技术对这些优良的马铃薯种子进行脱毒处理。经过这样的处理后,马铃薯的产量会更高,质量也会更好;种植的时候尽量选择质量均匀、芽眼紧实的种块种植,种植过程中要在太阳照射充足的地方进行,每天保障太阳照射3h左右,期间适当进行翻动。在太阳照射完成之后,使用消毒的小刀将马铃薯切块,保证每块上都有2~3个芽眼,然后进行种植。

2.2 完善耕作、科学施肥

脱毒马铃薯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与茄科的作物一同种植,由于马铃薯的根系十分复杂,埋于土壤中扎根并不是很深,为了能够保障马铃薯能够顺利结薯,种植前必须要对土壤进行有效处理,保障土壤的疏松,给马铃薯预留一定的结薯空间,这就要求在耕种之前,在土层以下30cm左右的位置进行松土翻耕,并且适量撒一些有机肥,有机肥料要供应充足,做到科学施肥,使土壤能够一直富有养肥,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脱毒马铃薯一般使用17500kg/667m2的有机肥最合理,不仅能够增加土壤肥力,还保障了施肥的科学性,同时做好病毒防治,有效控制病毒在果实中的传播。

2.3 合理密植、适期播种

种植过程中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尤其是在种植区域要充分利用阳光、水源,做好科学配置,合理搭配,科学的利用阳光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还能够解决成本,与绿色生态种植原则相契合。合理控制密度是为了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土地利用率,如果土质的松软程度适中,一般采用双行单垄种植最佳,将植株的行距控制在75~85cm之间,而株距控制在15~30cm之间,这样确保马铃薯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另外,要控制马铃薯的播种的温度,一般是8℃最合适,可以适当使用催芽技术,减少种子出土的时间,如果催芽,那么播种时间可以稍稍延迟。土质疏松和干旱土壤要在10cm以上播种,湿度大的土壤在6~8cm的位置播种。

2.4 做好田间管理相关工作

在马铃薯薯苗阶段,必须要做好蚜虫防治,同时进行松土、拔草,为幼苗的生长提供一个安全、优良的生长环境。同时保障水分的充足供应,幼苗在生长的阶段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做好土壤灌溉是非常必要的,在浇水的时候,控制好施浇量,量多容易淹苗,量少无法满足幼苗的生长需求。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不能在幼苗花蕾的阶段浇水,必要的时候可以手动将花蕾去除,这样才能够确保养肥的供应。

2.5 及时收获、正确安全储藏

种植过程中一旦发现马铃薯出现生长停滞或者茎叶萎缩的现象,可以及时收获,收获之后进行品质的分类,将质量优良的马铃薯与品质低劣的品种分开,完成分类的马铃薯放置在阴凉位置,进入仓库之后,应该在马铃薯的底部铺设一层干草,达到隔潮隔湿的目的,保障仓库干燥,避免马铃薯生芽,同时做好温度控制,保暖措施,避免马铃薯冻伤。

3 结束语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马铃薯种植也开始引入脱毒马铃薯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减少马铃薯的毒化问题,同时优化了马铃薯品种,提高了种植产量,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满足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与农民快速致富的要求,本文针对脱毒马铃薯以及其种植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户以及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不可否认,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第四种公共设施,而且必须是全天候可用的。IT 经理或技术支持人员只需在“正常”工作时间工作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今的全球性公司的数据中心必须具备持续的访问能力。为支持网络增长而增加的每件网络设备、每个应用程序、每台服务器以及每 TB 存储空间都必须由 IT 人员来实施管理,而 IT 团队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增长速度。为此,必须提供一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来帮助 IT 人员跟上这些变化,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

为达到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网络正朝着IP 整合的方向发展。整合有利于减轻管理多个系统和复杂网络的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视频、数据、语音、无线、工厂控制、楼宇控制、楼宇设备和工厂设备整合到一个单一的 IP网络之中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网络智能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数据中心中部署的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不仅仅包括硬件,它是为帮助您记录、管理和监控您的物理网络基础设施而设计的一套全面支持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基础设施操作软件可让您了解硬件设施,比如网络设备、IP 端点和其他系统的信息,从而掌握有关网络层设备如何映射到物理层的知识。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将使您获得对物理层基础设施前所未有的控制能力。您将具备实时、全面了解物理网络基础设施以记录、计划和执行变更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完成下列工作:

全面了解和控制物理层基础设施

通过自动化和流程效率提高生产率

降低容量和资产管理相关成本

增强 IP 端点物理位置的实时查看能力

控制工作流程

通过向导式配线缩短 MAC 周期,减少返工量

简化审计和跟踪流程

在数据中心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管理员有各种报告工具,可跟踪未使用的交换机端口、IP 端点的物理位置以及已完成、进行中和过期的任务

布线管理员可对物理层进行自动化的记录

技术人员可以跟踪连接、接收必要变更指导、处理警告、确认操作

IT 和数据中心经理可提高生产率、自动进行变更管理、增强可靠性、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