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4-06 16: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二数学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二数学练习题

篇1

6..已知∠AOB=30°,点P在∠AOB内部,P1与P关于OB对称,P2与P关于OA对称,则P1,O,P2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7. 以下列数组为三角形的边长,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1,1,2 B. , , C.0.2,0.3,0.5 D.1.5,2,2.5 8. 如图的方格纸中,每一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找出格点C,使ABC的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格点C的个数有……………… ………… ( )A. 8个 B. 9个 C. 10个 D. 11个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9.(1)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底边长为4,则腰长为 ;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6和4,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10.(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则底角为 °. (2)若ABC为等腰三角形,∠A=40°,∠B= ______ °.11. 如图,ABC中,DE垂直平分AC交AB于E,∠A=30°,∠ACB=80°,则∠BCE= °.

12 如图,RtABC中,∠B=90°,AB=3cm,AC=5cm,将ABC折叠,使点C与A重合,得折痕DE,则ABE的周长等于_______cm.13.(1)一个三角形三边为3,4,5,此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5cm、12cm,则斜边上的中线为 ;14.如图,ABC中,DE∥AB,,BF平分∠ABC,交DE于点F,若BC=6,则DF的长是_。15.如图,在ABC中,CFAB于F,BEAC于E,M为BC的中点,EF=5,BC=8,则EFM的周长是  。16. 如图,在直线 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0,1.21,1.44,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为S1、S2、S3、S4,则S1+S2+S3+S4= .

三.画图题(9分+7分=16分)17. 如图,在 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我们称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为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图形称为格点图形,如图①中的三角形是格点三角形.(1)请你在图①中画一条直线将格点三角形分割成两部分,将这两部分重新拼成三个不同的格点四边形,并将三个格点四边形分别画在图②,图③,图④中;并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2)直接写出这三个格点四边形的周长。(本题满分9分)

18.如图是每一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1)利用网格线作图:①在BC上找一点P,使点P到AB和AC的距离相等;②在射线AP上找一点Q,使QB=QC.(2)在(1)中连接CQ与BQ,试说明CQBQ.

四.解答题(6分+6分+6分+8分+12分=38分)19. 已知:如图,AD为∠BAC的平分线,且DFAC于F,∠B=90°,DE=DC。试问 BE与CF的关系,并加以说明。

20. 如图,在ABC中,AB=A C,点D在AC上,且AD=BD.(1)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2)若增加条件AC=DC,求∠C的度数。

21. 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AB=DC,∠ACB=40°,∠ACD=30°.(1)∠BAC=  °;(2)如果BC=5cm,连接BD,求AC、BD的长度.

22. 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使得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的位置上.(1)折叠后,DC的对应线段是 ,CF的对应线段是 ; (2)若∠1=50°,求∠2、∠3的度数;BEF为_________三角形。 (3)若AB=7,DE=8,求CF的长度.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克服单纯、机械记忆数学结论和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绝对值概念时,要使学生明白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指这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从而不难得到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的重要结论。再如负数为什么没有平方根?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要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意义,明确了平方根的意义,对求解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就可容易确定为解不等式。

二、数学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学生对数学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活动来处理新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按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整体性和联系性两方面,抓某些数学知识的“源头”,抓知识的“板块”,帮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在初二年级第二学期讲授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时,首先要联系到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正整数指数幂这一知识点,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为正整数。

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及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关键在于对二次三项式配方的掌握。事实上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函数有关问题的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确定多数情况下是用配方法来完成的。“配方”显然成为这一部分知识“板块”的“源头”。

三、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学活动,而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了,要看是否有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辨,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讲解课本习题: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方程组的解。可向学生提出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是怎样联系的?变元、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图像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的认识。

四、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使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法的设计,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在解题教学中,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的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个性化解题经验和方法,倡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会探究解题的乐趣,展示他们解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照,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面对差异在教学中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3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每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篇4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篇5

在探索新教学模式时,有三个原则值得重视: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全体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在同等智力层次中,学生还存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性格、对课程的热爱程度等。在教学过程中要除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外,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达到所谓的因材施教。2、同步数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层次,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按实际出发——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层次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层次授课

1、备课设层次。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梯级,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

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层次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层次。层次教学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层次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层次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层次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也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相应层次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层次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广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离,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学生的进步

篇6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其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其二,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其三,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 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篇7

一、自主性学习的意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个教学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每一堂课,每一批学生。“模式”容易给人们套上无形枷锁,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采用了自主性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学习的尝试

教师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或角色,自古以来进行过多次变换。我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导演、演员、观众,这些说法都有道理。每一堂课各个环节中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都在进行变换,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能以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长时间为标准,而应以学生对每节课感觉如何,学生收获如何来衡量,教师也应以此来调整一节课的授课方式。

1.由问题入手把活动的自还给学生的授课方式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后大家去尝试解决,然后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其他问题,这一过程有时需一节课,有时甚至是几节课。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题目:解方程x2-4x+4=0(用多种方法解),于是发动学生根据已有水平去独立思考,然后去查阅资料,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不管哪种方法,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理由根据,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点不能有半点含糊。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各种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了。第二节课是方法熟练阶段,可利用课本上的习题,或资料里的有关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最后是小组内部编写练习题,通过编练发现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是由低、中、高三层学生组成,有时由于问题需要临时自行组合,组长由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内部大家一起去解决,小组长起协调作用,教师参加了每一小组的活动,是小组成员之一。教师是哪一个小组成员是不固定的。当教师发现了典型疑难、易错问题时,应帮助其释疑解难。如在解(x+1)(x-5)=3时,学生得出x1=-1,x2=5的典型错误时,就发表自己的观点,当ab=0时,a=0或b=0,若ab=3时,还存在a=0或b=0吗?然后由学生自己去体味、思考,找到病结,达到准确熟练计算的目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引导,你会发现什么规律或问题?学生带着发现的问题去计算,格外认真,生怕由于计算失误会影响了问题的发现及思考,这样比单纯计算感兴趣了。第三节课也是第三个环节,是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识本身不会产生社会价值,而是由人们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在课上去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可用到一元二次方程,举例说明,小组内相互编题,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这样做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用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习惯。此解法共三节课,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2.教师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牛顿曾说过:“之所以我比别人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课堂教师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有些东西是没有必要去问个为什么,或者也不可能明白“为什么”,但是又需要去解决有关问题时,教师的讲解就显得极为迫切。如我在上初一代数引言时,教师整整讲了40分钟,其内容涉及数学发展史、数学知识应用故事、数学家探索数学事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为以后学生主动借阅数学书籍、购买数学刊物作了有力准备,教师演讲者身份也是不可缺少的吧!

三、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延伸

自主性教学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我尝试了语文教学上的写日记方法,促使学生应用数学的习惯及发散思维的形成。在初一时,学生建立一日一题本,此题由学生轮流出(一般是摘抄),大家都做,由学生来评价题目好坏,年终进行评比。初二时在摘题基础上进行编题,其依据是课本上例题、习题。初三把“一日一题”改为数学日记,要求真实来编写身边数学题目,体会数学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爱数学,用数学的品质与习惯。例如,今年寒假有这样一则日记:“一棵大树高5 m,底部周长是1 m,每上升20 cm,其周长就减少6 cm,则顶部周长是多少米?”此题是这位学生寒假期间跟同父亲去伐树,其树很高,父亲对于上部粗细是否合适发愁,该生发现粗细与高度有关系,于是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计算出树高,然后根据多次计算找树高与粗细关系,最后运用数学知识求得上部周长近似值,砍伐之后,实际粗细与计算误差在5 cm左右。他还说:“一开始写数学日记,总发现不了身边的数学问题,总是努力去找,去拼凑,可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问题了。”学生主动用数学、学数学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四、自主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1.学习基础知识与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相结合。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结果,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一能力又为学习新的基础知识提供了条件,它们之间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2.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的,而是适宜数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面对的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外部,而是教育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通过儿童自己最后去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教育过程主人和动力是儿童本身,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氛围,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做好自己属于本节课角色就行了。

3.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篇8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

有不少学生在小学的成绩并不差,可一到了初中,特别是到了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之后,觉得物理特别难学,使得学生最后不仅仅是放弃了物理学习,而且还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彻底放弃了学习。

一、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这样的现象不仅让我反思:初中物理真的有那么难学吗?为什么到了初二因为物理学习的问题会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物理呢?

笔者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物理知识结构的角度、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教程的角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是对新开设的物理课程没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三是对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是缺乏科学高效地学习物理课程的方法。

二、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目标要合理,切合实际。其次,目标还要清晰,有可操作性。最后,目标还要有相应计划的保证才能实现。

(二)要建立起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刚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都会保持一定的好奇。如果老师能对这样的新鲜好奇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引导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开展:

1.教师个人的角度。

用热情和真诚的人格特质去感染自己的学生,传递阳光心态。

2.教学方法的角度。

空有一份工作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一些精彩有效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角度。

积极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和成败的归因方式这几个方面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日常生活的角度。

学生要想保持住对物理的浓厚的兴趣,就要多一双慧眼,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懂的就把它记下来,然后去问老师或者去查资料。

(三)要树立自己能够学好物理的信心

老师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孩子开始接触物理学科之前就给孩子一些相关的介绍和描述,让孩子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前景,和我们实际生活的关系等等。只有对所要面对的学科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学生们才能有恰当的心理预期,树立健康的学习信心。

(四)要有具体的学习方法

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1.认真听讲,独立做题。

认真听讲,落实三基: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选择一本较好的教辅资料,独立的做一些练习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但更要有质量,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一个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习题的练习多做归类练习和变式练习。也就是把相同或相似的习题放在一起,变式练习就是习题的难度是递进式的,一点一点增加难度。

2.注意物理过程和方法。

要对物理过程和方法比较清楚,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了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能建立比较清晰的物理概念,只有掌握了物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才能掌握物理的技能和技巧。还有学会一些必要的辅助方法,该画图的要画图,该用数学公式的要用数学公式。

3.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

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基本的就是上课要专心听讲,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就不认真听讲,而要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完全自学了。

上课主要应以听为主,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如知识结构,好的例题,听不懂的地方都要记下来。课后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另一方面是对笔记本作好补充。笔记一定要在当天就整理好,不然时间一长,有些内容就遗忘了。笔记不只是记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笔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的例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以后要经常翻看。

同学们之间的互助学习也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现在的初中物理新的教学目标中就有合作与交流、情感与价值观等内容。所以要经常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自己有了好的方法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时,也要谦虚地吸取别人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大家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别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知识结构,这一点依赖于平时认真地思考和阶段性总结。毕竟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有学会了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以网状形式相关联,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其它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造成初中物理难学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面的角度以外,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初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10

一课前准备方面: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学期,我们几个同组的老师,每次都利用周三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对要教内容的大纲要求理解清楚透彻,对课本上的例题做好一题多变的准备工作,做好巩固加深的练习题准备,题目共同探讨,精挑细选,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及时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做到教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对初二同学的几何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更大限度地防止了两级分化面的扩大,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优势。

二课堂教学方面

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来组织教学模式。

本人积极利用各种简单的自制几何教学模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的教学,注重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积极做好解题方法的归纳,注意题型的归类,注意错题的积累。

三课后巩固方面

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把握重点;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经典的题型做好笔记;课后全面复习,建立错题集,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中要勤学、善思、多问,要持之以恒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每天的作业实行1、自检:让学生自已订正家庭作业2、互检:由组长检查,组员间互观督促3、抽检:随机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4集中查:每天对每位同学的上交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讲评。