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3: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材料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材料作文

篇1

第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区别是什么?

话题作文讲究海阔天空任意驰骋。命题作文重在分析综合,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以“诚信”为话题,就可以尽情地谈古今中外社会历史文学艺术中的诚信问题。以“回到诚信的原点”为题目,就要抓住“诚信”中包含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个原点讲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见这两种作文有相通性,但范围有宽有窄。而材料作文所写的范围则更窄,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备不胜备。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一个工人困于冷库之内五个小时,情况万分危急,一个保安奇迹般地为他打开了门。因为这个工人每天都和保安打招呼,上班说“早上好”,下班说“明天见”,而今天这个保安只听到“早上好”,没有听到“明天见”,他估计这个工人可能出事了,于是他开始全厂寻找这个工人。依据这个材料作文,最切题的立意是“关爱能救人于危难”。这里的“关爱”可以改成“友爱、礼让、平等、尊重、使别人感动”等有限的词语。“危难”可改成“困局、困境、危险”等词语。这里边有一种临时建立起来的理论关系。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关爱”或“礼让”等等相关主题的作文,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困境”“生活”等等主题的作文,但把二者硬拉到一起的文章应该很少见过,甚至从来没见进。这样看来,材料作文所写内容和范围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因而比其他种类作文要窄得多。

第二、材料作文的材料可分成几类?

“材料作文”是从既定材料出发,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的来源一般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有用诗歌、漫画、名言等作为材料的;材料形式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为方便审题我们暂且把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可分为三类:一为事件类,凡列举某个事情事件的,不论古今中外均属此类。二为道理类,只列出观点或至理名言的,均属此类。三为现象类,此类材料既无道理也无事件,只讲一些现象供考生思考,而材料本身又有确切的指向性。

第三、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问题作文”。不管哪类材料,归根结底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它讲了一个事件,而事件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为什么得救了?或者说:是什么救了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扩而大之就是:是什么救人于绝境?答案不能表面化,要深入保安所讲内容的核心,即精神本质。“关爱能救人于危难”即可以做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出题才真正考查出考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真水平。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观察材料发现问题”的意识,而且要按照材料给出的答案方向确定中心论点。

第四、材料作文如何拟题?

材料作文最老实最贴切的拟题方法是把中心论点当题目。从拟题形式上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联想型、关系型、问题型等。例如:时代的召唤、我的时代生活3.0(范围型);我愿意生活在现实中、要正确面对生活环境(论点型);被穿越的现实(感想型);我与李白的会面(联想型);过去、现实与未来(关系型);如此“穿越”恰当吗(问题型)

拟题原则――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第五、材料作文基本框架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问题和观点都来自材料,因而必须注重作文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在确定了立意和题目后基本相同,但材料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开始引题方面一定要结合材料,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因此,材料作文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点材料、提观点、联生活、深挖掘、结全篇等五部分。简称为:点、提、联、深、结。

点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选择裁剪。选裁就是不能将材料原文照搬,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一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二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提观点就是树核心,然后纲举目张。就是对材料进行适当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生活就是放开手脚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作文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而要联想联系,论证论点。“点”“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深挖掘就是进一步开掘材料的本质,力求入木三分地分析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的体现。

结全篇就是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可以用名言警句,可以联想想象,也可以使用手法和修辞,忌胡乱应付,麻痹大意。

第六、材料作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核心是“联生活”的部分。这是体现学生文采的关键内容。根据材料作文立论比较窄的特点,可以在平面化方面做点文章。可以在“正、反、类、广”四个字上下功夫。“正”就是从正面立论。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关爱能助人走出困境”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正面立论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会关注我甚至关爱我。“反”就是从反面立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不一定领情,甚至恩将仇报”或“我不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无视我的痛苦和困境”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关爱我”。只要是相反的角度对展开论述都有好处。“类”就是类比自然现象,如果社会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都议论全面了,那就可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阐释或描写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拓展写作范围,增添文采。“广”就是广泛联系相关的国际社会家庭等现象,宕开笔墨大胆去写。

篇2

今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四川卷、陕西卷、江西卷等,是以当年的大事件话题为作文题的。这几个高考作文命题都有着“事件的共知性”、“立意的共识性”和“真情的共鸣性”等特点。综观考生作文,在思想深度、谋篇布局、语言表述等方面差异较大,而这又是时代感强的材料作文写作水平高低的分水岭。因此,在高考作文得分5要素的要求下,培养学生深度挖掘材料新意,选材、组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重点。

洞察材料,提取新意

以全国Ⅰ卷为例,虽然审题难度不大,但要写好它仍需深度挖掘。如果没有新思想、新见解,人云亦云,自然会显得平庸。从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内容表面来看,有诸多立意,整理归纳,无外乎“时间”“生命”“人性”“团结”“支援”“互助”“奉献”几个角度,据此立意诚然是对的。但透过字面看字里,生发开去,从现实中不尽如人意的遗憾处来思考,结合这次抗震救灾所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可立意为:爱心无国界,人要担当责任;地可震,心不可撼;人祸胜于天灾,90后是享乐自私的一代吗?等等,这样的立意恐怕能够更胜一筹。

精心选材,寓理于事

在材料的选取上,以总书记、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不带枪支进入灾区,教师为学生开启生命之门,新闻媒体及时报道等事实,与其他国家的灾情发生进行对比分析,一样灾难两样情,这样立意更为坚实,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歌颂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情怀,如台湾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人义演捐助,明星赶赴灾区慰问;或针对媒体过分追踪报道的“可乐男孩”“灯光女孩”“敬礼娃娃”等现象,论述不要制造“灾难童星”的道理;或就地震中岿然不动的刘汉希望小学,论证只有杜绝“豆腐渣”工程,才能希望永在的观点等。总之,在写作中,按照熟悉的生活“细节”和“感悟”这两个标准去佐证自己的见解,不生搬硬套例子,而要使所举的例子和引发出来的观点水融。举例不宜太多,可在文章的第二三段举三四个例子,最好能形成对比,点面结合。另外,举例应当生动、真实,尽量简洁。

开展必要的作文训练

针对时代感强的材料作文,要想不落入平庸之列,就要在立意新、构思妙、感情真、语言活上下功夫。记叙文应多训练穿插回放式、对比映照式的写作方法;议论文主体部分应着眼于横列式、纵贯式、递进式的写作方法训练,以使内容丰富,说理有力度。论证手法注重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增加语言的活力,使观点更加鲜明。文体宜以议论散文训练为主,使行文放得开、收得拢,灵活自如。这种构思既能应对高考所需,使行文脉络清晰,又可杜绝假大空的“新八股”文风。

“新八股”文章表现为段落杂乱无章,分论点后即引用例子,缺乏针对性的分析,论点和例子之间过于分离,结尾处本该放在一起的话却往往一句一段,语言贫乏,而这样的分段却没有任何意义。

采撷精粹富有哲理的语言

篇3

即使这样,在每年高考考场作文中,仍有一些学生只理解了文题材料的表面意思,而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或者跳出材料的“圈子”,在材料范围之外立意行文甚至违背材料和题目意旨作文。如2013年新课标卷I作文中,有的考生从商人的角度谈规避风险,从老切割师的角度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钻石的角度谈瑕疵不足畏,从老切割师和年轻徒弟的角度谈强将手下无弱兵等。甚至有考生写“人生苦短,必须性感”、“母爱无价”、“向浪费说‘不’”等。再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中,有的考生只写“梦想”内容,或只写“已发生的事情”,或写“梦想与现实”,或谈“角度”问题(换个角度、多角度),说要“辩证地看问题”,或谈“心态”问题,说“心态不同,结果不同”等等。这些都属于或基本属于“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作文,抓不住材料的核心来立意,“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其实,作文材料犹如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材料的范围包括主干和很多枝叶,而立意是有主次高下之分的,选择主干和枝叶的效果绝对也是有差别的,打靶命中靶心和一环的分数肯定是不同的。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分为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四个等级。在高考阅卷时,很多阅卷标准仍然坚持“立意先行”的原则,所以,考生在立意时,最好选择核心观点和最佳角度。

那么,如何能准确选择核心观点和最佳角度呢?这就需要平时养成挖掘材料内涵、多角度分析理解材料的习惯,运用发散思维,在多维中把握住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2013年新课标卷I作文材料: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老切割师说的这句话:“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这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这就说明想要成功切割钻石需要的条件:经验、技术、勇气,而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勇气。同样,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经验、技术,又有起用年轻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容易取得成功,抓住这一点即可把握住了材料的核心立意。

二、从抓主要对象入手

有的材料中有多个对象,但其中是有主次之分的,把握住其中的主要对象,犹如“擒贼先擒王”,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核心了。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这个材料涉及有年轻人、尚先生和记者三个人,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审题立意的多角度性。依次看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发现年轻人从“无意归还手机”到“感动地无条件送回手机”,表明他单纯,有爱心,很能自律。尚先生是个极富爱心的人,是“爱”的传播者。当他的手机“失而复得”之时,他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社会“重情重义”的人始终占绝大多数,“爱”始终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记者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他看到了什么是“真、善、美”。材料的主要对象看上去是年轻人,其实年轻人态度的转变主要还是因为尚先生,所以,尚先生才是这个材料的主要对象,从这个对象身上我们可以把握住“爱心无价”、“爱心的传递和延续”等核心立意。

三、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因果溯因,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13年重庆卷作文材料: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大豆的境遇最初为什么一度尴尬?因为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且会使肠胃胀气。那么豆腐又为什么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因为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更容易吸收和利用,且使人烹饪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从大豆到豆腐,关键在于“变”——变化、变通、变形。所以,从分析原因入手,可立意为:柔软变通,提升自我,才能化平庸为神奇。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材料中有两个对象,“有的人”和“我”,但是萧伯纳的情感倾向也比较明显。“有的人”问“为什么会这样”,抱怨之意溢于言表。而“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明显是一些美好的事情,并为之奋斗追求。对“有的人”的人生态度持否定态度,而对“我”的人生态度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埋怨现实,不如积极面对,梦想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五、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如果是单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也要注意辩证思考,全面考虑,有利于构思作文。辩证分析可以突出某一方面,另一方面作为补充即可。避免说过头话。如2013年福建卷作文材料: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材料的最后三句直抒胸臆,道明了诗人的观点倾向:拒绝这种“自由”(为什么)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怎么办)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前后因果关系,重点在“愿变成树根,扎进地层”,而不再“流星式的梦想”,即把握住“自由”和“扎根”两个方面写,体现思辨性。所以,可立意为:“自由”诚可贵,“约束”价更高。

六、从整体把握材料入手

有的材料有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如果能够对几个侧面和角度进行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那么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核心立意。如2013年广东卷作文材料: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篇4

科学本身充满了艺术美,一个简单的数字零,在科学家的眼中却颇有王者气象。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分不开的翅膀,科学可以通过艺术的想象来启发灵感,艺术又离不开科学抽象的支撑。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例子来证明。同学们可以从张衡、爱因斯坦、达芬奇、苏步青、钱学森的事例中选择典型材料来证明论点,也可以从沈致远对“数”的美丽描述中来说明观点。

理论论据: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

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爱因斯坦

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李政道

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

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吴冠中

事实论据: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琴,他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激发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宫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一致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

(赵鑫珊《爱因斯坦与艺术》)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据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沈致远《说数》)

一个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照样也可以有卓越的成就,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张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张衡不仅发明了用于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地动仪,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

汉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是辞赋,而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大赋《二京赋》,小赋《归田赋》,另外,他还有一首著名骈体诗《四愁诗》,这些文学作品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步青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在教学科研之余,与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宝琮、胡哲敷、刘淦芝、郑晓沧等教授及张鸿谟助教在一起,组织了“湄江吟社”。他们工作之余经常邀约在一起,寄情于湄江山水,拾柴煮茶,吟诗作赋,为湄潭人民留下众多珍贵的诗词,丰富了湄潭文化。

篇5

温儒敏教授2015年6月8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温教授是语文教育大家,一言九鼎。在他看来,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应该在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之间加上一些必要的引导提示语句,帮助考生理清写作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倾向,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或“探究也需要分类”等.否则考生则无从下手。

从考生角度看,温教授的说法不无道理,考场如战场,考生在考场上是很紧张的,留给考生写作的时间不过一小时,最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不让考生在审题立意上费更多时间,让大多数考生在对写作材料做简要理解与分析后就能拟定出较为合适的观点或主旨,着重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行文布篇水平;而不是在审题立意这个环节上就让大多数考生卡了壳。从这个角度讲,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的确有点难。

那是不是就此得出一个结论: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缺少必要的规定性,一棍子打死呢?

笔者以为,万万不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反,在笔者看来,添加“必要的规定性”或许能够降低审题立意难度,让更多考生更顺当下笔,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和肯綮;根子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与备考给予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不到位,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透过生活现象深入本质的思维方法,还不能形成在排除思维障碍基础上便捷掌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因此,优化写作思维训练才是破解考生“无从下手”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写作思维呢?

首先,思维不要“懒惰”,不要先人为主,要依据写作提示材料加以分析。有考生一看到作文材料,就先去回忆原先做过的作文题目,想走“捷径”,从而导致思维的先人为主和思维定式。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清空白己的惯性思维,以写作提示材料为思维起点,看看材料说了啥,想干啥,浅层的内涵是啥,深层的意图是啥。今年山东作文题材料涉及的物象多,触发的生活感悟也多,可以让不同思维类型的考生找到不同的立意角度,也可以让考生在正面议论里面引入逆向思辨。丝瓜藤和肉豆须缠绕难分难解,这是自然现象,可让人触景生情;偏偏有孩子硬要分辨两者不同,这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这是人文现象,可触发一些感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这可以引发见仁见智的议论。因此,从孩子的角度,可以确定出这样的立意:积极探索奥秘,在探究过程中减少对事物的损害,改进探究分辨的方式方法。从父亲角度,积极的方面是说尊重生物成长规律,勿人为过度干预,方能获得丰厚回报;批评的方面,可以谈不要扼杀孩子探究分辨的天性与趣味,帮助孩子完善探究分辨的方式方法,等等。当然也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如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引导与批评,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赏识。

从揣摩命题者的本意来看,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来说,这仿佛是对前段时间炒得很热的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应。是啊,我们的教育为啥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我想,山东省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设计也有解答钱学森之问的意图!

其次,寻求到思维发散路径,做多维度思考。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也就是说,从作文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着一条思维路径;只有沿袭上述思维路径,才能“遵路识斯真”。如材料提到了几种物象、人物的关系:植物方面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的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植物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去确定行文立意。

再次,确立立意后要和人生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实现立意原点的生活化拓展。今年山东作文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怎么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在确立好立意后,要将思维空间投放到社会生活当中来,想一想与之相关联的事件有哪些,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大家。

如从父亲角度来说,有考生确立了莫扼杀分辨探究天性的观点,且运用了英国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麦克劳德小学时杀死校长家的狗的事例,还用了前段时间北大学生周浩退学,转到北京技师学院学习,后一举成名的事例……

如从植物生长角度来说,有考生确立用何必分辨的观点,作为缠绕在一起生长的两种植物就是这样成长的,人们最好不要过度干预,以免弄伤了茎叶,等到瓜熟蒂落,就会给人类送上丰厚回馈。其实人类社会不也是这样吗?

如从材料整体理解来看,有考生确立了心守瓜豆、不辨其藤的立意:“种下瓜豆,纵使他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何妨。若为藤须而分神,努力分辨,将其扯断,瓜豆便会不在。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书,而是遍跑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上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是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他们为名利的藤须而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和‘豆’……”

篇6

一、新材料作文强势推进

就近两年的高考作文看,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查考生读写能力等优势,更具有让考生写出新意的好处,因而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长期的话题作文训练忽视了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而材料作文恰恰是对这方面的弥补。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之一是新材料作文的强势推进,新材料作文比起传统的材料作文来,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文体可以不受限制,思路拓展的空间也更大。20Dg年的全国卷、上海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浙江卷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全国卷具有更多的导向作用。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能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它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个性,这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二、命题作文章振雄风

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命题将在稳中求变。虽然话题作文还有可能继续为一些省市所采用,但命题作文的重新登台亮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2009年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广泛地为较多省市所采用,北京、重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六省市无一例外地选择命题作文,同样有着标杆性的意义。命题作文在防止宿构、拓展思维、规范文体上都有着话题作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回归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近几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宿构、抄袭的问题日益显现,命题作文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它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谨守鲜明的指向性和较强的限制性的同时,注意吸收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从今年的6道题来看。命题作文的形式也悄然出现了新的变化。湖南、四川两道题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命题形式,即“题目+要求”,而北京、重庆、山东、江苏命题的形式则由“导语+题目+要求”组成。其中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有的有导语,以激感和启发思路,或加提示,增加限制条件;二是在要求中吸收话题作文的“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方针,增加开放性。这种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恰到好处的限制性,防止猜题押题和宿构。二是广泛的恰切性,使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三是有较大的开放性,使考生在选材、构思和文体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四是有较好的区分度,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考生发挥出各自的水平和能力。今后,这种题型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

三、半命题作文异军突起

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虽然2009年高考半命题作文只有两个。但可以看出半命题作文具有前所来有的活力。福建省和湖北省的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简洁明了的命题方式和无比宽广的写作空间,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继前几年多题选作、看图立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之后的又一个崭新变化,是华丽之后归于平实的写真,是骚动之后归于宁静的稳重,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半命题作文的出现,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开放性、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测,半命题作文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大量地被采用。

四、生活、诗意、哲理:未来作文命题大趋势

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一定会沿着生活、诗意、哲理的方向前行,这可以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中明显地看出。比如全国卷Ⅱ所供材料有三则,一是道尔顿发现色盲症。二是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三是乔利研制出干洗剂,这三则材料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如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材料、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事件”、安徽卷的“弯道超越”、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湖北卷的“站在________的门口”、天津卷的“我说90后”、广东卷的谈谈对“常识”的看法等,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思想言行紧密相连。强调作文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应该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篇7

一、 题型轨迹:材料为主,适当调节,显示变化

材料作文是四大作文形式(材料、话题、全命题、半命题)之一,就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来说,也是主要题型,常考常新,经久不衰。这种写作是在读的基础上生成的,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多用材料,且精挑细选,努力开发材料资源。但是材料虽多虽好,也不能一成不变。命题者深谙其中的奥秘,既吸取历史经验,又适当变换命题形式,于是形成了如下题型轨迹:

2006年:材料数词“三”2007年:材料“母语”2008年:材料“擦肩而过”+命题2009年: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2010年:材料“幻想”2011年:全命题“旧书”。

据此可知,6年之中,狭义典型的材料作文竟有3次,占50%;广义的材料作文达4次,约占67%。除此之外,有一次半命题,一次全命题,没有任何导语。四大作文形式中,只有话题作文没有出现。这一轨迹告诉我们:一是材料作文占据主导地位,堪称“龙头”,引领湖北卷作文命题形式。二是全命题、半命题作文偶尔露出峥嵘,既起着微调作用,又可以避免押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科学实用,考查意义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在复习作文时,要始终关注各类材料的价值和启示,特别是新材料的涌现。要做有心人,打有准备之仗。

二、 标题轨迹:自拟为主,收放有度,全面衡量

湖北省近6年的高考作文中,有3年要求考生“自拟标题”,即2006年、2007年、2010年。这3年是标准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标题应该来自于材料,并受其主题、范围、对象限制,或理解感悟所得,或提炼要义生成,或挑选词句拿来。其他3年分别是:导语+命题、半命题、全命题。于是,形成这样的标题轨迹:

2006年:“自拟标题”2007年:“自拟标题”2008年:材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2009年: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2010年:“自拟标题”2011年:全命题“旧书”。

这样的题目轨迹给我们3点启示:一是“自拟标题”为主,重点突出,这是因以材料作文为主所致。考生要先读材料,在理解材料主要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拟制一个简明扼要、富有灵性、易思易写的好标题来。二是有放有收,时而把命题权交给考生,时而直接命题,时而又命一半留一半。六年四变化,收放各不同。三是从题目命制的角度来全面衡量考生阅读、概括、挑选、构思等多种能力,从而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命题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们在作文复习中,要结合高考题目,经常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自拟标题”的强化训练。总结命题规律,掌握命题技巧,为考场上“自拟标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 角度轨迹:正面为主,反面配合,客观公正

无论是作文命题还是写作表达,都存在角度问题。角度就是立足点,也即正面指向还是反面意向。大千世界,事物纷繁,本来面目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全靠命题者拿来巧妙地剪裁运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们深知,考生们还没有跨进社会的大门,他们的世界观虽已基本形成但仍有可塑的余地。于是,湖北省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总是以正面内容为主,指引考生把握社会本质,认清时代主流。

2006年:材料“三”的词语(所列全部是正面的)2007年:材料“母语”(全部是对母语的肯定,正面的)2008年:导语材料“擦肩而过”(正反兼容)2009年: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空白处可填反面内容,如“错误”“失败”等)2010年:材料“幻想”(全是肯定“幻想”的意义,正面的)2011年:命题“旧书”(正面、反面均可)。

从以上命题角度的轨迹来看,这6道文题中,明显表现为正面取向的有2006年、2007年、2010年3次,含有正反内容的是2008年1次,2009年、2011年没有倾向,正反兼收。这样命题,正面为主,反面次之,既符合现实生活主流,又与时展保持一致,有利于引导考生进取向上。考生们通过写作实践,可以正本清源,正确地看待事物和问题,科学地解决各种矛盾,命题和考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时,要尽可能地从正面去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

四、 对象轨迹:自己为主,点面结合,虚实并呈

无论作文命题是何种形式,总要涉及对象这一主体。即使标题是一个“早”字,也告诉我们这是以“时间”为对象。有的材料作文涉及对象比较多,这些对象往往存在于材料之中,但主要对象应该只有一个,是材料中的“点”,其他对象再多也只是“面”;有的通过命题者精心巧设,是“幻想的世界”,这也是对象,是虚拟的或将来有可能诞生的对象,也就是说,人、事、物、景都可以成为命题和写作的对象。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涉及的对象轨迹如下:

2006年:数词“三”(如“三省吾身”中的“吾”是对象)2007年:“母语”(以汉语为对象)2008年:“你”(考生自己为对象)2009年:隐含其中的“我”(谁站在门口,主要是以自己为对象)2010年:“人类”(以人类为对象,当然也包括自己)2011年:“旧书”(以“书”为对象)。

根据以上轨迹可知,对象在题目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对象较多,材料作文往往如此。如2008年所供材料,其中的对象有“你”、大树、流浪狗、别人、盲人、小贩等,但处处都有“你”的存在,所以“你”是主要对象,是“点”,其他对象都是“面”。二是对象只有一个。如2011年“旧书”,最好涉及某一种或某一本“旧书”,写其对自己曾经产生过的良好或不良影响。这样写起来比较集中,扣题也极为紧密。三是虚幻对象,是命题者虚设的。想象世界、童话王国、寓言故事中的对象几乎都是虚拟的。如2010年所供材料“幻想”,考生以此为媒介,进入了色彩斑斓、奇妙无穷的虚幻世界。可见,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对象轨迹十分清楚,多少有差异,虚实各不同,但重点还是以“自己”为主。

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时,无论是单项练习还是综合实战,都要把“自己”放进去,始终不要忘了“自己”。

五、 内容轨迹:情理为主,人事兼顾,今昔并举

作文命题内容与考生表达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命题,也只有这样,才是切题的表达。高考作文命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有可能引起社会争议。作文命题又不同于政治、历史,不能仅喊政治口号,也不能光下历史结论。文学性、综合性要强,有利于激发考生的真情实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启发他们的灵感。一道好的作文命题,既有明显的内容倾向,又有考生写作的触发点和兴奋点。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其内容轨迹如下:

2006年:社会、人生、文化、哲理(联想、感悟、思考)2007年:文化、发展、竞争、交汇(感受、学习、运用)2008年:自然、他人、自己(联想、思考)2009年:门口(经历、感情、议论、想象)2010年:理想、愿望、现实、生命、快乐(理解、体会、想象)2011年:旧书(自己、他人、过去、现实、未来)。

这一内容轨迹告诉我们,作文命题指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仅以2011年“旧书”为例,就浓缩了自己、他人、过去、现实、未来、阅读、写作、影响等众多方面。命题一出,任何人都没有猜到,任何人都有话可写,可表达的内容非常宽泛。同时,又让我们明显感到,情感和哲理是贯穿高考作文命题轨迹的主旋律,是重点。凡是抒情真挚、言理深厚的文章,往往容易获得高分。

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时,要多从情感和哲理上加强训练。说真话、抒真情、言真理、表真意,以真情感人,以真理服人,从而获得高分。

篇8

【关键词】高考视角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0-01

在高考视角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应该只成为单纯的应试课堂教学,而要从高考作文“变”与“不变”中去观察作文考查的知识能力、语文素养等,从而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指明方向,做出因应策略。笔者将高考作文观察心得与课堂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认为在高考视角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采用生活化教学要求,重视作文基本功训练,加强课外阅读等举措,以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来嵌入到高考作文要求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化要求出发,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观察能力

生活化教学是高中语文作文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很多高中作文教学采用仿写训练有关,将作文教学变成优秀作文模块化训练,使得高考作文出现了套路模式,假大空充斥其中;另一方面是高中语文作文讲究真情实感与独立思考能力,而生活化要求正好契合这样的机遇。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从高考视角来看,求真务实的生活观察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从高中三年语文作文教学的长期过程落实生活化要求,才能使学生摆脱假大空的定势思维,培养学生作文写作求真务实的观察能力。

以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来看,材料涉及生活化教学的知识点不仅包括了热点的创新创业问题,还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标准的建立,从议论的角度还观察到因知识产权保护与取舍之间的关系等。而这些角度的切入都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只有通过平时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渗透,学生才会抓住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展开写作。因此,高中语文作文通过生活化教学,将学生实际与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找到作文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进行写作,既能体现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又能表达真情实感,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

二、要重视作文基本功训练,用高考语文作文要求来强化训练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来说都是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而基础等级占40分,发展等级占20分。而基础等级既包括题意、内容,又包括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及卷面分布等,发展等级也是内容与表达的等级加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基本功训练,要从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运用、语言表达、书写卷面等基本要素加以训练,使之对应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得到较好的训练,才能使作文上升到较有质量的层面,轻松面对高考作文的考查。

同样以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写作为例,材料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进行了总结评价,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看法。从审题立意上来看,作文用评述性文体较有合适,议论文成为学生首选,那么立意方面就要加以分析才能得出自我实践与语文素养的关系处理,其立意核心应当是自我语文学习实践语文素养提升的思考。从这一角度进行谋篇布局就要以心得来促观点,以反思凝共识,把自我体验与实践上升为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使行文顺畅。而在材料运用、语言表达、书写卷面等上都可以根据平时积累加以发挥,合理安排典型材料与实践经历,那么这样的作文至少在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上都不会太低分,也能体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长期成果。

三、以扩大阅读来开阔作文视野,培养学生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活动是全面提升高中作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较强理性思维能力的必然选择。俗语有云:开卷有益。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扩大学生阅读,重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文素养,奠定作文扎实基础,才能进一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由于高中生学习日益紧张,各学科学习的任务也相对繁重,而作文教学时间基本上每周1~2学时课,时间相对较短,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很好地利用课外阅读时间,才能保障作文水平的逐步提高。

以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漫画作文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切入视角,教育方式与成绩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反映出现实应试教育的不足,又反映了虎爸虎妈们望子成龙的心态。通过这一材料的分析,学生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确立自己的写作重点:一是教育方式的评述;二是进步与退步的理性认识。这两者都需要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来进行分析评论,并要有典型案例进行材料支撑,才能使这一作文的写作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扩大阅读可以使作文立意较深,认识较理性,材料的积累也更丰富,从而使学生培养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高考视角下来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就要立足于高考作文能力考查要求,以生活化教学来促进学生求真务实,以基本功训练来奠定作文基础,以扩大阅读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才能更全面、更合理进行日常写作,对高考作文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卢世国.高考作文的生活化教学和备考策略[J].语文知识.2015(01)

篇9

一、在复习阶段就要练习如何备战高考作文

1.应让学生明白“不必书法美,但求文面佳”。阅卷者欣赏的是“文面”,而不是“字体”。“字体”讲究的是你的书法,而“文面”讲究的是整体效果。那些字体不够好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改变字体几乎不可能,而在短时期内改善文面是可以做到的。

2.模仿印制高考作文纸让学生适应这一特殊写作形式。高三学生写作训练不要再用作文本做。让学生使用仿真高考作文纸,其作用是:一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字数概念,究竟写到什么位置字数是符合要求的。二能让学生把每次训练当作一次演习,这样学生会特别重视自己的卷面整体效果。三能让学生适应这种高考特有的行文格式,而且要求学生一律用高考规定的黑色水笔书写。按这种要求坚持训练,更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高考的角色。

3.对于文面不理想的学生,要对他们分别制订方案加以训练。有些可能是因为字太大,太挤,有的可能是因为字太小不好辨认,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突破口和具体的训练目标并进行跟踪训练,每次训练完交上作文纸要让学生进行他本人前后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别人的横向对比,让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义。

二、考场上要使用的方法

1.高考作文的结构模式要“简”。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比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

2.高考作文列提纲要“快”。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在卷面上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上有多处涂改。

3.高考作文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颖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

另外也可以恰当使用以下方法快速进入主题:

1.联想法。高考作文构思必须展开联想,这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活动。考生根据已确定的文章要点,对头脑中现有的各种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始可能是零散的,不集中的,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放开的,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不要有所束缚,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组合,删除选择,使之成为一个系列整体。联想有纵式、横式等联想方式。考场作文多数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交错运用。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所给材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并举例,具体要求是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这就要求考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圆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相似物体,有的考生联想到运动会的跑道,饮水用的井,日落日出的太阳等,这些都是很合理的。考生只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思路开阔,构思新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比较中见差异,只有学会了比较法,才能反映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事物的特点,作文才会富有新意,别开生面。

篇10

灯下

常黑

自主命题,猜题押题无出路

我们天津市自主命题已有4年,高考作文出题正逐渐走向成熟,连续几年,作文题一出来就令人感到意外,特别是今年的命题《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更让人想不到,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说,以前有时还能押上点题,现在本市出题反而押不上了,这正应了人们所说的——灯下黑,据说是出题人为了防止学生宿构才这样做的。在今年的高考中,确实有一些考生为拿高分而宿构,结果是栽了大跟头。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猜题押题是无出路的,它只能搞得人身心疲惫,到头来得不偿失,莫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练它几篇像样的文章,以提高写作能力为主,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有必要理清各种文体之间的差别,各种题型都要练一练。如果能做到分期、分块来有针对性地练,最好。

三分

天下

命题为主,话题、材料次之

回顾高考作文所走过的路程:命题限文体——给材料限文体——话题不限文体——命题不限文体。看来是九九归一,而如今又出现了命题、话题、材料三分天下的格局,当然,我市每年只能出其中的一种。坦率地说,命题作文相对好写一些,审题是第一位,它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来写文章,一般来说,只要扣住题目来写,就不会跑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则不然,这二者都有提供的材料,但材料的作用不同。话题作文的材料是引子,在写文章时,完全可以不理材料,只要在话题的范围内就不算跑题;而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写作时必须围绕材料进行,论述材料所包含的事理。因而材料作文一定要把握好材料的寓意,一旦误解寓意就算跑题。相比较而言,这三种形式的作文,材料作文最难写。

学会

选择

认清自我,展现自己的特长

由于高考作文在命题上的风风雨雨,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怪现象:“四不像”“大拼盘”“标榜创新”“宿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