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5 11:1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战争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战争的诗词

篇1

边塞诗词是反映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词,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边塞诗词的鉴赏方法有了,而且不只一种,这就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词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相对应的方法,正确做出解答。

篇2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讲授故事的手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诗人和写诗的背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不好学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求知识,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但每个学生都有对事物喜好的兴趣,如学李白的诗,我们可以通过铁杵磨针、金龟换酒、妙笔生花等故事来了解诗人,再通过“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来学习诗仙酒后所做的诗,那样我们就能自己勾勒一幅《望天门山》的另一番美景,也会理解了《将进酒》的豪情才华。同样通过十里桃花香的故事,可以理解《赠汪伦》中“桃花潭水”般的深情。再比如学习王之涣的诗,自可以用旗亭画壁的故事来了解作者诗歌传唱的广泛,从而更深层地感受诗歌的境界。这一方法简单且有效,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像看电影一样去了解一个个“演员”和他们的“作品”。我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发现学生们对古诗歌喜欢的程度明显加大。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欣赏的方式,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去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通过兴趣的开发,学生们会逐步地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读诗人的诗,这时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些平仄、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等诗歌常识,帮助学生们从理论的角度去读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不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区别,乐府诗与唐诗宋词的特点,“离骚体”与“律诗”的异同。总之,让学生们在兴趣之余如同采诗歌之“菊”,见文化之“山”。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诗歌有了兴趣,又了解了诗词常识,再进一步就是深入理解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维为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而作。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故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诗中描写送别情景,抒发作者对友人的真挚友谊与依依惜别之情。此诗入乐之后,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别席离筵的绝唱,一直影响到后世。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渭城是送别之地,客舍是饯行之所,春城是离别之时,微雨、柳色是别外之景。绵绵朝雨,湿润轻尘,柳色清新,依依送翠,为行人上路烘托了气氛。古人送客有折柳相送之习,“柳色”二字使人联想到送别,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后两句抒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处说起。“劝君更进一杯酒”便是表达这种复杂感情的最好方式。一个“劝”字,一个“更”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景。直中见曲,有丰富的感情内涵。“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了劝酒之意,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不免流露出伤感情绪。

这首诗篇幅极短小,内涵丰富。诗中只选取送别的典型环境和临行劝酒的两个场景加以描写,主客双方惜别之情在一瞬间达到顶点,许多要说的话和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不言之中。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语浅情深,言近旨远,真切自然,含蓄不露。

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来深入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从内心深处去提升品读理解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再比如我们欣赏别塞诗歌时,要了解盛唐时期,唐王朝国势强大,疆域广阔,同边地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增进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了解。又由于边事增多,文人们常有出使边塞的机会,有些文人希望从军边塞,为国立功,向往新奇的边塞景物和边塞生活。因而边塞生活成了边塞文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们以乐府歌行和雄放的风格著称,多运用长短不拘、变化自由的文句,表现边塞题材,描写边地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个人的从军生活和征人思妇的不幸境遇,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他们的人生观是积极的、现实的,他们的诗词格调雄厚、豪放,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文学鉴赏 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Solving

――Talking about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LI Yanhui

(Zhengzhou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Poetry Appreciation problem is that the ordinary tricks up their sleeves and Adult Entrance annual compulsory subject, in material aspect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extbook, ancient poetry in the language are highly condensed and image, and exam candidates in poetry appreciation title relative losshigher frac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the small increase from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to find out some of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e effect is quite good.

Key words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approach

古典诗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花异葩,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古典诗词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决定了文学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主张广采博收的阅读和积累,有的主张题海战术的实际操练,有的主张举一反三的触类旁通……但所有这一切对于时间紧张,课时有限的学生而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非易事。如想在此方面全取三分,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 利用选项,建立逆向思维,把握诗词中心

古典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使我们在把握该诗词时必须以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为基准。准确把握中心,和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修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修养和哲学境界修养密不可分。而这一切又是我们所缺乏的,特别是由于知识容量的限制,会使许多同学对诗词不理解。所以,在做题时,应先把诗词读两遍后,就快速的切入选项中,利用选项的提示,把握诗词的梗概。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文学鉴赏的难度,命题人会让考生找出对诗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75%是正确的,25%是错误的。我们就要利用出题人给我们的便利条件,利用选项,建立逆向思维,让选项成为我们利用的工具,让选项为我们正确把握诗词的中心做出保障。如:

对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的诗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A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首诗。“问”是邀请的委婉说法,其内容是请人喝酒,反映了朋友之间亲切真挚的情意。

B首句写新酿米酒,细如绿蚁的浮渣尚未滤去,味美醉人,接着描写温酒和取暖的火炉,渲染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氛。来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C第三句写时间和气候:冬季雪夜,对环境进行刻画,四句则写主客二人坐在一起,举杯对饮,互相劝酒的情景:能再喝一杯吗?

D这首诗语言清新平易,却包含着醇浓的诗意,丰富的感情,可以看作是一张便笺式的请帖,表现诗人诗艺纯熟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如只看诗文,大意不好理解。但只要参照选项,所有的不解就会随之烟消云散。而文中提到的“绿蚁”也能很明确的知道其中的含义。再加上对其他选项的把握,不难看出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所以,要利用选项达到把握中心的目的。

2 用“文以载道”的标准来衡量选项是否正确

把握中心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文以载道”的思想去考核选项。所谓“载”即“装载、记载”或者可以说“符合”。“道”及道理、儒家思想,说的再广一些是要符合历史,符合作为诗歌能广泛流传的意境美。文章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它对美好事物的讴歌,是作家喜、怒、哀、乐情感流露的佳句。总而言之,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的,所以要用此观点看一看选项在诗词中的解释有无违背这个原则。如:

对苏轼《春宵》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声细,秋千院落叶沉沉。

A末句开篇就概括了春宵的珍贵――“一刻值千金”。

B二、三句花香、月阴和远处楼台飘来的歌声、笙箫声渲染出春宵美景。

C末句由眼前空荡荡的秋千架想到良宵沉睡的人们,进一步衬托出春宵美景。

D全诗简炼,以“花有清香月有阴”提醒人们应及时行乐。

显然在答案中D项的解释明显违背了诗歌美的原则,没有遵循“文以载道”的思想。而且在运用此方法时,不妨换一个观点,再把“文以载道”的“道”在理解的“偏激”一点,除了道理、儒家思想外,把修辞、表达方式以及诗词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道”的内涵,这样在做题时,就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如: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从题中可以看出C答案在叙述上和文意有明显偏差,“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文表现的是作者喜爱的原因,而并非在渲染的高洁气质。

3 在选项中寻找矛盾项,结合其他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所谓“矛盾”就是对同一诗句有两种不同释意,或就其中心而言,有两项或多项叙述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如能在选项中找出矛盾项,在做题时就能得心应手。矛盾项一旦找出,根据辩证法唯一性的原则,答案肯定从矛盾项中产生,也就意味着除去矛盾项以外的其他两项都是对该诗文正确的解释。那么我们就要从这两项选项中整体把握该诗文的意境,看矛盾项中哪一项与这两项所述意境相似。或据诗文原句仔细推敲其中含义,答案就不难选出。如:

对下列这首唐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A前两句是与“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的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样的。

B后两句借助更渡桑乾这件小事,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无端”及“没来由”,其实应该是有来由的,只是诗人没有说出来,这样表达显得更加含蓄。

D这首诗以“更渡桑乾”为纽带,突出表现了诗人既思念咸阳又留恋并州的矛盾心理。

参看选项,可以看出B、D两项都是叙述同一事件“更渡桑乾”,但释意不同,便知B和D是矛盾项,然后再利用A、C项和原文,显然B项的解释不够确切。再如阅读下面一首词《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血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出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对上阙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血洗虏尘”描述了击退金兵的胜利。

B三、四两句写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振奋、悲壮的心情。

C“关塞”句渲染了战争形势十分紧张的气氛。

D“吴钩”句抒发了收复神州、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篇4

关键词:李白;儒学思想;诗歌研究

一、初唐儒学思想发展状况

儒学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儒学,就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初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唐朝是一个盛产诗歌的时代,唐诗三百首的名号人尽皆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鼎盛的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尤其是初唐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统治者们吸取了前朝灭亡的经验教学,把国家治理得很稳定,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繁荣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政治上,唐朝的统治者们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在经济上,鼓励自由生产,开展多重买卖;在文化上,鼓励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不断诞生新的文化;在外交上,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迎来了大一统时期,并且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民族融合。正是得益于统治者们这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唐朝的文化璀璨无比,儒学思想广泛传播,唐朝人的胸襟也是格外宽广,诗人自信昂扬。

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统治者们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统治者们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任何思想学说的兴起也都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统治者的爱好都能够影响社会思想的导向。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就曾经大力倡导儒学,从而确定了儒学的超然地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在大力钻研儒学,一时间,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儒学之风,唐朝也是如此,由于统治者们偏爱儒学,儒学得以恢复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二、李白的儒学思想表现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一泻千里,气势如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磅礴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语言风格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并且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李白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歌风格的独树一帜,更是因为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的一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思想。王运熙曾经说过,一个诗人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描写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深度,那么这种艺术就是虚伪的,不具备真正的价值。的确,李白就是这样以为充满艺术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之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给后世以启迪。

(一)积极入世的政治渴望。李白有着积极入世的渴望,李白曾经见过玉真公主,并为其写下《玉真仙人词》,从而寄希望于玉真公主,希望她能够为李白进行引荐,谋求官职,然而这次谒见并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之路。或许是上天对李白的眷顾,在天宝元年,玉真公主与吴均共同向统治者举荐李白,从而让李白被供奉为翰林,这次的经历对李白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然而,在这三年的翰林生涯中,李白并没有搞出什么大的动静,由于没有功成名就,他就被赐金放还了,这是李白人生的一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的诗歌风格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李白离开了长安,创作了大量的游仙诗,以表达对于仙境和自然的追求,然而,通过对他的诗歌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李白内心之中的矛盾,他想游仙,但是有十分眷恋儒家世界,他之所以想游仙,就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虽然李白一心求仙,但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是隐藏着一抹对于仕途的渴望。李白的游仙诗把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亦真亦幻,表达出来了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状态。

(二)李白对儒家伦理观的尊崇。伦理思想是儒家的一项最为基本的内容,“仁义礼智”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最为核心的观点,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李白自幼年时期就接受了儒家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儒家理论观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事君荣亲”思想,“仁”字是维护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儒家大力倡导仁学,用仁字来处理人际关系。

(三)“事君荣亲”的伦理思想。在处理君臣父子关系问题上,儒家倡导事君要忠,由于李白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深,事君忠君就成为了李白一生的一个追求,这也是他积极入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白十分想要有所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在诗歌之中,李白曾经多次表达自己的这个想法,并且经常“献济时策,进兴亡言”,从而想要谋求实现抱负的途径。他始终怀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的才华一定会被统治者所看到,一定会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因此,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奔走,李白满腹诗书,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曾经写到“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由此可见他对事君的渴望程度之高。

(四)“济世爱民”的仁爱思想。孔子曾经说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李白的仁爱思想就表现在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反对统治者们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喜好而发动战争,因为无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受苦的总是人民,社会上的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数不胜数。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首诗中,李白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借宿农家的经历,“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体现出了农家百姓生活的艰难,表现出了他对于民间疾苦的关注。在《丁督护歌》中,“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写出了人民的饮食之差,短短几句话,描绘出了工作条件的恶劣和阶级剥削的无情,令人深感悲痛。

(五)“重义轻利“的义信思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儒家十分讲究重情义,李白在他的是各种对此深有体现,在《上安州裴长史》中,李白记载了自己与蜀中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详述了自己的重情重义,后来,有人客死他乡,李白痛苦不能自己,面临猛虎也丝毫不离开友人的尸体,对友人不离不弃。李白不但描写自己的重情重义,也在诗歌中描写他人的重情重义,在《陌上桑》这首诗歌中,“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体现了忠贞女子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作品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这些作品不但具有着艺术价值,还具有着历史价值,通过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历史,深入了解儒学思想,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赵朝芳.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古诗词;人文素养;细细品味;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20-0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古诗词是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想借助古诗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抓住古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紧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意蕴之中,沐浴着人文的芳香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一、篆愁君――或浓或淡的愁绪

蜗牛爬行时黏液在墙上留下痕迹,形似篆文,古人称之为“蜗篆”。也许,这位天才的“书法家”是在用生命书写自己对生存的执着追求吧!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想象:那行行晶莹的蜗篆正是蜗牛洒下的泪水,前路的漫长让这位安步当车的“书法家”不免忧心忡忡。蜗牛因此获得了“篆愁君”的美称。例如:

①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毛滂《玉楼春》)

②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③几缕腥涎蜗篆细,一乡信雁声长。(侯克中《久客》)

前两例中,“篆愁君”的杰作透视出诗人家徒四壁的贫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笔迹”之细反衬出归雁的鸣叫声之长,触发了诗人客居异乡难耐的思乡之愁。原来,无语无字的蜗篆寄托了诗人的真实情意――不尽乡愁、浓浓情愁尽在其中。

二、蜗庐与蜗舍――穷困的处境

古诗词中的“蜗庐”和“蜗舍”是作者对自己居所形象传神的谦称。

三国时,焦先和杨沛造圆型屋舍,形如蜗牛壳,并称之为“蜗牛庐”。后来,文人雅士习惯称自己的居所为“蜗庐”。蜗庐虽狭小简陋,却是款待客人的好场所,是让人忘却尘世烦恼的好去处。例如:

④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⑤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 (杨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

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 (陆游《蜗庐》)

“蜗舍”义同“蜗庐”,也喻指简陋狭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鱼虫》中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蜗舍”既表现出诗人穷困的生活境况,也传达出他身困寒舍心忧天下的情思。例如:

⑦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吕本中《兵乱后杂诗》)

三、蜗角――微小和空虚

“蜗角”的出名,得力于庄周的奇妙想象。这位为文恣肆的哲人在《庄子・则阳》中描写了一场奇特的“战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多可怕的一场微型“战争”啊,也只有庄周才能“挑”起!从此,蜗角便用来喻指极微小的境地。例如,“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沈约《细言应令》)。“蜗角之争”则用来喻指因细小事而作无谓的相争,例如“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白居易《不如来饮酒》)。这样的诗句不无调侃、戏谑与嘲讽之意。

戏谑与嘲讽之意。

庄子的“蜗角”创意,得到众多诗人的应和,其后的诗人也化用“蜗角”入诗,南宋陆游尤甚。如:

⑧蹙缩战蜗角,崎岖走羊肠。( 《周元吉蟠室诗》)

⑨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 (《寓怀》)

在生物学上,“角”一般指有蹄类动物的头顶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御、攻击等功能。“蜗”,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为“牛”, 然而此角非彼角。蜗角,柔软、善缩,却无防御和攻击之力,所以诗人赋予蜗角以“微小空虚”之意。如: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凤归云》)

篇7

一、朗读营造:感悟诗词音乐美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所学诗词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古诗词的韵脚、韵律,感悟作品中蕴含着的音乐旋律。同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会在潜默移化中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注意在节奏把握、语气轻重缓急、情感浓烈与淡然、音调高低的把握上,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提升培养语感和情感的领悟能力。

二、找准诗眼:感悟诗词语言美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苏轼认为“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贵含蓄,古诗词语言最为凝炼,常常一词一句就能够将事物的特征生动地描摹出来,深刻地反映出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古代文人都非常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传为千古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而诗眼能使诗词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诗意含而不露,暗香浮动,使诗词灵动飞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最后一句“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独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眼就成了鉴赏古诗词语言的关键,让学生在寻找、分析中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三、联想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美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歌语言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成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由表层的审美感知深入到艺术美的欣赏,获得审美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分析理解诗词作品。一是对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抓住这些描写生活的场景,这样就抓住了诗词所塑造的意境中的“景”。二是体会诗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去分析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词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表示意象的词语有“云脚”、“早莺”、“暖树”、“浅草”、“绿杨”等,它们是唤醒读者的形象思维、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讲解,着力分析它们与作者骑马春游时“喜悦”情感的联系。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与“燕”的动态中将春意生动地体现了出来。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拭它婉转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衔草建筑温暖的家。这些都会引起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尤其作者更是如此。

四、品味意象:感悟诗词意象美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范畴。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也就是说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思的艺术形象。意象的审美特征在于以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感,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在我们的古典诗词曲中,常常运用意象组合,意境营造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天净沙・秋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意象的组合和意境的营造,作者运用了一组可视可感有形且带有灰色基调的意象组合,即“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现实生活图景:某个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晚秋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独行。看到缠满古藤的老树,听到归巢的乌鸦的悲鸣,溪上小桥及溪边人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这十个意象被作者组合成三组意象,每组意象里的景物在时空和色彩上又相对统一,从而与其他组合形成鲜明区别。第一组意象组合成一幅悲凉的晚秋图,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哀鸣的乌鸦,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的表达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二组意象组合成一幅幽雅恬静的农家生活图,与第一组意象组合形成鲜明对比,把一种凄凉、悲苦的情调笼罩在意境展示的末梢,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第三组意象组合成一幅荒郊夕照图,“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骤起凉意袭人,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瘦弱不堪,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在《天净沙・秋思》中,正是借助了意象的渲染和烘托,人类情绪体验才变得含蓄绵远,使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拓展风格:感悟诗词情感美

诗词教学应通过联系并赏读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相关语句,去领略各有千秋的风格美。根据诗词内容,古诗词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七大类。送别类,主要是写亲人挚友离别时不舍的离别情,或者写分别后的思念;思乡类。主要写对家乡人事物的思念与牵挂。如杜甫的《绝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写的就是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情绪;感怀类,表达对古人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之叹,或表达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闲适类,表达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景类,主要是描绘美好风光,抒发喜爱或向往之情;爱情类,主要是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如《关雎》。

篇8

古典诗词鉴赏意境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泓隽永流淌的清泉,千百年来荡涤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是古典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来鉴赏古典诗词,我想根据我的理解来浅谈一番。

一、知人论世,兼及流派风格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遭遇

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是鉴赏诗词要了解的。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这是孟浩然科场失败后所写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这一点,那么也就很难领会孟浩然的孤愁和“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的倾诉。

2.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都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比如唐代的诗歌就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的文字。

3.熟悉诗人的诗歌流派及风格

诗歌流派比较简单,如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读古诗词,甄别流派,可以更好地把握诗的意旨及其艺术特色。

而艺术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就具体而言,陶渊明的淡远拙朴,王维的恬淡空灵、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苏轼的乐观旷达、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同时要注意的是,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为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为大家铺就一幅画面。所以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图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我们要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意象”探求灵魂

意象是作者主体心灵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是意境的灵魂。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是进入诗的意境,洞察作者心迹的关键。如对张继的《风桥夜泊》的鉴赏就可以先从把握意象入手,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解读,我们领悟到作者半夜难寐、静夜卧听寺钟的孤孑清寥和羁旅愁思。

2.借“诗眼”拓开思路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语句。古人常以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因此我们可充分析诗眼入手拓开思路,进而探知作者的心灵。如对王维《过香积寺》一诗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的鉴赏,我们可以从诗眼“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的表达效果中感悟到诗中描绘的幽静孤寂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好与作者内心幽冷孤寂的禅境巧妙契合。

3、借“联想、想象”构建情景

想象是诗的翅膀,因此,在鉴赏古代诗词时,可以从解读语句出发,联想生活实况,借助再造想象构建即时情景,进入并感悟诗的意境。如鉴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可以想象成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循着这幅画面很容易就能捕捉到隐藏在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怀乡思家的伤感。

4.借“知人”洞察意境层次

“诗品出于人品”。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因此我们通过“知人”可以洞察诗歌意境的层次。如富有浪漫气质,飘逸才情的李白,他的诗歌之境往往体现在疏宕、豪迈、宏阔;而饱经忧患,严谨老成的杜甫,他的诗笔创造的多是深沉、苍凉的意境。因此,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心胸气度、品格修养、审美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作品的意境。

三、分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艺术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可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着丰富意蕴,增强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等。诗中修辞手法运用之处往往正是全诗最为精彩,韵味最为悠长之处,必须仔细咀嚼,反复吟咏,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神妙之境。

2.描法

描法有衬托,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不加渲染、铺陈,使用最简练的笔墨,抓住形象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以草木保持本性来象征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志向),对比,抑扬,远近、高低、点面等结合。

3.抒情手法

篇9

【关键词】诗歌教学 选修教材 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

提起诗歌,对学生来说,可谓“爱你不容易”,高二的学生接触的诗歌并不多,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许多学生反映,一首诗读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笔做题,更是无处入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相去甚远,他们学诗歌的信心大受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体会不到诗歌的美,认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不愿花时间去学。针对这种现状,利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本选修教材,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知识和方法上去引导他们培养实用技能,与高考能力衔接,与生活乐趣衔接,才能真正发挥这本选修教材的作用。

一、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情感

把充满生命美感与体悟的诗词,上成单纯的知识讲解、做题训练课,必然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选择一些可实际应用、可鉴赏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上教师设计好激趣的环节尤其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1.读出诗味。根据诗歌的情调特点,教师进行配乐朗诵示范,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全班朗读,读出情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进入一个曼妙的境界,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2.品出画美。让学生在理解了整首诗的情调后,创造性地再造画面,以散文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并以画相配,让学生在谐趣的氛围中领略诗画之妙。如学了《早雁》一诗,可让学生根据前四句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再现画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抓住诗中的字词、色调,整体把握形象,体悟诗人的情之美。诗无达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学生合理的个性解读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恰当地设计一些探究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设疑、质疑、解疑中提高对诗歌情感的认识能力。如学《小松》,可设问:“从诗中你悟出什么?”

二、从做题的角度提高答题技能

每学完一类诗,让学生归纳这位诗人的诗歌特点、这类诗的特点,老师展示各种题常考的问题及答题模式,如归纳咏史诗鉴赏步骤:首先,知史实,了解何地(古迹)、何时、何人、何事。其次,明观点(对史实有何看法)、析目的(联系生平背景际遇,明感情,悟意图)。掌握两种目的:述己志(感慨个人遭际)、忧天下(思考历史、借古讽今)。熟记常见情感:(1)叹朝代兴亡变化;(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3)讽刺当政者荒;(4)借古伤怀。再次,赏技巧:借古抒怀、直接议论、以景衬情、对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升华到如何具体去表达对作品的定向理解,学生会欣然地接受,这一举措,为高三诗歌总复习作铺垫。

三、从写作的角度积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学会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从美词佳句中体会其意境特点,适用写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为议论文提供论据素材,为记叙文提供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素材。疏理归纳有关亲情友情的诗句、读书学习的诗句、立志自励的诗句、战争节日情景感受的诗句等,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准备。诗歌中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为学生写散文及记叙文提供参考,在学诗时注意引导。写元宵节可引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咏物诗《葡萄》《小松》学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手法写咏物散文;学了《蜀相》,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体会以景衬情的手法,学会在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学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懂得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学习《题乌江亭》,比较写项羽的三首诗,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分析评论历史人物。

四、从实用角度指导人生

篇10

【考情剖析】

一、以名家为主要对象,以诗歌为主要体裁,重点考查情味悠远、意境丰富的作品

1.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其作者基本上都是名家,3套全国卷的诗歌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和曹翰,虽然曹翰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与之相比较的篇目却是辛弃疾的作品。另外,北京卷的诗歌作者是陆游、江苏卷的诗歌作者是辛弃疾、浙江卷的诗歌作者是刘克庄、天津卷的诗歌作者是王维。这些作者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大腕”,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所选的作品大多是大家较为陌生的,以便在“熟悉”的“陌生”中考查大家的阅读鉴赏能力。

2.除了江苏卷选用的是词和山东卷选用的是曲外,其他省市的材料形式都是诗,主要是唐诗和宋诗。如全国卷Ⅰ选用的是唐代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全国卷Ⅱ选用的是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选用的是宋代曹翰的《内宴奉诏作》,北京卷选用的是宋代陆游的《西村》和《游山西村》,浙江卷选用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天津卷选用的是唐代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可见,唐宋诗歌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3.凡被选入试卷题目中的都是情味悠远、内涵深刻、意境丰富、语言优美的作品。在这些诗词曲中,边塞、山水、咏史、咏物、咏怀、送别、思乡均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最多。写景抒怀诗主要包含两大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味悠远,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诗歌,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抒情议论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考点分布广泛,重点难点突出,强调基本能力,难度系数稳定

1.考点广泛,但重点突出。今年的9套试卷涵盖了“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考点集中在思想内容、情感、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几大方面:

(1)考查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北京卷要求将陆游的《西村》与《游山西村》进行比较,指出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新课标全国卷Ⅱ第8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Ⅲ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江苏卷:“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考查意象意境。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要求概括景象并阐述意境的作用。

(3)考查语言。这里主要指考查炼字(词)。如:新课标全国卷Ⅲ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重点体会诗中“弱”“昏”的含意及作用。浙江卷第21题:“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重点对“残”和“泣”字进行赏析。@些题都以考查字、词为主。考查炼字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同学们一定要体会特定的字在诗句中的特定内涵及用意。

(4)考查技巧方面的也较多,根据表达技巧的种类可分为四个方面: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新课标全国卷I:“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寓情于景与用典)新课标全国卷Ⅱ第9题:“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考查衬托与铺垫)山东卷要求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考查拟人和排比)浙江卷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考查对比与叙述视角)对于这类考点,同学们一定要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备考策略】

根据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备考工作。

一、重视课本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往往和教材紧密衔接,所以抓好课本的复习至关重要。立足课本,储备知识,提升能力,是做好诗歌鉴赏复习、真正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是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一要强化诵读,增强语感。如果能够将课本中的诗歌熟读以至背诵,增强阅读诗歌的语感,就能更好地应对高考鉴赏题。二要了解诗人所处时代及主要经历。了解了诗人的生活时代及生活经历有助于理解诗歌,鉴赏诗歌。三要熟悉诗人的风格及作品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作品了解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同时对诗人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鉴赏时更好地把握诗人作品的特点及抒情基调。四要把握诗人的主流情感。生活时代、生活环境会影响诗人的思想,因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要就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应抓住诗人的主流情感大做文章。五要总结诗歌中出现的典故。诗歌鉴赏题中常常考查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大多在课文中有所出现。如果课本知识学得扎实,遇到这类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基础积累,注意分类突破

(1)积累常见意象。识记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见的人物形象,如送别类的意象、思乡类的意象、抒怀类的意象、战争类的意象等;再如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人物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人物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人物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人物形象等;还要注重通过分析相关诗句内容,掌握赏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分析诗歌形象的社会意义和蕴含的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内容分类。如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还应了解各类诗歌所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向。

(3)注意各种题型的有效突破。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有概括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表现手法型、鉴赏语言特色型、炼字炼词型、分析词句内容型、分析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型、比较阅读型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不同的答题模式,这样才能了然于胸,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