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15 13:4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林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林读后感

篇1

走进《意林》是在不经意间,那日等车在一个小书亭旁,随意拿起《意林》翻看时,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上了它,每期的我都准时购买。《意林》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刊载小故事,小品文,小幽默的大众化社会综合类文摘杂志。它里面有许多充满智慧、感人至深的故事,读着这样的故事,时时有如一股暖暖的、柔柔的清流涤荡着我的心灵。

在今年第九期《意林》的家庭栏目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不会再有第二个你》,让我深深领会人间那至善至美的亲情。文中的那个父亲用自己一生细致入微而充满爱心的话语和行为,教会了女孩爱心、自信、知足、从容,还有感恩的人生真谛。只一根无限的长,无限的柔韧和充满爱的绳,牵动着文中“父女”彼此的心灵。后来文中的父亲为女儿而死,最后的愿望仅仅要求埋在一棵松树下,让自己和松树成为一体。其实,那个伟大的父亲何尝不是一棵坚强的松树?他让儿女有了依靠,让他们得以成长,他用自己的一生爱着、保护着自己的儿女。看到这里,我再难抑制自己的泪水,已被紧紧揪起心,突然间松开了,想起了我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爱我,护念着我。天下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用爱伴我们一生。

《意林》杂志中,这样感人的故事真的很多,每一个故事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却又回味悠长。于是看着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感动着,也成长着。

请大家有空的时候也选择它吧!你的选择会带给你很多的知识、乐趣和成长!

(一)浓浓的文化气息浸润着你。《意林》致力于打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倡导文化的开放性,立足民族文化,包容世界优秀文化(每期都有外国作家的文章)。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努力去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二)暖暖的情感关怀温暖着你。它以情动人,以情感化人。可谓“大众情人”,它总有一种与广大读者割断不了的情素,使你难以忘怀,使你手不释卷。它通过对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及人性本质的关注和温暖的文字,极力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每个读者都能感到温暖。

(三)个人成长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怀激励着你。《意林》提供的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信息,弥漫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似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古老的阅历和新鲜的体验都可能与之遭遇,很多读者读后都能找到共鸣;

篇2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以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作为班主任,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书中介绍的在班里开展“我用双手美化教室”活动以及学生给学生补课,都是实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很有效的途径。我想这些对新班主任都很有帮助。

最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头痛的是,问题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似乎难以根除,致使一些教师和家长逐渐丧失了耐心。对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除了表现出高度的爱心与责任感,还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本着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帮助问题生逐渐学会约束、控制自己,最终走出阴霾。

苦口婆心的说教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又是一种更高的教育智慧。林肯的父亲是一名鞋匠,在他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曾有人拿这件事试图羞辱他。林肯不但十分坦然地承认了这一点,而且还以有一个当鞋匠的父亲为荣,由于他表现出的坦诚和高尚的胸怀,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个家长都爱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家长都懂教育。

在爱的前提下,一切期盼皆有可能,爱和智慧将永远相伴相生。别让任何一次心灵的震荡不知不觉地从身旁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以伤害学生的心灵。

如果你想使每天的工作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走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二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这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用自己毕生精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文艺作品。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培养集体的方法》、《学生的精神世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等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完全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并深受触动!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是一位卓越的大教育家,在这之前,我曾经看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但像这样的教育书籍,我是第一次拜读。书中既有朴实易懂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也有生动具体的教学实践,刻画入微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体验。读着他的书,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我禁不住每天都要和“他”见面,感觉这位“教育思想泰斗”就在我面前,正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教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富有爱心的,并充满智慧的老师。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我——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一)关于对“困难”学生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儿童,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在这以前,我从来不知道阅读会有如此巨大的“神力”,我只知道: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对他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想着办法帮他去克服。我以前是如何做的呢?记得孩子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对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老是不会做。最初我有些束手无策,后来知道对于儿童,应该通过形象的图像、具体实物来使他掌握知识。所以我用一根根火柴来表示数,通过演示,他能得到加减后的结果。可是对于考试,这样毕竟太慢了,他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而且也没有耐心做下去。如何让他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能很快地得到结果呢?我想到了“死记硬背”,因为我们做乘法题时,就是先背熟了“乘法口诀”,然后才能顺利地做题。所以我在他的床头边、卧室门上、作业桌上贴满了“算式”,希望通过多看,能全部记住这些答案。可是事与愿违,每次做作业,他不用想,直接看门上、墙上的结果。没办法,最后我只得以全毁掉这些“算式”而告终。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想要去记,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这些数字间的关联。而“苏老”说,他需要阅读,也就是说,我应该给他提供这方面的课外书,去吸引他自己去看书,在看书中促进他思考,从而明白一些道理。这是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也教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二)关于获得知识

“要给学生制造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的欲望。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来说,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苏老”非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是要“会读”,即边读边想。在我认为,其实这就是说,在看书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加强了他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恰恰是我们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之处。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读书”。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拿我自己来说,读了16年书,又工作了10年,现在又回到课堂,却发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死啃”了很多书本,也做了很多事情,而现在,我却遗忘了大部分课本知识,而当初却是下了很大功夫记住了,并且通过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的。16年的时间啊,我应该至少被老师传授了160本教材,可我现在脑中所存储的东西可能只有一本书的内容,而且是凌乱不堪的。天哪,我从来没有整理、分类汇总过,当初只在为读书而读,大学前,想着要搞好“高考”,大学时,想着每门课“争优保过”,为拿奖学金,评为优秀毕业生而努力。我达到了目标,却没有学会“苏老”所说的“阅读和思考”。似乎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却没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等到遇到问题、困难时,才发现脑袋里一片空白。

(三)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如果老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末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是呀,我们常看到现在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在中考和高考之后,把自己的书本都烧了,这是一种发泄。经常听到考试后的学子们这样感叹:“终于解放了。”“这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啊?”“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终于自由了”等等,这哪有对知识的渴求与眷恋,这分明是一种强迫与枷锁,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压抑,学习压力太大,留给他们的自由空间也很小,他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有被逼着往一座桥上“挤”。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一种“削足适履”,幸运地则被冠以“状元”,不幸运地则被无情地抛弃。所以他们的尊严与自尊在被无情地剥夺,这——哪来的趣味与感情?分明是枯燥与仇视。

我很庆幸自己的童年时光,父母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在那个年代也没有这个教育条件,父亲常年在外做工程,母亲抚养我和妹妹,只能顾及我俩的生活与起居,关心最多的是:不挨饿,不受冻,从来不过问我俩的考试分数,所以我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全凭自己对书本的自发兴趣,我想这也许是我现在还想读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源自于内心深处自发的需要与渴求。我想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曾经使我感到困惑的东西。

(四)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我们认为,使学生在某件事件上显示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表现个人,便能唤醒抱冷淡态度的学生,把他从智力惰性中拯救出来。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

“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仍然在进行着“知识搬运”工作。只在忙于教学表面的工作,而没有触及心灵的沟通。很多老师只是高高在上,充分表现自己的权威,忙于制定规则,不停地给学生提要求,定标准,制造同一个模式,学校成了最大的“加工场”,没有给学生“量体裁衣”,没有逐一关心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只获取了学生表面的行为与表现,而游离了他们的思想与心灵。

请看当代学生眼中的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警察,没有手枪、手铐却有十个警察加起来也不及的‘侦破方式’;老师是总想着如何表现出与学生不一样,但事实上很多方面与学生一模一样的人;老师是甘愿奉献、甘愿受苦、甘愿埋没自己的好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位,人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老师;老师是最让人称道却又令人不屑的职位,成绩最好的特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往往都不会想到做老师;老师是平凡的人,也为衣食住行而奔走,为柴米油盐而烦恼;老师是不允许学生做他学生时代常做的事的人;老师很无奈,总想怎样对学生好,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可学生很难理解。”

三、我的教育理想

“苏老”说:“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勃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

篇3

文章一瞬间的冷静读后感

梁春蕾

今天,我读了“意林”上的《一瞬间的冷静》这篇文章。

它主要讲述了,很久以前有两国的两个王子,一个叫拉姆,一个叫萨伊姆。因两国交战,他俩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一直怀恨在心。一次,两人因为一只猎物发生争斗,萨伊姆不小心从马背上掉了下来,长矛也脱了手,拉姆趁机将他压倒在地,用长矛对准了他,萨伊姆毫不示弱,反瞪着拉姆叫骂起来,这激怒了他,可拉姆却放下长矛对萨伊姆说:“你走吧。”萨伊姆很奇怪,问道:“你本可以杀了我,但你为什么放过我呢?”拉姆答道:“本来我俩没什么私怨,但你的语言激怒了我,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在你怒气冲天时,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于是,我冷静了下来。”就是因为这句话,两家消除了仇恨,两个王子也成了好朋友,两国的人民也免除了战争的痛苦。

读了这篇文章后,使我明白了冷静比发怒更能解决问题,遇事应保持冷静的道理。

篇4

一、营造和谐书香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必须先营造和谐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墙壁会说话,角落飘书香。我校每天都在教学楼正上方的电子显示屏打出红色的标语——“让和谐阅读成为师生一种生活方式”,使“书香校园”活动口号深入人心。学校礼堂布置读书专栏,教学楼走廊上张贴名人读书名言。各班教室后墙上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标语,教室两侧墙壁悬挂读书名言,如:“所有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比尔·盖茨;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大队部要求各班每学期出一期“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黑板报。教室的布告栏还专门设置“书香园地”,循环展示学生优秀读书卡、手抄报和读后感。校园每个角落都飘溢书香,让学生置身于和谐书香氛围,自然而然爱上阅读。

设立班级图书柜,开设校本阅读课。老师们都积累了许多优秀学生读物送给任教班级学生阅读,并发动学生捐书,做到班班设立图书柜,每班不少于200本。每周开设2节校本阅读课,其中一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换借阅自己喜欢的书;制作读书卡、记读书笔记;学生登陆“金涛小学网站——书香看点”,上“小伙伴分级阅读网”了解新书,欣赏网站上图文并茂的读书卡;另一节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畅谈阅读的感悟、收获、方法;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开读书博客,布置剪报、摘录新闻,写上自己的评论或联想。

二、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

教师只有做学生读书的榜样,才能带动学生热爱阅读。坚持阅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开阔教师眼界,培植美好的精神家园,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和学生的需要。

倡导教师和谐阅读。首先,购买教育名著和教育期刊赠阅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肖川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学校出资订阅《广东教育》《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英语教研》等。还赠阅一份本地党政报纸,让教师天天关心时事,与时俱进学习。其次推荐教师读身心保健好书,如:《教师心理保健》、《幸福的方法》、《中国百年中医临床家丛书》;三是推荐读培养子女的好书,如: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国英才家庭造》、《陪孩子长大》。还提倡读点闲书,缓释工作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

分享阅读收获,体验阅读成功。我校每年举行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如:“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赏析),“影响我教育生活的一本教育名著(读后感交流),“教师美文朗诵会”,“让绿色阅读成为教师生活方式”(推介好书),“和谐阅读给力幸福生活”……老师们在读书交流中畅谈阅读的心得,推荐好书共享。每次读书交流后,动员老师们趁热打铁整理读书心得,学校行政帮助修改,然后向本地报纸和省市教育期刊投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局主办的现场写作比赛。教师在阅读中享受精神盛宴,自然而然带领学生遨游书海,共沐书香。

三、带学生同读经典,共沐书香

引导选择阅读和谐读物。我校重视引导学生选读和谐读物滋养心灵。根据高、中、低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帮助学生设计课外阅读书目,也让学生互相推荐。推荐的读物全面、均衡、循序渐进,主要包括:1.经典阅读书目:古诗词、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少儿版;2.科学类书目有:《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3.励志书目如:《名人传》、《心灵岛上的灯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4.历史类书目有:《中国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5.生存类书目有:《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鲁滨逊漂流记》等;6.情感教育类书目有:《感恩书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等;7.外国儿童文学名著:《窗边的豆豆》《老鼠记者》;8.建议订阅少儿期刊:《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生智力开发报》等。

指导和谐阅读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既促进语文学科发展,又汲取心灵养分,最好能根据不同年级要求或不同体裁开设阅读指导课归纳方法。笔者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泛读与选读—一读序言或后记,了解作者,从中选择优秀作品;速读—一气呵成读完全文,了解大意,不理解字、词、句作记号,后查工具书;精读—一精彩片段、含义深刻句子、印象深刻人物、独特的表达方法,细读后写旁批(赞美、批判、质疑、感悟);交流共享—一复述内容或简述大意,和人分享读书心得,记读书笔记或读书卡。

展示才华,体验和谐阅读的快乐。每学期有针对性地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才华,激发读书热情。为低年级部学生举行古诗词(考级)、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中年级部举行“滋养我心灵美文”朗诵比赛、“我是科学小博士”知识竞赛、读书手抄报比赛;高年级部举行“追寻名人足迹,感悟成才真谛”、“书香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循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征文比赛,作文集评比。每次竞赛都请资深老师当场点评,既肯定成绩、特色,也指出努力方向。期末评选学校阅读之星,给予奖励。

四、倡导亲子和谐阅读,营造书香家庭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文化氛围影响着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身心成长,必须让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才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家长会议,推荐和谐读物。我们利用家长会倡导亲子阅读,推介优秀家教读物:《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全民阅读蓝皮书》《好孩子好习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感恩书架系列丛书》《学习哪有那么难》《夏令营的较量》《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习惯制胜》《傅雷家书》《读者》《学习之友》《意林》。率先推介“小伙伴分级阅读网”“全民阅读网”,为家庭阅读开拓更专业的领域;为各层面家庭推荐不同书目,帮孩子设计寒暑假阅读计划。

篇5

关键词:激发兴趣;读诵;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8-01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同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又能给学生以情感震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偏向,如:老师讲的多,讨论对话多;学生默读的少,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揣摩、品味的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什么感受,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无法产生共鸣。鉴于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高效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重兴趣,重阅读,注重揣摩品味,重积累,上出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朗读与课文有关美文。教师经常在《意林》、《读者》等刊物上找到一些感人的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运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你想知道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谈读后感如痴如醉,那就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读书感受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谈读书感受,对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谈出较深的读书感受,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加以赞赏。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注重揣摩品味

摒弃以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涵咏、品味。

它的基本做法是:1、以分析语言为主:不但理解内容,还培养学生反复朗读、涵咏语言的习惯。2、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换成另一种说法可以么?3、以分析语言的应用为主,形成语言迁移:这个句子可以删去么?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有一个充分的训练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5、进行有目标的训练:针对不同文体,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记叙文侧重品味一些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说明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说明了事物(事理)的什么特征。议论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以及逻辑性。6、从集体教学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形成三个统一,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它的训练类别大致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段及重点、有特色的句子,体悟文章情感,激发学生共鸣。

三、课堂上多读、多诵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语言必要的手段,又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确立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的观念,因而教师范读时要力争做到:1、情真意切2、字正腔圆3、快慢适度4、语调生动。指导学生朗读要做到:1、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贯彻课堂教学始终。2、培养良好朗读习惯:学生认真读书,做到字字入目,字字清晰;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要有感情地读。3、选准“多读”的内容:重点句段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有欣赏价值的片断多读。4、科学选择“读”的方式:采用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接力读、指名读,采用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1、注重积累。平时督促学生积累,为课堂学习注入活水,为写作积累素材。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小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根据课文,多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感受。

2、做摘抄。让学生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文章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篇6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语文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也是重要原因。”这些见解非常好地表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本质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那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基础。据了解,不少高中生对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知之甚少,而对于玄幻类、穿越类、爱情类、漫画类的作品却趋之若鹜,究其原因就是这类作者和出版商能把握现在中学生的心理趋向,投其所好,虽不见得对中学生有什么正面的促进作用,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兴趣对现代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热爱和欣赏高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优秀图书。像《读者》、《中学生》、《意林》、《小小说》、《故事会》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清新隽逸的风格一直在高中学生中拥有众多的读者。据学生说,他们喜欢这些杂志是因为可以换换脑筋,轻松一下。高中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蓬勃向上的时期,不能低估他们对充满爱国精神的作品,对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热爱。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展览》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前往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被这段浸透先烈鲜血的历史深深打动了,教师如果借此东风,向学生推荐《红岩》等优秀读物,激发对好书的阅读趣味,一定能取得实效。近几年《建国大业》、《》、《亮剑》、《十月围城》等众多影视作品备受中学生的喜爱,如果此时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推荐给学生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相信也一定可以启发学生对此类作品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不但会加厚文化底蕴,而且会增强使命感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明确阅读中的角色定位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家共同喜爱的某些篇目,深入阅读,讨论讨论,切实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以真正获得阅读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定时定量地提出要求,像对材料的概括,对中心的把握,对语言的赏析,等等。最后,还要搞好阅读成果的展示与总结。教师要设计多种展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制订阅读计划,扩大课外阅读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改进,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大大压缩,语文课在每周的课时也大幅削减,这也间接造成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天或每周用多长时间阅读哪一类书籍,使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一定要指导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的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去见缝插针。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如《青年文摘》、《读者》、《思维与智慧》、《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等,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较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另外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在时尚开放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要精心指导,时时监督,按时收查读书笔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来提高阅读效率。

四、加强指导,精选精品读物,提升阅读品位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学生阅读的资料需是积极健康、催人上进的。回首人类文坛,群星闪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审视当今出版物,鱼目混杂,美丑同在。怎样从这既多又杂的作品中,选出品位高、质量好的书,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呢?教师要随时了解书籍出版的信息,从中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推荐的读物,一要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二要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见闻,三要强调鉴赏性、趣味性,寓教于乐。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取向,防止学生陷入武侠玄幻而不可自拔,防止学生随波逐流而在靡靡文学中迷失自己。一般来讲,大致可按这样的选择顺序:古典诗文文学名著语文报刊社科读物自然科学读物,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充实自己。其实在语文课本的附录中都有推荐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在课堂中适时地加以引导、介绍、推荐,甚至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的刊物,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让他们阅读《红楼梦》,等等。这样学生能从这些书中扩大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找书阅读了,有时候不必老师去介绍,他们就能把有关课文的章节内容了解得清清楚楚。另外也可以适时地进行一些阅读作品的心得交流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总之,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既要端正他们的方向,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既要有规矩,又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思考与感悟中,潜移默化,获得思想启迪与教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五、读写结合,从写作中积累语言

篇7

一维解读:材料热度大排行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卷Ⅱ“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历年高考也深受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有价值的作文,所以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关注“意林体”,加强哲理思辨

所谓“意林体”,就是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三、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卷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才会不断超越。2014年课标卷Ⅰ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卷Ⅰ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10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挖“祖宗坟”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中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而不是只靠挖“祖宗坟”。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四五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二、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陶渊明、司马迁在考试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课外品读大家美文;(2)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3)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4)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课标卷Ⅰ,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的“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的“打开窗户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对于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所以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卷Ⅰ,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会,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优化课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