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幼嗜学范文
时间:2023-03-17 12: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溥幼嗜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激励;学生发展;问题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64-1
在科技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终身学习是必然的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社会精英,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这个载体,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让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目前,各地区、各学校都在有效教学上做尝试,有的学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进行推广。层出不穷的各种模式让人应接不暇,甚至一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只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协同”原则等等。俗话说“南橘北枳”,学校及一线教师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各种教学模式加以研究、内化,甚至大胆创新,直至形成适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普通高中,由于地区教育格局的限制,我校在学生来源上处于劣势,教师普遍认为,本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能力上有欠缺,在公民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因此,农村中学同样需要实施有效教学,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应有的发展:(1)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既包括课堂的时间空间条件,也包括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条件;(2)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3)“预期的”发展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并使之实现的目标与任务;(4)“应有的”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能力水平和特长,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预期的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应有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预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基础性目标,应有的发展主要体现生成性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有科学预期的全面发展,又有生成性的个性特长,这就是有效教学。
那么,对于农村学校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有效激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农村学校留守的学生较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缺少良好的氛围和榜样,在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学习动机不明,有少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在遇到学习受挫或因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时更是对学习丧失兴趣。笔者曾对“学生为什么不想学习?”做了调查,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没有信心”是主要原因。
兴趣与情感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所学东西产生兴趣时,他会主动地去寻找信息,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情绪反应,对学科学习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当学生感到有能力时,学习的兴趣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教师对其做好激励措施。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赵国忠老师提出了教育激励的三种模式和五个原则。三个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信任激励模式;五个原则为: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必要的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诚恳的激励。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其尊严,当学生在内心认同教师时,就能树立对学科学习的信心。
二、有效的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
类似于笔者所在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与学生的 “对话”,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年龄特点,部分学生有表现的欲望,有被认同的需求,但教师的独角戏会挫伤学生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于做“听众”和“看客”,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笔者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在刚讲完一个知识要点后提问学生,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准确地表达或复述。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能记住的东西是有规律的,对于自己重新表述的能记住70%,对于自己重新表述并且动手做的能记住90%。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要彻底摒弃教师“独白”现象。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看、思、议、练”,教师必要时轻轻点拨,恰当鼓励。笔者在有效课堂教学上采取“问题导学”的模式,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核心,激发学习灵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技能。
三、学生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长远目标
社会在不断前进与发展当中,学生将来要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在非智力因素上加以培养和引导。个人良好的适应性及独特的个性特征,是他们走上社会的“敲门砖”。在教学中让懦弱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他(她)获得自信和勇气;让性格外向缺乏严谨态度的学生偶尔经受挫折,让他(她)懂得耐心和细心的必要性;让做事虎头蛇尾的学生尝试完整做好一件事情,培养他(她)的执着精神——让学生感知知识改变世界的力量,尊崇科学,激发探索未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愿望。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在探索有效教学上大有作为,教师应在激励学生上做文章,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坚持“不让每一个学生落后”的理念,不断探索,加强学习与研究,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美〕Anita Woolfolk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识谱;有效性;策略
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可见,识唱曲谱显然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把握好识谱这一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因为从音乐历史看,乐谱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然而也应看到,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单纯的识谱教学很枯燥很乏味,学生若仅仅置身于死记硬背、苦练技术之中,兴趣的扼杀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识谱学习富有趣味?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一堂音乐课能更有效地获得识谱教学效果呢?
一、在演唱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基本常态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唱歌保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还有较为强烈的学习、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音乐课本中每首歌曲都附带歌谱,在学生自身兴趣的驱动下,在教师适当的策略引导下,学会歌曲且认识其歌谱,成了很多小学生的愿望,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克服识谱困难。
1.在学习节奏的基础上识谱。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主要形式有: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训练;搜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按节奏朗读;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节奏等,这些均会产生效果显著。
2.在聆听和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识谱。在歌曲教唱中,一般先是请学生欣赏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这样可使歌曲“整体输入”到学生的脑中,虽然这时学生还没有学歌曲,但是学生却能在欣赏多段歌词的旋律反复中轻声跟唱,即获得“似曾相识”的初步印象。以此为基础,无论是随后用母音进行旋律的模唱,统一学生歌唱的声音,还是先歌词教唱后再识谱,抑或是直接识谱、学谱、唱谱而达成“熟悉掌握”的状态,都是较好地针对不同年级、班级学生进行识谱的有效策略。
3.选择有兴趣且适合的歌曲进行识谱。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的教唱能否成功,在于歌曲是否优美,是否为孩子们所喜欢。基于此认识,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识谱水平,以学生年级或班级水平而定,选择学生会唱的、喜爱的歌曲来学习识谱,利用其“闭着眼睛都能唱”的歌曲进行识谱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对识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能促使学生产生深切的体验―“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从而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4.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上集中识谱。教师在教授一首新歌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聆听范唱,歌词多段的聆听一遍即可,再由教师抽取其中两句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要求学生在歌谱中迅速找出来,跟着琴声用一个母音哼唱,接着再去尝试练习视唱这两句旋律的曲谱,经过对这些旋律的音准和节奏等重难点的识谱的“刻意练习”,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掌握也就不难驾驭了。
二、在欣赏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主要保障
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存在于一个溢满“音乐”的环境里,学生们也无例外,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而这往往会养成“听而不闻”的不良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对此积极地加以“干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音乐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欣赏音乐中,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结合识谱视唱,有意识地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在识谱教学的探索中,笔者发现识谱教学也要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因为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小学生喜欢唱歌,也喜欢欣赏歌乐曲,喜欢表现和参与,特别会边听边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这是该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欣赏音乐活动中,要满足学生这个“内在需求”,在认真安静聆听、鉴赏音乐的同时,有机结合识谱教学,这不仅拓展了本课欣赏的教学目标,更是借机练习和巩固了识谱技能。例如,在苏教版第一册第七单元《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唱唱《狮王之歌》主旋律,反复聆听与模唱及表演相结合,全班学生几乎都能完整准确地视唱下来。
三、在演奏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重要支撑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演奏器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而“竖笛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途径。竖笛以其本身具有的形式美,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更有利于学生对读谱速度及其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吹奏竖笛有效提高其识谱能力的主要实施策略,一是提供学生喜欢且熟悉的歌乐曲进行吹奏练习。在演唱、律动中不断深入地感受、巩固旋律的同时,再用竖笛等乐器进行演奏或为歌曲演唱进行伴奏,学生亲身参与的演奏过程更能促进其读谱、节奏、音准、聆听、表现、鉴赏等诸多能力的发展。二是利用竖笛进行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如同演唱一样,在对作品情绪、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吹奏表现中,不但有效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更能加深其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高年级的《瑶族舞曲》的欣赏中,学生通过吹奏两段不同的主题,感受两段主题在节拍、速度、音区、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和所表现的不同意境内涵,在视奏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等多感官参与,用自己对音乐的实践不断感悟,激起了情感共鸣,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四、在创作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有效拓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还指出:“创造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例如,关于探索音响与音乐、创作实践等方面,要指导3~6年级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并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等。为此,我们把识谱教学与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有机结合,主要做法一是从模仿中学会创造。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让学生先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再哼唱自己或和小组成员一起创编的简单节奏直至短小的旋律等,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中进行创造学习,这也是教师渗透识谱教学,学生参与识谱学习、提高识谱能力的有效过程。二是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即兴创造是指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根据老师提出的主题要求等引发的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教授完竖笛1、2、3、4、5的指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编由这五个音组成的小曲,体裁、拍号等不限,然后请同学在小组内展示,再推荐几位同学分别作集体展示,可以用视唱来表现,也可以用竖笛吹奏来表现,还可以用视唱和吹奏相结合作全班集体参与展示,创设良好的创造、表演氛围,形成强烈的惊奇、惊喜的音乐学习内驱力,也使学生对识谱产生了极大而持久的兴趣。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可见,让识谱教学融入学生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以渗透着“教”、顺带着“学”的基本策略,让识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促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识谱,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
[2][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篇4
肝黄粥:猪肝25克,熟鸡蛋1个,粳米30克,黄酒、精盐少许。①将猪肝洗净,用刀刮成茸,加少量精盐,黄酒渍10分钟。②熟鸡蛋去皮取出蛋黄压成泥备用。③将粳米淘洗干净,加适量清水于锅中煮开后,用小火继续煮成稀粥。④将肝泥、蛋黄泥加入稀粥中,再加入少量的精盐调味,煮10分钟即可食用。
炸馒头片:馒头半个,鸡蛋1个,植物油50克,淀粉、食盐少许。①将馒头切成约0.5厘米的薄片。②将鸡蛋打入碗中,用筷子调匀,加入少量淀粉、精盐调成细糊状。③植物油入锅加热,然后将馒头片入鸡蛋糊中两面涂抹均匀,放入油锅内煎炸,待成金黄色时即可捞取,待凉后即可食用。炸馒头片香脆稍硬,可以锻炼咀嚼功能。
金针菇面:龙须面一小把,金针菇50克,虾仁20克,青菜2小棵,葱、植物油、盐、香油适量。①金针菇洗净,切成约1厘米长的小段,青菜切碎,葱切成末备用。虾仁切成小颗粒。②油锅热后,放入金针菇、葱花,并加入少量食盐炒入味。③加适量清水(肉汤更佳)入锅中,并放入虾仁和碎菜。水开后下龙须面。④面熟后,滴入几滴香油即可出锅。
猪肉豆腐羹:肥瘦猪肉100克,豆腐50克,酱油、淀粉适量,葱、姜、盐少许。①将猪肉洗净剁成肉糜,加酱油搅拌均匀备用。葱、姜切成细末备用。②将豆腐搅碎,加拌好的肉馅、葱姜末、湿淀粉、盐及少量清水一起搅拌成泥,再将豆腐肉泥上屉蒸30~40分钟,即可食用。
胡萝卜丝汤:胡萝卜丝2大匙,洋葱末2匙,肉汤半小碗,盐及植物油适量。将锅内放少许植物油,油热后将葱头末放入,翻炒片刻后将胡萝卜丝放入。反复翻炒,至胡萝卜半熟时,倒入肉汤,中火焖3~4分钟即可。
绿豆粥:糯米50克,绿豆50克,豌豆20克,白糖20克。①将绿豆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用小火煮1.5小时左右,将绿豆煮熟。②再将糯米、豌豆放入,加足水量,煮开后用小火再煮40分钟,待完全煮烂后停火。③加入适量的白糖,稍凉后即可食用。
太阳豆腐:嫩豆腐1/6块,鸡蛋1个,盐、油少许。将豆腐剁碎,鸡蛋的蛋黄、蛋清分开。豆腐与蛋清混合加少量水和盐,用筷子向一个方向反复搅拌。搅拌好以后将整个蛋黄放在中间,放入锅中隔水蒸7~8分钟,再滴上几滴香油即可。
荷包蛋:准备鸡蛋1个,肉汤l小碗,芹菜末、盐少许。把肉汤倒入锅中加热,烧开后加少许盐,并把火调小。把整个鸡蛋打入肉汤中,煮熟后撒入少许芹菜末即可。
篇5
关键词:音高概念;择取内容;扶一半扶一放;图形谱;综合训练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小学的音乐课往往只简单地教几首歌或干脆不开课。造成升到初一的学生连最基本的音阶1234567按顺序会唱,而抽一个就不知唱什么。得伸出手从1数过来,才能唱出,甚至出现有些学生连数都不会数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状。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近乎零。试问:照这样恶性循环下去,那么我国将出现多少“谱盲”?我国国民的音乐素质将如何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所有音乐教师,甚至全社会深思与担忧的一个严峻问题。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谈谈在识谱教学方面的几点切实有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熟悉音名,建立音高概念
首先让学生熟悉每一个音的唱名,这是最为基本的,另外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让学生一看到某个音符就能说出唱名,同时又能准确地反映出它的音高。这样识谱教育才能进入正常的轨道。为达到这个目的,我采用了让学生多听的教学方法。因为,一个音的高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非常抽象的一个概念,只能凭感觉。“听”对于音高感觉的建立,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教师弹奏,学生听,要求用“la”或“a”模唱单音,刚开始训练放在中音区,即大字一组到小字二组左右,因为音太高或太低对学生声带发育或发声都不利。模唱一段时间后,采用在C大调里弹奏二个音,让学生听二次,再回答。如“|l-3-|,|l-5-|……”要求学生第一次听后模唱,第二次听后再用级进的方法(即唱音阶)找到1后方的音:然后再用“柯尔文手势图”唱音阶上行或下行,找到每一个音的高度。其中把mifa与sido的半音关系重点拿出来听辨;同时借助“柯尔文手势图”,这种手势在这里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以上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进步很大,大多数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一种新鲜感。
二、选择视唱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心理学家布鲁纳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习最好的刺激莫过于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如果一味机械单调地进行识谱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兴趣。那么,教师再努力的教学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是失败的教学。为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刚开始我在视唱内容上精心选择了一些既好听节奏又简单的曲谱来教学。如《闪烁的小星》《粉刷匠》等,这些曲目因为由基本音符或比较单一的节奏:××××,× × × ×,×-×-,×××× ××××等组成,学生容易掌握,再者这些曲子朗朗上口,学生一听就来劲,马上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难度慢慢加大、加进包含附点、三连音、切分音、装饰音、休止符,各种记号比较丰富,速度较快的曲谱。如《孟姜女》《我爱米兰》《藏族舞曲》《青春舞曲》等。先练习由do re mi sol la五音组成的视唱曲,再逐步扩大到do re mi sol la si七个音构成的曲调。先练习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比较熟悉的曲目,再练习新的练习曲,曲谱有一定难度的,可先解决部分难点,再整体识唱全曲,师弹奏一次,学生哼唱,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突不破难点而造成“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打破传统教法,重在学生的参与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而主动建构的,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教法上精心设计与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讨论、归纳的权利也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站在一旁去穿针引线,铺桥引路,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综合技能训练,力求全面发展
视唱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技能练习。因而在帮助学习解决音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节奏、各音符时值及调式调性的分析、发声训练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吸呼气和强弱处理等。使学生懂得音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了解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和情感音乐,同时机体也得到相应的锻炼。
最后,我认为音乐教育工作的质量如何,是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的。作为音乐教师,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中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使命。我们的责任是艰巨而又光荣的,对此,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再敷衍于音乐课,走出“音乐课只教歌”这种观念的误区。那么,我国的“音盲”就会大大减少,我国国民的素质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2008.
篇6
1、中小学教师;
2、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高等院校文科教师;
3、师范院校毕业生,高等师范院校里,首先是文科类毕业生;
4、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以及外语、旅游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
5、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6、从事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和影视配音的专业人员;
7、其他应当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和自愿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口语考试。考试形式为口试。
篇7
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与孤灯相伴,伏案备课批改。
记不清,多少个冬日,迎着清冷的晨风,走在无人的路上,为孩子们去班级点火取暖。
记不清,多少个假日,放弃辅导自己孩子的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
为了工作,付出一切,我无怨无悔。因为当我看到孩子们在镇统考和各项活动中连连夺冠的时,当我得知我所教班级被申报市优秀班集体时,一种幸福与自豪的感觉就会浸透全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委屈与难过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求索的路上,有得必有失。XX年我的左上肢开始经常出现失灵现象,特别是一熬夜备课,出现失灵的频率就越高,走遍了哈市的几家大医院都治不了,后来家人听说沈阳有一位老中医治愈了很多我这种情况的病人,都摧我赶快去沈阳求医,可即将进行毕业考试,面对着渴求知识的五十双眼睛,我说服了家人,一直拖到放假才去往沈阳看病。大夫说我是工作过度劳累造成的神经问题导致局部癫痫,必须注意休息。
自己的病痛只要自己咬牙扛着也就过去了,可是多年来,每每想起自己的孩子和母亲,就感觉亏欠她们的太多,太多……为了不打破我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的规律,我将两岁半的儿子送进了幼儿园,每天早早将孩子和一袋奶、一个面包一起送到幼儿园就急匆匆的赶往学校。一天幼儿园阿姨打电话来说孩子烧的厉害要我马上送孩子去医院,这时班级的一个叫宋子涵的孩子得了急性肠炎,疼的直冒冷汗,为了不耽误学生的病情,我给年迈的妈妈打电话帮忙去看孩子,自己骑车送学生去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说要先到四楼做个b超,这时学生已经疼的站不起来了,我就把他抱到四楼,在路过三楼病房的时候清晰地听到我的孩子在和姥姥哭着要妈妈,当时我的内心十分痛苦,一边是自己生病的孩子,一边是父母来不及照料生了急病的学生。当学生检查完打上吊瓶疼痛停止后,我赶去看自己的孩子,这时孩子已经在我妈妈的怀里睡着了,我清晰的看到孩子小脸上的泪痕,我心里说:“孩子,别怪妈妈,妈妈是老师。你有姥姥照料,可是妈妈的学生生了急病,他们父母来不及啊。”
篇8
[关键词]宫腔内残留物;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
[中图分类号] R7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85-01
当今在妇产科临床中广泛推广的药物流产方法,尽管成功率达90%,但因患者个人身体状况及对药物敏感程度的差异等导致的不全流产仍占10% ,从而导致宫腔内残留不断发生。本研究通过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观察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宫腔内的情况寻找其是否出现类滋养血流频谱,提高对宫腔内残留物的诊断准确率,弥补二维超声图像的不足,为临床正确采取治疗措施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2009年7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做药物流产,术后2周以上,阴道少量出血患者256例。年龄18-40岁,平均24岁,病程10~30天。 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检测清宫前后,对比内膜血流各项参数的变化。所有患者门诊均做尿HCG试纸法测定。
2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 GE Volusion730pro及Philips HD11型彩超,探头频率为3.5-5MHz。患者适度充盈膀胱,仰卧位经腹部常规对子宫多切面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及肌层回声,注意宫腔内有无异常团块回声,可疑处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肌壁血流情况。 同时做多普勒频谱性质分析,并检测频谱多普勒阻力指数。
3结果
256例患者中,有249例在宫腔内不同部位出现类滋养血流频谱,显示率97.27%。
249例患者在宫腔内不同部位出现类滋养血流频谱呈毛刷状的高舒张期、低阻力的血流频谱,阻力指数为0.41±0.05,其中201例声像图显示宫腔内膜处有光团附着的,其相应子宫肌壁出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丰富区。48例二维超声及彩色血流信号不明显者,均记录到类滋养血流频谱。249例患者均经清宫处理,清出物部分病例结果为蜕膜组织和绒毛残留。本组尿HCG测定阳性者只占77.52%。10例患者因仍有出血而再次清宫,在未检出类滋养血流频谱的7例患者中,其二维彩超也未发现局灶性血流信号丰富区。 所有检出病例随访至下次月经来潮,类滋养血流消失。
4讨论
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大于2周者,目前普遍认为残留物(蜕膜组织、微绒毛缺损或残留)的存在造成子宫收缩不良,是导致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也无法根据绒毛球的排除及子宫大小或血bHCG的水平来确定有无宫内残留。当宫腔内残留物较大时二维超声可作出诊断,对于较小残留物二维经腹检查则不易明确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在此方面的优势在于不依赖声束角度及血管内径的测量。它提供了一个曲线式的频谱图,使其有了量化的基础,达到较为准确的诊断[1]。二维彩超显示局灶性血流丰富区大小与残留组织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血流丰富区范围大时,往往提示残留组织多[2];但当残留物较小且靠近宫角附近时,二维彩超易出现假阴性。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诊断的优势在于频谱形式变化因病变不同部位的采样而变化。以本研究为例,宫腔内某个区域出现本应在早孕时出现的滋养血流。却在流产后出现在内膜附近,形成类滋养血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3]为了进一步提高宫腔内残留物的诊断准确率,超声检查还需要结合病史及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显示残留物常具有类滋养血流频谱特征这一优势,从而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及时正确采取治疗措施,为避免盲目清宫或盲目使用药物提供了准确、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军,魏海霞,赵新民.频谱多普勒在宫腔内残留物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4):310.
篇9
【关 键 词】朴素理论;探究式学习;解释;预测;反例;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14-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教育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等指导性意见,从中可以看出,探究式学习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幼儿探究式科学活动简单地说是指幼儿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进行观测和实验,得出结论和形成解释,到与同伴讨论、交流等基本探究过程。即,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或有疑惑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做出猜想和假设;再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一概念与国外有关学者提出的发现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含义相近,都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究式学习?也许,朴素理论为我们解读幼儿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
新近关于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对事物的看法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体系,有着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朴素理论”,但是现实生活中因为儿童交流能力有限,我们将儿童的这些认识定性为错误概念,可实际上他们能根据这套逻辑体系解释、预测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儿童随着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完善自身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儿童的知识点是相联系的,具有内聚性,同时儿童的认识能超越直觉相似性,能看到客体、人们和事件的“本质”,即儿童拥有朴素理论,且该理论和科学理论一样,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是有反例处理机制的。
笔者认为,幼儿的每一次有效探究式活动都是幼儿朴素理论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现以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五个环节为依托,尝试以朴素理论的视觉来详细解读幼儿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以期为教师引导幼儿活动提供一点借鉴。
第一个环节,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观察客观物质世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探究式学习”的源泉,发现问题的心理实质是个体觉察到现有的某一状态与预想的状态之间存在差距。那么,我们到底该观察什么?哪些才是有价值的观察对象?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提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不难从朴素理论的解读中找到答案。朴素理论认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白板”,而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的,而这套想法的表现形式就是“预想的状态”。所以,在开展观察之前,需弄清楚幼儿对待观察、待发现问题的已有经验、想法,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哪些理论。其实,只要我们科学教育的主题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经验、想法的。接下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挑战幼儿已有理论的观察,引导幼儿觉察到观察现象与预想的现象存在差距,即当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朴素理论合理解释、预测现在发生的现象时,就与先前的理论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只有在这种冲突下提出的问题才是幼儿愿意解决的问题,才能牵引幼儿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但是在传统的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往往是老师认为重要的问题,认为需要搞清楚的问题,而不管不顾幼儿对这类问题了解的程度。为此,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提出问题前需要唤醒幼儿的朴素理论,在挑战朴素理论的基础上,幼儿主动提出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第二个环节,进行猜想,假设。即引导幼儿对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作出进一步具体的解释、说明,或者预测未发生的现象。理论的两大功能是预测和解释,朴素理论也不例外。科学研究中讲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大胆猜想、假设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严格意义上讲是有根据的猜测,这个根据就是幼儿的朴素理论。预测使得儿童全身心地关注即将要发生的现象,有利于儿童明白我想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什么,我将会看到什么,我实际看到了什么。这个环节可以让幼儿作出具体的预测,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让儿童比较预测与所观察到的结果之间的异同,促进儿童反思自己的理论。现实的科学教育中,对这个环节做得不够深入,往往是一笔带过。其实这个环节是更进一步弄清儿童已有朴素理论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张贴儿童的预测,同时通过绘画、语言等方式搞清楚儿童为什么会作出这些解释、预测,促使儿童明晰自己的已有理论。
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实验,在基于幼儿理论的基础上,挑战幼儿的理论,以达到对理论进行反省、改造、重组,即不断修正、调整、完善自身的朴素理论。
第三个环节,进行观测和实验。提供多种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幼儿寻找证据支持自身根据自身朴素理论所作出的预测、解释,即寻找证据支持理论。因此,这个环节中提供的物质材料和教师的指导策略就特别重要。反例是驳斥现有理论最强大的武器,同样,在儿童朴素理沦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儿童面对反例时,并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马上就改变自己原来的理论,以适应新的事实、证据,而是往往要经历一个挣扎的阶段,他们通常采取“忽略反例、拒绝反例、将反例排除于理论之外、持有而暂时不使用反例、理论部分的发生改变”等手段来维护现有理论的权威地位,所以反例与儿童理论的变革并非即时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要抱过急的心态,而是要等待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给他们时间注意到、意识到有大量的反例时,幼儿也许才会思考是否需要修正理论,这其实和皮亚杰提出的同化、顺应与平衡的机制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在合适的材料、适当的引导下促使儿童意识到大量反例的出现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个环节,得出结论和形成解释。要让儿童得出什么解释、形成什么结论呢?这时,我们必须要问,科学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让儿童通过观察、实验得出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结论吗?但是从儿童处理反例的各种策略中,我们意识到要让幼儿通过几个科学观察、实验来改变原有的理论是很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强调尊重理论,也尊重证据。笔者认为这里的结论、解释指的是让儿童寻求理论与证据的协调,即需要儿童“用理论去解释证据”、“用证据支持理论”。为此,他们可以对证据采取不同形式的加工以达到和现有理论的协调,但是你能感觉到他维持现有理论的努力与挣扎,也许有一天会在挣扎中蜕变,这种蜕变可以是幼儿将理论的进行了调整,而未涉及到核心理论;或者是从一个朴素理论走向另一个朴素理论,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从朴素理论一定会走向科学理论,即使这样,我们也认为幼儿的朴素理论已经在起变化了,是在逐步地发展和完善之中。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幼儿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在意识到已有理论和现实证据的不一致,并乐于作出调和与尝试,并非强调统一的科学结论,科学知识的获得,这就需要我们摆脱那种过于关注结果的静态知识观,而更加关注儿童头脑中朴素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五个环节,与同伴讨论和交流基本探究过程。谈科学是儿童社会地建构科学(特别是科学理论和证据)意义的过程,这个环节是指幼儿根据记录把科学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动脑作出的假设,及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进行相互的讨论、交流。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幼儿首先要通过绘画、图标,美劳创作等记录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分享和交流的基础。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发言、小组交流及全班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互动交流,这不仅是幼儿梳理自己探究过程的环节,也是使幼儿进一步明晰自己的理论和证据是否协调的过程,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同时,同伴间的相互质疑和矛盾之处会引发新的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
总之,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探究式教学,需要在充分唤醒幼儿朴素理论的前提下,通过解释、预测、提供反例等策略,促进儿童理论和证据的协调。它并不是要以一种科学理论去取代儿童的朴素理论,也不是简单的“做科学”,而是基于儿童朴素理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培养幼儿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现有理论的基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鄢超云.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44-260.
[2]唐小俊,徐文彬.儿童朴素理论视觉下科学教学原则及模式的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篇10
关键词:普高学生;scl-90;积极心理品质;希望
我在常年的学生心理咨询中,感觉到困扰普高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的恐惧和绝望,也许,在正常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问题,他们就是迈不过那道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消除对未来的恐惧,构建对未来的希望。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动力不断地前行。多年来,我在咨询实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一 有一天,我刚来到咨询室,一名高二男生早已坐在咨询室门外地上,看得出,他坐了有一会儿了。见到我,男生长吁了一口气,说:“我很痛苦,我实在读不下去了。”当时他已经4天没有上课了。
他叫小强,看到他揣着粗气、满脸疲惫,我能感受到来访者长期以来所承受的压力。以前也遇到过不少学不下去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太差,但小强例外。他平时学习成绩大多数时候全班第一,偶尔第三,最差第四。通过交流,小强告诉我:小时候因车祸受伤,导致髋关节关节软骨坏死,一直不能剧烈运动;眼睛因黄斑病变导致弱视,不能持续长时间用眼。想到“魔鬼营”般的高三生活,内心就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恐惧。另外,他还认为,自己身体这么差,即使读了大学,也不能担负任何重任,对生活完全绝望了。
通过分析,我发现困扰小强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作为一名文科学生,由于在人体生理方面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放大了挫折,放大了压力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小强合理评估他的健康状况,减轻他的焦虑和恐惧;同时给他提供一些科学的生活保健知识,帮助他健康的生活和学习。
首先我对小强的经历表示同情,对小强的身体表示关心,对小强在身体这样差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表示赞赏。然后开始和小强评估他的健康状况:手术很成功,关节头没有出现坏死,这说明病情不会继续恶化;自己长时间行走、长时间直坐就痛,可以骑车、后背靠着座位坐,还可以带上护腰带(我把自己的钢板腰带送给了小强);眼睛虽是弱视,但这几年视力也不见下降,说明病情很稳定,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一方面可以调节用眼时间来保护自己的眼睛。不和别人打时间仗,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自己不适应长距离的行走,将来选专业的时候就尽量避免地质等专业,可以从事策划、人事管理等专业。
简短的一次谈话消除了困扰小强多年的焦虑。小强非常兴奋的表示:相见恨晚!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多次疏导,小强在高三年级表现越来越好,越来越轻松,高考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大学。后来小强很得意的说:原来,高三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可怕,那些都是吓人的,我的身体真的还行。
案例二 小敏,高三女生,因总担心自己有一天会遭到某种报应而痛苦不堪。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通过交流了解到:小敏一家三代都是神的信徒,小敏从小聪敏乖巧,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也跟着家人一起做祷告。慢慢的,小敏一天天长大,内心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追求,觉得那些东西不可靠,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一切,于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停止了一切与神有关的活动。由于父母是神的忠实信徒,对小敏的行为非常不满,天天念叨着一句话:“你这样做会受到惩罚的,凡是开始信神,后来不信神的人都没有好结果的”。这样小敏内心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冲突,感到左右为难,慢慢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正是如此,让小敏的父母有了说道的理由,不停的说道:“你以为你蛮狠,以前你成绩好是因为有神的保佑,现在,你不信神了,神不保佑你了,你看你会怎样?凡是开始信神,后来不信神的人都没有好结果的”。不断的重复着这一幕幕,最后让小敏濒临崩溃,痛苦、恐惧、绝望,感到生不如死。
咨询师认为:小敏的问题是出于对神的力量的恐惧,对父母的咒语的恐惧。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小敏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对神的力量、自我力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帮助小敏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此,咨询师和小敏开始了漫长的咨询之路。我们的谈话从信仰到追求、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然后,关键分析曾经的学习成绩好到底是什么力量导致的?现在学习成绩的下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父母信神的起因是什么?谁能证实神的力量有多伟大?咨询师和小敏分享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后期研究神学一无所获的故事。
渐渐的,小敏开始轻松了很多,但一回到家中,到处弥漫的是神的气息,让小敏的不良情绪反复发作。咨询师觉得,对于那些神的忠实信徒来说,要改变他们几乎不可能,我也不想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根本不可能和小敏的家人沟通,于是,我建议小敏搬到学校来住,暂时远离那种环境,在咨询师的不断支持和鼓励下,终于,小敏不再恐惧了,学习起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觉得自己有了力量,也能够正常面对父母了。
众所周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种种困扰,造成这些困扰的原因,除了事情本身以外,更多的是当事人本身对待事情的态度、对事情的认知、对负性事情的评估,不论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合理评估眼前的困境,不放大也不缩小,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学会用积极地心态去看待每一件事情,把生活中的每一个不如意都当做一次挑战,鼓励学生勇敢的面对困境,挑战自我,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2]seligman《积极心理学导论》,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